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個後輩說到臉上,饒是薑太夫人自恃涵養好,也氣紅了臉。鄭氏還要再鬧,薑太夫人冷聲喝止了她。冷冷地看著柳鈞道:“我這般的歲數,何故去誣賴外孫女?倒是柳三郎好教養,襄城伯和夫人教的好兒子,竟然這般和長輩說話的。罷了,沒有教好外孫女是老身之過,我也懶得多說了,隨你去吧。”
柳鈞聽了,暗想難不成事情真的與九妹妹有關?而一身虛軟的柳蘅自是看出了柳鈞的動搖,暗想那高大海現在肯定已經躲藏起來了。便心一橫,吐出了斷斷續續的話來:“外……祖母,放火害了,害了三表哥的人,自稱高大海,說是,說是為妹妹同族人,來尋,尋仇的!我不知他為何這樣說,也不知他,為何放過了我……隻模模糊糊地聽得,他說,說要王家,家破人亡才迴罷手的……”
薑太夫人聽了也是心神震動,王沉之卻是早就忘記了高大海這一號人,皺眉追問道:“那高大海是何人?長得什麽模樣,你仔細道來與我聽聽……”
鄭氏卻是尖聲打斷了王沉之的話,“高大海?就是三年前害了三郎渺了一目的賤民?居然是他?你為何不早些說?是不是心存惡意,巴不得我王家真如那賤民所言家破人亡才好?”
“好了!”薑太夫人打斷了兒子和長媳毫無風度儀態的言行,又看見柳鈞臉上混雜了的視和好奇之色,心裏頭失落萬分又是嫉恨不已,這在自己眼裏不過是平庸之才的柳三郎,卻也明晃晃地瞧不起王家來,可見自家同柳家相交,已經差得極遠了。
一時間薑太夫人的臉色都有些灰敗了,也自知柳蘅之事隻得罷了,冷冷淡淡地讓人領他們兄妹去客房,遭了柳鈞拒絕,卻是柳蘅想起了二舅母和王映華,拉了下柳鈞的衣袖,低聲道:“三哥見諒,妹的身子不適,不如今日還是在王家歇息,明日一早出府不遲。”
柳鈞暗想九妹還是念著王家的舊情呢,倒也是,即便王家待她不好,卻也是撫養了她十年,若真的與王家一刀兩斷冷心冷情的,自己這個堂兄也要遠上幾分了。想到此處,他越發覺得三叔父家這個九妹果然不錯,同三叔家長公主嫡出的十二妹蘩娘也不差什麽呢。
柳蘅自然不知自己的無意之舉,竟然在柳鈞那兒刷了不少的好感。但是感受得到柳鈞的親近與善意,心裏暗想柳家祖母和伯父等人讓敦厚的三堂兄來接自己,莫不是真的出自疼愛她之意了。雖有了王家這一串的鬧劇,讓柳蘅對高門大戶的生活更加的慎懼,但是此時卻也不得不對柳家燃起了三分期待了。
不說這邊柳家兄妹二人的心思,隻說薑太夫人和鄭氏倆,他們都沒有懷疑柳蘅說謊,想到高大海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偷入刺史府放火殺人,再想起柳蘅說高大海要讓王氏家破人亡的話,兩人就不寒而栗,忙囑咐王沉之去調派州府衙門中的軍士去抓人。王沉之卻是不大在意。
“母親,阿嫂,我看蘅娘也是嚇暈了頭,聽差了。那個賊人起了壞心前會將壞心露給人家知道呢?”
薑太夫人對自己這個分不清輕重緩急的次子已經徹底灰心了,氣得喝道:“若是真的呢?難道真要這一大家子被那賊人害了去才甘心?”
王沉之苦著臉道:“不是我不聽母親的,實在是沒有人手可調。這段時日裏冀州春雨不斷,四處的田地淹了不知道多少,各處都有不少的流民,州府的兵士我都派去守城了,以免流民壞事。若是我調派人手去抓捕那高大海,若是流民鬧起事來,那就糟了。”
鄭氏可不相信連飯也不飽的流民敢來州府鬧事的,搶白道:“隻怕流民還沒鬧起來,我們這一家子就被那賤民給害了!”
王沉之鬧不過母親和大嫂,隻得吩咐人拿了他的印鑒去軍曹那裏調了兩百人出來,名義是抓捕賊人。而冀州府按製,軍曹下隻五百兵士的名額,這其中還有一百來人的空額。如今調了兩百人出來,於城中警戒流民的兵士立刻就少了一半,這麽大的變動瞞不了人,不多時,時刻注意著刺史府與城中動靜的高大海等人便得知了消息,更何況還有王恪之父子向外通消息。
“大哥,你看鄭先生果然是神機妙算,雨終於停了,明日定會如鄭先生所言豔陽高照,正是我等起事的大好時日呀!”一身材瘦削眼上兩把掃把眉的漢子看了雨停了,忙跳進屋中和魏大牛說道。
魏大牛卻是看向屋中唯一文士打扮的留著短須的清瘦男子,“鄭先生,你是有大學問的人,您說咱們什麽時候起事好?”
鄭先生待魏大牛的態度卻很尊重,低聲笑道:“大當家過譽了,以我之見,明日召集人手,後日引一部分流民於城外,到時候伺機而起。刺史王沉之才幹平庸,州府之內的兵士不足兩百人,到時候拿下州府也不是難事了。”
魏大牛用力拍了下桌子,大聲笑道:“好,那就依照先生之計,後日我們一舉拿下冀州城,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瞧瞧我們的厲害!”
