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還有國際關係。


    跟世界上所有的帝國一樣,羅馬也是靠武力來征服世界的,這就有一個與戰敗國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這種關係,對征服者的境界、胸襟和政治智慧都是考驗。


    亞述和迦勒底(新巴比倫)就不說了,他們的瘋狂掠奪、血腥鎮壓和殘暴統治,引起的隻是更強烈的反抗。波斯帝國雖然表現出最大的仁慈和寬容,卻隻知道把設為行省的戰敗國當作提款機,忘記了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做得最好的,是羅馬和中國的周。


    周人和羅馬人的高明之處,是與同盟國和戰敗國組成共同體,同謀發展、共享太平。隻不過,周人構建的是“文化共同體”。隻要認同周文明,就能由夷狄變成華夏。正是由於這種文化認同,我們民族才不斷發展壯大起來。


    羅馬構建的則是“政治共同體”。他們甚至主動邀請戰敗國的頭頭腦腦加入元老院,就像漢武帝讓匈奴人金日磾成為他的顧命大臣。結果,被征服的蠻族成為這個國家的共同經營者,甚至戰場上的主力軍。


    當然,一旦打了勝仗,大家也都有利可圖。早期的做法是:羅馬人拿走戰利品的一半,剩下的按勞分配。也就是說,羅馬人是大股東,歸順的戰敗國也是合夥人。


    這可真比威尼斯商人還精明。


    然而政治恰恰是一種智力遊戲,文明則是盡量巧取而避免豪奪。如果還能化敵為友,那就堪稱功德無量,因為和平總歸好過戰爭。幸運的是,中國人和羅馬人都有這種智慧,兩大文明獨步一時也絕非偶然。


    因此,在充分了解了中華的方式後(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我們很想知道羅馬人是怎麽做的。


    ☆、法治天下


    在世界曆史上,中華和羅馬都堪稱獨樹一幟。其他那些帝國,亞述、迦勒底、波斯、馬其頓,都由一個或幾個偉大征服者建立,中華卻由邦國而帝國,羅馬則由共和國而帝國。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自己成長的。


    成長需要土壤,也需要力量。那麽,中華文明與羅馬文明的土壤和力量又是什麽?


    中華是禮,羅馬是法。


    正如在中國,失禮或非禮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羅馬人也把違法看作不可原諒的行為。他們寧肯吃虧、失敗甚至掉腦袋,也不肯違法。愷撒被殺後,西塞羅曾提出盡快召開元老院會議,以鞏固成果。而且,刺殺集團的主要成員布魯圖身為大法官,恰好有此權力。


    這位布魯圖是共和國第一任執政官布魯圖的後代。


    不過按照法律規定,大法官隻有在兩位執政官都無法召集會議時,才能行使這項權力。這時,一位執政官愷撒已死,另一位執政官安東尼卻還在羅馬。因此,布魯圖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拒絕了西塞羅的提議。


    布魯圖說:這是違法的。


    這事聽起來十分怪異,因為行刺愷撒的布魯圖原本是殺人兇手。而且,愷撒作為終身保民官,享有人身不可侵犯權。也就是說,布魯圖已經雙重意義地犯過法了,再違一次法又有何不可呢?何況還是為了國家。


    然而布魯圖就是不肯,以至於坐失良機。


    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恐怕隻能解釋為迂腐,但在羅馬則會得到尊重。因為刺殺愷撒是可以理解為戰爭的,即共和國與破壞共和的國家敵人之間的戰爭。戰爭當然要死人,法律也不保護公敵,布魯圖心安理得。


    開會則不一樣。召集元老院會議,原本因為隻有元老院的決定才是合法的。如果會議本身違法,那麽這決定還能合法嗎?依靠非法會議重建的共和,是羅馬人民想要的嗎?這豈非重新迴到了愷撒的人治路線?


