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的小臉上露出激動的神情,滿臉崇拜地看著李曜,心情激動萬分,喃喃念道:“萬家生佛,萬家生佛!……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這等人物,才當得起河東名士、天下大儒的美稱!想某馮道四處求學,不想今日竟得如此機緣,遇見名師!某今日若不拜在李先生門下,今後必當後悔終生!是了,就是這般定了,縱然跪門苦求,某也定要拜先生為師,終生視之如父!”
阿蠻在一邊愕然一愣:“那個,小道子,你要拜李軍使為師?”
馮道一臉正色,肅然點頭:“錯非李軍使這等厚德君子,何人可為師尊?”
阿蠻遲疑道:“可李軍使是個將軍,你若拜他為師,難道去學打仗麽?隻怕你家耶耶不會答應啊。”
馮道搖了搖頭,斷然道:“此前路過代州之時,代州人便說先生天予其才,奇智百出,後來某等又聽說先生在前線大勝,可見先生之才,浩瀚無邊,直如天海!某若拜在先生門下,縱然學不來行軍打仗的本事,隻為先生端茶倒水、鋪紙研墨、打掃書房,學那君子養德之道,亦是心甘情願,畢生無悔!”
阿蠻咽了口吐沫,幹笑道:“這個……你是讀書人,俺說不過你,不過李軍使看來年紀也不是很大,似乎隻比俺大那麽三五歲……你若拜他為師,俺不是平白矮了人家一輩麽?”
馮道臉色微變,斥道:“阿蠻慎言!有道是達者為先、能者為師,先生才高德厚,莫說是年歲比你我大,便是年歲小於你我,這師尊二字,某叫出來亦是心甘情願,絕無二話!你若不知其中道理,就給我閉嘴,不要胡亂說話,否則莫怪我生氣!”
阿蠻吃他一罵,當下不敢再說,隻是諾諾道:“是,是,是,小道子,俺知道錯了,俺是個混人,你別當真……其實李軍使也挺好的,俺雖然混,也看得出來,他是好人,你要拜他為師,俺其實也是心服的,真的。”
馮道這才收了那副怒色,沉著臉點點頭,輕聲道:“如今……就隻怕先生嫌某愚鈍,不肯收下某這弟子。”
阿蠻大吃了一驚:“你還愚鈍,俺不是蠢死了?”
馮道本來一本正經,聽了他這夯話,也忍不住噗嗤一笑,又趕忙嚴肅下來,斥道:“胡說八道,尋常人聰明與否,先生胸懷仁厚,自然都能包容得了。可是對於收徒卻是不同,這其中的要求是完全不可類比的。譬如說,先生今日收下了某,某今後若是不求上進,學業荒廢,成了無用之人,先生豈非也要被人說教導無方?而若是某心性卑劣,日後做了什麽錯事,那更糟糕,先生一世英名,豈非也要跟著蒙羞?是故,但凡雅士大儒,收徒必然嚴格,某之擔憂,也正在此。”
阿蠻恍然大悟,長長地“哦”了一聲,眼珠一轉,忽然瞄到憨娃兒臉上。
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
李曜帶著眾人走進鄭家的時候,鄭家那位小名叫做“小花”的小姑娘正雙手反抱著肩膀,瑟縮地坐在角落裏。她的身邊有幾個年長的婦人,正圍著她說話,看那神情,似在安慰。
但是小姑娘一直沉默著,一聲不吭。臉上雖然帶著幾分悲色,卻始終沒有哭出來。
幾名婦人看見李曜進門,先是被他那一身輕戎裝(即製式軍裝,有魚鱗甲,但不批重鎧)嚇了一跳,繼而想到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李飛騰李正陽,這才鬆了口氣,悄然退到一邊。
李曜走過前去,那小姑娘也抬頭看他,見他一身輕甲,腰佩橫刀,也是微微吃了一驚,但當她看見李曜的眼睛,就立刻安定下來。
“小姑娘,某該如何稱唿你?”李曜蹲下來,微微笑著問。
圍觀的眾人見李曜蹲下,不禁發出一陣難言其意的唏噓。這是因為蹲下這個動作,在唐時是比較不雅的,或者至少說,是不該由李曜這個名動河東的名士大儒做出來的。
然而李曜做了,做得毫無顧忌,做得順理成章。
眾人並沒有因為李曜的“不顧禮儀”而對他心生失望之感,包括馮道心中都在想:“先生要安慰這位小姑娘,生怕太過正式會嚇壞了人家,居然連這般禮節都暫時拋去了,真可謂宅心仁厚,事事為他人著想。有這般君子之風,菩薩心腸,那區區名士禮儀又算得了什麽?先生啊先生,我還沒能得列門牆,你便又教我一事……”
說來也怪,那小姑娘先前一直不說話,待李曜問話之時,她便盯著李曜的眼睛看了看,然後怯怯地答道:“奴叫小花。”
李曜一聽,心中便想道:“難怪先前鄭張氏臨死前說女兒聰明,不擔心女兒,看這小姑娘六歲就知道自稱奴,而不是如尋常小孩一樣說‘我’,可見這小姑娘的確是聰明過人的。”
他便問道:“今天之事,這些叔伯姑嬸可曾說與你聽了?”
小姑娘嘴一癟,好像要哭,最後還是忍住了,隻是眼裏流出淚來,用力點頭。
李曜看得心一軟,原先的想法丟之腦後,伸手把她輕輕抱住,小聲道:“小花,你父母都不在了,今後……”
李曜的這個動作,讓鄭小花身子微微一僵,但感受到李曜的心思,她便放鬆下來,忽然打斷李曜的話,在他耳邊輕聲道:“將軍阿叔,奴想報仇。”
她的話聲音很小,除了李曜之外,連離得最近的馮道等人都沒能聽清。
李曜目中精芒一閃而掩,看著鄭小花,問道:“真的?”
