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是,羅馬為什麽會亡?
看來,我們還得再讀曆史。
第四章 信仰
☆、我們為什麽沒有信仰
也是把基督教定為國教的人。
在他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半,羅馬精神也消失殆盡。
所以,他是基督教的大功臣,也是羅馬帝國和文明的掘墓人。
跟中國一樣,羅馬人原本也沒有信仰。
創造了世界性文明的羅馬人,是在一張白紙上畫出宏圖的。早期一千多年間,他們豈止沒有信仰,就連神,也有不少是從希臘進口或與希臘合資,比如天神朱庇特、天後朱諾、愛神維納斯、月亮女神狄安娜,其實就是希臘的宙斯、赫拉、阿芙洛狄忒和阿爾忒彌斯。
何況有神不等於有信仰。
什麽是信仰?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這裏麵有三個條件:第一,相信;第二,堅決相信;第三,相信的對象既不屬於自然界,也不屬於人類社會,這就叫超自然、超世俗。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三條最重要。
為什麽?
因為隻有這樣的存在,才需要信仰。事實上,這個存在如果屬於自然界,就可以用科學實驗來證明;如果屬於人類社會,則可以用日常經驗來證明。現在既不能靠科學實驗,又不能靠日常經驗,又該怎麽辦呢?
隻能信仰。
這個道理,德爾圖良說得最清楚。
德爾圖良是羅馬帝國基督教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曾經這樣說:上帝之子死了,雖然不合理,卻是可信的;埋葬以後又複活了,雖然不可能,卻是無疑的。
不合理而可信,不可能而無疑,豈非荒謬?
當然。
於是德爾圖良說:正因為荒謬,我才信仰。
這真是透徹至極。
那麽,這樣一種必須堅信的荒謬,又有什麽必要呢?
安頓靈魂。
我們知道,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的眼睛不能像豬和雞一樣,隻盯著麵前的食槽。就算他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走投無路,也得問個為什麽。我為什麽會這樣?是命運嗎?是環境嗎?是性格嗎?誰能決定我的前途?是自己嗎?是社會嗎?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力量嗎?
答案可以有多種,終極之問卻隻有一個。
比如你可以說,我之所以這樣都是因為我自己。那麽請問,你為什麽會這樣?社會和環境所使然。那麽,社會和環境都相同,人和人又為什麽不一樣?
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人各有命或自作自受。如果同意第一種,那麽請問:什麽是命運?命運歸誰主宰?人的命運為什麽會是這樣,不是那樣?
也隻有天知道。
當然,你可以迴答:命運是自己掌握的,我的命運就是我的選擇。那好,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到哪裏去?你靠什麽掌握命運?你掌握命運的能力從何而來?靠學習嗎?為什麽有人學不會?靠天賦嗎?上天如何賦予?
這就問不下去了,因為此題無解。
實際上,人之所以能夠迴答某些問題,是因為他有理性和知識。但,理性和知識是有邊界的。就算科學可以解釋宇宙的起源,也迴答不了人為什麽幸福或不幸福。
迴答不了又希望心安,就隻能信仰。
信仰,是人的終極關懷。
因此,正如信仰的對象一定超自然、超世俗,信仰本身也一定超功利、超現實。出於功利目的的任何念頭和儀式都不能叫信仰,最多隻能叫崇拜。
現在來看羅馬和中國。
古代的中國人和羅馬人跟世界各民族一樣,都相信萬物有靈。也就是說,不但人,動物、植物、自然物(比如山和水)都有靈魂。它們的身上和背後,也都有不可知卻可控製或可利用的神秘力量。
這就產生了兩個結果:占卜和多神。
占卜其實是一種巫術。中國人的占卜有兩種,殷人用甲骨,周人用蓍草(蓍讀如式)。羅馬人也有兩種,一種看動物的內髒,一種看鳥類的飛行。如果是軍事行動,則看母雞的進食情況:食欲旺盛則吉,食欲不振則兇。
因此,第一次布匿戰爭時,羅馬艦隊的指揮官便特地帶了一群母雞上船。可惜,無法適應環境的母雞們一連幾天都拒絕進食,指揮官則一怒之下把它們統統扔進了大海。指揮官說:既然你們不想吃,那就喝個夠吧!
