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胡說什麽?什麽叫有恩,什麽叫沒曾虧待過?哼,袁世凱對咱們好,隻不過就是在盤算著養一條看門狗罷了。很多東西他不給,我們不能要。我就是看不慣這一點,既然他不給,那我們就要自己動手去搶。”陳宦很生氣的說道。不得不說,李先芳的話踩中了雷池。他確實受過袁世凱的恩惠,至於對袁世凱的揣測也隻是個人的臆斷。但正是因為這是臆斷,他不能讓外人認為自己是忘恩負義,所以才要強硬的去摸黑袁世凱。
李先芳歎了一口氣,他深知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哪怕這些話不算是汙蔑,但這會兒也應該趕緊閉嘴了才是。
又過了一會兒之後,陳宦終於開口說道:“這樣,就說我實在沒空。不過也不能讓李大人白來一趟重慶,他明日啟程的時候,我會親自前往碼頭相送。”
李先芳微微怔了怔,本打算開口詢問為什麽要這麽安排,但是很快又領悟了陳宦的用意。
顯然陳宦現在拿捏不準到底該作何表示,但既然袁肅派來的人如此含蓄的態度,那他索性也依葫蘆畫瓢,同樣表現出一副表麵上折衷,實際上還是模棱兩可的態度。隻是他猜不透陳宦到底是為了拖延時間,還是已經有了一些想法、
“那,卑職先去通知安排下去?”
“去吧。盡量安排的周到一些,體麵,明白嗎?一定要體麵!給足這位李大人麵子。”陳宦用很是強調的語氣說道。
“給足麵子?那,要不要給李大人準備一些迴程的禮物什麽的?”李先芳請示道。
“自然是要的,能多貴重就多貴重,反正把這件事直接做到位。不管迴去之後袁肅能不能猜透我的意思,最起碼這會兒不會讓他以為我是他的敵人。”陳宦鄭重其事的說道。
“原來如此,那卑職清楚該怎麽辦了。”李先芳點了點頭。
從書房裏退出來之後,李先芳馬上吩咐手下去從庫房裏找來一份貴重的禮物。考慮到這是要給人送行,自然不能太大。如果是訂做的話又怕時間不足夠。好在之前庫房收錄了一件足赤金和華南璞玉混成的五寸觀音像。雖然隻有五寸,但金玉混工看重的是這個工藝,多少算得上是一個稀罕的玩藝。
第118章,臨別之談
縱然現在的重慶還沒有像後世那樣被譽為大火爐,但做為長江沿岸的重鎮,仲夏入伏的天氣依然有逃脫不了的炎熱。重慶官用碼頭上,一大清早就迎來許多的人,這些人當然不是旅客,畢竟這裏是官用碼頭。所有到場的都是重慶各縣主要的官員,以及重慶鎮守使署衙的一些幕僚人員。場麵顯得很有規模,也很有排場。
李典確實沒有想到,前天重慶這邊地方官員陪同他到處遊山玩水的時候,也沒見過這麽大的派場,僅僅是鎮守使署衙的幾名幕僚和兩三名地方官陪同罷了。倒是在今天要離開重慶的時候,竟然會有這麽多人前來送行。
不過他隱隱約約也能從中領悟到什麽,隻不過卻沒始終沒有表露出來。
袁肅派他來重慶自然是希望來弄清楚陳宦到底是什麽態度,之前曹錕實力尚在的時候,陳宦肯定會有所依仗,若是在那個時候來找陳宦,弄不好還會把陳宦真的逼到曹錕那邊去。
然而現在就大不一樣,湖北的局勢儼然已經有了明顯的趨勢。在這個時候正好可以讓陳宦重新來考量整個北洋局勢的發展走向。
當然,李典是真正不著急陳宦立刻做出答複。袁肅在他動身之前特意吩咐過,這次安排特使出訪重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給陳宦提個醒,而是故意做出一個動作,讓湖北省周邊各省的軍閥們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那就是袁肅現在已經開始著手處理周邊諸省的情況。
漢口已然成了定局,接下來就要為更長遠的目標做打算。
對於中央近衛軍來說他們所肩負的任務最然不單單是要鎮壓曹錕的這支叛軍,更重要是為整個北洋政府肅清全部的隱患,鞏固北洋政府的統治權。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袁肅決定繼續擁戴帝製,所以今後要麵對的艱難險阻會更多。
陳宦並沒有立刻就趕到碼頭這邊,李典與眾送行的官僚在等候廳裏閑聊。
李先芳尋了一個機會,將精美包裝的禮品交到了李典手裏。李典自然沒有立刻打開來看,李先芳也沒有告訴李典這些是什麽,隻是再三強調這是陳大人對其表示的歉意。還說陳大人這幾日公務確實過於繁忙,即便答應今天前來送行,結果也是要再等一等才能到來。希望李典可以諒解。
李典自然沒有“不諒解”的地方,滿口客氣的答應下來,並且還說了一些好話。
在碼頭等了半個鍾頭,雖然整個過程李典並沒有感到很無聊,畢竟陪同的人那麽多,不過他仍然有幾分猜疑陳宦到底是何用意。若是索性從始至終都不來見上一麵,或許接下來的事情還會更好辦一些。偏偏還要在自己臨走的時候前來相送,甚至搞出這麽大的排場,實在讓人有一些唐突。
不過不管陳宦到底是如何打算,對於李典來說都隻不過順便獲得一些新的信息罷了,至於與自己此行來的真正目的而言自然沒有大礙。
陳宦乘坐馬車抵達了碼頭後,還是裝出了一副十分匆忙的姿態。從下馬車到近乎小跑來到等候室,整個過程都是很匆忙,甚至額頭上還有一片大汗淋淋。一番轉彎抹角,總算與李典見上一麵,剛見麵就表現出滿是歉意的樣子,連連的向李典賠了幾個不是。
“陳督使太客氣了,在下早先也是知道如今四川局勢很複雜,陳督使坐鎮重慶要應付全省種種事故,實在是繁忙不已。在下確實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前來叨擾,隻不過我家袁司令一定要讓在下盡快來一趟重慶,這才有些不得已冒昧打擾了。”李典雖然被陳宦這般客氣又這般嬌柔做作的態度大感意外,不過同樣還是十分客氣的做出了迴應。
