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大郎和華苓越來越親,不論是國計民生還是琴棋書畫上,兩兄妹幾乎無所不談,大郎博聞強記,華苓眼光超前,互相都是受益良多。
華苓捧著茶盞,讓金釧把幾張畫都奉到大郎跟前:“哪,就是這些,大哥我跟你說,我的筆法又有進步咯。”
大郎如今十五歲,身材頎長,舉止端凝,正是一名翩翩佳公子。他六藝頗精,琴棋書畫都出色,唯一是詩才不盛,所以他很少作詩。
他坐在圓桌邊將華苓畫的四幅畫一一看過,抽出最後一張,也就是那張勁竹芍藥圖,指著片片利落清爽的竹葉笑:“竹子還有點意思,果真日日對著竹林看,是格外不同些。”
也就是說,除了竹子之外都不怎麽樣咯。
華苓十分不滿意:“別的就一點兒好處都沒有了嗎,我這會可是很用心的,你看我畫的芍藥用了沒骨法,直接以朱筆描的。花朵兒是不是顯得特別豔。”
大郎好笑,小九還是這樣不謙虛。
他凝神看了片刻,說道:“豔倒是豔了,隻還沒甚章法,你書法上也不能懈怠,書法不好,筆下的畫細處也難經推敲。乖乖再練幾年定然好許多。”
“知道了,大哥跟爹爹越來越像了,老是教訓人。”華苓鼓鼓臉頰撇開話題:“你方才在園外是為了什麽要責備二哥三哥和四弟?”
說起這個,大郎的臉色就微微沉了:“朱兆新將三郎關在偏屋,足足半個下午才尋著。”
“朱兆新?朱輔公家的長孫?”華苓吃了一驚.就算她很少出門也聽過朱兆新的事跡,那是個比衛五還要難纏的孩子,今年九歲,凡是調皮搗蛋的事就沒有他不敢去試的。又是朱輔公家的嫡長孫,身份高,敢和他對著幹的孩子還真不多。
朱兆新兩年前才被朱輔公從廣州送迴金陵,進了王氏族學。
大郎點點頭:“我在天字院,二郎在地字院,三郎和四郎都在黃字院,相隔頗遠,課中等閑見不著。那朱兆新也不知怎的與三郎不對付了,將他騙到黃字院外的燒火房中鎖住了,三郎的書童百會遍尋不著,才急急來尋我。我讓學中二十個仆役撒網尋了半下午,才在那燒火房中尋著他。”
華苓覺得很生氣:“朱家的人了不起啊,憑什麽欺負我們家的人。後來呢,有沒有罰朱兆新?”
“罰了,教授罰他當眾向謝家和三郎賠罪,抄寫《論語》百遍,下次再犯,勸退處理。王家族學的教授是公正的,這一點我並不擔心。”
大郎說:“隻是朱兆新那性子絕不是能忍氣吞聲的,日後說不得還是會與三郎不對付,三郎木訥少語,人卻倔得很,被欺負了也未必會講與我知曉,少不得還要吃苦。”
他目光一轉,看看華苓一臉的怒氣,搖搖頭道:“小九你生氣也沒有用,在家外進學總要有這麽幾遭的,被欺負了,就該想辦法找迴場子。我們謝家的男子不能這樣嬌弱。”
想起近兩年衰老得很明顯的牟氏和總是心情不好的七娘,華苓吐口氣,點頭,不再提這些,轉而問:“大哥出門遊學的日子定下了嗎?”
