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莽稱帝之後,改革全麵展開。他憤怒聲討過去幾十年的不公平,下令大地主將超過法定數量的田產分給農民,禁止土地和奴婢的買賣,穩定物價並提供低息貸款,削減官員的薪水,降低王侯的規格,實行鹽、鐵、酒類和鑄銅的國營。他自己也以身作則,減少了宮廷的開支。
這就是王莽的變法和改製。毫無疑問,他的動機應該是良善的,難怪有人稱他為“最早的社會主義者”。
然而結果怎麽樣呢?
一敗塗地。
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根本就不切實際。且不說他得罪了多少既得利益者,也不說許多理想其實不過是幻想,單是貨幣改革就導致了經濟混亂。王莽廢除了通行已久的五銖錢,改為金、銀、龜、貝、泉、布等貨幣,幣種多達二十八個。結果農商俱損,經濟蕭條,民怨沸騰。
老天爺也不幫他的忙,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走投無路的農民揭竿而起,不甘失敗的舊族趁火打劫。兩股力量加在一起,王莽就被送上了斷頭台。
一個情商和智商看起來都很高的人,居然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做如此荒唐的事情,實在令人費解。因此直到現在,人們依然說不清他到底是改革家還是野心家,革命者還是偽君子,機靈鬼還是糊塗蟲。
但要說他是書呆子,則毋庸置疑。
王莽的書生氣比比皆是,最突出的表現是他對改變製度的癡迷。班固就說,王莽以為隻要確立製度,天下自然太平。因此一門心思製禮作樂,坐而論道,議而不決,置民生、訴訟、吏治等當務之急於不顧,豈能不敗?
其實就連這種說法,都抬舉了王莽。實際上他的某些改革,與其說是改製,不如說是更名。比方說,把兩位財政部長的官名改成神話人物的名字,負責朝廷財政的大司農叫羲和,負責宮廷財政的少府叫共工。
這簡直就是視政治如兒戲。
看來,王莽根本就沒有真正讀懂孔子,也不知道什麽叫正名。他書生氣十足地以為隻要改個名字,所有事情都會發生根本變化,他的理想也就能夠實現。
事實證明,王莽錯了。
實際上,製度固然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決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與製度的關係。這種關係包括三個方麵:一是這種製度是否符合國情和民意,二是這種製度是否符合文化傳統,三是製度的製定者和執行者是否能夠與之融為一體。合則成,不合則敗。
這一點,看看屋大維就知道。
☆、屋大維成功
屋大維幾乎天生就跟製度融為一體。
實際上,屋大維做的事情比王莽嚴重得多。王莽隻是換了個人當皇帝,屋大維卻徹底改變了政體。從這個意義上講,王莽隻是篡位者,屋大維卻是革命者。
然而屋大維的結局卻比王莽好得多。他不但成功地把共和變成了帝製,新政體居然還延續了五百年。
這又是為什麽?
根本原因在時勢,直接原因在方式。
我們知道,王莽其實也是想革命的,隻不過他要做的事情是恢複周製。但他哪裏知道,秦皇漢武之後,周製的恢複已斷無可能。因此王莽拿著一本《周禮》搞改革,在他自己是替天行道,在曆史眼中就是倒行逆施。
羅馬的情況則相反,共和製度早已不再符合國情。因為按照這種製度,人民大會才是最高權力機關;而羅馬的人民大會,在理論上是必須全體公民參加的。
然而到愷撒的時代,共和國已經擁有十八行省。到公元前28年,也就是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的前一年,擁有羅馬公民權的成年男子已經超過四百萬。這麽大的地方,這麽多的人,怎麽召開人民大會呢?