“哪裏,哪裏,是我招待不周才是。其實早已經安排好日程了,就打算明日一早專程請李先生來會晤,聯絡聯絡感情,卻沒想到李先生走的這麽急,這才來了重慶幾天啊?有兩天嗎?這不才剛剛兩天,何必呢。李先生不妨再多住一些時日,好讓我一盡地主之誼嘛。”陳宦煞有其事的說道。
“在不好再多打攪了,本來就來的不是時候。再者也實在沒什麽重要的事情。我家袁司令隻是惦記著陳督使固守重慶,如今中央近衛軍已經快要消滅漢口的餘孽,接下來自然就是南下靖難,打壓那些趁機鬧事的宵小之徒。所以想提前跟陳督使打一聲招唿,好找個時間大家一起合計一下南下靖難的作戰布置。”李典輕描淡寫的說道。
“哦,原來是為了這件事。”陳宦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他基本上算是早就猜出了袁肅這個時候派人前來的用意,但是卻對李典這樣一副不緊不快的態度感到很疑惑。到底袁肅究竟想要表達一個什麽意思?難道所謂的“輕描淡寫”還真是一種別樣的警告。
“反正這件事說早不早、說晚不晚,漢口那邊始終還沒有告一段落,所以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也隻能是提前先做好預設罷了。僅此而已。相信再過幾日,袁司令必然還會更正式的邀請陳督使來商談此事。”李典又說道。
陳宦微微皺了皺眉頭,然而很快也就遮掩了過去。
他一開始覺得李典的這話說得太托大了,袁肅居然還盤算計劃著正式邀請自己前去商議對南下用兵的事情,傻瓜也應該知道這是請君入甕呀?對於他來說,目前自己已然跟軍隊和重慶徹底捆綁在一起,北洋政府也好,護國軍也好,漢口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也好,若非是因為重慶這支人馬,別說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弄不好還會直接被看不痛快的一方幹掉。
不過仔細一想,既然明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的想法,袁肅為什麽還要這麽安排?難道僅僅是李典口誤說錯了?可縱觀李典的態度,從始至終都顯得輕鬆自若,很明顯所說的話都是經過精心的安排。換言之,那就是袁肅故意如此。如此說來,難不成袁肅是傻瓜?顯然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漸漸的,他覺得愈發不能夠捉摸袁肅,除非袁肅從始至終當真是沒把自己當外人,然而袁肅真的會這麽想嗎?他又憑什麽這麽想,這麽想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哪怕袁肅真有這樣的寄望,但自己也絕不會輕易買賬。哪怕袁肅現在還很年輕,可對方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一躍成為袁世凱的侄子,又成為北洋政府正統最後寄望的人,可見其不是一個一點頭腦都沒有人的。可以說,袁肅連自己的叔父袁世凱都不信任,又怎麽可能信任自己?
“是嗎?嗬嗬,隻要是袁總司令吩咐,我一定竭盡全力配合。不管如何,李先生當真應該再住幾日,不管是商談正事,還是哪怕遊覽一下本地的風土人情,都是好的。這不船還沒來,索性就這麽決定了吧。接下來幾日,我必陪好李先生。”一番深思之後,陳宦很是熱情的繼續挽留著說道。
這個時候他倒不是在跟李典客套,而是在聽過李典剛才的那番話之後,確實希望李典能夠繼續留下來,以便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摸清楚袁肅到底是什麽想法。
“陳督使太盛情了,這次確實沒有太多時間。行程上的安排不瞞您說,在下之後還得去一趟南昌拜會李將軍。所以實在隻能推辭陳督使的盛情了,實在抱歉。”李典說道。
“哦?李先生居然還要去江西?”陳宦揚了揚眉毛,露出一副很有興致的樣子。
他對袁肅在這個時候開始廣泛聯絡地方軍閥並不是很意外,但是如果袁肅是先派人來自己這邊聯絡,之後才再去聯絡江西、陝西的話,這就顯得有些匪夷所思了。無論是從地理還是從湖北戰事的聯係上麵,袁肅也應該先去江西再來重慶才是。怎麽偏偏在這個時候是反其道而行之?重慶與湖北戰事瓜葛不大,反而江西方麵一直有暗中援助漢口的趨勢,即便要拉攏首先也應該找李純才是。
“是的,早先便已經與李將軍約好見麵的時間了,所以才不能再在重慶多逗留。”李典直截了當的說道,同時也認真的觀察著陳宦的表情變化。
“既然如此,那真是不巧了。不過下次李先生再來重慶時,我保證一定招待周到。這才就算是我不是了,李先生千萬不要見怪啊。”陳宦也沒有再繼續勸說,客氣的說道。
“豈敢豈敢。”李典罷手說道。
第119章,八月之初
漢口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不單單是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內部的那些烏合之眾,就連委員會主席曹錕本人也都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這一下子算是徹底要告別政治舞台了,甚至都還有性命之憂。他從始至終所預測的隻要拖延足夠的時間,就能贏的這場對抗最終的勝利,隻是卻沒有預料到,自己拖延至今的時間,卻仍然不足以成事。
