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麵對內憂外患的形勢,清政府內部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製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這就是說,洋務派肯定封建製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洋務派將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付諸實踐,並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曆程的第一步。
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目的都是要維護清朝的統治,但怎麽維護在手段上是有區別的。所以,洋務派跟頑固派進行了三場論戰。
第一場是華夷之辯。頑固派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以夷變夏”,要毀棄中國的倫理道德。中國近代的探索舉步維艱,而日本一下就成功了,日本人絕沒有這種擔憂:他們不會考慮我跟外國學了之後我還是不是日本人了。中國人這種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幾千年來都是人家跟我們學,現在我們跟他學,我跟他學了我還是不是我了?我就變成他了。當然,甭管是頑固派還是和洋務派,目的都是一樣的,用洋槍火炮“以衛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我們還是用這個來保衛我們的儒家文明。所以,這一關就很容易過去了。
第二場是道器之辯。道是什麽?製度。器是什麽?技術。中國人當然是看重製度,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儀為幹櫓”抵禦外辱。洋務派說:“以禮儀為幹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由於未得製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已致釀成庚申之變”,而且恭親王當朝質問倭仁下次聯軍再打到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線去跟英國人論理?如果你敢的話,則本王惟該大學士之命是從,嚇得倭仁二十多天沒敢上朝。
第三場是義利之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洋務派整天修工廠弄鐵路,不就是一幫小人嗎?但最後朝廷也明白了,光在那兒嚷嚷口號,國庫裏的銀子能自個兒長出來嗎?所以,洋務派通過這幾場辯論,基本上把頑固派的勢力打下去了。這些點,考試的時候特別愛出材料題。
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大家要明確,“師夷長技以自強”跟“師夷長技以製夷”哪個更現實?自強更現實,說明這個時候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清楚點兒了,夷是製不了的,不被夷治就不錯了。所以我們得先自強。
洋務派將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思想付諸實踐,並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曆程的第一步。
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目的都是要維護清朝的統治,但怎麽維護在手段上是有區別的。所以,洋務派跟頑固派進行了三場論戰。
第一場是華夷之辯。頑固派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以夷變夏”,要毀棄中國的倫理道德。中國近代的探索舉步維艱,而日本一下就成功了,日本人絕沒有這種擔憂:他們不會考慮我跟外國學了之後我還是不是日本人了。中國人這種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幾千年來都是人家跟我們學,現在我們跟他學,我跟他學了我還是不是我了?我就變成他了。當然,甭管是頑固派還是和洋務派,目的都是一樣的,用洋槍火炮“以衛我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我們還是用這個來保衛我們的儒家文明。所以,這一關就很容易過去了。
第二場是道器之辯。道是什麽?製度。器是什麽?技術。中國人當然是看重製度,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儀為幹櫓”抵禦外辱。洋務派說:“以禮儀為幹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由於未得製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已致釀成庚申之變”,而且恭親王當朝質問倭仁下次聯軍再打到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線去跟英國人論理?如果你敢的話,則本王惟該大學士之命是從,嚇得倭仁二十多天沒敢上朝。
第三場是義利之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洋務派整天修工廠弄鐵路,不就是一幫小人嗎?但最後朝廷也明白了,光在那兒嚷嚷口號,國庫裏的銀子能自個兒長出來嗎?所以,洋務派通過這幾場辯論,基本上把頑固派的勢力打下去了。這些點,考試的時候特別愛出材料題。
這裏麵有一個問題大家要明確,“師夷長技以自強”跟“師夷長技以製夷”哪個更現實?自強更現實,說明這個時候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清楚點兒了,夷是製不了的,不被夷治就不錯了。所以我們得先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