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訕然,這事你不會單獨說啊!
第二三一章一語消恩怨[本章字數:2252最新更新時間:2013-11-0813:51:16.0]
說不到半個時辰劉協開始不停地磕頭,早晨的亢奮勁過去,全然沒了狀態,幾波老臣通報完,董昭急了,他跟陳群商議一個晚上的畫餅妙計,趕緊上前啟奏。
“皇上,大戰後即有大害。北方四州已有臨近的西河郡等三郡向朝廷告急,稱缺糧少衣請求朝廷劃撥錢糧。
以此推論,北方四州將近有二百萬石的錢糧缺口。
由於朝廷要支援禰衡,儲備河東官員的口糧,存糧隻有三十萬石,不足以供應這麽大的缺口。故臣和陳群商議,北方四州所缺應該由幽、並、冀、青四州的州牧想法解決,不足之處再由朝廷劃撥。”
這招狠呐!
公孫瓚和袁紹在名義上還掛這四個州的州牧,現在他們已經是降臣,手裏哪有什麽錢糧,就算有也是被盤剝後剩下的,讓他們出錢糧,那是拔淨老虎身上最後一根毛啊1
公孫瓚很窩火,董昭此人小心眼、記仇,從袁紹處跑出來,恨袁紹才出此計策,但跟公孫瓚無關呐,他這是純粹躺著也中槍。
袁紹無奈,他很知趣地低聲下氣萬事不出頭,還是惹了麻煩。示意公孫瓚趕緊出列稟明:“皇上,臣歸順朝廷時臣的身上並無分文,麯義將軍收取郡縣時並未動用錢糧,故而錢糧仍在郡縣,至於臣的私宅田產,出兵時都充作了軍糧,就算有剩餘,也隻能勉強讓家人不至於餓死,還請皇上明鑒!”
公孫瓚更虧,老窩都抄了,錢糧都歸了朝廷,他可真可謂身無分文。
半天沒有反映,眾臣看去,劉協睡著了,眾臣偷偷暗笑,原來皇帝昨天不是沒有運動,而是運動的太激烈了。
董昭左右看看,都沒人敢驚動皇上,立刻小聲請求趙溫和趙岐,依照以前的規矩,皇帝不在,朝廷大事由三公說了算。
趙溫搖頭,朝著皇帝努努嘴,皇帝在呢!
正在眾臣不知所謂時,劉協一低頭,差點栽倒,眾臣大吃一驚,劉協卻突然支起身,朦朧道,“怎麽不說了!”
袁紹趕緊跪倒說真是沒有錢糧了!
劉協迷迷糊糊,董昭義正言辭地說了一通,劉協才明白,想了一下,盛讚董昭想的遠,這個提法在史書上說過,非常重要,說的袁紹一顆心拔涼拔涼的,然而劉協接下來卻讓袁紹感恩戴德。
“董卿,西河、上黨、太原三郡皆是因為黑山軍大批出山才缺糧,而北方四州其他地方並未大麵積缺糧,據我所知,袁侯對民眾甚有愛護,民眾皆有餘糧,公孫侯藏有三千萬石的糧食,雖然用去了一部分,但大部分都北方的莫問大軍收取,除了供應幽州、冀州、並州部分城池,估計對河東也有支援,愛卿且再等上三五日,北方必有驚喜!”
劉協話音一落,袁紹和公孫瓚慌忙謝恩,這下不但免了他的罪責,還順便提了他們的德行,由此可見劉協對他們的尊重,有皇帝這個支柱,誰想絆倒兩位,都要先思量思量。
董昭雖然沒有報複袁紹,但得到了皇帝的大力褒獎,有些小得意,不過苦思的妙計被皇帝一語推翻,看著陳群,還是不勝惆悵。
朝中的大臣各自都有心思,他們突然發現,劉協長大了,幾句話消弭了一場恩怨,非但消除了恩怨,還讓雙方感激不已,這是精通禦下之術啊!
劉協展示了手腕,給了朝廷希望之後,實在挺不住了,趕緊拿出安敦的奏表。
“各位愛卿,莫問和麯義的二十萬大軍日耗糧草不計其數,董卿也稱朝廷糧草不繼,如果同意安敦在關中用兵,所需糧草軍備物資耗費一旦拖垮朝廷,則朝廷剛剛出現的大好局麵,將不複存在……誰能告訴孤,一旦敗了,什麽時候才能重震大漢社稷!”
