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人又都說:如今還有比他更尊貴的嗎?
公主點點頭,讓人把意思帶給了衛子夫,衛子夫又稟告了漢武帝,武帝便把衛青作為禮物送給了姐姐。
也許,這就是衛子夫對平陽公主的迴報。
衛青的迴報則給了漢武帝。終其一生,他都在自覺維護漢武帝的絕對權威。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衛青率六將
軍討伐匈奴,右將軍蘇建全軍覆沒,隻身逃迴。這樣的敗軍之將該如何處理,軍法官們意見不一。
大將軍衛青卻把裁量權交給了皇帝。他說,我當然有軍法從事之權。但以我衛青之尊寵,尚且不敢擅自行刑於境外,不正可以告誡人臣不得擅專嗎?
軍法官們都說:大將軍所言極是!
蘇建後來是被漢武帝赦免的。他的兒子蘇武,則成了曆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據說,蘇建曾經勸衛青效法古代名將招賢納士,以高聲望。衛青卻說:禮賢下士廣納人才,是人主的權力。為人臣的,隻要奉公守法,盡職盡責就行了,為什麽要弄一堆名流在自己門下呢?
霍去病的作風,也如此。
這樣的外戚和大將軍,漢武帝能不放心嗎?
當然放心。
他不放心的,是匈奴。
匈奴問題
匈奴是漢帝國的頭號外患。
這是一個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於他們的來龍去脈,我們其實知之甚少,隻知道其最高首領叫單於(單讀如纏),以下為左賢王和右賢王,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王,統治著東至朝鮮半島,西至西域各國的遼闊疆域。
匈奴的崛起是在中國楚漢戰爭期間。當時的單於叫冒頓(讀如莫毒),據說意思是“開始”。因此,也有史學家認為“冒頓單於”的稱號,是抄襲了秦始皇。
不過冒頓單於的態度,卻一點不像抄襲者。漢惠帝時期,他居然寫信給呂後說:陛下守寡,孤王喪偶,你我都很孤獨,何不兩好合一好,互通有無?
這哪裏是求婚,分明是羞辱。
呂後大怒,召集陳平、樊噲、季布商量對策。
樊噲說:臣願請兵十萬,橫行匈奴中。
呂後問季布的意見。
季布說:樊噲的腦袋可以砍下來!當年高皇帝將兵三十二萬,被匈奴困在平城。樊噲身為上將軍,其實並不能解圍,至今遭人恥笑。現在又來誇海口,拍馬屁罷了!
呂後無奈,隻好咽下這口氣。
這口氣一忍就是六十年。何況匈奴既無誠信意識,又無契約精神。盡管從劉邦開始,漢皇帝曾多次將公主嫁給單於,和親卻並未換來和平。遊牧騎射的匈奴人隻崇尚武力征服,毫不在乎對方是不是老丈人。
漢武帝決定開戰。
從此,他送往匈奴的便不再是公主、絲綢和錢糧,而是衛青、霍去病的集團軍。
集團軍的組建是漢帝國戰略戰術的大調整,其特點是一個大兵團包括好幾個獨立作戰單位,各由一名英勇善戰的將軍統領。統率全軍的最高司令官多由外戚擔任,比如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東漢的竇憲。
這就比以前的單兵作戰有力得多,因為可以深入敵後打殲滅戰。匈奴主力,是所謂控弦之士三十萬。然而武帝用兵之初十年間,斬虜敵軍就達二十萬。
同樣,這樣的軍團也往往配置豪華。比如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衛青兵團,下屬就有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後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讀如居),均為一時之選,堪稱精兵強將。
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兵強馬壯,就能長驅直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也就是漢武帝全麵推行經濟體製改革那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以騎兵五萬為先鋒,步兵數十萬為後盾,大規模出征。此戰,衛青兵團出塞一千多裏,至顏山(讀如田,今蒙古國都蘭哈拉山);霍去病兵團出塞二千多裏,封狼居胥(今蒙古國肯特山),把大漢的旗幟高高插在了匈奴的腹地。