    可惜布魯圖沒有想到,把愷撒視為國家的敵人,隻是他們自己的看法,元老院並沒有宣布愷撒是人民公敵。所以他們的刺殺仍屬非法,必須被判有罪。


    布魯圖也隻好自殺。


    法治觀念如此之強,在全世界當數第一。


    這當然其來有自,甚至可以追溯到西亞文明,但公元前494年的平民撤離運動也功不可沒。因為正是在這場運動之後,羅馬迫於平民的壓力開始了成文法的製定。首部法典刻在了銅板上,因此得名《十二銅表法》。


    以法治國,正式開始。


    最早製定的是為本國公民頒行的法律,即公民法,亦即國內法。後來版圖擴張,人口眾多,外族和異邦也在羅馬的統治之下,又製定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叫萬民法,亦即國際法。最後,這兩大法律體係被合在一起,叫統一法。其成果,就是《民法大全》。


    這時,已是東羅馬帝國時期了。


    羅馬法在世界古代社會,堪稱最為係統完善。它包括兩大部分:公法和私法。公法是關於政府的,私法是關於個人的。私法與公法相比,私法更重要。


    私法分為三個部分:人法、物法、訴訟法。這三個部分當中,人法又最重要。人法規定了什麽是法律意義上的人,條件是具備人格,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就是人,不符合的就不是人。


    奴隸不符合這三個條件,所以奴隸沒有人權。


    人權在羅馬法當中就是身份權,包括自由權、家族權和公民權。有自由權,就是人;有家族權,就是男人;有公民權,就是羅馬人(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


    在羅馬,這三種身份權是可以分開的,因此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喪失,叫人格減等。喪失家族權叫小減等,從此不是男人;喪失公民權叫中減等,從此不是羅馬人;喪失自由權叫大減等,從此人格盡失,不再是人。


    這就是羅馬的法定人權。


    人權既然是法定的,那就不是天賦的,因此可以依法授予或剝奪。如果被授予公民權,就有了羅馬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被剝奪自由權,則從自由人變成了奴隸。


    沒人願意失去人權,所以誰都不敢以身試法。


    執政官和皇帝也一樣,他們害怕的是元老院。元老院雖然沒有行政權,隻能對執政者提出建議和忠告。但是他們手上有一張王牌,叫“元老院最終勸告”。如果接到這份通牒還不改悔,元老院就可以宣布他為人民公敵。


    結果怎麽樣呢?全民共討之,全國共伐之。


    對於這項能夠製衡權力的權力,元老院當然不會輕易放棄;而隻要元老院的這個功能還在,羅馬就很難從共和走向帝製。後來屋大維革命成功,是因為蘇拉和愷撒改造了元老院,他自己則給足了元老們麵子。


    當然,根本原因如前所述,是時勢使然。


    但,即便從共和國變成了帝國,羅馬也仍然是一個法治國家。公元100年9月,執政官小普林尼在元老院發表就職演說時,就對坐在會場中的皇帝圖拉真說:皇帝不應該在法律之上。相反,他應該在法律之下。


    王在法下,羅馬人早就懂了。


    戰敗國和他們的臣民,當然也如此。


    前麵說過,中國的周和羅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都極具政治智慧地與同盟國和戰敗國組成了共同體,把對立麵變成了自己人。但,這絕不意味著一視同仁。相反,那些戰敗國和同盟國,關係有遠近,權益有寡多。


    也就是說,共同體內是有等級的。


    周人的等級叫五服,分別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和荒服。其中離王城最近的叫甸服,最遠的叫荒服。實際上,一個諸侯國如果屬於荒服,已經是“地老天荒”了。他們往往仍被視為蠻夷,對周王室應盡的義務也最少。


    羅馬也是五等,分別是羅馬、加盟國、自治國、殖民地和同盟國。跟周人的五服一樣,這也是一個權利和義務同步遞減的序列。羅馬人擁有的權利最多,應盡的義務也最大,同盟國則相反。


    當然,這是羅馬在聯盟時代的事情。後來,戰敗國也像在波斯一樣被設為行省,治理的方針卻一如既往:根據關係的親疏和表現的好壞給予不同的權益。


    羅馬手中的牌,是公民權。


    公民權不是基本人權,因此可以授予。一旦被羅馬授予公民權,就意味著這個人的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將受到法律保護。如果被侵犯,羅馬政府不會坐視不管。


    這當然令人向往,誰不想靠上羅馬這棵大樹呢?