劉協的話先是低緩,而後低沉,最後一句話卻是沉重無比,尾音嫋嫋,從朝堂刺入眾臣的心裏,一時間沒人說話。
皇帝說的不錯,朝廷剛剛有起色,北伐是劉協定的,不但用了朝廷的兵馬,連北方河套王的兵馬都傾囊而出,在如此境地中,朝廷竟命令在關中用兵,一旦陷入戰爭泥潭,剛剛取得的勝利果實,吃下去都沒味道,說不定還是酸的。
原本對李傕恨到骨頭裏的幾個老臣都感到汗顏,在朝廷存亡和個人恩怨之間,孰重孰輕,一看便知。
劉協不想批評這些忠心大漢的大臣,但任何人都有錯失,況且皇上的本意並不是說這場戰爭,而是收降李傕後,能夠讓朝臣能夠善意地對待。
如果收降一個願意自裁謝罪的對手,其人應該多麽死心塌地,朝廷之福啊!
亂世中,無論任何人都在為了自保而努力,如果給他一個機會,不但能夠自保,還能封蔭子孫,為什麽不要呢?
送上門的超級大將,不要白不要啊!
隻要說動這些老臣,一切都沒有問題,而劉協掌握了最絕佳的時機……莫過此時此刻!劉協激動而言:
“孤始終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從洛陽到長安,再從長安到安邑,長達六年的時間裏,忠與奸,善與惡,每一個忠臣都鏤刻孤的心中。
孤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你們才是漢庭的支柱,先祖先帝的在天之靈看著孤,也看著你們,在搖搖欲墜的漢室中,你們撐起了漢室,孤感謝你們。在局麵開始轉好的時候,孤更希望你們拋下恩怨,我們君臣同心同德開創新的天下。
等待天下一統的時候,你們才能對兒孫說,名動天下的漢庭複興之臣,
……就是你們!”
劉協感情豐沛地看過董昭、看過趙溫和一眾老臣,所過之處,全部慚愧地低下頭,劉協起身離開朝堂,走到門口突然迴身。
“孤相信你們!”
趙溫愧然拜謝,朝堂仿佛突然醒來,眾臣高喊著恭送皇上,然後一同看向中間,安敦的奏報像一根刺一樣紮進眾臣的眼裏。
沒人去動這封奏報。
“趙公,時間不等人,即刻八百裏加急命令安敦,接受李傕的投降!”董昭心中撲通直跳,劉協最後一眼太寒人了,趕緊表現。
“趙公,我以為不妥,接受投降這件事很重要,我認為派一個朝廷重臣去接受投降,才能穩住李傕,令他忠心朝廷,為我所用!”趙岐將收降提到朝廷的高度,原先就是他提出拒絕接受李傕投降的。
眾人高聲附議。
“何人可去?”趙溫見大家意見統一,看看朝廷中的大臣,這個是苦差事,一旦出事,還是沒命的差事。
朝臣的眼光都落在一個人身上,趙溫看去,心道最適合的也就是此人,他們曾是同事,也是對手,而且還是朝廷重臣。
第二三二章十日定關中(一)[本章字數:2593最新更新時間:2013-11-0900:08:01.0]
董承徑直站到朝堂中間,他無話可說,若說上次去冀州封賜公孫瓚是劉協派他去避風頭,這次卻是集體指證,連他自己都知道,關中這一趟隻有他最合適。
他跟李傕見麵絕對感慨萬千,喝酒能夠說上半年……他與李傕都是董卓的部下,後來分道揚鑣打架火並,他是朝廷的將軍,而李傕成了走投無路的孤軍。
“趙公,董承願意跑一趟!”與其被人命令,不如主動請纓。
……
朝堂重新擬寫文書之時,安敦接到朝廷的密件,稱李傕罪大惡極不受降,安敦沒有任何猶豫,但荀彧卻是深有遺憾,他在信中建議用李傕治理關中被忽略,一旦李傕戰死,關中群龍無首,朝廷無人可以壓製馬騰、韓遂和西羌王,必然又是一場亂戰。
荀彧細心地從信差打聽出劉協攻破易京收降了公孫瓚和袁紹,正在趕迴河東的路上,登時眼前一亮,原來李傕投降的信件沒有經過劉協閱示。
高高興興送走信差,迴身揮退眾人,按住隻要傳令聯軍做好攻擊準備的命令,鄭重道:“這一戰事關重大,將軍心中可有準備?”