從此,大漠以南再無匈奴的王庭。
實際上此前匈奴已受重創。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新任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塞,進五王國,過焉支山(在河西走廊),殺折蘭王,斬廬侯王,擒渾邪王子,又一口氣攻到祁連山,逼得渾邪王和休屠王向大漢投降。
投降也有曲折。當時漢武帝恐怕匈奴詐降,命令霍去病前往迎接。霍去病來到營前,發現果然有渾邪王部下不願投降。於是他當機立斷,馳入營中與渾邪王相見,斬殺逃亡者八千人。然後安排渾邪王先行一步,自己慢慢收編降卒進京,得眾數萬,號稱十萬。
金日,就是這時來到長安的。
後來成為托孤大臣的金日,這時卻是戰俘。他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與渾邪王合謀降漢,事到臨頭卻又後悔,結果被渾邪王所殺。金日和他的母親、弟弟都被帶到長安,入宮為奴,當時他十四歲。
有一天,漢武帝來看馬。
馬是金日等人養的,又肥又大。金日自己則身長八尺二寸(約一米八六以上),容貌端莊,漢武帝看了滿心歡喜。問明來曆後,馬上任命他為馬監,加官侍中,跟當年對待衛青、霍去病一樣。
又一位奴仆脫穎而出,盡管他的出身是王子。
更重要的是,這位王子或奴仆是匈奴人。漢武帝卻不但沒有歧視,反倒青睞有加。沒錯,他是跟匈奴打了幾十年仗,但那是為了國家安全,不是要消滅種族。
漢武帝是國家主義者,不是民族主義者。
匈奴最後是銷聲匿跡了,其中有一半原因是內亂。東漢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單於王朝在曹操的時代終結,其後逐漸融入漢和其他民族。
北匈奴則在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戰敗後不知所終。有人認為,五世紀中葉橫行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便是北匈奴單於的後裔。
相反,漢帝國的版圖卻在擴張。原先被匈奴統治的西域臣服於漢,新增的行政區則設在了今內蒙古和甘肅省境內。
其中,置朔方、五原二郡是衛青的戰果,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是霍去病的功勞。
漢與匈奴的關係,大局已定。
但,這是無數生命、鮮血和金錢換來的。
的確,戰爭的勝利讓武帝和漢人揚眉吐氣,同時也讓人痛感勞民傷財。比如元朔六年那次戰役,單是獎勵將士的賞金就要二十多萬斤,被俘敵軍幾萬人也要賞賜,逼得大司農再次賣官,賣了黃金三十多萬斤。
兩年後,由於渾邪王來降,軍需、賞錢、招待費耗資總共一百多億。五年後,衛青和霍去病再伐匈奴,戰馬竟死了十多萬匹,賞錢則花了五十萬斤。
請問,漢帝國還有多少官可賣?
可惜,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雖一度停止,武帝的開邊事業卻一往無前:征朝鮮,通西域,平東甌,定兩越,征服西南夷,一如亞曆山大的席卷歐、亞、非。
漢武帝卻雄心未已。從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他又三次派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匈奴。結果,第一次李陵投降,第二次無功而返,第三次更是全軍覆沒,連李廣利自己也降了。
直到這時,漢武帝才算清醒過來。李廣利投降的第二年,漢武帝否定了在輪台以東屯田的建議,下詔表示要調整對外政策,轉移工作重心,史稱“輪台罪己”。16實際上這份詔書是不能叫做“罪己詔”的(詳見本書後記),所謂“深陳既往之悔”也隻是史家的說法。漢武帝對自己的路線和政策,並沒有根本性的檢討和反省,更不會徹底否定和全麵推翻。相反,兩年後他指定的顧命大臣,則不但有霍光、上官桀和金日,還有桑弘羊。
桑弘羊是漢武帝經濟政策的製定者,也是漢武帝政治路線的代表人。屯兵輪台的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盡管這個建議被否決,卻不等於過去的方針都被否定。隻不過,漢武帝的外交政策、軍事政策和經濟政策,都將麵臨挑戰,桑弘羊則必須充當辯護人。
那麽,桑弘羊又怎麽樣了?
