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王重榮,也是個不經捧的人,他與朱溫交手過多次,深知其驍勇善戰,得到朱溫的歸降本已有幾分心喜,見朱溫對自己還如此尊敬,口口聲聲以外甥自居,更是喜出望外,早把當初的陷城之仇和奪糧之恨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隻顧將這一特大“喜訊”上報總司令王鐸。
王鐸也很高興,這畢竟是自他就任剿匪總司令以來,最拿得出手的一項成績,當然得大肆渲染一下,當即便以天子的名義,將同州、華州(此時還在齊軍手中)劃為同華鎮,任命朱溫為同華節度使。同時命謝瞳帶上表章前往成都,好讓天子李儇也分享一下前方的好消息:陛下聖明,賊軍中最能打的大將已經歸順我大唐了!
可能是自離開長安以來-經曆了太多的失望,李儇對朱溫歸降這個突然到來實質性勝利大感驚喜。再加上謝瞳同誌講故事的水平很高,其口才要是放在今天,定然笑傲單田芳,力壓田連元。他在麵君之時,將朱溫早年如何胸懷大誌卻懷才不遇,發下金吾之歎到奮然宋州投軍,大義覺迷一朝悔悟終於浪子迴頭等等事跡細述了一遍,聲情並茂,感人至深,直把偷鍋賊潑朱三的前半生,說成了一部成功的勵誌劇本。
李儇完全聽得代入了角色,一時興起,很慷慨地下詔:授朱溫右金吾大將軍之職(正三品,當初唐朝招安王仙芝、黃巢時都沒出過這麽高的開價)、兼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為“朱全忠”(注:出於個人習慣,本書今後以第三人稱敘述時,仍將主要使用朱溫原名)。
據說,就在這份詔書下發後不久,有人秘密向李儇進言這個賜名不妥:全者,人之王也,忠者,中之心也,讓一降將以人之王居於中之心,非國家之福!
李儇聽後,據說有幾分後悔,但覺得詔書已下,不便更改。
朱溫降唐的影響,像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很快就傳染到了距離同州很近的華州。
偽齊朝的華州刺史李詳,原本便與朱溫友善,對大齊朝的前景也不看好,見朱溫歸降後大唐待他不薄,不由得怦然心動,也秘密遣使到唐營,與楊複光、王重榮等談判投降條件。可惜一來李詳做事不夠縝密,二來因為有嚴實的腦袋為前車之鑒,華州的監軍宦官警惕性非常高,工作態度格外敬業。李詳的降唐計劃,八字還沒畫完一撇,就讓監軍察覺到,然後馬上向上級告密。黃巢得到密報,立斬李詳,然後任命自己的弟弟黃鄴為華州刺史,挫敗了這次未遂兵變。
王重榮本來指望著通過複製同州模式來奪取華州,不料李詳被殺,讓他的計劃落了空。不僅如此,據各種情報顯示:黃巢震怒於朱溫的背叛以及東線出現的新危機,很可能即將把齊軍的主要打擊目標指向東線,已經授權尚讓,集結重兵,準備對同州和河中軍進行一次力度空前的打擊。
王重榮不久前因為認了一個幹外甥帶來的好心情又被破壞了:一想到兵力仍很強大的齊軍已經將血紅的眼睛盯上了自己,過不了多久,滿山遍野的齊軍白旗就要衝著河中方向殺將過來,王重榮一時覺得壓力山大。怎麽辦呢?
有困難,找領導!正好剿匪總司令王鐸也來到河中,王重榮便用帶著點誇張的口吻,對著總司令王鐸與相當於總政委的楊複光這兩位中央首長訴苦說:“如今這事情可真是難辦了!若是投降黃巢吧,辜負了國家的大恩,但要和黃巢幹仗,我這點兒兵力還不夠賊兵塞牙縫!”
聽了這段牢騷後,王司令的反應史書中沒有記載,按照以他平日的水準,如果發揮正常,大概也就是說了些“困難是大,任務是難,但是小王同誌你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陛下和人民也都是相信你的”之類勉勵的套話,說了肯定和沒說一樣。
但是楊政委就不同了,他一開口,就提出了一條影響今後中國近百年曆史進程的重要建議:“雁門的李仆射,向來以雄材武略威震代北,當年他的父親和我的養父曾在一起共事,結成深交。李仆射為人耿直,忠不顧難,死義如己,自黃巢作亂以來,憂心國事,頗有勤王赴難的決心!之所以未能成行,主要是讓河東節度使鄭從讜給擋了道。如果讓朝廷下一道旨意給鄭從讜,詔書一到,李仆射的軍隊即刻可至,那時剿滅黃巢便指日可待,甚至都用不著我們動手了!”
那麽,在楊複光口中,這位“忠不顧難,死義如己”的李仆射是何許人呢?毫無疑問,就是在幾年前,天下第二大反唐武裝的領袖,沙陀人飛虎子李克用!這段話中的形容詞用在此前的李克用身上,怎麽看怎麽象是諷刺,但如果用來比喻此後的李克用,倒是真不算離譜,楊複光真這話,簡直有點兒未卜先知了。
其實,最早提出赦免李克用,讓沙陀叛將來對付造反鹽販這一建議的大唐高官,並不是楊複光。早在廣明元年(公元881年)十一月,黃巢還沒有攻破長安,岌岌可危的大唐朝廷就任命河東監軍宦官陳景思為代北起軍使,讓他盡快從民風驃悍的代北地區征發出一支軍隊,救援京城。
陳景思的工作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再加上自李克用叛軍被打散後,一大批以沙陀人為主,涵蓋了代北各族的驍勇猛士失業待崗,兵源充足,所以陳景思隻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拉起了五千騎兵,由李克用的族叔降將李友金指揮,南下長安。
李友金進軍可沒有陳景思征兵這麽“急躁”,他率軍於廣明元年十二月從今天山西北部的雁門出發,到中和元年二月,才慢吞吞的走到絳州(今山西新絳),花了兩個多月,還沒有走出河東,而長安早已經變成大齊的都城了。於是,李友金借口齊軍勢大,我方兵力太少,難以濟事,一轉馬頭,又迴到雁門。
李友金迴師之後,陳景思和他大力募兵,沒用太長時間,就將兵力擴充三萬餘人。沒想這些人來自北方各族,很多是李國昌、李克用舊部,雖然勇猛異常,但又兇悍難製,不用說對下身少了重要部件的陳長官明顯不買帳,就是同為沙陀人的李友金也指揮不動。他們小有一點不如意就鬧事搶-劫,要是大不如意……嗯,已經有段文楚這個很好的先例或者說先烈了。
眼看這種情況,陳景思也被嚇得整日提心吊膽,李友金乘機遊說他:“要興大眾,成大事,總得有一個威望足夠高的人當頭才行。現在雖然勉強湊起了三萬大軍,但沒有一個合格的統帥,縱然出戰,也不會有什麽戰功,軍隊不嘩變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我的老哥李司徒父子,雖然去年獲罪於國家,寄身於韃靼,但他們的雄武之略,一向被代北之人敬服。如果朝廷肯將他們赦罪召還,則代北之軍可一麾響應,黃巢那幾個草賊可以輕鬆擺平!”
七百多年後的明末清初大學者王夫之根據這一段曆史,斷定這是一起發生在唐末的無間道事件,而李友金明顯就是李克用或者李國昌安排下的臥底,所以他才會拐彎抹角,想方設法地替李克用父子脫罪。不過陳景思現在如同爬上熱鍋的螞蟻,根本沒心思去探尋李友金的動機是否純正,腦袋都不知道還能穩穩當當地頂在脖子上幾天,除了聽從,哪還能有別的主意?於是,李友金的意思,便以陳景思的名義上奏給了正在逃難的大唐朝廷。
應該說李友金很聰明,他清楚地認識到,對方越是缺少本錢,越是有求有你,就越容易砍價。果然,被黃巢趕出長安的李儇這次非常大方,馬上宣布既往不咎,同意了對不久前的兩位“賊首”,李克用父子的赦罪和征召。
接到叔父李友金給他帶來的好消息,李克用並沒有馬上急匆匆南下,畢竟南邊的情況還不是太清晰,就這麽孤身迴去可不一定牢靠,槍杆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是多餘的。
於是,李克用在韃靼人的部落裏登高一唿:凡是想建功立業、升官發財,離開窮得隻剩下西北風的塞北,見識見識漢地繁華的純爺們,都跟我來吧!