坐在末位的高大海隻抬眼掃了一下鄭先生就垂下了頭,他不在乎魏大牛和鄭先生幾人到底是想討一份活路呢,還是想造反,隻要能借勢報仇,他便跟著幹。不過後日裏起事,那柳小娘子豈不是也要跟著遭殃?不過前日救了她一命,算是還了她三年前的恩惠,如今她是死是活,那就與他無關了。
柳蘅並不知冀州城內外的風雲暗潮,她安下心來好生睡了一覺,第二日覺得身體和精神都好了許多,又看見阿杏和阿梨也都安然無恙地過來伺候,難得高興起來,先和柳鈞一道用了朝食,又去看了王映華後,這才對著王家眾人辭行,卯時末,柳家兄妹二人輕裝從簡地離了刺史府,來相送的,隻四郎王卓一人。至於薑太夫人早前打算讓王二郎相送的事,根本無人提及。
牛車之中,柳蘅想起之前同杜氏所說的話,隻希望二舅母能聽進去兩分了。不然也就隻能隨著王家沒落下去了。
跟著柳蘅一道離開王家,除了阿杏、阿梨與阿桃三人,還有在針線上做活的寡婦柴嫂子和她才五歲的兒子,再有一個是在廚房裏做事的李媽媽。乳娘薑媼,卻是並沒有跟著,而是被兒子媳婦接走了。阿杏幾人有些不忿,倒是柳蘅勸住了。長安柳家到底是個什麽情景,長輩們到底是何打算一概不知,薑乳娘不願跟著也是人之常情的。
“隻是外祖家如此家風,便是二舅母在,怕是也難了。”柳蘅搖了搖頭,暗歎一聲,她掀開車門處的布簾,最後看了一眼陽光下恍若一新的刺史府,便果斷地放下了車簾。而後的一天顛婆也讓柳蘅沒有了心思去傷春悲秋了,即便是牛車,也讓柳蘅心裏叫苦不迭。
“想不到出了城後這般難走。”柳蘅趴在車上抱著一瓷痰盂吐了好一陣,才靠在車壁上有氣無力地說。
阿杏端來清水給柳蘅漱了口,安慰了她幾句,又和阿梨說了兩個笑話,看柳蘅好些了,這才住口。卻聽牛車外有馬蹄聲噠噠而來,她忙笑道:“娘子,定是三郎君過來了。”
柳蘅頗為喜歡柳鈞這位性格敦厚不夠圓滑的堂兄,反正她也沒有嫡親的兄弟,與其想著以後與種/馬/父親所出的一串庶出的兄弟們培養感情,還不如和眼前這位堂兄好生相處呢。
“三哥!”
柳蘅抬起手將青色布帳掀了起來大半,靠在內廂壁,笑問道:“可是該尋驛館歇息了?”
柳鈞看柳蘅的臉色雖有些蒼白,精神卻還好,便放下心來,道:“出了冀州有七日路程方能到涿郡,隻是今春雨下得過長,官道也變得坑坑窪窪的難走,隻怕得十日功夫才成。我隻是擔心你,這頭一日就受不得顛簸,後頭該受罪了。還有這一路上怕是會遇到不少的流民,你若聽著外麵有聲音,別撩簾去瞧,仔細驚了你。”
柳鈞說完,又囑咐阿杏幾個好生照料柳蘅,這才打馬往牽頭去了。
阿桃看柳鈞走遠了笑嘻嘻地道:“想不到三郎君是這般性情,要是柳家的人都是三郎君這般就好了。”
阿梨也高興地道:“三郎君這般敦厚,想來伯爺和大夫人也是和善之人,若是駙馬也是如此,那真是娘子的福氣呢。”
阿杏也難得地露出了笑,她們對柳府的期望因為柳鈞的為人,不斷是往上升。柳蘅笑了笑,沒說什麽掃興的話,柳府到底如何,等到了便知曉了,何不讓婢女們多高興幾日呢?
一日的顛簸之後,除了輪番守夜的護衛,柳家一行人在驛館裏都睡得很沉,第二日日頭高照方才起身。而此時,冀州城卻是一番駭人情景,到處都是廝打喊殺聲,女人與孩子的叫聲、哭聲、唿救聲交雜在一起,隻兩百的兵士根本擋不住被煽動的想要活命的流民,隻半日,刺史府燃起了熊熊大火,到處都是四散逃逸的仆婦,而被十來個家丁護院護著正待出府逃走的薑太夫人一行人,卻是被王恪之突然地攔了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 男主怒瞪:為毛還不安排我出場?
阿橋:別急,快啦~~~
阿橋繼續求收求評,你們的支持是阿橋碼字的動力呢~~~~
☆、王孫心餘恨
冀州府流民鬧了起來的消息,一時半會還不會傳至燕王府邸所在的涿郡,但是已經至涿郡三日,卻無法得見祖父燕王的宇文榮卻是記得極為清楚:雨停第三日,魏大牛煽動流民鬧事了,而今日就是雨停之後的第三日。
燕王府西側一不太起眼的客院之中,並無多少仆從走動,相鄰院落裏住的大多是世子的幕僚,除非世子相招,輕易不會走動。故而四周極為安靜。宇文榮天還未亮就起了,既沒有點燈讀書,也不曾練武打拳,他隻是站在窗扇大開的窗前,望著窗外,表情平靜。
一陣輕風拂過,帶來了些許的草木清香,以及相隔一個花園外的大廚房裏仆從們嗡嗡的說話聲。
趙木在離宇文榮三步遠的地方停住了腳步,恭聲道:“郎君,可還是在憂心如何拜見大王?您也不必太著急了,你可是大王嫡親的孫兒,待他有空了,定會見你的。”
宇文榮搖了搖頭,背著手走出了門,看著東邊天際緩緩露麵的一輪紅日,神色複雜至極。
宇文榮的腦海中閃過大正年間的史官關於這次動亂的記載:正平十一年春,河東之地降雨一月不停,農田淹沒無數,許多良民淪為流民。而其中冀州、襄國、上黨等州郡的流民最多,冀州魏大牛心懷異誌,煽動流民衝擊官府搶糧,奪冀州。冀州城落入賊寇之手後,而魏大牛則更名為魏無極,自稱“替天行道”虎威將軍,朝父王河間王所在地襄國打了去。父王素來隻好杯中之物和玩樂,聽聞流民大軍襲來,不是召集王府的護軍去抵抗,而是帶著新收的有一手釀酒好手藝的小妾,帶著親近的中人和一部分護衛棄城而逃,將王妃嫡出的世子和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幹兒女全都給拋下了。
河間王棄城而逃,整個襄國城卻是遭了殃,亂軍攻打襄國七日方攻克,深恨阻止抵抗的軍曹司馬與大族,竟然縱亂軍掠城三日,死傷無數。而其中就有宗室子弟,如自己的嫡出兄長河間王世子以及其他幾個兄弟。若非自己機靈,若非趙木兄弟倆忠心,自己隻怕也會如其他來不及逃走的兄弟一般喪命於流寇之手了。
如今想來,宇文榮雖心恨賊寇,卻更恨屍位素餐的州郡刺史們以及父王河間王。
是的,便是嘴裏不說,宇文榮也壓不下對河間王宇文舵的暗恨與唾棄。並非是宇文榮多麽的憂國憂民,而是他知道,作為宗室子,天下若真的亂了,自己這個宗室子弟的身份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更不要指望能封什麽爵位了。隻是大亂既是危機,也是天大的機會!故而前世之時,自己不但承襲了河間王的郡王爵,還曾離那九五之尊的寶座格外得近。即便最後莫名地死了,死得格外的意外與窩囊,宇文榮的心中依舊放不下對權勢的眷念。試問哪個男人不貪戀權勢?