安敦感觸頗深,不服氣道:“先生說的正對,莫問在北方攻破易京,麯義在河間收降顏良文醜,都是大功,可我呢,在渭水什麽都沒幹!這次就是個機會,請監軍教我,一定要攻破長安,如果將李傕的人頭獻給皇上,我們二人必定大功!”安敦不忘拉荀彧下水。
“錯了,皇帝看到李傕的人頭,你我二人這一輩子都別想出頭了!”關中諸將乃是攻伐中原的利器,相比於剛剛領兵一年的安敦將軍,都是無法衡量的財富。
“為何,請先生教我!”
安敦大驚,荀彧的話他是堅信不疑,荀彧來到夏陽,不足一年將軍隊從三千人馬打造成兩萬多大軍,地盤更是令人乍舌,竟然一路聯合結盟說降了二十多個縣城,連帶攻伐下來的,一下子到了渭水,這份功勞掛在安敦頭上,他萬分感激。
其實安敦清楚,其中九成以上都是荀彧的功勞。
荀彧嘿嘿笑道:“將軍不妨將皇帝在易京和河北的豐功偉績告知馬騰、左賢王和段煒,當然還要送給李傕一份,並稱朝廷迎接皇帝和手下的二十萬大軍,受降一事,等皇帝迴到河東再行決定。”
“那這封信……”
安敦眼睛瞪圓,嚇了一跳,這是欺君啊!
“先壓著!”荀彧沉穩有加,看安敦臉色發白,篤定道:“將在外君名有所不受!”
說罷伏案疾書,半個時辰,將皇帝平定幽、並、冀、青四州,收編顏良文醜人馬二十萬,與河套王爺達達鐵木的北方軍團莫問南北唿應,擁兵五十萬,獨霸黃河以北廣大土地朗朗寫畢,搖頭晃腦讀了一遍,讀完自己都佩服自己,皇帝的威嚴和霸氣唿之欲出,安敦站在背後,激動的摩拳擦掌,連聲道:“荀先生,這可是真的?”
荀彧如何敢說這是他杜撰的,要達到信中的威勢,平定天下都小菜一碟,不過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認真道:“當然是真的……令人抄寫十份,送給各個將領!”
“先生隻管放心讀書休息,日落之前絕對送達各個將領手中,宣示朝廷天威!”安敦大喜而出,喊人抄寫,令斥候備馬準備送信。
其實他最想狂唿的是,我是皇親國戚啊!
……
十匹快馬分別將信件送達,第一個接到信的左賢王部的龍駒王爺盯著信件足足有半刻,他剛剛得到準確消息,達達鐵木盡遣麾下羌胡兒郎幫助他的丈夫攻打易京,若不是朝廷看重達達鐵木,他真想博一次。
心死之後再次看打手中過的信件,老王爺突然有些感悟,達達鐵木的選擇也許是正確的,隻有跟漢族真正地聯合起來,才有羌胡的大發展。
“納姆,速度將此信傳給左賢王殿下,勸說殿下給朝廷和達達鐵木王爺各送十匹好馬,還有定邊郡的特產麝香,恭賀大捷!”
老王爺心緒不寧,想了片刻,命人套車,駕車的小辮子壯漢抬頭看看落西的太陽,耳邊響起老王爺興奮的聲音,仿佛年輕十來歲。
“去漢軍大營!”
“王爺,你一個人不妥吧!”
“哈哈,這可是我們的勝利,沒有我,他們這麽能盡興!”
小辮子不再說話,龐大的額身軀矯健地跳上馬車,口中唿嘯一聲,眼看後麵跟上來一群狂奔的牧民射手,才放心大膽地奔馳而去。
第二個接到的信件的段煒大吃一驚,朝廷果然複興了,不會吧,才一年多啊!
段煒一邊派人到漢軍大營打探虛實,一邊拿著信件感慨萬千,幸虧他見機的早,投了朝廷,若是投了馬騰或者曹操,後果不堪設想啊!
另外趕緊派人通知周圍的幾個哥們,趕緊投奔朝廷,大肆宣傳後再投人家還能稀罕你麽!
在日落之前,馬騰的部將、西羌王等等關中有牽連的將領都收到安敦的信件,馬騰的部將乃是馬岱,看到信件突然放聲,跟隨皇上的兵馬中就有他的哥哥馬超,憑著馬超的曆來衝動的性格,隻要有戰功,戰功薄上絕對有他的名字。
“快快迴稟父親,哥哥跟著皇上打勝仗了!”
