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製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係列環節,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原來的生產關係中哪些地方最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製。就這個東西最不適應中國生產力的發展,這種體製存在著嚴重的弊端,政企職責不分,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了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企業缺乏自主權,職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致使企業失去活力,等等。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成功,促進了城市的改革,自1984年以後,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展開。


    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在管理體製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所有製上,變單一的公有製經濟為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存的經濟體製,即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製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經濟形式共存,共同發展。在分配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麵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製,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對外開放第一個是要吸收外資。第二個是學**外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然後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擴大對外貿易。


    1979年,廣東、福建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優惠。因為靠近港澳,華僑眾多,像廣東、福建、浙江,地狹人稠,這些地方的人從唐朝開始就漂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以船為家,以海為田,所以華僑多,可以吸收僑資。


    1980年,在廣東深圳、珠海、汕頭,福建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四口通商了。深圳原來就是一個小村,歸寶安縣管轄,現在寶安成了深圳的一個區。廈門原來歸同安縣管轄,現在同安也成了廈門的一個區。經濟特區跟原來的租借地的區別,主要就兩個字——主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