或許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此消彼長”這個道理。隨著中央近衛軍在前線越來越來有幹勁,同時也漸漸取得了一些優勢之後,縱然全國上下那些不知所謂的星鬥小民們還是聽風是雨的高唿“反帝製”,但隱藏在整個社會背後,真正掌握著全社會權力的那些資產階級、官僚階級、少數知識分子們,在他們看來一切卻似乎遠沒有那麽簡單。
畢竟中國目前的社會結構仍然很落後,隻有那些控製著社會的人想要改變,這次“變革”的行動才真正有可能得以改變。老百姓?這些人都隻不過是龍套看客罷了。就如同當年清廷所遇到的“戊戌變法”之類,聲音叫得再響亮有什麽用?真正控製著各方麵大權的那些老爺們不點頭,一切都如同竹籃打水。
曹錕現在當真有了一種陷入眾矢之的的感觸,萬萬沒想到做為過來人,自己卻千算萬算把這麽簡單又這麽淺顯的道理給算漏了。這也是為什麽中華革命黨在這段時間如此大張旗鼓的造勢,可終歸影響平平。要想推翻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除了輿論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整個社會。隻可惜有些東西偏偏不是那麽容易。
民智未開,所以“民主”所帶來的力量如今根本不可能發揮出來。
正是有鑒於此,曹錕這幾日十分懊惱,有時候認為自己當初做出這樣的決定太過草率,有時候又痛恨自己算漏了最重要的一點內容,還有時候則是感歎“天不助人”。
做為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實際的掌舵人都如此,更遑論下麵那些烏合之眾。
眼見孝感慘敗,五萬多人的主力部隊竟隻逃迴來幾千人,漢口這邊無論是從聲勢還是從實力上,算是一下子都打完了。哪怕這幾日天天開會,會議上一直都聲稱陝西、江西兩省已經有所行動,是,沒錯,確實有一些行動,但也都是可以忽略不計如同螻蟻般的行動。人心早已經散了,剩下無非是趁最後一點時間來做出最後的決定。
從七月份開始,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下屬的行政單位便開始出現了一些情況,最開始隻是那些底層的小官員,經常動不動便請假不到。私底下卻是盛傳很多人已經在為出逃漢口做準備。至於上麵那些監督的官員也都無所作為,認為這些小官員原本就是混飯的等閑之人,如今是走是留根本不足輕重。
可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開出的先河,這種人人自危想要尋找後路的形式,很快就開始向委員會的高層蔓延。不光是那些軍政要員,甚至連帶的那些原本支持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漢口大商人、大財主們,也立刻收緊了囊袋,並且悄悄的通過各種辦法將家產轉移到南方,或者更好的則是轉移到北方。
隨著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內部的紊亂越來越嚴重,武漢三鎮的社會秩序也越來越混亂。
許多士兵都開始絕望,而這種絕望的氛圍又彷佛是瘟疫一般傳染力極強,很快便從骨子裏認定漢口不久將會失守。他們這些當兵的哪怕明知道戰爭將會是失敗的結果,可偏偏仍然不能在這個時候輕易逃走,並且真到打仗的時候也得義無反顧的上前線當炮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怨恨,再加上原本鬆散的軍紀,最先繞道武漢秩序的人反而就是這些大頭兵。
到七月中旬過後,幾乎每天都能傳出士兵聚眾賭博、抽大煙酗酒的報告,對於這些情況還算是小事,甚至可以被當作完全忽略不計的芝麻綠豆般的事。而相對於更重要的,則是頻繁的發生士兵進城搶x劫、偷竊,吃霸王餐,任意毆打以及互毆,更有甚至還有強x奸、殺人等等惡劣事件。
起初曹錕還曾下令整治,可是才沒過幾天,情況愈發不可收拾。別說沒有多少人能去執行命令,甚至隻要是軍隊中層的軍官也都全部加入了那些惡劣行為之中。
對於武漢的情況,早先潛伏在漢口的特攻隊很快便匯報到了信陽。
不過因為這段時間袁肅本人還沒有從開封返迴,而之前總司令部製訂的計劃全部都是遵循孝感戰後的休整上麵。所以即便明知道這是一個好時機,可仍然沒有辦法立刻采取軍事行動。即便這份匯報送到了在孝感整頓軍備的蔣百裏手裏,經過一係列的討論和推測,也沒有覺得在這個時候適合發動進攻。
所謂的時機並不單單是指漢口內部又一時的動亂,既然有了這種動亂,那便充分證明了漢口叛軍內部已經失去了堅守的希望。換言之,漢口的情況已經板上釘釘,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之八九還會越來越糟糕。既然敵人已經沒有任何威脅,那也沒必要急著現在來結束戰爭。
同樣在這段時間,江西、陝西兩省對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處境感到很是緊張。
他們雖然一直都很希望曹錕應該再繼續堅持一段時間,又或者國內的局勢可以更加明朗一些,好讓他們這些周邊的軍閥可以有足夠的判斷力來做出決定。可事實上他們也很清楚,曹錕在漢口起事到今天,絕對可以算是竭盡所能了。隻是身為軍閥的他們,從始至終不是希望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盡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也因此哪怕明知道漢口局勢越來越不妙,戰況越來越不景氣,但他們仍然是持著觀望的態度。
