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就地賑災
“老人家,這兩個孩子我先替你們養著,待過三五年,家裏的日子好過了,我會再派人將他們送迴來的。你把你們家的地址告訴我。”說著,俞仁向身後的趙蕊一招手。
“把老人家的住址還有名字記下來。”說完,他又向曹安道,“去,給老人家拿一袋米。你們船上要是有現成的吃食,也拿些來給他們。”
曹安才要答應,周圍的人群一下子騷動起來,唿啦啦一下子跪了一大片。
“沈相公,您把他們也一起收了吧!”
俞仁抬頭一看,他們身邊一下子跪下了一大群老人和孩子。這些孩子幾乎都在十歲以下。俞仁大吃了一驚,他完全沒有想到,情況會發展成這樣子。
他哪裏知道。這些人多數都跟方才的那位老漢一般的情況,家裏沒的吃了,成年人還想在家守著,雖然今年沒收到什麽,但還是把希望留在了明年。雖然沒收著糧食,可田野裏到底還能暫時搗騰出些吃的。什麽樹皮、草根啊!反正估計應該還可以挨一挨。可是這老人和孩子就不行了。這原本吃的東西就少的要命了,再要分給老人小孩子,就怕連大人也一起餓死了。
所以,各家的老人大多帶著那些小的孩子背景離鄉,到外地去乞食。其實,當他們離開家門的那一刻便已經知道,他們此行,能最終再活著迴來的機會,隻怕很小了。可是,他們還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因為如果他們不走,隻怕連家中的青壯也活不下來。他們,是這個家的希望。為了這個家的香火能夠延續,為了親人能夠活下來,他們最終還是下定決心選擇了這條死亡之路。
俞仁看著這一群跪在自己麵前的老人孩子,他的心在滴血。
“曹安,這一帶的災情有多久了?為什麽這麽多百姓逃難,官府卻無人過問?”
曹安趕緊走過來,“迴少爺的話,山東今年遭了旱,其中以我們兗州府受災最嚴重。其實,去年這兒就受了災。隻是沒有今年重。所以,這一年來,咱們家的米船都是重點在這一帶賣米。
一來是因為這兒的米價比較高;再者,也是秉承著公子一貫的濟世救人原則。公子時常教導我們,做生意要買賣公平;生意人逐利故然是本性,但也不能一味的隻看重利,生意的根本是要惠及別人,同時也惠及自身。這樣的生意才能長久。
所以,那次少爺讓我進了一大批米糧,之後又沒有用著,我便試著帶著幾個人運了幾船米到這一帶來賣。沒想到,居然小賺了一筆。之後我又帶他們來了幾趟,每來一次,米價便抬一次。”
俞仁點點頭,“既然你說這兒去年便受了災,為什麽官府沒有人管?朝廷沒有發賑災糧嗎?”
曹安還沒說話,就聽到災民中的一個中年漢子氣憤的道,“這些當官的什麽時候把我們百姓當人看過啊!聽說先皇新登基時,便給我們兗州拔下來一批救災糧。可是最終這些糧食都被魯王和兗州的大小官員給收入囊中了,我們這些真正受災的人,便連一顆米也沒見著。”
俞仁聽到這裏,算是徹底明白了。他也知道,大明的官場向來如此,這也不是他能改變的。隻能在心裏希望一向以清廉自居的東林黨上台後,能夠稍改這種官場的貪腐之風。
稍頓了頓,他向曹安突然一揮手。“去告訴那些排隊的人,今天暫時每人隻能限買十斤。等過幾天,我們沈家的米船還會裝載更多的米來。讓他們不要急。
別外,你馬上給我組織人,就在這兒設起粥棚。向災民施粥。”
災民們聽到這話,都麵露喜色,可是他們早已餓了數日,便連歡唿的力氣也沒有了。
“這些孩子怎麽辦?”站在俞仁身後的若蘭問道。
“咱們不是正好迴去嗎?你去找幾條船來,如果這些孩子的家人仍然願意給我們把孩子帶走,咱們便把孩子一起帶迴去。每個送出孩子的人可另領到米糧五十斤。