有了充滿誘惑力的廣告詞,又是在韃靼人心目中威名赫赫的“李克用”這樣的名牌,沒花幾天功夫,便有一萬餘粗獷好鬥的塞北漢子,帶著用別人家財發家致富的美好願望,聚集到了李氏父子的麾下。隨後,李克用率這一萬大軍南下至蔚州(今山西靈丘),與李友金的三萬人馬會合,總兵力達到四萬餘人,擠進了軍隊密度已經非常高的代北之地。
別看李克用這幾萬大軍全是臨時趕工造出來的速成品,但因為其骨幹人員多出自驍勇善戰的原沙陀軍人集團,他們當初隻是被打散,並沒有被消滅,現在乘著有利時機,又重新匯集在一起。在這些人中,不但有蓋寓、薛誌勤、康君立等在大同兵變時就擁戴李克用的老將,更有李存孝、李嗣源、李嗣昭等將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放異彩的眾多將星。總之,由於原材料的質量非常過硬,這是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師!
盧龍李可舉、大同赫連鐸、振武契苾璋、以及河東鄭從讜等,這些與李克用父子惡戰數年的北方諸藩鎮不得不痛苦地發現,那個曾攪得大家不得安生、聞之色變的“沙陀飛虎子”,又迴來了!
尤其對於盧龍、大同、振武這幾個已經事實獨立的藩鎮來說,如果黃巢得了天下,大不了我們換麵旗子,可如果讓“人民公敵”李克用在代北重新站穩腳跟,那我們哥幾個還有好日子過嗎?
思來想去,這些藩鎮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既然暫時不方便公開與中央的新精神作對,那我們就聯合起來,對李克用集團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抵-製。李克用雖然有了四萬大軍,卻還沒有為這支大軍提供補給所需的足夠地盤,也不可能得到中央撥款,堅持不了太久。一旦他耐不住性子劫掠地方,就怪不得我們不按中央指示辦事了,到時候大家一齊動手,再次把獨眼小李趕迴去!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發生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五月,差不多與高駢宣布出兵勤王,前往東塘野營的同時,李克用也在代北誓師南下。果然,囊中羞澀的李克用為了給他的大軍籌餉,給河東節度使鄭從讜發去一份公文,宣稱自己奉朝廷之命南下討黃巢,現已出動大軍五萬人(略微誇張了兵力,可能李克用想借這個數字多領點兒),請沿途各地方政府準備好糧草補給、各種物資,以及運輸車輛,積極配合勤王大軍的行動。
雖然李克用的願望很豐滿,但河東迴應的現實很骨感:節度使鄭從讜不但沒有主動提供軍糧,反而命沿途緊閉城門,像防賊一樣嚴防李克用的勤王軍,甚至在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集結重兵,公然阻斷了李克用的進軍大路!李克用極為鬱悶,但他也知道暫時還不是與鄭從讜撕破臉皮的時候,便親自率領精兵一萬,從偏僻小道繞過石嶺關,到達汾水東岸,紮營於太原城郊,並再次致書鄭從讜,要求給個解釋。馬上,河東的迴信送到沙陀軍營,內容非常和諧:河東鎮堅決擁護中央的英明決策,貴軍所需軍餉正在緊張籌措中,請李仆射稍安勿躁。
李克用比較單純,居然還真耐著性子等了幾天,卻不見太原城中有絲毫準備發糧的跡象。
五月十六日,實在忍不住的李克用親自來到城下,對著城頭大聲唿喊,要求鄭從讜出來見麵。鄭從讜出來了,這位早在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就榮登進士第的四朝元老口才了得,玩忽悠,李克用完全不是對手,說得那叫“情真意切”:“將軍父子二人,從鹹通年間以來奮激忠義,為國血戰,屢立奇功,天下之人誰不感念將軍父子的功德……如今國家多難,正是李仆射你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隻恨老夫受命守藩,不敢擅離職守,不能陪將軍一起出征了……有這樣的好機會改過自新,李仆射你可一定要自重自愛啊!”
心眼比較實在的李克用聽了鄭老爺子這番“肺腑之言”,一時間頗受感動,熱淚盈眶地正打算拜謝告辭,突然一愣神:這尼瑪不對啊,正事還沒提呐!我軍的軍餉怎麽辦?
鄭老爺子淡定坦誠地表示:“哦,那事啊,不用急,沒問題,明天就到!”
第二天,河東籌措的軍餉終於送到李克用軍營,共有錢一千貫,米一千斛。按李克用部四萬人計算,平均每人能分到二十五個銅板,三斤米,不用問,這就傳說中的打發叫花子!
李克用大怒,鄭從讜可以把他當成乞丐,但自己不把自己當成丐幫幫主啊!這幾萬將士可是帶著極高的期望值來投奔自己的,豈能用幾個錢、幾斤米來打發?沒辦法,不讓用合法途徑謀生存,隻有用非法途徑取富貴了!沙陀軍大掠汾東,河東軍民大震,這下子,正中北方諸鎮之下懷。
鄭從讜一麵派將軍王蟾、薛威出師抵禦,一麵緊急求救於振武鎮,心有靈犀的節度使契苾璋反應神速,居然第二天就趕到太原(以當時的交通與通訊條件,如果沒有預謀準備,這是不可想像的),並連破沙陀軍兩個營寨,遭受意外小挫的李克用揮軍反擊,打敗振武與河東聯軍,契苾璋等隻得退入太原死守。經曆過造反失敗的李克用,並不想把事件弄得不可收拾,便不攻太原,轉而搶-劫陽曲、榆次,飽掠一番後,北上攻陷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縣),然後暫時以此二州為家,自稱忻代留後。
好極了,這下獨眼小李的二次謀反算是坐實了!至少李克用的對頭們是這樣想的。振武節度使契苾璋、大同防禦使赫連鐸、天德軍防禦使(注:抱歉,查不到此時的在任者姓名)聯名上表,願共討李克用,由河東鄭從讜提供後勤支援。
不過吆喝歸吆喝,行動歸行動,這幾個二流藩鎮並沒有馬上動手,而是等待著李克用的另一個仇家,軍力最強大的盧龍軍表態。果然,盧龍節度使李可舉對李克用重現代北,也坐不住了,他率師西進,與大同赫連鐸會師,進攻忻、代。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四月,兩軍交戰,反沙陀聯盟中最強大的盧龍、大同聯軍被李克用擊敗。這個結果讓加盟諸藩鎮頗為泄氣,雖然趕走李克用仍是大家共同的心願,但卻誰也不願意冒險衝鋒在前了,而李克用除了時不時到別人的地盤搶點東西發軍餉外,也不想進一步擴大事端。於是,北方諸藩鎮第二次討伐李克用的戰爭,便進入不戰不和的僵持階段。這顯然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各方都盼望著,能有一個讓大家都下得去的台階。
這一等又是好幾個月。眼看關中戰局久拖不決,楊複光終於來搭梯子了。中和二年十月,在楊複光策劃下,王鐸以皇帝的名義擬了兩道聖旨,一份給鄭從讜,請他拋棄前嫌,給李克用讓讓一條道;另一份給李克用,征召沙陀軍南下勤王。當然也不是白征,唐朝將已被李克用占領忻、代二州從河東鎮中劃出,成立雁門鎮,以李克用為節度使。至於沙陀軍的軍餉,主要將由王重榮承擔,反正河中不差錢,而且李克用前來,首先也是救他的危難。
接到正式詔書,知道自己終於由非法的叛軍頭目,漂白成合法的一方諸侯時,李克用深深地舒了一口氣。想想這幾年來,從大同兵變,殺段文楚,然後四麵對敵,連番惡戰,到兵敗蔚州,亡命塞北,經曆了多少艱險?可見造反這種事實在作不得啊!
李克用的為人,雖然有不少缺點,但也有一個突出的優點,“性直魯,少它腸”,知恩圖報。對於大唐朝廷這次赦罪封官,授予節帥的聖旨感激頗深,下定決心,一定要創建大功以報國恩!而且自此以後,李克用將他對唐朝的忠誠保持了一生。
十一月,李克用留五千人守衛忻、代,命其餘沙陀軍分兩批出師勤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們避開經過河東首府太原的大道,從嵐、石二州繞路,南下河中。李克用本人單獨率騎兵數百,以最友好的姿態前往太原,拜會鄭從讜。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鄭從讜也沒有再難為他,贈予名馬、金銀,雙方終告和解。
十二月底,三萬五千多驃悍的沙陀軍終於在李克用的率領下,抵達河中,參加大唐諸鎮討齊戰爭。他們全部身著黑衣黑甲,宛如一片裹脅著雷暴的烏雲卷過原野,散發出逼人的氣勢。
李克用的弟弟李克修是大軍的先頭,他率五百鐵騎第一批渡過黃河,與一支齊軍相遇,立即發生了衝突。接下來的過程很簡單,沙陀軍一陣突擊之後,這支齊軍就被毫無懸念地徹底打敗了。
盡管這隻是一次規模很小的遭遇戰,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在經過這次小小的,但完全沒有還手之力的失敗後,齊軍中開始盛傳,這些穿黑衣披黑甲仿佛亂葬崗烏鴉的代北軍隊,有多麽的可怕:“李克用的鴉兒軍來了,要想多活幾天的,就設法避一避吧!”