政變與政改
桑弘羊是被殺掉的。
這當然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和蓋長公主密謀發動宮廷政變,殺霍光,廢昭帝,另立燕王劉旦為天子。消息泄露,反叛集團被一網打盡,燕王、蓋長公主自殺,上官桀、桑弘羊伏誅。
其實開始時,上官桀等人本不想把事情鬧大,隻是要幹掉霍光。因此,他們偽造了燕王的奏章,告發霍光調兵遣將,在京師戒嚴,意欲謀反。
這當然能置霍光於死地,但奏章什麽時候交出去卻成了問題。依照當時的製度,大臣上書要寫正副兩份。尚書先看副本,然後決定是否上奏。霍光可是“領尚書事”的。如果他把奏章扣下來,那就前功盡棄。
上官桀的辦法是打時間差,在霍光休例假時上奏。他們的想法是,隻要漢昭帝說句話,就立即動手。這並非沒有可能。畢竟,這時的昭帝隻有十四歲。
然而昭帝卻一言不發。
第二天,霍光上朝,走到畫室就停住了。
漢昭帝問:大將軍在哪裏?
上官桀答:因為燕王告發他,所以不敢進來。
漢昭帝說:請大將軍入。
於是霍光入內,摘下帽子頓首謝罪。
漢昭帝說:請戴上帽子。這封信是假的,將軍無罪。
霍光問:陛下怎麽知道?
漢昭帝說:將軍前往廣明(地名),不過例行公事,怎麽是調兵遣將?就算調兵遣將,燕王怎麽知道?何況將軍真要謀反,也用不著那些校尉。
尚書們聽昭帝這樣分析,都大吃一驚。上官桀無法利用皇帝,隻好鋌而走險。
此案其實可疑。十四歲孩子就能識破的花招,能算是陰謀詭計嗎?以桑弘羊之多智,又豈能讚同?如果這樣的計謀都能得逞,那運氣也太好了。
但不管怎麽說,桑弘羊總歸是卷了進去。那麽,他又為什麽要跟上官桀結成團夥反對霍光呢?
除了利益之爭,還有路線鬥爭。
鬥爭在政變前一年就白熱化。當時,霍光為了實行新政,利用職權從全國各地找來了六十多個儒家之徒(賢良文學),跟禦史大夫桑弘羊討論經濟政策,公開辯論鹽鐵酒類應該國營還是民營,史稱“鹽鐵會議”。
記錄鹽鐵會議的著作,是《鹽鐵論》。
會議的記錄十分有趣。
顧名思義,鹽鐵會議討論的原本是經濟問題。就算要抓根本,也該辯論國進民退是否合適,壟斷經營是否必需,經濟命脈如何掌握,等等。可惜儒家是不懂經濟的,所以雙方的發言簡直是雞同鴨講。
比如桑弘羊說,進行經濟體製改革,是因為討伐匈奴和保衛邊疆都要用錢。既然國庫不足,就得生財有道,總不能讓前方將士饑寒交迫吧?
這時的正確迴答就該是:換種政策照樣有錢。
然而儒生們的迴答卻是:人間正道,貴道德而賤用兵。
匈奴野蠻,就該加緊建設我們的精神文明,用文明去感化和教化他們,怎麽能長途跋涉去討伐呢?
意思很清楚:那仗根本就不該打。
這是什麽話!仗該不該打,是經濟工作會議討論的問題嗎?那是軍事會議討論的。
儒生們的迴答,豈非文不對題?
何況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打匈奴,匈奴要打你。不出征,也不應戰嗎?如果仗要打,錢要花,又要取消鹽鐵酒類專賣專營和平準、均輸,請問錢從哪裏來?
儒生當然不會迴答,因為他們根本就迴答不了。
迴答不了,就隻能唱高調。儒生們說:會取勝的不打仗(善克者不戰),會打仗的不帶兵(善戰者不師),會帶兵的不布陣(善師者不陣)。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哪裏用得著花那麽多錢?