☆、第31章 大郎將遊學
31
王氏族學代代都延請名師來教導學子,學中也建有藏書樓,擁有上萬藏書,能提供給學生的知識量在整個大丹來說,也是數一數二的高。這是金陵城最好的私學,或許也是整個大丹最好的私學,名氣比隸屬皇家、多收皇家子弟的太學還要大些。
大郎在王氏族學中學了近十年,族學中教授能教的他都學的差不多了,族學中的教授對他的聰慧和穩重都頗為愛重,所以在年後給了大郎新的進學建議——到大丹各地去遊學。
謝丞公年輕的時候也是曾離家遊學過的,應該說,這滿大丹的讀書人,隻要是心性還有些奮發向上的,遊學就是必做的一件事,不論家貧家富,頂多富家子弟能多帶一兩仆役,能坐比較不顛簸的馬車,貧家子弟隻能背著書箱靠兩條腿,受風吹日曬雨淋罷了。
不過,隻要是遊學的讀書人,各地開設的學堂學宮很少有不接待的,這是大丹的風氣。條件再不好的學堂都會盡力為到來的讀書人提供一餐半餐飲食,條件好的,更是從衣食到住宿都有饋贈,恭敬的很。
因為大丹人都認為,遊學的讀書人,很可能意味著最頂尖的那一小撮文化。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離開家遊曆各地,看遍名山大川,訪遍各地隱居的大儒名師,見識、體悟和知識在旅行裏一點點累積,融會貫通,若是那足夠天資卓越的,說不定遊曆幾年之後,就能著成一本足以傳世的著作來,令洛陽紙貴,萬人爭搶。
更多的時候,連完整的一本書都不必,有的人隻憑一首詩、一篇文章就能名滿天下,比如寫了《山居眾人陳情書》的王磐,這大丹民間的讀書人就沒有不知道他的,而且即使隻看過王磐的這一篇錦繡文章,很多讀書人卻可以毫不猶豫地把王磐引為知己,看作榜樣。
這是一份真正的讀書人身上才會有的質樸,對比自己更出色的同領域前輩的欣羨和敬慕,隻要誌同道合,即使一輩子身隔兩地,也覺得能夠千裏神交。
文豪大儒,絕對是整個大丹民間地位、聲譽最高的那一小撮人。
王磐年輕時當然也曾離家遊學過。
所以這年頭的讀書人,要是沒有段把遊學經曆,出門了都不怎麽好意思正眼看人。
在知道了這些事之後,華苓隻覺得要當個讀書人實在不容易。沒有便利的交通係統、醫藥技術落後、信息傳遞緩慢,從a城到b城等閑就要一二十天,寄個信等閑就要半年,要是不小心經過了哪個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忽然中了瘴氣毒氣,或者是遇到了綠林賊盜,那真是連個苦字都來不及說。
但即使這樣,離家遊曆的學子依然前赴後繼地去吃苦,這樣的心性也是要了不得的呀。
華苓一問大郎的遊學出行日,大郎就笑了:“就知道你要問這個問題。定下了,與爹爹商量過,在清明祭祖之後就打點行裝出行。”
今年的清明節在三月初八,離現在也就二十天了。
華苓抿嘴問:“這一去就要兩三年了吧?大哥是打算獨自出行還是和誰一起?”
大郎為人溫和而不懦弱,謙虛守禮,在學裏人緣不錯,再加上家世,如果他願意的話,應該有不少學子願意與他一同遊學。遊學路上尋著誌同道合的朋友作伴,一同談天論地、切磋砥礪文思,總會有進步,很多學子都是這樣做的。
不過大郎搖搖頭:“我會帶兩名武藝不錯的仆役,獨自出行。若是在路上遇著誌趣相近的朋友,到時再同行也不遲。”
他看看華苓又鬱悶又向往的神色,笑道:“別悶悶不樂了,小九你畢竟是女兒家,便是我們家再放得開也不能教你滿天下去走動的。這兩年從金陵往四處的硬泥大道已經修了數百裏,馬車在上麵行的快,出遊、寄信的速度也快了,大哥每到一處,就去驛站裏給你寫信,將各地風土人情一一描述與你聽可好?”
“好……聊勝於無。”華苓撇撇嘴,別人說的和自己親眼看的也差得太遠了。
大郎見她沒什麽興致了,趕緊換個話題:“如今春光正好,許多人家都已經浩浩蕩蕩往南郊去踏青了。我早叫陳執事製了許多好看的大風箏,又備了新蹴鞠,到時候小九就可以和姐妹們在南郊采花、蕩秋千、放風箏,聽到這也不高興?”
“不,我當然高興!踏青,出門,可高興了!大哥真好啊,真是心思縝密,體貼妹妹的好大哥,小九可愛戴你了。你有沒有讓陳執事幫我在風箏上麵畫畫和題詩?”華苓立刻樂了,最近秦教授離職的事兒一衝,她還沒顧得上想這個。
踏青,也叫踏春、遊春,是一項曆史極其悠久、中原人都十分喜歡的初春活動。整個蕭瑟的冬天都憋在房子裏,一等春迴大地,草長鶯飛,誰還耐煩窩在小房子裏?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就沒有不喜歡在初春換上輕薄衣裝到郊外去踩踩嫩草、擷擷野花的。
“放心吧,你喜歡的字和畫都有。就這個時候最油嘴滑舌。”大郎哈哈笑,輕輕一點妹妹粉嫩的額頭:“讓金甌金瓶給你裁些鮮亮好看的衣裳,去踏青就不要穿去年的舊衣了。全家姐妹就你一個最古怪,不愛新衣偏愛舊衣,不知道的還要以為我們家多苛責你。”
“舊的穿著舒服,都是好料子做的,憑什麽就不好了。我穿衣又不是給誰看的。”華苓嘀咕,忽然想起她好多次出門玩都是穿的舊衣,大郎也沒有專門叮囑過什麽。
為什麽現在專門叮囑她要打扮得好看些?
她睜大眼睛,靈光一閃:“衛五迴來了?”