避?往哪兒避啊?已經是皇帝的黃巢,和他的開國元老們,體驗過高檔的貴族生活之後,大多不想再過當年那種風餐露宿、顛沛流離的日子了。何況要對付這位幾年前同樣是大唐反對派武裝領袖的李克用,黃巢覺得自己並不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當月底,黃巢將曾參與謀殺李克用之弟李克讓的十餘名南山寺和尚逮捕,當作見麵禮,送到李克用軍營,向這位沙陀統帥示好。同時送到的,還有價值不菲的大批金銀珠寶,光芒閃耀,足夠讓這些來自代北貧寒之地,從沒見過大錢的漢子們兩眼發直。
跟在兩枚裹滿厚厚糖衣的炮彈後麵的,是大齊帝國的使臣渾進通,他原是李克讓的仆從,當初大難不死,而後投降了黃巢。渾進通帶來了大齊皇帝言辭懇切的和解信:你也是唐朝的敵人,我也是唐朝的敵人,咱們是一家人啊,何必自相殘殺?不如攜起手一起幹吧!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今李克用已經學聰明了很多,知道什麽叫賊船好上不好下,這時候要我上,當我傻啊?所以他一點兒也沒猶豫,用極致的實用主義處理了此事:一、下令將這些和尚全部處決,然後設奠哭悼李克讓;二、將黃巢送來的珠寶全部收下,分賜給手下眾將;三、將黃巢的禦筆書信一把火燒了,打發渾進通迴去報告大齊皇帝:你送來的珠寶很不錯,我收下了,但你寄來的書信犯忌諱,我可不能收,以後隻要送珠寶就可以了!
隨後,李克用親率的沙陀軍主力從夏陽渡口(今陝西合陽東南)渡過黃河,進駐同州,做好了開打的準備。和解?那是不可能的,你還是洗幹淨脖子好好等著吧!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正月初一,李克用命部將李存貞率軍出擊沙苑,破壞了這個日子本該具有的喜慶祥和。防守沙苑的齊軍主將黃揆,是黃巢的親弟,大齊朝的親王,他率部迎戰,讓李存貞打得大敗,沙苑易手。
沙苑告捷,令王鐸大喜,他擔任剿匪總司令快一年了,今天終於看到勝利的曙光,看來用不了太長時間,自己就可以收複長安,成就不世功勳了!他立即以皇帝的名義擬旨,任命李克用為東麵行營都統,期待沙陀軍再接再勵,再建新功。
可惜王司令沒想到,美夢從來易醒:連你王鐸都能看出勝利在望,別人還會發現不了?你想居功,別人就不想麽?
正月八日,正好是王總司令上任一周年,李儇根據“阿父”田令孜的建議,解除王鐸的都都統之職,調任義成節度使,原本看起來唾手可得的豐功偉績,就這麽和王鐸說拜拜了。
田令孜說了:王鐸同誌擔任都都統很久了,卻未建尺寸之功,僅是屍位素餐而已。所有成功舉措,如招降朱溫、征召李克用,都是楊複光的主意。
應該說,田令孜這次彈劾的內容,很難得的基本屬實,所以李儇也象以往一樣對“阿父”的話言聽計從。王鐸雖然非常不滿,但他不是高駢,他麾下軍隊都來自各藩鎮,自己並沒有可靠的直轄武力,不可能抗拒中央的命令,隻好灰心喪氣地到滑州上任去了,臨行前順便用筆杆子發了發牢騷:
用軍何事敢遷延,恩重才輕分使然。
黜詔已聞來闕下,檄書猶未遍軍前。
腰間盡解蘇秦印,波上虛迎範蠡船。
正會星辰扶北極,卻驅戈甲鎮南燕。
三塵上相逢明主,九合諸侯愧昔賢。
看卻中興扶大業,殺身無路好歸田。
第200章 必有緣故
王鐸雖然地位很高,但他是個純文臣,沒有軍權在手的文臣,又沒法影響皇帝,當然不會放在田令孜的眼裏,發了牢騷,該去哪照樣去哪,沒多話。其實田令孜是個沒有把精明用到正處的聰明人,事實上他和王鐸雖談不上有多少交情,可也沒什麽仇,之所以給王相公穿小鞋,是有著深謀遠慮的:
首先,是從南北司之爭考慮。所謂南北司之爭也就是宦官集團和文臣集團的爭權,這一爭鬥貫穿了大半個唐朝。田令孜要在大難之後重塑宦官團體的正麵形象,保護大唐中期以來北司壓倒南司的“優良傳統”。敗壞王鐸這位目前的文臣領袖的聲譽——雖然王相公的實際表現也確屬平庸,聲譽估計也就是一般般,靠著太原王氏的血統和自己的高文憑吃飯——可以在自己那位皇帝幹兒子心裏樹立一項“良好”觀念:看見了吧,一到關鍵時刻,那些隻會玩筆杆子,弄嘴皮子的朝官就要掉鏈子,真正靠得的,還是咱們這些內臣!
其次,楊複光的崛起,也讓田令孜分外蛋疼——哦不,他已經沒蛋了——他這叫糾結。雖然大家都是宦官,但楊複光與田令孜從來就不是一條道上的人,甚至於說他們是政敵也毫不為過。但由於機緣配合,在討伐黃巢的這一係列戰爭中表現出色,使得楊複光如今不但重兵在握(這是他與王鐸的最大不同之處,他有一支直轄的可靠武力),而且在諸道藩鎮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於是田令孜很無奈地發現:要繼續靠打壓——他以前就是這麽幹的——來阻止這個競爭對手的異軍突起,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聰明的人,會通融、懂妥協。眼下的局麵就是如果你無法消滅你的對手,那不妨換個思路,設法與他作朋友,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因此,拿掉王鐸,讓楊複光專功,也是田氏宦官集團向楊氏宦官集團伸出的橄欖枝。
當然,田令孜同時也意識到,妥協歸妥協,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楊複光的影響力超過自己,即使在藩鎮那裏做不到,至少要在中央,在李儇麵前,必須要保持自己第一功臣的光輝形象。
於是,差不多在罷免王總司令和表彰楊總政委的同時,朝中宰相和三川的各地方官員突然聯名上表,曆數了田令孜自黃巢作亂以來的一項項豐功偉績:首先建議並親自護送皇帝巡幸巴蜀,挽救國家於危亡;保護了傳國玉璽和曆代先帝繪像,使它們免遭“草賊”的蹂躪;帶頭捐出家產以紓國難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對於田令孜這種對國家和陛下做出特別重大貢獻的蓋世忠良,朝廷如果不給予特別表彰,委以非常重任,那簡直是傷害了廣大幹部群眾最純潔的感情。
免得此情此景,李儇感動萬分,當即決定,尊重廣大幹部群眾的意見,授予田令孜一個新創造的職務,名字威風八麵還嫌不夠,幹脆威風十麵甚至十二麵,叫做“十軍兼十二衛觀軍容使”。拋開名字不談,說實權,就是說田令孜今後就是所有中央禁軍的總指揮了。當然很可惜,這個暫時隻是個虛名,因為中央禁軍目前也沒幾個人了。但是雞毛可以當令箭,皇帝的龍毛當然要好好利用,為此,田令孜決定在三川開始征兵,擴充禁軍。他的這個行動,在不知不覺間,為朝廷未來的下一次大難埋下了伏筆。
此時,在長安城中的大齊皇帝,可能比默默離開的王鐸更加痛苦。渾進通的迴報、沙苑的敗報,還有不久前華州王遇兵變,趕走了皇弟黃鄴、投降唐朝的報告,一起送到了大明宮中黃巢的案頭,讓偽齊帝黃巢又怒又驚,好個山雨欲來風滿樓啊,這場暴風驟雨看樣子是躲不過了!