這就沒什麽可說的了。
不清楚桑弘羊為什麽要跟這幫邏輯不通的家夥枉費口舌。也許,是因為皇帝有詔書。也許,桑弘羊原本就有話要說。也許,他是要借此機會反戈一擊,為漢武帝也為他自己做一次漂漂亮亮的辯護。
霍光卻顯然是要政改。當然,他並不是要改革政治體製,隻是要改變某些政策法規。這倒也是必要的,因為漢武帝執政期間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包括他的經濟政策,也有問題。不改變,就不會有所謂“昭宣中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政策未改,輿論先行。這就是霍光策劃這次會議的用心。至於那六十多個從全國各地找來的賢良文學,則是他借來打鬼的鍾馗。
賢良文學卻不這麽認為。在他們看來,漢武帝號稱尊儒,其實重法。儒家則看似風光,其實被邊緣化。這迴既然好不容易有了發言權,就必須借此機會奪迴陣地,至少也要在朝堂之上為儒家爭得一席地位。
鹽鐵會議變成了儒法之爭,這是原因之一。
戰端卻是桑弘羊開啟的。在聽夠了儒生們不切實際的誇誇其談後,桑弘羊忍無可忍。他憤憤不平地表示:穩坐家中不知挑擔趕路的苦,說風涼話當然比幹實事容易。博古而不通今,唱高調不接地氣,這樣的人有什麽用?
桑弘羊他們還說,尊儒以來,武皇帝察賢良,舉文學,遍訪民間,思賢若渴。然而選舉出來的大中小儒,有一個能為皇上分憂、興利補弊的嗎?一個都沒有!
這時,儒生們的積怨也如火山爆發。
賢良文學們說,這難道是儒家有問題嗎?不,是組織路線有問題,幹部政策有問題,輿論導向有問題。武皇帝要開疆辟土,故權譎之謀進,兇殘之士用。打仗就要用錢,故興利之臣起。利興則義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犯罪率就高。這個時候,豈不就要重用酷吏了?
於是儒生們悲憤地說:難怪皇上身邊盡是些投機取巧的家夥,因為我大漢王朝就是用利欲在做指揮棒嘛!僅僅提拔一個公孫弘,管什麽用啊!
公主點點頭,讓人把意思帶給了衛子夫,衛子夫又稟告了漢武帝,武帝便把衛青作為禮物送給了姐姐。
也許,這就是衛子夫對平陽公主的迴報。
衛青的迴報則給了漢武帝。終其一生,他都在自覺維護漢武帝的絕對權威。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衛青率六將
軍討伐匈奴,右將軍蘇建全軍覆沒,隻身逃迴。這樣的敗軍之將該如何處理,軍法官們意見不一。
大將軍衛青卻把裁量權交給了皇帝。他說,我當然有軍法從事之權。但以我衛青之尊寵,尚且不敢擅自行刑於境外,不正可以告誡人臣不得擅專嗎?
軍法官們都說:大將軍所言極是!
蘇建後來是被漢武帝赦免的。他的兒子蘇武,則成了曆史上最有氣節的外交官。據說,蘇建曾經勸衛青效法古代名將招賢納士,以高聲望。衛青卻說:禮賢下士廣納人才,是人主的權力。為人臣的,隻要奉公守法,盡職盡責就行了,為什麽要弄一堆名流在自己門下呢?
霍去病的作風,也如此。
這樣的外戚和大將軍,漢武帝能不放心嗎?
當然放心。
他不放心的,是匈奴。
匈奴問題
匈奴是漢帝國的頭號外患。
這是一個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於他們的來龍去脈,我們其實知之甚少,隻知道其最高首領叫單於(單讀如纏),以下為左賢王和右賢王,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王,統治著東至朝鮮半島,西至西域各國的遼闊疆域。
匈奴的崛起是在中國楚漢戰爭期間。當時的單於叫冒頓(讀如莫毒),據說意思是“開始”。因此,也有史學家認為“冒頓單於”的稱號,是抄襲了秦始皇。
不過冒頓單於的態度,卻一點不像抄襲者。漢惠帝時期,他居然寫信給呂後說:陛下守寡,孤王喪偶,你我都很孤獨,何不兩好合一好,互通有無?
