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完全可能。
周公清楚地記得,武王伐紂,出兵是在正月(子月),勝利是在二月(醜月),實際隻用了三十多天。這實在太快了!如果他知道,後來全副現代化武裝的美英聯軍,推翻薩達姆政權尚且用了五十六天,恐怕真會倒吸一口冷氣。
高聳的樓台,為什麽說倒就倒?銅鑄的江山,為什麽不堪一擊?曆史的悲劇,會不會再次重演?新生的政權,能不能長治久安?
周公憂心忡忡。
沒錯,皇天上帝的心思,誰也猜不透。他鍾愛過夏,眷顧過商,現在又看好周,這可真是“天命無常”。看來,沒有哪個民族是“天生的上帝選民”,也沒有哪個君主是“鐵定的天之驕子”。一切都會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變。
這就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必須以殷商的滅亡為教訓,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居安思危。顯然,在突如其來的勝利麵前,周人沒有驕傲得像得勝的公牛,反倒如同站在了薄冰之上、深淵之前,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這是一種憂患意識。
是的,憂患。事後,周公在他創作的讚美詩《文王》中,曾這樣告誡自己的族人和同盟——
殷的貴胄來到了周京,
天的心思可真沒有一定。
請把殷商當作明鏡,
想想怎樣保住天命,
保住萬邦的信任。[4]
周人,為什麽這樣理智冷靜?
也許,因為他們是農業民族。
涇渭之間
按照周人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始祖叫“棄”。
棄,是一個實在的人名,還是部族的族名?不清楚。但周人說他是一個人,母親叫“薑嫄”。薑嫄因為踩到一個巨大的腳印,便懷孕生下了棄。據說,棄在堯舜的時代,擔任過聯盟的農業部長,叫“後稷”。後即領導,稷為穀子,後稷的意思,就是“主管農業”。為什麽堯讓棄主管農業呢?因為他是最早種穀子和麥子的人,被人們尊為農神。
棄,是三四千年前的“袁隆平”。
這當然是傳說。但要說周族重農,則不成問題。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就是一塊農田。事實上,夏商周能夠輪流坐莊,先後成為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因為有先進的生產力撐腰。他們的優勢,夏是水利技術,商是青銅技術,周是農業技術。周,是一個農業民族。
◎甲骨文的“周”(新1269)。
◎金文的“周”(德方鼎,王在成周)。
然而到夏文明衰落時,周人卻放棄農業,把自己變成了遊牧民族,“奔於戎狄之間”,直到公劉的時代才重歸農業。公劉是人名,準確地說叫“劉”,公則是頭銜,相當於王或侯。他應該是周人靠得住的始祖。號稱“公劉”,則可能是這時周人已經建立了部落國家。
公劉之後若幹代,是公亶父(亶讀如膽)。公亶父的名字是亶父,公也是頭銜。[5]他後來被追認為“太王”。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太伯和老二虞仲據說是吳國的始祖。老三季曆接班,被稱為公季或王季。
季曆的兒子就是周文王,文王的兒子則是武王。周族的世係,大約如下——
當然,所謂公劉的時代重歸農業,也可能是周人的粉飾之詞。實際情況,是之前他們文化落後,不被看作“諸夏”,而被看作“戎狄”。但不管怎麽說,到公亶父時,他們遷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族名也開始叫“周”。
周原可是個好地方。
說起來周原也是“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這兩條河,就是“涇渭分明”的涇水和渭水。這裏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據說就連野菜都是甜的,貓頭鷹叫起來都像唱歌。[6]移民到這裏的周族,開荒種地,也放牧牛羊。《詩·小雅·無羊》這樣唱道——
誰說你沒有羊?
三百隻喜洋洋。
誰說你沒有牛?
七尺長九十頭。
你的羊來了,
周公清楚地記得,武王伐紂,出兵是在正月(子月),勝利是在二月(醜月),實際隻用了三十多天。這實在太快了!如果他知道,後來全副現代化武裝的美英聯軍,推翻薩達姆政權尚且用了五十六天,恐怕真會倒吸一口冷氣。
高聳的樓台,為什麽說倒就倒?銅鑄的江山,為什麽不堪一擊?曆史的悲劇,會不會再次重演?新生的政權,能不能長治久安?
周公憂心忡忡。
沒錯,皇天上帝的心思,誰也猜不透。他鍾愛過夏,眷顧過商,現在又看好周,這可真是“天命無常”。看來,沒有哪個民族是“天生的上帝選民”,也沒有哪個君主是“鐵定的天之驕子”。一切都會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變。
這就萬萬不可粗心大意,必須以殷商的滅亡為教訓,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居安思危。顯然,在突如其來的勝利麵前,周人沒有驕傲得像得勝的公牛,反倒如同站在了薄冰之上、深淵之前,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這是一種憂患意識。
是的,憂患。事後,周公在他創作的讚美詩《文王》中,曾這樣告誡自己的族人和同盟——
殷的貴胄來到了周京,
天的心思可真沒有一定。
請把殷商當作明鏡,
想想怎樣保住天命,
保住萬邦的信任。[4]
周人,為什麽這樣理智冷靜?
也許,因為他們是農業民族。
涇渭之間
按照周人自己的說法,他們的始祖叫“棄”。
棄,是一個實在的人名,還是部族的族名?不清楚。但周人說他是一個人,母親叫“薑嫄”。薑嫄因為踩到一個巨大的腳印,便懷孕生下了棄。據說,棄在堯舜的時代,擔任過聯盟的農業部長,叫“後稷”。後即領導,稷為穀子,後稷的意思,就是“主管農業”。為什麽堯讓棄主管農業呢?因為他是最早種穀子和麥子的人,被人們尊為農神。
棄,是三四千年前的“袁隆平”。
這當然是傳說。但要說周族重農,則不成問題。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就是一塊農田。事實上,夏商周能夠輪流坐莊,先後成為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因為有先進的生產力撐腰。他們的優勢,夏是水利技術,商是青銅技術,周是農業技術。周,是一個農業民族。
◎甲骨文的“周”(新1269)。
◎金文的“周”(德方鼎,王在成周)。
然而到夏文明衰落時,周人卻放棄農業,把自己變成了遊牧民族,“奔於戎狄之間”,直到公劉的時代才重歸農業。公劉是人名,準確地說叫“劉”,公則是頭銜,相當於王或侯。他應該是周人靠得住的始祖。號稱“公劉”,則可能是這時周人已經建立了部落國家。
公劉之後若幹代,是公亶父(亶讀如膽)。公亶父的名字是亶父,公也是頭銜。[5]他後來被追認為“太王”。亶父有三個兒子,老大太伯和老二虞仲據說是吳國的始祖。老三季曆接班,被稱為公季或王季。
季曆的兒子就是周文王,文王的兒子則是武王。周族的世係,大約如下——
當然,所謂公劉的時代重歸農業,也可能是周人的粉飾之詞。實際情況,是之前他們文化落後,不被看作“諸夏”,而被看作“戎狄”。但不管怎麽說,到公亶父時,他們遷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族名也開始叫“周”。
周原可是個好地方。
說起來周原也是“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這兩條河,就是“涇渭分明”的涇水和渭水。這裏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據說就連野菜都是甜的,貓頭鷹叫起來都像唱歌。[6]移民到這裏的周族,開荒種地,也放牧牛羊。《詩·小雅·無羊》這樣唱道——
誰說你沒有羊?
三百隻喜洋洋。
誰說你沒有牛?
七尺長九十頭。
你的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