不過黃巢畢竟是縱橫天下多年的百戰流寇老江湖,可不是嚇大的,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挽迴敗局,大齊皇帝斟酌一番後,作出了一個灰常爺們兒的決定:集中所有能集中的兵力,與李克用、王重榮、楊複光、朱溫等唐廷東線諸軍,進行一次一舉定生死的大決戰!
勝,天下膽寒;敗,此生足矣!
於是,雙方都竭盡全力向同華地區增兵,至二月十五日,齊唐兩軍分別集結完畢,陣容均極強大:
齊軍精銳共十五萬之眾,駐防於華州以西三十裏的梁田陂,主帥為太尉中書令尚讓,副帥侍中趙璋,另外功臣軍使林言、京兆尹王璠、以及兩位親王黃鄴、黃揆都參與征戰;
與之對壘的東線諸路唐軍駐紮於沙苑之西的乾坑,計有李克用部三萬五千、王重榮部三萬、楊複光統率的忠武、荊南兩部超過一萬、朱溫部數千,以及數量不詳的義武軍,估計總兵力接近十萬,數量應該比齊軍少,但因為有沙陀軍在,平均戰鬥素質肯定要超過齊軍。
二月十六日,由李克用打頭,唐軍主動發起進攻。齊軍除了黃揆、黃鄴引一支偏師去襲南華州外,超過十萬人的主力大軍全部結陣迎敵,以王璠、林言指揮左翼,尚讓、趙璋指揮右翼,與李克用等諸路唐軍展開殊死搏鬥,自黃巢起兵以來,最大的一次會戰——梁田陂大戰打響!
這次會戰從中午一直打到了傍晚,齊軍終於支持不住,全軍崩潰,敗兵遭到唐軍的追殺,橫屍近三十裏,被斬俘達數萬之眾,這其中還包括偽齊朝的第三號人物,侍中趙璋。齊軍真正輸到姥姥家了!
不過,齊軍主力在梁田陂大敗的同時,黃揆、黃鄴的偏師襲擊華州卻獲得了小勝,打敗叛將王遇,重新奪迴了華州。
黃家兄弟沒能輕鬆幾天,二月二十七日,梁田陂大戰後的第十一天,完成休整的李克用大軍包圍華州,將黃鄴、黃揆困在城中。兩位齊朝的親王一麵固守,一麵向兄長求救。
長安的大齊皇帝黃巢,見形勢越來越不妙,正在做兩手準備。他一麵派兵三萬進駐藍田,保住東南麵這條逃命通道,一麵再命尚讓為主帥,重整敗兵救援華州。李克用聞訊,采取圍點打援之策,留少數部隊繼續包圍華州,自己則率主力會同王重榮河中軍,揮師西進,迎擊來援齊軍。三月六日,李克用、王重榮猛擊齊軍於零口(位於長安之東九十五裏,今陝西臨潼東北),尚讓敗軍之將難以言勇,再次被氣勢如虹的李克用打得大敗,隻能率殘兵倉皇逃入長安。李克用乘勝追擊,大軍進駐東渭橋,並分兵進占渭北。
這時,唐軍已經推進到長安近郊,為了給黃巢添堵,李克用采取了類似於今天恐怖主義的作戰方式,命康君立、薛誌勤兩將組織精銳的特種小分隊,利用夜晚潛進長安城展開不間斷的騷擾性襲擊。於是,城中齊軍的糧庫、軍械庫時時失火,落單的齊朝官員和士兵頻頻遭暗殺,全城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三月二十七日,在唐軍圍城一個月之後,孤立無援的華州被攻克,黃巢的兩個弟弟棄城逃走(另一說黃鄴被唐軍生擒),齊帝國第三次縮小成了長安城邦,而且麵臨處境遠比上兩次更加絕望。
四月初,感到大反攻時機已經成熟的唐軍京東行營統帥部(此時的事實統帥應是已是楊複光)下令,對長安發起了全麵進攻。自然,在這次進攻中打頭陣的軍隊還是李克用和他橫掃天下的沙陀軍,部份忠武軍與河中軍也參與進來,配合李克用作戰,義成(此時的節度使即前總司令王鐸)軍和義武(節度使王處存,是李克用的親家)軍隨後跟進,連原先那些出工不出力的藩鎮,見形勢大好,也不願錯過打落水狗和發戰爭財的良機,紛紛發兵參戰。
麵對內外交困、強敵壓境的惡劣局麵,黃巢仍不願意退出長安,退出這座事實上已經無法防守的危城。為了保住齊朝最後一絲“正統”的象征,黃巢在長安近郊構築了數條防線,督促齊軍拚死抵抗,戰況極為激烈。僅在一天之內,唐、齊兩軍就發生了三次會戰,齊軍三戰三敗,城外防線瓦解。
四月五日(也可能是八日或十日,各史書記載不一致),唐軍各部集中了一百個都的龐大兵力(按正常編製應為十萬人,考慮到太平時軍官們傾向於不滿編,好吃空餉,戰亂時軍閥們傾向於超編,以用於爭霸,所以唐軍參戰人數可能超過十萬)發動了總攻!
因為後世有被宣傳得十分著名的“百團大戰”,依同一標準,這裏也可以將唐軍第二次收複長安的這一係列交戰,稱作為“百都大戰”。
攻城開始,毫無疑問,仍是李克用一如既往地衝鋒在前,猶如一柄尖刀,率先突破光泰門(長安禁苑東麵北起第二門),攻入了大明宮旁邊的皇家禁苑!禁苑,位於長安城之北,範圍廣大,“東距滻,北枕渭,西包漢長安城,南接都城,東西二十七裏,南北二十三裏,周一百二十裏”,不過其精確範圍,今天尚不能確定,還有待考古學家們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偽帝黃巢的耳力沒有問題的話,他應該已經能夠聽見東邊沙陀軍瘋狂的喊殺聲了!看來李克用攻城,也是利用了唐大明宮突出於主城外的特點,試圖來一次後世美軍最愛的斬首行動。
飛矢流箭越過高牆,已經安居深宮近兩年,許久未曾上過前線的齊帝黃巢知道危險已迫在眉睫,終於也急紅了眼,親自擼起袖子,指揮齊軍布陣於皇家宮闕的瓊樓玉宇間,利用每一間殿堂、每一條禦道的有利地形,與突入的李克用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此時的長安,不是兩年多前的潼關,他的“禦駕親征”也無法挽迴敗局了!
這一戰從卯時(上午5:00至7:00)激戰到申時(下午15:00至17:00),依舊是李克用軍的先頭軍,首先占領望春-宮升陽殿(位於大明宮正東),齊軍在禁苑的防禦再次潰敗。雖然仍是心有不甘,但黃巢也隻能重重地歎了口氣:長安,我的帝都,終於還是要和你說再見了!
隨後,黃巢下令放火焚燒大明宮和周邊禁苑,全軍撤出長安,向藍田方向突圍。從廣明元年十二月初到現在,黃巢占據長安共計兩年零四個月。
從兩軍主要交戰情況來看,黃巢在皇宮縱火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利用大火阻擋追兵。當然也不排除這個喪心病狂之徒有著“我得不到的東西,也不留給別人”的惡劣想法。但黃巢雖然是個幾乎沒有人性的殺人狂魔,但這裏還是要公道的說一句:此時可能性不是太大,因為位於長安主城牆內的太極宮、興慶宮等未受波及,從黃巢逃亡方向推斷,他應該要路過興慶宮。
而衝進城的各路藩鎮軍隊們,也同樣軍紀敗壞,搶掠、奸-淫、燒殺這些傳統保留節目,也不厭其煩地一再上演。想想看,一個完好的皇宮有什麽用?隻供皇帝一人享樂罷了,於我們有何幹?於是,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了在搶奪皇宮的珍寶和美女之後毀滅罪證,攻進皇宮的各藩軍隊也樂於見到大火漫延。沒有一支打著大唐旗號的軍隊來拯救大唐的皇宮,甚至說不定還有人幫忙多添幾把火,讓它燒得更有效率,美麗的皇家園林,完全被烈焰與濃煙掩蓋。至於已經成為忠臣的李克用,就別指望他這種一心軍功的好戰分子居然還能想得起來要保護文物了。
黃巢起事以來,空前激烈的“百都大戰”結束了,明眼的人都能清楚看出:輸家是大齊,但贏家,也決不是大唐。
齊軍逃離了長安,大明宮還在燃燒,這座已經渡過了二百多年風霜雨雪的華麗宮城,這座規模比明清紫禁城大了足足四倍的巨大皇宮,這座曾見證過“萬國衣冠拜冕旒”之盛世繁華的巍峨殿宇,就這樣在熊熊的祝融之焰中,大部份化為了灰燼,給後世留下的,隻是斷壁殘垣,和野草漫漫。
王鐸也很高興,這畢竟是自他就任剿匪總司令以來,最拿得出手的一項成績,當然得大肆渲染一下,當即便以天子的名義,將同州、華州(此時還在齊軍手中)劃為同華鎮,任命朱溫為同華節度使。同時命謝瞳帶上表章前往成都,好讓天子李儇也分享一下前方的好消息:陛下聖明,賊軍中最能打的大將已經歸順我大唐了!