此外,一定要記住,讓人把每一個孩子家的住址和他們家家長的名字寫下來,還有他們自己的名字、年齡、生辰,以便將來他們長大了可以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若蘭點頭答應。
這時,若梅已經跑迴船上,拿來了許多果子花生,分給孩子們。船上實在沒有什麽現成的熟食,若梅隻好把這些零食統統先掃過來。趙蕊幫著若梅一起給孩子們分著果子花生。
許多孩子拿到花生,便連殼也一起吃掉了。他們實在是太餓了。
俞仁默默看著這些孩子,想起自己從前在家,父母給他伺候的好好的,讓他讀書,他還不願意。不由的眼中含起了熱淚。
“鄉親們,你們放心。我俞仁今天把你們的孩子帶走,我不僅會保證他們不會餓死,我還要教他們識字讀書。待到將來,他們二十歲時,我便會讓他們迴來跟你們相認。”
這些人聽了這話,又一起給俞仁磕頭。
當天下午,俞仁便組織大家,在運河邊搭起了一座粥棚。四方的難民聞風而動,很快便在這兒匯集了近千人。
眼看這個粥棚不夠,俞仁又讓大家動手,多搭了兩個粥棚,三個棚子一起開。還組織災民們自己動手,專門為他們搭了些草棚,以便給他們避風雨。此外,因為人多,為了不引起混亂,俞仁又將這些災民分成了十個大隊,每隊百人。大隊再分五個小隊,每隊二十人。各隊分別選出一個大隊長、一個小隊長。有事,隻要這些隊長出來安排協商就可以。以免出現凡事一哄而上的局麵。
忙活了一個下午,眼看就要天黑了,看著災民們終於基本每人都領過了一次粥。俞仁這才鬆了口氣。
這時,梁宗義匆匆迴來了。
“怎麽樣?可有什麽發現?”俞仁一麵啃著趙蕊交到他手裏的一個紅薯,一麵問。
“我跟在那錢家的管事後麵,發現他拿著銀子和幾斤肉,去找了一個人。後來,我從別處打聽了半天,才知道。那人就是本鎮的地頭。聽說,他們這些人不僅會些拳腳功夫,而且水上的功夫都很利害。
我想,要是這陸上動手,他們是不足慮的,隻怕他們也不敢。最可慮的便是他們從水上給咱們搗鬼。咱們的米可都還裝在船上呢!萬一他們把咱們的船鑿沉了,那可就損失大了。所以,我趕緊來與相公和門主報告。”
俞仁聽了梁宗義的話,扭頭看了一眼梁如繼,“梁兄怎麽看?”
“宗義的話不錯。咱們最怕的便是他們在水下給我們搗鬼。其他的都不足慮。要不然,咱們幹脆馬上動員大家,先把船上的米卸下來,堆到岸上吧!”
俞仁點頭,“這倒不失為一個辦法,至少暫時可以保證米糧的安全。”
不過,俞仁沒有讓大家馬上動手,而是讓曹安先把人組織起來,然後等天黑以後,悄悄的先把米從船上搬下來,再用袋子裝上土,再放迴到船上。這些事要盡量做的隱蔽。
一切搞定後,俞仁又安排人悄悄的伏在幾條米船周圍,等待著魚兒上勾。
可是,等了一夜後,卻沒有任何動靜,俞仁暗暗奇怪,還以為自己的這一招偷梁換柱被人識破了。
就在這時,曹安來報告,說是有個人要見他。
“什麽人?”俞仁問。
第二百四十三章 賑災現場
“說不上。反正不是災民。他自稱是本鎮人,我問他名字,他也不說。”
俞仁放下手中的紅薯。這是幾個災民為了感謝俞仁,特意獻給他的。這也是他們眼中目前最好的東西了。
“這紅薯真是好東西啊!隻可惜太少了。要不然,分給這些災民,他們生吃也行,煮著吃也可以。倒省去了我們不少的人力。”
梁如繼接口道,“俞相公要這紅薯還不容易嗎?這東西在江南多的要死,而且極便宜。如果咱們用米糧去換紅薯,就眼前的這些糧,換來的紅薯便可以夠這一千人吃上小半年的了。”
“真的啊?”俞仁大喜,他正為這些災民太多,自己是否能夠負擔的起而發愁呢!梁如繼的這個主意,讓他一下子放下了心中的這個重擔。
“曹安,這事就交給你了。你馬上派一個人迴家,告訴少夫人,讓他用米糧給我換多多的紅薯來,這東西冬天不易壞,運輸又方便。”
曹安答應一聲,“那,那人您還見不見?”