大郎驚訝地挑眉:“小九真是敏銳。”既然華苓猜到了,他也就順便把最近收到的消息說出來:“去冬隴右道的昆陵都護府部族叛亂,衛五在這場戰役裏立了個不大不小的功勞,現任折衝校尉,從七品。他快馬加鞭從隴右迴歸中原,過了岐州之後換水道順流而下,到金陵應當就在這幾日之間。”
大郎邊說邊看華苓,眼露促狹笑意:“三年不見,小九還敢咬人否?”
衛五連續三年在邊關駐守,未曾迴過金陵。今歲趕著開春就到了,必定是在邊關過了正月初一就上路,不然即使快馬加鞭,日夜操船,也不可能在這個時節趕迴來。
這個時候趕迴金陵,自然是迴來履行約定,準備與謝九定親的。
“哼。”華苓撇過頭去,想想又扭迴頭來問:“大哥你怎麽知道得這麽清楚?”
“爹爹說的。”大郎眼睛眨都不眨地迴答。
華苓氣結:“大哥你都知道多久了,居然到現在才告訴我。”這年頭消息傳遞隻能靠人力攜帶信件,衛五還未到金陵,大郎已經知道了消息,也就是說這消息是在衛五動身之前不知多久就發出來了。
大郎眼神很無辜地聳聳肩,學的華苓的小動作:“還不是怕你聽早了不高興。——若是趕巧,過幾日我們家去遊春,說不定就能見著衛五咯。”
“嗯。”華苓輕輕應聲,沒再說話。那個野蠻人現在一定變得越發野蠻了吧?
兩兄妹說說笑笑,很快就一更天了,在金甌的催促下,華苓不得不起身迴竹園,到這時候,謝丞公都還未歸家。
初春正是各地春耕播種的忙時,需要關注各地農事的謝丞公正是最忙的時候,已經連續許多日二三更方才歸家,孩子們同樣日日上學,能相見的時間就少得很了。
大郎親自將華苓送迴竹園,轉過風園就看到了牟氏、七娘和三郎。
大郎和華苓便上去問安。這兩三年牟氏真的老得快了,鬢邊白發摻著黑的,也不太愛戴鮮亮的寶石頭麵了,越發顯得老氣。
牟氏看著兒子的眼神透著滿滿的憂慮和憐愛,但三郎看見了大郎和華苓,就撇過頭去,掙紮著躲開了母親親昵撫摸著他脖子的手,硬著脖子站在一旁。
牟氏雖然還端著莊重雍容的樣子,眼神裏卻透著濃濃的憂慮,問大郎道:“我聽說,三郎在學裏與朱家長孫朱兆新不對付?”
大郎便將當時的事大略說了一遍,不偏不倚,完了也不說會多加照顧三郎之類的話,隻是沉靜地站著。他很清楚,牟氏這些年防他和二郎跟防賊似的,或許,防爹爹也跟防賊似的吧。
三郎十天半個月總要大病小病躺上好幾天,身體比七娘更差,原本開年後就該開始去王氏族學的,和四郎同期。偏偏又感染了一場風寒,又將牟氏嚇壞了,將三郎拘在屋裏不敢叫吹半點風,每天照三頓的吃最好的藥,也還是花了十來二十天才完全好轉。
若是牟氏認定他要做什麽害三郎的事,會做出什麽來,還真說不好。
聽完大郎的話,牟氏點點頭,露出一個盡量熱情的笑容,和聲道:“今日是多虧了大郎了。”她用錦巾拭了拭眼角:“母親還記得你生下來身子骨就壯實,一歲半就識了幾百個字,小時候也不知多省心,不哭不鬧的……如今也這般大了,老爺說的對,大郎是個聰慧孝順的好孩子,總記著照顧弟弟妹妹的,母親心甚安慰。”
大郎垂下視線,淡淡說道:“太太過譽了,邵隻是盡本分而已。”
牟氏看著夜色裏長身玉立,神情沉穩的庶長子,心裏也不知是個什麽滋味。這個孩子,初初生下來就由她抱到致遠堂,養了足足六年。小時候也是曾纏著她的衣角喊娘的,教什麽都是一聽就會,有了點好吃的都會拿給她試試。如今卻隻剩下了這樣沉靜的表情。
她再次拭了拭眼角,柔聲道:“母親知道,大郎是個好孩子,你三弟訥言少語,身子骨又差,需勞你這個當大哥的在學裏多多看顧與他了。”
“是,大郎知曉。”大郎點點頭。
三郎忽然狠狠推了大郎一把,然後一聲不語,扭身跑了。
三郎的侍婢們的反應最快,匆匆追著三郎去了,庭院裏偏僻的地方都沒有懸掛燈盞,若是一個跌倒如何了得。
大郎後退一步站穩。牟氏連話也不及多說一句地往三郎的方向跑,焦急地一疊聲催促著“多打幾個燈籠!”“仔細看著三郎勿要跌倒!”