可能是自離開長安以來-經曆了太多的失望,李儇對朱溫歸降這個突然到來實質性勝利大感驚喜。再加上謝瞳同誌講故事的水平很高,其口才要是放在今天,定然笑傲單田芳,力壓田連元。他在麵君之時,將朱溫早年如何胸懷大誌卻懷才不遇,發下金吾之歎到奮然宋州投軍,大義覺迷一朝悔悟終於浪子迴頭等等事跡細述了一遍,聲情並茂,感人至深,直把偷鍋賊潑朱三的前半生,說成了一部成功的勵誌劇本。
李儇完全聽得代入了角色,一時興起,很慷慨地下詔:授朱溫右金吾大將軍之職(正三品,當初唐朝招安王仙芝、黃巢時都沒出過這麽高的開價)、兼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為“朱全忠”(注:出於個人習慣,本書今後以第三人稱敘述時,仍將主要使用朱溫原名)。
據說,就在這份詔書下發後不久,有人秘密向李儇進言這個賜名不妥:全者,人之王也,忠者,中之心也,讓一降將以人之王居於中之心,非國家之福!
李儇聽後,據說有幾分後悔,但覺得詔書已下,不便更改。
朱溫降唐的影響,像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很快就傳染到了距離同州很近的華州。
偽齊朝的華州刺史李詳,原本便與朱溫友善,對大齊朝的前景也不看好,見朱溫歸降後大唐待他不薄,不由得怦然心動,也秘密遣使到唐營,與楊複光、王重榮等談判投降條件。可惜一來李詳做事不夠縝密,二來因為有嚴實的腦袋為前車之鑒,華州的監軍宦官警惕性非常高,工作態度格外敬業。李詳的降唐計劃,八字還沒畫完一撇,就讓監軍察覺到,然後馬上向上級告密。黃巢得到密報,立斬李詳,然後任命自己的弟弟黃鄴為華州刺史,挫敗了這次未遂兵變。
王重榮本來指望著通過複製同州模式來奪取華州,不料李詳被殺,讓他的計劃落了空。不僅如此,據各種情報顯示:黃巢震怒於朱溫的背叛以及東線出現的新危機,很可能即將把齊軍的主要打擊目標指向東線,已經授權尚讓,集結重兵,準備對同州和河中軍進行一次力度空前的打擊。
王重榮不久前因為認了一個幹外甥帶來的好心情又被破壞了:一想到兵力仍很強大的齊軍已經將血紅的眼睛盯上了自己,過不了多久,滿山遍野的齊軍白旗就要衝著河中方向殺將過來,王重榮一時覺得壓力山大。怎麽辦呢?
有困難,找領導!正好剿匪總司令王鐸也來到河中,王重榮便用帶著點誇張的口吻,對著總司令王鐸與相當於總政委的楊複光這兩位中央首長訴苦說:“如今這事情可真是難辦了!若是投降黃巢吧,辜負了國家的大恩,但要和黃巢幹仗,我這點兒兵力還不夠賊兵塞牙縫!”
聽了這段牢騷後,王司令的反應史書中沒有記載,按照以他平日的水準,如果發揮正常,大概也就是說了些“困難是大,任務是難,但是小王同誌你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陛下和人民也都是相信你的”之類勉勵的套話,說了肯定和沒說一樣。
但是楊政委就不同了,他一開口,就提出了一條影響今後中國近百年曆史進程的重要建議:“雁門的李仆射,向來以雄材武略威震代北,當年他的父親和我的養父曾在一起共事,結成深交。李仆射為人耿直,忠不顧難,死義如己,自黃巢作亂以來,憂心國事,頗有勤王赴難的決心!之所以未能成行,主要是讓河東節度使鄭從讜給擋了道。如果讓朝廷下一道旨意給鄭從讜,詔書一到,李仆射的軍隊即刻可至,那時剿滅黃巢便指日可待,甚至都用不著我們動手了!”
那麽,在楊複光口中,這位“忠不顧難,死義如己”的李仆射是何許人呢?毫無疑問,就是在幾年前,天下第二大反唐武裝的領袖,沙陀人飛虎子李克用!這段話中的形容詞用在此前的李克用身上,怎麽看怎麽象是諷刺,但如果用來比喻此後的李克用,倒是真不算離譜,楊複光真這話,簡直有點兒未卜先知了。
其實,最早提出赦免李克用,讓沙陀叛將來對付造反鹽販這一建議的大唐高官,並不是楊複光。早在廣明元年(公元881年)十一月,黃巢還沒有攻破長安,岌岌可危的大唐朝廷就任命河東監軍宦官陳景思為代北起軍使,讓他盡快從民風驃悍的代北地區征發出一支軍隊,救援京城。
陳景思的工作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再加上自李克用叛軍被打散後,一大批以沙陀人為主,涵蓋了代北各族的驍勇猛士失業待崗,兵源充足,所以陳景思隻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拉起了五千騎兵,由李克用的族叔降將李友金指揮,南下長安。
李友金進軍可沒有陳景思征兵這麽“急躁”,他率軍於廣明元年十二月從今天山西北部的雁門出發,到中和元年二月,才慢吞吞的走到絳州(今山西新絳),花了兩個多月,還沒有走出河東,而長安早已經變成大齊的都城了。於是,李友金借口齊軍勢大,我方兵力太少,難以濟事,一轉馬頭,又迴到雁門。
李友金迴師之後,陳景思和他大力募兵,沒用太長時間,就將兵力擴充三萬餘人。沒想這些人來自北方各族,很多是李國昌、李克用舊部,雖然勇猛異常,但又兇悍難製,不用說對下身少了重要部件的陳長官明顯不買帳,就是同為沙陀人的李友金也指揮不動。他們小有一點不如意就鬧事搶-劫,要是大不如意……嗯,已經有段文楚這個很好的先例或者說先烈了。
眼看這種情況,陳景思也被嚇得整日提心吊膽,李友金乘機遊說他:“要興大眾,成大事,總得有一個威望足夠高的人當頭才行。現在雖然勉強湊起了三萬大軍,但沒有一個合格的統帥,縱然出戰,也不會有什麽戰功,軍隊不嘩變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我的老哥李司徒父子,雖然去年獲罪於國家,寄身於韃靼,但他們的雄武之略,一向被代北之人敬服。如果朝廷肯將他們赦罪召還,則代北之軍可一麾響應,黃巢那幾個草賊可以輕鬆擺平!”
七百多年後的明末清初大學者王夫之根據這一段曆史,斷定這是一起發生在唐末的無間道事件,而李友金明顯就是李克用或者李國昌安排下的臥底,所以他才會拐彎抹角,想方設法地替李克用父子脫罪。不過陳景思現在如同爬上熱鍋的螞蟻,根本沒心思去探尋李友金的動機是否純正,腦袋都不知道還能穩穩當當地頂在脖子上幾天,除了聽從,哪還能有別的主意?於是,李友金的意思,便以陳景思的名義上奏給了正在逃難的大唐朝廷。
應該說李友金很聰明,他清楚地認識到,對方越是缺少本錢,越是有求有你,就越容易砍價。果然,被黃巢趕出長安的李儇這次非常大方,馬上宣布既往不咎,同意了對不久前的兩位“賊首”,李克用父子的赦罪和征召。
接到叔父李友金給他帶來的好消息,李克用並沒有馬上急匆匆南下,畢竟南邊的情況還不是太清晰,就這麽孤身迴去可不一定牢靠,槍杆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是多餘的。
於是,李克用在韃靼人的部落裏登高一唿:凡是想建功立業、升官發財,離開窮得隻剩下西北風的塞北,見識見識漢地繁華的純爺們,都跟我來吧!
