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訣竅,在方式。
實際上在愷撒時代,信息就是公開的。元老院的會議記錄,第二天就會張貼在羅馬廣場的一麵牆上。屋大維卻把這個慣例取消了。議員們的發言不再會變成市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當然讓他們感到滿意。
然而屋大維隻是把原來張貼出去的“元老院紀事”改放在了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閱覽。有關國家政策和人事變動,則通過《每日紀聞》向羅馬公民公布。也就是說,屋大維其實辦了一個官方網站,或一份報紙。
元老院還是沒法暗箱操作。
當然,他們也無法通過掌握國家機密來強化權威。
對於這個提案,沒人敢投反對票,因為屋大維的理由很正當:共和國的公民擁有對國家事務的知情權。
元老院隻能接受。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像亞曆山大一樣喜歡以青春形象示人的美少年,竟會利用民權,並以民主的方式來實現獨裁。想當初,真是小看了他。
更讓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在座無虛席的元老院發表演講:我宣布,集中在我身上的一切權力,今天都還給你們。所有的武器、權力和行省,包括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決定權,都屬於元老院和羅馬人民!
屋大維要恢複共和?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片刻死一般的沉寂之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屋大維也得到了迴報,元老院一致同意授予他“奧古斯都”的稱號。而且,從宣布恢複共和,到成為奧古斯都,隻有三天。
奧古斯都,其實就是皇帝。
皇帝陛下在“共和萬歲”的歡唿聲中加冕登基,這可是隻有屋大維才能演出的大戲。的確,他不是天才,不像蘇拉那樣神采飛揚大放異彩,不像愷撒那樣不可一世痛快淋漓,但他讓羅馬退出戰場,帝國走向巔峰,世界實現和平。作為凡人,他完成了就連天才也做不到的事情。
公元前2年,也就是王莽稱帝六年前,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國父稱號。這是羅慕路斯和愷撒之後,第三位被稱作“祖國之父”的人。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十六年後,奧古斯都屋大維在臨終之前問了最後一個問題:我的戲演得好嗎?
那還用問?簡直精彩絕倫。
☆、各奔東西
羅馬的曆史似乎注定充滿悖謬:共和政體被保衛共和的人殺死,帝國製度由恢複共和的人建立,神話般的人物死於非命,平凡的人卻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正是這些看起來的不可思議,讓他們的故事充滿張力。
屋大維之後的羅馬,自然也不會缺少戲劇性。
大體上說,屋大維的繼承者大多結局不佳。處死了耶穌的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繼位者卡裏古拉也一樣,接下來的克勞狄則被自己的第四任妻子毒殺。繼承皇位的,是這個女人與前夫所生之子尼祿。
尼祿可是暴君的代名詞,他甚至把他那個飛揚跋扈的母親也謀殺了。終於,弄得天怒人怨的尼祿被元老院宣布為人民公敵,在逃亡途中自殺身亡。
之後有四個人執掌權杖,其中有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幸存的那個拚命收稅,連墓地的廁所都不放過。此人的兒子則是個虐待狂,讓羅馬處於一片恐怖之中,最後被仆人殺死,元老院則趁機宣布他為人民公敵。
這就是奧古斯都屋大維的身後。
是的,他沒有播下龍種,卻收獲了跳蚤。
此後的故事跌宕起伏。
就在那個虐待狂被仆人殺死之後,羅馬出乎意料地柳暗花明,一百年間居然接連出了五個不錯的皇帝,史稱五賢君。他們把帝國的版圖擴張到頂點,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圈。其中第三位皇帝哈德良甚至創造了一個奇跡:讓羅馬更多地是受到尊重而不是令人恐懼。
愷撒和屋大維的理想──把羅馬變成世界的首都,締造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都得到了實現。至少有一點名不虛傳也毋庸置疑,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也是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吧?