鄭小花用力點了點頭。
“為何?你可知道仇人是誰,這個仇有多難報?”
鄭小花道:“奴隻知道他害死了奴的阿娘和阿弟,是天下最壞的人。將軍阿叔,你說他是不是天下最壞的人?”
李曜微微搖頭。
鄭小花不滿道:“還有人比他更壞嗎?奴不信。”
李曜便道:“十幾年前,有一個叫黃巢的私鹽販子起兵造反,他軍中缺糧,便殺人為食,不知吃了多少無辜的人,對比他而言,李存信還真算不得什麽……”
李曜這話出自本心,他一直覺得,在中國人所經曆過的許許多多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莫過於人食人,而所有發生在王朝末代的這類人間慘劇,莫過於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
他在失敗前夕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裏,采用過的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鬥力,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食人紀錄。
這一份駭人聽聞的食人紀錄,不僅是中國之最,恐怕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曆史教科書,黃巢是農民革命領袖,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推翻封建統治的行徑,那是具有革命的進步的意義,是毫無疑問的。但若是以毛太祖提倡的兩分法的觀點看,不那麽以偏概全,不那麽一白遮百醜,而取實事求是精神,這位“唐末革命領袖”在荼毒非統治階層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曆史上那些聲名狼藉的屠夫要比之於他,都是望塵莫及,必然甘拜下風。在一部《二十四史》中,隻有他能夠用“敲骨吸髓”四個字,形容他那食人的殘殺方式。
據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隋末荒亂,狂賊朱粲起於襄、鄧間,歲饑,米斛萬錢,亦無得處,人民相食。粲乃驅男女小大仰一大銅鍾,可二百石,煮人肉以餧賊。生靈殲於此矣。”
據《舊唐書》:“賊首(秦宗權部),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出,則鹽屍而從。”
無論是黃巢以前的朱粲,用二百石銅鍾煮人肉,還是黃巢以後的秦宗權,醃人屍作隨軍糧糗,都比不上黃巢。
“(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卷150下)
到底黃巢這座食人工廠,一共吃掉多少人,史無記載。但據史書,他“圍陳州,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看來,他從長安城裏的龍椅上滾跌下來,意猶未盡,沒有過足皇帝的癮,幹脆在此再成立一個臨時朝廷,好“唯辟作威,唯辟作福”一番。中國封建社會能遷延數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這裏,農民革皇帝的命,不過是革掉了皇帝以後,他來做皇帝而已。
但是,這位皇帝要養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數萬名為他打陳州的起義將士,持續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計,至少得吃掉十倍於張巡守睢陽城時的被食人數。
革命的確不是請客吃飯,在鐵與血的較量中,你不能將敵人消滅,對手也會將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曆代農民鋌而走險,反抗強大的統治者,起義軍的頭目,無不殘忍野蠻,無不殺人無算。但是,像黃巢以人肉為糧糗的惡行,絕非一般意義的戰場上的較量,而是人性滅絕的屠殺。
其實無論正史,野史,對於黃巢的評價全是負麵的。可李曜心中憋悶的是,他穿越前所在的世界,五十年來,其曆史教科書告訴他的,那是封建統治者站在地主階級的反動立場上,對於農民革命運動及其領袖人物的誣蔑。無論如何,農民革命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
然而他無法理解。若是從黃巢之亂的唐末起,至五代,至北宋,至南宋,中華民族的總體國勢,一直處於不斷削弱的過程之中,這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因此,他不禁疑問,黃巢吃了那麽多老百姓的這場農民革命運動,究竟對曆史起到了推動作用,還是起到了促退作用?對中華文明起到了張揚作用?還是起到了戕害作用?他不能認可教科書的說法。
都張開大嘴食人了,還有什麽“革命”意義好講?難道因為他反對封建統治,披上一件紅色的“革命”外套,就能把他像野獸那樣以人為食的舉世大惡,忽略不顧嗎?
但是鄭小花聽完,還是搖頭:“就算他不是最壞的,也是很壞的。將軍阿叔,他們都說你是好人,你能幫幫小花嗎?”
李曜心中忽然一軟,抬起頭看著鄭小花,鄭小花也正睜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
周圍的眾人也覺得有些意外,不禁噤聲,都朝李曜望去,不知出了什麽事。
良久之後,李曜歎了口氣,道:“小花,某收你為養女,你可願意?”
第141章 林甫之後
晉陽城今日流傳最廣的軼聞有兩件,兩件事都跟名動河東的飛騰軍使李正陽有關。一是他收了一位原名叫鄭小花的孤女為養女,並為其改名為李無憂;二是他收了一位名叫馮道的少年為入室弟子,並提前為此子賜字“可道”。
所謂入室弟子,在此時是指學生搬進先生家中,平時與先生一同生活,不僅學問由先生教導,連生活也由先生負擔的一種與先生格外親近的弟子。這一類弟子通常被認為是先生的“衣缽傳人”,如果先生的弟子較多,則這一類弟子就是其中的核心。譬如孔子有弟子三千,但其中隻有子貢等人,才能算入室弟子。
晉陽城中風傳,那位原名鄭小花現名李無憂的女孩兒,是因為其家人為蕃漢馬步軍都校李存信害死,而李曜正巧遇上此事,憤而將此事報與節帥大王與蓋左仆射知悉之後,未免這年僅六歲的孩子孤苦無依,便將之收養的。
這個傳聞大體上看,似乎是沒有問題的,真實性相當高。唯一值得商榷的是這個傳聞太過活靈活現,甚至出現了“是時,李都校麵對李飛騰的質問麵紅耳赤、無言以對”、“李飛騰怒斥存信:‘尚有半分人性否?’,存信慚愧無地,不敢辯。”之類的說辭。
到了最後,全城的茶博士(類似於後來的說書先生)也忽然統一了口徑,開口就是“今日某要說的,乃是‘李飛騰三罵李都校’!諸位客官聽真:話說昨日巳時,雷鳴電閃,大雨傾盆,李飛騰乘節帥馬車出了節帥王府,正行至鄭家祠堂,忽聽得前方吵嚷。李飛騰心中生疑,如此大雨之下,怎會有人積聚喧嘩?遂下車查看。諸位客官,李飛騰這一看,可就不得了了。你道何事,原來是……”當下便將李存信逼迫鄭張氏母子之事添油加醋地說了一遍,直說得眾茶客義憤填膺,恨不能衝進李存信府中痛打他一頓才好。
然後,茶博士端起茶來喝了一口,拿鎮紙往案上一拍,大聲道:“要說咱們河東軍中,可不是都像李存信那等惡人,好人還是更多的。就譬如說這李飛騰李軍使,那可就是個忠肝義膽、俠骨柔腸的大英雄、真名士,他下了馬車,一聽此事,頓時怒火中燒,大喝一聲:‘存信之罪,實無可恕,某河東軍,以此為辱!存信雖為某之兄長,此時某也不可為私誼而累公義,把式,速去請蓋仆射來此,某當親稟此事與聞’!”
