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一行人在晨曦中向海邊走去。海邊離村莊有點遠,出發比去地裏幹活還要早。劉遙看著隊伍中的這群兄弟,每個人雖然都已見過,自小臉盲的他還不能認全這些沉默的夥伴。他追上梅先卓,問道:“你跟這些弟兄們怎麽分收成的?”
“犁田種地是重活,大家一起幹,不分誰的地。後麵的料理和澆水自己的地自己管,收成歸自己。我們還開荒,開出來按人頭分,我家算兩份。我家的地多些,大家幫著管,各人認一塊地管著,不拿收成。不過打點上麵都是我的事。”
“這樣啊。那煮鹽呢?”
“煮鹽做生意按股算,他們一個人一股,我算三股。”
“本錢也是這麽攤?”
“對的。有些事情不願意參加的,也可以不參加。”
劉遙對問來的情況很滿意。他需要一個有力量的組織,團結一幫人一起幹活。梅先卓的這個隊伍不僅是現成的,而且挺團結,更讓人高興的是,基本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的。
說話間海邊到了。灰白的沙灘上,趴著一排簡陋的棚子,旁邊是一大堆木頭,體積比棚子還大。
一個人在棚子邊砍木頭,看到有人過來,忙迎上來。走近了一看,黝黑精瘦一個漢子,隻在腰間纏了一塊布,一雙眼睛閃閃發亮就像煤炭上的反光。
漢子上前來跟梅先卓打招唿。
梅先卓應到:“錢三,你一直在鹽場,還沒見過劉先生。”
錢三一拱手:“聽說很多迴了。劉先生吉祥。”
劉遙忙迴禮:“多謝錢兄弟。這劈柴是為了煮鹽麽?”
“是。樹木要從山裏運來,最是麻煩。”
劉遙迴頭問高管家:“這附近能弄到煤麽?”
“燒煤煮鹽啊?我們沒試過。”高管家一邊脫衣服一邊說。大家都在脫衣服,脫到隻剩下一條短褲。“因為煤比柴貴,而且運輸不方便。最近的煤要從定安縣運來,百多裏地呢,勞神費力,而且那煤還不好,很不經燒。”
“聽說越南……安南……有很好的煤?”
“我也聽說的。不過從來沒有去買過。算下來比煤貴。就算鐵匠鋪裏,也是用的木炭。”高管家說完,領著劉遙進了棚子。
棚子裏昏暗而炎熱,一字排開10個巨大的灶台,占據了室內大部分空間,隻留下一條走路的窄小通道。灶台上都放了一個巨大鍋,直徑起碼兩米,走近細看,這鍋竟然是竹編的,鍋底糊滿了泥,深度不大。海水已經挑來倒進鍋裏,但灶裏的火並未點燃。大家又擺起香案祭祀起來。劉遙驚訝地發現,還是那個曾經抗到山上去過的沉重的香案。看來這個香案在梅家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劉遙正在棚子裏走走看看,捏起一點糊鍋底的泥在指尖撚著,突然被錢三跑來拉了一下,迴頭一看,一眾人等手裏拿著香,正在迴頭等自己呢。劉遙急忙快步走過去,跟大家一樣拿了三支香點燃,輪流上前,把香高舉過頭拜了三拜,再恭恭敬敬插到香案上的香爐裏。劉遙拜完,發現後麵排隊等著祭拜的人還挺多,自己的排名還比較靠前的。
祭祀完畢後,高管家開始點火。狹窄的通道中間擺放著一堆鬆散的木柴,高管家撅著屁股用火鐮一下一下地點著,很快就有細微的煙飄了起來。劉遙心中想,這技術就是不一樣,我老婆用現成的火種去點火還搞得灰頭土臉很久點不起來。旁邊站著幾個隻穿著短褲的後生,手裏拿著引火柴,卻並不上前,看著高管家站起來,圍著小小的火堆轉了三圈,采取引燃手裏的木柴,往鍋裏去點火。
鍋裏的水很快冒起熱氣,隨之沸騰起來。一些人便去挑水,不斷往鍋裏添加。每兩個灶台跟前站著一個人,一邊續柴燒火,一邊不斷查看鍋底是否有漏水。隻要看到開裂漏水,就在手裏托著一塊泥餅子,人飛快地伸進爐膛,啪一聲貼好漏點,再飛快地扭腰出來。每個灶台旁邊都有一桶海水,補漏的人每次進去出來,都在桶裏掬一捧海水澆在頭上。
