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條最有意思。當時帝國中央根據治理的難易,曾把郡縣分為劇、平兩種。平就是容易治理的,劇則是窮山惡水潑婦刁民。所以,治劇科,看的就是吏能。


    實際上無論哪一科,都要測試能力。確實勝任,才正式任命。否則,即便選舉上來,中央也會退貨。畢竟,治國是實實在在的事情,不能隻靠口若懸河。


    漢武帝首選文吏,原因就在這裏。


    當然,最理想的還是德才兼備,文武雙全,既懂政治又懂業務,這就是公孫弘吃得開的原因。


    同樣,太學生補吏,上計吏補郎,用心也在於此。基層吏員能被選舉,能力不成問題,但需要學習政治,掌握全局,因此補郎。太學生學問不成問題,但實際操作能力有限,需要鍛煉,因此補吏。


    補吏的太學生無一例外都要迴到原籍。因為漢代有條不成文的規矩:郡守縣令一定是外地人,郡縣吏員則一定是本地人。各地青年由郡縣而太學,又由太學而郡縣,再由郡縣而郎署,無形中便把中央與地方聯係起來。


    文吏與文官的界限也在慢慢模糊。盡管直到東漢末年,法家酷吏與儒家之徒仍然是兩個群體,官治天下也非一蹴而就,但漢製已明顯地不同於秦製,天平也從吏治向官治傾斜。至少,帝國政府不再是刀筆吏的一統天下。武帝在重用文吏的同時,也打開窗戶迎接八麵來風。


    這扇窗戶,就是郎署。


    想當年郎署之中一定十分熱鬧。任子的官二代,貲補的富二代,鄉裏的窮秀才,郡縣的刀筆吏,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濟濟一堂。沒錯,漢武帝用人是不拘一格的,進入郎署的也不乏各種奇人怪才。


    比如東方朔。


    東方朔走的路子既非吏道也非文學,他是靠上書得官的。據說,他的奏章用了三千枚木簡,有關部門派了兩個壯漢才勉強抬動,漢武帝則用了兩個月才看完。


    於是,這位自稱“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的奇才,被任命為郎。


    有一次,漢武帝跟他閑聊。


    漢武帝問:先生看朕是一個什麽樣的君主?


    東方朔說:前無古人呀!陛下的功德,超過五帝,蓋過三王。看看陛下的朝廷吧!丞相是周公,禦史大夫是孔子,將軍是薑太公,廷尉是皋陶,大司農是後稷,少府是伊尹,大鴻臚是子貢,博士官是顏迴,郎中令是子路,郡守是子產,開路先鋒是後羿,人才濟濟呀!


    漢武帝哈哈大笑。


    23東方朔這話當然是半開玩笑。但,漢武帝的是非功過卻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那麽,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


    第五章 是非功過


    當霍去病的能力越來越彰顯時,漢武帝對他的寵信就超過了衛青。


    對此,衛青似乎很淡然。


    也許在他看來,他的一切都是皇上給的,皇上也就是他的一切。


    沒有皇上,就沒有他衛青。


    外戚政治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漢武帝劉徹駕崩。臨終前,他為繼位的漢昭帝劉弗陵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他們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車騎將軍金日(讀如低)、禦史大夫桑弘羊。


    這個班子,幾乎是漢武帝一生的總結:霍光和上官桀代表政治,桑弘羊代表經濟,金日功過,不妨從他們說起。


    代表外交。漢武帝的是非先說霍光、上官桀。


    霍光和上官桀都是外戚。隻不過,上官桀的外戚身份是自己謀來的。當時,漢昭帝年方八歲,由他姐姐蓋長公主撫養。長姐如母,公主開始為弟弟尋找皇後。上官桀覺得機不可失,便削尖腦袋活動起來。


    他找到的說客,是丁外人。


    丁外人是誰?長公主的情夫。漢代,公主包養情人並不少見。漢武帝的姑姑兼丈母娘館陶公主,就養了個比自己小了三十多歲的情人董偃。漢武帝不但不責怪,還到他們家做客,把董偃叫做“主人翁”。2漢昭帝和霍光也一樣,公開承認長公主和丁外人的情人關係。上官桀也運作成功,他那六歲的孫女被冊封為皇後,盡管一開始霍光並不讚成。


    其實霍光跟上官桀是兒女親家,上官桀的孫女同時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外孫女成為皇後,原本勉強能算外戚的霍光,更名正言順地成為皇親國戚。他起先不讚成這樁婚事,僅僅因為兩個孩子年齡太小。


    那麽,上官桀為什麽心急火燎?


    看看後來霍光如何廢立皇帝就知道。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二月,年僅二十二歲的漢昭帝駕崩。這時,金日早已病逝,上官桀和桑弘羊也在宮廷鬥爭中敗亡。大權獨攬的霍光便不顧群臣意見,立漢昭帝的侄兒昌邑王劉賀為天子。


    然而昌邑王進京才二十七天,霍光就看他不順眼,要廢了他。而且,霍光隻是事先征得大司農田延年和車騎將軍張安世兩人的同意,就把這事辦了。


    實際上昭帝繼位之初,霍光就已領尚書事,位在丞相之下,權在丞相之上,因此很便當地就把丞相、九卿、將軍、列侯、禦史、博士叫到未央宮開會。霍光說:昌邑王行為昏亂,恐怕會危害社稷,諸位看怎麽辦?