眾茶客聽了這句,齊聲叫好,其中一文士聽了,拍案喝道:“說得好!好一個不可為私誼而累公義,李飛騰誠然當得起少年英才、河東名士之譽!隻是卻不知這蓋仆射是否肯來,若來,又是否與李飛騰所想一致。”
那茶博士一瞥此人,笑著點頭道:“這位客官說得是,若是蓋仆射以為此乃小事,不肯前來,或是前來之後,包庇作惡之人,那就勢必要生出另一波事來。不過諸位客官可以放心,蓋仆射聞訊之後,立刻趕到事發現場,並仔細聽取了李飛騰之言。一如李飛騰一般,蓋仆射看過現場,調集差役、坐婆,查明案情之後,勃然大怒,立即傳令,召李存信前來問話……”
那文士茶客聽到此處,忽然一歎,搖頭道:“蓋仆射這一怒,未必可以當真呐。”
那茶博士微微一怔,奇道:“客官此言卻是何意?”
文士道:“蓋仆射若是當真怒不可遏,當時就絕對不會召李存信前去見他,而是自己轉身去拜見李並帥,向並帥稟報此事,而後以他在並帥跟前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來左右並帥心中所想,如此一來,李存信別說丟官罷職等閑事爾,就算並帥一時火起,直接動用軍法拿了他的腦袋,也未嚐沒有可能。然而可惜的是,蓋仆射隻是佯裝大怒,實則並無置李存信於死地之心……某料蓋仆射隻是將李存信大罵一頓,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或者就是蓋仆射一通長罵,一直罵到並帥派人前來幹預此事,不知據茶博士所知,其後的事實是否如此?”
這文士一番話說完,其他人隻是覺得有趣,或是驚訝,唯獨茶館東廂雅閣之中,兩名年輕人卻是同時目露精光,對視一眼,露出凝重之色來。
“燕然,你是晉陽百曉生,你可知道此人來曆?是否是王家學士?”
說話之人,正是外間茶博士口中稱讚不已的李存曜李軍使,而他對麵所坐的,便是依舊穿著白色儒服的王笉了。
王笉的確算得上是晉陽的百曉生、萬事通,但對於此人的來曆,她卻也搖了搖頭,道:“卻是未知。”
李曜頗為意外地蹙起眉,沉吟道:“此人僅僅從這半真半假的話中便猜到蓋仆射的心思,這份能耐,絕非常人可有,某料此人必大才也。”
王笉微微一笑,道:“兄長若欲招攬此人,某為兄長探知。平兒,你去。”
那邊萍兒從屏風後轉出,微微一禮,領命去了。李曜則微微有些錯愕,王笉失笑道:“兄長有何可奇,某知太原大事,未必盡知小事,聽此人口音似為洛陽人,非我太原之士,某認不出來,也不稀奇。不過他既然顯露出洛陽口音,某家中自有人知道其來曆,平兒出去一問,自然知道。”
李曜這才醒悟過來,王笉雖然對晉陽人物知之甚詳,但有些外來士人,她也未必個個都認識,大人物固然識得,名氣不彰的卻就不然了。估計這些名聲不夠顯赫的文人,她家中隻怕是另外做了記錄或者另外有人關注,隻在家主需要之時才奉上情報的。
想到此處,李曜不禁有些感慨,這些千年世家能夠承續如此之久,除了那些放在台麵上的文人雅士學者大儒,果然都是有不少暗實力的。
於是他點了點頭,不再多話。卻聽外麵那茶博士道:“客官慧眼如炬,後事果然如此。蓋仆射大罵李都校之時,大王忽然派人將李都校叫去了節帥王府,據說……現在還沒放他出來。”
那文士笑了一笑,卻不再多言,隻是端起茶來,輕輕喝了一口,模樣悠閑,似乎這一結果早在他意料之中。
那茶博士又說了一會兒,一邊說,一邊時不時朝那文士望去,似乎生怕又被這文士打斷。好在這文士自發那番議論之後,便不再多說什麽,隻是悠然喝茶。
李曜在雅閣之中望去,越看越覺得此人絕不應該是無名之輩,正在心中猜測之時,萍兒已然迴來。
李曜忙問道:“可知此是何人?”