七娘往那邊跟了兩步,迴頭看看華苓,也沒說什麽,跟著母親和雙胞胎哥哥去了。
華苓仰頭去看大郎,少年一雙眼睛在燈火裏幽然而沉靜,看不清是怎樣的心緒。
她便問:“哥,我們走吧?”
“嗯。”大郎摸摸華苓的丫髻,牽起她的手,兩兄妹走進丞公府的深夜裏。
☆、第32章 與四八同車
32
踏春是早春必做的活動,但一整個丞公府的主人要一起出遊,種種準備又哪裏是好協調的,於是生生拖過了二月,直到三月初三上巳節,丞公府的踏春才得以成行。不僅華苓,從二娘往下的姐妹們就沒有不等得十分焦躁的,她們女孩又不像兄弟們日日到家外去上學,一年到頭就盼著這幾次屈指可數堂而皇之出遊散心的時候——輕薄嬌俏、最最時新的春衣製好了,連搭配的鞋襪、頭麵、香囊、巾帕種種都已經選了又選,搭了又搭,不就是想要鮮鮮亮亮齊齊整整地出現在滿金陵城的俊俏少年郎跟前,享受被注目、被追隨、被稱讚的感覺嘛。
青春慕少艾,這可是自然而然的事。
至於華苓自己,就沒有那麽多期待看到美男子的心思了,一個是她現在已經算有未婚夫的人咯,另一個就是,她自覺自己心理還是比較成熟的,漂亮的人也見過不少,沒有必要和小姑娘們一塊兒春心蕩漾。
她真正覺得期待的是,進了三月便是盛春時節,城外該長的花花草草都成氣候了,可賞可玩的地方應該更多。
上巳日的清晨,華苓梳頭發的時候辛嬤嬤就坐在一邊給她揉手脂,樂嗬嗬道:“九娘子盼了這許久終於能踏青去咯,嬤嬤看著也高興得很。嬤嬤聽說是去南郊的那青波河邊,在水邊玩耍可要處處仔細些,若是衣裙沾了水容易著涼。還有踩踏那山野草叢總要經心些兒,長草叢裏最是多蛇蟲鼠蟻的,要是咬著了可怎生是好。”
華苓笑得眼睛彎彎:“嗯,嗯,嗯,我知道的知道的知道的~”一連說了三次也不用多喘口氣,可見現在華苓好吃好住的,身體真正是壯實了。
在給華苓梳發髻的金瓶噗哧一笑:“九娘子又調皮了。嬤嬤放心吧,金甌和金釧都是穩得住的,包管呀,怎麽隨著九娘子出去的,就怎麽護著九娘子迴來。”金瓶的語氣和動作都總是十分溫柔。
辛嬤嬤便放心地點了頭。
對金甌和金瓶的能耐辛嬤嬤是很清楚的,不知有多信任她們,即使她自己,也不能把九娘子服侍得這樣好。畢竟是謝丞公手下出來的人,連各處的消息都能比別人早知道幾分,沒有見過很多世麵的辛嬤嬤一心認為,世上最頂尖兒的侍婢也就能是這個樣子了。她甚至覺得,即使是牟氏跟前最得用的大寒小寒,其實也不如金甌金瓶多了。
金甌就著窗下長榻,動作利落迅速地把要帶出門的東西細細點過打包,輕聲笑道:“婢子年後也還未曾出過府,能隨九娘子去清波河邊走上一轉,不知有多高興。竹園裏的小丫鬟們都羨慕得很。”
丞公府規矩頗嚴,各園日用品和食材的采買都專門有執事負責,後院的仆婦丫鬟普通是不能離開丞公府的。仆婦們全都是終身屬於謝氏的家奴仆,一家人都在府裏供職,總之連出外探親的機會都沒有。
華苓想了想說道:“嬤嬤也許久不曾出府了吧?不若教金釧不去,讓嬤嬤隨我一同去踏踏青、散散心,好不好?”