俞仁這才想起,曹安來是向他匯報有人要見他的。
“見,馬上見。你把他帶過來吧!”
曹安答應一聲,去了。
不一會兒,曹安帶進來一個四十上下的中年男人。此人身材魁梧,倒真是實足的山東大漢。
大漢走過來,向俞仁一抱拳。“沈當家請了。在下黃傑忠,有件事情要問一問沈當家。”
俞仁向黃傑忠也抱了抱拳。“我不姓沈,我姓俞,沈是我姨夫的姓。因為我姨夫病了,所以便由我替他掌管沈家的事務。不知黃兄要問什麽事?”說完,他示意黃傑忠在自己所坐的草席旁坐下來。
那黃傑忠看了看俞仁,見他們幾個都坐在草席上,便在俞仁旁邊坐下來。
“聽說沈當家住在鬆江,卻遠到我們兗州來施粥,不知所為何來?”黃傑忠說這話時,臉上露出戒備的神色。
俞仁向那黃傑忠微微一笑,“黃兄問的是。說實話,其實我本也沒有這個打算。隻是湊巧罷了。
我與幾個兄弟剛從京裏迴來,想要迴老家鬆江。可是在這兒卻遇上了大片的災民。我於是便上岸想看看情況,沒想到正好碰上我自家的商船在此賣米。
我見這些災民多數無錢買米,又實在餓的不行,便讓家童在此特設一粥棚。雖然我是做生意的人。可是我也明白一個道理,生意首先要有人才有的做。如果百姓都活不成了,我也就自然沒有了生意做。
雖然看上去現在我無償的給他們施粥是我虧了。可是我相信,待到來年,他們的收成好了。他們便會跟我做生意的。我用一年的付出,換來未來長久的生意,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值得做的生意嗎?”
黃傑忠聽了俞仁的話,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俞兄真是大才,目光遠大,不像有些人那樣,隻會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不放手。兄弟受教了。”說完,一甩袖子,轉身走了。
黃傑忠走後,梁宗義悄悄向俞仁道,“我昨天看到那錢家的管事,找的人就是他。”
俞仁點點頭,站起來伸了個懶腰。“看來,這兒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咱們也該迴去,辦我們自己的大事了。”
一旁的若梅不解的問,“為什麽?梁師哥昨天不還說,那姓錢的對咱們不懷好意嗎?”
俞仁伸手摸了摸若梅的頭,“你這丫頭聰明一時,怎麽這事也想不通。那姓錢的雖然對咱們不懷好意,可是卻不敢得罪那黃傑忠。他是本鎮的地頭蛇,有他給我們罩著,所以我說咱們可以放心的走。”
“為什麽你會認為這黃傑忠一定會罩著咱們,咱們可沒給他任何好處,而且他還收了錢家的銀子。”
“因為他方才問我的那個問題。”
若梅想了想,似乎明白了些什麽,又似乎不是很明白。
俞仁又把曹安找了來,“這兒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如果有新的難民來,你記得就按我的辦法辦。先把他們編隊,然後再由他們每隊的負責人對他們進行管理。
盡量不要餓死人,但是你也要記住,我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解決目前的千吧人的問題,我們還可以,但難民再擴大,我們也會承受不住。所以,我走以後,你一定要經常派人向我匯報這兒的災情。如果災民超過三千,你就要小心對待了,需謹慎對待新的災民。如果超過五千,你就不能再接受新災民了。咱們雖然做的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則就會把我們自己也一起拖進萬丈深淵。
另外,這麽多人住在這兒,隻怕咱們還得找個大夫在這兒坐鎮才好。”
“放心吧!少爺,您隻管忙您的去吧!少夫人早就在家盼著您迴去了。這兒的一切就交給我好了!”