唯一的辦法是實行代議製,即由人民選舉代表,由代表組成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可惜,這種製度很久以後才被發明出來,當時也沒有這個靈感。事實上,代議製在英國首先產生,要到一千九百年以後。
這個問題後來由屋大維的改革勉強得到解決,辦法是異地投票。可惜,住在行省的羅馬公民是否當真享受了這一權利,已無從查考。但即便十八行省都異地投票,以當時的通訊工具和交通條件,效率之低也可想而知。
僅此一項,就得改製。
何況還有戰爭。
戰爭對於羅馬極其重要。因為隻有戰爭,才能讓羅馬成為霸權國家和世界首都,也才能讓羅馬公民獲得財富和榮譽,並保持羅馬社會的熱情洋溢、生機勃勃和團結一致。對於這一點,人民和元老院都心知肚明。
然而要戰爭,就得有獨裁官。戰爭的時間如果越來越長(這幾乎是必然的),獨裁官的任期也就不能再是六個月。蘇拉開無任期獨裁官之先例,這是原因之一。
獨裁官沒了任期,對執政官的權力限製(包括任期和人數),也就沒有了意義。頂層(執政官)和基層(老百姓)都變了,隻剩下元老院死撐著,也沒意義。
帝國製度,已是唿之欲出。
即便如此,屋大維仍然小心翼翼。
屋大維實在比王莽聰明得多,他很清楚有些東西是不能觸動的。羅馬人民已經做了五百年國家的主人,一旦突破他們的底線,死無葬身之地的就是自己。
那麽,哪些是不能有絲毫冒犯的?
主權在民,共和政體。
第一條是羅馬建國以來就有的觀念,而且一直貫穿到帝國滅亡。也就是說,羅馬人始終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才是最高統治者。唯其如此,他們的國家才會叫做spqr(元老院和羅馬人民)。
主權在民,是羅馬人的生命線。
共和政體則是他們的驕傲。羅馬人從來就不喜歡民主政體,也瞧不起希臘。在他們看來,正是民主製度讓希臘走向衰亡,雅典則充其量是一個反麵教員。
相反,羅馬的共和政體卻無比優越: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分別對應著君主製、貴族製和民主製。三種製度融為一體,既能集中優勢,又能去其弊端,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似乎沒有。
因此,屋大維必須極其尊重羅馬人民的這份感情,也必須明確表示他隻是一個受到委托的公務員,他的一切權力都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授予的。現在任務已經完成,請諸位收迴權力,他什麽都不要。
或者說,隻要一個稱號: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不是國王,更不是皇帝,隻是一個稱號,甚至外號,意思是英明的和尊敬的,跟可愛的、幸運的、偉大的、戰無不勝的等等,沒什麽區別。
當然,他也沒有皇冠。在戴克裏先之前,所有的羅馬皇帝都沒有皇冠,也沒有加冕儀式。屋大維的頭上則隻有公民冠,這是有戰功的將士都可以戴的。
元老院和羅馬人民,都放心了。
屋大維的這一係列動作,書呆子王莽肯定看不懂。準備做皇帝的人,怎麽能隻要虛名不要實權呢?
其實這都是虛晃一槍。屋大維還給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看似實權其實虛名。是啊,人民大會早已名不副實,元老院則在裁員以後又減少了會期。真正的決策機關和權力機關,是一個拉丁文縮寫為cp的機構。
這個機構的名字不好翻譯,但性質很清楚。第一,它的權力與元老院相當;第二,沒有休會期;第三,它是圍繞元首建立的。因此,有人認為它相當於元老院的常委會,有人認為它相當於元首的顧問團,還有人認為它相當於中國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
屋大維的cp由二十一人組成,其中六個是屋大維的親信,十五個來自元老院。這讓元老院十分放心,因為他們的人占絕對多數。可惜他們沒有想到,這十五個元老院委員是抽簽產生的,哪裏對付得了齊心協力的那六個?