有了充滿誘惑力的廣告詞,又是在韃靼人心目中威名赫赫的“李克用”這樣的名牌,沒花幾天功夫,便有一萬餘粗獷好鬥的塞北漢子,帶著用別人家財發家致富的美好願望,聚集到了李氏父子的麾下。隨後,李克用率這一萬大軍南下至蔚州(今山西靈丘),與李友金的三萬人馬會合,總兵力達到四萬餘人,擠進了軍隊密度已經非常高的代北之地。
別看李克用這幾萬大軍全是臨時趕工造出來的速成品,但因為其骨幹人員多出自驍勇善戰的原沙陀軍人集團,他們當初隻是被打散,並沒有被消滅,現在乘著有利時機,又重新匯集在一起。在這些人中,不但有蓋寓、薛誌勤、康君立等在大同兵變時就擁戴李克用的老將,更有李存孝、李嗣源、李嗣昭等將在未來的歲月裏大放異彩的眾多將星。總之,由於原材料的質量非常過硬,這是一支真正的虎狼之師!
盧龍李可舉、大同赫連鐸、振武契苾璋、以及河東鄭從讜等,這些與李克用父子惡戰數年的北方諸藩鎮不得不痛苦地發現,那個曾攪得大家不得安生、聞之色變的“沙陀飛虎子”,又迴來了!
尤其對於盧龍、大同、振武這幾個已經事實獨立的藩鎮來說,如果黃巢得了天下,大不了我們換麵旗子,可如果讓“人民公敵”李克用在代北重新站穩腳跟,那我們哥幾個還有好日子過嗎?
思來想去,這些藩鎮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既然暫時不方便公開與中央的新精神作對,那我們就聯合起來,對李克用集團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抵-製。李克用雖然有了四萬大軍,卻還沒有為這支大軍提供補給所需的足夠地盤,也不可能得到中央撥款,堅持不了太久。一旦他耐不住性子劫掠地方,就怪不得我們不按中央指示辦事了,到時候大家一齊動手,再次把獨眼小李趕迴去!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發生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五月,差不多與高駢宣布出兵勤王,前往東塘野營的同時,李克用也在代北誓師南下。果然,囊中羞澀的李克用為了給他的大軍籌餉,給河東節度使鄭從讜發去一份公文,宣稱自己奉朝廷之命南下討黃巢,現已出動大軍五萬人(略微誇張了兵力,可能李克用想借這個數字多領點兒),請沿途各地方政府準備好糧草補給、各種物資,以及運輸車輛,積極配合勤王大軍的行動。
雖然李克用的願望很豐滿,但河東迴應的現實很骨感:節度使鄭從讜不但沒有主動提供軍糧,反而命沿途緊閉城門,像防賊一樣嚴防李克用的勤王軍,甚至在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集結重兵,公然阻斷了李克用的進軍大路!李克用極為鬱悶,但他也知道暫時還不是與鄭從讜撕破臉皮的時候,便親自率領精兵一萬,從偏僻小道繞過石嶺關,到達汾水東岸,紮營於太原城郊,並再次致書鄭從讜,要求給個解釋。馬上,河東的迴信送到沙陀軍營,內容非常和諧:河東鎮堅決擁護中央的英明決策,貴軍所需軍餉正在緊張籌措中,請李仆射稍安勿躁。
李克用比較單純,居然還真耐著性子等了幾天,卻不見太原城中有絲毫準備發糧的跡象。
五月十六日,實在忍不住的李克用親自來到城下,對著城頭大聲唿喊,要求鄭從讜出來見麵。鄭從讜出來了,這位早在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就榮登進士第的四朝元老口才了得,玩忽悠,李克用完全不是對手,說得那叫“情真意切”:“將軍父子二人,從鹹通年間以來奮激忠義,為國血戰,屢立奇功,天下之人誰不感念將軍父子的功德……如今國家多難,正是李仆射你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隻恨老夫受命守藩,不敢擅離職守,不能陪將軍一起出征了……有這樣的好機會改過自新,李仆射你可一定要自重自愛啊!”
心眼比較實在的李克用聽了鄭老爺子這番“肺腑之言”,一時間頗受感動,熱淚盈眶地正打算拜謝告辭,突然一愣神:這尼瑪不對啊,正事還沒提呐!我軍的軍餉怎麽辦?
鄭老爺子淡定坦誠地表示:“哦,那事啊,不用急,沒問題,明天就到!”
第二天,河東籌措的軍餉終於送到李克用軍營,共有錢一千貫,米一千斛。按李克用部四萬人計算,平均每人能分到二十五個銅板,三斤米,不用問,這就傳說中的打發叫花子!
李克用大怒,鄭從讜可以把他當成乞丐,但自己不把自己當成丐幫幫主啊!這幾萬將士可是帶著極高的期望值來投奔自己的,豈能用幾個錢、幾斤米來打發?沒辦法,不讓用合法途徑謀生存,隻有用非法途徑取富貴了!沙陀軍大掠汾東,河東軍民大震,這下子,正中北方諸鎮之下懷。
鄭從讜一麵派將軍王蟾、薛威出師抵禦,一麵緊急求救於振武鎮,心有靈犀的節度使契苾璋反應神速,居然第二天就趕到太原(以當時的交通與通訊條件,如果沒有預謀準備,這是不可想像的),並連破沙陀軍兩個營寨,遭受意外小挫的李克用揮軍反擊,打敗振武與河東聯軍,契苾璋等隻得退入太原死守。經曆過造反失敗的李克用,並不想把事件弄得不可收拾,便不攻太原,轉而搶-劫陽曲、榆次,飽掠一番後,北上攻陷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縣),然後暫時以此二州為家,自稱忻代留後。
好極了,這下獨眼小李的二次謀反算是坐實了!至少李克用的對頭們是這樣想的。振武節度使契苾璋、大同防禦使赫連鐸、天德軍防禦使(注:抱歉,查不到此時的在任者姓名)聯名上表,願共討李克用,由河東鄭從讜提供後勤支援。
不過吆喝歸吆喝,行動歸行動,這幾個二流藩鎮並沒有馬上動手,而是等待著李克用的另一個仇家,軍力最強大的盧龍軍表態。果然,盧龍節度使李可舉對李克用重現代北,也坐不住了,他率師西進,與大同赫連鐸會師,進攻忻、代。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四月,兩軍交戰,反沙陀聯盟中最強大的盧龍、大同聯軍被李克用擊敗。這個結果讓加盟諸藩鎮頗為泄氣,雖然趕走李克用仍是大家共同的心願,但卻誰也不願意冒險衝鋒在前了,而李克用除了時不時到別人的地盤搶點東西發軍餉外,也不想進一步擴大事端。於是,北方諸藩鎮第二次討伐李克用的戰爭,便進入不戰不和的僵持階段。這顯然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各方都盼望著,能有一個讓大家都下得去的台階。
這一等又是好幾個月。眼看關中戰局久拖不決,楊複光終於來搭梯子了。中和二年十月,在楊複光策劃下,王鐸以皇帝的名義擬了兩道聖旨,一份給鄭從讜,請他拋棄前嫌,給李克用讓讓一條道;另一份給李克用,征召沙陀軍南下勤王。當然也不是白征,唐朝將已被李克用占領忻、代二州從河東鎮中劃出,成立雁門鎮,以李克用為節度使。至於沙陀軍的軍餉,主要將由王重榮承擔,反正河中不差錢,而且李克用前來,首先也是救他的危難。
接到正式詔書,知道自己終於由非法的叛軍頭目,漂白成合法的一方諸侯時,李克用深深地舒了一口氣。想想這幾年來,從大同兵變,殺段文楚,然後四麵對敵,連番惡戰,到兵敗蔚州,亡命塞北,經曆了多少艱險?可見造反這種事實在作不得啊!
李克用的為人,雖然有不少缺點,但也有一個突出的優點,“性直魯,少它腸”,知恩圖報。對於大唐朝廷這次赦罪封官,授予節帥的聖旨感激頗深,下定決心,一定要創建大功以報國恩!而且自此以後,李克用將他對唐朝的忠誠保持了一生。
十一月,李克用留五千人守衛忻、代,命其餘沙陀軍分兩批出師勤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們避開經過河東首府太原的大道,從嵐、石二州繞路,南下河中。李克用本人單獨率騎兵數百,以最友好的姿態前往太原,拜會鄭從讜。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鄭從讜也沒有再難為他,贈予名馬、金銀,雙方終告和解。
十二月底,三萬五千多驃悍的沙陀軍終於在李克用的率領下,抵達河中,參加大唐諸鎮討齊戰爭。他們全部身著黑衣黑甲,宛如一片裹脅著雷暴的烏雲卷過原野,散發出逼人的氣勢。
李克用的弟弟李克修是大軍的先頭,他率五百鐵騎第一批渡過黃河,與一支齊軍相遇,立即發生了衝突。接下來的過程很簡單,沙陀軍一陣突擊之後,這支齊軍就被毫無懸念地徹底打敗了。
盡管這隻是一次規模很小的遭遇戰,但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在經過這次小小的,但完全沒有還手之力的失敗後,齊軍中開始盛傳,這些穿黑衣披黑甲仿佛亂葬崗烏鴉的代北軍隊,有多麽的可怕:“李克用的鴉兒軍來了,要想多活幾天的,就設法避一避吧!”
