送葬歸來之後,三個孩子便迴到正院內堂,一起陪著祖輩默默地用午食。
柴氏看孫女仍是瘦得有些脫形,原本十分合體的一身斬衰如今看起來鬆鬆垮垮,不由得勸她多喝了些湯水。李遐玉皆依她所言,喝了駝蹄羹、蓮子銀耳羹等,又進了些溫熱過的酪漿助消化。
柴氏便道:“元娘,明日不如就換成素服罷,這斬衰也不必再穿了。再過幾日便到了除夕,你和玉郎正好都換一身新衣裳。我讓侍婢用灘羊皮做了長襖、白狐皮做了輕裘,你們倆都試一試。三郎也做了幾身作替換之用。這些時日,你們三人都瘦了好些,若是不合適,再讓婢女拿去改一改也好。”
“多謝祖母!”謝琰與李遐齡齊聲道。
李遐玉垂眸望著自己身上粗糙的麻布孝服,自然不會拂了祖母的好意。服斬衰三年,也不過是為了表示哀痛之意。如今她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不必要在乎這些俗禮。因她心中再清楚不過,便是不服斬衰、不禁肉食,他們姊弟倆心中的痛苦也絲毫不會比任何失去父母的孝子孝女少。
“服飾吃食皆是小節,大節不失便可!”李和豪爽地揮了揮手,不小心使的是受傷的手,立即傳來陣陣抽疼,遂不動聲色地捂住了傷口,“三郎、玉郎,隨著我出來!從今往後,由我親自監督你們修習武藝,須得日日勤勉,不許有半分懈怠!”
“是。”謝琰牽著李遐齡隨著他走出內堂。
“祖母,祖父的傷不打緊罷?”李遐玉覺得祖父的動作似有些不對勁。
柴氏倒是十分淡然:“隨他去折騰。折騰疼了,自然便消停了。說來,咱們家慣用的醫者性情有些太綿軟了,得找個常在軍營中治療外傷的軍醫才好。他們為了鎮住傷兵,脾氣通常十分暴躁,吼聲也不比你祖父低,定能製得住他。”
“……祖母此計甚善。”以暴製暴什麽的,看起來簡單粗暴,實則對於李和才最為有效。
內堂外便是一片蒼翠的鬆林,李和早已經命部曲在鬆樹上綁了幾個箭靶,親自盯著李遐齡練習箭法。經過謝琰的指導,李遐齡已經勉強能拉得開半石弓,射箭的準頭也有所提升。對於初學者而言,十中一二已經是很不錯了。李和很滿意地撫著長須,心裏給孫兒準備了各種磨礪計劃。
謝琰亦在他們旁邊磨練射藝。不過,他射的目標是鬆樹上掛的製錢,使的也已經是六石弓了。用六石弓射製錢中間的孔,光是控製力道便已經很是不容易。若是力道太重,恐怕箭穿過錢孔時,便會扯斷繩子,將錢遠遠地帶飛出去;若是力道太輕,卻不容易控製箭的方向,連穿過錢孔都很難做到。
謝琰平時射箭皆是十射十中,增加難度之後,卻隻有十中五六,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李和對他的成績十分不滿意,在旁邊喝道:“別說區區六石弓了,你往後平時就須得用十石弓,戰場上才能輕而易舉駕馭軍中用的射程最遠的弩箭,不至於在替換連弩所用之箭的時候顧不過來!臨時拉得動床弩,則更能威懾敵人!”
謝琰點頭稱是,依舊不急不躁地拉弓射箭。
坐在廊下觀看的李遐玉忍不住輕聲道:“祖母,床弩是攻城之器罷?用於兩軍對敵未免有些大題小做?”
柴氏道:“床弩射程最遠,若想取躲藏在大軍中的敵首之性命,或者射斷他們的軍旗時,確實是頗為得用的。”說著,她瞥了瞥孫女,低聲道:“元娘還是對這些感興趣?平常習一習騎射便罷了,祖母往後會帶著你好生學習主持中饋,打理家中的莊園店鋪。經濟庶務,都是女子必須學的。隻有善於經營,才能撐起家中的用度。錢財看來都是俗物,卻是一家人生計所在,不可輕忽。”
李遐玉抿了抿嘴唇:“祖母,主持中饋於兒而言並非重要之事。兒眼下隻想為阿爺阿娘複仇,徹底踏平薛延陀人,平定漠北漠西的胡虜,安我大唐之邊疆。祖母便是女中豪傑,為何卻想讓兒變成個尋常的女子,隻能依附於人過日?除了咱們自家之人,還有什麽人值得信任?祖母便能放心將兒交給一個陌生男子麽?”
柴氏望著她,心中微微一慟:“祖母自然會仔細給你挑選夫婿。”她當然認為,自家孫女千好萬好,品貌才華皆無可挑剔。若是要替她找夫君,也恨不得從諸多少年郎中尋一個既才華橫溢又情義高華者,才堪堪能匹配。
“不,祖母。這世間負心之輩何其多,說不得兒便會遇上一個。便是他不負心,或許也有顧及不來的時候。兒怎麽能將自己的安危、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李遐玉說得十分平淡,但一個尚未滿九歲的小娘子便能說出這番話,已經是難得之極了。
“兒記得祖母曾給兒講過平陽昭公主的舊事。高祖起事之時,柴駙馬欲前往相迎,不能攜貴主一同離開,隻能將她獨自留在長安麵對危險。若不是貴主智計出眾,及時離開長安,變賣家產招募收編各路義軍——且不說在關中征戰連連獲勝了,她恐怕根本無法保護自己的安危,遲早會淪落到楚哀王(李智雲,李淵第五子,李世民庶弟)那般無辜被殺的境地。”
她雖年紀尚幼,但說起這番話時,雙眸光彩盎然,英氣迫人,氣度亦十分不凡。柴氏恍然間,竟覺得自己仿佛見到了年幼時的平陽昭公主。
“如同平陽昭公主這般的巾幗英雄,才當得起軍禮下葬之殊榮。”李遐玉接著道,“隻可惜她英年早逝,國朝建立之後又急流勇退,不然定不可能隻有那些成就。兒覺得,她的才能猶在柴駙馬之上,足可與當今聖人比肩了。”勸服收編七萬義軍,軍紀嚴明,形成威名遠揚的“娘子軍”,數度打敗隋將屈突通,占據關中大片土地——作為一個女子而言,絕非易事。
“倘若平陽昭公主就像一位尋常的貴主,她隻能任人主宰生死,不會創下‘娘子軍’的佳話——亦不會有祖父與祖母如今的生活。因而,兒仔細想過了,欲效仿平陽昭公主,訓練‘娘子軍’,將來也好上戰場殺敵。”柴氏曾是平陽昭公主的貼身侍婢,李和則是侍奉她的部曲。兩人都曾追隨這位貴主南征北戰,後來被她放為良人,分別賜了李姓與柴姓,又親自給他們主婚。兩人在她的麾下掙得赫赫軍功,這才從最卑賤的奴婢、部曲,成了如今的正四品折衝都尉、朝廷冊封的誥命郡君。
柴氏沉默片刻,方道:“我本是貴主身邊的貼身侍婢,比你更清楚貴主的性情與才華。她是個萬中無一的女子,無論以前或是如今,她都是我平生最為敬佩尊重之人。然而,你隻見到了貴主的榮光,可曾想過當年她擔負的壓力?可曾想過她破釜沉舟的魄力、急流勇退的決斷?”