何況屋大維作為執政官,還有否決權。
元老院被架空了,他們卻還為屋大維鼓掌。
屋大維卻意猶未盡,他還要改革行省。按照屋大維的方案,行省被分成了四種:意大利是羅馬本土,埃及是元首私屬,剩下由元老院任命總督的叫元老院行省,由元首任命總督的則叫奧古斯都行省。元老院行省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奧古斯都行省則是欠發達地區。
元老院非常滿意,可惜他們又上當了。
沒錯,屋大維拿到的都是窮山惡水,卻同時也是邊防前哨。其實這些行省貧窮,就因為在前線。是前線,就要調兵遣將。那麽,誰來調遣?當然是屋大維,因為那是他的責任區。至於元老院行省,是不打仗的。所以,元老院也不需要兵權,全國的兵權隻能集於屋大維一身。
現在,屋大維還給元老院的權力,又都被元老院還了迴來。而且,由於是元老院的授權,完全合法。
屋大維革命成功。
成功並不奇怪,因為他會曲線救國,因為他會暗度陳倉。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合法的,但每一步都導致了法律和製度的改變,加起來則會引起質的變化。
時勢讓屋大維必然成功,方式則讓他順利成功。
審時度勢又順勢而為,這才叫高手。
隻不過,這種高超的政治技巧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並非屋大維的天賦,更非他所獨有。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說屬於羅馬人民。事實上,早在屋大維出生四百多年前,羅馬人就已經學會了合法鬥爭,並因此而創造了他們獨特的製度和文明,讓我們歎為觀止。
那就來穿越一次吧!
☆、共和的精神
公元前494年的某一天,準備集結部隊迎戰外敵的執政官突然發現,他的兵力少了許多。那些由平民組成的軍團整隊地撤離了羅馬城,拒絕參加這場戰爭。
這當然讓人驚詫,卻也事出有因。
起因在社會的不公。當時的羅馬社會由貴族和平民兩大階級組成,兩個階級之間等級森嚴,極不平等。貴族把持了城邦的政權,平民不能成為元老院議員,也不能與貴族通婚,跟元老院選舉的執政官更是無緣。
這實在欺人太甚。要知道,平民也是公民,公民有義務也有權利。義務是保家衛國,權利是參政議政。義務和權利是對等的,哪有隻盡義務不給權利的道理?
因此,要麽擁有權利,要麽不盡義務。
然而這個合理要求卻被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拒絕。交涉無果之後,平民決定一走了之。
撤離羅馬的平民來到一座山丘,宣布要在那裏另建城邦,召開自己的人民大會,選舉自己的執政官。是啊,既然不能享受同等國民待遇,那就各過各的好了。
貴族們目瞪口呆。他們雖有能力治理城邦,卻沒有能力離開平民獨自保衛它,隻能妥協。
妥協的結果,是平民有權選出自己的代言人。
這個代言人,叫保民官。
保民官的設立妙不可言,他擁有的特權更讓我們驚歎羅馬人思維的縝密。為了防止打擊報複,保民官享有執政官都沒有的人身不可侵犯權。同時,為了確保平民的權益不受侵犯,保民官享有對政府決議的否決權。
也就是說,隻要保民官說一聲“我反對”,元老院和執政官就隻能幹瞪眼。難怪愷撒和屋大維都要擔任終身保民官了,他們要的就是這兩項特權。
此後,平民又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包括可以擔任執政官、獨裁官、監察官和大法官。退下來後,還可進入元老院。階級壁壘被打破了,羅馬成為全民的國家。
平民可任大法官,是在公元前337年。六十多年後,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再過三四十年,羅馬打敗了迦太基,建立起第一個海外行省西西裏。蕞爾小邦羅馬終於渡過了危機茁壯成長,因為他們學會了妥協,構建了和諧。
因此,盡管羅馬跟雅典、斯巴達一樣也是城邦,還起步更晚,也盡管那兩個城邦都曾稱霸一時,卻隻有羅馬脫穎而出,超越城邦變成大共和國,最後成為大帝國。
這足以讓羅馬人驕傲。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此有了一種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羅馬文明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這種精神就叫共和。
所謂共和,就是不同族群、階級和利益集團的和諧相處,共謀發展。這當然很難,許多文明就因為不能做到而崩潰。做到了這一點的,最早是中華,其次是羅馬。唯其如此,中華和羅馬才在公元前一二百年成為世界性文明。