辛嬤嬤忙搖頭:“不用不用,嬤嬤在竹園裏住著極好,也不愛看那花紅柳綠的,就叫釧兒去吧,嬤嬤在園子裏也好清淨一日。”
華苓微微有些無奈,她知道辛嬤嬤這是照顧著她的顏麵,也照顧著小丫鬟們的心思。金陵的世家小娘子們出門很少愛帶年長仆從的,特別是奶娘,認為會給人一種沒斷奶、長不大的感覺。辛嬤嬤對這一點是很清楚的,所以從來不主動隨她出外。
辛嬤嬤和其他兄弟姐妹們的奶娘一樣,當年是從江陵謝氏的本家調過來的。她在本家的丈夫早年病逝,生的一個男孩兒也沒有養住,現在在江陵隻剩下兩三個關係極遠的親戚,平時也很少有機會來往。要知道,江陵本家在長江中遊,距離金陵有上千裏。
華苓捧著茶盞,讓金釧把幾張畫都奉到大郎跟前:“哪,就是這些,大哥我跟你說,我的筆法又有進步咯。”
大郎如今十五歲,身材頎長,舉止端凝,正是一名翩翩佳公子。他六藝頗精,琴棋書畫都出色,唯一是詩才不盛,所以他很少作詩。
他坐在圓桌邊將華苓畫的四幅畫一一看過,抽出最後一張,也就是那張勁竹芍藥圖,指著片片利落清爽的竹葉笑:“竹子還有點意思,果真日日對著竹林看,是格外不同些。”
也就是說,除了竹子之外都不怎麽樣咯。
華苓十分不滿意:“別的就一點兒好處都沒有了嗎,我這會可是很用心的,你看我畫的芍藥用了沒骨法,直接以朱筆描的。花朵兒是不是顯得特別豔。”
大郎好笑,小九還是這樣不謙虛。
他凝神看了片刻,說道:“豔倒是豔了,隻還沒甚章法,你書法上也不能懈怠,書法不好,筆下的畫細處也難經推敲。乖乖再練幾年定然好許多。”
“知道了,大哥跟爹爹越來越像了,老是教訓人。”華苓鼓鼓臉頰撇開話題:“你方才在園外是為了什麽要責備二哥三哥和四弟?”
說起這個,大郎的臉色就微微沉了:“朱兆新將三郎關在偏屋,足足半個下午才尋著。”
“朱兆新?朱輔公家的長孫?”華苓吃了一驚.就算她很少出門也聽過朱兆新的事跡,那是個比衛五還要難纏的孩子,今年九歲,凡是調皮搗蛋的事就沒有他不敢去試的。又是朱輔公家的嫡長孫,身份高,敢和他對著幹的孩子還真不多。
朱兆新兩年前才被朱輔公從廣州送迴金陵,進了王氏族學。
大郎點點頭:“我在天字院,二郎在地字院,三郎和四郎都在黃字院,相隔頗遠,課中等閑見不著。那朱兆新也不知怎的與三郎不對付了,將他騙到黃字院外的燒火房中鎖住了,三郎的書童百會遍尋不著,才急急來尋我。我讓學中二十個仆役撒網尋了半下午,才在那燒火房中尋著他。”
華苓覺得很生氣:“朱家的人了不起啊,憑什麽欺負我們家的人。後來呢,有沒有罰朱兆新?”
“罰了,教授罰他當眾向謝家和三郎賠罪,抄寫《論語》百遍,下次再犯,勸退處理。王家族學的教授是公正的,這一點我並不擔心。”
大郎說:“隻是朱兆新那性子絕不是能忍氣吞聲的,日後說不得還是會與三郎不對付,三郎木訥少語,人卻倔得很,被欺負了也未必會講與我知曉,少不得還要吃苦。”
他目光一轉,看看華苓一臉的怒氣,搖搖頭道:“小九你生氣也沒有用,在家外進學總要有這麽幾遭的,被欺負了,就該想辦法找迴場子。我們謝家的男子不能這樣嬌弱。”
想起近兩年衰老得很明顯的牟氏和總是心情不好的七娘,華苓吐口氣,點頭,不再提這些,轉而問:“大哥出門遊學的日子定下了嗎?”