安敦的陣營中,朱七、張成、尚弘、李強、鐵浮屠各自領兵在渭水沿岸駐紮,聽到安敦的軍號陸續趕來,看到營門口的士兵喜笑顏開,路上見到的兵士都是一副喜洋洋的笑臉,隻當看過荀彧寫的信件,才恍然喜形於色,繼而放縱大笑,隻有尚弘慚愧地以拳擂胸大哭。
眾將不解其意,尚弘悲憤道:“皇上當初若是帶上我,此刻豈不是載譽歸來乎!”
將領們突然記起,在皇上北渡逃命時,背著皇上的就是此人啊,皆是替尚弘可惜,對皇上有大恩,再加上戰功,絕對是統兵上萬的大將,而此刻升職後才位列中郎將,可見人生機遇卻是難料啊!
荀彧接到龍駒王爺迴到大帳,分賓主落座,正趕上大軍盡歡,將軍夜宴,上酒上菜,荀彧親自把盞為老王爺滿上。
“老王爺,漢室和羌胡聯手合力,一戰平定黃河以北,漢室重建社稷,羌胡恢複祖先榮光,可見吾皇和鐵木王爺乃是天作之合,時刻提醒我們漢羌兩家永世修好啊!”
“恭賀皇上!先生所言正是老夫心意,羌胡曆經百年,一朝封王,又現當初羌胡的盛世,隻要皇上和鐵木王爺一世恩愛,我羌胡願為大漢守好河套,不辜負皇上敕封鐵木王爺河套王的封號!”
二人互相恭維,各自抒發心中的願望,荀彧卻不忘再提醒老王爺,一本正經道:“鐵木王爺的封號,乃是傳承為小王爺的,羌胡以後就是漢室宗親,誰敢不敬!”說罷,鄭重地先幹為敬,用實際行動告訴老王爺,他荀彧一貫敬重羌胡族人。
老王爺深深感動,與安敦及帳中諸將各滿喝一樽,最後交代鐵浮屠好生效忠漢室,借口不勝酒力當夜迴去,安敦隆重地送到大營門口,令二百騎兵沿途保護,迴轉大帳,重擺宴席繼續慶祝。
大漢軍營的異常當夜就被長安的斥候探的一清二楚,立刻消息傳給長安未央宮中獨對孤燈的李傕。
李傕一個人獨坐,已經呆了整整一個時辰,無神地看著燈下安安靜靜的信件,心如百爪撓心,當初他曾囚禁挾持皇上,給了他臭魚爛蝦,這個仇,皇上不會不報……
“報應啊!皇上五十萬大軍,還有滿朝文武,第一個不會放過的,就是我啊……父母妻兒,九族……”
李傕喃喃自語,胸中的心仿佛冰窟的石頭,全無生命氣息,拔涼。
第二三三章十日定關中(二)[本章字數:2546最新更新時間:2013-11-0912:44:53.0]
李傕連夜召集全家老少召開家族會議,老婆楊氏(侍中楊奇之女),子李式,侄子李利(兄子)、李暹(兄次子)、李進(兄子,任副車中郎將),從弟李應,從弟李維(任上軍校尉)、李桓,外甥胡封(任騎都尉),傳看了信件,個個麵色沉重。
“朝廷不準降也在清理之中!”李傕反而平淡下來,“但縱觀當時形勢,我們必須自保,如果不做,四年前就被朝廷給殺了!……眼下全軍斷糧,將士怨聲載道,暫時能夠留下來也是攝於飛熊軍還在我們手中,一旦戰事複起,恐怕大半都會潰逃,此時何去何從,正好借朝廷發來信件的機會,我想聽聽大夥的意見!”