然而這一百年間的東漢帝國卻是日薄西山。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政,豪門和女主奪利爭權,很有幾個皇帝不得善終。最後,漢帝國被一個名叫董卓的軍閥實際上滅亡,雖然靠著曹操仍維持了王朝的名義二三十年。
當然,董卓也不得好死。
董卓是被自己的部將呂布殺死的。也就在這一年(公元192年),五賢君之後的羅馬皇帝康茂德被謀害,兇手是他的情婦、侍衛和摔跤教練,起因不明。
看來,羅馬的興盛和東漢的國運都到了盡頭。
康茂德被謀殺後,近衛軍在六個月內就擁立了兩個皇帝,後一個的皇位還是拍賣的。結果,這兩個皇帝又都死在了近衛軍的刀下,最後奪得皇位的是塞維魯。
塞維魯是軍人出身,而且是作為軍團司令和行省總督殺迴羅馬的,當然知道槍杆子的重要性。臨終前他這樣囑咐兒子:讓士兵發財,其他人的死活可以不管。
可惜,他的兒子繼位後,還是被近衛軍所殺。以後的兩個皇帝,也都死在士兵手上。公元238年一年內,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被士兵殺掉。之後十五年,竟換了十個皇帝。最後,軍團和行省紛紛擁立自己的皇帝,亂成一團。
羅馬帝國風雨飄搖。
並非沒有人給帝國注射強心針,奧勒良就是。這位英勇善戰的皇帝東征西討,在短短五年內重新一統江山,以至於滿懷感激的元老院授予他“世界秩序恢複者”的稱號。然而不到一年,他也被心懷不滿的士兵殺掉了。
3世紀的羅馬,真是多災多難。
那麽,帝國還有救嗎?
也許有,隻不過得改革。
改革者叫戴克裏先,他是在中國的西晉滅亡東吳四年後成為羅馬皇帝的。從他開始,屋大維創立的元首稱號(普林斯),正式改為君主(多米那斯)。也就是說,屋大維實行的是元首製,戴克裏先實行的是君主製。以此為界,羅馬帝國也被分為前期和後期。
戴克裏先是一位奇怪的皇帝。他確立了君主製,卻又把帝國分為四個部分,由四位統治者治理。其中兩個是正職,稱奧古斯都;另外兩個是副職,稱愷撒。
這種製度,叫四帝共治。
四帝共治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國家安全。四位正副皇帝分到的也不是領土,隻是保家衛國的責任區。這與其說是戴克裏先覺得一個人承擔責任太累,不如說帝國已經脆弱到獨木難支,必須有更多的人來同舟共濟。
製度改革的第二個目的,是政權的穩固。一國四帝分居四個首都,總不至於在同一時間內,都像前麵那些皇帝一樣被近衛軍殺了吧?就算殺了一個,還有三個。
第三個目的則是權力的和平交接。要知道,在羅馬帝國的話語體係中,奧古斯都曆來代表皇帝,愷撒則有皇儲的意思。因此,按照戴克裏先的設想,一個奧古斯都(正帝)去職,就會有一個愷撒(副帝)補位,秩序井然。
何況所有的愷撒(副帝)都是奧古斯都(正帝)挑選和指定的,更何況戴克裏先還規定副帝必須娶正帝的女兒為妻。兒子不能挑選,女婿和副帝卻可以,這就比可能出現尼祿和康茂德的父死子繼要讓人放心得多。
穩妥嗎?穩妥。
至少在戴克裏先看來,是如此。
於是,這位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宣布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要被儒家稱頌為“禪讓”的。在羅馬,也要算高風亮節。
可惜這時的羅馬早已沒有道德可言。官場上的唯利是圖,政治上的腐化墮落,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勾心鬥角,即使蘇拉和愷撒複生也無法整肅。比如西塞羅在擔任總督時就大發橫財,卻毫無愧色地以君子自居。
當皇帝,可比當總督更有誘惑。
因此,戴克裏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為了爭奪皇位而重開內戰。最後,皇帝又變成了一個人。當然,是在消滅了所有對手之後。
這個人,就是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後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發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在羅馬的合法地位;二是把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東方的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兩件事,就像中國的黃河改道一樣,徹底改變了羅馬今後的走向。君士坦丁遷都六十二年(公元392年)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又三年後,羅馬帝國分裂,首都在羅馬的叫西羅馬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叫東羅馬帝國。
此後二十五年,中國的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半個世紀後,西羅馬帝國亡。
羅馬的興亡留下了一大堆問題。比方說,他們為什麽能堅持共和製度五百年之久?為什麽又不可逆轉地走向帝製?為什麽成為帝國以後就動亂不止?為什麽動亂不止卻不崩潰?為什麽最後會分裂為東西兩半?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大漢:為什麽四百年的曆史會一刀兩斷?為什麽後來又死而複生?為什麽複生之後又終有一亡?為什麽漢亡之後是長達三百六十九年的動亂和分裂?