想到那倒戈一擊的人,宇文榮的整個人都散發出一股冷厲之氣來,讓跟著他好多年的趙木和趙林兄弟倆心裏也起了嘀咕。
看著那輪已經開始散發出金色光芒的太陽,宇文榮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宇文榮一開始想過拜見祖父燕王會有些困難,但是沒想到會這般困難。來了燕王府已經三日了,不要說拜見燕王了,就連伯父燕王世子都不曾見到。說起來,還是自己沒有想到祖父和世子,對宇文舵的成見已經如此之深了。
祖父燕王膝下有兩嫡子兩庶子,嫡長子即為燕王世子,嫡幼子便是宇文舵了。不說自己同父異母的十七個兄弟。隻伯父燕王世子膝下也有十個兒子,祖父跟前從來不少孫子。宇文舵得了河間王的爵位後便去了襄國就藩,從此無父兄管束,每日裏隻顧著吃喝玩樂,去了封地後同燕王府的走動一向是吩咐屬官過來涿郡的,時日一長,燕王和世子自然是極為不滿的。燕王對宇文舵不喜,自然他所出的孫子也不會太喜歡的。
“宇文舵死於亂民之手也並非壞事了……”宇文榮心裏冷冷想道,隨即又暗罵自己不孝:即便痛恨他,畢竟是生身父親。隻是這個想法卻是縈於腦中揮之不去。
宇文榮又沉吟了片刻,宇文榮就將懷中珍藏著一隻綢布包給拿了出來,很是不舍地打開了,裏麵乃是一隻玉質極為剔透的紅玉鐲,這是他的生母蕭夫人留給他唯一的遺物了。
雖然極為不舍,他還是將玉鐲遞給了趙木:“你速將這隻玉鐲給當了。”隨即又吩咐趙林:“去想法子和世子家二郎君身邊的小廝搭上話,探出二郎君的行蹤來,要快!”
“郎君,這,這可是夫人留給你的不多的遺物呀!”趙木接過玉手鐲,眼中滿是不舍,小聲地說道。
“不要多說了,趕緊當出去,若是能多當點錢,死當也可。”宇文榮想起纖弱而美麗的生母,若是母親在世,也會明白他為何這般做的。而前世裏,自己雖然遵循母親的遺言,將鐲子贈予了看中的女人,最後卻隻落得鐲碎人亡的下場。想到這裏,宇文榮的眼光就變得格外地凜冽尖銳,唇邊的笑意也染上了涼意。
趙木看宇文榮堅持,便不多勸了,和趙林一道出了燕王府的客院,大半個時辰後,兩兄弟又前後腳地迴來了。
“郎君,幸不辱命,玉鐲死當了五萬錢。若是全部抬進王府,太過引人注目了,我便與當鋪掌櫃的說定,先取一萬錢,其餘四萬錢他日再去取。”
宇文榮聽了頗為滿意,點頭讚了趙木一句,看向趙林。
趙林也笑道:“郎君,我也不辱使命,已經打探到二郎君昨夜宴客未歸,宿在柳枝巷的芳園裏。”
宇文榮一揮袖道:“將那一萬錢帶上,阿木你去餘味樓定下一桌最貴的席麵,讓他們速速送去柳枝巷的芳園。阿林,你隨我過去柳枝巷。”
柳枝巷芳園裏,宇文蘭由著幾個俏婢服侍著,看著屋中立著的高矮不齊,環肥燕瘦、各有千秋的少女,自然是神清氣爽,不由心情大好,臉上也露出一絲笑容來。
楊玉兒正對著銅鏡在額頭貼著鵝黃,眼見宇文蘭的目光在婢女們身上流連不去,眼神一暗,瞬間又露出嬌媚可人的笑容來,揮手讓伺候梳妝的婢女下去,走到宇文蘭跟前,就勢一旋就坐倒在他的懷中。
“郎君看什麽呢?難不成玉兒還留不住您的目光麽?你昨日還說玉兒是您見過的最美的女子呢。”
宇文蘭笑著摸了下楊玉兒滑膩的下巴,偷了一口香,調笑道:“玉兒你自然是極美的,隻是就連長安柳駙馬都說擁盡千嬌百媚,方為男兒本性,玉兒該明白才是呢。玉兒你是個聰明人,你說駙馬所言可是正理?”
楊玉兒五歲起就因家族變故由官家千金淪為官奴,自小由女女支撫養長大,見多了女兒院裏迎來往送的男客,自然也聽得出宇文蘭話中的警告。隻覺得心都顫抖了下,慌忙低下頭認錯:“是玉兒的錯,玉兒自然是明白的,隻是玉兒太過在乎郎君,擔心郎君身邊的人多了,就忘記了玉兒,所以才會吃醋的。”
宇文蘭嗬嗬一笑,摟著楊玉兒道:“隻要你一直這麽懂事善解人意,我我怎麽會忘記你呢?好了,吃醋可不會飽肚,走,隨我去用朝食去。”
而珍珠門簾恰巧被一藍衫麗人給掀開,她見宇文蘭頭上束著玉冠,身穿緋色團花圓領長袍,腳踏著青絲雲履,腰間則是白色玉帶,其上還掛著罕見的青色玉佩,不但風流俊俏,還一身的富貴逼人。她的眼中就露出了藏不住的愛慕之色,屈膝行禮道:“燕燕見過郎君。燕燕就知道郎君宿在玉兒妹妹這兒就如進了溫柔鄉,連朝食都會忘記的。正吩咐人按照郎君的口味置辦朝食,便聽得外頭有人來報,說是郎君您的兄弟,宇文七郎讓餘味齋給送來了最上等的席麵來。”
宇文蘭一怔,隨即就排除了自己異母弟宇文薔,這家夥畏畏縮縮的,生母早逝,手頭上也沒有什麽錢財才是。他很快就想起了最近才來王府的河間王叔家的七郎宇文榮,便笑了,“倒有趣了,將朝食給擺上來。燕燕也來陪著我一道用吧。”
玉兒的目光在燕燕身上打了個來迴,與燕燕的目光在空中一陣交鋒,這才和燕燕一左一右地坐在了宇文蘭的身邊,爭先服侍宇文蘭用著朝食。
而燕燕則是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她一夜因為宇文蘭宿在楊玉兒處而輾轉反側沒有睡好,一大早被人喚上門時臉色極為不好,尤其那人雖長得湊活,但是一身錦衣隻得八成新,一身的落魄氣。若非是他一口氣就拿出三千錢來,又說是姓宇文的,自己也不會同意了。想不到那人竟真是郎君的兄弟,原來宗室貴胄,也有人落魄至此呀!