萍兒笑道:“此乃榆次縣令李襲吉是也。此人乃是洛陽人,其父李圖,曾為洛陽令,乃玄宗朝左相李林甫之後。李襲吉曾中進士,後值喪亂,出奔河中,再後因訪友而來河東,入帥府為府掾,不久後,李並帥表其為榆次縣令,至今在任。”
李曜眼前一亮,竟然是李襲吉!史書上說李襲吉文章極好,但卻淡泊名利,如今日之狀來看,隻怕是真的。
李襲吉文章好,李曜是知道的,因為當初他讀本朝太祖的某些八卦文,知道太祖當年曾叫姚-文-元讀《五代史·李襲吉傳》,所以他閑著沒事也去讀了。李襲吉的文章,舉一例便可說明:天複年間,李克用議欲修好於梁,命襲吉為書以貽朱溫,書曰:
“一別清德,十有餘年,失意杯盤,爭鋒劍戟。山長水闊,難追二國之歡;雁逝魚沉,久絕八行之賜。比者仆與公實聯宗姓,原忝恩行,投分深情,將期棲托,論交馬上,薦美朝端,傾向仁賢,未省疏闕。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於幕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狂藥致其失歡,陳事止於堪笑。今則皆登貴位,盡及中年,蘧公亦要知非,君子何勞用壯。今公貴先列辟,名過古人。合縱連衡,本務家邦之計;拓地守境,要存子孫之基。文王貴奔走之交,仲尼譚損益之友,仆顧慚虛薄,舊忝眷私,一言許心,萬死不悔,壯懷忠力,猶勝他人,盟於三光,願赴湯火。公又何必終年立敵,懇意相窺,徇一時之襟靈,取四郊之倦弊,今日得其小眾,明日下其危牆,弊師無遺鏃之憂,鄰壤抱剝床之痛。又慮悠悠之黨,妄瀆聽聞,見仆韜勇枕威,戢兵守境,不量本末,誤致窺覦。
且仆自壯歲已前,業經陷敵,以殺戮為東作,號兼並為永謀。及其首陟師壇,躬被公兗,天子命我為群後,明公許我以下交,所以斂跡愛人,蓄兵務德,收燕薊則還其故將,入蒲阪而不負前言。況五載休兵,三邊校士,鐵騎犀甲,雲屯穀量。馬邑兒童,皆為銳將;鷲峰宮闕,鹹作京坻。問年猶少於仁明,語地幸依於險阻,有何覘睹,便誤英聰。
況仆臨戎握兵,粗有操斷,屈伸進退,久貯心期。勝則撫三晉之民,敗則征五部之眾,長驅席卷,反首提戈。但慮隳突中原,為公後患,四海群謗,盡歸仁明,終不能見仆一夫,得仆一馬。銳師儻失,則難整齊,請防後艱,願存前好。矧複陰山部落,是仆懿親;迴紇師徒,累從外舍。文靖求始畢之眾,元海征五部之師,寬言虛詞,猶或得誌。今仆散積財而募勇輩,輦寶貨以誘義戎,征其密親,啗以美利,控弦跨馬,寧有數乎!但緣荷位天朝,惻心疲瘵,峨峨亭障,未忍起戎。亦望公深識鄙懷,洞迴英鑒,論交釋憾,慮禍革心,不聽浮譚,以傷霸業。夫《易》惟忌滿,道貴持盈,儻恃勇以喪師,如擎盤而失水,為蛇刻鶴,幸賜徊翔。
仆少負褊心,天與直氣,間謀詭論,誓不為之。唯將藥石之譚,願托金蘭之分。儻愚衷未豁,彼抱猶迷,假令罄三朝之威,窮九流之辯,遣迴肝膈,如俟河清。今者執簡吐誠,願垂保鑒。
仆自眷私睽隔,翰墨往來,或有鄙詞,稍侵英聽,亦承嘉論,每賜罵言。敘歡既罷於尋戈,焚謗幸蠲其載筆,窮因尚口,樂貴和心,願祛沉閼之嫌,以複塤篪之好。今者卜於嚬分,不欲因人,專遣使乎,直詣鈴閣。古者兵交兩地,使在其間,致命受辭,幸存前誌。昔賢貴於投分,義士難於屈讎,若非仰戀恩私,安可輕露肝膈,淒淒丹愫,炳炳血情,臨紙向風,千萬難述。”
朱溫看罷書信,對敬翔等人說道:“李克用兵敗乞和,望喘餘息,猶氣吞宇宙,還說什麽‘馬邑兒童,皆為銳將’‘陰山部落,是仆懿親’!爾等迴信,狠狠替孤罵他一通!”
敬翔等人自然遵命,寫了封迴信,但無論如何沒有李襲吉的文筆和氣勢。朱溫看了,也隻得歎道:“李克用現在就剩這麽點地盤了,居然還有這樣的才智之士!如果說已孤王的智謀籌算,再能得李襲吉這樣的筆才,那才是如虎添翼啊。”身為朱溫第一謀士的敬翔,以及一幹謀臣紛紛自愧弗如,因此李襲吉文名更盛。
至於淡泊名利,卻是李曜這一瞬間的明了。李襲吉方才僅僅憑那幾句半不搭調的話,便能將蓋寓、李克用的心思全部猜得清清楚楚,可見他的政治智慧絕對不差。但曆史上他的施政建議並不多,隻是有一次,李克用勢力大弱,不得已開始“整頓內務”的時候,他曾經建議說:“希望大王尊崇德禮,愛護部下與百姓,盡量節儉以減輕百姓負擔,外邊堅守以保境安民,同時練兵整頓軍隊,鼓勵農業生產。自古以來都是平亂時期用武將,治國安邦用文臣。穩定賦稅,規範法令,賞罰分明,那部下就沒有強橫之人亂政亂軍;親近正直人,那眾人便不再擔心被人誹謗誣陷。如此實施清明之政,則不求富而國家自然富足,不求安而國家自然平安。”
除此之外,李襲吉似乎便沒有什麽建設性的意見了。
但剛才的那一幕讓李曜發現,李襲吉絕不是想不出建設性意見,而是肯定出於某種心態而故意不吭聲。
什麽心態,李曜此時難得去想,他想的是,這個人才,有必要挖到!