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也許,我們迴答不了,或者無法給出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必須到製度和文化那裏找原因。
第三章 製度
☆、王莽失敗
稱帝之前的王莽低調而謙恭,他的變法和改製卻一敗塗地。
直到現在,人們依然說不清他到底是改革家還是野心家,革命者還是偽君子,機靈鬼還是糊塗蟲。
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三十四年後,王莽稱帝。
稱帝之前的王莽低調而謙恭,盡管他們家可能是皇室之外最顯貴的一族。沒錯,王莽的姑媽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後,漢成帝的生母。從成帝時期開始,王家共有九個人封侯,五個人做大司馬,堪稱炙手可熱。
然而王莽卻完全沒有皇親國戚的飛揚跋扈、紈絝子弟的聲色犬馬、豪門大族的仗勢欺人。他是一個書生,一個知識分子,甚至一個學問家。他的許多時光是在讀書中度過的,學問之好則連政敵們也不否認。
與精神的充實相反,王莽的物質生活極其儉樸。他在王家子弟中鶴立雞群地安貧樂道,他的妻子甚至因為著裝過於簡單,而被來訪的客人誤認為是女傭。
節儉的王莽對老母和寡嫂極盡孝道,對朋友和賓客慷慨大方。皇帝的賞賜都被他分給部下,兄長的遺孤則送去上學,而且在恭恭敬敬拜訪這孩子老師的同時,也沒忘記給每個同學一份禮物。他甚至因為某人沒有兒子,而為這位朋友物色了一個據說宜男的女孩。
結果,自然是“宗族稱孝,師友歸仁”。
還有一件事情也讓他獲得廣泛好評。他的二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家奴,王莽不但沒有包庇,反倒責令其自殺,為這個冤死的奴隸償命。這在王朝時代,也不容易。
這樣的王莽,堪稱謙謙君子、道德楷模。
當然,所有這些好評都是在他稱帝之前。或者更準確地說,都在他失敗之前。當他和他的新王朝被反叛者一刀殺死後,前麵說的這些善行便都被解釋為做秀,即在公眾和他人麵前刻意和虛偽地樹立形象。
失去了皇冠的王莽隻能戴上另一頂草帽:偽君子。
王莽虛偽嗎?
看起來是。
我們知道,王莽的皇位,是從一個九歲小孩的手上奪取的,這就已經讓人於心不忍。然而王莽還要拉著小皇帝的手痛哭流涕地說:當年周公攝政,最終還政成王。我迫於皇天威命,竟不能如願以償,悲哀呀!