無論是李純、陳樹藩,從他們的立場上來看,參加這次北洋內部的大洗牌運動是十分有風險的。在陝西省內有許多不同的勝利,不管這些勢力有多大、有多小,但終歸是一種隱患,對於陳樹藩來說,如果過早的表明態度,則很有可能就激起了省內的分化。要知道在陝西省內可是還有陸建章在虎視眈眈。
江西省的情況亦然,李純不是沒野心,也不是沒膽量。隻是他捉摸不透坐鎮江蘇的馮國璋到底是什麽態度,不管是對帝製,還是對這次湖北的大決戰,這位北洋宿老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就彷佛壓根不知道這些事情一樣。
李純雖然不是唯馮國璋馬首是瞻,但一則馮國璋是他的老上司,二則自己名義上也是馮國璋的親信,三則馮國璋的大軍坐鎮江蘇不明態度,真要弄出什麽差池來,隻怕馮國璋沿江而上,立刻就把自己給清理門戶了。
總而言之,目前中國的局勢隻有那些淺顯的人才覺得很明朗,無非是北洋內部的矛盾,再加上北洋與南方革命黨的矛盾,基層民眾則是帝製與共和、皇帝與民主之間的種種矛盾。但實際上很多事情都隱藏在帷幕的背後,投機者們一直不肯輕易表露自己的立場,護國軍和中華革命黨叫囂的厲害,但論起實力而言卻根本插足不了北洋軍閥的戰爭,更別說趁人之危,唯一能做的也僅僅是隔岸觀火,希望能坐收漁翁之利。
如今國內的聲勢鬧得很大,但真正起到實質作用的卻很少,無非就是革命黨趁機到處製造輿論,搞一些暗殺行動、背後破壞、煽動遊行示威罷了。
所以對於李純和陳樹藩來說,他們遲遲不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任誰都沒想到,在國內如此風聲四起的境況之下,袁世凱一個半隻腳都踏進棺材的人居然還能死撐著局麵。或許早先國內先行接受了帝製,那會兒讓袁世凱稍微站穩了腳跟,這才使得今時今日不肯鬆手。
整個湖北、江西、陝西乃至華南諸省的局勢,就這樣陷入了一種怪圈。
隻有真正能看透局勢的人才明白,整個中國內部的鬥爭事實上是陷入一種僵持狀態。
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八月上旬,縱然護國軍以及各省軍閥都很清楚,如果不能想到辦法來解決目前的困境,遲早會讓中央近衛軍一枝獨大。可即便這些軍閥勢力都清楚這一點,可偏偏沒有什麽東西能讓他們聯係在一起。護國軍是幾個西南省的軍閥聯合,但內部矛盾從一開始就層出不窮。北洋軍閥自然不可能跟護國軍走到一塊,而此次北洋內部的混亂本身也很複雜,絕不是支持帝製、反對帝製這麽簡單。
北洋軍閥與南方軍閥才是真正立場上的死敵,像曹錕這樣企圖與護國軍建立聯絡的人,要麽是玩火自焚,要麽是自以為很聰明可以借力打力。但做為老派的軍閥而言,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一碼不歸一碼。利益不同,立場也不同,自然走不到一塊。
第120章,突然南下
直到九月初,江西、陝西兩省的情況越來越不明朗。
對於漢口的失陷,這些地方軍閥的表現自然各有不同。但是無論到底有多麽不同,他們都認為曹錕的失敗意味著自己不再可能渾水摸魚。早先積極經營的那一切,以及暗中給予曹錕的援助,到今天全部都化為了泡影。
李純算是痛定思痛,他不僅提供了許多軍事物資到漢口,甚至還派遣了幾艘快艇到長江去支援曹錕,這些行為雖然都是暗中所為,但是以袁肅和北方中央政府的眼光,根本不難看破這一點。他現在最煩心的事情還不是失去了渾水摸魚的機會,也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恰恰是該怎麽向上麵交代。
這一點必然將成為他以及整個江西省立場上的決定點。
如果要把事情堅持鬧下去,那必然要遭到中央近衛軍的敵視。有可能中央近衛軍下一步的行動那就是掃平江西。李純在這件事上多多少少還是有所覺悟,袁肅在河南幹的那幾件事,不可能是空穴來風。這個毛頭小子趕上了北洋政府難得一遇的大分裂,趁機站出來打著中央的旗號排除異己,尤其是鏟除那些老一輩的將領,將所謂的少壯派扶植到主流地位。
更可恨的還是袁肅偏偏還是完成這些事情。如今放眼整個中央政府,就隻有袁肅一個人掌握著北洋最精銳的部隊,也控製著國家級的財政資助,簡直是讓人看傻了眼。
李純當然也很清楚,漢口最終的失敗並不全怪責在曹錕身上,要說曹錕把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旗號從年初撐到現在,已經很是不容易了。他也明白,自己遲遲不肯出兵,以及陝西那邊同樣一直擺出一副搖擺不定的態度,這才是漢口失敗的關鍵原因。
他並非不願意出兵,又或者說是猶豫不定,事實上早在一切盤算之初,自己就已經有了一些決定,那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出兵。當然,要說是坐收漁翁之利也不是不可以,把重擔和責任都推卸到西邊,由曹錕、陳樹藩、陳宦這些人擔著最好。
江西與湖北的地理影響幾乎相差無幾,並不像陝西那邊還有得守。
一旦真的把立場置於死地,後果是不堪設想。在李純眼裏,他一直把馮國璋當老大哥,可馮國璋到底是什麽立場任誰都不清楚。他自然希望能策動馮國璋加入這次反帝製的事件,畢竟早先馮國璋也是很明顯表達出反帝的意願。
可不管他怎麽旁敲側擊,也不管究竟派去了多少人聯絡,馮國璋始終都不肯表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萬一他站錯了隊,又或者馮國璋倒打一耙,那豈不是真的萬劫不複?
