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笑道:“秦國公跪接製書吧。”
秦國公?秦晉齊楚這種封號是輕易不會給人的;而聖旨有兩種一曰詔書,是皇帝口述,庶吉士寫成的;二曰製書,是皇帝親筆書寫的,這迴真是皇恩浩蕩了。
“喂!我說你們兩個想占我便宜是不是?”常威笑罵道:“這裏又沒外人,也沒有欽差,大家自己人,快把聖旨給我就行了!”
馬遠笑嘻嘻的說道:“皇上說了,這次一定要師傅跪下接旨。”
搞什麽名堂?這麽正式?見馬遠不是開玩笑,常威隻得揮手道:“好吧,快點擺香案,灑掃廳堂,有沒有紅毯?沒有?那就弄塊布鋪一下!”
安排好香案儀式,常威麵北而跪,秦太保從懷中取出聖旨,用清朗的聲音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而軍帥戎將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幹城也。乃能文武兼全,出力報效,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寵命乎。爾北鎮撫使常威,德才兼備,法度森嚴,授以權柄理宜然也。蓋太祖以來,徐達、常遇春功績彪炳,藍玉遠征大漠。成祖文皇帝,親出漠北遠征殘元。然後世韃靼死灰複燃,屢犯邊牆,實乃中國腹心之患也。近者韃靼又擾河西,欽差常威,摧鋒陷陣,親斬奴酋林丹汗,獻首禁中,此功一也。傳國玉璽,千古神器,蒙元順帝,攜之漠北,今爾常威,親手請迴,此功名垂青史,萬世之下必垂首以拜,武功之顯赫無以複加。茲特封爾為秦國公,錫之敕命於戲,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駿烈,功宣諸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暫錫武弁,另加丕績。朕望陝西將士以爾為楷模,朕望天下以爾為楷模,則國之幸甚!布告天下,鹹使聞知!欽此!”
這道製書明著將常威之功勞,加於徐達、常遇春、藍玉之上,萬世膜拜;暗中卻是皇帝自命武功直追太祖、成祖,振奮之意溢於言表,躍然紙麵也!
“陛下威名直追萬古聖君,臣常威雖肝腦塗地,亦不足報答陛下於萬一,臣領旨謝恩,吾皇萬歲!”
等常威領了聖旨,係統提示:晉封公爵,獲得一千萬聲望值。
此時,眾人早已驚的目瞪口呆了:“傳國玉璽?”
胡文清更是目露神光,連聲道:“難怪韃靼悍不畏死的衝擊鎮遠關,原來是為了奪迴傳國玉璽,難怪難怪!”
馬遠一臉嬉笑道:“師傅,您也不先說明,玉璽和兩顆首級送到的時候,皇上正在上朝,便令我們送上朝堂,一群錦衣衛和公公硬要檢查。錦衣衛倒還罷了,秦太保和師傅的威名壓的住,公公卻不願意,我們將您的原話照說。兩下裏僵持起來,滿朝大臣和執事的公公們齊齊嗬斥我們。”
“還是皇上開了金口,讓我們到丹樨下親手獻上錦盒,皇上打開一看,激動的大唿:傳國玉璽?!好常威,吾弟無畏真乃天賜良才,特來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一見傳國玉璽,滿朝大臣全數跪倒,齊齊歡唿:祖宗有靈,天降吉兆。有十幾個老大人,竟然激動的哭暈過去了。”
“我們照您吩咐,將實情一字不差的全說了。過了一時,大人們來驗證玉璽真偽。”
常威暗笑:還用驗證嗎?那上麵的帝皇氣,半點做不得假!
“百十號人,引經據典,翻書查圖對照了半天,確定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又有人勸諫皇帝,說怎能把師傅叫做弟弟呢?師傅啊,您怎麽沒說跟皇帝結拜的事情?皇帝說了實情,又被大臣們勸諫了好一陣子,沒想到皇帝也不好做呀,去白雲觀轉了一圈,大人們也要管啊?”
跟皇帝結拜?除了馬遠和秦太保,其餘人都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常威。
常威笑罵道:“你懂個屁,皇帝說了都被滿朝臣工勸諫,我要是說了不被他們撕了才怪!”
馬遠佩服的說道:“師傅真有先見之明,大人們當場就彈劾師傅,說您僭越犯上,是大不敬的欺君之罪,要罷官下獄問罪!皇帝雖然替您分辨了,但還是沒逃過罰俸三年的處罰!”