☆、第31章 大郎將遊學
31
王氏族學代代都延請名師來教導學子,學中也建有藏書樓,擁有上萬藏書,能提供給學生的知識量在整個大丹來說,也是數一數二的高。這是金陵城最好的私學,或許也是整個大丹最好的私學,名氣比隸屬皇家、多收皇家子弟的太學還要大些。
大郎在王氏族學中學了近十年,族學中教授能教的他都學的差不多了,族學中的教授對他的聰慧和穩重都頗為愛重,所以在年後給了大郎新的進學建議——到大丹各地去遊學。
謝丞公年輕的時候也是曾離家遊學過的,應該說,這滿大丹的讀書人,隻要是心性還有些奮發向上的,遊學就是必做的一件事,不論家貧家富,頂多富家子弟能多帶一兩仆役,能坐比較不顛簸的馬車,貧家子弟隻能背著書箱靠兩條腿,受風吹日曬雨淋罷了。
不過,隻要是遊學的讀書人,各地開設的學堂學宮很少有不接待的,這是大丹的風氣。條件再不好的學堂都會盡力為到來的讀書人提供一餐半餐飲食,條件好的,更是從衣食到住宿都有饋贈,恭敬的很。
因為大丹人都認為,遊學的讀書人,很可能意味著最頂尖的那一小撮文化。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離開家遊曆各地,看遍名山大川,訪遍各地隱居的大儒名師,見識、體悟和知識在旅行裏一點點累積,融會貫通,若是那足夠天資卓越的,說不定遊曆幾年之後,就能著成一本足以傳世的著作來,令洛陽紙貴,萬人爭搶。
更多的時候,連完整的一本書都不必,有的人隻憑一首詩、一篇文章就能名滿天下,比如寫了《山居眾人陳情書》的王磐,這大丹民間的讀書人就沒有不知道他的,而且即使隻看過王磐的這一篇錦繡文章,很多讀書人卻可以毫不猶豫地把王磐引為知己,看作榜樣。
這是一份真正的讀書人身上才會有的質樸,對比自己更出色的同領域前輩的欣羨和敬慕,隻要誌同道合,即使一輩子身隔兩地,也覺得能夠千裏神交。
文豪大儒,絕對是整個大丹民間地位、聲譽最高的那一小撮人。
王磐年輕時當然也曾離家遊學過。
所以這年頭的讀書人,要是沒有段把遊學經曆,出門了都不怎麽好意思正眼看人。
在知道了這些事之後,華苓隻覺得要當個讀書人實在不容易。沒有便利的交通係統、醫藥技術落後、信息傳遞緩慢,從a城到b城等閑就要一二十天,寄個信等閑就要半年,要是不小心經過了哪個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忽然中了瘴氣毒氣,或者是遇到了綠林賊盜,那真是連個苦字都來不及說。
但即使這樣,離家遊曆的學子依然前赴後繼地去吃苦,這樣的心性也是要了不得的呀。
華苓一問大郎的遊學出行日,大郎就笑了:“就知道你要問這個問題。定下了,與爹爹商量過,在清明祭祖之後就打點行裝出行。”
今年的清明節在三月初八,離現在也就二十天了。
華苓抿嘴問:“這一去就要兩三年了吧?大哥是打算獨自出行還是和誰一起?”
大郎為人溫和而不懦弱,謙虛守禮,在學裏人緣不錯,再加上家世,如果他願意的話,應該有不少學子願意與他一同遊學。遊學路上尋著誌同道合的朋友作伴,一同談天論地、切磋砥礪文思,總會有進步,很多學子都是這樣做的。
不過大郎搖搖頭:“我會帶兩名武藝不錯的仆役,獨自出行。若是在路上遇著誌趣相近的朋友,到時再同行也不遲。”
他看看華苓又鬱悶又向往的神色,笑道:“別悶悶不樂了,小九你畢竟是女兒家,便是我們家再放得開也不能教你滿天下去走動的。這兩年從金陵往四處的硬泥大道已經修了數百裏,馬車在上麵行的快,出遊、寄信的速度也快了,大哥每到一處,就去驛站裏給你寫信,將各地風土人情一一描述與你聽可好?”
“好……聊勝於無。”華苓撇撇嘴,別人說的和自己親眼看的也差得太遠了。
大郎見她沒什麽興致了,趕緊換個話題:“如今春光正好,許多人家都已經浩浩蕩蕩往南郊去踏青了。我早叫陳執事製了許多好看的大風箏,又備了新蹴鞠,到時候小九就可以和姐妹們在南郊采花、蕩秋千、放風箏,聽到這也不高興?”
“不,我當然高興!踏青,出門,可高興了!大哥真好啊,真是心思縝密,體貼妹妹的好大哥,小九可愛戴你了。你有沒有讓陳執事幫我在風箏上麵畫畫和題詩?”華苓立刻樂了,最近秦教授離職的事兒一衝,她還沒顧得上想這個。
踏青,也叫踏春、遊春,是一項曆史極其悠久、中原人都十分喜歡的初春活動。整個蕭瑟的冬天都憋在房子裏,一等春迴大地,草長鶯飛,誰還耐煩窩在小房子裏?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就沒有不喜歡在初春換上輕薄衣裝到郊外去踩踩嫩草、擷擷野花的。
“放心吧,你喜歡的字和畫都有。就這個時候最油嘴滑舌。”大郎哈哈笑,輕輕一點妹妹粉嫩的額頭:“讓金甌金瓶給你裁些鮮亮好看的衣裳,去踏青就不要穿去年的舊衣了。全家姐妹就你一個最古怪,不愛新衣偏愛舊衣,不知道的還要以為我們家多苛責你。”
“舊的穿著舒服,都是好料子做的,憑什麽就不好了。我穿衣又不是給誰看的。”華苓嘀咕,忽然想起她好多次出門玩都是穿的舊衣,大郎也沒有專門叮囑過什麽。
為什麽現在專門叮囑她要打扮得好看些?
她睜大眼睛,靈光一閃:“衛五迴來了?”