劉遙在旁邊看著,歎為觀止,同時又想,這事高管家做不來,他那蓬鬆的頭發得被燒掉了。
正想著,就見高管家從一個爐膛裏退出身來。濕透的頭發緊貼頭上,冒著熱氣。劉遙駭笑著走出曬鹽房,拿起一把鋤頭,悄悄對梅先卓說:“兄台,給我一個人,我去試試製鹽的新方法。”
梅先卓眼睛一亮,知道又有好辦法,對剛放下水桶的錢三招招手。
劉遙帶著錢三迴到遠離海岸的樹林裏,挖起土來。這就是用來糊鍋底的泥土,做成泥餅之後隔水性很好,剛才已經捏過,粘性很強。劉遙讓錢三挑了滿滿一挑土,走到靠近海水的海灘上。眼前海水湛藍,白浪翻滾,正是漲潮的時候。
來到海灘,劉遙問錢三,海水漲潮一般最高到什麽位置。錢三放下挑子,用腳指著沙灘上一條隱約的線。線下的沙粒幹淨單純,線上的沙粒就有些草莖落葉之類雜物。劉遙讓錢三把土倒在線外。滿滿一挑泥土壓得扁擔都彎了,倒在海灘上卻隻有很小一堆,看起來不夠,便領著著錢三往迴走,再去挑一挑土來。迴身走時正是迎著陽光,汗就下來來。擦汗時抬頭一看,天空湛藍,樹林碧綠,就像電腦處理過的畫麵,棚子頂上飄動的煙越發濃密。
劉遙在燒鹽房找了三塊竹排,拿到海灘擺放成不同的高度。竹排之間略有重疊,讓第一塊竹排裏的水可以流到第二塊再流到第三塊。當然竹排沒法盛水,劉遙讓錢三把泥餅子均勻地糊在竹排上,盡量做到平整,再在竹排四周用泥條做了個邊,形成一個深度不到半尺高的托盤。
劉遙在每個盤子裏都盛滿了海水,囑咐錢三不時來查看,若是水曬去三分之一,就以中盤水灌滿下盤,以上盤水灌滿中盤,再去挑水來灌滿上盤,如此循環,直到下盤水裏出鹽,便不再灌水,直接曬幹下盤收鹽。
“如此說來下盤還得再有一個,否則曬幹的時候,中盤的水沒地方去。”錢三沉吟著說。
“有道理。”劉遙拍拍錢三的肩說道:“很多事情我知道點道理,但是實際上要怎麽做,還真不是很清楚,就需要大家一起想辦法。”
“隻是這麽做,真的有效果麽?”錢三疑惑地問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多快可以出鹽。不過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將來海邊再也看不大燒鹽,隻會有曬鹽。”
“燒鹽受下雨影響。你這曬鹽得很快,才能必過燒鹽。”錢三摸著下巴輕輕說道。
在鹽場待到天黑,看竹排沒有開裂的跡象,而且水位下降還挺明顯,劉遙跟梅先卓說,他明天不來了,後麵的事情錢三會安排的。
第二天下午,第三塊竹排上已經鋪了一層鹽。雖然第一層鹽沒法從泥餅子上幹淨地取出來,但再堆積在它之上的鹽就可以輕鬆刮下來,可以預計將會非常幹淨。而這兩天裏麵,無非是一個人悠閑地在盤子裏的海水曬掉三成的時候,把第二個盤子裏的水放到第三個盤子裏,再把第一個盤子裏的水放到第二個盤子裏,隨後用海水加滿第一個盤子。
燒鹽的人們都興奮起來,把灶火都停了,派人跑到梅家,把梅先卓和劉遙都拖來鹽場。
盡管竹排看上去不牢固,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在沙灘上做出不滲水的水池,但這種方法不用燒木材,也不需要投入高強度的勞動,所有人都可以想象這種方法的價值非常巨大。梅先卓久久沒有說話,兩眼放光地圍著三塊泥盤看個不停。看夠了之後,抬起頭來對劉遙說:“兄弟,這做鹽的生意,你占十股!”劉遙大聲說道:“不夠!我老婆兒子女兒還要各占兩股!”大家聽了這話,愣了一下,看梅先卓點了頭,也紛紛表示同意。