這哪裏是求婚,分明是羞辱。
呂後大怒,召集陳平、樊噲、季布商量對策。
樊噲說:臣願請兵十萬,橫行匈奴中。
呂後問季布的意見。
季布說:樊噲的腦袋可以砍下來!當年高皇帝將兵三十二萬,被匈奴困在平城。樊噲身為上將軍,其實並不能解圍,至今遭人恥笑。現在又來誇海口,拍馬屁罷了!
呂後無奈,隻好咽下這口氣。
這口氣一忍就是六十年。何況匈奴既無誠信意識,又無契約精神。盡管從劉邦開始,漢皇帝曾多次將公主嫁給單於,和親卻並未換來和平。遊牧騎射的匈奴人隻崇尚武力征服,毫不在乎對方是不是老丈人。
漢武帝決定開戰。
從此,他送往匈奴的便不再是公主、絲綢和錢糧,而是衛青、霍去病的集團軍。
集團軍的組建是漢帝國戰略戰術的大調整,其特點是一個大兵團包括好幾個獨立作戰單位,各由一名英勇善戰的將軍統領。統率全軍的最高司令官多由外戚擔任,比如西漢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利,東漢的竇憲。
這就比以前的單兵作戰有力得多,因為可以深入敵後打殲滅戰。匈奴主力,是所謂控弦之士三十萬。然而武帝用兵之初十年間,斬虜敵軍就達二十萬。
同樣,這樣的軍團也往往配置豪華。比如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衛青兵團,下屬就有中將軍公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後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讀如居),均為一時之選,堪稱精兵強將。
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兵強馬壯,就能長驅直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也就是漢武帝全麵推行經濟體製改革那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以騎兵五萬為先鋒,步兵數十萬為後盾,大規模出征。此戰,衛青兵團出塞一千多裏,至顏山(讀如田,今蒙古國都蘭哈拉山);霍去病兵團出塞二千多裏,封狼居胥(今蒙古國肯特山),把大漢的旗幟高高插在了匈奴的腹地。
從此,大漠以南再無匈奴的王庭。
實際上此前匈奴已受重創。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新任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塞,進五王國,過焉支山(在河西走廊),殺折蘭王,斬廬侯王,擒渾邪王子,又一口氣攻到祁連山,逼得渾邪王和休屠王向大漢投降。
投降也有曲折。當時漢武帝恐怕匈奴詐降,命令霍去病前往迎接。霍去病來到營前,發現果然有渾邪王部下不願投降。於是他當機立斷,馳入營中與渾邪王相見,斬殺逃亡者八千人。然後安排渾邪王先行一步,自己慢慢收編降卒進京,得眾數萬,號稱十萬。
金日,就是這時來到長安的。
後來成為托孤大臣的金日,這時卻是戰俘。他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休屠王與渾邪王合謀降漢,事到臨頭卻又後悔,結果被渾邪王所殺。金日和他的母親、弟弟都被帶到長安,入宮為奴,當時他十四歲。
有一天,漢武帝來看馬。
馬是金日等人養的,又肥又大。金日自己則身長八尺二寸(約一米八六以上),容貌端莊,漢武帝看了滿心歡喜。問明來曆後,馬上任命他為馬監,加官侍中,跟當年對待衛青、霍去病一樣。
又一位奴仆脫穎而出,盡管他的出身是王子。
更重要的是,這位王子或奴仆是匈奴人。漢武帝卻不但沒有歧視,反倒青睞有加。沒錯,他是跟匈奴打了幾十年仗,但那是為了國家安全,不是要消滅種族。
漢武帝是國家主義者,不是民族主義者。
匈奴最後是銷聲匿跡了,其中有一半原因是內亂。東漢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單於王朝在曹操的時代終結,其後逐漸融入漢和其他民族。
北匈奴則在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戰敗後不知所終。有人認為,五世紀中葉橫行歐洲的“上帝之鞭”阿提拉,便是北匈奴單於的後裔。
相反,漢帝國的版圖卻在擴張。原先被匈奴統治的西域臣服於漢,新增的行政區則設在了今內蒙古和甘肅省境內。
其中,置朔方、五原二郡是衛青的戰果,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是霍去病的功勞。
漢與匈奴的關係,大局已定。
但,這是無數生命、鮮血和金錢換來的。
的確,戰爭的勝利讓武帝和漢人揚眉吐氣,同時也讓人痛感勞民傷財。比如元朔六年那次戰役,單是獎勵將士的賞金就要二十多萬斤,被俘敵軍幾萬人也要賞賜,逼得大司農再次賣官,賣了黃金三十多萬斤。
兩年後,由於渾邪王來降,軍需、賞錢、招待費耗資總共一百多億。五年後,衛青和霍去病再伐匈奴,戰馬竟死了十多萬匹,賞錢則花了五十萬斤。
請問,漢帝國還有多少官可賣?