兩大文明的共同特點是開放和包容,也都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這才形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文明圈。隻不過,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和兼收並蓄的能力,在中華可能是一種胸懷,在羅馬則是一種智慧。
的確,曆史上的羅馬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本事,能以最適當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合法權益。在這種鬥爭中,他們絕不會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同時又能分毫不差地討價還價。
平民撤離運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實際上抗爭的平民一開始就沒打算把事情弄僵,因此他們沒有選擇揭竿而起或是投入敵營,而是退出戰場。當然,在貴族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讓步後,撤離的平民也立即迴到了羅馬,並很快就組建了參戰的軍團。
這可真是有理,有利,有節。
貴族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他們明智地放棄了自己的部分特權,以此作為平民同意合作的交換條件。當然,放棄是逐步的,撤離運動也有過多次,但結局總算不錯。
其實越到後來,貴族與平民的界限也越模糊。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也五世而斬。有的貴族會淪為貧民,有的平民會成為新貴。更重要的是,羅馬人的共同體意識很強。如果需要一致對外,他們就會和衷共濟。
這就好辦了,因為羅馬從來不缺敵人。
於是,平民和貴族終於攜起手來,共同倡導和培養全體公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隨著羅馬國際地位的提高,這種愛和自豪感還會更強烈。
羅馬人為什麽能堅持共和製度五百年之久?
這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羅馬精神最精彩的一筆,就是製度設計和權力架構。要知道,構成羅馬國家的人民、元老院和執政者(執政官、獨裁官或奧古斯都)雖然號稱三位一體,但這三位的政治利益和心理訴求卻並不一體。人民要民主,元老院要尊貴,執政者則希望權力越多越好。
這就隻能講價錢,好在他們很快就理順了關係:人民授權但不決策,元老院決策但不行政,執政者行政但隻有治權。主權是元老院和人民的,他們才是國家的主人。
所以,即便在帝國時代,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權威至少也得在表麵上維持。新皇帝登基,先得向元老院發表就職演說,然後再向市民演講一次,還要前往神殿祈求諸神的保佑。完成這三個程序,他才是合法的皇帝。
這樣的羅馬,已經非常接近現代文明國家。
這就是王莽的變法和改製。毫無疑問,他的動機應該是良善的,難怪有人稱他為“最早的社會主義者”。
然而結果怎麽樣呢?
一敗塗地。
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根本就不切實際。且不說他得罪了多少既得利益者,也不說許多理想其實不過是幻想,單是貨幣改革就導致了經濟混亂。王莽廢除了通行已久的五銖錢,改為金、銀、龜、貝、泉、布等貨幣,幣種多達二十八個。結果農商俱損,經濟蕭條,民怨沸騰。
老天爺也不幫他的忙,自然災害頻頻發生。走投無路的農民揭竿而起,不甘失敗的舊族趁火打劫。兩股力量加在一起,王莽就被送上了斷頭台。
一個情商和智商看起來都很高的人,居然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做如此荒唐的事情,實在令人費解。因此直到現在,人們依然說不清他到底是改革家還是野心家,革命者還是偽君子,機靈鬼還是糊塗蟲。
但要說他是書呆子,則毋庸置疑。
王莽的書生氣比比皆是,最突出的表現是他對改變製度的癡迷。班固就說,王莽以為隻要確立製度,天下自然太平。因此一門心思製禮作樂,坐而論道,議而不決,置民生、訴訟、吏治等當務之急於不顧,豈能不敗?