大郎驚訝地挑眉:“小九真是敏銳。”既然華苓猜到了,他也就順便把最近收到的消息說出來:“去冬隴右道的昆陵都護府部族叛亂,衛五在這場戰役裏立了個不大不小的功勞,現任折衝校尉,從七品。他快馬加鞭從隴右迴歸中原,過了岐州之後換水道順流而下,到金陵應當就在這幾日之間。”
大郎邊說邊看華苓,眼露促狹笑意:“三年不見,小九還敢咬人否?”
衛五連續三年在邊關駐守,未曾迴過金陵。今歲趕著開春就到了,必定是在邊關過了正月初一就上路,不然即使快馬加鞭,日夜操船,也不可能在這個時節趕迴來。
這個時候趕迴金陵,自然是迴來履行約定,準備與謝九定親的。
“哼。”華苓撇過頭去,想想又扭迴頭來問:“大哥你怎麽知道得這麽清楚?”
“爹爹說的。”大郎眼睛眨都不眨地迴答。
華苓氣結:“大哥你都知道多久了,居然到現在才告訴我。”這年頭消息傳遞隻能靠人力攜帶信件,衛五還未到金陵,大郎已經知道了消息,也就是說這消息是在衛五動身之前不知多久就發出來了。
大郎眼神很無辜地聳聳肩,學的華苓的小動作:“還不是怕你聽早了不高興。——若是趕巧,過幾日我們家去遊春,說不定就能見著衛五咯。”
“嗯。”華苓輕輕應聲,沒再說話。那個野蠻人現在一定變得越發野蠻了吧?
兩兄妹說說笑笑,很快就一更天了,在金甌的催促下,華苓不得不起身迴竹園,到這時候,謝丞公都還未歸家。
初春正是各地春耕播種的忙時,需要關注各地農事的謝丞公正是最忙的時候,已經連續許多日二三更方才歸家,孩子們同樣日日上學,能相見的時間就少得很了。
大郎親自將華苓送迴竹園,轉過風園就看到了牟氏、七娘和三郎。
大郎和華苓便上去問安。這兩三年牟氏真的老得快了,鬢邊白發摻著黑的,也不太愛戴鮮亮的寶石頭麵了,越發顯得老氣。
牟氏看著兒子的眼神透著滿滿的憂慮和憐愛,但三郎看見了大郎和華苓,就撇過頭去,掙紮著躲開了母親親昵撫摸著他脖子的手,硬著脖子站在一旁。
牟氏雖然還端著莊重雍容的樣子,眼神裏卻透著濃濃的憂慮,問大郎道:“我聽說,三郎在學裏與朱家長孫朱兆新不對付?”
大郎便將當時的事大略說了一遍,不偏不倚,完了也不說會多加照顧三郎之類的話,隻是沉靜地站著。他很清楚,牟氏這些年防他和二郎跟防賊似的,或許,防爹爹也跟防賊似的吧。
三郎十天半個月總要大病小病躺上好幾天,身體比七娘更差,原本開年後就該開始去王氏族學的,和四郎同期。偏偏又感染了一場風寒,又將牟氏嚇壞了,將三郎拘在屋裏不敢叫吹半點風,每天照三頓的吃最好的藥,也還是花了十來二十天才完全好轉。
若是牟氏認定他要做什麽害三郎的事,會做出什麽來,還真說不好。
聽完大郎的話,牟氏點點頭,露出一個盡量熱情的笑容,和聲道:“今日是多虧了大郎了。”她用錦巾拭了拭眼角:“母親還記得你生下來身子骨就壯實,一歲半就識了幾百個字,小時候也不知多省心,不哭不鬧的……如今也這般大了,老爺說的對,大郎是個聰慧孝順的好孩子,總記著照顧弟弟妹妹的,母親心甚安慰。”
大郎垂下視線,淡淡說道:“太太過譽了,邵隻是盡本分而已。”
牟氏看著夜色裏長身玉立,神情沉穩的庶長子,心裏也不知是個什麽滋味。這個孩子,初初生下來就由她抱到致遠堂,養了足足六年。小時候也是曾纏著她的衣角喊娘的,教什麽都是一聽就會,有了點好吃的都會拿給她試試。如今卻隻剩下了這樣沉靜的表情。
她再次拭了拭眼角,柔聲道:“母親知道,大郎是個好孩子,你三弟訥言少語,身子骨又差,需勞你這個當大哥的在學裏多多看顧與他了。”
“是,大郎知曉。”大郎點點頭。
三郎忽然狠狠推了大郎一把,然後一聲不語,扭身跑了。
三郎的侍婢們的反應最快,匆匆追著三郎去了,庭院裏偏僻的地方都沒有懸掛燈盞,若是一個跌倒如何了得。
大郎後退一步站穩。牟氏連話也不及多說一句地往三郎的方向跑,焦急地一疊聲催促著“多打幾個燈籠!”“仔細看著三郎勿要跌倒!”