可惜,與匈奴的大規模戰爭雖一度停止,武帝的開邊事業卻一往無前:征朝鮮,通西域,平東甌,定兩越,征服西南夷,一如亞曆山大的席卷歐、亞、非。
漢武帝卻雄心未已。從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他又三次派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匈奴。結果,第一次李陵投降,第二次無功而返,第三次更是全軍覆沒,連李廣利自己也降了。
直到這時,漢武帝才算清醒過來。李廣利投降的第二年,漢武帝否定了在輪台以東屯田的建議,下詔表示要調整對外政策,轉移工作重心,史稱“輪台罪己”。16實際上這份詔書是不能叫做“罪己詔”的(詳見本書後記),所謂“深陳既往之悔”也隻是史家的說法。漢武帝對自己的路線和政策,並沒有根本性的檢討和反省,更不會徹底否定和全麵推翻。相反,兩年後他指定的顧命大臣,則不但有霍光、上官桀和金日,還有桑弘羊。
桑弘羊是漢武帝經濟政策的製定者,也是漢武帝政治路線的代表人。屯兵輪台的建議,就是他提出來的。盡管這個建議被否決,卻不等於過去的方針都被否定。隻不過,漢武帝的外交政策、軍事政策和經濟政策,都將麵臨挑戰,桑弘羊則必須充當辯護人。
那麽,桑弘羊又怎麽樣了?
政變與政改
桑弘羊是被殺掉的。
這當然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和蓋長公主密謀發動宮廷政變,殺霍光,廢昭帝,另立燕王劉旦為天子。消息泄露,反叛集團被一網打盡,燕王、蓋長公主自殺,上官桀、桑弘羊伏誅。
其實開始時,上官桀等人本不想把事情鬧大,隻是要幹掉霍光。因此,他們偽造了燕王的奏章,告發霍光調兵遣將,在京師戒嚴,意欲謀反。
這當然能置霍光於死地,但奏章什麽時候交出去卻成了問題。依照當時的製度,大臣上書要寫正副兩份。尚書先看副本,然後決定是否上奏。霍光可是“領尚書事”的。如果他把奏章扣下來,那就前功盡棄。
上官桀的辦法是打時間差,在霍光休例假時上奏。他們的想法是,隻要漢昭帝說句話,就立即動手。這並非沒有可能。畢竟,這時的昭帝隻有十四歲。
然而昭帝卻一言不發。
第二天,霍光上朝,走到畫室就停住了。
漢昭帝問:大將軍在哪裏?
上官桀答:因為燕王告發他,所以不敢進來。
漢昭帝說:請大將軍入。
於是霍光入內,摘下帽子頓首謝罪。
漢昭帝說:請戴上帽子。這封信是假的,將軍無罪。
霍光問:陛下怎麽知道?
漢昭帝說:將軍前往廣明(地名),不過例行公事,怎麽是調兵遣將?就算調兵遣將,燕王怎麽知道?何況將軍真要謀反,也用不著那些校尉。
尚書們聽昭帝這樣分析,都大吃一驚。上官桀無法利用皇帝,隻好鋌而走險。
此案其實可疑。十四歲孩子就能識破的花招,能算是陰謀詭計嗎?以桑弘羊之多智,又豈能讚同?如果這樣的計謀都能得逞,那運氣也太好了。
但不管怎麽說,桑弘羊總歸是卷了進去。那麽,他又為什麽要跟上官桀結成團夥反對霍光呢?