其實就連這種說法,都抬舉了王莽。實際上他的某些改革,與其說是改製,不如說是更名。比方說,把兩位財政部長的官名改成神話人物的名字,負責朝廷財政的大司農叫羲和,負責宮廷財政的少府叫共工。
這簡直就是視政治如兒戲。
看來,王莽根本就沒有真正讀懂孔子,也不知道什麽叫正名。他書生氣十足地以為隻要改個名字,所有事情都會發生根本變化,他的理想也就能夠實現。
事實證明,王莽錯了。
實際上,製度固然重要,卻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決定性的,更重要的是人與製度的關係。這種關係包括三個方麵:一是這種製度是否符合國情和民意,二是這種製度是否符合文化傳統,三是製度的製定者和執行者是否能夠與之融為一體。合則成,不合則敗。
這一點,看看屋大維就知道。
☆、屋大維成功
屋大維幾乎天生就跟製度融為一體。
實際上,屋大維做的事情比王莽嚴重得多。王莽隻是換了個人當皇帝,屋大維卻徹底改變了政體。從這個意義上講,王莽隻是篡位者,屋大維卻是革命者。
然而屋大維的結局卻比王莽好得多。他不但成功地把共和變成了帝製,新政體居然還延續了五百年。
這又是為什麽?
根本原因在時勢,直接原因在方式。
我們知道,王莽其實也是想革命的,隻不過他要做的事情是恢複周製。但他哪裏知道,秦皇漢武之後,周製的恢複已斷無可能。因此王莽拿著一本《周禮》搞改革,在他自己是替天行道,在曆史眼中就是倒行逆施。
羅馬的情況則相反,共和製度早已不再符合國情。因為按照這種製度,人民大會才是最高權力機關;而羅馬的人民大會,在理論上是必須全體公民參加的。
然而到愷撒的時代,共和國已經擁有十八行省。到公元前28年,也就是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的前一年,擁有羅馬公民權的成年男子已經超過四百萬。這麽大的地方,這麽多的人,怎麽召開人民大會呢?
唯一的辦法是實行代議製,即由人民選舉代表,由代表組成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可惜,這種製度很久以後才被發明出來,當時也沒有這個靈感。事實上,代議製在英國首先產生,要到一千九百年以後。
這個問題後來由屋大維的改革勉強得到解決,辦法是異地投票。可惜,住在行省的羅馬公民是否當真享受了這一權利,已無從查考。但即便十八行省都異地投票,以當時的通訊工具和交通條件,效率之低也可想而知。
僅此一項,就得改製。
何況還有戰爭。
戰爭對於羅馬極其重要。因為隻有戰爭,才能讓羅馬成為霸權國家和世界首都,也才能讓羅馬公民獲得財富和榮譽,並保持羅馬社會的熱情洋溢、生機勃勃和團結一致。對於這一點,人民和元老院都心知肚明。
然而要戰爭,就得有獨裁官。戰爭的時間如果越來越長(這幾乎是必然的),獨裁官的任期也就不能再是六個月。蘇拉開無任期獨裁官之先例,這是原因之一。
獨裁官沒了任期,對執政官的權力限製(包括任期和人數),也就沒有了意義。頂層(執政官)和基層(老百姓)都變了,隻剩下元老院死撐著,也沒意義。
帝國製度,已是唿之欲出。
即便如此,屋大維仍然小心翼翼。
屋大維實在比王莽聰明得多,他很清楚有些東西是不能觸動的。羅馬人民已經做了五百年國家的主人,一旦突破他們的底線,死無葬身之地的就是自己。
那麽,哪些是不能有絲毫冒犯的?
主權在民,共和政體。
第一條是羅馬建國以來就有的觀念,而且一直貫穿到帝國滅亡。也就是說,羅馬人始終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才是最高統治者。唯其如此,他們的國家才會叫做spqr(元老院和羅馬人民)。
主權在民,是羅馬人的生命線。
共和政體則是他們的驕傲。羅馬人從來就不喜歡民主政體,也瞧不起希臘。在他們看來,正是民主製度讓希臘走向衰亡,雅典則充其量是一個反麵教員。
相反,羅馬的共和政體卻無比優越: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分別對應著君主製、貴族製和民主製。三種製度融為一體,既能集中優勢,又能去其弊端,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好的嗎?