結果,據說此人大敗。
顯然,這不是信仰,是實用。
多神崇拜也一樣。
相信萬物有靈的,一般也都相信萬物皆有神明。所以在羅馬就像在中國,有山神、河神、海神、門神,還有灶王爺和土地公公。對國家和民族有大貢獻的人,比如大禹和愷撒,也被奉為神明。鬼神幾乎無處不在。
難怪羅馬的神殿,叫萬神殿。
人多好種田,神多好過年。羅馬人因為神明多,節日也多。這些節日有羅馬人的,也有外國人的,但無不熱鬧歡騰。比如2月15日的牧神節,就會挑選身材健美的男青年赤身裸體一路小跑,用手中的皮鞭輕輕敲打沿途遇見的女人,據說這樣就能讓民族人丁興旺。
這當然也不是信仰,是遊戲。
羅馬人跟希臘人一樣喜歡遊戲,即便後來信了基督教也如此。於是,情人節被發明了出來,據說是為了紀念被迫害致死的基督徒瓦倫丁。聖誕節也產生了,其實這天原本是異教徒波斯人太陽神的誕辰。
唯獨在這個問題上,早期基督教是開明的。
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用。
中國的神佛都是有用的。觀音菩薩管生子,趙公元帥管發財,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則保佑子孫後代家和萬事興。如果聖母瑪利亞救苦救難,也會成為崇拜對象。隻要能帶來實際上的好處,我們是不忌諱改換門庭的。
羅馬的神也一樣,眾多而且管用:戰神馬爾斯,穀神刻瑞斯,酒神巴克斯,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可以說有多少行業就有多少保護神,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引路人。
但,中國和羅馬都沒有創世神。
沒有是因為不需要。實用主義的原則向來就是隻管有用,不問來曆。所以,中國和羅馬也沒有專職的神官,沒有神在人間的替身和代表。羅馬的神官其實是公務員,中國則隻有遊方道士和掛單和尚,甚至江湖騙子。
羅馬和中國,確實太像了。
隻有一點是不同的:羅馬的神有著跟人一樣的七情六欲和缺點錯誤。愛神維納斯和戰神馬爾斯偷情的故事,就被做成雕塑供人欣賞。作品性感至極,全無神性可言。
原因在於國情的不同。中國人以德治國,諸神必須道貌岸然。羅馬人以法治國,便會坦然承認欲望的合理。何況他們的神並不承擔道德教化和道德評判的任務。能給人間帶來安康和快樂,便已功德圓滿。
這實在不好意思叫信仰。
顯然,有鬼神未必有宗教,有崇拜未必有信仰。神話可能是宗教的源頭,崇拜也可能是信仰的起點。但從這兩點出發,卻完全可能走到另一條路上去。
比如印度,比如佛教。
☆、佛教:無神的宗教
直到今天,印度也仍然是一個宗教大國。在那裏,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長期共存、多元並立,充分體現著印度人經久不衰的宗教熱情。但,產生於古代印度又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是佛教。
佛教的定位讓人頭疼。它是一神教嗎?顯然不是。它們的世界裏,有著眾多的佛。是多神教嗎?也不是。所有的佛和菩薩、羅漢,都不是神,而是人。
那麽,佛教莫非是無神的宗教?