七娘往那邊跟了兩步,迴頭看看華苓,也沒說什麽,跟著母親和雙胞胎哥哥去了。
華苓仰頭去看大郎,少年一雙眼睛在燈火裏幽然而沉靜,看不清是怎樣的心緒。
她便問:“哥,我們走吧?”
“嗯。”大郎摸摸華苓的丫髻,牽起她的手,兩兄妹走進丞公府的深夜裏。
☆、第32章 與四八同車
32
踏春是早春必做的活動,但一整個丞公府的主人要一起出遊,種種準備又哪裏是好協調的,於是生生拖過了二月,直到三月初三上巳節,丞公府的踏春才得以成行。不僅華苓,從二娘往下的姐妹們就沒有不等得十分焦躁的,她們女孩又不像兄弟們日日到家外去上學,一年到頭就盼著這幾次屈指可數堂而皇之出遊散心的時候——輕薄嬌俏、最最時新的春衣製好了,連搭配的鞋襪、頭麵、香囊、巾帕種種都已經選了又選,搭了又搭,不就是想要鮮鮮亮亮齊齊整整地出現在滿金陵城的俊俏少年郎跟前,享受被注目、被追隨、被稱讚的感覺嘛。
青春慕少艾,這可是自然而然的事。
至於華苓自己,就沒有那麽多期待看到美男子的心思了,一個是她現在已經算有未婚夫的人咯,另一個就是,她自覺自己心理還是比較成熟的,漂亮的人也見過不少,沒有必要和小姑娘們一塊兒春心蕩漾。
她真正覺得期待的是,進了三月便是盛春時節,城外該長的花花草草都成氣候了,可賞可玩的地方應該更多。
上巳日的清晨,華苓梳頭發的時候辛嬤嬤就坐在一邊給她揉手脂,樂嗬嗬道:“九娘子盼了這許久終於能踏青去咯,嬤嬤看著也高興得很。嬤嬤聽說是去南郊的那青波河邊,在水邊玩耍可要處處仔細些,若是衣裙沾了水容易著涼。還有踩踏那山野草叢總要經心些兒,長草叢裏最是多蛇蟲鼠蟻的,要是咬著了可怎生是好。”
華苓笑得眼睛彎彎:“嗯,嗯,嗯,我知道的知道的知道的~”一連說了三次也不用多喘口氣,可見現在華苓好吃好住的,身體真正是壯實了。
在給華苓梳發髻的金瓶噗哧一笑:“九娘子又調皮了。嬤嬤放心吧,金甌和金釧都是穩得住的,包管呀,怎麽隨著九娘子出去的,就怎麽護著九娘子迴來。”金瓶的語氣和動作都總是十分溫柔。
辛嬤嬤便放心地點了頭。
對金甌和金瓶的能耐辛嬤嬤是很清楚的,不知有多信任她們,即使她自己,也不能把九娘子服侍得這樣好。畢竟是謝丞公手下出來的人,連各處的消息都能比別人早知道幾分,沒有見過很多世麵的辛嬤嬤一心認為,世上最頂尖兒的侍婢也就能是這個樣子了。她甚至覺得,即使是牟氏跟前最得用的大寒小寒,其實也不如金甌金瓶多了。
金甌就著窗下長榻,動作利落迅速地把要帶出門的東西細細點過打包,輕聲笑道:“婢子年後也還未曾出過府,能隨九娘子去清波河邊走上一轉,不知有多高興。竹園裏的小丫鬟們都羨慕得很。”
丞公府規矩頗嚴,各園日用品和食材的采買都專門有執事負責,後院的仆婦丫鬟普通是不能離開丞公府的。仆婦們全都是終身屬於謝氏的家奴仆,一家人都在府裏供職,總之連出外探親的機會都沒有。
華苓想了想說道:“嬤嬤也許久不曾出府了吧?不若教金釧不去,讓嬤嬤隨我一同去踏踏青、散散心,好不好?”
辛嬤嬤忙搖頭:“不用不用,嬤嬤在竹園裏住著極好,也不愛看那花紅柳綠的,就叫釧兒去吧,嬤嬤在園子裏也好清淨一日。”
華苓微微有些無奈,她知道辛嬤嬤這是照顧著她的顏麵,也照顧著小丫鬟們的心思。金陵的世家小娘子們出門很少愛帶年長仆從的,特別是奶娘,認為會給人一種沒斷奶、長不大的感覺。辛嬤嬤對這一點是很清楚的,所以從來不主動隨她出外。
辛嬤嬤和其他兄弟姐妹們的奶娘一樣,當年是從江陵謝氏的本家調過來的。她在本家的丈夫早年病逝,生的一個男孩兒也沒有養住,現在在江陵隻剩下兩三個關係極遠的親戚,平時也很少有機會來往。要知道,江陵本家在長江中遊,距離金陵有上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