兩人正說著,突然聽到若蘭匆匆迴來向俞仁匯報。“不好了,有一個孩子不知是餓的,還是病的,居然死掉了。”
俞仁一聽有人死了,趕緊站起來,“在哪兒?我去看看。”
若蘭帶著俞仁來到一個草棚邊,遠遠的便看見那兒圍著一小撮人。
“俞相公來了,大家讓一讓。”眾人趕緊給俞仁讓出一條道。俞仁走進人群,見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躺倒在地上,一動不動。一個老太太坐在一旁垂淚。
俞仁走上前,蹲在小男孩的身旁,伸手試了試孩子的鼻息,果然已經沒有氣了。
“這孩子剛才還好好的,也不知是怎麽了,突然就死掉了。不過,既然死了,不如早些埋了吧!”一個旁邊的中年人道。他正是這一隊人的小隊長。
俞仁又趕緊把手伸進孩子的胸口。他突然發現,孩子還有微弱的心動。俞仁以為是自己產生了錯覺。
“若蘭,你來看看,這孩子是不是還有心跳。”
若蘭走過來,照著俞仁的樣子,也把手按在孩子的胸口處。
“是,是還有一點心跳。”
“孩子還沒死,趕緊去請大夫。”俞仁向若蘭急道。
“大夫來了!”俞仁的話還沒講完,外麵便有人叫道。
果然就見人群外走過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他背著一個舊箱子,神態有些疲倦,但是腳步還是很匆匆。不知是聽說了這邊死了人,又或是別人去告訴他,這才匆匆趕來的。
俞仁看這老頭背著一個箱子,滿麵風塵的樣子,不由的奇怪,便隨口問了一句,“他是鎮上的大夫嗎?”
“不是,這位李先生是最近才來咱們這兒的。李先生可是好人,他是行醫路經我們這兒,看到我們這些災民生病了,無錢醫治,便主動留下來,免費給我們醫病。他在咱們這兒已經呆了小半個月了。”一個站在俞仁身邊的災民解釋道。
俞仁點點頭,內心裏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這個世界好人也還是不少的。
那李先生匆匆走進棚裏,蹲下身子,仔細的給小男孩檢查了一遍,便趕緊從背箱裏拿出一副銀針,取出其中一支長針在小男孩子的喉嚨處紮了幾下,又在他的胸口處紮了幾下。
就見那男孩子的喉嚨動了幾下,似乎是吞下了什麽東西,然後便慢慢的蘇醒過來。
看的俞仁暗暗佩服,一旁的人們卻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這孩子是怎麽迴事?”本棚的那名負責人向李先生問。
“不是什麽大病,隻是他剛才吃東西時被一個東西突然卡在了喉嚨裏,沒吞下去,這才出現了窒息。”
“老人家,這兩個孩子我先替你們養著,待過三五年,家裏的日子好過了,我會再派人將他們送迴來的。你把你們家的地址告訴我。”說著,俞仁向身後的趙蕊一招手。
“把老人家的住址還有名字記下來。”說完,他又向曹安道,“去,給老人家拿一袋米。你們船上要是有現成的吃食,也拿些來給他們。”
曹安才要答應,周圍的人群一下子騷動起來,唿啦啦一下子跪了一大片。
“沈相公,您把他們也一起收了吧!”
俞仁抬頭一看,他們身邊一下子跪下了一大群老人和孩子。這些孩子幾乎都在十歲以下。俞仁大吃了一驚,他完全沒有想到,情況會發展成這樣子。
他哪裏知道。這些人多數都跟方才的那位老漢一般的情況,家裏沒的吃了,成年人還想在家守著,雖然今年沒收到什麽,但還是把希望留在了明年。雖然沒收著糧食,可田野裏到底還能暫時搗騰出些吃的。什麽樹皮、草根啊!反正估計應該還可以挨一挨。可是這老人和孩子就不行了。這原本吃的東西就少的要命了,再要分給老人小孩子,就怕連大人也一起餓死了。
所以,各家的老人大多帶著那些小的孩子背景離鄉,到外地去乞食。其實,當他們離開家門的那一刻便已經知道,他們此行,能最終再活著迴來的機會,隻怕很小了。可是,他們還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因為如果他們不走,隻怕連家中的青壯也活不下來。他們,是這個家的希望。為了這個家的香火能夠延續,為了親人能夠活下來,他們最終還是下定決心選擇了這條死亡之路。
俞仁看著這一群跪在自己麵前的老人孩子,他的心在滴血。
“曹安,這一帶的災情有多久了?為什麽這麽多百姓逃難,官府卻無人過問?”