這在許多人看來,就是鱷魚的眼淚,假惺惺了。
譴責並非沒有道理,事情也並不複雜。隻要把王莽的故事梳理一遍,就多少能夠發現點什麽。
王莽是在漢哀帝駕崩後真正開始執政的。此時,從王政君的哥哥王鳳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輔政算起,王家已經積累了三十年的權勢。於是,王莽和太皇太後王政君讓一個九歲的孩子繼承皇位,是為漢平帝。
眾望所寄的王莽也重新擔任大司馬。此前,他被漢哀帝及其外戚排斥,曾經一度失去了這個職位。
一年後,王莽加封為安漢公。
三年後,又加“宰衡”稱號。
到第五年,十四歲的漢平帝突然神秘地死去,民間傳說是王莽毒殺的。這其實未必可靠。靠得住的,是他又立了一個兩歲的孩子當皇帝,史稱孺子嬰。
王莽自己,則成為“假皇帝”,又稱“攝皇帝”。
此事的直接起因,據說是在武功縣的一口井裏發現了一塊白石頭,上圓下方,象征著天圓地方。而且石頭上還有一行紅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太皇太後王政君倒是不信這一套。不過,當王莽的黨羽告訴她這隻是要讓王莽當假皇帝,王莽自己也信誓旦旦表示隻做周公時,老太太心軟了。
此後,神跡和符瑞不斷出現。公元8年11月的某個黃昏,一位穿黃衣服的人出現在高皇帝劉邦的廟中。他留下了一個銅盒,裏麵的圖文明確表示王莽該當真皇帝。
王莽決定服從天意,做真天子。
現在看來,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場戲,而且比屋大維的演出差得多。但問題在於,我們又怎麽知道,王莽起初就一定不是想學周公呢?又有誰能證明,他對於天命所歸和神秘預兆,就一定不當真呢?
何況民意似乎也看好王莽,他當宰衡那年,上書擁戴的吏民據說竟有四十八萬七千多人次,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
然而王莽失敗以後,這些人又到哪裏去了?似乎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另一副嘴臉。
成王敗寇。在道德評價和輿論領域,也難免。
不過,王莽畢竟背叛了隻做周公的誓言,這讓他永遠擺脫不了作偽的嫌疑。問題是作偽者必有所圖,否則完全犯不著。那麽,王莽圖的又是什麽?
實現政治理想。
實際上在愷撒時代,信息就是公開的。元老院的會議記錄,第二天就會張貼在羅馬廣場的一麵牆上。屋大維卻把這個慣例取消了。議員們的發言不再會變成市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當然讓他們感到滿意。
然而屋大維隻是把原來張貼出去的“元老院紀事”改放在了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閱覽。有關國家政策和人事變動,則通過《每日紀聞》向羅馬公民公布。也就是說,屋大維其實辦了一個官方網站,或一份報紙。
元老院還是沒法暗箱操作。
當然,他們也無法通過掌握國家機密來強化權威。
對於這個提案,沒人敢投反對票,因為屋大維的理由很正當:共和國的公民擁有對國家事務的知情權。
元老院隻能接受。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像亞曆山大一樣喜歡以青春形象示人的美少年,竟會利用民權,並以民主的方式來實現獨裁。想當初,真是小看了他。
更讓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公元前27年1月13日,屋大維在座無虛席的元老院發表演講:我宣布,集中在我身上的一切權力,今天都還給你們。所有的武器、權力和行省,包括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決定權,都屬於元老院和羅馬人民!
屋大維要恢複共和?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片刻死一般的沉寂之後,是雷鳴般的掌聲。屋大維也得到了迴報,元老院一致同意授予他“奧古斯都”的稱號。而且,從宣布恢複共和,到成為奧古斯都,隻有三天。
奧古斯都,其實就是皇帝。
皇帝陛下在“共和萬歲”的歡唿聲中加冕登基,這可是隻有屋大維才能演出的大戲。的確,他不是天才,不像蘇拉那樣神采飛揚大放異彩,不像愷撒那樣不可一世痛快淋漓,但他讓羅馬退出戰場,帝國走向巔峰,世界實現和平。作為凡人,他完成了就連天才也做不到的事情。
公元前2年,也就是王莽稱帝六年前,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國父稱號。這是羅慕路斯和愷撒之後,第三位被稱作“祖國之父”的人。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十六年後,奧古斯都屋大維在臨終之前問了最後一個問題:我的戲演得好嗎?