不妨探個究竟。
佛教的誕生地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在那個喜馬拉雅山麓的密林裏,曾經有一個小邦叫釋迦。佛教的創始人是這個小邦的王子,名叫悉達多·喬達摩。
他被稱為釋迦牟尼,是後來的事。
王子的降生充滿了神奇。據說,他一生下來就大放智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他的腳下則湧現出一朵朵金色的蓮花。王子腳踏蓮花向東西南北各走了七步,然後指天畫地作獅子吼:六合之內,唯我獨尊。
這當然非常靠不住,就連是誰作偽也不甚了然。實際上佛祖的生平並無信史可稽,關於他生卒年份的說法也有六十多種,最早的和最晚的竟相距數百年。
更何況,佛教並不信神。
世界上有兩種神。一種是一神教的,即造物主。造物主不但不是人,而且沒有形象。另一種則是多神教的,其中雖然也有人在,比如大禹和愷撒,卻都是死人。人死為鬼,但對國家和民族有大功德者,則為神。
所以,愷撒不能稱帝,卻可以封神。
當然,活人脫離凡界的也有,這就是仙。仙是中國獨有的,出現也很晚,比如呂洞賓。他們由於得道而肉體飛升,長生不老且有無邊法術,可以騰雲駕霧、點石成金,自由往來天人兩界,有如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
其餘則是妖魔鬼怪。其中,力量大的叫魔,力量小的叫妖,隻不過女的叫妖精(比如狐狸精),男的叫妖怪(比如黃風怪)。但無一例外,都是牛鬼蛇神。
神界,也像塵世一樣熱鬧非凡。
妖魔鬼怪是萬物有靈論的產物,諸神則是社會理想和社會生活的投射。這兩種觀念再加豐富的想象力,就構成了千姿百態、光怪陸離的虛擬世界。
但,這不是佛教的世界。
佛教的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的。須彌山再加同一日月照耀的四洲,就構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非神的世界。
釋迦牟尼也不是耶和華、愷撒或呂洞賓。他就是一個真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並在八十歲時死去。他也不是死後封神,因為活著的時候便已成佛。
那麽,什麽是佛?
佛就是佛陀,意思是覺悟者。釋迦牟尼,則是釋迦族的聖人。這就像我們把孔丘稱為孔子,孟軻稱為孟子,不過表示尊敬,並無神性和神格。何況這樣的覺悟者當時也不少,成為佛祖則僅僅因為他創立了佛教。
這又是一個傳奇故事。
據說,二十九歲出家之前,悉達多·喬達摩雖然貴為王族,且有嬌妻愛子,卻並不幸福。也許,不是他自己不幸福,而是感到人類不幸福。有一天,他出王城四門,碰巧分別看見了生老病死四件事情。於是他發現,生育、衰老、疾病和死亡將貫穿人的一生,而且無不痛苦。
這可真是苦海無邊,卻不知如何迴頭是岸。
年輕的王子決定離家出走。他剃掉了自己的頭發,開始了對真理的追求。在四處流浪並百思不得其解之後,他在一棵無花果屬的樹下立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這棵樹,叫菩提樹。
悉達多·喬達摩就這樣苦思冥想。終於有一天,他豁然開朗,悟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據說,這是一種能夠覺知一切真理,了知一切事物,從而無所不知的智慧。這種智慧也叫般若(讀如波惹),通過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叫涅槃,獲得般若、實現涅槃則叫波羅蜜多。
需要說明的是涅槃。涅槃又叫寂滅,因此往往被誤認為死亡。其實涅槃隻是欲望的寂滅,得到的則是靈魂的安靜。這需要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般若。
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此大智慧,就能從此岸到達彼岸。此岸就是生死迷界,彼岸就是涅槃解脫。至於方式和途徑,則有八正道以及戒定慧等等,不一而足。
一整套思想體係和修行方式就這樣建立起來。
釋迦牟尼立地成佛。
成佛以後的釋迦牟尼開始轉法輪(傳教),因為他要普度眾生。而且他告訴我們,成佛的關鍵在於覺悟。隻要做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人都可以成佛。
請問,這是多神教嗎?
不是。
是一神教嗎?
更不是。
那麽該叫什麽?