曹安趕緊走過來,“迴少爺的話,山東今年遭了旱,其中以我們兗州府受災最嚴重。其實,去年這兒就受了災。隻是沒有今年重。所以,這一年來,咱們家的米船都是重點在這一帶賣米。
一來是因為這兒的米價比較高;再者,也是秉承著公子一貫的濟世救人原則。公子時常教導我們,做生意要買賣公平;生意人逐利故然是本性,但也不能一味的隻看重利,生意的根本是要惠及別人,同時也惠及自身。這樣的生意才能長久。
所以,那次少爺讓我進了一大批米糧,之後又沒有用著,我便試著帶著幾個人運了幾船米到這一帶來賣。沒想到,居然小賺了一筆。之後我又帶他們來了幾趟,每來一次,米價便抬一次。”
俞仁點點頭,“既然你說這兒去年便受了災,為什麽官府沒有人管?朝廷沒有發賑災糧嗎?”
曹安還沒說話,就聽到災民中的一個中年漢子氣憤的道,“這些當官的什麽時候把我們百姓當人看過啊!聽說先皇新登基時,便給我們兗州拔下來一批救災糧。可是最終這些糧食都被魯王和兗州的大小官員給收入囊中了,我們這些真正受災的人,便連一顆米也沒見著。”
俞仁聽到這裏,算是徹底明白了。他也知道,大明的官場向來如此,這也不是他能改變的。隻能在心裏希望一向以清廉自居的東林黨上台後,能夠稍改這種官場的貪腐之風。
稍頓了頓,他向曹安突然一揮手。“去告訴那些排隊的人,今天暫時每人隻能限買十斤。等過幾天,我們沈家的米船還會裝載更多的米來。讓他們不要急。
別外,你馬上給我組織人,就在這兒設起粥棚。向災民施粥。”
災民們聽到這話,都麵露喜色,可是他們早已餓了數日,便連歡唿的力氣也沒有了。
“這些孩子怎麽辦?”站在俞仁身後的若蘭問道。
“咱們不是正好迴去嗎?你去找幾條船來,如果這些孩子的家人仍然願意給我們把孩子帶走,咱們便把孩子一起帶迴去。每個送出孩子的人可另領到米糧五十斤。
此外,一定要記住,讓人把每一個孩子家的住址和他們家家長的名字寫下來,還有他們自己的名字、年齡、生辰,以便將來他們長大了可以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若蘭點頭答應。
這時,若梅已經跑迴船上,拿來了許多果子花生,分給孩子們。船上實在沒有什麽現成的熟食,若梅隻好把這些零食統統先掃過來。趙蕊幫著若梅一起給孩子們分著果子花生。
許多孩子拿到花生,便連殼也一起吃掉了。他們實在是太餓了。
俞仁默默看著這些孩子,想起自己從前在家,父母給他伺候的好好的,讓他讀書,他還不願意。不由的眼中含起了熱淚。
“鄉親們,你們放心。我俞仁今天把你們的孩子帶走,我不僅會保證他們不會餓死,我還要教他們識字讀書。待到將來,他們二十歲時,我便會讓他們迴來跟你們相認。”
這些人聽了這話,又一起給俞仁磕頭。
當天下午,俞仁便組織大家,在運河邊搭起了一座粥棚。四方的難民聞風而動,很快便在這兒匯集了近千人。
眼看這個粥棚不夠,俞仁又讓大家動手,多搭了兩個粥棚,三個棚子一起開。還組織災民們自己動手,專門為他們搭了些草棚,以便給他們避風雨。此外,因為人多,為了不引起混亂,俞仁又將這些災民分成了十個大隊,每隊百人。大隊再分五個小隊,每隊二十人。各隊分別選出一個大隊長、一個小隊長。有事,隻要這些隊長出來安排協商就可以。以免出現凡事一哄而上的局麵。
忙活了一個下午,眼看就要天黑了,看著災民們終於基本每人都領過了一次粥。俞仁這才鬆了口氣。
這時,梁宗義匆匆迴來了。
“怎麽樣?可有什麽發現?”俞仁一麵啃著趙蕊交到他手裏的一個紅薯,一麵問。
“我跟在那錢家的管事後麵,發現他拿著銀子和幾斤肉,去找了一個人。後來,我從別處打聽了半天,才知道。那人就是本鎮的地頭。聽說,他們這些人不僅會些拳腳功夫,而且水上的功夫都很利害。
我想,要是這陸上動手,他們是不足慮的,隻怕他們也不敢。最可慮的便是他們從水上給咱們搗鬼。咱們的米可都還裝在船上呢!萬一他們把咱們的船鑿沉了,那可就損失大了。所以,我趕緊來與相公和門主報告。”
俞仁聽了梁宗義的話,扭頭看了一眼梁如繼,“梁兄怎麽看?”