就在這天早上,李純還沒有起床,臥室的房門就被侍從官敲響。
他掙紮著爬起身來,整個人的精神狀況很不好,無精打采的向門外問道:“什麽事?”
侍從官的聲音有幾分急促說道:“將軍大人,湖北來電,曹錕已經被捕。”
李先芳歎了一口氣,他深知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哪怕這些話不算是汙蔑,但這會兒也應該趕緊閉嘴了才是。
又過了一會兒之後,陳宦終於開口說道:“這樣,就說我實在沒空。不過也不能讓李大人白來一趟重慶,他明日啟程的時候,我會親自前往碼頭相送。”
李先芳微微怔了怔,本打算開口詢問為什麽要這麽安排,但是很快又領悟了陳宦的用意。
顯然陳宦現在拿捏不準到底該作何表示,但既然袁肅派來的人如此含蓄的態度,那他索性也依葫蘆畫瓢,同樣表現出一副表麵上折衷,實際上還是模棱兩可的態度。隻是他猜不透陳宦到底是為了拖延時間,還是已經有了一些想法、
“那,卑職先去通知安排下去?”
“去吧。盡量安排的周到一些,體麵,明白嗎?一定要體麵!給足這位李大人麵子。”陳宦用很是強調的語氣說道。
“給足麵子?那,要不要給李大人準備一些迴程的禮物什麽的?”李先芳請示道。
“自然是要的,能多貴重就多貴重,反正把這件事直接做到位。不管迴去之後袁肅能不能猜透我的意思,最起碼這會兒不會讓他以為我是他的敵人。”陳宦鄭重其事的說道。
“原來如此,那卑職清楚該怎麽辦了。”李先芳點了點頭。
從書房裏退出來之後,李先芳馬上吩咐手下去從庫房裏找來一份貴重的禮物。考慮到這是要給人送行,自然不能太大。如果是訂做的話又怕時間不足夠。好在之前庫房收錄了一件足赤金和華南璞玉混成的五寸觀音像。雖然隻有五寸,但金玉混工看重的是這個工藝,多少算得上是一個稀罕的玩藝。
第118章,臨別之談
縱然現在的重慶還沒有像後世那樣被譽為大火爐,但做為長江沿岸的重鎮,仲夏入伏的天氣依然有逃脫不了的炎熱。重慶官用碼頭上,一大清早就迎來許多的人,這些人當然不是旅客,畢竟這裏是官用碼頭。所有到場的都是重慶各縣主要的官員,以及重慶鎮守使署衙的一些幕僚人員。場麵顯得很有規模,也很有排場。
李典確實沒有想到,前天重慶這邊地方官員陪同他到處遊山玩水的時候,也沒見過這麽大的派場,僅僅是鎮守使署衙的幾名幕僚和兩三名地方官陪同罷了。倒是在今天要離開重慶的時候,竟然會有這麽多人前來送行。
不過他隱隱約約也能從中領悟到什麽,隻不過卻沒始終沒有表露出來。
袁肅派他來重慶自然是希望來弄清楚陳宦到底是什麽態度,之前曹錕實力尚在的時候,陳宦肯定會有所依仗,若是在那個時候來找陳宦,弄不好還會把陳宦真的逼到曹錕那邊去。
然而現在就大不一樣,湖北的局勢儼然已經有了明顯的趨勢。在這個時候正好可以讓陳宦重新來考量整個北洋局勢的發展走向。
當然,李典是真正不著急陳宦立刻做出答複。袁肅在他動身之前特意吩咐過,這次安排特使出訪重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給陳宦提個醒,而是故意做出一個動作,讓湖北省周邊各省的軍閥們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那就是袁肅現在已經開始著手處理周邊諸省的情況。
漢口已然成了定局,接下來就要為更長遠的目標做打算。
對於中央近衛軍來說他們所肩負的任務最然不單單是要鎮壓曹錕的這支叛軍,更重要是為整個北洋政府肅清全部的隱患,鞏固北洋政府的統治權。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袁肅決定繼續擁戴帝製,所以今後要麵對的艱難險阻會更多。
陳宦並沒有立刻就趕到碼頭這邊,李典與眾送行的官僚在等候廳裏閑聊。
李先芳尋了一個機會,將精美包裝的禮品交到了李典手裏。李典自然沒有立刻打開來看,李先芳也沒有告訴李典這些是什麽,隻是再三強調這是陳大人對其表示的歉意。還說陳大人這幾日公務確實過於繁忙,即便答應今天前來送行,結果也是要再等一等才能到來。希望李典可以諒解。
李典自然沒有“不諒解”的地方,滿口客氣的答應下來,並且還說了一些好話。
在碼頭等了半個鍾頭,雖然整個過程李典並沒有感到很無聊,畢竟陪同的人那麽多,不過他仍然有幾分猜疑陳宦到底是何用意。若是索性從始至終都不來見上一麵,或許接下來的事情還會更好辦一些。偏偏還要在自己臨走的時候前來相送,甚至搞出這麽大的排場,實在讓人有一些唐突。
不過不管陳宦到底是如何打算,對於李典來說都隻不過順便獲得一些新的信息罷了,至於與自己此行來的真正目的而言自然沒有大礙。
陳宦乘坐馬車抵達了碼頭後,還是裝出了一副十分匆忙的姿態。從下馬車到近乎小跑來到等候室,整個過程都是很匆忙,甚至額頭上還有一片大汗淋淋。一番轉彎抹角,總算與李典見上一麵,剛見麵就表現出滿是歉意的樣子,連連的向李典賠了幾個不是。
“陳督使太客氣了,在下早先也是知道如今四川局勢很複雜,陳督使坐鎮重慶要應付全省種種事故,實在是繁忙不已。在下確實不應該在這個時候前來叨擾,隻不過我家袁司令一定要讓在下盡快來一趟重慶,這才有些不得已冒昧打擾了。”李典雖然被陳宦這般客氣又這般嬌柔做作的態度大感意外,不過同樣還是十分客氣的做出了迴應。
“哪裏,哪裏,是我招待不周才是。其實早已經安排好日程了,就打算明日一早專程請李先生來會晤,聯絡聯絡感情,卻沒想到李先生走的這麽急,這才來了重慶幾天啊?有兩天嗎?這不才剛剛兩天,何必呢。李先生不妨再多住一些時日,好讓我一盡地主之誼嘛。”陳宦煞有其事的說道。