按照劉遙的規劃,大塊的石頭被抬來埋在了沙灘上,作為泥盤的基礎。錢三還創造性地提出不用竹排,直接用石灰、黃泥和河沙混合成的三合土(這就是原始的水泥)在石頭上做出泥盤。劉遙對此非常感興趣,叮囑錢三按照“計劃、實驗、紀錄”的方法摸索出了最好的三合土配方。為了穩妥起見,還搞了幾個不同配方的長期對照組,看看泡在水裏時間久了之後,以及反複暴曬和泡水之後,哪個配方更可靠。
跟著平整田地學了不少東西的趙世祿則花了三天時間,選擇了一個恰到好處的高度,可以讓海水漲潮的時候自動進入第一層泥盤。大瓷碗水平儀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泥盤被做得非常水平。錢三也發揮了他的經驗,設計了一個方便的閘門。看上去十分沉重的石質閘門,隻要一個人就能輕鬆的開啟和關閉。他還結合潮汐規律,寫了一塊了開啟閘門的最佳時機的泥板放在棚子裏,以放入泥沙較少的清澈海水。
第一批泥盤雖然隻是實驗性質的,每塊不過一百來平方米,但是大家已經自動叫做鹽田。隻花了三天時間,就造完了三塊鹽田。海水放進鹽田後,誰也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三天,最後一塊泥盤上的鹽就結晶出來,第一批鹽差不多可以收了。
那是第三天的早晨,頭天晚上最後一塊泥盤裏的海水還看不出任何跡象,雖然嚐起來味道發苦,但是包括劉遙在內誰也沒有把握啥時候能見到鹽。錢三因此也並不著急,早上起來之後,去樹林裏舒舒服服地灑了個尿,才走到鹽田查看。朝霞中一切都是紅彤彤的,直到走近,才看到三合土上堆積起這麽多的鹽粒。錢三捧起一把,發現鹽粒雪白,色澤統一,抬眼望去,這一塊鹽田要收多少鹽啊。這鹽田不僅比煮鹽的效率高太多,質量也好很多。想到這裏,錢三捧著手裏的鹽往棚子裏跑去,一邊跑一邊喊:“都起來!都起來!去把劉先生和梅員外叫來!”
劉遙趕到鹽田的時候,太陽已經很高了。他沒能看到第一次收鹽的盛況,隻看到幾隻大竹筐放在鹽田邊上瀝水。原來燒鹽的所有人都跑到劉遙麵前鞠躬,排著隊一個個的過。劉遙忙一一迴禮,本來想說的“山人早有算計”之類玩笑話再也說不出,心裏一陣感動。
錢三大致統計了一下,這鹽田的產量是估計的三倍還不止!梅先卓又一次搓著手圍著鹽筐轉來轉去,轉好之後,吩咐趙家父子和錢三領著村裏人開挖更多的鹽場。鹽場造好之後,大隊人馬撤迴去,錢三留下做曬鹽場的負責人,帶著留守部隊曬鹽,改進工藝,以確保最高的效率。
吩咐好這些,梅先卓停了一下,迴頭對蹲在鹽田邊搓著鹽粒的劉遙說道:“先生你看這樣可好?”
劉遙站起身來說:“我在想啊,這邊的擴建搞好之後,是不是可以把村裏的婦女老頭能幹活的,都派給錢三。這去幹活的人都給工錢。咱們把錢三這裏的男人都換出來,造房子去。”。
梅先卓聽到這個,先是驚訝,隨後又樂了起來,一直合不攏嘴,興高采烈的地說:“錢三我得派去賣鹽。李建功迴來了,這麽多鹽得有個能幹的人去賣。其它都聽你的。你要幹啥都行。要吃早餐都行。”
“這是你說的!你讓梅香明天就給我做早餐,雞蛋要三個!”劉遙也開心地說。
“你兒子女兒就兩個啊。”
“兒子女兒各吃一個,我們兩口子輪流吃另外一個。”笑容從劉遙的臉上消失,他堅定地說:“吃上早餐,早餐的時候能吃上雞蛋,對每個人都是好事情。明年夏天的時候,我要讓每個人每天都能吃一個雞蛋。”想到羅斯福的時代美國人還不能每家星期天的時候都能煮一個火雞,劉遙隻好從雞蛋開始許願。
眾人不太明白劉遙的心路曆程,但是對劉家吃早餐的事情早有耳聞,想到每天有一個雞蛋吃,開始覺得捕捉到了點什麽。
“犁田種地是重活,大家一起幹,不分誰的地。後麵的料理和澆水自己的地自己管,收成歸自己。我們還開荒,開出來按人頭分,我家算兩份。我家的地多些,大家幫著管,各人認一塊地管著,不拿收成。不過打點上麵都是我的事。”
“這樣啊。那煮鹽呢?”