似乎沒有。
因此,屋大維必須極其尊重羅馬人民的這份感情,也必須明確表示他隻是一個受到委托的公務員,他的一切權力都是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授予的。現在任務已經完成,請諸位收迴權力,他什麽都不要。
或者說,隻要一個稱號: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不是國王,更不是皇帝,隻是一個稱號,甚至外號,意思是英明的和尊敬的,跟可愛的、幸運的、偉大的、戰無不勝的等等,沒什麽區別。
當然,他也沒有皇冠。在戴克裏先之前,所有的羅馬皇帝都沒有皇冠,也沒有加冕儀式。屋大維的頭上則隻有公民冠,這是有戰功的將士都可以戴的。
元老院和羅馬人民,都放心了。
屋大維的這一係列動作,書呆子王莽肯定看不懂。準備做皇帝的人,怎麽能隻要虛名不要實權呢?
其實這都是虛晃一槍。屋大維還給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看似實權其實虛名。是啊,人民大會早已名不副實,元老院則在裁員以後又減少了會期。真正的決策機關和權力機關,是一個拉丁文縮寫為cp的機構。
這個機構的名字不好翻譯,但性質很清楚。第一,它的權力與元老院相當;第二,沒有休會期;第三,它是圍繞元首建立的。因此,有人認為它相當於元老院的常委會,有人認為它相當於元首的顧問團,還有人認為它相當於中國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
屋大維的cp由二十一人組成,其中六個是屋大維的親信,十五個來自元老院。這讓元老院十分放心,因為他們的人占絕對多數。可惜他們沒有想到,這十五個元老院委員是抽簽產生的,哪裏對付得了齊心協力的那六個?
何況屋大維作為執政官,還有否決權。
元老院被架空了,他們卻還為屋大維鼓掌。
屋大維卻意猶未盡,他還要改革行省。按照屋大維的方案,行省被分成了四種:意大利是羅馬本土,埃及是元首私屬,剩下由元老院任命總督的叫元老院行省,由元首任命總督的則叫奧古斯都行省。元老院行省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奧古斯都行省則是欠發達地區。
元老院非常滿意,可惜他們又上當了。
沒錯,屋大維拿到的都是窮山惡水,卻同時也是邊防前哨。其實這些行省貧窮,就因為在前線。是前線,就要調兵遣將。那麽,誰來調遣?當然是屋大維,因為那是他的責任區。至於元老院行省,是不打仗的。所以,元老院也不需要兵權,全國的兵權隻能集於屋大維一身。
現在,屋大維還給元老院的權力,又都被元老院還了迴來。而且,由於是元老院的授權,完全合法。
屋大維革命成功。
成功並不奇怪,因為他會曲線救國,因為他會暗度陳倉。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合法的,但每一步都導致了法律和製度的改變,加起來則會引起質的變化。
時勢讓屋大維必然成功,方式則讓他順利成功。
審時度勢又順勢而為,這才叫高手。
隻不過,這種高超的政治技巧和卓越的政治才能,並非屋大維的天賦,更非他所獨有。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說屬於羅馬人民。事實上,早在屋大維出生四百多年前,羅馬人就已經學會了合法鬥爭,並因此而創造了他們獨特的製度和文明,讓我們歎為觀止。
那就來穿越一次吧!
☆、共和的精神
公元前494年的某一天,準備集結部隊迎戰外敵的執政官突然發現,他的兵力少了許多。那些由平民組成的軍團整隊地撤離了羅馬城,拒絕參加這場戰爭。
這當然讓人驚詫,卻也事出有因。
起因在社會的不公。當時的羅馬社會由貴族和平民兩大階級組成,兩個階級之間等級森嚴,極不平等。貴族把持了城邦的政權,平民不能成為元老院議員,也不能與貴族通婚,跟元老院選舉的執政官更是無緣。
這實在欺人太甚。要知道,平民也是公民,公民有義務也有權利。義務是保家衛國,權利是參政議政。義務和權利是對等的,哪有隻盡義務不給權利的道理?