“貴主何其有幸,生在此世,生為高祖心愛之嫡女。若是尋常女子,必定不可能如她那般建功立業;若是尋常女子,夫家恐怕也容不下她這般的奇才。然而,她又何其不幸,被情勢逼得不得不自保,不得不站出來。她的身子骨本便不算十分強健,東征西討又傷了根本,這才會年紀輕輕便病逝了。”
柴氏深深地看著孫女,握住她柔軟的手:“元娘,你可知這條路會有多艱險麽?”
李遐玉輕輕頷首,決然道:“祖母,兒已經想得很清楚了。兒生性便不願被困在宅院之內,心中又有阿爺阿娘之仇。或許,兒注定便要像祖母一樣,征戰沙場,走一條不尋常的路。古有木蘭替父從軍,又有緹縈救父,為何不能有李元娘領軍為爺娘報仇雪恨?”
柴氏輕輕一歎,撫摸著她白嫩嬌美的臉頰:“元娘,你看,祖母的手因常年練武,手心皆是繭子,無比粗糙。你是個愛美的小娘子,可受得住?”
“祖母,美與不美,又有何妨?”李遐玉道,“若是貌比無鹽,難道女子就不能堂堂正正活下去麽?而且,若是大仇得報,兒再護養也來得及。”說到此處,她難得露出幾分俏皮之色:“那時候,若是有人不嫌棄,兒便帶著娘子軍嫁他就是了。如此,祖父、祖母也可放心了罷。”
柴氏無奈一笑:“你啊,不知什麽時候學會了這口舌之利,祖母說不過你。罷了,你既然心意已決,祖母自然不會橫加阻撓。咱們家的小娘子,就該有這般誌氣。”她略作思索,又道:“武技不必說,祖母便能教你。女子畢竟氣力稍有不足,可用弩箭禦敵。橫刀太重,不能多用,祖母再想想如何給你造些輕便鋒利的刀刃。”
“多謝祖母。”李遐玉十分感動,投入她懷中,“兒就知道……不論兒想做之事有多驚世駭俗,祖母一定會支持兒。”
“你祖父治軍太粗魯,不適合你。當初祖母跟著貴主,也頗學了些治軍之道,你或許可以試一試。”柴氏接著道,“貴主當初建的‘娘子軍’,雖有不少像我這般的婢女出身的女兵,九成九卻都是男子。你所建的‘娘子軍’,當然也不能隻有女子。你祖父還有數百部曲,都讓他給你罷。至於女兵,再選上數百人……”
她一心為孫女打算,李遐玉聽了,更是緊緊地摟住她,享受著她的懷抱帶來的溫暖與安全感。她一向敬佩祖母,又全心信任她,這才將自己的打算都和盤托出。卻料不到,不僅得到了她的認可,她還全心全意地為她出謀劃策。
有祖母的支持,無論未來將遇到多少艱難險阻,無論將受到多少非議,她都會堅持下去。而且,不單有祖母,祖父、兄長與阿弟一定都會站在她這一邊。如此,她便已經是無所畏懼了。
作者有話要說: 平陽昭公主,是二鳳的姊姊,在李淵的幾個嫡子嫡女當中,也許是排行最長,也許是排行第二。她確實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以軍禮下葬的女性,而且軍事才能十分牛掰╮(╯_╰)╭。說到唐朝最牛的公主,弄權的太平我覺得都不算什麽,平陽昭公主是可以傲視她們這些晚輩的——有本事就當個開國功臣,仗著爹娘想當皇太女沒成功什麽的,就別拿出來說事了。
另外,李智雲是個悲催孩子。當年他和李建成在河東,李淵起事之後,隋軍要抓他們倆。李建成這個嫡長兄丟下十四歲的他自己逃了,李智雲不幸被抓住,然後讓陰世師弄死了——陰世師,就是陰妃的爹,也就是之前說過齊王李祐的外公——所以說,二鳳心真大啊,這家人把你弟弟弄死了,還把你家祖墳給挖了、祖廟給燒了,你還納了他家女兒為妃——當然,這是李淵仁慈,夷三族,就把這姊弟倆留了下來,還把陰氏賜給了二鳳為妾室。而且,陰弘智確實在玄武門的時候給了他不少支持。總之,都是李淵的錯啦,他的心最大!陰家是有反骨的,李祐謀反好像也並不意外……otz
☆、第十九章 表親投奔
這廂祖孫二人正低語著商量往後“娘子軍”之事,另一廂李和興致勃勃地繼續鞭策謝琰、李遐齡練習射藝。就在此時,家中的大管事李勝匆匆而來,行禮道:“娘子,方才有兩個乞兒來到門前,自稱是孫家的小郎君、小娘子,家人都已經不在人世,所以前來投奔。”
“孫家?”李遐玉雙瞳微微一縮,簡直難以置信居然會聽到這樣的消息,“不……不會罷……兒記得,祖母曾經說過,懷遠縣城並未被薛延陀人攻破,外祖家皆安然無恙。”更何況,李信與孫氏去世的消息,她在迴到老宅的那一日,便已經派人前去知會了孫家。後來部曲兩日之間馳騁而歸,也說孫家已經接到消息,並打算將家中諸事都處理好之後,便遣舅父舅母過來吊唁。外祖父、外祖母還殷殷叮囑,讓她開春之後便帶著玉郎去懷遠縣小住幾日,也好散一散心。
做喪事道場的七七四十九日之內,她確實不曾見到舅父舅母出現,隻以為他們一時耽擱了,定會馬上趕過來。誰能想到,如今卻傳來這樣的噩耗,教她如何願意相信?
柴氏神色凝重,沉吟片刻道:“不過是兩個小兒,想來也不可能隨意編出什麽謊話。我和元娘這便去看看,或許親家那一頭,確實出了什麽事。”她擰起眉,撫了撫李遐玉的臉:“元娘,別擔心。咱們先去看一看他們,再立刻派出部曲去懷遠縣城查探。”
祖孫二人遂離開廊下,快步去往外院。李和見她們神色有異,讓謝琰、李遐齡都暫時停了下來,沉聲道:“許是出了什麽事,你們且隨我去前頭看看。記住,便是咱們家的娘子再如何厲害,也仍需得事事都護著她們,時時都記得為她們遮擋那些個風風雨雨、流言蜚語。”他並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能夠教導孫兒的機會——當然,也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調教未來孫女婿的機會。雖然柴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他越看謝琰越喜歡,小心思也從未改變過。
“是。”謝琰與李遐齡皆認真地點頭。
一家人都來到大門之側的閽室中,便見裏頭確實坐著兩個衣衫襤褸、凍得渾身烏青的乞兒。他們見到李和與柴氏時,仍顯得有些畏懼,但當看到李遐玉、李遐齡之後,雙目立刻亮了起來,高聲喚道:“元娘!玉郎!”