“煮鹽做生意按股算,他們一個人一股,我算三股。”
“本錢也是這麽攤?”
“對的。有些事情不願意參加的,也可以不參加。”
劉遙對問來的情況很滿意。他需要一個有力量的組織,團結一幫人一起幹活。梅先卓的這個隊伍不僅是現成的,而且挺團結,更讓人高興的是,基本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的。
說話間海邊到了。灰白的沙灘上,趴著一排簡陋的棚子,旁邊是一大堆木頭,體積比棚子還大。
一個人在棚子邊砍木頭,看到有人過來,忙迎上來。走近了一看,黝黑精瘦一個漢子,隻在腰間纏了一塊布,一雙眼睛閃閃發亮就像煤炭上的反光。
漢子上前來跟梅先卓打招唿。
梅先卓應到:“錢三,你一直在鹽場,還沒見過劉先生。”
錢三一拱手:“聽說很多迴了。劉先生吉祥。”
劉遙忙迴禮:“多謝錢兄弟。這劈柴是為了煮鹽麽?”
“是。樹木要從山裏運來,最是麻煩。”
劉遙迴頭問高管家:“這附近能弄到煤麽?”
“燒煤煮鹽啊?我們沒試過。”高管家一邊脫衣服一邊說。大家都在脫衣服,脫到隻剩下一條短褲。“因為煤比柴貴,而且運輸不方便。最近的煤要從定安縣運來,百多裏地呢,勞神費力,而且那煤還不好,很不經燒。”
“聽說越南……安南……有很好的煤?”
“我也聽說的。不過從來沒有去買過。算下來比煤貴。就算鐵匠鋪裏,也是用的木炭。”高管家說完,領著劉遙進了棚子。
棚子裏昏暗而炎熱,一字排開10個巨大的灶台,占據了室內大部分空間,隻留下一條走路的窄小通道。灶台上都放了一個巨大鍋,直徑起碼兩米,走近細看,這鍋竟然是竹編的,鍋底糊滿了泥,深度不大。海水已經挑來倒進鍋裏,但灶裏的火並未點燃。大家又擺起香案祭祀起來。劉遙驚訝地發現,還是那個曾經抗到山上去過的沉重的香案。看來這個香案在梅家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劉遙正在棚子裏走走看看,捏起一點糊鍋底的泥在指尖撚著,突然被錢三跑來拉了一下,迴頭一看,一眾人等手裏拿著香,正在迴頭等自己呢。劉遙急忙快步走過去,跟大家一樣拿了三支香點燃,輪流上前,把香高舉過頭拜了三拜,再恭恭敬敬插到香案上的香爐裏。劉遙拜完,發現後麵排隊等著祭拜的人還挺多,自己的排名還比較靠前的。
祭祀完畢後,高管家開始點火。狹窄的通道中間擺放著一堆鬆散的木柴,高管家撅著屁股用火鐮一下一下地點著,很快就有細微的煙飄了起來。劉遙心中想,這技術就是不一樣,我老婆用現成的火種去點火還搞得灰頭土臉很久點不起來。旁邊站著幾個隻穿著短褲的後生,手裏拿著引火柴,卻並不上前,看著高管家站起來,圍著小小的火堆轉了三圈,采取引燃手裏的木柴,往鍋裏去點火。
鍋裏的水很快冒起熱氣,隨之沸騰起來。一些人便去挑水,不斷往鍋裏添加。每兩個灶台跟前站著一個人,一邊續柴燒火,一邊不斷查看鍋底是否有漏水。隻要看到開裂漏水,就在手裏托著一塊泥餅子,人飛快地伸進爐膛,啪一聲貼好漏點,再飛快地扭腰出來。每個灶台旁邊都有一桶海水,補漏的人每次進去出來,都在桶裏掬一捧海水澆在頭上。
劉遙在旁邊看著,歎為觀止,同時又想,這事高管家做不來,他那蓬鬆的頭發得被燒掉了。
正想著,就見高管家從一個爐膛裏退出身來。濕透的頭發緊貼頭上,冒著熱氣。劉遙駭笑著走出曬鹽房,拿起一把鋤頭,悄悄對梅先卓說:“兄台,給我一個人,我去試試製鹽的新方法。”