宇文榮自然不知如今他是連女支女都瞧不起的,而是耐心地等在了芳園裏大半個時辰,這才等出了姍姍而出的宇文蘭。那一瞬間,宇文榮的耳邊恍惚響起了大正元年宇文榮的臨死前的哀嚎。
隻片刻的恍神,宇文榮就大方地朝宇文蘭作揖行禮道:“榮拜見兄長。”
“原來是王叔家的阿榮呀,無需多禮。我前日也聽了隨從說你來了王府,隻是我一向事務繁忙,還來不及與你聚上一聚,想不到你竟來尋我了。可是有什麽事?你我兄弟不是外人,有事不妨直說。”宇文蘭上下打量了下宇文榮,暗想河間王叔一向荒唐,膝下嫡庶兒子也多,倒隻這一個宇文榮偷偷跑來了燕王府,難不成是想靠著這邊讓祖父和父王幫著他請封一個爵位的?
宇文榮表情凝重,抬頭直視宇文蘭,語氣微緩:“榮此來,並非有所求而來,而是送與兄長一個力壓大兄,在祖父麵前長臉,能得封王爵的絕妙機會的!”
宇文榮此話一落,宇文蘭的臉色立刻就變了,眼神也由玩世不恭變得銳利奪目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 七點的時候家中電路壞掉了,八點才修好的,所以這麽晚更新,不好意思~~~
ps,說明一下,本文架空,但是一些官職爵位等等則是借鑒隋唐的,親王的嫡子可封郡王,親王嫡出的孫子可封國公,庶出的孫子可封縣公,但是得父親替兒子請封才可以。本文中,宇文榮的老爹兒子很多,對兒子又不上心,所以男主現在除了一個宗室子的身份外,無官無職,可謂白身的。
☆、因果終有結
“你從哪裏聽來的混賬話?想來是七郎你才來王府沒有幾天,所以才被那些奴仆的閑言碎語給騙了,我與我大哥並非外頭猜測的那般。七郎該知道我等的身份,總有人想挑撥離間從中漁利。”宇文蘭的目光格外的尖銳,逼視著宇文榮。
宇文榮並不慌張,隻憑前世裏宇文蘭死於宇文蔚之手,就可知道這對嫡親的兄弟內裏到底是不和還是流言了。在宇文榮看來,宇文蘭並非是真的紈絝,不過是不想和一母同胞的嫡長兄宇文蔚相爭,便宜了其他庶出的兄弟罷了。隻是宇文蔚卻是個十足的小人,比之自己父親宇文舵還讓人齒冷,不但親手摔死了宇文蘭才三個月大的兒子,更是當麵侮辱了宇文蘭的妻子宋氏。其後更是將宇文蘭給虐殺了。
宇文榮不知如今的宇文蘭對宇文蔚還存多少的手足之情,但是憑著宇文蘭年近二十三歲,死了兩任未婚妻子,一個妻子娶進門還沒有滿一年就沒有了,就能看出宇文蔚的步步緊逼。再說了,在燕王府諸多的王孫之中,也唯獨宇文蘭一人才能帶著自己麵見燕王。
宇文榮苦笑一聲,麵色誠懇地說:“我知我與二哥你雖為堂兄弟,但是自幼不在一處長成,二哥你不信我的話並不意外。隻是我真的不曾抱有惡念,更不敢挑撥二哥你與大哥的手足之情。我之所以敢與二哥直話直說,也是因為知曉了二哥你的為人與性情,你不願意與大哥相爭而處處退讓。隻是男兒再世,便是不願意與兄弟相爭,也該想法子跳出王府,自外謀一份前程。到時,大哥也不會再誤會二哥有與他相爭之心了。”
宇文蘭神色變幻不定,好半晌才平靜下來,心裏已經相信了宇文榮並不存懷有歹意,語氣也變緩了,問起了宇文榮所說的機會來。
宇文榮便將冀州等地已經出現了許多流民,局勢不容樂觀的事情說了。他相信前世的宇文蘭,就是不知此時的宇文蘭會如何應對呢?希望不會讓自己失望。而宇文蘭的反應果然沒有讓宇文榮失望,待宇文榮的話音一落,宇文蘭的神色就嚴肅起來,正色問道:“如此說來,冀州一帶如今已不太平了?”
“是,來涿郡的路上,我已經看到不少庶民以為缺糧而餓死了。”宇文榮說道,“這次隨我同來涿郡的還有兩個小村的老漢,一人乃是村長,兄長可親自問問他們便可得知弟並無一句虛言。”
“如此甚好,勞七郎你帶路了。”宇文蘭忙應了。
待宇文榮和宇文蘭從客棧裏問了老漢的話後,堂兄弟倆都悶聲沉默著。曆經過生死的宇文榮,心中早已經沒有了從前的慈悲憐憫之心,此時也極為不少受。而宇文蘭則是完全沒有想到,王府外的普通百姓竟然已經是處於生死邊緣上。不過說來這與自己而言確實是一個走出燕王府的絕佳機會呢。
“七郎,一會兒你就跟著我去拜見祖父吧,將一路之上所見所聞俱都告知祖父,我會求得祖父同意,允許你我作為先鋒帶兵賑濟災荒平息民亂。”宇文蘭低聲道。
“多謝二哥。”宇文榮麵露喜悅之色來,心中卻是在暗想,祖父燕王果然很是看重宇文蘭,雖則帶兵後自己很可能要聽從宇文蘭的命令行事,卻也是成功地第一步了。
燕王宇文沛乃是孝景帝的嫡出幼子,比同母的兄長孝昭帝足足小了二十歲,便是先帝武成帝都要喚宇文沛一聲阿叔,當今陛下宇文蒼則要喚他叔祖父了,可以說是宗室裏最位高權重的一位了。隻是這樣一位王爺,卻有著口吃的毛病,不然長安的帝王對這他也未必如此放心了。
宇文沛雖口吃,但卻是宗室藩王裏難得有幾分好名聲的人,不然也不會那麽厭惡嫡次子宇文舵了。這日才和長史等人商定了下讓涿郡的高門大戶獻糧之事,才迴了後宅就聽婢女報說二孫子帶著宇文榮求見,他先是皺了下眉頭,卻還是讓人喚了兩人進來。
宇文沛打量著隨宇文蘭進來的宇文榮,他一向認為次孫比長孫更加要聰慧,隻是他世子也不見說什麽,對於兩個孫子之間的事情,他也就裝作不知了。今日看宇文蘭居然待宇文榮相當親善,也起了一份好奇之心來。次子那邊的孫子,即便是嫡長的孫子,他也隻是在周歲前見過而已。他看宇文榮身材修長、相貌也稱得上俊雅,最為關鍵的是不像宇文舵那孽子,不喜之心也就去了兩分。
“你們,何事?”宇文沛停止打量,丟下兩個字。
宇文榮先是一愣,在看宇文蘭已經說起了事情的原委,他心裏方明白,想必祖父是因為口吃的毛病,多年來都是一個詞一個詞的說的。虧得宇文蘭等人都習以為常了。
柳鈞聽了,暗想難不成事情真的與九妹妹有關?而一身虛軟的柳蘅自是看出了柳鈞的動搖,暗想那高大海現在肯定已經躲藏起來了。便心一橫,吐出了斷斷續續的話來:“外……祖母,放火害了,害了三表哥的人,自稱高大海,說是,說是為妹妹同族人,來尋,尋仇的!我不知他為何這樣說,也不知他,為何放過了我……隻模模糊糊地聽得,他說,說要王家,家破人亡才迴罷手的……”
薑太夫人聽了也是心神震動,王沉之卻是早就忘記了高大海這一號人,皺眉追問道:“那高大海是何人?長得什麽模樣,你仔細道來與我聽聽……”
鄭氏卻是尖聲打斷了王沉之的話,“高大海?就是三年前害了三郎渺了一目的賤民?居然是他?你為何不早些說?是不是心存惡意,巴不得我王家真如那賤民所言家破人亡才好?”