“在不好再多打攪了,本來就來的不是時候。再者也實在沒什麽重要的事情。我家袁司令隻是惦記著陳督使固守重慶,如今中央近衛軍已經快要消滅漢口的餘孽,接下來自然就是南下靖難,打壓那些趁機鬧事的宵小之徒。所以想提前跟陳督使打一聲招唿,好找個時間大家一起合計一下南下靖難的作戰布置。”李典輕描淡寫的說道。
“哦,原來是為了這件事。”陳宦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他基本上算是早就猜出了袁肅這個時候派人前來的用意,但是卻對李典這樣一副不緊不快的態度感到很疑惑。到底袁肅究竟想要表達一個什麽意思?難道所謂的“輕描淡寫”還真是一種別樣的警告。
“反正這件事說早不早、說晚不晚,漢口那邊始終還沒有告一段落,所以下一步的軍事行動也隻能是提前先做好預設罷了。僅此而已。相信再過幾日,袁司令必然還會更正式的邀請陳督使來商談此事。”李典又說道。
陳宦微微皺了皺眉頭,然而很快也就遮掩了過去。
他一開始覺得李典的這話說得太托大了,袁肅居然還盤算計劃著正式邀請自己前去商議對南下用兵的事情,傻瓜也應該知道這是請君入甕呀?對於他來說,目前自己已然跟軍隊和重慶徹底捆綁在一起,北洋政府也好,護國軍也好,漢口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也好,若非是因為重慶這支人馬,別說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弄不好還會直接被看不痛快的一方幹掉。
不過仔細一想,既然明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的想法,袁肅為什麽還要這麽安排?難道僅僅是李典口誤說錯了?可縱觀李典的態度,從始至終都顯得輕鬆自若,很明顯所說的話都是經過精心的安排。換言之,那就是袁肅故意如此。如此說來,難不成袁肅是傻瓜?顯然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漸漸的,他覺得愈發不能夠捉摸袁肅,除非袁肅從始至終當真是沒把自己當外人,然而袁肅真的會這麽想嗎?他又憑什麽這麽想,這麽想對他又有什麽好處?哪怕袁肅真有這樣的寄望,但自己也絕不會輕易買賬。哪怕袁肅現在還很年輕,可對方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一躍成為袁世凱的侄子,又成為北洋政府正統最後寄望的人,可見其不是一個一點頭腦都沒有人的。可以說,袁肅連自己的叔父袁世凱都不信任,又怎麽可能信任自己?
“是嗎?嗬嗬,隻要是袁總司令吩咐,我一定竭盡全力配合。不管如何,李先生當真應該再住幾日,不管是商談正事,還是哪怕遊覽一下本地的風土人情,都是好的。這不船還沒來,索性就這麽決定了吧。接下來幾日,我必陪好李先生。”一番深思之後,陳宦很是熱情的繼續挽留著說道。
這個時候他倒不是在跟李典客套,而是在聽過李典剛才的那番話之後,確實希望李典能夠繼續留下來,以便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摸清楚袁肅到底是什麽想法。
“陳督使太盛情了,這次確實沒有太多時間。行程上的安排不瞞您說,在下之後還得去一趟南昌拜會李將軍。所以實在隻能推辭陳督使的盛情了,實在抱歉。”李典說道。
“哦?李先生居然還要去江西?”陳宦揚了揚眉毛,露出一副很有興致的樣子。
他對袁肅在這個時候開始廣泛聯絡地方軍閥並不是很意外,但是如果袁肅是先派人來自己這邊聯絡,之後才再去聯絡江西、陝西的話,這就顯得有些匪夷所思了。無論是從地理還是從湖北戰事的聯係上麵,袁肅也應該先去江西再來重慶才是。怎麽偏偏在這個時候是反其道而行之?重慶與湖北戰事瓜葛不大,反而江西方麵一直有暗中援助漢口的趨勢,即便要拉攏首先也應該找李純才是。
“是的,早先便已經與李將軍約好見麵的時間了,所以才不能再在重慶多逗留。”李典直截了當的說道,同時也認真的觀察著陳宦的表情變化。
“既然如此,那真是不巧了。不過下次李先生再來重慶時,我保證一定招待周到。這才就算是我不是了,李先生千萬不要見怪啊。”陳宦也沒有再繼續勸說,客氣的說道。
“豈敢豈敢。”李典罷手說道。
第119章,八月之初
漢口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不單單是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內部的那些烏合之眾,就連委員會主席曹錕本人也都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這一下子算是徹底要告別政治舞台了,甚至都還有性命之憂。他從始至終所預測的隻要拖延足夠的時間,就能贏的這場對抗最終的勝利,隻是卻沒有預料到,自己拖延至今的時間,卻仍然不足以成事。
或許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此消彼長”這個道理。隨著中央近衛軍在前線越來越來有幹勁,同時也漸漸取得了一些優勢之後,縱然全國上下那些不知所謂的星鬥小民們還是聽風是雨的高唿“反帝製”,但隱藏在整個社會背後,真正掌握著全社會權力的那些資產階級、官僚階級、少數知識分子們,在他們看來一切卻似乎遠沒有那麽簡單。