    羅馬的方針卻是分而治之,有的授予羅馬公民權,有的授予拉丁公民權(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還有一些幹脆沒有公民權。不過,他們也享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和習俗,也不用學拉丁語。


    這才真是和而不同。


    難怪其他帝國都滅亡了,羅馬卻穩固而持久。


    可惜法律並不萬能。西塞羅和布魯圖也不會想到,屋大維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用共和國的磚瓦梁柱建造他的帝國大廈,而且這大廈有一天還會倒掉。


    後麵這一點,屋大維也沒有想到。


    ☆、羅馬之亡


    帝國的首都羅馬花香四溢,祥雲籠罩著高大宏偉的萬神廟、富麗堂皇的凱旋門。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廣場當中的金色裏程碑上時,“條條大路通羅馬”就從這裏啟程。


    羅馬,確實是他們世界的中心。


    然而在中國南北朝時期那個多事之秋,這座美麗的城市被徹底摧毀。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羅馬,洗劫三天三夜。455年,羅馬再次淪入敵手,汪達爾人整整洗劫十五天,把羅馬變成了董卓鐵蹄下的長安和洛陽。


    公元476年,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被日耳曼雇傭軍將領廢除。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位年幼無知的皇帝竟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名字: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可惜,這兩位偉大先祖的在天之靈,也沒能挽救羅馬的衰亡。


    太陽落入了地中海,再也沒能升起來。


    當然,這裏說的是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要到1453年才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但,羅馬是從城邦發展起來的。首都不在羅馬,還可以叫羅馬帝國嗎?


    所以,從君士坦丁遷都之日起,它就滅亡了。


    其實羅馬很早就不再像首都。公元284年戴克裏先登上帝位後,居然十九年不造訪羅馬。直到303年,他才在羅馬舉行了一次凱旋儀式,羅馬市民和元老院也才第一次見到皇帝陛下。而且,這也是最後一次。


    首都不像首都,元老院也不像元老院。


    前麵說過,元老院是羅馬真正的權威和靈魂。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法律的規定,更因為元老院是由精英們組成的。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不做錯決定,不選錯執政官。這是貴族們要把持元老院的正當理由。


    後來,平民也可以進入元老院,但那也是平民當中的精英。於是,貴族政治變成了寡頭政治。寡頭政治是有好處的,那就是不至於讓國家事務陷於無休止的爭論。而且這些大佬既然將國家視為己有,他們也不會賣國。


    為此,羅馬有兩條法律規定:第一,一旦成為元老院議員,任期就是終身的。第二,為了保證一心為公,也為了防止以權謀私,元老院議員不得經商。


    可惜權欲和物欲同為人的本能,不能親自經商的議員便把自己的產業交給了騎士。騎士原本是羅馬軍團中富裕的公民,可以自備馬匹參加戰鬥。不過現在徒有其名,隻能去充當議員的代理人、承包商,甚至皮條客。


    議員們是什麽德行,也就可想而知。


    元老院開始腐敗。公元前113年,也就是張騫去世的第二年,努米底亞國王因為向羅馬將領行賄,而被傳喚到羅馬。但他卻用同樣的方法,讓元老院做出了免於出庭作證的決定。於是這位國王用輕蔑的口氣說:在羅馬,沒有什麽是不能用錢買的。


    腐敗的還有羅馬市民。


    市民的腐敗事出有因。作為奴隸製國家,羅馬主要依靠奴隸從事勞動。鼎盛時期,羅馬城一百萬人口中,奴隸就有四十萬。這就使大量平民成為無業遊民,不但變得越來越貧窮,也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當局的辦法是用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供應給市民的麵包是免費的,節假日在一年之中有九十多天。無所事事的市民們便在圓形劇場、大競技場、公共浴室以及披著紅衫的妓女身上消磨時光,一如大清帝國的八旗子弟。