“我們都聽你的!”楊氏無條件支持丈夫。
“父親,此信中說的太過誇張,朝廷未必取得這麽大的勝利,況且才剛剛兩年,劉協才十七歲,我認為他沒有這個能力!”李式不服氣,他才二十二歲,手下有幾個少年都是十六七歲,完全就是一個小孩。
李式的質疑得到幾個堂兄的讚同。
“我覺得兵馬數量有誇大的成分,打敗公孫瓚和袁紹不會作假,朝廷要昭示天下,豈能自己打臉!”李應的理由得到李恆和胡封的認同。
“眼下四麵圍困,軍心渙散,你們有何良策?”李傕不想聽爭論,他要聽結果。
第二三一章一語消恩怨[本章字數:2252最新更新時間:2013-11-0813:51:16.0]
說不到半個時辰劉協開始不停地磕頭,早晨的亢奮勁過去,全然沒了狀態,幾波老臣通報完,董昭急了,他跟陳群商議一個晚上的畫餅妙計,趕緊上前啟奏。
“皇上,大戰後即有大害。北方四州已有臨近的西河郡等三郡向朝廷告急,稱缺糧少衣請求朝廷劃撥錢糧。
以此推論,北方四州將近有二百萬石的錢糧缺口。
由於朝廷要支援禰衡,儲備河東官員的口糧,存糧隻有三十萬石,不足以供應這麽大的缺口。故臣和陳群商議,北方四州所缺應該由幽、並、冀、青四州的州牧想法解決,不足之處再由朝廷劃撥。”
這招狠呐!
公孫瓚和袁紹在名義上還掛這四個州的州牧,現在他們已經是降臣,手裏哪有什麽錢糧,就算有也是被盤剝後剩下的,讓他們出錢糧,那是拔淨老虎身上最後一根毛啊1
公孫瓚很窩火,董昭此人小心眼、記仇,從袁紹處跑出來,恨袁紹才出此計策,但跟公孫瓚無關呐,他這是純粹躺著也中槍。
袁紹無奈,他很知趣地低聲下氣萬事不出頭,還是惹了麻煩。示意公孫瓚趕緊出列稟明:“皇上,臣歸順朝廷時臣的身上並無分文,麯義將軍收取郡縣時並未動用錢糧,故而錢糧仍在郡縣,至於臣的私宅田產,出兵時都充作了軍糧,就算有剩餘,也隻能勉強讓家人不至於餓死,還請皇上明鑒!”
公孫瓚更虧,老窩都抄了,錢糧都歸了朝廷,他可真可謂身無分文。
半天沒有反映,眾臣看去,劉協睡著了,眾臣偷偷暗笑,原來皇帝昨天不是沒有運動,而是運動的太激烈了。
董昭左右看看,都沒人敢驚動皇上,立刻小聲請求趙溫和趙岐,依照以前的規矩,皇帝不在,朝廷大事由三公說了算。
趙溫搖頭,朝著皇帝努努嘴,皇帝在呢!
正在眾臣不知所謂時,劉協一低頭,差點栽倒,眾臣大吃一驚,劉協卻突然支起身,朦朧道,“怎麽不說了!”
袁紹趕緊跪倒說真是沒有錢糧了!
劉協迷迷糊糊,董昭義正言辭地說了一通,劉協才明白,想了一下,盛讚董昭想的遠,這個提法在史書上說過,非常重要,說的袁紹一顆心拔涼拔涼的,然而劉協接下來卻讓袁紹感恩戴德。
“董卿,西河、上黨、太原三郡皆是因為黑山軍大批出山才缺糧,而北方四州其他地方並未大麵積缺糧,據我所知,袁侯對民眾甚有愛護,民眾皆有餘糧,公孫侯藏有三千萬石的糧食,雖然用去了一部分,但大部分都北方的莫問大軍收取,除了供應幽州、冀州、並州部分城池,估計對河東也有支援,愛卿且再等上三五日,北方必有驚喜!”
劉協話音一落,袁紹和公孫瓚慌忙謝恩,這下不但免了他的罪責,還順便提了他們的德行,由此可見劉協對他們的尊重,有皇帝這個支柱,誰想絆倒兩位,都要先思量思量。
董昭雖然沒有報複袁紹,但得到了皇帝的大力褒獎,有些小得意,不過苦思的妙計被皇帝一語推翻,看著陳群,還是不勝惆悵。
朝中的大臣各自都有心思,他們突然發現,劉協長大了,幾句話消弭了一場恩怨,非但消除了恩怨,還讓雙方感激不已,這是精通禦下之術啊!
劉協展示了手腕,給了朝廷希望之後,實在挺不住了,趕緊拿出安敦的奏表。
“各位愛卿,莫問和麯義的二十萬大軍日耗糧草不計其數,董卿也稱朝廷糧草不繼,如果同意安敦在關中用兵,所需糧草軍備物資耗費一旦拖垮朝廷,則朝廷剛剛出現的大好局麵,將不複存在……誰能告訴孤,一旦敗了,什麽時候才能重震大漢社稷!”