李遐玉雙目通紅,強忍著淚水道:“表兄!二娘!居然……居然真的是你們……”孫氏攏共就一位兄長,膝下有一子二女。長女是大娘孫春娘,今年應該已有十四歲;唯一的兒子名喚孫夏,因生得虎頭虎腦,小名憨郎,今年十二歲;幼女便是二娘孫秋娘,隻得六歲。而今孫夏、孫秋娘居然淪落到這般地步前來投奔,可想而知,孫家其他人定是都已經不在了。
“嗚哇!”李遐齡對表兄表姊也仍然有些印象,想到外祖一家都已經不在了,忍不住大哭起來。他的哭聲讓隻比他大兩三個月的孫秋娘也啜泣不止,孫夏愣愣地看著他們,亦擦起了眼淚開始幹嚎。
柴氏看著四個孩子抱頭痛哭,禁不住輕歎一聲:“想來憨郎、二娘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先將他們帶去洗浴,用些粥湯墊一墊罷。”她身邊得用的管事娘子田娘子躬身行禮,立即出去張羅起來。
因著李家人丁稀少,許多院落都荒廢著,平日並未仔細打理。所以柴氏暫時將孫夏、孫秋娘安置在李遐玉、李遐齡姊弟倆的院落裏,分別住了東西廂房。謝琰命仆從去拿了些他新做的衣衫給孫夏穿,李遐玉也讓思娘、念娘翻出些她以前的舊衣,暫且給孫秋娘。
李和與柴氏立即親自遣了幾個信重的部曲去懷遠縣城打探情況,迴到正院內堂時,便見李遐玉抱著李遐齡,有些怔怔地坐在薰籠邊出神。謝琰坐在姊弟倆身邊,眉目之間也俱是擔憂與沉重。
“唉……怎麽連這般的慘事都教咱們家的孩子遇上了?”柴氏低聲長歎,“如今,他們身邊也隻剩下咱們這兩把老骨頭了。”兩個月內,接連失去父母、外祖父母、舅父舅母,也不知元娘和玉郎能否承受得住這般的打擊。孫夏與孫秋娘則更是可憐,想是已經無處可去了,這才從懷遠縣來到了弘靜縣。
“往後,就當咱們膝下有三個孫兒、兩個孫女就是了。”李和道,“以前還經常覺得這個宅子實在太大,缺少人氣,往後想必便會熱鬧一些。”
李遐玉迴過神時,便見祖父祖母與謝琰都圍在她身邊,難掩憂心之色。她定了定神,有些勉強地道:“方才剛聽聞噩耗,實在有些受不住。眼下卻已經好多了,祖父、祖母與阿兄都不必替兒擔憂。”許是已經習慣了,接二連三地失去至親之人,她心中固然痛苦,這痛苦卻有些麻木起來。再如何哭鬧,已逝之人也不會再迴來。她心中的痛楚、憤懣與仇恨卻越發盤旋不休,也更堅定了報仇雪恨的信念。
“好孩子,心中難受便盡管哭出來,在我們麵前何須忍耐?”柴氏憐惜道。
“祖母,兒已經哭過了。許是……許是先前淚水流得太多,如今卻一點也不想哭了。”李遐玉迴道,說話間剛開始尚有些茫然,及話音落下的時候便已經是滿麵堅毅之色,“哭得再厲害又有何用?兒隻想知道,外祖一家的慘事究竟因何而起。再仔細想想,日後該如何為他們報仇。”
柴氏本想說,難不成你這一輩子便隻剩下“報仇”二字了?然而,看著孫女的模樣,她卻無論如何都無法說出口。大仇未報,誰心中都不會平順,誰都不可能像什麽都不知曉的人那般無憂無慮地生活。換而言之,若是連這般深仇大恨都能忘懷,又怎會是他們李家教出來的孩子?
說話間,已是裏外煥然一新的孫夏與孫秋娘便過來了。他們這一路比當初謝琰、李遐玉、李遐齡更加辛苦,餓得麵黃肌瘦不說,手腳都已經生了紅腫的凍瘡。而且,孫家本便是蓬門小戶,在懷遠縣有些田地與店鋪,亦隻能算得上是個殷實之家。雖則也雇了幾個奴仆伺候,但平時老老少少都須得做些家務活。故而,孫夏、孫秋娘雖然曾經來過李家,但見了他們家的做派之後,仍然拘謹得很,渾身上下都顯得很不自在。
“趕緊坐下。”柴氏道,“阿田,將夕食傳上來罷。給憨郎、二娘準備些易克化的羹湯,不能太過油膩,免得貿然進了這種吃食,反而傷了脾胃。”她安排得很妥當,但到底渾身都透著尋常男子遠遠難以企及的威勢,看起來並不容易親近。
孫夏性情粗疏,倒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反應。孫秋娘不過是個年幼的小娘子,看起來柔柔弱弱,就像孫氏一般,本能地對柴氏生出了敬畏之心。李遐玉不忍見她瑟縮的模樣,便讓她過來坐在自己身邊,握著她的手道:“表兄、表妹,家裏到底出了什麽事?為何一直不曾派人過來與我們傳消息?月餘之前,我曾遣部曲告知阿爺阿娘去世之事,你們可知道?”
孫秋娘細聲細氣地答道:“我們都知道。家裏還為姑父和姑姑哭了好幾場,阿爺已經打算好,帶著阿娘、阿兄和我過來懷遠縣。”她口齒很清楚,看起來便比孫夏伶俐許多。孫夏聽了,也用力點頭道:“阿爺說過,冬至祭祖之後便動身!”
“那到底發生了何事?”李和追問道。
孫秋娘身子微微一抖,嚶嚶哭泣起來:“祭祖那一天……我們坐著牛車出了縣城……一夥強人就舉著刀衝過來……”想來她光是迴憶便已經怕得狠了,說話間有些支離破碎,身體也不斷地往李遐玉懷裏縮過去。
孫夏虎目含淚,補充道:“那些人都是瘋子,見人就殺!殺了人再搶東西,後來還闖進了縣城!到處都是死人,我們倆被阿爺阿娘藏了起來,親眼看著他們……偷偷把他們掩埋之後,我們不敢進縣城,隨著一群人亂走,也不知道走到了什麽地方。沒有吃的,穿的衣衫也被別人搶走了。後來還是秋娘說,不如到弘靜縣來。”
“冬至是十一月初,如今都已經要到除夕了。”李和的臉色越發陰沉,“懷遠縣發生了這般慘事,居然沒有人告知於我?!”他雖是武官,但好歹也是一府折衝都尉,在這弘靜縣中官職最高。懷遠縣就在弘靜縣之北,兩縣相鄰,這麽大的事,他居然分毫不知?!