那還用問?簡直精彩絕倫。
☆、各奔東西
羅馬的曆史似乎注定充滿悖謬:共和政體被保衛共和的人殺死,帝國製度由恢複共和的人建立,神話般的人物死於非命,平凡的人卻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正是這些看起來的不可思議,讓他們的故事充滿張力。
屋大維之後的羅馬,自然也不會缺少戲劇性。
大體上說,屋大維的繼承者大多結局不佳。處死了耶穌的提比略被近衛軍殺死,繼位者卡裏古拉也一樣,接下來的克勞狄則被自己的第四任妻子毒殺。繼承皇位的,是這個女人與前夫所生之子尼祿。
尼祿可是暴君的代名詞,他甚至把他那個飛揚跋扈的母親也謀殺了。終於,弄得天怒人怨的尼祿被元老院宣布為人民公敵,在逃亡途中自殺身亡。
之後有四個人執掌權杖,其中有兩個被殺,一個自殺,幸存的那個拚命收稅,連墓地的廁所都不放過。此人的兒子則是個虐待狂,讓羅馬處於一片恐怖之中,最後被仆人殺死,元老院則趁機宣布他為人民公敵。
這就是奧古斯都屋大維的身後。
是的,他沒有播下龍種,卻收獲了跳蚤。
此後的故事跌宕起伏。
就在那個虐待狂被仆人殺死之後,羅馬出乎意料地柳暗花明,一百年間居然接連出了五個不錯的皇帝,史稱五賢君。他們把帝國的版圖擴張到頂點,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圈。其中第三位皇帝哈德良甚至創造了一個奇跡:讓羅馬更多地是受到尊重而不是令人恐懼。
愷撒和屋大維的理想──把羅馬變成世界的首都,締造羅馬統治下的和平,都得到了實現。至少有一點名不虛傳也毋庸置疑,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這,也是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吧?
然而這一百年間的東漢帝國卻是日薄西山。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政,豪門和女主奪利爭權,很有幾個皇帝不得善終。最後,漢帝國被一個名叫董卓的軍閥實際上滅亡,雖然靠著曹操仍維持了王朝的名義二三十年。
當然,董卓也不得好死。
董卓是被自己的部將呂布殺死的。也就在這一年(公元192年),五賢君之後的羅馬皇帝康茂德被謀害,兇手是他的情婦、侍衛和摔跤教練,起因不明。
看來,羅馬的興盛和東漢的國運都到了盡頭。
康茂德被謀殺後,近衛軍在六個月內就擁立了兩個皇帝,後一個的皇位還是拍賣的。結果,這兩個皇帝又都死在了近衛軍的刀下,最後奪得皇位的是塞維魯。
塞維魯是軍人出身,而且是作為軍團司令和行省總督殺迴羅馬的,當然知道槍杆子的重要性。臨終前他這樣囑咐兒子:讓士兵發財,其他人的死活可以不管。
可惜,他的兒子繼位後,還是被近衛軍所殺。以後的兩個皇帝,也都死在士兵手上。公元238年一年內,元老院推出四個皇帝,全被士兵殺掉。之後十五年,竟換了十個皇帝。最後,軍團和行省紛紛擁立自己的皇帝,亂成一團。
羅馬帝國風雨飄搖。
並非沒有人給帝國注射強心針,奧勒良就是。這位英勇善戰的皇帝東征西討,在短短五年內重新一統江山,以至於滿懷感激的元老院授予他“世界秩序恢複者”的稱號。然而不到一年,他也被心懷不滿的士兵殺掉了。
3世紀的羅馬,真是多災多難。
那麽,帝國還有救嗎?