劉協的話先是低緩,而後低沉,最後一句話卻是沉重無比,尾音嫋嫋,從朝堂刺入眾臣的心裏,一時間沒人說話。
皇帝說的不錯,朝廷剛剛有起色,北伐是劉協定的,不但用了朝廷的兵馬,連北方河套王的兵馬都傾囊而出,在如此境地中,朝廷竟命令在關中用兵,一旦陷入戰爭泥潭,剛剛取得的勝利果實,吃下去都沒味道,說不定還是酸的。
原本對李傕恨到骨頭裏的幾個老臣都感到汗顏,在朝廷存亡和個人恩怨之間,孰重孰輕,一看便知。
劉協不想批評這些忠心大漢的大臣,但任何人都有錯失,況且皇上的本意並不是說這場戰爭,而是收降李傕後,能夠讓朝臣能夠善意地對待。
如果收降一個願意自裁謝罪的對手,其人應該多麽死心塌地,朝廷之福啊!
亂世中,無論任何人都在為了自保而努力,如果給他一個機會,不但能夠自保,還能封蔭子孫,為什麽不要呢?
送上門的超級大將,不要白不要啊!
隻要說動這些老臣,一切都沒有問題,而劉協掌握了最絕佳的時機……莫過此時此刻!劉協激動而言:
“孤始終相信,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從洛陽到長安,再從長安到安邑,長達六年的時間裏,忠與奸,善與惡,每一個忠臣都鏤刻孤的心中。
孤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你們才是漢庭的支柱,先祖先帝的在天之靈看著孤,也看著你們,在搖搖欲墜的漢室中,你們撐起了漢室,孤感謝你們。在局麵開始轉好的時候,孤更希望你們拋下恩怨,我們君臣同心同德開創新的天下。
等待天下一統的時候,你們才能對兒孫說,名動天下的漢庭複興之臣,
……就是你們!”
劉協感情豐沛地看過董昭、看過趙溫和一眾老臣,所過之處,全部慚愧地低下頭,劉協起身離開朝堂,走到門口突然迴身。
“孤相信你們!”
趙溫愧然拜謝,朝堂仿佛突然醒來,眾臣高喊著恭送皇上,然後一同看向中間,安敦的奏報像一根刺一樣紮進眾臣的眼裏。
沒人去動這封奏報。
“趙公,時間不等人,即刻八百裏加急命令安敦,接受李傕的投降!”董昭心中撲通直跳,劉協最後一眼太寒人了,趕緊表現。
“趙公,我以為不妥,接受投降這件事很重要,我認為派一個朝廷重臣去接受投降,才能穩住李傕,令他忠心朝廷,為我所用!”趙岐將收降提到朝廷的高度,原先就是他提出拒絕接受李傕投降的。
眾人高聲附議。
“何人可去?”趙溫見大家意見統一,看看朝廷中的大臣,這個是苦差事,一旦出事,還是沒命的差事。
朝臣的眼光都落在一個人身上,趙溫看去,心道最適合的也就是此人,他們曾是同事,也是對手,而且還是朝廷重臣。
第二三二章十日定關中(一)[本章字數:2593最新更新時間:2013-11-0900:08:01.0]
董承徑直站到朝堂中間,他無話可說,若說上次去冀州封賜公孫瓚是劉協派他去避風頭,這次卻是集體指證,連他自己都知道,關中這一趟隻有他最合適。
他跟李傕見麵絕對感慨萬千,喝酒能夠說上半年……他與李傕都是董卓的部下,後來分道揚鑣打架火並,他是朝廷的將軍,而李傕成了走投無路的孤軍。
“趙公,董承願意跑一趟!”與其被人命令,不如主動請纓。
……
朝堂重新擬寫文書之時,安敦接到朝廷的密件,稱李傕罪大惡極不受降,安敦沒有任何猶豫,但荀彧卻是深有遺憾,他在信中建議用李傕治理關中被忽略,一旦李傕戰死,關中群龍無首,朝廷無人可以壓製馬騰、韓遂和西羌王,必然又是一場亂戰。
荀彧細心地從信差打聽出劉協攻破易京收降了公孫瓚和袁紹,正在趕迴河東的路上,登時眼前一亮,原來李傕投降的信件沒有經過劉協閱示。
高高興興送走信差,迴身揮退眾人,按住隻要傳令聯軍做好攻擊準備的命令,鄭重道:“這一戰事關重大,將軍心中可有準備?”