阿蠻在一邊愕然一愣:“那個,小道子,你要拜李軍使為師?”
馮道一臉正色,肅然點頭:“錯非李軍使這等厚德君子,何人可為師尊?”
阿蠻遲疑道:“可李軍使是個將軍,你若拜他為師,難道去學打仗麽?隻怕你家耶耶不會答應啊。”
馮道搖了搖頭,斷然道:“此前路過代州之時,代州人便說先生天予其才,奇智百出,後來某等又聽說先生在前線大勝,可見先生之才,浩瀚無邊,直如天海!某若拜在先生門下,縱然學不來行軍打仗的本事,隻為先生端茶倒水、鋪紙研墨、打掃書房,學那君子養德之道,亦是心甘情願,畢生無悔!”
阿蠻咽了口吐沫,幹笑道:“這個……你是讀書人,俺說不過你,不過李軍使看來年紀也不是很大,似乎隻比俺大那麽三五歲……你若拜他為師,俺不是平白矮了人家一輩麽?”
馮道臉色微變,斥道:“阿蠻慎言!有道是達者為先、能者為師,先生才高德厚,莫說是年歲比你我大,便是年歲小於你我,這師尊二字,某叫出來亦是心甘情願,絕無二話!你若不知其中道理,就給我閉嘴,不要胡亂說話,否則莫怪我生氣!”
阿蠻吃他一罵,當下不敢再說,隻是諾諾道:“是,是,是,小道子,俺知道錯了,俺是個混人,你別當真……其實李軍使也挺好的,俺雖然混,也看得出來,他是好人,你要拜他為師,俺其實也是心服的,真的。”
馮道這才收了那副怒色,沉著臉點點頭,輕聲道:“如今……就隻怕先生嫌某愚鈍,不肯收下某這弟子。”
阿蠻大吃了一驚:“你還愚鈍,俺不是蠢死了?”
馮道本來一本正經,聽了他這夯話,也忍不住噗嗤一笑,又趕忙嚴肅下來,斥道:“胡說八道,尋常人聰明與否,先生胸懷仁厚,自然都能包容得了。可是對於收徒卻是不同,這其中的要求是完全不可類比的。譬如說,先生今日收下了某,某今後若是不求上進,學業荒廢,成了無用之人,先生豈非也要被人說教導無方?而若是某心性卑劣,日後做了什麽錯事,那更糟糕,先生一世英名,豈非也要跟著蒙羞?是故,但凡雅士大儒,收徒必然嚴格,某之擔憂,也正在此。”
阿蠻恍然大悟,長長地“哦”了一聲,眼珠一轉,忽然瞄到憨娃兒臉上。
第140章 孤女有依(下)
李曜帶著眾人走進鄭家的時候,鄭家那位小名叫做“小花”的小姑娘正雙手反抱著肩膀,瑟縮地坐在角落裏。她的身邊有幾個年長的婦人,正圍著她說話,看那神情,似在安慰。
但是小姑娘一直沉默著,一聲不吭。臉上雖然帶著幾分悲色,卻始終沒有哭出來。
幾名婦人看見李曜進門,先是被他那一身輕戎裝(即製式軍裝,有魚鱗甲,但不批重鎧)嚇了一跳,繼而想到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李飛騰李正陽,這才鬆了口氣,悄然退到一邊。
李曜走過前去,那小姑娘也抬頭看他,見他一身輕甲,腰佩橫刀,也是微微吃了一驚,但當她看見李曜的眼睛,就立刻安定下來。
“小姑娘,某該如何稱唿你?”李曜蹲下來,微微笑著問。
圍觀的眾人見李曜蹲下,不禁發出一陣難言其意的唏噓。這是因為蹲下這個動作,在唐時是比較不雅的,或者至少說,是不該由李曜這個名動河東的名士大儒做出來的。
然而李曜做了,做得毫無顧忌,做得順理成章。
眾人並沒有因為李曜的“不顧禮儀”而對他心生失望之感,包括馮道心中都在想:“先生要安慰這位小姑娘,生怕太過正式會嚇壞了人家,居然連這般禮節都暫時拋去了,真可謂宅心仁厚,事事為他人著想。有這般君子之風,菩薩心腸,那區區名士禮儀又算得了什麽?先生啊先生,我還沒能得列門牆,你便又教我一事……”
說來也怪,那小姑娘先前一直不說話,待李曜問話之時,她便盯著李曜的眼睛看了看,然後怯怯地答道:“奴叫小花。”
李曜一聽,心中便想道:“難怪先前鄭張氏臨死前說女兒聰明,不擔心女兒,看這小姑娘六歲就知道自稱奴,而不是如尋常小孩一樣說‘我’,可見這小姑娘的確是聰明過人的。”
他便問道:“今天之事,這些叔伯姑嬸可曾說與你聽了?”
小姑娘嘴一癟,好像要哭,最後還是忍住了,隻是眼裏流出淚來,用力點頭。
李曜看得心一軟,原先的想法丟之腦後,伸手把她輕輕抱住,小聲道:“小花,你父母都不在了,今後……”
李曜的這個動作,讓鄭小花身子微微一僵,但感受到李曜的心思,她便放鬆下來,忽然打斷李曜的話,在他耳邊輕聲道:“將軍阿叔,奴想報仇。”
她的話聲音很小,除了李曜之外,連離得最近的馮道等人都沒能聽清。
李曜目中精芒一閃而掩,看著鄭小花,問道:“真的?”
鄭小花用力點了點頭。
“為何?你可知道仇人是誰,這個仇有多難報?”
鄭小花道:“奴隻知道他害死了奴的阿娘和阿弟,是天下最壞的人。將軍阿叔,你說他是不是天下最壞的人?”