“你衝著孩兒們大吼大叫作甚?”柴氏橫了他一眼,示意李遐玉安慰嚇壞了的孫秋娘,“也許是懷遠縣縣令有意按下此事,也許是旁人當咱們沉浸在喪子之痛中,便並未前來打擾。”當然,無論如何,被他人隱瞞到這般程度,河間府的兵士、自家的部曲都需仔細整頓一番就是了。
這時,夕食已經傳了上來。廚下特地給孫夏、孫秋娘準備了易消化不傷脾胃的吃食。兩人雖然之前喝了些熱羹湯墊一墊,但仍是餓得很,見了吃食便忍不住有些狼吞虎咽起來。李遐玉想起他們當初流浪時饑餓難耐的模樣,心中不由得酸痛難當,便溫聲勸他們吃得慢些,別噎著。
謝琰、李遐齡默默地望著他們,心中都十分沉重。他們勉強用了一些吃食,便再也吃不下了。
吃飽喝足之後,終於從驚懼餓寒交加中緩過勁來的孫氏兄妹便顯得很是疲倦了。李遐玉、李遐齡與謝琰將他們送迴院子裏去,一路上五人都依然十分沉默。孫氏兄妹對他們仍有些陌生感,不知該說些什麽;他們三人則都覺得,這一迴那群喪心病狂的惡人,很可能就是一夥馬賊。他們親手殺過馬賊,也曾被馬賊追殺過,大抵對這幫人有些認識。但卻從未料到,這群馬賊居然如此猖狂,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襲擊民眾,燒殺劫掠。
到得院子中後,謝琰、李遐齡送孫夏迴東廂房,李遐玉送孫秋娘迴西廂房。及告別時,孫秋娘忽然抱住她不肯放,囁囁道:“阿姊……我,我害怕,可以和你一起睡麽?”她抬起首,一雙波光湛湛、仿佛時刻都含著輕愁的眼睛與孫氏極為相似,裏頭卻充滿了恐懼驚惶與不安。
李遐玉看得心中大慟,輕聲道:“好,有我陪著你呢,不必害怕。”
正院內堂中,柴氏與李和相對而坐,歎息不止。他們原以為生活已經漸漸平靜下來,卻不料又出了這樣的慘事。
“憨郎年紀大些,住在一個院子中有些不合適。”柴氏道,“年後我便將第三進收拾出來,再把右路的大院子隔成三個院落。元娘帶著二娘住在第三進,玉郎、三郎和憨郎住在一處。”
“隨你安排就是。”李和歎道,“他們平日也很該多在一起,不能生疏了。”
“除了咱們,也隻得他們兄弟姊妹幾個互相依靠了。”柴氏接道。
☆、第二十章 懷遠之事
懷遠縣所發生的劫掠殺戮事件事關重大,李和氣怒交加,連夜派人將居住在弘靜縣城內的折衝府武官們都喚了過來。
折衝府是遍布大唐疆域的地方軍事機構,其主要職責有兩項:一為番上宿衛,即輪流派府兵前往長安擔任宿衛之職;二則是番代征防,即輪流於所在地駐防戍衛,協助地方守囚維持治安,或者臨時奉緊急軍務出征等。河間府是靈州北部唯一的折衝府,番代征防的戍衛範圍主要便是懷遠、弘靜二縣。雖然按理說折衝府隻防備薛延陀人或其他胡族叩邊侵擾,但馬賊肆虐之事說來也十分微妙,多少有折衝府戍衛警戒不利的緣故。
故而,李和憤慨的並不僅僅是此事牽連甚眾、受害者眾多,官府不但不通告四方、剿滅馬賊,反倒按下此事不提——而是他作為折衝府長官居然被隱瞞了消息。今日馬賊逞兇他一無所知,那他日薛延陀人再犯,他難不成仍是最後知道的人?!
他越想越是憤怒,提著一柄長陌刀便往外走去。
不料,謝琰卻守在通往外院的月洞門邊,見他氣勢洶洶走來,行禮道:“祖父,孩兒想跟在旁邊聽一聽,不知是否合適?”此事他亦覺得十分蹊蹺。這數十日內,前來李家吊唁的客人何其之多,卻沒有一人將真相告知李和,那懷遠縣縣令如何能做到將消息瞞得如此嚴實?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此事?是誰打定主意要將李和排除在外?仔細想來,總覺得似有陰謀隱藏其中。
李和銀眉倒豎,冷哼道:“想聽便聽!!”
於是,祖孫二人來到外院正堂內。李和大馬金刀地坐在中間的胡床(靠背椅)上,將陌刀豎在旁邊,虎目圓睜,炯炯地盯著大門處。謝琰知道那些武官住得有近有遠,時候也已然不早,一時之間恐怕趕不過來,便試著轉移李和的注意力:“祖父,薛延陀人劫掠夏州、靈州,為何朝廷遲遲沒有反應?”
李和悶聲迴道:“豎子無知!朝廷怎可能沒有反應?先時都督便已經傳了信,說此次薛延陀人發兵二十萬騎,直取阿史那思摩(李思摩)所在的定襄都督府。來靈州、夏州,隻不過是為了擾亂咱們的判斷,不教大唐邊軍去支援那些突厥人而已。突厥人果然不敵,連連敗退,如今已經退守朔州城,早便往長安遣使告急了。”
朔州(山西)位於河東道北部,隸屬代州都督府管轄,已是在長城之內了。這說明,位於黃河之北、陰山之南的突厥羈縻都督府定襄都督府已經陷落,連帶地處關外的勝州也未能守住。在他們以為戰事已經平定、生活恢複安穩的時候,遙遠的河東道卻依舊正在激戰。一旦朔州失守,雁門關便告急,河東道其餘州府如代州、並州等亦危機重重。
“如今朝廷定是已有安排。”李和道,“都督早已經開始征集糧草,幾乎隔兩日便會傳來戰報。隻不過兵部符契尚未發到河間府,為了避免薛延陀人提前得知大軍動向,所以我隻能按捺不動罷了。”另外,他胳膊受傷,其實也不適合大張旗鼓迴到軍營裏去操練兵士。不過,沒想到,因種種緣故他不曾去往軍營中,卻被那些個膽大包天的人當成了瞎子聾子!
“想來,祖父出征之日應該也不遠了。”謝琰道,“不知到時候孩兒可否隨著一同去?”戰況瞬息萬變,李和很可能無法留在家中一同過年。而他心中亦躍躍欲試,想知道大軍揮師出征究竟是何等雄壯而又何等艱險。
李和瞪了他一眼:“若不將你留下看顧家裏的老弱婦孺,我怎能安心出征?!”