    眾人大驚失色,目瞪口呆,支支吾吾。


    田延年卻離席上前手按劍柄說:諸位,這事沒什麽好商量的。先帝托孤於大將軍,就因為大將軍忠誠賢德,能安定天下。如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大將軍雖死,又有何臉麵見先帝於九泉?請速速決定。有遲疑者,看劍!


    群臣聞言,無不惶恐,便拜伏在地異口同聲地說:萬民之命係於大將軍一身,我等唯大將軍之命是從!


    於是霍光請出皇太後(也就是他的外孫女),盛裝坐於未央宮中。侍衛持刀,武士持戟,陳於殿下。文武百官依次上殿,然後叫來昌邑王,由尚書令宣讀彈劾奏章。


    這樣的架勢,當然同樣沒有商量。太後甚至沒等尚書令讀完奏章,便已震怒。由丞相楊敞領銜的彈劾請求也得到批準,霍光便命令昌邑王謝恩受詔。


    昌邑王卻還稀裏糊塗。他引用《孝經》上的話為自己辯護說: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然無道也不失天下。


    看來,這位昌邑王確實夠嗆,他的引經據典也不倫不類。《孝經》那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天子,如果有三公四輔


    鼎力輔佐,直言匡正,就無論如何也不會丟失天下。那麽請問,他的身邊有這樣的爭臣嗎?


    恐怕沒有,多半隻有小人。


    霍光卻懶得跟這廢物


    嗦。他說:被太後廢了的怎麽還是天子?說完,上前抓住昌邑王的手,解下皇帝的印璽綬帶交給太後。霍光還說:大王自絕於天,臣等卻不敢辜負社稷。請大王好自為之,臣等恕不奉陪了。


    短命皇帝劉賀就這樣失去了帝位,他的隨從二百多人則統統被就地正法。臨刑前,這些人哭著喊著說,悔不該沒早早殺了霍光。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呀!


    昌邑王被廢之後,故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被立為天子,是為漢宣帝。宣帝繼位時已十八歲,卻不敢親政,大事小事都取決於霍光,盡管霍光是表示要歸政於天子的。


    劉家的天下,其實姓了霍。


    實際上直到霍光病卒,宣帝才收迴權力,這是六年以後的事。此後又用了兩年時間,才消滅了霍家的勢力。即便如此,宣帝仍心有餘悸。他說,此前每次出門隻要與霍光同車,就如芒刺在背,坐張安世的車才放鬆。


    順便說一句,張安世是張湯的兒子。


    堂堂大漢皇帝,居然伴臣如伴虎,可見外戚是何等威風。上官桀急於成為外戚,一點都不奇怪。


    當然,上官桀是失敗的外戚,他是在與霍光反目為仇後一敗塗地的,正如武帝初年竇嬰與田的兩敗俱傷。同樣,霍氏家族遭到清算和清洗,也與當年的呂氏無異。


    但,外戚卻一直是極為活躍的政治力量。西漢,霍光之後有王莽。東漢,竇憲之後有鄧騭(讀如至),鄧騭之後有閻顯,閻顯之後有梁冀,梁冀之後有竇武,竇武之後有何進。


    兩漢政治,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外戚在執掌。


    這,大約是漢高祖和漢武帝都沒想到的。


    是的,他們隻想到要防範功臣(異姓諸侯)和宗室(同姓諸侯),卻不曾料到外戚也會危及皇權,更沒想到後來把漢代斷為兩截,變成前漢後漢的,正是外戚。


    不必責怪劉邦他們沒有深謀遠慮。其實即便兩漢,各自的年頭也並不短。西漢從劉邦稱帝到王莽稱帝二百一十年,東漢從劉秀稱帝到董卓入京也有一百六十四年。


    何況漢代皇帝借重外戚也事出有因。一方麵,呂後開創了太後臨朝的先例,而且她有資格;另一方麵,功臣和宗室都要防範,靠得住的自己人就隻有外戚。


    這當然說明帝國還不成熟,統治階級也缺乏經驗,才會把人事看得比製度重。然而漢武帝卻並非沒有責任,因為將漢代斷為兩截的那把刀,就是他打造的。


    這把刀,叫大將軍。


    大將軍是秦漢都有的。秦將白起,漢將韓信,都當過大將軍。但,他們擔任的大將軍是軍銜,不是官銜,這樣的大將軍也不理朝政。實行一國兩府,由大將軍領錄尚書事,成為內朝魁首和真宰相,是漢武帝開的頭。


    以後就每下愈況了。


    事實上,兩漢執政的外戚除閻顯是車騎將軍外,霍光、王莽、竇憲、鄧騭、梁冀、竇武、何進,都是大將軍。王莽和霍光,還都是大司馬大將軍。


    這無疑是有問題的。要知道,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都是軍職。軍人政治與官僚政治相矛盾,外戚政治與皇權政治相衝突。以外戚為首輔,引軍人入政權,豈非與帝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當然如此。