避?往哪兒避啊?已經是皇帝的黃巢,和他的開國元老們,體驗過高檔的貴族生活之後,大多不想再過當年那種風餐露宿、顛沛流離的日子了。何況要對付這位幾年前同樣是大唐反對派武裝領袖的李克用,黃巢覺得自己並不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當月底,黃巢將曾參與謀殺李克用之弟李克讓的十餘名南山寺和尚逮捕,當作見麵禮,送到李克用軍營,向這位沙陀統帥示好。同時送到的,還有價值不菲的大批金銀珠寶,光芒閃耀,足夠讓這些來自代北貧寒之地,從沒見過大錢的漢子們兩眼發直。
跟在兩枚裹滿厚厚糖衣的炮彈後麵的,是大齊帝國的使臣渾進通,他原是李克讓的仆從,當初大難不死,而後投降了黃巢。渾進通帶來了大齊皇帝言辭懇切的和解信:你也是唐朝的敵人,我也是唐朝的敵人,咱們是一家人啊,何必自相殘殺?不如攜起手一起幹吧!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今李克用已經學聰明了很多,知道什麽叫賊船好上不好下,這時候要我上,當我傻啊?所以他一點兒也沒猶豫,用極致的實用主義處理了此事:一、下令將這些和尚全部處決,然後設奠哭悼李克讓;二、將黃巢送來的珠寶全部收下,分賜給手下眾將;三、將黃巢的禦筆書信一把火燒了,打發渾進通迴去報告大齊皇帝:你送來的珠寶很不錯,我收下了,但你寄來的書信犯忌諱,我可不能收,以後隻要送珠寶就可以了!
隨後,李克用親率的沙陀軍主力從夏陽渡口(今陝西合陽東南)渡過黃河,進駐同州,做好了開打的準備。和解?那是不可能的,你還是洗幹淨脖子好好等著吧!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正月初一,李克用命部將李存貞率軍出擊沙苑,破壞了這個日子本該具有的喜慶祥和。防守沙苑的齊軍主將黃揆,是黃巢的親弟,大齊朝的親王,他率部迎戰,讓李存貞打得大敗,沙苑易手。
沙苑告捷,令王鐸大喜,他擔任剿匪總司令快一年了,今天終於看到勝利的曙光,看來用不了太長時間,自己就可以收複長安,成就不世功勳了!他立即以皇帝的名義擬旨,任命李克用為東麵行營都統,期待沙陀軍再接再勵,再建新功。
可惜王司令沒想到,美夢從來易醒:連你王鐸都能看出勝利在望,別人還會發現不了?你想居功,別人就不想麽?
正月八日,正好是王總司令上任一周年,李儇根據“阿父”田令孜的建議,解除王鐸的都都統之職,調任義成節度使,原本看起來唾手可得的豐功偉績,就這麽和王鐸說拜拜了。
田令孜說了:王鐸同誌擔任都都統很久了,卻未建尺寸之功,僅是屍位素餐而已。所有成功舉措,如招降朱溫、征召李克用,都是楊複光的主意。
應該說,田令孜這次彈劾的內容,很難得的基本屬實,所以李儇也象以往一樣對“阿父”的話言聽計從。王鐸雖然非常不滿,但他不是高駢,他麾下軍隊都來自各藩鎮,自己並沒有可靠的直轄武力,不可能抗拒中央的命令,隻好灰心喪氣地到滑州上任去了,臨行前順便用筆杆子發了發牢騷:
用軍何事敢遷延,恩重才輕分使然。
黜詔已聞來闕下,檄書猶未遍軍前。
腰間盡解蘇秦印,波上虛迎範蠡船。
正會星辰扶北極,卻驅戈甲鎮南燕。
三塵上相逢明主,九合諸侯愧昔賢。
看卻中興扶大業,殺身無路好歸田。
第200章 必有緣故
王鐸雖然地位很高,但他是個純文臣,沒有軍權在手的文臣,又沒法影響皇帝,當然不會放在田令孜的眼裏,發了牢騷,該去哪照樣去哪,沒多話。其實田令孜是個沒有把精明用到正處的聰明人,事實上他和王鐸雖談不上有多少交情,可也沒什麽仇,之所以給王相公穿小鞋,是有著深謀遠慮的:
首先,是從南北司之爭考慮。所謂南北司之爭也就是宦官集團和文臣集團的爭權,這一爭鬥貫穿了大半個唐朝。田令孜要在大難之後重塑宦官團體的正麵形象,保護大唐中期以來北司壓倒南司的“優良傳統”。敗壞王鐸這位目前的文臣領袖的聲譽——雖然王相公的實際表現也確屬平庸,聲譽估計也就是一般般,靠著太原王氏的血統和自己的高文憑吃飯——可以在自己那位皇帝幹兒子心裏樹立一項“良好”觀念:看見了吧,一到關鍵時刻,那些隻會玩筆杆子,弄嘴皮子的朝官就要掉鏈子,真正靠得的,還是咱們這些內臣!
其次,楊複光的崛起,也讓田令孜分外蛋疼——哦不,他已經沒蛋了——他這叫糾結。雖然大家都是宦官,但楊複光與田令孜從來就不是一條道上的人,甚至於說他們是政敵也毫不為過。但由於機緣配合,在討伐黃巢的這一係列戰爭中表現出色,使得楊複光如今不但重兵在握(這是他與王鐸的最大不同之處,他有一支直轄的可靠武力),而且在諸道藩鎮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於是田令孜很無奈地發現:要繼續靠打壓——他以前就是這麽幹的——來阻止這個競爭對手的異軍突起,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聰明的人,會通融、懂妥協。眼下的局麵就是如果你無法消滅你的對手,那不妨換個思路,設法與他作朋友,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因此,拿掉王鐸,讓楊複光專功,也是田氏宦官集團向楊氏宦官集團伸出的橄欖枝。
當然,田令孜同時也意識到,妥協歸妥協,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楊複光的影響力超過自己,即使在藩鎮那裏做不到,至少要在中央,在李儇麵前,必須要保持自己第一功臣的光輝形象。
於是,差不多在罷免王總司令和表彰楊總政委的同時,朝中宰相和三川的各地方官員突然聯名上表,曆數了田令孜自黃巢作亂以來的一項項豐功偉績:首先建議並親自護送皇帝巡幸巴蜀,挽救國家於危亡;保護了傳國玉璽和曆代先帝繪像,使它們免遭“草賊”的蹂躪;帶頭捐出家產以紓國難等等!總而言之一句話,對於田令孜這種對國家和陛下做出特別重大貢獻的蓋世忠良,朝廷如果不給予特別表彰,委以非常重任,那簡直是傷害了廣大幹部群眾最純潔的感情。
免得此情此景,李儇感動萬分,當即決定,尊重廣大幹部群眾的意見,授予田令孜一個新創造的職務,名字威風八麵還嫌不夠,幹脆威風十麵甚至十二麵,叫做“十軍兼十二衛觀軍容使”。拋開名字不談,說實權,就是說田令孜今後就是所有中央禁軍的總指揮了。當然很可惜,這個暫時隻是個虛名,因為中央禁軍目前也沒幾個人了。但是雞毛可以當令箭,皇帝的龍毛當然要好好利用,為此,田令孜決定在三川開始征兵,擴充禁軍。他的這個行動,在不知不覺間,為朝廷未來的下一次大難埋下了伏筆。
此時,在長安城中的大齊皇帝,可能比默默離開的王鐸更加痛苦。渾進通的迴報、沙苑的敗報,還有不久前華州王遇兵變,趕走了皇弟黃鄴、投降唐朝的報告,一起送到了大明宮中黃巢的案頭,讓偽齊帝黃巢又怒又驚,好個山雨欲來風滿樓啊,這場暴風驟雨看樣子是躲不過了!
不過黃巢畢竟是縱橫天下多年的百戰流寇老江湖,可不是嚇大的,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挽迴敗局,大齊皇帝斟酌一番後,作出了一個灰常爺們兒的決定:集中所有能集中的兵力,與李克用、王重榮、楊複光、朱溫等唐廷東線諸軍,進行一次一舉定生死的大決戰!