謝琰怔了怔,他原以為自己被拒絕的原因定是因為年紀太過幼小的緣故,沒想到這位長輩卻對自己寄予厚望。仔細想想,孫夏雖然年紀比他略長一歲,讓他看顧家裏卻是太過為難他了。想到此,他突然覺得肩頭的擔子沉甸甸的。“祖父說得是,孩兒必會好好照料祖母和弟妹,翹首盼望大軍得勝歸來。”
祖孫二人說著話的時候,河間府的武官們已經陸陸續續到了。
河間府是上等折衝府,共計一千二百府兵。一府長官便是折衝都尉李和,位列正四品上;其下有左右果毅都尉輔佐,位列從五品下。一府共有校尉五人,均為從七品下;每個校尉率領旅帥二人,每個旅帥底下又有正副隊正各二人。旅帥為從八品上,隊正為正九品下,副隊正為從九品下。
這段時間,李和在家中養傷,軍營諸事便交給了兩位果毅都尉處理。因時近年關,兩人輪流前往軍營駐守。此時右果毅何長刀正輪值駐守營中,左果毅郭巡則在家休息。其餘校尉、旅帥、正副隊正等也皆有輪值。
柴氏看孫女仍是瘦得有些脫形,原本十分合體的一身斬衰如今看起來鬆鬆垮垮,不由得勸她多喝了些湯水。李遐玉皆依她所言,喝了駝蹄羹、蓮子銀耳羹等,又進了些溫熱過的酪漿助消化。
柴氏便道:“元娘,明日不如就換成素服罷,這斬衰也不必再穿了。再過幾日便到了除夕,你和玉郎正好都換一身新衣裳。我讓侍婢用灘羊皮做了長襖、白狐皮做了輕裘,你們倆都試一試。三郎也做了幾身作替換之用。這些時日,你們三人都瘦了好些,若是不合適,再讓婢女拿去改一改也好。”
“多謝祖母!”謝琰與李遐齡齊聲道。
李遐玉垂眸望著自己身上粗糙的麻布孝服,自然不會拂了祖母的好意。服斬衰三年,也不過是為了表示哀痛之意。如今她還有許多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不必要在乎這些俗禮。因她心中再清楚不過,便是不服斬衰、不禁肉食,他們姊弟倆心中的痛苦也絲毫不會比任何失去父母的孝子孝女少。
“服飾吃食皆是小節,大節不失便可!”李和豪爽地揮了揮手,不小心使的是受傷的手,立即傳來陣陣抽疼,遂不動聲色地捂住了傷口,“三郎、玉郎,隨著我出來!從今往後,由我親自監督你們修習武藝,須得日日勤勉,不許有半分懈怠!”
“是。”謝琰牽著李遐齡隨著他走出內堂。
“祖母,祖父的傷不打緊罷?”李遐玉覺得祖父的動作似有些不對勁。
柴氏倒是十分淡然:“隨他去折騰。折騰疼了,自然便消停了。說來,咱們家慣用的醫者性情有些太綿軟了,得找個常在軍營中治療外傷的軍醫才好。他們為了鎮住傷兵,脾氣通常十分暴躁,吼聲也不比你祖父低,定能製得住他。”
“……祖母此計甚善。”以暴製暴什麽的,看起來簡單粗暴,實則對於李和才最為有效。
內堂外便是一片蒼翠的鬆林,李和早已經命部曲在鬆樹上綁了幾個箭靶,親自盯著李遐齡練習箭法。經過謝琰的指導,李遐齡已經勉強能拉得開半石弓,射箭的準頭也有所提升。對於初學者而言,十中一二已經是很不錯了。李和很滿意地撫著長須,心裏給孫兒準備了各種磨礪計劃。
謝琰亦在他們旁邊磨練射藝。不過,他射的目標是鬆樹上掛的製錢,使的也已經是六石弓了。用六石弓射製錢中間的孔,光是控製力道便已經很是不容易。若是力道太重,恐怕箭穿過錢孔時,便會扯斷繩子,將錢遠遠地帶飛出去;若是力道太輕,卻不容易控製箭的方向,連穿過錢孔都很難做到。
謝琰平時射箭皆是十射十中,增加難度之後,卻隻有十中五六,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李和對他的成績十分不滿意,在旁邊喝道:“別說區區六石弓了,你往後平時就須得用十石弓,戰場上才能輕而易舉駕馭軍中用的射程最遠的弩箭,不至於在替換連弩所用之箭的時候顧不過來!臨時拉得動床弩,則更能威懾敵人!”
謝琰點頭稱是,依舊不急不躁地拉弓射箭。
坐在廊下觀看的李遐玉忍不住輕聲道:“祖母,床弩是攻城之器罷?用於兩軍對敵未免有些大題小做?”
柴氏道:“床弩射程最遠,若想取躲藏在大軍中的敵首之性命,或者射斷他們的軍旗時,確實是頗為得用的。”說著,她瞥了瞥孫女,低聲道:“元娘還是對這些感興趣?平常習一習騎射便罷了,祖母往後會帶著你好生學習主持中饋,打理家中的莊園店鋪。經濟庶務,都是女子必須學的。隻有善於經營,才能撐起家中的用度。錢財看來都是俗物,卻是一家人生計所在,不可輕忽。”
李遐玉抿了抿嘴唇:“祖母,主持中饋於兒而言並非重要之事。兒眼下隻想為阿爺阿娘複仇,徹底踏平薛延陀人,平定漠北漠西的胡虜,安我大唐之邊疆。祖母便是女中豪傑,為何卻想讓兒變成個尋常的女子,隻能依附於人過日?除了咱們自家之人,還有什麽人值得信任?祖母便能放心將兒交給一個陌生男子麽?”
柴氏望著她,心中微微一慟:“祖母自然會仔細給你挑選夫婿。”她當然認為,自家孫女千好萬好,品貌才華皆無可挑剔。若是要替她找夫君,也恨不得從諸多少年郎中尋一個既才華橫溢又情義高華者,才堪堪能匹配。
“不,祖母。這世間負心之輩何其多,說不得兒便會遇上一個。便是他不負心,或許也有顧及不來的時候。兒怎麽能將自己的安危、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李遐玉說得十分平淡,但一個尚未滿九歲的小娘子便能說出這番話,已經是難得之極了。
“兒記得祖母曾給兒講過平陽昭公主的舊事。高祖起事之時,柴駙馬欲前往相迎,不能攜貴主一同離開,隻能將她獨自留在長安麵對危險。若不是貴主智計出眾,及時離開長安,變賣家產招募收編各路義軍——且不說在關中征戰連連獲勝了,她恐怕根本無法保護自己的安危,遲早會淪落到楚哀王(李智雲,李淵第五子,李世民庶弟)那般無辜被殺的境地。”
她雖年紀尚幼,但說起這番話時,雙眸光彩盎然,英氣迫人,氣度亦十分不凡。柴氏恍然間,竟覺得自己仿佛見到了年幼時的平陽昭公主。
“如同平陽昭公主這般的巾幗英雄,才當得起軍禮下葬之殊榮。”李遐玉接著道,“隻可惜她英年早逝,國朝建立之後又急流勇退,不然定不可能隻有那些成就。兒覺得,她的才能猶在柴駙馬之上,足可與當今聖人比肩了。”勸服收編七萬義軍,軍紀嚴明,形成威名遠揚的“娘子軍”,數度打敗隋將屈突通,占據關中大片土地——作為一個女子而言,絕非易事。
“倘若平陽昭公主就像一位尋常的貴主,她隻能任人主宰生死,不會創下‘娘子軍’的佳話——亦不會有祖父與祖母如今的生活。因而,兒仔細想過了,欲效仿平陽昭公主,訓練‘娘子軍’,將來也好上戰場殺敵。”柴氏曾是平陽昭公主的貼身侍婢,李和則是侍奉她的部曲。兩人都曾追隨這位貴主南征北戰,後來被她放為良人,分別賜了李姓與柴姓,又親自給他們主婚。兩人在她的麾下掙得赫赫軍功,這才從最卑賤的奴婢、部曲,成了如今的正四品折衝都尉、朝廷冊封的誥命郡君。
柴氏沉默片刻,方道:“我本是貴主身邊的貼身侍婢,比你更清楚貴主的性情與才華。她是個萬中無一的女子,無論以前或是如今,她都是我平生最為敬佩尊重之人。然而,你隻見到了貴主的榮光,可曾想過當年她擔負的壓力?可曾想過她破釜沉舟的魄力、急流勇退的決斷?”