除了利益之爭,還有路線鬥爭。
鬥爭在政變前一年就白熱化。當時,霍光為了實行新政,利用職權從全國各地找來了六十多個儒家之徒(賢良文學),跟禦史大夫桑弘羊討論經濟政策,公開辯論鹽鐵酒類應該國營還是民營,史稱“鹽鐵會議”。
記錄鹽鐵會議的著作,是《鹽鐵論》。
會議的記錄十分有趣。
顧名思義,鹽鐵會議討論的原本是經濟問題。就算要抓根本,也該辯論國進民退是否合適,壟斷經營是否必需,經濟命脈如何掌握,等等。可惜儒家是不懂經濟的,所以雙方的發言簡直是雞同鴨講。
比如桑弘羊說,進行經濟體製改革,是因為討伐匈奴和保衛邊疆都要用錢。既然國庫不足,就得生財有道,總不能讓前方將士饑寒交迫吧?
這時的正確迴答就該是:換種政策照樣有錢。
然而儒生們的迴答卻是:人間正道,貴道德而賤用兵。
匈奴野蠻,就該加緊建設我們的精神文明,用文明去感化和教化他們,怎麽能長途跋涉去討伐呢?
意思很清楚:那仗根本就不該打。
這是什麽話!仗該不該打,是經濟工作會議討論的問題嗎?那是軍事會議討論的。
儒生們的迴答,豈非文不對題?
何況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不打匈奴,匈奴要打你。不出征,也不應戰嗎?如果仗要打,錢要花,又要取消鹽鐵酒類專賣專營和平準、均輸,請問錢從哪裏來?
儒生當然不會迴答,因為他們根本就迴答不了。
迴答不了,就隻能唱高調。儒生們說:會取勝的不打仗(善克者不戰),會打仗的不帶兵(善戰者不師),會帶兵的不布陣(善師者不陣)。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哪裏用得著花那麽多錢?
這就沒什麽可說的了。
不清楚桑弘羊為什麽要跟這幫邏輯不通的家夥枉費口舌。也許,是因為皇帝有詔書。也許,桑弘羊原本就有話要說。也許,他是要借此機會反戈一擊,為漢武帝也為他自己做一次漂漂亮亮的辯護。
霍光卻顯然是要政改。當然,他並不是要改革政治體製,隻是要改變某些政策法規。這倒也是必要的,因為漢武帝執政期間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包括他的經濟政策,也有問題。不改變,就不會有所謂“昭宣中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政策未改,輿論先行。這就是霍光策劃這次會議的用心。至於那六十多個從全國各地找來的賢良文學,則是他借來打鬼的鍾馗。
賢良文學卻不這麽認為。在他們看來,漢武帝號稱尊儒,其實重法。儒家則看似風光,其實被邊緣化。這迴既然好不容易有了發言權,就必須借此機會奪迴陣地,至少也要在朝堂之上為儒家爭得一席地位。
鹽鐵會議變成了儒法之爭,這是原因之一。
戰端卻是桑弘羊開啟的。在聽夠了儒生們不切實際的誇誇其談後,桑弘羊忍無可忍。他憤憤不平地表示:穩坐家中不知挑擔趕路的苦,說風涼話當然比幹實事容易。博古而不通今,唱高調不接地氣,這樣的人有什麽用?
桑弘羊他們還說,尊儒以來,武皇帝察賢良,舉文學,遍訪民間,思賢若渴。然而選舉出來的大中小儒,有一個能為皇上分憂、興利補弊的嗎?一個都沒有!
這時,儒生們的積怨也如火山爆發。
賢良文學們說,這難道是儒家有問題嗎?不,是組織路線有問題,幹部政策有問題,輿論導向有問題。武皇帝要開疆辟土,故權譎之謀進,兇殘之士用。打仗就要用錢,故興利之臣起。利興則義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犯罪率就高。這個時候,豈不就要重用酷吏了?
於是儒生們悲憤地說:難怪皇上身邊盡是些投機取巧的家夥,因為我大漢王朝就是用利欲在做指揮棒嘛!僅僅提拔一個公孫弘,管什麽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