安敦感觸頗深,不服氣道:“先生說的正對,莫問在北方攻破易京,麯義在河間收降顏良文醜,都是大功,可我呢,在渭水什麽都沒幹!這次就是個機會,請監軍教我,一定要攻破長安,如果將李傕的人頭獻給皇上,我們二人必定大功!”安敦不忘拉荀彧下水。
“錯了,皇帝看到李傕的人頭,你我二人這一輩子都別想出頭了!”關中諸將乃是攻伐中原的利器,相比於剛剛領兵一年的安敦將軍,都是無法衡量的財富。
“為何,請先生教我!”
安敦大驚,荀彧的話他是堅信不疑,荀彧來到夏陽,不足一年將軍隊從三千人馬打造成兩萬多大軍,地盤更是令人乍舌,竟然一路聯合結盟說降了二十多個縣城,連帶攻伐下來的,一下子到了渭水,這份功勞掛在安敦頭上,他萬分感激。
其實安敦清楚,其中九成以上都是荀彧的功勞。
荀彧嘿嘿笑道:“將軍不妨將皇帝在易京和河北的豐功偉績告知馬騰、左賢王和段煒,當然還要送給李傕一份,並稱朝廷迎接皇帝和手下的二十萬大軍,受降一事,等皇帝迴到河東再行決定。”
“那這封信……”
安敦眼睛瞪圓,嚇了一跳,這是欺君啊!
“先壓著!”荀彧沉穩有加,看安敦臉色發白,篤定道:“將在外君名有所不受!”
說罷伏案疾書,半個時辰,將皇帝平定幽、並、冀、青四州,收編顏良文醜人馬二十萬,與河套王爺達達鐵木的北方軍團莫問南北唿應,擁兵五十萬,獨霸黃河以北廣大土地朗朗寫畢,搖頭晃腦讀了一遍,讀完自己都佩服自己,皇帝的威嚴和霸氣唿之欲出,安敦站在背後,激動的摩拳擦掌,連聲道:“荀先生,這可是真的?”
荀彧如何敢說這是他杜撰的,要達到信中的威勢,平定天下都小菜一碟,不過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認真道:“當然是真的……令人抄寫十份,送給各個將領!”
“先生隻管放心讀書休息,日落之前絕對送達各個將領手中,宣示朝廷天威!”安敦大喜而出,喊人抄寫,令斥候備馬準備送信。
其實他最想狂唿的是,我是皇親國戚啊!
……
十匹快馬分別將信件送達,第一個接到信的左賢王部的龍駒王爺盯著信件足足有半刻,他剛剛得到準確消息,達達鐵木盡遣麾下羌胡兒郎幫助他的丈夫攻打易京,若不是朝廷看重達達鐵木,他真想博一次。
心死之後再次看打手中過的信件,老王爺突然有些感悟,達達鐵木的選擇也許是正確的,隻有跟漢族真正地聯合起來,才有羌胡的大發展。
“納姆,速度將此信傳給左賢王殿下,勸說殿下給朝廷和達達鐵木王爺各送十匹好馬,還有定邊郡的特產麝香,恭賀大捷!”
老王爺心緒不寧,想了片刻,命人套車,駕車的小辮子壯漢抬頭看看落西的太陽,耳邊響起老王爺興奮的聲音,仿佛年輕十來歲。
“去漢軍大營!”
“王爺,你一個人不妥吧!”
“哈哈,這可是我們的勝利,沒有我,他們這麽能盡興!”
小辮子不再說話,龐大的額身軀矯健地跳上馬車,口中唿嘯一聲,眼看後麵跟上來一群狂奔的牧民射手,才放心大膽地奔馳而去。
第二個接到的信件的段煒大吃一驚,朝廷果然複興了,不會吧,才一年多啊!
段煒一邊派人到漢軍大營打探虛實,一邊拿著信件感慨萬千,幸虧他見機的早,投了朝廷,若是投了馬騰或者曹操,後果不堪設想啊!
另外趕緊派人通知周圍的幾個哥們,趕緊投奔朝廷,大肆宣傳後再投人家還能稀罕你麽!
在日落之前,馬騰的部將、西羌王等等關中有牽連的將領都收到安敦的信件,馬騰的部將乃是馬岱,看到信件突然放聲,跟隨皇上的兵馬中就有他的哥哥馬超,憑著馬超的曆來衝動的性格,隻要有戰功,戰功薄上絕對有他的名字。
“快快迴稟父親,哥哥跟著皇上打勝仗了!”