畢竟中國目前的社會結構仍然很落後,隻有那些控製著社會的人想要改變,這次“變革”的行動才真正有可能得以改變。老百姓?這些人都隻不過是龍套看客罷了。就如同當年清廷所遇到的“戊戌變法”之類,聲音叫得再響亮有什麽用?真正控製著各方麵大權的那些老爺們不點頭,一切都如同竹籃打水。
曹錕現在當真有了一種陷入眾矢之的的感觸,萬萬沒想到做為過來人,自己卻千算萬算把這麽簡單又這麽淺顯的道理給算漏了。這也是為什麽中華革命黨在這段時間如此大張旗鼓的造勢,可終歸影響平平。要想推翻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除了輿論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掌握整個社會。隻可惜有些東西偏偏不是那麽容易。
民智未開,所以“民主”所帶來的力量如今根本不可能發揮出來。
正是有鑒於此,曹錕這幾日十分懊惱,有時候認為自己當初做出這樣的決定太過草率,有時候又痛恨自己算漏了最重要的一點內容,還有時候則是感歎“天不助人”。
做為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實際的掌舵人都如此,更遑論下麵那些烏合之眾。
眼見孝感慘敗,五萬多人的主力部隊竟隻逃迴來幾千人,漢口這邊無論是從聲勢還是從實力上,算是一下子都打完了。哪怕這幾日天天開會,會議上一直都聲稱陝西、江西兩省已經有所行動,是,沒錯,確實有一些行動,但也都是可以忽略不計如同螻蟻般的行動。人心早已經散了,剩下無非是趁最後一點時間來做出最後的決定。
從七月份開始,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下屬的行政單位便開始出現了一些情況,最開始隻是那些底層的小官員,經常動不動便請假不到。私底下卻是盛傳很多人已經在為出逃漢口做準備。至於上麵那些監督的官員也都無所作為,認為這些小官員原本就是混飯的等閑之人,如今是走是留根本不足輕重。
可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開出的先河,這種人人自危想要尋找後路的形式,很快就開始向委員會的高層蔓延。不光是那些軍政要員,甚至連帶的那些原本支持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漢口大商人、大財主們,也立刻收緊了囊袋,並且悄悄的通過各種辦法將家產轉移到南方,或者更好的則是轉移到北方。
隨著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內部的紊亂越來越嚴重,武漢三鎮的社會秩序也越來越混亂。
許多士兵都開始絕望,而這種絕望的氛圍又彷佛是瘟疫一般傳染力極強,很快便從骨子裏認定漢口不久將會失守。他們這些當兵的哪怕明知道戰爭將會是失敗的結果,可偏偏仍然不能在這個時候輕易逃走,並且真到打仗的時候也得義無反顧的上前線當炮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怨恨,再加上原本鬆散的軍紀,最先繞道武漢秩序的人反而就是這些大頭兵。
到七月中旬過後,幾乎每天都能傳出士兵聚眾賭博、抽大煙酗酒的報告,對於這些情況還算是小事,甚至可以被當作完全忽略不計的芝麻綠豆般的事。而相對於更重要的,則是頻繁的發生士兵進城搶x劫、偷竊,吃霸王餐,任意毆打以及互毆,更有甚至還有強x奸、殺人等等惡劣事件。
起初曹錕還曾下令整治,可是才沒過幾天,情況愈發不可收拾。別說沒有多少人能去執行命令,甚至隻要是軍隊中層的軍官也都全部加入了那些惡劣行為之中。
對於武漢的情況,早先潛伏在漢口的特攻隊很快便匯報到了信陽。
不過因為這段時間袁肅本人還沒有從開封返迴,而之前總司令部製訂的計劃全部都是遵循孝感戰後的休整上麵。所以即便明知道這是一個好時機,可仍然沒有辦法立刻采取軍事行動。即便這份匯報送到了在孝感整頓軍備的蔣百裏手裏,經過一係列的討論和推測,也沒有覺得在這個時候適合發動進攻。
所謂的時機並不單單是指漢口內部又一時的動亂,既然有了這種動亂,那便充分證明了漢口叛軍內部已經失去了堅守的希望。換言之,漢口的情況已經板上釘釘,隨著時間的推移十之八九還會越來越糟糕。既然敵人已經沒有任何威脅,那也沒必要急著現在來結束戰爭。
同樣在這段時間,江西、陝西兩省對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處境感到很是緊張。
他們雖然一直都很希望曹錕應該再繼續堅持一段時間,又或者國內的局勢可以更加明朗一些,好讓他們這些周邊的軍閥可以有足夠的判斷力來做出決定。可事實上他們也很清楚,曹錕在漢口起事到今天,絕對可以算是竭盡所能了。隻是身為軍閥的他們,從始至終不是希望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是盡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也因此哪怕明知道漢口局勢越來越不妙,戰況越來越不景氣,但他們仍然是持著觀望的態度。
無論是李純、陳樹藩,從他們的立場上來看,參加這次北洋內部的大洗牌運動是十分有風險的。在陝西省內有許多不同的勝利,不管這些勢力有多大、有多小,但終歸是一種隱患,對於陳樹藩來說,如果過早的表明態度,則很有可能就激起了省內的分化。要知道在陝西省內可是還有陸建章在虎視眈眈。