“宗義的話不錯。咱們最怕的便是他們在水下給我們搗鬼。其他的都不足慮。要不然,咱們幹脆馬上動員大家,先把船上的米卸下來,堆到岸上吧!”
俞仁點頭,“這倒不失為一個辦法,至少暫時可以保證米糧的安全。”
不過,俞仁沒有讓大家馬上動手,而是讓曹安先把人組織起來,然後等天黑以後,悄悄的先把米從船上搬下來,再用袋子裝上土,再放迴到船上。這些事要盡量做的隱蔽。
一切搞定後,俞仁又安排人悄悄的伏在幾條米船周圍,等待著魚兒上勾。
可是,等了一夜後,卻沒有任何動靜,俞仁暗暗奇怪,還以為自己的這一招偷梁換柱被人識破了。
就在這時,曹安來報告,說是有個人要見他。
“什麽人?”俞仁問。
第二百四十三章 賑災現場
“說不上。反正不是災民。他自稱是本鎮人,我問他名字,他也不說。”
俞仁放下手中的紅薯。這是幾個災民為了感謝俞仁,特意獻給他的。這也是他們眼中目前最好的東西了。
“這紅薯真是好東西啊!隻可惜太少了。要不然,分給這些災民,他們生吃也行,煮著吃也可以。倒省去了我們不少的人力。”
梁如繼接口道,“俞相公要這紅薯還不容易嗎?這東西在江南多的要死,而且極便宜。如果咱們用米糧去換紅薯,就眼前的這些糧,換來的紅薯便可以夠這一千人吃上小半年的了。”
“真的啊?”俞仁大喜,他正為這些災民太多,自己是否能夠負擔的起而發愁呢!梁如繼的這個主意,讓他一下子放下了心中的這個重擔。
“曹安,這事就交給你了。你馬上派一個人迴家,告訴少夫人,讓他用米糧給我換多多的紅薯來,這東西冬天不易壞,運輸又方便。”
曹安答應一聲,“那,那人您還見不見?”
俞仁這才想起,曹安來是向他匯報有人要見他的。
“見,馬上見。你把他帶過來吧!”
曹安答應一聲,去了。
不一會兒,曹安帶進來一個四十上下的中年男人。此人身材魁梧,倒真是實足的山東大漢。
大漢走過來,向俞仁一抱拳。“沈當家請了。在下黃傑忠,有件事情要問一問沈當家。”
俞仁向黃傑忠也抱了抱拳。“我不姓沈,我姓俞,沈是我姨夫的姓。因為我姨夫病了,所以便由我替他掌管沈家的事務。不知黃兄要問什麽事?”說完,他示意黃傑忠在自己所坐的草席旁坐下來。
那黃傑忠看了看俞仁,見他們幾個都坐在草席上,便在俞仁旁邊坐下來。
“聽說沈當家住在鬆江,卻遠到我們兗州來施粥,不知所為何來?”黃傑忠說這話時,臉上露出戒備的神色。
俞仁向那黃傑忠微微一笑,“黃兄問的是。說實話,其實我本也沒有這個打算。隻是湊巧罷了。
我與幾個兄弟剛從京裏迴來,想要迴老家鬆江。可是在這兒卻遇上了大片的災民。我於是便上岸想看看情況,沒想到正好碰上我自家的商船在此賣米。
我見這些災民多數無錢買米,又實在餓的不行,便讓家童在此特設一粥棚。雖然我是做生意的人。可是我也明白一個道理,生意首先要有人才有的做。如果百姓都活不成了,我也就自然沒有了生意做。
雖然看上去現在我無償的給他們施粥是我虧了。可是我相信,待到來年,他們的收成好了。他們便會跟我做生意的。我用一年的付出,換來未來長久的生意,這難道不是一件很值得做的生意嗎?”
黃傑忠聽了俞仁的話,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俞兄真是大才,目光遠大,不像有些人那樣,隻會盯著眼前的蠅頭小利不放手。兄弟受教了。”說完,一甩袖子,轉身走了。
黃傑忠走後,梁宗義悄悄向俞仁道,“我昨天看到那錢家的管事,找的人就是他。”
俞仁點點頭,站起來伸了個懶腰。“看來,這兒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咱們也該迴去,辦我們自己的大事了。”
一旁的若梅不解的問,“為什麽?梁師哥昨天不還說,那姓錢的對咱們不懷好意嗎?”