“好了!”薑太夫人打斷了兒子和長媳毫無風度儀態的言行,又看見柳鈞臉上混雜了的視和好奇之色,心裏頭失落萬分又是嫉恨不已,這在自己眼裏不過是平庸之才的柳三郎,卻也明晃晃地瞧不起王家來,可見自家同柳家相交,已經差得極遠了。
一時間薑太夫人的臉色都有些灰敗了,也自知柳蘅之事隻得罷了,冷冷淡淡地讓人領他們兄妹去客房,遭了柳鈞拒絕,卻是柳蘅想起了二舅母和王映華,拉了下柳鈞的衣袖,低聲道:“三哥見諒,妹的身子不適,不如今日還是在王家歇息,明日一早出府不遲。”
柳鈞暗想九妹還是念著王家的舊情呢,倒也是,即便王家待她不好,卻也是撫養了她十年,若真的與王家一刀兩斷冷心冷情的,自己這個堂兄也要遠上幾分了。想到此處,他越發覺得三叔父家這個九妹果然不錯,同三叔家長公主嫡出的十二妹蘩娘也不差什麽呢。
柳蘅自然不知自己的無意之舉,竟然在柳鈞那兒刷了不少的好感。但是感受得到柳鈞的親近與善意,心裏暗想柳家祖母和伯父等人讓敦厚的三堂兄來接自己,莫不是真的出自疼愛她之意了。雖有了王家這一串的鬧劇,讓柳蘅對高門大戶的生活更加的慎懼,但是此時卻也不得不對柳家燃起了三分期待了。
不說這邊柳家兄妹二人的心思,隻說薑太夫人和鄭氏倆,他們都沒有懷疑柳蘅說謊,想到高大海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偷入刺史府放火殺人,再想起柳蘅說高大海要讓王氏家破人亡的話,兩人就不寒而栗,忙囑咐王沉之去調派州府衙門中的軍士去抓人。王沉之卻是不大在意。
“母親,阿嫂,我看蘅娘也是嚇暈了頭,聽差了。那個賊人起了壞心前會將壞心露給人家知道呢?”
薑太夫人對自己這個分不清輕重緩急的次子已經徹底灰心了,氣得喝道:“若是真的呢?難道真要這一大家子被那賊人害了去才甘心?”
王沉之苦著臉道:“不是我不聽母親的,實在是沒有人手可調。這段時日裏冀州春雨不斷,四處的田地淹了不知道多少,各處都有不少的流民,州府的兵士我都派去守城了,以免流民壞事。若是我調派人手去抓捕那高大海,若是流民鬧起事來,那就糟了。”
鄭氏可不相信連飯也不飽的流民敢來州府鬧事的,搶白道:“隻怕流民還沒鬧起來,我們這一家子就被那賤民給害了!”
王沉之鬧不過母親和大嫂,隻得吩咐人拿了他的印鑒去軍曹那裏調了兩百人出來,名義是抓捕賊人。而冀州府按製,軍曹下隻五百兵士的名額,這其中還有一百來人的空額。如今調了兩百人出來,於城中警戒流民的兵士立刻就少了一半,這麽大的變動瞞不了人,不多時,時刻注意著刺史府與城中動靜的高大海等人便得知了消息,更何況還有王恪之父子向外通消息。
“大哥,你看鄭先生果然是神機妙算,雨終於停了,明日定會如鄭先生所言豔陽高照,正是我等起事的大好時日呀!”一身材瘦削眼上兩把掃把眉的漢子看了雨停了,忙跳進屋中和魏大牛說道。
魏大牛卻是看向屋中唯一文士打扮的留著短須的清瘦男子,“鄭先生,你是有大學問的人,您說咱們什麽時候起事好?”
鄭先生待魏大牛的態度卻很尊重,低聲笑道:“大當家過譽了,以我之見,明日召集人手,後日引一部分流民於城外,到時候伺機而起。刺史王沉之才幹平庸,州府之內的兵士不足兩百人,到時候拿下州府也不是難事了。”
魏大牛用力拍了下桌子,大聲笑道:“好,那就依照先生之計,後日我們一舉拿下冀州城,讓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也瞧瞧我們的厲害!”
坐在末位的高大海隻抬眼掃了一下鄭先生就垂下了頭,他不在乎魏大牛和鄭先生幾人到底是想討一份活路呢,還是想造反,隻要能借勢報仇,他便跟著幹。不過後日裏起事,那柳小娘子豈不是也要跟著遭殃?不過前日救了她一命,算是還了她三年前的恩惠,如今她是死是活,那就與他無關了。
柳蘅並不知冀州城內外的風雲暗潮,她安下心來好生睡了一覺,第二日覺得身體和精神都好了許多,又看見阿杏和阿梨也都安然無恙地過來伺候,難得高興起來,先和柳鈞一道用了朝食,又去看了王映華後,這才對著王家眾人辭行,卯時末,柳家兄妹二人輕裝從簡地離了刺史府,來相送的,隻四郎王卓一人。至於薑太夫人早前打算讓王二郎相送的事,根本無人提及。
牛車之中,柳蘅想起之前同杜氏所說的話,隻希望二舅母能聽進去兩分了。不然也就隻能隨著王家沒落下去了。
跟著柳蘅一道離開王家,除了阿杏、阿梨與阿桃三人,還有在針線上做活的寡婦柴嫂子和她才五歲的兒子,再有一個是在廚房裏做事的李媽媽。乳娘薑媼,卻是並沒有跟著,而是被兒子媳婦接走了。阿杏幾人有些不忿,倒是柳蘅勸住了。長安柳家到底是個什麽情景,長輩們到底是何打算一概不知,薑乳娘不願跟著也是人之常情的。
“隻是外祖家如此家風,便是二舅母在,怕是也難了。”柳蘅搖了搖頭,暗歎一聲,她掀開車門處的布簾,最後看了一眼陽光下恍若一新的刺史府,便果斷地放下了車簾。而後的一天顛婆也讓柳蘅沒有了心思去傷春悲秋了,即便是牛車,也讓柳蘅心裏叫苦不迭。
“想不到出了城後這般難走。”柳蘅趴在車上抱著一瓷痰盂吐了好一陣,才靠在車壁上有氣無力地說。
阿杏端來清水給柳蘅漱了口,安慰了她幾句,又和阿梨說了兩個笑話,看柳蘅好些了,這才住口。卻聽牛車外有馬蹄聲噠噠而來,她忙笑道:“娘子,定是三郎君過來了。”
柳蘅頗為喜歡柳鈞這位性格敦厚不夠圓滑的堂兄,反正她也沒有嫡親的兄弟,與其想著以後與種/馬/父親所出的一串庶出的兄弟們培養感情,還不如和眼前這位堂兄好生相處呢。
“三哥!”