李曜微微搖頭。
鄭小花不滿道:“還有人比他更壞嗎?奴不信。”
李曜便道:“十幾年前,有一個叫黃巢的私鹽販子起兵造反,他軍中缺糧,便殺人為食,不知吃了多少無辜的人,對比他而言,李存信還真算不得什麽……”
李曜這話出自本心,他一直覺得,在中國人所經曆過的許許多多苦難之中,最大的苦難,莫過於人食人,而所有發生在王朝末代的這類人間慘劇,莫過於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
他在失敗前夕包圍陳州近一年時間裏,采用過的機械化方式,將活人粉碎,以人肉作軍糧,供應他圍城部隊,以保證他起義軍的戰鬥力,創造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食人紀錄。
這一份駭人聽聞的食人紀錄,不僅是中國之最,恐怕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曆史教科書,黃巢是農民革命領袖,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推翻封建統治的行徑,那是具有革命的進步的意義,是毫無疑問的。但若是以毛太祖提倡的兩分法的觀點看,不那麽以偏概全,不那麽一白遮百醜,而取實事求是精神,這位“唐末革命領袖”在荼毒非統治階層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曆史上那些聲名狼藉的屠夫要比之於他,都是望塵莫及,必然甘拜下風。在一部《二十四史》中,隻有他能夠用“敲骨吸髓”四個字,形容他那食人的殘殺方式。
據唐代張鷟的(朝野僉載):“隋末荒亂,狂賊朱粲起於襄、鄧間,歲饑,米斛萬錢,亦無得處,人民相食。粲乃驅男女小大仰一大銅鍾,可二百石,煮人肉以餧賊。生靈殲於此矣。”
據《舊唐書》:“賊首(秦宗權部),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出,則鹽屍而從。”
無論是黃巢以前的朱粲,用二百石銅鍾煮人肉,還是黃巢以後的秦宗權,醃人屍作隨軍糧糗,都比不上黃巢。
“(巢)賊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舊唐書》卷150下)
到底黃巢這座食人工廠,一共吃掉多少人,史無記載。但據史書,他“圍陳州,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看來,他從長安城裏的龍椅上滾跌下來,意猶未盡,沒有過足皇帝的癮,幹脆在此再成立一個臨時朝廷,好“唯辟作威,唯辟作福”一番。中國封建社會能遷延數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這裏,農民革皇帝的命,不過是革掉了皇帝以後,他來做皇帝而已。
但是,這位皇帝要養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數萬名為他打陳州的起義將士,持續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計,至少得吃掉十倍於張巡守睢陽城時的被食人數。
革命的確不是請客吃飯,在鐵與血的較量中,你不能將敵人消滅,對手也會將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曆代農民鋌而走險,反抗強大的統治者,起義軍的頭目,無不殘忍野蠻,無不殺人無算。但是,像黃巢以人肉為糧糗的惡行,絕非一般意義的戰場上的較量,而是人性滅絕的屠殺。
其實無論正史,野史,對於黃巢的評價全是負麵的。可李曜心中憋悶的是,他穿越前所在的世界,五十年來,其曆史教科書告訴他的,那是封建統治者站在地主階級的反動立場上,對於農民革命運動及其領袖人物的誣蔑。無論如何,農民革命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
然而他無法理解。若是從黃巢之亂的唐末起,至五代,至北宋,至南宋,中華民族的總體國勢,一直處於不斷削弱的過程之中,這也是毋庸諱言的事實。因此,他不禁疑問,黃巢吃了那麽多老百姓的這場農民革命運動,究竟對曆史起到了推動作用,還是起到了促退作用?對中華文明起到了張揚作用?還是起到了戕害作用?他不能認可教科書的說法。
都張開大嘴食人了,還有什麽“革命”意義好講?難道因為他反對封建統治,披上一件紅色的“革命”外套,就能把他像野獸那樣以人為食的舉世大惡,忽略不顧嗎?
但是鄭小花聽完,還是搖頭:“就算他不是最壞的,也是很壞的。將軍阿叔,他們都說你是好人,你能幫幫小花嗎?”
李曜心中忽然一軟,抬起頭看著鄭小花,鄭小花也正睜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
周圍的眾人也覺得有些意外,不禁噤聲,都朝李曜望去,不知出了什麽事。
良久之後,李曜歎了口氣,道:“小花,某收你為養女,你可願意?”
第141章 林甫之後
晉陽城今日流傳最廣的軼聞有兩件,兩件事都跟名動河東的飛騰軍使李正陽有關。一是他收了一位原名叫鄭小花的孤女為養女,並為其改名為李無憂;二是他收了一位名叫馮道的少年為入室弟子,並提前為此子賜字“可道”。
所謂入室弟子,在此時是指學生搬進先生家中,平時與先生一同生活,不僅學問由先生教導,連生活也由先生負擔的一種與先生格外親近的弟子。這一類弟子通常被認為是先生的“衣缽傳人”,如果先生的弟子較多,則這一類弟子就是其中的核心。譬如孔子有弟子三千,但其中隻有子貢等人,才能算入室弟子。
晉陽城中風傳,那位原名鄭小花現名李無憂的女孩兒,是因為其家人為蕃漢馬步軍都校李存信害死,而李曜正巧遇上此事,憤而將此事報與節帥大王與蓋左仆射知悉之後,未免這年僅六歲的孩子孤苦無依,便將之收養的。
這個傳聞大體上看,似乎是沒有問題的,真實性相當高。唯一值得商榷的是這個傳聞太過活靈活現,甚至出現了“是時,李都校麵對李飛騰的質問麵紅耳赤、無言以對”、“李飛騰怒斥存信:‘尚有半分人性否?’,存信慚愧無地,不敢辯。”之類的說辭。
到了最後,全城的茶博士(類似於後來的說書先生)也忽然統一了口徑,開口就是“今日某要說的,乃是‘李飛騰三罵李都校’!諸位客官聽真:話說昨日巳時,雷鳴電閃,大雨傾盆,李飛騰乘節帥馬車出了節帥王府,正行至鄭家祠堂,忽聽得前方吵嚷。李飛騰心中生疑,如此大雨之下,怎會有人積聚喧嘩?遂下車查看。諸位客官,李飛騰這一看,可就不得了了。你道何事,原來是……”當下便將李存信逼迫鄭張氏母子之事添油加醋地說了一遍,直說得眾茶客義憤填膺,恨不能衝進李存信府中痛打他一頓才好。
然後,茶博士端起茶來喝了一口,拿鎮紙往案上一拍,大聲道:“要說咱們河東軍中,可不是都像李存信那等惡人,好人還是更多的。就譬如說這李飛騰李軍使,那可就是個忠肝義膽、俠骨柔腸的大英雄、真名士,他下了馬車,一聽此事,頓時怒火中燒,大喝一聲:‘存信之罪,實無可恕,某河東軍,以此為辱!存信雖為某之兄長,此時某也不可為私誼而累公義,把式,速去請蓋仆射來此,某當親稟此事與聞’!”