江西省的情況亦然,李純不是沒野心,也不是沒膽量。隻是他捉摸不透坐鎮江蘇的馮國璋到底是什麽態度,不管是對帝製,還是對這次湖北的大決戰,這位北洋宿老從始至終都沒有表態,就彷佛壓根不知道這些事情一樣。
李純雖然不是唯馮國璋馬首是瞻,但一則馮國璋是他的老上司,二則自己名義上也是馮國璋的親信,三則馮國璋的大軍坐鎮江蘇不明態度,真要弄出什麽差池來,隻怕馮國璋沿江而上,立刻就把自己給清理門戶了。
總而言之,目前中國的局勢隻有那些淺顯的人才覺得很明朗,無非是北洋內部的矛盾,再加上北洋與南方革命黨的矛盾,基層民眾則是帝製與共和、皇帝與民主之間的種種矛盾。但實際上很多事情都隱藏在帷幕的背後,投機者們一直不肯輕易表露自己的立場,護國軍和中華革命黨叫囂的厲害,但論起實力而言卻根本插足不了北洋軍閥的戰爭,更別說趁人之危,唯一能做的也僅僅是隔岸觀火,希望能坐收漁翁之利。
如今國內的聲勢鬧得很大,但真正起到實質作用的卻很少,無非就是革命黨趁機到處製造輿論,搞一些暗殺行動、背後破壞、煽動遊行示威罷了。
所以對於李純和陳樹藩來說,他們遲遲不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任誰都沒想到,在國內如此風聲四起的境況之下,袁世凱一個半隻腳都踏進棺材的人居然還能死撐著局麵。或許早先國內先行接受了帝製,那會兒讓袁世凱稍微站穩了腳跟,這才使得今時今日不肯鬆手。
整個湖北、江西、陝西乃至華南諸省的局勢,就這樣陷入了一種怪圈。
隻有真正能看透局勢的人才明白,整個中國內部的鬥爭事實上是陷入一種僵持狀態。
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八月上旬,縱然護國軍以及各省軍閥都很清楚,如果不能想到辦法來解決目前的困境,遲早會讓中央近衛軍一枝獨大。可即便這些軍閥勢力都清楚這一點,可偏偏沒有什麽東西能讓他們聯係在一起。護國軍是幾個西南省的軍閥聯合,但內部矛盾從一開始就層出不窮。北洋軍閥自然不可能跟護國軍走到一塊,而此次北洋內部的混亂本身也很複雜,絕不是支持帝製、反對帝製這麽簡單。
北洋軍閥與南方軍閥才是真正立場上的死敵,像曹錕這樣企圖與護國軍建立聯絡的人,要麽是玩火自焚,要麽是自以為很聰明可以借力打力。但做為老派的軍閥而言,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一碼不歸一碼。利益不同,立場也不同,自然走不到一塊。
第120章,突然南下
直到九月初,江西、陝西兩省的情況越來越不明朗。
對於漢口的失陷,這些地方軍閥的表現自然各有不同。但是無論到底有多麽不同,他們都認為曹錕的失敗意味著自己不再可能渾水摸魚。早先積極經營的那一切,以及暗中給予曹錕的援助,到今天全部都化為了泡影。
李純算是痛定思痛,他不僅提供了許多軍事物資到漢口,甚至還派遣了幾艘快艇到長江去支援曹錕,這些行為雖然都是暗中所為,但是以袁肅和北方中央政府的眼光,根本不難看破這一點。他現在最煩心的事情還不是失去了渾水摸魚的機會,也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恰恰是該怎麽向上麵交代。
這一點必然將成為他以及整個江西省立場上的決定點。
如果要把事情堅持鬧下去,那必然要遭到中央近衛軍的敵視。有可能中央近衛軍下一步的行動那就是掃平江西。李純在這件事上多多少少還是有所覺悟,袁肅在河南幹的那幾件事,不可能是空穴來風。這個毛頭小子趕上了北洋政府難得一遇的大分裂,趁機站出來打著中央的旗號排除異己,尤其是鏟除那些老一輩的將領,將所謂的少壯派扶植到主流地位。
更可恨的還是袁肅偏偏還是完成這些事情。如今放眼整個中央政府,就隻有袁肅一個人掌握著北洋最精銳的部隊,也控製著國家級的財政資助,簡直是讓人看傻了眼。
李純當然也很清楚,漢口最終的失敗並不全怪責在曹錕身上,要說曹錕把北洋軍事改革委員會的旗號從年初撐到現在,已經很是不容易了。他也明白,自己遲遲不肯出兵,以及陝西那邊同樣一直擺出一副搖擺不定的態度,這才是漢口失敗的關鍵原因。
他並非不願意出兵,又或者說是猶豫不定,事實上早在一切盤算之初,自己就已經有了一些決定,那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出兵。當然,要說是坐收漁翁之利也不是不可以,把重擔和責任都推卸到西邊,由曹錕、陳樹藩、陳宦這些人擔著最好。
江西與湖北的地理影響幾乎相差無幾,並不像陝西那邊還有得守。
一旦真的把立場置於死地,後果是不堪設想。在李純眼裏,他一直把馮國璋當老大哥,可馮國璋到底是什麽立場任誰都不清楚。他自然希望能策動馮國璋加入這次反帝製的事件,畢竟早先馮國璋也是很明顯表達出反帝的意願。
可不管他怎麽旁敲側擊,也不管究竟派去了多少人聯絡,馮國璋始終都不肯表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萬一他站錯了隊,又或者馮國璋倒打一耙,那豈不是真的萬劫不複?
就在這天早上,李純還沒有起床,臥室的房門就被侍從官敲響。
他掙紮著爬起身來,整個人的精神狀況很不好,無精打采的向門外問道:“什麽事?”
侍從官的聲音有幾分急促說道:“將軍大人,湖北來電,曹錕已經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