柳蘅抬起手將青色布帳掀了起來大半,靠在內廂壁,笑問道:“可是該尋驛館歇息了?”
柳鈞看柳蘅的臉色雖有些蒼白,精神卻還好,便放下心來,道:“出了冀州有七日路程方能到涿郡,隻是今春雨下得過長,官道也變得坑坑窪窪的難走,隻怕得十日功夫才成。我隻是擔心你,這頭一日就受不得顛簸,後頭該受罪了。還有這一路上怕是會遇到不少的流民,你若聽著外麵有聲音,別撩簾去瞧,仔細驚了你。”
柳鈞說完,又囑咐阿杏幾個好生照料柳蘅,這才打馬往牽頭去了。
阿桃看柳鈞走遠了笑嘻嘻地道:“想不到三郎君是這般性情,要是柳家的人都是三郎君這般就好了。”
阿梨也高興地道:“三郎君這般敦厚,想來伯爺和大夫人也是和善之人,若是駙馬也是如此,那真是娘子的福氣呢。”
阿杏也難得地露出了笑,她們對柳府的期望因為柳鈞的為人,不斷是往上升。柳蘅笑了笑,沒說什麽掃興的話,柳府到底如何,等到了便知曉了,何不讓婢女們多高興幾日呢?
一日的顛簸之後,除了輪番守夜的護衛,柳家一行人在驛館裏都睡得很沉,第二日日頭高照方才起身。而此時,冀州城卻是一番駭人情景,到處都是廝打喊殺聲,女人與孩子的叫聲、哭聲、唿救聲交雜在一起,隻兩百的兵士根本擋不住被煽動的想要活命的流民,隻半日,刺史府燃起了熊熊大火,到處都是四散逃逸的仆婦,而被十來個家丁護院護著正待出府逃走的薑太夫人一行人,卻是被王恪之突然地攔了下來。
作者有話要說: 男主怒瞪:為毛還不安排我出場?
阿橋:別急,快啦~~~
阿橋繼續求收求評,你們的支持是阿橋碼字的動力呢~~~~
☆、王孫心餘恨
冀州府流民鬧了起來的消息,一時半會還不會傳至燕王府邸所在的涿郡,但是已經至涿郡三日,卻無法得見祖父燕王的宇文榮卻是記得極為清楚:雨停第三日,魏大牛煽動流民鬧事了,而今日就是雨停之後的第三日。
燕王府西側一不太起眼的客院之中,並無多少仆從走動,相鄰院落裏住的大多是世子的幕僚,除非世子相招,輕易不會走動。故而四周極為安靜。宇文榮天還未亮就起了,既沒有點燈讀書,也不曾練武打拳,他隻是站在窗扇大開的窗前,望著窗外,表情平靜。
一陣輕風拂過,帶來了些許的草木清香,以及相隔一個花園外的大廚房裏仆從們嗡嗡的說話聲。
趙木在離宇文榮三步遠的地方停住了腳步,恭聲道:“郎君,可還是在憂心如何拜見大王?您也不必太著急了,你可是大王嫡親的孫兒,待他有空了,定會見你的。”
宇文榮搖了搖頭,背著手走出了門,看著東邊天際緩緩露麵的一輪紅日,神色複雜至極。
宇文榮的腦海中閃過大正年間的史官關於這次動亂的記載:正平十一年春,河東之地降雨一月不停,農田淹沒無數,許多良民淪為流民。而其中冀州、襄國、上黨等州郡的流民最多,冀州魏大牛心懷異誌,煽動流民衝擊官府搶糧,奪冀州。冀州城落入賊寇之手後,而魏大牛則更名為魏無極,自稱“替天行道”虎威將軍,朝父王河間王所在地襄國打了去。父王素來隻好杯中之物和玩樂,聽聞流民大軍襲來,不是召集王府的護軍去抵抗,而是帶著新收的有一手釀酒好手藝的小妾,帶著親近的中人和一部分護衛棄城而逃,將王妃嫡出的世子和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幹兒女全都給拋下了。
河間王棄城而逃,整個襄國城卻是遭了殃,亂軍攻打襄國七日方攻克,深恨阻止抵抗的軍曹司馬與大族,竟然縱亂軍掠城三日,死傷無數。而其中就有宗室子弟,如自己的嫡出兄長河間王世子以及其他幾個兄弟。若非自己機靈,若非趙木兄弟倆忠心,自己隻怕也會如其他來不及逃走的兄弟一般喪命於流寇之手了。
如今想來,宇文榮雖心恨賊寇,卻更恨屍位素餐的州郡刺史們以及父王河間王。
是的,便是嘴裏不說,宇文榮也壓不下對河間王宇文舵的暗恨與唾棄。並非是宇文榮多麽的憂國憂民,而是他知道,作為宗室子,天下若真的亂了,自己這個宗室子弟的身份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更不要指望能封什麽爵位了。隻是大亂既是危機,也是天大的機會!故而前世之時,自己不但承襲了河間王的郡王爵,還曾離那九五之尊的寶座格外得近。即便最後莫名地死了,死得格外的意外與窩囊,宇文榮的心中依舊放不下對權勢的眷念。試問哪個男人不貪戀權勢?