因此,要麽擁有權利,要麽不盡義務。
然而這個合理要求卻被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拒絕。交涉無果之後,平民決定一走了之。
撤離羅馬的平民來到一座山丘,宣布要在那裏另建城邦,召開自己的人民大會,選舉自己的執政官。是啊,既然不能享受同等國民待遇,那就各過各的好了。
貴族們目瞪口呆。他們雖有能力治理城邦,卻沒有能力離開平民獨自保衛它,隻能妥協。
妥協的結果,是平民有權選出自己的代言人。
這個代言人,叫保民官。
保民官的設立妙不可言,他擁有的特權更讓我們驚歎羅馬人思維的縝密。為了防止打擊報複,保民官享有執政官都沒有的人身不可侵犯權。同時,為了確保平民的權益不受侵犯,保民官享有對政府決議的否決權。
也就是說,隻要保民官說一聲“我反對”,元老院和執政官就隻能幹瞪眼。難怪愷撒和屋大維都要擔任終身保民官了,他們要的就是這兩項特權。
此後,平民又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包括可以擔任執政官、獨裁官、監察官和大法官。退下來後,還可進入元老院。階級壁壘被打破了,羅馬成為全民的國家。
平民可任大法官,是在公元前337年。六十多年後,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再過三四十年,羅馬打敗了迦太基,建立起第一個海外行省西西裏。蕞爾小邦羅馬終於渡過了危機茁壯成長,因為他們學會了妥協,構建了和諧。
因此,盡管羅馬跟雅典、斯巴達一樣也是城邦,還起步更晚,也盡管那兩個城邦都曾稱霸一時,卻隻有羅馬脫穎而出,超越城邦變成大共和國,最後成為大帝國。
這足以讓羅馬人驕傲。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此有了一種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羅馬文明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這種精神就叫共和。
所謂共和,就是不同族群、階級和利益集團的和諧相處,共謀發展。這當然很難,許多文明就因為不能做到而崩潰。做到了這一點的,最早是中華,其次是羅馬。唯其如此,中華和羅馬才在公元前一二百年成為世界性文明。
兩大文明的共同特點是開放和包容,也都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和同化能力,這才形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文明圈。隻不過,這種海納百川的精神和兼收並蓄的能力,在中華可能是一種胸懷,在羅馬則是一種智慧。
的確,曆史上的羅馬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本事,能以最適當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合法權益。在這種鬥爭中,他們絕不會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同時又能分毫不差地討價還價。
平民撤離運動,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實際上抗爭的平民一開始就沒打算把事情弄僵,因此他們沒有選擇揭竿而起或是投入敵營,而是退出戰場。當然,在貴族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讓步後,撤離的平民也立即迴到了羅馬,並很快就組建了參戰的軍團。
這可真是有理,有利,有節。
貴族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他們明智地放棄了自己的部分特權,以此作為平民同意合作的交換條件。當然,放棄是逐步的,撤離運動也有過多次,但結局總算不錯。
其實越到後來,貴族與平民的界限也越模糊。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也五世而斬。有的貴族會淪為貧民,有的平民會成為新貴。更重要的是,羅馬人的共同體意識很強。如果需要一致對外,他們就會和衷共濟。
這就好辦了,因為羅馬從來不缺敵人。
於是,平民和貴族終於攜起手來,共同倡導和培養全體公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隨著羅馬國際地位的提高,這種愛和自豪感還會更強烈。
羅馬人為什麽能堅持共和製度五百年之久?
這是原因之一。
實際上羅馬精神最精彩的一筆,就是製度設計和權力架構。要知道,構成羅馬國家的人民、元老院和執政者(執政官、獨裁官或奧古斯都)雖然號稱三位一體,但這三位的政治利益和心理訴求卻並不一體。人民要民主,元老院要尊貴,執政者則希望權力越多越好。
這就隻能講價錢,好在他們很快就理順了關係:人民授權但不決策,元老院決策但不行政,執政者行政但隻有治權。主權是元老院和人民的,他們才是國家的主人。
所以,即便在帝國時代,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權威至少也得在表麵上維持。新皇帝登基,先得向元老院發表就職演說,然後再向市民演講一次,還要前往神殿祈求諸神的保佑。完成這三個程序,他才是合法的皇帝。
這樣的羅馬,已經非常接近現代文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