    不難想象,由這種遊手好閑的街頭小混混來組成人民大會,行使民主權力,又會是什麽樣的光景。


    事實上,在帝國的後期,羅馬公民對政治已經完全沒有了興趣。他們漠然地看著皇帝們被擁立又被殺掉,漠然地看著自己的軍隊兵敗如山倒,甚至在蠻族入侵時裏通外國開門揖盜,興高采烈又後悔莫及地加入敵人的行列。


    這同樣並不奇怪,因為羅馬城裏的貧富差別懸殊。隻有近二十分之一的富人住在自己的豪宅裏,身上穿的中國絲綢價格相當於同重量的黃金。貧民卻隻能蝸居在被叫作“伊蘇拉”的簡易房裏,怎麽能不怒火萬丈?


    倒黴的,就隻能是他們的皇帝了。


    其實帝國末年的皇帝也不怎麽樣。他們不是騙子就是傀儡,不是篡位者就是冒牌貨,而且沒有一個能真正掌握帝國的權力。因為他們都是軍隊擁立的,或者依靠軍隊上位。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能左右皇帝的隻有軍隊。


    此外,就是對健全男人充滿仇恨的宦官。


    軍隊同樣墮落。過去,他們是為祖國和自己的榮譽而戰,當兵是光榮而體麵的事情。因此,羅馬讓沒有公民權的同盟國提供兵源,也算是給了他們麵子。現在卻是誰給錢就替誰殺人,還能指望他們保衛帝國嗎?


    何況軍隊的成分也變了。在元首製時代,羅馬軍團的主力軍是清一色的羅馬公民。戴克裏先以後,作戰會議的大半席位都被蠻族出身的將領占領。他們對於帝國並沒有強烈的歸屬感,能忠於職守已是很有道德。


    這就是滅亡前的羅馬。


    首都不像首都,羅馬的優越性沒有了。元老院不像元老院,貴族或寡頭製的優越性沒有了。公民不像公民,民主製的優越性沒有了。皇帝不像皇帝,君主製的優越性沒有了。所有的優越性都沒有了,豈不該亡?


    顯然,羅馬的滅亡,根本原因在於腐化變質。


    但,羅馬不是有共和精神、法治傳統嗎?這種精神和這種傳統,不是讓羅馬堅持了共和製度五百年,又讓他們在成為帝國之後,雖然動亂不止卻並不崩潰嗎?為什麽還是難逃一死,終有一亡呢?


    因為他們沒有“道”。


    或者說,沒有核心價值,沒有終極追求。


    希臘人是有的,這就是獨立、自由、平等。這是希臘文明留下的最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他們的問題在於:有民主無共和。因此,雅典和斯巴達爭霸世界,就不但不能如願以償,反倒因背叛核心價值而走向衰亡。


    中國人也是有的,至少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和能夠要什麽。這就是小康、仁政、王道。中國人也不缺乏政治智慧,因此總能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可惜王道隻是夢想,仁政則要碰運氣。結果,是治亂循環。


    羅馬人卻沒有治國之道。他們優越的製度和高明的手法都是技術性的,也都隻是為了現實的利益。就連他們的宗教(如果也能算作宗教的話),也缺少猶太教那樣的思想光輝和神聖使命。於是到後來,羅馬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什麽,隻能夜夜笙歌,不能天天向上。


    也許,君士坦丁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才乞靈於基督教,希望這種新的宗教能給他的臣民以精神的支柱和境界的提升,至少也能像中國的儒學那樣,讓大家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盡管他並不知道儒學為何物。


    但,信仰真是必需的嗎?


    如果是,它能靠公權力來建立嗎?


    依靠公權力發展起來的基督教,真是救世主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