    很清楚,漢武帝為了從政府奪權,發明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可謂逞一時之快,貽後患於無窮,堪稱飲鴆止渴。隻不過,這種危害在當時並看不出,因為第一個擔任此職的恰好是衛青。


    大將軍衛青


    衛青並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大將軍。


    當然,他也想不到後來會娶了平陽公主。實際上,衛青原本是平陽公主府上的騎奴,母親衛姑娘則是平陽公主的婢女。衛姑娘生了三男三女,二女兒就是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三女兒是衛子夫,衛青則是她們的弟弟。


    不過衛青原本姓鄭,父親叫鄭季。鄭季在平陽公主府上當差時,與衛子夫的媽媽偷情,生下了衛青。


    這樣來曆不明的孩子,當然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鄭季正妻的兒子們也不把衛青當兄弟。隻有一個服勞役的囚徒說:你的麵相貴不可言,將來會封侯。


    衛青笑了。他說,我一個婢女生的兒子,能不挨打挨罵就不錯了,哪裏還能封侯?


    類似的還有霍去病。


    霍去病也是私生子,父親叫霍仲孺。霍仲孺與衛少兒偷情生了霍去病,後來又娶妻生了霍光。所以,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霍光後來當然也表現出能力,但起步卻無疑是沾了霍去病的光。


    事實上,把霍光帶到長安,讓他做了郎官,從此踏入仕途的,正是霍去病。霍去病能夠進入漢武帝的視野,則又因為他的母親衛少兒是皇後衛子夫的姐姐。


    衛青作為人才被漢武帝發現,也如此。


    顯然,沒有衛子夫,也就沒有後來的故事。然而衛子夫又何嚐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她不過是平陽公主府上的歌女,跟她那個做騎奴的弟弟一樣都是奴仆。


    但,命運之神偏偏就垂顧了她。


    其實漢武帝原本是有皇後的。皇後叫陳阿嬌,父親是項羽部將陳嬰的曾孫,母親則是那位後來包養小情人的館陶公主。據說,劉徹小時候坐在公主懷裏,曾表示如果能得到陳阿嬌,一定蓋棟金屋子藏著她。


    由此留下了一個成語:金屋藏嬌。


    這當然是小說家言,完全靠不住,劉徹和阿嬌的結合則多半是政治婚姻。兩人婚後感情破裂,史家說因為阿嬌恃寵而驕,也不妨姑妄聽之。但沒有兒子,是事實。


    於是,平陽公主開始張羅。


    平陽公主是武帝同父同母的親姐姐,也是大姐。姐姐總是疼弟弟的。她搜集了十幾個絕色美女,精心調教盛裝打扮,在武帝到她家做客時,一齊展示出來。


    漢武帝卻一個都看不上。


    但等到衛子夫出來唱歌時,漢武帝的眼睛亮了。他借口更衣進入帷帳,衛子夫也捧著衣服走了進來,漢武帝沒有片刻猶豫就把她變成了自己的女人。


    平陽公主意外成功。沒錯,這是她的感情需要,也是她的政治投資。所以,衛子夫進宮前,平陽公主摸著她的背說:將來尊貴了,請不要忘記我!


    衛子夫沒有忘記,館陶公主則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情急之下,她秘密逮捕了衛青,準備謀殺。武帝聞訊,便任命衛青為建章宮監,加官侍中。侍中是當時權貴子弟爭相一得的寵位,漢武帝卻給了衛青,後來又給了霍去病。


    從此,衛家的命運徹底改變。


    衛子夫被封為皇後,是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三月,因為她生下了太子劉據。衛青也在同一年封侯,但不是沾皇後的光,而是因為有功。


    戰功是在討伐匈奴時立下的。擔任車騎將軍期間,衛青曾三次率兵出擊,一戰而至龍城(匈奴祭天祭祖處),封關


    內侯;二戰收複河南(內蒙古河套地區),封長平侯;三戰擒右賢王(匈奴三把手),拜大將軍。


    衛青一路凱歌,一路青雲。


    這不能歸結為他運氣好,而應該承認他能力強。實際上,漢武帝並非唯外戚是用,沒有能力的外戚就隻給待遇,不給權力。而且,當霍去病的能力越來越彰顯時,漢武帝對他的寵信就超過了衛青。


    對此,衛青似乎很淡然。也許在他看來,他的一切都是皇上給的,皇上也就是他的一切。沒有皇上,就沒有他衛青。所以,就連漢武帝要他娶平陽公主,他也照辦。


    不清楚衛青娶平陽公主是在什麽時候,隻知道當時公主的丈夫得了重病,迴到封國。公主便讓左右幫她在列侯當中找個男人,結果眾人異口同聲都說大將軍最好。


    平陽公主笑了。她說,這可是我們家的人呀,以前常常騎匹馬跟在我後麵,這話怎麽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