也許有,隻不過得改革。
改革者叫戴克裏先,他是在中國的西晉滅亡東吳四年後成為羅馬皇帝的。從他開始,屋大維創立的元首稱號(普林斯),正式改為君主(多米那斯)。也就是說,屋大維實行的是元首製,戴克裏先實行的是君主製。以此為界,羅馬帝國也被分為前期和後期。
戴克裏先是一位奇怪的皇帝。他確立了君主製,卻又把帝國分為四個部分,由四位統治者治理。其中兩個是正職,稱奧古斯都;另外兩個是副職,稱愷撒。
這種製度,叫四帝共治。
四帝共治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國家安全。四位正副皇帝分到的也不是領土,隻是保家衛國的責任區。這與其說是戴克裏先覺得一個人承擔責任太累,不如說帝國已經脆弱到獨木難支,必須有更多的人來同舟共濟。
製度改革的第二個目的,是政權的穩固。一國四帝分居四個首都,總不至於在同一時間內,都像前麵那些皇帝一樣被近衛軍殺了吧?就算殺了一個,還有三個。
第三個目的則是權力的和平交接。要知道,在羅馬帝國的話語體係中,奧古斯都曆來代表皇帝,愷撒則有皇儲的意思。因此,按照戴克裏先的設想,一個奧古斯都(正帝)去職,就會有一個愷撒(副帝)補位,秩序井然。
何況所有的愷撒(副帝)都是奧古斯都(正帝)挑選和指定的,更何況戴克裏先還規定副帝必須娶正帝的女兒為妻。兒子不能挑選,女婿和副帝卻可以,這就比可能出現尼祿和康茂德的父死子繼要讓人放心得多。
穩妥嗎?穩妥。
至少在戴克裏先看來,是如此。
於是,這位改革皇帝在登基二十年後宣布退位,並把另一個正帝也拖下了水。這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要被儒家稱頌為“禪讓”的。在羅馬,也要算高風亮節。
可惜這時的羅馬早已沒有道德可言。官場上的唯利是圖,政治上的腐化墮落,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和勾心鬥角,即使蘇拉和愷撒複生也無法整肅。比如西塞羅在擔任總督時就大發橫財,卻毫無愧色地以君子自居。
當皇帝,可比當總督更有誘惑。
因此,戴克裏先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看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為了爭奪皇位而重開內戰。最後,皇帝又變成了一個人。當然,是在消滅了所有對手之後。
這個人,就是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成為羅馬皇帝後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發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在羅馬的合法地位;二是把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東方的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兩件事,就像中國的黃河改道一樣,徹底改變了羅馬今後的走向。君士坦丁遷都六十二年(公元392年)後,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又三年後,羅馬帝國分裂,首都在羅馬的叫西羅馬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的叫東羅馬帝國。
此後二十五年,中國的東晉滅亡,南朝開始。
半個世紀後,西羅馬帝國亡。
羅馬的興亡留下了一大堆問題。比方說,他們為什麽能堅持共和製度五百年之久?為什麽又不可逆轉地走向帝製?為什麽成為帝國以後就動亂不止?為什麽動亂不止卻不崩潰?為什麽最後會分裂為東西兩半?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大漢:為什麽四百年的曆史會一刀兩斷?為什麽後來又死而複生?為什麽複生之後又終有一亡?為什麽漢亡之後是長達三百六十九年的動亂和分裂?