眾茶客聽了這句,齊聲叫好,其中一文士聽了,拍案喝道:“說得好!好一個不可為私誼而累公義,李飛騰誠然當得起少年英才、河東名士之譽!隻是卻不知這蓋仆射是否肯來,若來,又是否與李飛騰所想一致。”
那茶博士一瞥此人,笑著點頭道:“這位客官說得是,若是蓋仆射以為此乃小事,不肯前來,或是前來之後,包庇作惡之人,那就勢必要生出另一波事來。不過諸位客官可以放心,蓋仆射聞訊之後,立刻趕到事發現場,並仔細聽取了李飛騰之言。一如李飛騰一般,蓋仆射看過現場,調集差役、坐婆,查明案情之後,勃然大怒,立即傳令,召李存信前來問話……”
那文士茶客聽到此處,忽然一歎,搖頭道:“蓋仆射這一怒,未必可以當真呐。”
那茶博士微微一怔,奇道:“客官此言卻是何意?”
文士道:“蓋仆射若是當真怒不可遏,當時就絕對不會召李存信前去見他,而是自己轉身去拜見李並帥,向並帥稟報此事,而後以他在並帥跟前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來左右並帥心中所想,如此一來,李存信別說丟官罷職等閑事爾,就算並帥一時火起,直接動用軍法拿了他的腦袋,也未嚐沒有可能。然而可惜的是,蓋仆射隻是佯裝大怒,實則並無置李存信於死地之心……某料蓋仆射隻是將李存信大罵一頓,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或者就是蓋仆射一通長罵,一直罵到並帥派人前來幹預此事,不知據茶博士所知,其後的事實是否如此?”
這文士一番話說完,其他人隻是覺得有趣,或是驚訝,唯獨茶館東廂雅閣之中,兩名年輕人卻是同時目露精光,對視一眼,露出凝重之色來。
“燕然,你是晉陽百曉生,你可知道此人來曆?是否是王家學士?”
說話之人,正是外間茶博士口中稱讚不已的李存曜李軍使,而他對麵所坐的,便是依舊穿著白色儒服的王笉了。
王笉的確算得上是晉陽的百曉生、萬事通,但對於此人的來曆,她卻也搖了搖頭,道:“卻是未知。”
李曜頗為意外地蹙起眉,沉吟道:“此人僅僅從這半真半假的話中便猜到蓋仆射的心思,這份能耐,絕非常人可有,某料此人必大才也。”
王笉微微一笑,道:“兄長若欲招攬此人,某為兄長探知。平兒,你去。”
那邊萍兒從屏風後轉出,微微一禮,領命去了。李曜則微微有些錯愕,王笉失笑道:“兄長有何可奇,某知太原大事,未必盡知小事,聽此人口音似為洛陽人,非我太原之士,某認不出來,也不稀奇。不過他既然顯露出洛陽口音,某家中自有人知道其來曆,平兒出去一問,自然知道。”
李曜這才醒悟過來,王笉雖然對晉陽人物知之甚詳,但有些外來士人,她也未必個個都認識,大人物固然識得,名氣不彰的卻就不然了。估計這些名聲不夠顯赫的文人,她家中隻怕是另外做了記錄或者另外有人關注,隻在家主需要之時才奉上情報的。
想到此處,李曜不禁有些感慨,這些千年世家能夠承續如此之久,除了那些放在台麵上的文人雅士學者大儒,果然都是有不少暗實力的。
於是他點了點頭,不再多話。卻聽外麵那茶博士道:“客官慧眼如炬,後事果然如此。蓋仆射大罵李都校之時,大王忽然派人將李都校叫去了節帥王府,據說……現在還沒放他出來。”
那文士笑了一笑,卻不再多言,隻是端起茶來,輕輕喝了一口,模樣悠閑,似乎這一結果早在他意料之中。
那茶博士又說了一會兒,一邊說,一邊時不時朝那文士望去,似乎生怕又被這文士打斷。好在這文士自發那番議論之後,便不再多說什麽,隻是悠然喝茶。
李曜在雅閣之中望去,越看越覺得此人絕不應該是無名之輩,正在心中猜測之時,萍兒已然迴來。
李曜忙問道:“可知此是何人?”
