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3.見《荀子·非相》。
34.請參看本書第二章。
35.見《荀子·禮論》。
36.見《韓非子·顯學》。
37.見《論語·陽貨》。
38.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後記
1.見《莊子·秋水》。
2.見《論語·顏淵》。
3.見《孟子·公孫醜下》。
4.見《莊子·養生主》。
5.見《荀子·勸學》。
6.見《論語·子罕》。
7.見《孟子·告子下》。
8.見《孟子·離婁上》。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
秦始皇的屍體被秘密運往鹹陽,身邊堆滿了鮑魚。
但他的事業卻被劉邦全麵接手,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製度,他開辟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第一章 始皇革命
秦始皇的三大革命:
稱皇帝,反封建,大一統。
興亡隻在頃刻間
大秦帝國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沉沒了,迅速異常,沒有商量,就像他們當年的橫空出世。
請看時間表——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
前221年,秦滅齊,嬴政稱帝。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立。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前207年,秦去帝號,改稱秦王。
前206年,秦亡。
這就是說,從王國變成帝國,秦隻用了九年工夫;從稱帝到滅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結局,恐怕是秦始皇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嬴政對自己的帝國信心滿滿。他的自信,在稱帝之後的第一份詔書中表現得不容置疑。
詔書的內容,是要廢除諡號製度。
所謂諡號,就是中國古代君主、貴族和名人死後,被授予的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諡號,此人就有了一個曆史的評價。最好的是文和武,叫“靈”的則不靈。春秋時期的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楚靈王,都是死於非命。
曆史總是會有價值判斷的,哪怕委婉隱晦。
然而秦始皇卻不以為然。因為君主的諡號並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隻能在死後由他人議決。所以嬴政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很不可取。
問題是諡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區別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後是武王,武王之後是成王,成王之後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誰是誰了。
同樣,沒有了諡號,秦的皇帝難道都叫秦皇?後人讀史的時候,怎麽弄得清呢?
秦始皇卻自有辦法。他說——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1
好一個“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看來,他根本就沒想到大秦帝國會有死掉的那一天。
然而怎麽樣呢?
二世而亡。
實際上,秦二世繼位的第二年,陳勝吳廣就反了。義軍大旗一舉,天下雲集響應,星火頃刻燎原。兩年後,秦相趙高謀殺了二世皇帝,立子嬰為秦君,去帝號,稱秦王。也就是說,僅僅風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國重新變成了王國。更可悲的是,降格為王國的秦並沒能苟延殘喘,子嬰也很快就向劉邦投降。這位可憐兮兮的亡國之君,其實隻當了四十六天秦王。
34.請參看本書第二章。
35.見《荀子·禮論》。
36.見《韓非子·顯學》。
37.見《論語·陽貨》。
38.見《老子·第五十八章》。
後記
1.見《莊子·秋水》。
2.見《論語·顏淵》。
3.見《孟子·公孫醜下》。
4.見《莊子·養生主》。
5.見《荀子·勸學》。
6.見《論語·子罕》。
7.見《孟子·告子下》。
8.見《孟子·離婁上》。
易中天中華史:秦並天下
秦始皇的屍體被秘密運往鹹陽,身邊堆滿了鮑魚。
但他的事業卻被劉邦全麵接手,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製度,他開辟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第一章 始皇革命
秦始皇的三大革命:
稱皇帝,反封建,大一統。
興亡隻在頃刻間
大秦帝國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沉沒了,迅速異常,沒有商量,就像他們當年的橫空出世。
請看時間表——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
前221年,秦滅齊,嬴政稱帝。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立。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前207年,秦去帝號,改稱秦王。
前206年,秦亡。
這就是說,從王國變成帝國,秦隻用了九年工夫;從稱帝到滅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結局,恐怕是秦始皇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嬴政對自己的帝國信心滿滿。他的自信,在稱帝之後的第一份詔書中表現得不容置疑。
詔書的內容,是要廢除諡號製度。
所謂諡號,就是中國古代君主、貴族和名人死後,被授予的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諡號,此人就有了一個曆史的評價。最好的是文和武,叫“靈”的則不靈。春秋時期的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楚靈王,都是死於非命。
曆史總是會有價值判斷的,哪怕委婉隱晦。
然而秦始皇卻不以為然。因為君主的諡號並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隻能在死後由他人議決。所以嬴政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很不可取。
問題是諡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區別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後是武王,武王之後是成王,成王之後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誰是誰了。
同樣,沒有了諡號,秦的皇帝難道都叫秦皇?後人讀史的時候,怎麽弄得清呢?
秦始皇卻自有辦法。他說——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1
好一個“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看來,他根本就沒想到大秦帝國會有死掉的那一天。
然而怎麽樣呢?
二世而亡。
實際上,秦二世繼位的第二年,陳勝吳廣就反了。義軍大旗一舉,天下雲集響應,星火頃刻燎原。兩年後,秦相趙高謀殺了二世皇帝,立子嬰為秦君,去帝號,稱秦王。也就是說,僅僅風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國重新變成了王國。更可悲的是,降格為王國的秦並沒能苟延殘喘,子嬰也很快就向劉邦投降。這位可憐兮兮的亡國之君,其實隻當了四十六天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