看來,我們還得再讀曆史。
第四章 信仰
☆、我們為什麽沒有信仰
也是把基督教定為國教的人。
在他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半,羅馬精神也消失殆盡。
所以,他是基督教的大功臣,也是羅馬帝國和文明的掘墓人。
跟中國一樣,羅馬人原本也沒有信仰。
創造了世界性文明的羅馬人,是在一張白紙上畫出宏圖的。早期一千多年間,他們豈止沒有信仰,就連神,也有不少是從希臘進口或與希臘合資,比如天神朱庇特、天後朱諾、愛神維納斯、月亮女神狄安娜,其實就是希臘的宙斯、赫拉、阿芙洛狄忒和阿爾忒彌斯。
何況有神不等於有信仰。
什麽是信仰?信仰就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這裏麵有三個條件:第一,相信;第二,堅決相信;第三,相信的對象既不屬於自然界,也不屬於人類社會,這就叫超自然、超世俗。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三條最重要。
為什麽?
因為隻有這樣的存在,才需要信仰。事實上,這個存在如果屬於自然界,就可以用科學實驗來證明;如果屬於人類社會,則可以用日常經驗來證明。現在既不能靠科學實驗,又不能靠日常經驗,又該怎麽辦呢?
隻能信仰。
這個道理,德爾圖良說得最清楚。
德爾圖良是羅馬帝國基督教的領袖人物之一。他曾經這樣說:上帝之子死了,雖然不合理,卻是可信的;埋葬以後又複活了,雖然不可能,卻是無疑的。
不合理而可信,不可能而無疑,豈非荒謬?
當然。
於是德爾圖良說:正因為荒謬,我才信仰。
這真是透徹至極。
那麽,這樣一種必須堅信的荒謬,又有什麽必要呢?
安頓靈魂。
我們知道,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人的眼睛不能像豬和雞一樣,隻盯著麵前的食槽。就算他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走投無路,也得問個為什麽。我為什麽會這樣?是命運嗎?是環境嗎?是性格嗎?誰能決定我的前途?是自己嗎?是社會嗎?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力量嗎?
答案可以有多種,終極之問卻隻有一個。
比如你可以說,我之所以這樣都是因為我自己。那麽請問,你為什麽會這樣?社會和環境所使然。那麽,社會和環境都相同,人和人又為什麽不一樣?
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人各有命或自作自受。如果同意第一種,那麽請問:什麽是命運?命運歸誰主宰?人的命運為什麽會是這樣,不是那樣?
也隻有天知道。
當然,你可以迴答:命運是自己掌握的,我的命運就是我的選擇。那好,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到哪裏去?你靠什麽掌握命運?你掌握命運的能力從何而來?靠學習嗎?為什麽有人學不會?靠天賦嗎?上天如何賦予?
這就問不下去了,因為此題無解。
實際上,人之所以能夠迴答某些問題,是因為他有理性和知識。但,理性和知識是有邊界的。就算科學可以解釋宇宙的起源,也迴答不了人為什麽幸福或不幸福。
迴答不了又希望心安,就隻能信仰。
信仰,是人的終極關懷。
因此,正如信仰的對象一定超自然、超世俗,信仰本身也一定超功利、超現實。出於功利目的的任何念頭和儀式都不能叫信仰,最多隻能叫崇拜。
現在來看羅馬和中國。
古代的中國人和羅馬人跟世界各民族一樣,都相信萬物有靈。也就是說,不但人,動物、植物、自然物(比如山和水)都有靈魂。它們的身上和背後,也都有不可知卻可控製或可利用的神秘力量。
這就產生了兩個結果:占卜和多神。
占卜其實是一種巫術。中國人的占卜有兩種,殷人用甲骨,周人用蓍草(蓍讀如式)。羅馬人也有兩種,一種看動物的內髒,一種看鳥類的飛行。如果是軍事行動,則看母雞的進食情況:食欲旺盛則吉,食欲不振則兇。
因此,第一次布匿戰爭時,羅馬艦隊的指揮官便特地帶了一群母雞上船。可惜,無法適應環境的母雞們一連幾天都拒絕進食,指揮官則一怒之下把它們統統扔進了大海。指揮官說:既然你們不想吃,那就喝個夠吧!