梅先卓眼睛一亮,知道又有好辦法,對剛放下水桶的錢三招招手。
劉遙帶著錢三迴到遠離海岸的樹林裏,挖起土來。這就是用來糊鍋底的泥土,做成泥餅之後隔水性很好,剛才已經捏過,粘性很強。劉遙讓錢三挑了滿滿一挑土,走到靠近海水的海灘上。眼前海水湛藍,白浪翻滾,正是漲潮的時候。
來到海灘,劉遙問錢三,海水漲潮一般最高到什麽位置。錢三放下挑子,用腳指著沙灘上一條隱約的線。線下的沙粒幹淨單純,線上的沙粒就有些草莖落葉之類雜物。劉遙讓錢三把土倒在線外。滿滿一挑泥土壓得扁擔都彎了,倒在海灘上卻隻有很小一堆,看起來不夠,便領著著錢三往迴走,再去挑一挑土來。迴身走時正是迎著陽光,汗就下來來。擦汗時抬頭一看,天空湛藍,樹林碧綠,就像電腦處理過的畫麵,棚子頂上飄動的煙越發濃密。
劉遙在燒鹽房找了三塊竹排,拿到海灘擺放成不同的高度。竹排之間略有重疊,讓第一塊竹排裏的水可以流到第二塊再流到第三塊。當然竹排沒法盛水,劉遙讓錢三把泥餅子均勻地糊在竹排上,盡量做到平整,再在竹排四周用泥條做了個邊,形成一個深度不到半尺高的托盤。
劉遙在每個盤子裏都盛滿了海水,囑咐錢三不時來查看,若是水曬去三分之一,就以中盤水灌滿下盤,以上盤水灌滿中盤,再去挑水來灌滿上盤,如此循環,直到下盤水裏出鹽,便不再灌水,直接曬幹下盤收鹽。
“如此說來下盤還得再有一個,否則曬幹的時候,中盤的水沒地方去。”錢三沉吟著說。
“有道理。”劉遙拍拍錢三的肩說道:“很多事情我知道點道理,但是實際上要怎麽做,還真不是很清楚,就需要大家一起想辦法。”
“隻是這麽做,真的有效果麽?”錢三疑惑地問道。
“我也不是很清楚多快可以出鹽。不過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將來海邊再也看不大燒鹽,隻會有曬鹽。”
“燒鹽受下雨影響。你這曬鹽得很快,才能必過燒鹽。”錢三摸著下巴輕輕說道。
在鹽場待到天黑,看竹排沒有開裂的跡象,而且水位下降還挺明顯,劉遙跟梅先卓說,他明天不來了,後麵的事情錢三會安排的。
第二天下午,第三塊竹排上已經鋪了一層鹽。雖然第一層鹽沒法從泥餅子上幹淨地取出來,但再堆積在它之上的鹽就可以輕鬆刮下來,可以預計將會非常幹淨。而這兩天裏麵,無非是一個人悠閑地在盤子裏的海水曬掉三成的時候,把第二個盤子裏的水放到第三個盤子裏,再把第一個盤子裏的水放到第二個盤子裏,隨後用海水加滿第一個盤子。
燒鹽的人們都興奮起來,把灶火都停了,派人跑到梅家,把梅先卓和劉遙都拖來鹽場。
盡管竹排看上去不牢固,也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在沙灘上做出不滲水的水池,但這種方法不用燒木材,也不需要投入高強度的勞動,所有人都可以想象這種方法的價值非常巨大。梅先卓久久沒有說話,兩眼放光地圍著三塊泥盤看個不停。看夠了之後,抬起頭來對劉遙說:“兄弟,這做鹽的生意,你占十股!”劉遙大聲說道:“不夠!我老婆兒子女兒還要各占兩股!”大家聽了這話,愣了一下,看梅先卓點了頭,也紛紛表示同意。
按照劉遙的規劃,大塊的石頭被抬來埋在了沙灘上,作為泥盤的基礎。錢三還創造性地提出不用竹排,直接用石灰、黃泥和河沙混合成的三合土(這就是原始的水泥)在石頭上做出泥盤。劉遙對此非常感興趣,叮囑錢三按照“計劃、實驗、紀錄”的方法摸索出了最好的三合土配方。為了穩妥起見,還搞了幾個不同配方的長期對照組,看看泡在水裏時間久了之後,以及反複暴曬和泡水之後,哪個配方更可靠。