想到那倒戈一擊的人,宇文榮的整個人都散發出一股冷厲之氣來,讓跟著他好多年的趙木和趙林兄弟倆心裏也起了嘀咕。
看著那輪已經開始散發出金色光芒的太陽,宇文榮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
宇文榮一開始想過拜見祖父燕王會有些困難,但是沒想到會這般困難。來了燕王府已經三日了,不要說拜見燕王了,就連伯父燕王世子都不曾見到。說起來,還是自己沒有想到祖父和世子,對宇文舵的成見已經如此之深了。
祖父燕王膝下有兩嫡子兩庶子,嫡長子即為燕王世子,嫡幼子便是宇文舵了。不說自己同父異母的十七個兄弟。隻伯父燕王世子膝下也有十個兒子,祖父跟前從來不少孫子。宇文舵得了河間王的爵位後便去了襄國就藩,從此無父兄管束,每日裏隻顧著吃喝玩樂,去了封地後同燕王府的走動一向是吩咐屬官過來涿郡的,時日一長,燕王和世子自然是極為不滿的。燕王對宇文舵不喜,自然他所出的孫子也不會太喜歡的。
“宇文舵死於亂民之手也並非壞事了……”宇文榮心裏冷冷想道,隨即又暗罵自己不孝:即便痛恨他,畢竟是生身父親。隻是這個想法卻是縈於腦中揮之不去。
宇文榮又沉吟了片刻,宇文榮就將懷中珍藏著一隻綢布包給拿了出來,很是不舍地打開了,裏麵乃是一隻玉質極為剔透的紅玉鐲,這是他的生母蕭夫人留給他唯一的遺物了。
雖然極為不舍,他還是將玉鐲遞給了趙木:“你速將這隻玉鐲給當了。”隨即又吩咐趙林:“去想法子和世子家二郎君身邊的小廝搭上話,探出二郎君的行蹤來,要快!”
“郎君,這,這可是夫人留給你的不多的遺物呀!”趙木接過玉手鐲,眼中滿是不舍,小聲地說道。
“不要多說了,趕緊當出去,若是能多當點錢,死當也可。”宇文榮想起纖弱而美麗的生母,若是母親在世,也會明白他為何這般做的。而前世裏,自己雖然遵循母親的遺言,將鐲子贈予了看中的女人,最後卻隻落得鐲碎人亡的下場。想到這裏,宇文榮的眼光就變得格外地凜冽尖銳,唇邊的笑意也染上了涼意。
趙木看宇文榮堅持,便不多勸了,和趙林一道出了燕王府的客院,大半個時辰後,兩兄弟又前後腳地迴來了。
“郎君,幸不辱命,玉鐲死當了五萬錢。若是全部抬進王府,太過引人注目了,我便與當鋪掌櫃的說定,先取一萬錢,其餘四萬錢他日再去取。”
宇文榮聽了頗為滿意,點頭讚了趙木一句,看向趙林。
趙林也笑道:“郎君,我也不辱使命,已經打探到二郎君昨夜宴客未歸,宿在柳枝巷的芳園裏。”
宇文榮一揮袖道:“將那一萬錢帶上,阿木你去餘味樓定下一桌最貴的席麵,讓他們速速送去柳枝巷的芳園。阿林,你隨我過去柳枝巷。”
柳枝巷芳園裏,宇文蘭由著幾個俏婢服侍著,看著屋中立著的高矮不齊,環肥燕瘦、各有千秋的少女,自然是神清氣爽,不由心情大好,臉上也露出一絲笑容來。
楊玉兒正對著銅鏡在額頭貼著鵝黃,眼見宇文蘭的目光在婢女們身上流連不去,眼神一暗,瞬間又露出嬌媚可人的笑容來,揮手讓伺候梳妝的婢女下去,走到宇文蘭跟前,就勢一旋就坐倒在他的懷中。
“郎君看什麽呢?難不成玉兒還留不住您的目光麽?你昨日還說玉兒是您見過的最美的女子呢。”
宇文蘭笑著摸了下楊玉兒滑膩的下巴,偷了一口香,調笑道:“玉兒你自然是極美的,隻是就連長安柳駙馬都說擁盡千嬌百媚,方為男兒本性,玉兒該明白才是呢。玉兒你是個聰明人,你說駙馬所言可是正理?”
楊玉兒五歲起就因家族變故由官家千金淪為官奴,自小由女女支撫養長大,見多了女兒院裏迎來往送的男客,自然也聽得出宇文蘭話中的警告。隻覺得心都顫抖了下,慌忙低下頭認錯:“是玉兒的錯,玉兒自然是明白的,隻是玉兒太過在乎郎君,擔心郎君身邊的人多了,就忘記了玉兒,所以才會吃醋的。”
宇文蘭嗬嗬一笑,摟著楊玉兒道:“隻要你一直這麽懂事善解人意,我我怎麽會忘記你呢?好了,吃醋可不會飽肚,走,隨我去用朝食去。”
而珍珠門簾恰巧被一藍衫麗人給掀開,她見宇文蘭頭上束著玉冠,身穿緋色團花圓領長袍,腳踏著青絲雲履,腰間則是白色玉帶,其上還掛著罕見的青色玉佩,不但風流俊俏,還一身的富貴逼人。她的眼中就露出了藏不住的愛慕之色,屈膝行禮道:“燕燕見過郎君。燕燕就知道郎君宿在玉兒妹妹這兒就如進了溫柔鄉,連朝食都會忘記的。正吩咐人按照郎君的口味置辦朝食,便聽得外頭有人來報,說是郎君您的兄弟,宇文七郎讓餘味齋給送來了最上等的席麵來。”
宇文蘭一怔,隨即就排除了自己異母弟宇文薔,這家夥畏畏縮縮的,生母早逝,手頭上也沒有什麽錢財才是。他很快就想起了最近才來王府的河間王叔家的七郎宇文榮,便笑了,“倒有趣了,將朝食給擺上來。燕燕也來陪著我一道用吧。”
玉兒的目光在燕燕身上打了個來迴,與燕燕的目光在空中一陣交鋒,這才和燕燕一左一右地坐在了宇文蘭的身邊,爭先服侍宇文蘭用著朝食。
而燕燕則是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她一夜因為宇文蘭宿在楊玉兒處而輾轉反側沒有睡好,一大早被人喚上門時臉色極為不好,尤其那人雖長得湊活,但是一身錦衣隻得八成新,一身的落魄氣。若非是他一口氣就拿出三千錢來,又說是姓宇文的,自己也不會同意了。想不到那人竟真是郎君的兄弟,原來宗室貴胄,也有人落魄至此呀!