勝,天下膽寒;敗,此生足矣!
於是,雙方都竭盡全力向同華地區增兵,至二月十五日,齊唐兩軍分別集結完畢,陣容均極強大:
齊軍精銳共十五萬之眾,駐防於華州以西三十裏的梁田陂,主帥為太尉中書令尚讓,副帥侍中趙璋,另外功臣軍使林言、京兆尹王璠、以及兩位親王黃鄴、黃揆都參與征戰;
與之對壘的東線諸路唐軍駐紮於沙苑之西的乾坑,計有李克用部三萬五千、王重榮部三萬、楊複光統率的忠武、荊南兩部超過一萬、朱溫部數千,以及數量不詳的義武軍,估計總兵力接近十萬,數量應該比齊軍少,但因為有沙陀軍在,平均戰鬥素質肯定要超過齊軍。
二月十六日,由李克用打頭,唐軍主動發起進攻。齊軍除了黃揆、黃鄴引一支偏師去襲南華州外,超過十萬人的主力大軍全部結陣迎敵,以王璠、林言指揮左翼,尚讓、趙璋指揮右翼,與李克用等諸路唐軍展開殊死搏鬥,自黃巢起兵以來,最大的一次會戰——梁田陂大戰打響!
這次會戰從中午一直打到了傍晚,齊軍終於支持不住,全軍崩潰,敗兵遭到唐軍的追殺,橫屍近三十裏,被斬俘達數萬之眾,這其中還包括偽齊朝的第三號人物,侍中趙璋。齊軍真正輸到姥姥家了!
不過,齊軍主力在梁田陂大敗的同時,黃揆、黃鄴的偏師襲擊華州卻獲得了小勝,打敗叛將王遇,重新奪迴了華州。
黃家兄弟沒能輕鬆幾天,二月二十七日,梁田陂大戰後的第十一天,完成休整的李克用大軍包圍華州,將黃鄴、黃揆困在城中。兩位齊朝的親王一麵固守,一麵向兄長求救。
長安的大齊皇帝黃巢,見形勢越來越不妙,正在做兩手準備。他一麵派兵三萬進駐藍田,保住東南麵這條逃命通道,一麵再命尚讓為主帥,重整敗兵救援華州。李克用聞訊,采取圍點打援之策,留少數部隊繼續包圍華州,自己則率主力會同王重榮河中軍,揮師西進,迎擊來援齊軍。三月六日,李克用、王重榮猛擊齊軍於零口(位於長安之東九十五裏,今陝西臨潼東北),尚讓敗軍之將難以言勇,再次被氣勢如虹的李克用打得大敗,隻能率殘兵倉皇逃入長安。李克用乘勝追擊,大軍進駐東渭橋,並分兵進占渭北。
這時,唐軍已經推進到長安近郊,為了給黃巢添堵,李克用采取了類似於今天恐怖主義的作戰方式,命康君立、薛誌勤兩將組織精銳的特種小分隊,利用夜晚潛進長安城展開不間斷的騷擾性襲擊。於是,城中齊軍的糧庫、軍械庫時時失火,落單的齊朝官員和士兵頻頻遭暗殺,全城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三月二十七日,在唐軍圍城一個月之後,孤立無援的華州被攻克,黃巢的兩個弟弟棄城逃走(另一說黃鄴被唐軍生擒),齊帝國第三次縮小成了長安城邦,而且麵臨處境遠比上兩次更加絕望。
四月初,感到大反攻時機已經成熟的唐軍京東行營統帥部(此時的事實統帥應是已是楊複光)下令,對長安發起了全麵進攻。自然,在這次進攻中打頭陣的軍隊還是李克用和他橫掃天下的沙陀軍,部份忠武軍與河中軍也參與進來,配合李克用作戰,義成(此時的節度使即前總司令王鐸)軍和義武(節度使王處存,是李克用的親家)軍隨後跟進,連原先那些出工不出力的藩鎮,見形勢大好,也不願錯過打落水狗和發戰爭財的良機,紛紛發兵參戰。
麵對內外交困、強敵壓境的惡劣局麵,黃巢仍不願意退出長安,退出這座事實上已經無法防守的危城。為了保住齊朝最後一絲“正統”的象征,黃巢在長安近郊構築了數條防線,督促齊軍拚死抵抗,戰況極為激烈。僅在一天之內,唐、齊兩軍就發生了三次會戰,齊軍三戰三敗,城外防線瓦解。
四月五日(也可能是八日或十日,各史書記載不一致),唐軍各部集中了一百個都的龐大兵力(按正常編製應為十萬人,考慮到太平時軍官們傾向於不滿編,好吃空餉,戰亂時軍閥們傾向於超編,以用於爭霸,所以唐軍參戰人數可能超過十萬)發動了總攻!
因為後世有被宣傳得十分著名的“百團大戰”,依同一標準,這裏也可以將唐軍第二次收複長安的這一係列交戰,稱作為“百都大戰”。
攻城開始,毫無疑問,仍是李克用一如既往地衝鋒在前,猶如一柄尖刀,率先突破光泰門(長安禁苑東麵北起第二門),攻入了大明宮旁邊的皇家禁苑!禁苑,位於長安城之北,範圍廣大,“東距滻,北枕渭,西包漢長安城,南接都城,東西二十七裏,南北二十三裏,周一百二十裏”,不過其精確範圍,今天尚不能確定,還有待考古學家們的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偽帝黃巢的耳力沒有問題的話,他應該已經能夠聽見東邊沙陀軍瘋狂的喊殺聲了!看來李克用攻城,也是利用了唐大明宮突出於主城外的特點,試圖來一次後世美軍最愛的斬首行動。
飛矢流箭越過高牆,已經安居深宮近兩年,許久未曾上過前線的齊帝黃巢知道危險已迫在眉睫,終於也急紅了眼,親自擼起袖子,指揮齊軍布陣於皇家宮闕的瓊樓玉宇間,利用每一間殿堂、每一條禦道的有利地形,與突入的李克用軍展開激烈巷戰。但此時的長安,不是兩年多前的潼關,他的“禦駕親征”也無法挽迴敗局了!
這一戰從卯時(上午5:00至7:00)激戰到申時(下午15:00至17:00),依舊是李克用軍的先頭軍,首先占領望春-宮升陽殿(位於大明宮正東),齊軍在禁苑的防禦再次潰敗。雖然仍是心有不甘,但黃巢也隻能重重地歎了口氣:長安,我的帝都,終於還是要和你說再見了!
隨後,黃巢下令放火焚燒大明宮和周邊禁苑,全軍撤出長安,向藍田方向突圍。從廣明元年十二月初到現在,黃巢占據長安共計兩年零四個月。
從兩軍主要交戰情況來看,黃巢在皇宮縱火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利用大火阻擋追兵。當然也不排除這個喪心病狂之徒有著“我得不到的東西,也不留給別人”的惡劣想法。但黃巢雖然是個幾乎沒有人性的殺人狂魔,但這裏還是要公道的說一句:此時可能性不是太大,因為位於長安主城牆內的太極宮、興慶宮等未受波及,從黃巢逃亡方向推斷,他應該要路過興慶宮。
而衝進城的各路藩鎮軍隊們,也同樣軍紀敗壞,搶掠、奸-淫、燒殺這些傳統保留節目,也不厭其煩地一再上演。想想看,一個完好的皇宮有什麽用?隻供皇帝一人享樂罷了,於我們有何幹?於是,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了在搶奪皇宮的珍寶和美女之後毀滅罪證,攻進皇宮的各藩軍隊也樂於見到大火漫延。沒有一支打著大唐旗號的軍隊來拯救大唐的皇宮,甚至說不定還有人幫忙多添幾把火,讓它燒得更有效率,美麗的皇家園林,完全被烈焰與濃煙掩蓋。至於已經成為忠臣的李克用,就別指望他這種一心軍功的好戰分子居然還能想得起來要保護文物了。
黃巢起事以來,空前激烈的“百都大戰”結束了,明眼的人都能清楚看出:輸家是大齊,但贏家,也決不是大唐。
齊軍逃離了長安,大明宮還在燃燒,這座已經渡過了二百多年風霜雨雪的華麗宮城,這座規模比明清紫禁城大了足足四倍的巨大皇宮,這座曾見證過“萬國衣冠拜冕旒”之盛世繁華的巍峨殿宇,就這樣在熊熊的祝融之焰中,大部份化為了灰燼,給後世留下的,隻是斷壁殘垣,和野草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