“貴主何其有幸,生在此世,生為高祖心愛之嫡女。若是尋常女子,必定不可能如她那般建功立業;若是尋常女子,夫家恐怕也容不下她這般的奇才。然而,她又何其不幸,被情勢逼得不得不自保,不得不站出來。她的身子骨本便不算十分強健,東征西討又傷了根本,這才會年紀輕輕便病逝了。”
柴氏深深地看著孫女,握住她柔軟的手:“元娘,你可知這條路會有多艱險麽?”
李遐玉輕輕頷首,決然道:“祖母,兒已經想得很清楚了。兒生性便不願被困在宅院之內,心中又有阿爺阿娘之仇。或許,兒注定便要像祖母一樣,征戰沙場,走一條不尋常的路。古有木蘭替父從軍,又有緹縈救父,為何不能有李元娘領軍為爺娘報仇雪恨?”
柴氏輕輕一歎,撫摸著她白嫩嬌美的臉頰:“元娘,你看,祖母的手因常年練武,手心皆是繭子,無比粗糙。你是個愛美的小娘子,可受得住?”
“祖母,美與不美,又有何妨?”李遐玉道,“若是貌比無鹽,難道女子就不能堂堂正正活下去麽?而且,若是大仇得報,兒再護養也來得及。”說到此處,她難得露出幾分俏皮之色:“那時候,若是有人不嫌棄,兒便帶著娘子軍嫁他就是了。如此,祖父、祖母也可放心了罷。”
柴氏無奈一笑:“你啊,不知什麽時候學會了這口舌之利,祖母說不過你。罷了,你既然心意已決,祖母自然不會橫加阻撓。咱們家的小娘子,就該有這般誌氣。”她略作思索,又道:“武技不必說,祖母便能教你。女子畢竟氣力稍有不足,可用弩箭禦敵。橫刀太重,不能多用,祖母再想想如何給你造些輕便鋒利的刀刃。”
“多謝祖母。”李遐玉十分感動,投入她懷中,“兒就知道……不論兒想做之事有多驚世駭俗,祖母一定會支持兒。”
“你祖父治軍太粗魯,不適合你。當初祖母跟著貴主,也頗學了些治軍之道,你或許可以試一試。”柴氏接著道,“貴主當初建的‘娘子軍’,雖有不少像我這般的婢女出身的女兵,九成九卻都是男子。你所建的‘娘子軍’,當然也不能隻有女子。你祖父還有數百部曲,都讓他給你罷。至於女兵,再選上數百人……”
她一心為孫女打算,李遐玉聽了,更是緊緊地摟住她,享受著她的懷抱帶來的溫暖與安全感。她一向敬佩祖母,又全心信任她,這才將自己的打算都和盤托出。卻料不到,不僅得到了她的認可,她還全心全意地為她出謀劃策。
有祖母的支持,無論未來將遇到多少艱難險阻,無論將受到多少非議,她都會堅持下去。而且,不單有祖母,祖父、兄長與阿弟一定都會站在她這一邊。如此,她便已經是無所畏懼了。
作者有話要說: 平陽昭公主,是二鳳的姊姊,在李淵的幾個嫡子嫡女當中,也許是排行最長,也許是排行第二。她確實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以軍禮下葬的女性,而且軍事才能十分牛掰╮(╯_╰)╭。說到唐朝最牛的公主,弄權的太平我覺得都不算什麽,平陽昭公主是可以傲視她們這些晚輩的——有本事就當個開國功臣,仗著爹娘想當皇太女沒成功什麽的,就別拿出來說事了。
另外,李智雲是個悲催孩子。當年他和李建成在河東,李淵起事之後,隋軍要抓他們倆。李建成這個嫡長兄丟下十四歲的他自己逃了,李智雲不幸被抓住,然後讓陰世師弄死了——陰世師,就是陰妃的爹,也就是之前說過齊王李祐的外公——所以說,二鳳心真大啊,這家人把你弟弟弄死了,還把你家祖墳給挖了、祖廟給燒了,你還納了他家女兒為妃——當然,這是李淵仁慈,夷三族,就把這姊弟倆留了下來,還把陰氏賜給了二鳳為妾室。而且,陰弘智確實在玄武門的時候給了他不少支持。總之,都是李淵的錯啦,他的心最大!陰家是有反骨的,李祐謀反好像也並不意外……otz
☆、第十九章 表親投奔
這廂祖孫二人正低語著商量往後“娘子軍”之事,另一廂李和興致勃勃地繼續鞭策謝琰、李遐齡練習射藝。就在此時,家中的大管事李勝匆匆而來,行禮道:“娘子,方才有兩個乞兒來到門前,自稱是孫家的小郎君、小娘子,家人都已經不在人世,所以前來投奔。”
“孫家?”李遐玉雙瞳微微一縮,簡直難以置信居然會聽到這樣的消息,“不……不會罷……兒記得,祖母曾經說過,懷遠縣城並未被薛延陀人攻破,外祖家皆安然無恙。”更何況,李信與孫氏去世的消息,她在迴到老宅的那一日,便已經派人前去知會了孫家。後來部曲兩日之間馳騁而歸,也說孫家已經接到消息,並打算將家中諸事都處理好之後,便遣舅父舅母過來吊唁。外祖父、外祖母還殷殷叮囑,讓她開春之後便帶著玉郎去懷遠縣小住幾日,也好散一散心。
做喪事道場的七七四十九日之內,她確實不曾見到舅父舅母出現,隻以為他們一時耽擱了,定會馬上趕過來。誰能想到,如今卻傳來這樣的噩耗,教她如何願意相信?
柴氏神色凝重,沉吟片刻道:“不過是兩個小兒,想來也不可能隨意編出什麽謊話。我和元娘這便去看看,或許親家那一頭,確實出了什麽事。”她擰起眉,撫了撫李遐玉的臉:“元娘,別擔心。咱們先去看一看他們,再立刻派出部曲去懷遠縣城查探。”
祖孫二人遂離開廊下,快步去往外院。李和見她們神色有異,讓謝琰、李遐齡都暫時停了下來,沉聲道:“許是出了什麽事,你們且隨我去前頭看看。記住,便是咱們家的娘子再如何厲害,也仍需得事事都護著她們,時時都記得為她們遮擋那些個風風雨雨、流言蜚語。”他並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能夠教導孫兒的機會——當然,也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調教未來孫女婿的機會。雖然柴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他越看謝琰越喜歡,小心思也從未改變過。
“是。”謝琰與李遐齡皆認真地點頭。
一家人都來到大門之側的閽室中,便見裏頭確實坐著兩個衣衫襤褸、凍得渾身烏青的乞兒。他們見到李和與柴氏時,仍顯得有些畏懼,但當看到李遐玉、李遐齡之後,雙目立刻亮了起來,高聲喚道:“元娘!玉郎!”