俞仁伸手摸了摸若梅的頭,“你這丫頭聰明一時,怎麽這事也想不通。那姓錢的雖然對咱們不懷好意,可是卻不敢得罪那黃傑忠。他是本鎮的地頭蛇,有他給我們罩著,所以我說咱們可以放心的走。”
“為什麽你會認為這黃傑忠一定會罩著咱們,咱們可沒給他任何好處,而且他還收了錢家的銀子。”
“因為他方才問我的那個問題。”
若梅想了想,似乎明白了些什麽,又似乎不是很明白。
俞仁又把曹安找了來,“這兒的事情,就交給你了。如果有新的難民來,你記得就按我的辦法辦。先把他們編隊,然後再由他們每隊的負責人對他們進行管理。
盡量不要餓死人,但是你也要記住,我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解決目前的千吧人的問題,我們還可以,但難民再擴大,我們也會承受不住。所以,我走以後,你一定要經常派人向我匯報這兒的災情。如果災民超過三千,你就要小心對待了,需謹慎對待新的災民。如果超過五千,你就不能再接受新災民了。咱們雖然做的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否則就會把我們自己也一起拖進萬丈深淵。
另外,這麽多人住在這兒,隻怕咱們還得找個大夫在這兒坐鎮才好。”
“放心吧!少爺,您隻管忙您的去吧!少夫人早就在家盼著您迴去了。這兒的一切就交給我好了!”
兩人正說著,突然聽到若蘭匆匆迴來向俞仁匯報。“不好了,有一個孩子不知是餓的,還是病的,居然死掉了。”
俞仁一聽有人死了,趕緊站起來,“在哪兒?我去看看。”
若蘭帶著俞仁來到一個草棚邊,遠遠的便看見那兒圍著一小撮人。
“俞相公來了,大家讓一讓。”眾人趕緊給俞仁讓出一條道。俞仁走進人群,見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躺倒在地上,一動不動。一個老太太坐在一旁垂淚。
俞仁走上前,蹲在小男孩的身旁,伸手試了試孩子的鼻息,果然已經沒有氣了。
“這孩子剛才還好好的,也不知是怎麽了,突然就死掉了。不過,既然死了,不如早些埋了吧!”一個旁邊的中年人道。他正是這一隊人的小隊長。
俞仁又趕緊把手伸進孩子的胸口。他突然發現,孩子還有微弱的心動。俞仁以為是自己產生了錯覺。
“若蘭,你來看看,這孩子是不是還有心跳。”
若蘭走過來,照著俞仁的樣子,也把手按在孩子的胸口處。
“是,是還有一點心跳。”
“孩子還沒死,趕緊去請大夫。”俞仁向若蘭急道。
“大夫來了!”俞仁的話還沒講完,外麵便有人叫道。
果然就見人群外走過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他背著一個舊箱子,神態有些疲倦,但是腳步還是很匆匆。不知是聽說了這邊死了人,又或是別人去告訴他,這才匆匆趕來的。
俞仁看這老頭背著一個箱子,滿麵風塵的樣子,不由的奇怪,便隨口問了一句,“他是鎮上的大夫嗎?”
“不是,這位李先生是最近才來咱們這兒的。李先生可是好人,他是行醫路經我們這兒,看到我們這些災民生病了,無錢醫治,便主動留下來,免費給我們醫病。他在咱們這兒已經呆了小半個月了。”一個站在俞仁身邊的災民解釋道。
俞仁點點頭,內心裏不由的發出一聲感歎:這個世界好人也還是不少的。
那李先生匆匆走進棚裏,蹲下身子,仔細的給小男孩檢查了一遍,便趕緊從背箱裏拿出一副銀針,取出其中一支長針在小男孩子的喉嚨處紮了幾下,又在他的胸口處紮了幾下。
就見那男孩子的喉嚨動了幾下,似乎是吞下了什麽東西,然後便慢慢的蘇醒過來。
看的俞仁暗暗佩服,一旁的人們卻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
“這孩子是怎麽迴事?”本棚的那名負責人向李先生問。
“不是什麽大病,隻是他剛才吃東西時被一個東西突然卡在了喉嚨裏,沒吞下去,這才出現了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