安敦的陣營中,朱七、張成、尚弘、李強、鐵浮屠各自領兵在渭水沿岸駐紮,聽到安敦的軍號陸續趕來,看到營門口的士兵喜笑顏開,路上見到的兵士都是一副喜洋洋的笑臉,隻當看過荀彧寫的信件,才恍然喜形於色,繼而放縱大笑,隻有尚弘慚愧地以拳擂胸大哭。
眾將不解其意,尚弘悲憤道:“皇上當初若是帶上我,此刻豈不是載譽歸來乎!”
將領們突然記起,在皇上北渡逃命時,背著皇上的就是此人啊,皆是替尚弘可惜,對皇上有大恩,再加上戰功,絕對是統兵上萬的大將,而此刻升職後才位列中郎將,可見人生機遇卻是難料啊!
荀彧接到龍駒王爺迴到大帳,分賓主落座,正趕上大軍盡歡,將軍夜宴,上酒上菜,荀彧親自把盞為老王爺滿上。
“老王爺,漢室和羌胡聯手合力,一戰平定黃河以北,漢室重建社稷,羌胡恢複祖先榮光,可見吾皇和鐵木王爺乃是天作之合,時刻提醒我們漢羌兩家永世修好啊!”
“恭賀皇上!先生所言正是老夫心意,羌胡曆經百年,一朝封王,又現當初羌胡的盛世,隻要皇上和鐵木王爺一世恩愛,我羌胡願為大漢守好河套,不辜負皇上敕封鐵木王爺河套王的封號!”
二人互相恭維,各自抒發心中的願望,荀彧卻不忘再提醒老王爺,一本正經道:“鐵木王爺的封號,乃是傳承為小王爺的,羌胡以後就是漢室宗親,誰敢不敬!”說罷,鄭重地先幹為敬,用實際行動告訴老王爺,他荀彧一貫敬重羌胡族人。
老王爺深深感動,與安敦及帳中諸將各滿喝一樽,最後交代鐵浮屠好生效忠漢室,借口不勝酒力當夜迴去,安敦隆重地送到大營門口,令二百騎兵沿途保護,迴轉大帳,重擺宴席繼續慶祝。
大漢軍營的異常當夜就被長安的斥候探的一清二楚,立刻消息傳給長安未央宮中獨對孤燈的李傕。
李傕一個人獨坐,已經呆了整整一個時辰,無神地看著燈下安安靜靜的信件,心如百爪撓心,當初他曾囚禁挾持皇上,給了他臭魚爛蝦,這個仇,皇上不會不報……
“報應啊!皇上五十萬大軍,還有滿朝文武,第一個不會放過的,就是我啊……父母妻兒,九族……”
李傕喃喃自語,胸中的心仿佛冰窟的石頭,全無生命氣息,拔涼。
第二三三章十日定關中(二)[本章字數:2546最新更新時間:2013-11-0912:44:53.0]
李傕連夜召集全家老少召開家族會議,老婆楊氏(侍中楊奇之女),子李式,侄子李利(兄子)、李暹(兄次子)、李進(兄子,任副車中郎將),從弟李應,從弟李維(任上軍校尉)、李桓,外甥胡封(任騎都尉),傳看了信件,個個麵色沉重。
“朝廷不準降也在清理之中!”李傕反而平淡下來,“但縱觀當時形勢,我們必須自保,如果不做,四年前就被朝廷給殺了!……眼下全軍斷糧,將士怨聲載道,暫時能夠留下來也是攝於飛熊軍還在我們手中,一旦戰事複起,恐怕大半都會潰逃,此時何去何從,正好借朝廷發來信件的機會,我想聽聽大夥的意見!”
“我們都聽你的!”楊氏無條件支持丈夫。
“父親,此信中說的太過誇張,朝廷未必取得這麽大的勝利,況且才剛剛兩年,劉協才十七歲,我認為他沒有這個能力!”李式不服氣,他才二十二歲,手下有幾個少年都是十六七歲,完全就是一個小孩。
李式的質疑得到幾個堂兄的讚同。
“我覺得兵馬數量有誇大的成分,打敗公孫瓚和袁紹不會作假,朝廷要昭示天下,豈能自己打臉!”李應的理由得到李恆和胡封的認同。
“眼下四麵圍困,軍心渙散,你們有何良策?”李傕不想聽爭論,他要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