李遐玉雙目通紅,強忍著淚水道:“表兄!二娘!居然……居然真的是你們……”孫氏攏共就一位兄長,膝下有一子二女。長女是大娘孫春娘,今年應該已有十四歲;唯一的兒子名喚孫夏,因生得虎頭虎腦,小名憨郎,今年十二歲;幼女便是二娘孫秋娘,隻得六歲。而今孫夏、孫秋娘居然淪落到這般地步前來投奔,可想而知,孫家其他人定是都已經不在了。
“嗚哇!”李遐齡對表兄表姊也仍然有些印象,想到外祖一家都已經不在了,忍不住大哭起來。他的哭聲讓隻比他大兩三個月的孫秋娘也啜泣不止,孫夏愣愣地看著他們,亦擦起了眼淚開始幹嚎。
柴氏看著四個孩子抱頭痛哭,禁不住輕歎一聲:“想來憨郎、二娘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先將他們帶去洗浴,用些粥湯墊一墊罷。”她身邊得用的管事娘子田娘子躬身行禮,立即出去張羅起來。
因著李家人丁稀少,許多院落都荒廢著,平日並未仔細打理。所以柴氏暫時將孫夏、孫秋娘安置在李遐玉、李遐齡姊弟倆的院落裏,分別住了東西廂房。謝琰命仆從去拿了些他新做的衣衫給孫夏穿,李遐玉也讓思娘、念娘翻出些她以前的舊衣,暫且給孫秋娘。
李和與柴氏立即親自遣了幾個信重的部曲去懷遠縣城打探情況,迴到正院內堂時,便見李遐玉抱著李遐齡,有些怔怔地坐在薰籠邊出神。謝琰坐在姊弟倆身邊,眉目之間也俱是擔憂與沉重。
“唉……怎麽連這般的慘事都教咱們家的孩子遇上了?”柴氏低聲長歎,“如今,他們身邊也隻剩下咱們這兩把老骨頭了。”兩個月內,接連失去父母、外祖父母、舅父舅母,也不知元娘和玉郎能否承受得住這般的打擊。孫夏與孫秋娘則更是可憐,想是已經無處可去了,這才從懷遠縣來到了弘靜縣。
“往後,就當咱們膝下有三個孫兒、兩個孫女就是了。”李和道,“以前還經常覺得這個宅子實在太大,缺少人氣,往後想必便會熱鬧一些。”
李遐玉迴過神時,便見祖父祖母與謝琰都圍在她身邊,難掩憂心之色。她定了定神,有些勉強地道:“方才剛聽聞噩耗,實在有些受不住。眼下卻已經好多了,祖父、祖母與阿兄都不必替兒擔憂。”許是已經習慣了,接二連三地失去至親之人,她心中固然痛苦,這痛苦卻有些麻木起來。再如何哭鬧,已逝之人也不會再迴來。她心中的痛楚、憤懣與仇恨卻越發盤旋不休,也更堅定了報仇雪恨的信念。
“好孩子,心中難受便盡管哭出來,在我們麵前何須忍耐?”柴氏憐惜道。
“祖母,兒已經哭過了。許是……許是先前淚水流得太多,如今卻一點也不想哭了。”李遐玉迴道,說話間剛開始尚有些茫然,及話音落下的時候便已經是滿麵堅毅之色,“哭得再厲害又有何用?兒隻想知道,外祖一家的慘事究竟因何而起。再仔細想想,日後該如何為他們報仇。”
柴氏本想說,難不成你這一輩子便隻剩下“報仇”二字了?然而,看著孫女的模樣,她卻無論如何都無法說出口。大仇未報,誰心中都不會平順,誰都不可能像什麽都不知曉的人那般無憂無慮地生活。換而言之,若是連這般深仇大恨都能忘懷,又怎會是他們李家教出來的孩子?
說話間,已是裏外煥然一新的孫夏與孫秋娘便過來了。他們這一路比當初謝琰、李遐玉、李遐齡更加辛苦,餓得麵黃肌瘦不說,手腳都已經生了紅腫的凍瘡。而且,孫家本便是蓬門小戶,在懷遠縣有些田地與店鋪,亦隻能算得上是個殷實之家。雖則也雇了幾個奴仆伺候,但平時老老少少都須得做些家務活。故而,孫夏、孫秋娘雖然曾經來過李家,但見了他們家的做派之後,仍然拘謹得很,渾身上下都顯得很不自在。
“趕緊坐下。”柴氏道,“阿田,將夕食傳上來罷。給憨郎、二娘準備些易克化的羹湯,不能太過油膩,免得貿然進了這種吃食,反而傷了脾胃。”她安排得很妥當,但到底渾身都透著尋常男子遠遠難以企及的威勢,看起來並不容易親近。
孫夏性情粗疏,倒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反應。孫秋娘不過是個年幼的小娘子,看起來柔柔弱弱,就像孫氏一般,本能地對柴氏生出了敬畏之心。李遐玉不忍見她瑟縮的模樣,便讓她過來坐在自己身邊,握著她的手道:“表兄、表妹,家裏到底出了什麽事?為何一直不曾派人過來與我們傳消息?月餘之前,我曾遣部曲告知阿爺阿娘去世之事,你們可知道?”
孫秋娘細聲細氣地答道:“我們都知道。家裏還為姑父和姑姑哭了好幾場,阿爺已經打算好,帶著阿娘、阿兄和我過來懷遠縣。”她口齒很清楚,看起來便比孫夏伶俐許多。孫夏聽了,也用力點頭道:“阿爺說過,冬至祭祖之後便動身!”
“那到底發生了何事?”李和追問道。
孫秋娘身子微微一抖,嚶嚶哭泣起來:“祭祖那一天……我們坐著牛車出了縣城……一夥強人就舉著刀衝過來……”想來她光是迴憶便已經怕得狠了,說話間有些支離破碎,身體也不斷地往李遐玉懷裏縮過去。
孫夏虎目含淚,補充道:“那些人都是瘋子,見人就殺!殺了人再搶東西,後來還闖進了縣城!到處都是死人,我們倆被阿爺阿娘藏了起來,親眼看著他們……偷偷把他們掩埋之後,我們不敢進縣城,隨著一群人亂走,也不知道走到了什麽地方。沒有吃的,穿的衣衫也被別人搶走了。後來還是秋娘說,不如到弘靜縣來。”
“冬至是十一月初,如今都已經要到除夕了。”李和的臉色越發陰沉,“懷遠縣發生了這般慘事,居然沒有人告知於我?!”他雖是武官,但好歹也是一府折衝都尉,在這弘靜縣中官職最高。懷遠縣就在弘靜縣之北,兩縣相鄰,這麽大的事,他居然分毫不知?!