結果,據說此人大敗。
顯然,這不是信仰,是實用。
多神崇拜也一樣。
相信萬物有靈的,一般也都相信萬物皆有神明。所以在羅馬就像在中國,有山神、河神、海神、門神,還有灶王爺和土地公公。對國家和民族有大貢獻的人,比如大禹和愷撒,也被奉為神明。鬼神幾乎無處不在。
難怪羅馬的神殿,叫萬神殿。
人多好種田,神多好過年。羅馬人因為神明多,節日也多。這些節日有羅馬人的,也有外國人的,但無不熱鬧歡騰。比如2月15日的牧神節,就會挑選身材健美的男青年赤身裸體一路小跑,用手中的皮鞭輕輕敲打沿途遇見的女人,據說這樣就能讓民族人丁興旺。
這當然也不是信仰,是遊戲。
羅馬人跟希臘人一樣喜歡遊戲,即便後來信了基督教也如此。於是,情人節被發明了出來,據說是為了紀念被迫害致死的基督徒瓦倫丁。聖誕節也產生了,其實這天原本是異教徒波斯人太陽神的誕辰。
唯獨在這個問題上,早期基督教是開明的。
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有用。
中國的神佛都是有用的。觀音菩薩管生子,趙公元帥管發財,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則保佑子孫後代家和萬事興。如果聖母瑪利亞救苦救難,也會成為崇拜對象。隻要能帶來實際上的好處,我們是不忌諱改換門庭的。
羅馬的神也一樣,眾多而且管用:戰神馬爾斯,穀神刻瑞斯,酒神巴克斯,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可以說有多少行業就有多少保護神,有多少需求就有多少引路人。
但,中國和羅馬都沒有創世神。
沒有是因為不需要。實用主義的原則向來就是隻管有用,不問來曆。所以,中國和羅馬也沒有專職的神官,沒有神在人間的替身和代表。羅馬的神官其實是公務員,中國則隻有遊方道士和掛單和尚,甚至江湖騙子。
羅馬和中國,確實太像了。
隻有一點是不同的:羅馬的神有著跟人一樣的七情六欲和缺點錯誤。愛神維納斯和戰神馬爾斯偷情的故事,就被做成雕塑供人欣賞。作品性感至極,全無神性可言。
原因在於國情的不同。中國人以德治國,諸神必須道貌岸然。羅馬人以法治國,便會坦然承認欲望的合理。何況他們的神並不承擔道德教化和道德評判的任務。能給人間帶來安康和快樂,便已功德圓滿。
這實在不好意思叫信仰。
顯然,有鬼神未必有宗教,有崇拜未必有信仰。神話可能是宗教的源頭,崇拜也可能是信仰的起點。但從這兩點出發,卻完全可能走到另一條路上去。
比如印度,比如佛教。
☆、佛教:無神的宗教
直到今天,印度也仍然是一個宗教大國。在那裏,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長期共存、多元並立,充分體現著印度人經久不衰的宗教熱情。但,產生於古代印度又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是佛教。
佛教的定位讓人頭疼。它是一神教嗎?顯然不是。它們的世界裏,有著眾多的佛。是多神教嗎?也不是。所有的佛和菩薩、羅漢,都不是神,而是人。
那麽,佛教莫非是無神的宗教?