跟著平整田地學了不少東西的趙世祿則花了三天時間,選擇了一個恰到好處的高度,可以讓海水漲潮的時候自動進入第一層泥盤。大瓷碗水平儀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泥盤被做得非常水平。錢三也發揮了他的經驗,設計了一個方便的閘門。看上去十分沉重的石質閘門,隻要一個人就能輕鬆的開啟和關閉。他還結合潮汐規律,寫了一塊了開啟閘門的最佳時機的泥板放在棚子裏,以放入泥沙較少的清澈海水。
第一批泥盤雖然隻是實驗性質的,每塊不過一百來平方米,但是大家已經自動叫做鹽田。隻花了三天時間,就造完了三塊鹽田。海水放進鹽田後,誰也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三天,最後一塊泥盤上的鹽就結晶出來,第一批鹽差不多可以收了。
那是第三天的早晨,頭天晚上最後一塊泥盤裏的海水還看不出任何跡象,雖然嚐起來味道發苦,但是包括劉遙在內誰也沒有把握啥時候能見到鹽。錢三因此也並不著急,早上起來之後,去樹林裏舒舒服服地灑了個尿,才走到鹽田查看。朝霞中一切都是紅彤彤的,直到走近,才看到三合土上堆積起這麽多的鹽粒。錢三捧起一把,發現鹽粒雪白,色澤統一,抬眼望去,這一塊鹽田要收多少鹽啊。這鹽田不僅比煮鹽的效率高太多,質量也好很多。想到這裏,錢三捧著手裏的鹽往棚子裏跑去,一邊跑一邊喊:“都起來!都起來!去把劉先生和梅員外叫來!”
劉遙趕到鹽田的時候,太陽已經很高了。他沒能看到第一次收鹽的盛況,隻看到幾隻大竹筐放在鹽田邊上瀝水。原來燒鹽的所有人都跑到劉遙麵前鞠躬,排著隊一個個的過。劉遙忙一一迴禮,本來想說的“山人早有算計”之類玩笑話再也說不出,心裏一陣感動。
錢三大致統計了一下,這鹽田的產量是估計的三倍還不止!梅先卓又一次搓著手圍著鹽筐轉來轉去,轉好之後,吩咐趙家父子和錢三領著村裏人開挖更多的鹽場。鹽場造好之後,大隊人馬撤迴去,錢三留下做曬鹽場的負責人,帶著留守部隊曬鹽,改進工藝,以確保最高的效率。
吩咐好這些,梅先卓停了一下,迴頭對蹲在鹽田邊搓著鹽粒的劉遙說道:“先生你看這樣可好?”
劉遙站起身來說:“我在想啊,這邊的擴建搞好之後,是不是可以把村裏的婦女老頭能幹活的,都派給錢三。這去幹活的人都給工錢。咱們把錢三這裏的男人都換出來,造房子去。”。
梅先卓聽到這個,先是驚訝,隨後又樂了起來,一直合不攏嘴,興高采烈的地說:“錢三我得派去賣鹽。李建功迴來了,這麽多鹽得有個能幹的人去賣。其它都聽你的。你要幹啥都行。要吃早餐都行。”
“這是你說的!你讓梅香明天就給我做早餐,雞蛋要三個!”劉遙也開心地說。
“你兒子女兒就兩個啊。”
“兒子女兒各吃一個,我們兩口子輪流吃另外一個。”笑容從劉遙的臉上消失,他堅定地說:“吃上早餐,早餐的時候能吃上雞蛋,對每個人都是好事情。明年夏天的時候,我要讓每個人每天都能吃一個雞蛋。”想到羅斯福的時代美國人還不能每家星期天的時候都能煮一個火雞,劉遙隻好從雞蛋開始許願。
眾人不太明白劉遙的心路曆程,但是對劉家吃早餐的事情早有耳聞,想到每天有一個雞蛋吃,開始覺得捕捉到了點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