萍兒笑道:“此乃榆次縣令李襲吉是也。此人乃是洛陽人,其父李圖,曾為洛陽令,乃玄宗朝左相李林甫之後。李襲吉曾中進士,後值喪亂,出奔河中,再後因訪友而來河東,入帥府為府掾,不久後,李並帥表其為榆次縣令,至今在任。”
李曜眼前一亮,竟然是李襲吉!史書上說李襲吉文章極好,但卻淡泊名利,如今日之狀來看,隻怕是真的。
李襲吉文章好,李曜是知道的,因為當初他讀本朝太祖的某些八卦文,知道太祖當年曾叫姚-文-元讀《五代史·李襲吉傳》,所以他閑著沒事也去讀了。李襲吉的文章,舉一例便可說明:天複年間,李克用議欲修好於梁,命襲吉為書以貽朱溫,書曰:
“一別清德,十有餘年,失意杯盤,爭鋒劍戟。山長水闊,難追二國之歡;雁逝魚沉,久絕八行之賜。比者仆與公實聯宗姓,原忝恩行,投分深情,將期棲托,論交馬上,薦美朝端,傾向仁賢,未省疏闕。豈謂運由奇特,謗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於幕夜;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狂藥致其失歡,陳事止於堪笑。今則皆登貴位,盡及中年,蘧公亦要知非,君子何勞用壯。今公貴先列辟,名過古人。合縱連衡,本務家邦之計;拓地守境,要存子孫之基。文王貴奔走之交,仲尼譚損益之友,仆顧慚虛薄,舊忝眷私,一言許心,萬死不悔,壯懷忠力,猶勝他人,盟於三光,願赴湯火。公又何必終年立敵,懇意相窺,徇一時之襟靈,取四郊之倦弊,今日得其小眾,明日下其危牆,弊師無遺鏃之憂,鄰壤抱剝床之痛。又慮悠悠之黨,妄瀆聽聞,見仆韜勇枕威,戢兵守境,不量本末,誤致窺覦。
且仆自壯歲已前,業經陷敵,以殺戮為東作,號兼並為永謀。及其首陟師壇,躬被公兗,天子命我為群後,明公許我以下交,所以斂跡愛人,蓄兵務德,收燕薊則還其故將,入蒲阪而不負前言。況五載休兵,三邊校士,鐵騎犀甲,雲屯穀量。馬邑兒童,皆為銳將;鷲峰宮闕,鹹作京坻。問年猶少於仁明,語地幸依於險阻,有何覘睹,便誤英聰。
況仆臨戎握兵,粗有操斷,屈伸進退,久貯心期。勝則撫三晉之民,敗則征五部之眾,長驅席卷,反首提戈。但慮隳突中原,為公後患,四海群謗,盡歸仁明,終不能見仆一夫,得仆一馬。銳師儻失,則難整齊,請防後艱,願存前好。矧複陰山部落,是仆懿親;迴紇師徒,累從外舍。文靖求始畢之眾,元海征五部之師,寬言虛詞,猶或得誌。今仆散積財而募勇輩,輦寶貨以誘義戎,征其密親,啗以美利,控弦跨馬,寧有數乎!但緣荷位天朝,惻心疲瘵,峨峨亭障,未忍起戎。亦望公深識鄙懷,洞迴英鑒,論交釋憾,慮禍革心,不聽浮譚,以傷霸業。夫《易》惟忌滿,道貴持盈,儻恃勇以喪師,如擎盤而失水,為蛇刻鶴,幸賜徊翔。
仆少負褊心,天與直氣,間謀詭論,誓不為之。唯將藥石之譚,願托金蘭之分。儻愚衷未豁,彼抱猶迷,假令罄三朝之威,窮九流之辯,遣迴肝膈,如俟河清。今者執簡吐誠,願垂保鑒。
仆自眷私睽隔,翰墨往來,或有鄙詞,稍侵英聽,亦承嘉論,每賜罵言。敘歡既罷於尋戈,焚謗幸蠲其載筆,窮因尚口,樂貴和心,願祛沉閼之嫌,以複塤篪之好。今者卜於嚬分,不欲因人,專遣使乎,直詣鈴閣。古者兵交兩地,使在其間,致命受辭,幸存前誌。昔賢貴於投分,義士難於屈讎,若非仰戀恩私,安可輕露肝膈,淒淒丹愫,炳炳血情,臨紙向風,千萬難述。”
朱溫看罷書信,對敬翔等人說道:“李克用兵敗乞和,望喘餘息,猶氣吞宇宙,還說什麽‘馬邑兒童,皆為銳將’‘陰山部落,是仆懿親’!爾等迴信,狠狠替孤罵他一通!”
敬翔等人自然遵命,寫了封迴信,但無論如何沒有李襲吉的文筆和氣勢。朱溫看了,也隻得歎道:“李克用現在就剩這麽點地盤了,居然還有這樣的才智之士!如果說已孤王的智謀籌算,再能得李襲吉這樣的筆才,那才是如虎添翼啊。”身為朱溫第一謀士的敬翔,以及一幹謀臣紛紛自愧弗如,因此李襲吉文名更盛。
至於淡泊名利,卻是李曜這一瞬間的明了。李襲吉方才僅僅憑那幾句半不搭調的話,便能將蓋寓、李克用的心思全部猜得清清楚楚,可見他的政治智慧絕對不差。但曆史上他的施政建議並不多,隻是有一次,李克用勢力大弱,不得已開始“整頓內務”的時候,他曾經建議說:“希望大王尊崇德禮,愛護部下與百姓,盡量節儉以減輕百姓負擔,外邊堅守以保境安民,同時練兵整頓軍隊,鼓勵農業生產。自古以來都是平亂時期用武將,治國安邦用文臣。穩定賦稅,規範法令,賞罰分明,那部下就沒有強橫之人亂政亂軍;親近正直人,那眾人便不再擔心被人誹謗誣陷。如此實施清明之政,則不求富而國家自然富足,不求安而國家自然平安。”
除此之外,李襲吉似乎便沒有什麽建設性的意見了。
但剛才的那一幕讓李曜發現,李襲吉絕不是想不出建設性意見,而是肯定出於某種心態而故意不吭聲。
什麽心態,李曜此時難得去想,他想的是,這個人才,有必要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