“你衝著孩兒們大吼大叫作甚?”柴氏橫了他一眼,示意李遐玉安慰嚇壞了的孫秋娘,“也許是懷遠縣縣令有意按下此事,也許是旁人當咱們沉浸在喪子之痛中,便並未前來打擾。”當然,無論如何,被他人隱瞞到這般程度,河間府的兵士、自家的部曲都需仔細整頓一番就是了。
這時,夕食已經傳了上來。廚下特地給孫夏、孫秋娘準備了易消化不傷脾胃的吃食。兩人雖然之前喝了些熱羹湯墊一墊,但仍是餓得很,見了吃食便忍不住有些狼吞虎咽起來。李遐玉想起他們當初流浪時饑餓難耐的模樣,心中不由得酸痛難當,便溫聲勸他們吃得慢些,別噎著。
謝琰、李遐齡默默地望著他們,心中都十分沉重。他們勉強用了一些吃食,便再也吃不下了。
吃飽喝足之後,終於從驚懼餓寒交加中緩過勁來的孫氏兄妹便顯得很是疲倦了。李遐玉、李遐齡與謝琰將他們送迴院子裏去,一路上五人都依然十分沉默。孫氏兄妹對他們仍有些陌生感,不知該說些什麽;他們三人則都覺得,這一迴那群喪心病狂的惡人,很可能就是一夥馬賊。他們親手殺過馬賊,也曾被馬賊追殺過,大抵對這幫人有些認識。但卻從未料到,這群馬賊居然如此猖狂,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襲擊民眾,燒殺劫掠。
到得院子中後,謝琰、李遐齡送孫夏迴東廂房,李遐玉送孫秋娘迴西廂房。及告別時,孫秋娘忽然抱住她不肯放,囁囁道:“阿姊……我,我害怕,可以和你一起睡麽?”她抬起首,一雙波光湛湛、仿佛時刻都含著輕愁的眼睛與孫氏極為相似,裏頭卻充滿了恐懼驚惶與不安。
李遐玉看得心中大慟,輕聲道:“好,有我陪著你呢,不必害怕。”
正院內堂中,柴氏與李和相對而坐,歎息不止。他們原以為生活已經漸漸平靜下來,卻不料又出了這樣的慘事。
“憨郎年紀大些,住在一個院子中有些不合適。”柴氏道,“年後我便將第三進收拾出來,再把右路的大院子隔成三個院落。元娘帶著二娘住在第三進,玉郎、三郎和憨郎住在一處。”
“隨你安排就是。”李和歎道,“他們平日也很該多在一起,不能生疏了。”
“除了咱們,也隻得他們兄弟姊妹幾個互相依靠了。”柴氏接道。
☆、第二十章 懷遠之事
懷遠縣所發生的劫掠殺戮事件事關重大,李和氣怒交加,連夜派人將居住在弘靜縣城內的折衝府武官們都喚了過來。
折衝府是遍布大唐疆域的地方軍事機構,其主要職責有兩項:一為番上宿衛,即輪流派府兵前往長安擔任宿衛之職;二則是番代征防,即輪流於所在地駐防戍衛,協助地方守囚維持治安,或者臨時奉緊急軍務出征等。河間府是靈州北部唯一的折衝府,番代征防的戍衛範圍主要便是懷遠、弘靜二縣。雖然按理說折衝府隻防備薛延陀人或其他胡族叩邊侵擾,但馬賊肆虐之事說來也十分微妙,多少有折衝府戍衛警戒不利的緣故。
故而,李和憤慨的並不僅僅是此事牽連甚眾、受害者眾多,官府不但不通告四方、剿滅馬賊,反倒按下此事不提——而是他作為折衝府長官居然被隱瞞了消息。今日馬賊逞兇他一無所知,那他日薛延陀人再犯,他難不成仍是最後知道的人?!
他越想越是憤怒,提著一柄長陌刀便往外走去。
不料,謝琰卻守在通往外院的月洞門邊,見他氣勢洶洶走來,行禮道:“祖父,孩兒想跟在旁邊聽一聽,不知是否合適?”此事他亦覺得十分蹊蹺。這數十日內,前來李家吊唁的客人何其之多,卻沒有一人將真相告知李和,那懷遠縣縣令如何能做到將消息瞞得如此嚴實?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此事?是誰打定主意要將李和排除在外?仔細想來,總覺得似有陰謀隱藏其中。
李和銀眉倒豎,冷哼道:“想聽便聽!!”
於是,祖孫二人來到外院正堂內。李和大馬金刀地坐在中間的胡床(靠背椅)上,將陌刀豎在旁邊,虎目圓睜,炯炯地盯著大門處。謝琰知道那些武官住得有近有遠,時候也已然不早,一時之間恐怕趕不過來,便試著轉移李和的注意力:“祖父,薛延陀人劫掠夏州、靈州,為何朝廷遲遲沒有反應?”
李和悶聲迴道:“豎子無知!朝廷怎可能沒有反應?先時都督便已經傳了信,說此次薛延陀人發兵二十萬騎,直取阿史那思摩(李思摩)所在的定襄都督府。來靈州、夏州,隻不過是為了擾亂咱們的判斷,不教大唐邊軍去支援那些突厥人而已。突厥人果然不敵,連連敗退,如今已經退守朔州城,早便往長安遣使告急了。”
朔州(山西)位於河東道北部,隸屬代州都督府管轄,已是在長城之內了。這說明,位於黃河之北、陰山之南的突厥羈縻都督府定襄都督府已經陷落,連帶地處關外的勝州也未能守住。在他們以為戰事已經平定、生活恢複安穩的時候,遙遠的河東道卻依舊正在激戰。一旦朔州失守,雁門關便告急,河東道其餘州府如代州、並州等亦危機重重。
“如今朝廷定是已有安排。”李和道,“都督早已經開始征集糧草,幾乎隔兩日便會傳來戰報。隻不過兵部符契尚未發到河間府,為了避免薛延陀人提前得知大軍動向,所以我隻能按捺不動罷了。”另外,他胳膊受傷,其實也不適合大張旗鼓迴到軍營裏去操練兵士。不過,沒想到,因種種緣故他不曾去往軍營中,卻被那些個膽大包天的人當成了瞎子聾子!
“想來,祖父出征之日應該也不遠了。”謝琰道,“不知到時候孩兒可否隨著一同去?”戰況瞬息萬變,李和很可能無法留在家中一同過年。而他心中亦躍躍欲試,想知道大軍揮師出征究竟是何等雄壯而又何等艱險。
李和瞪了他一眼:“若不將你留下看顧家裏的老弱婦孺,我怎能安心出征?!”
謝琰怔了怔,他原以為自己被拒絕的原因定是因為年紀太過幼小的緣故,沒想到這位長輩卻對自己寄予厚望。仔細想想,孫夏雖然年紀比他略長一歲,讓他看顧家裏卻是太過為難他了。想到此,他突然覺得肩頭的擔子沉甸甸的。“祖父說得是,孩兒必會好好照料祖母和弟妹,翹首盼望大軍得勝歸來。”
祖孫二人說著話的時候,河間府的武官們已經陸陸續續到了。
河間府是上等折衝府,共計一千二百府兵。一府長官便是折衝都尉李和,位列正四品上;其下有左右果毅都尉輔佐,位列從五品下。一府共有校尉五人,均為從七品下;每個校尉率領旅帥二人,每個旅帥底下又有正副隊正各二人。旅帥為從八品上,隊正為正九品下,副隊正為從九品下。
這段時間,李和在家中養傷,軍營諸事便交給了兩位果毅都尉處理。因時近年關,兩人輪流前往軍營駐守。此時右果毅何長刀正輪值駐守營中,左果毅郭巡則在家休息。其餘校尉、旅帥、正副隊正等也皆有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