不妨探個究竟。
佛教的誕生地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在那個喜馬拉雅山麓的密林裏,曾經有一個小邦叫釋迦。佛教的創始人是這個小邦的王子,名叫悉達多·喬達摩。
他被稱為釋迦牟尼,是後來的事。
王子的降生充滿了神奇。據說,他一生下來就大放智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他的腳下則湧現出一朵朵金色的蓮花。王子腳踏蓮花向東西南北各走了七步,然後指天畫地作獅子吼:六合之內,唯我獨尊。
這當然非常靠不住,就連是誰作偽也不甚了然。實際上佛祖的生平並無信史可稽,關於他生卒年份的說法也有六十多種,最早的和最晚的竟相距數百年。
更何況,佛教並不信神。
世界上有兩種神。一種是一神教的,即造物主。造物主不但不是人,而且沒有形象。另一種則是多神教的,其中雖然也有人在,比如大禹和愷撒,卻都是死人。人死為鬼,但對國家和民族有大功德者,則為神。
所以,愷撒不能稱帝,卻可以封神。
當然,活人脫離凡界的也有,這就是仙。仙是中國獨有的,出現也很晚,比如呂洞賓。他們由於得道而肉體飛升,長生不老且有無邊法術,可以騰雲駕霧、點石成金,自由往來天人兩界,有如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
其餘則是妖魔鬼怪。其中,力量大的叫魔,力量小的叫妖,隻不過女的叫妖精(比如狐狸精),男的叫妖怪(比如黃風怪)。但無一例外,都是牛鬼蛇神。
神界,也像塵世一樣熱鬧非凡。
妖魔鬼怪是萬物有靈論的產物,諸神則是社會理想和社會生活的投射。這兩種觀念再加豐富的想象力,就構成了千姿百態、光怪陸離的虛擬世界。
但,這不是佛教的世界。
佛教的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的。須彌山再加同一日月照耀的四洲,就構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非神的世界。
釋迦牟尼也不是耶和華、愷撒或呂洞賓。他就是一個真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並在八十歲時死去。他也不是死後封神,因為活著的時候便已成佛。
那麽,什麽是佛?
佛就是佛陀,意思是覺悟者。釋迦牟尼,則是釋迦族的聖人。這就像我們把孔丘稱為孔子,孟軻稱為孟子,不過表示尊敬,並無神性和神格。何況這樣的覺悟者當時也不少,成為佛祖則僅僅因為他創立了佛教。
這又是一個傳奇故事。
據說,二十九歲出家之前,悉達多·喬達摩雖然貴為王族,且有嬌妻愛子,卻並不幸福。也許,不是他自己不幸福,而是感到人類不幸福。有一天,他出王城四門,碰巧分別看見了生老病死四件事情。於是他發現,生育、衰老、疾病和死亡將貫穿人的一生,而且無不痛苦。
這可真是苦海無邊,卻不知如何迴頭是岸。
年輕的王子決定離家出走。他剃掉了自己的頭發,開始了對真理的追求。在四處流浪並百思不得其解之後,他在一棵無花果屬的樹下立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這棵樹,叫菩提樹。
悉達多·喬達摩就這樣苦思冥想。終於有一天,他豁然開朗,悟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據說,這是一種能夠覺知一切真理,了知一切事物,從而無所不知的智慧。這種智慧也叫般若(讀如波惹),通過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叫涅槃,獲得般若、實現涅槃則叫波羅蜜多。
需要說明的是涅槃。涅槃又叫寂滅,因此往往被誤認為死亡。其實涅槃隻是欲望的寂滅,得到的則是靈魂的安靜。這需要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般若。
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此大智慧,就能從此岸到達彼岸。此岸就是生死迷界,彼岸就是涅槃解脫。至於方式和途徑,則有八正道以及戒定慧等等,不一而足。
一整套思想體係和修行方式就這樣建立起來。
釋迦牟尼立地成佛。
成佛以後的釋迦牟尼開始轉法輪(傳教),因為他要普度眾生。而且他告訴我們,成佛的關鍵在於覺悟。隻要做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人都可以成佛。
請問,這是多神教嗎?
不是。
是一神教嗎?
更不是。
那麽該叫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