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也許,我們迴答不了,或者無法給出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必須到製度和文化那裏找原因。
第三章 製度
☆、王莽失敗
稱帝之前的王莽低調而謙恭,他的變法和改製卻一敗塗地。
直到現在,人們依然說不清他到底是改革家還是野心家,革命者還是偽君子,機靈鬼還是糊塗蟲。
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三十四年後,王莽稱帝。
稱帝之前的王莽低調而謙恭,盡管他們家可能是皇室之外最顯貴的一族。沒錯,王莽的姑媽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後,漢成帝的生母。從成帝時期開始,王家共有九個人封侯,五個人做大司馬,堪稱炙手可熱。
然而王莽卻完全沒有皇親國戚的飛揚跋扈、紈絝子弟的聲色犬馬、豪門大族的仗勢欺人。他是一個書生,一個知識分子,甚至一個學問家。他的許多時光是在讀書中度過的,學問之好則連政敵們也不否認。
與精神的充實相反,王莽的物質生活極其儉樸。他在王家子弟中鶴立雞群地安貧樂道,他的妻子甚至因為著裝過於簡單,而被來訪的客人誤認為是女傭。
節儉的王莽對老母和寡嫂極盡孝道,對朋友和賓客慷慨大方。皇帝的賞賜都被他分給部下,兄長的遺孤則送去上學,而且在恭恭敬敬拜訪這孩子老師的同時,也沒忘記給每個同學一份禮物。他甚至因為某人沒有兒子,而為這位朋友物色了一個據說宜男的女孩。
結果,自然是“宗族稱孝,師友歸仁”。
還有一件事情也讓他獲得廣泛好評。他的二兒子王獲殺了一個家奴,王莽不但沒有包庇,反倒責令其自殺,為這個冤死的奴隸償命。這在王朝時代,也不容易。
這樣的王莽,堪稱謙謙君子、道德楷模。
當然,所有這些好評都是在他稱帝之前。或者更準確地說,都在他失敗之前。當他和他的新王朝被反叛者一刀殺死後,前麵說的這些善行便都被解釋為做秀,即在公眾和他人麵前刻意和虛偽地樹立形象。
失去了皇冠的王莽隻能戴上另一頂草帽:偽君子。
王莽虛偽嗎?
看起來是。
我們知道,王莽的皇位,是從一個九歲小孩的手上奪取的,這就已經讓人於心不忍。然而王莽還要拉著小皇帝的手痛哭流涕地說:當年周公攝政,最終還政成王。我迫於皇天威命,竟不能如願以償,悲哀呀!
這在許多人看來,就是鱷魚的眼淚,假惺惺了。
譴責並非沒有道理,事情也並不複雜。隻要把王莽的故事梳理一遍,就多少能夠發現點什麽。
王莽是在漢哀帝駕崩後真正開始執政的。此時,從王政君的哥哥王鳳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輔政算起,王家已經積累了三十年的權勢。於是,王莽和太皇太後王政君讓一個九歲的孩子繼承皇位,是為漢平帝。
眾望所寄的王莽也重新擔任大司馬。此前,他被漢哀帝及其外戚排斥,曾經一度失去了這個職位。
一年後,王莽加封為安漢公。
三年後,又加“宰衡”稱號。
到第五年,十四歲的漢平帝突然神秘地死去,民間傳說是王莽毒殺的。這其實未必可靠。靠得住的,是他又立了一個兩歲的孩子當皇帝,史稱孺子嬰。
王莽自己,則成為“假皇帝”,又稱“攝皇帝”。
此事的直接起因,據說是在武功縣的一口井裏發現了一塊白石頭,上圓下方,象征著天圓地方。而且石頭上還有一行紅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太皇太後王政君倒是不信這一套。不過,當王莽的黨羽告訴她這隻是要讓王莽當假皇帝,王莽自己也信誓旦旦表示隻做周公時,老太太心軟了。
此後,神跡和符瑞不斷出現。公元8年11月的某個黃昏,一位穿黃衣服的人出現在高皇帝劉邦的廟中。他留下了一個銅盒,裏麵的圖文明確表示王莽該當真皇帝。
王莽決定服從天意,做真天子。
現在看來,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場戲,而且比屋大維的演出差得多。但問題在於,我們又怎麽知道,王莽起初就一定不是想學周公呢?又有誰能證明,他對於天命所歸和神秘預兆,就一定不當真呢?
何況民意似乎也看好王莽,他當宰衡那年,上書擁戴的吏民據說竟有四十八萬七千多人次,這在當時可是天文數字。
然而王莽失敗以後,這些人又到哪裏去了?似乎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另一副嘴臉。
成王敗寇。在道德評價和輿論領域,也難免。
不過,王莽畢竟背叛了隻做周公的誓言,這讓他永遠擺脫不了作偽的嫌疑。問題是作偽者必有所圖,否則完全犯不著。那麽,王莽圖的又是什麽?
實現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