宇文榮自然不知如今他是連女支女都瞧不起的,而是耐心地等在了芳園裏大半個時辰,這才等出了姍姍而出的宇文蘭。那一瞬間,宇文榮的耳邊恍惚響起了大正元年宇文榮的臨死前的哀嚎。
隻片刻的恍神,宇文榮就大方地朝宇文蘭作揖行禮道:“榮拜見兄長。”
“原來是王叔家的阿榮呀,無需多禮。我前日也聽了隨從說你來了王府,隻是我一向事務繁忙,還來不及與你聚上一聚,想不到你竟來尋我了。可是有什麽事?你我兄弟不是外人,有事不妨直說。”宇文蘭上下打量了下宇文榮,暗想河間王叔一向荒唐,膝下嫡庶兒子也多,倒隻這一個宇文榮偷偷跑來了燕王府,難不成是想靠著這邊讓祖父和父王幫著他請封一個爵位的?
宇文榮表情凝重,抬頭直視宇文蘭,語氣微緩:“榮此來,並非有所求而來,而是送與兄長一個力壓大兄,在祖父麵前長臉,能得封王爵的絕妙機會的!”
宇文榮此話一落,宇文蘭的臉色立刻就變了,眼神也由玩世不恭變得銳利奪目起來。
作者有話要說: 七點的時候家中電路壞掉了,八點才修好的,所以這麽晚更新,不好意思~~~
ps,說明一下,本文架空,但是一些官職爵位等等則是借鑒隋唐的,親王的嫡子可封郡王,親王嫡出的孫子可封國公,庶出的孫子可封縣公,但是得父親替兒子請封才可以。本文中,宇文榮的老爹兒子很多,對兒子又不上心,所以男主現在除了一個宗室子的身份外,無官無職,可謂白身的。
☆、因果終有結
“你從哪裏聽來的混賬話?想來是七郎你才來王府沒有幾天,所以才被那些奴仆的閑言碎語給騙了,我與我大哥並非外頭猜測的那般。七郎該知道我等的身份,總有人想挑撥離間從中漁利。”宇文蘭的目光格外的尖銳,逼視著宇文榮。
宇文榮並不慌張,隻憑前世裏宇文蘭死於宇文蔚之手,就可知道這對嫡親的兄弟內裏到底是不和還是流言了。在宇文榮看來,宇文蘭並非是真的紈絝,不過是不想和一母同胞的嫡長兄宇文蔚相爭,便宜了其他庶出的兄弟罷了。隻是宇文蔚卻是個十足的小人,比之自己父親宇文舵還讓人齒冷,不但親手摔死了宇文蘭才三個月大的兒子,更是當麵侮辱了宇文蘭的妻子宋氏。其後更是將宇文蘭給虐殺了。
宇文榮不知如今的宇文蘭對宇文蔚還存多少的手足之情,但是憑著宇文蘭年近二十三歲,死了兩任未婚妻子,一個妻子娶進門還沒有滿一年就沒有了,就能看出宇文蔚的步步緊逼。再說了,在燕王府諸多的王孫之中,也唯獨宇文蘭一人才能帶著自己麵見燕王。
宇文榮苦笑一聲,麵色誠懇地說:“我知我與二哥你雖為堂兄弟,但是自幼不在一處長成,二哥你不信我的話並不意外。隻是我真的不曾抱有惡念,更不敢挑撥二哥你與大哥的手足之情。我之所以敢與二哥直話直說,也是因為知曉了二哥你的為人與性情,你不願意與大哥相爭而處處退讓。隻是男兒再世,便是不願意與兄弟相爭,也該想法子跳出王府,自外謀一份前程。到時,大哥也不會再誤會二哥有與他相爭之心了。”
宇文蘭神色變幻不定,好半晌才平靜下來,心裏已經相信了宇文榮並不存懷有歹意,語氣也變緩了,問起了宇文榮所說的機會來。
宇文榮便將冀州等地已經出現了許多流民,局勢不容樂觀的事情說了。他相信前世的宇文蘭,就是不知此時的宇文蘭會如何應對呢?希望不會讓自己失望。而宇文蘭的反應果然沒有讓宇文榮失望,待宇文榮的話音一落,宇文蘭的神色就嚴肅起來,正色問道:“如此說來,冀州一帶如今已不太平了?”
“是,來涿郡的路上,我已經看到不少庶民以為缺糧而餓死了。”宇文榮說道,“這次隨我同來涿郡的還有兩個小村的老漢,一人乃是村長,兄長可親自問問他們便可得知弟並無一句虛言。”
“如此甚好,勞七郎你帶路了。”宇文蘭忙應了。
待宇文榮和宇文蘭從客棧裏問了老漢的話後,堂兄弟倆都悶聲沉默著。曆經過生死的宇文榮,心中早已經沒有了從前的慈悲憐憫之心,此時也極為不少受。而宇文蘭則是完全沒有想到,王府外的普通百姓竟然已經是處於生死邊緣上。不過說來這與自己而言確實是一個走出燕王府的絕佳機會呢。
“七郎,一會兒你就跟著我去拜見祖父吧,將一路之上所見所聞俱都告知祖父,我會求得祖父同意,允許你我作為先鋒帶兵賑濟災荒平息民亂。”宇文蘭低聲道。
“多謝二哥。”宇文榮麵露喜悅之色來,心中卻是在暗想,祖父燕王果然很是看重宇文蘭,雖則帶兵後自己很可能要聽從宇文蘭的命令行事,卻也是成功地第一步了。
燕王宇文沛乃是孝景帝的嫡出幼子,比同母的兄長孝昭帝足足小了二十歲,便是先帝武成帝都要喚宇文沛一聲阿叔,當今陛下宇文蒼則要喚他叔祖父了,可以說是宗室裏最位高權重的一位了。隻是這樣一位王爺,卻有著口吃的毛病,不然長安的帝王對這他也未必如此放心了。
宇文沛雖口吃,但卻是宗室藩王裏難得有幾分好名聲的人,不然也不會那麽厭惡嫡次子宇文舵了。這日才和長史等人商定了下讓涿郡的高門大戶獻糧之事,才迴了後宅就聽婢女報說二孫子帶著宇文榮求見,他先是皺了下眉頭,卻還是讓人喚了兩人進來。
宇文沛打量著隨宇文蘭進來的宇文榮,他一向認為次孫比長孫更加要聰慧,隻是他世子也不見說什麽,對於兩個孫子之間的事情,他也就裝作不知了。今日看宇文蘭居然待宇文榮相當親善,也起了一份好奇之心來。次子那邊的孫子,即便是嫡長的孫子,他也隻是在周歲前見過而已。他看宇文榮身材修長、相貌也稱得上俊雅,最為關鍵的是不像宇文舵那孽子,不喜之心也就去了兩分。
“你們,何事?”宇文沛停止打量,丟下兩個字。
宇文榮先是一愣,在看宇文蘭已經說起了事情的原委,他心裏方明白,想必祖父是因為口吃的毛病,多年來都是一個詞一個詞的說的。虧得宇文蘭等人都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