“媽的!”常威輕歎一口氣道:“我才當了一年官,卻被罰掉了五年俸祿,白幹不說還要倒貼,真是虧大了。”
馬遠嘿嘿一笑,“還有呢,又有大臣說您逮了河南三司的事情,是目無法度,恃寵而驕,跋扈亂國,又要把您下獄問罪,後來有些大人替您辯護,說這是欽差的權限,是急國家之所急,處置得當,並無不妥。”
“爭吵一陣,又有大臣說您讓慶王跑到域外,是失職,又要下獄問罪。最後,連皇帝發了話,大人們也不依啊,皇帝不是一言九鼎嗎?怎麽大人們還能反駁?真奇怪。沒辦法,又罰了您五年的俸祿。”
“握草!”常威氣的破口大罵,“哪個王八蛋這麽恨我?老子十年的俸祿就這麽沒了?我他媽明明是殺敵立功,竟然還要受罰?!”
馬遠忍著笑道:“也不是一兩個彈劾您,有好幾十個呢。反正您又不缺銀子,那點俸祿能幹什麽呀。”
“你笑個屁啊!”常威一把提住他領口叫道:“心情,你懂不懂什麽叫心情?你小子怎能這麽得意,說,皇帝給你封了什麽官?”
馬遠掙脫開來,哈哈笑道:“皇上原本要封我做西安衛的守備,我說自己本領低微,又不會兵法,情願跟著師傅學武功,皇上便讓我做了錦衣衛千戶。”
常威笑道:“從四品的守備你不做,卻要做個五品的千戶,真是笨蛋。秦太保呢?皇上給了什麽封賞。”
秦大道:“加四品錦衣衛指揮僉事,仍領前事。”
馬遠又道:“皇上說了,等師傅迴京升了官,北鎮就會交給秦太保。”
“皇上仁義,咱們大家都升了官。”常威說完,又問:“朝堂上不都在彈劾我嗎?怎麽又封了國公?”
馬遠迴道:“彈劾完了,皇帝問斬殺林丹汗、奪迴傳國玉璽的功勞怎麽封賞?大臣們都說封侯,皇上大為不滿說要封王!”
“封王?”常威嚇了一大跳,這真是僭越了,大明朝除了開國的徐達、常遇春死後追封為王,還沒有那個外姓能活著封王的。
“大臣也答應啊,引經據典,你來我往的辯了個不亦悅乎。開始我還奇怪,皇帝想封誰做大官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嗎?怎麽大臣們不願意就不行呢?”
“後來,皇上叫大爺出班,問封什麽?大爺看起來是個老實君子,實際上卻厲害的緊,他以退為進,說封個伯爵就夠了。”
“皇上也不是善茬啊,佯怒:你是常家老大,以後家裏財產都歸你,常威被罰了十年俸祿,以後什麽都沒有,朕不封他個美爵怎麽過日子?你想背薄待自己弟弟的罵名,朕不能背薄待自己義弟的罵名。”
“斥退了大爺,又叫袁老師出來說。袁老師卻唱起了紅臉,說師傅削藩、整頓衛所是強國之策,開機器局是富國之策,厘清詔獄是清明朝政之策,斬林丹汗、奪傳國玉璽是宣揚國威,這些功勞加在一起,沒有一個國公是不夠的!”
“皇上順勢答應了,說要封秦國公,大臣們仍舊不答應,最多隻封萬戶侯,而且不能用秦這個字,於是,又僵持起來了。皇上也不顧他們的反對,當朝親自寫了聖旨。”
“這迴我真是開了眼界了,那些跟袁老師一樣的大學士和六部九卿還沒說話,那些七品的給事中竟然跳出來封還聖旨?皇帝親筆寫的聖旨也能封還啊?嘖嘖,真是太奇怪了。我大明朝竟然不是皇帝說了算,不可思議,簡直匪夷所思!”
“氣的皇帝拍著龍案跟他們爭啊,可是沒辦法,這些人死活不鬆口,僵持了七天之後,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聽大爺說:這一日大學士們去內閣點卯,一開門卻見魏公公、王公公站在內閣裏,皇上抱著傳國玉璽坐在中間一言不發,到了中午吃飯時候,皇上水米不粘牙。”
“這下大家都慌了,勸了半天皇上硬是不為所動,到了晚上依然不吃不喝,最後,從未露過麵的陸公公來了,皇後和後宮裏的娘娘也都來了,六部九卿和部郎們都來了,大家跪了一地,可無論怎麽勸,皇帝就指指聖旨,根本不理會。”
“當晚皇上就睡在內閣裏,到了第二天上午還在絕食,可那些給事中們也是跪著,陪著皇上絕食,就是不改主意,朝廷裏全亂了,亂成了一團粥。”
“幸好,此時,長城上傳來師傅打死打傷五千韃靼兵的消息,又說斬首二千餘級,這下皇上來了精神,意氣風發的嗬斥一陣。大臣們都開始勸說那些給事中,他們也因這道戰報有了台階下,便勉勉強強的通過了聖旨。”
馬遠口才很好,說的也很清楚,這段曲折的故事聽的眾人一頭冷汗!皇帝想要封賞有功的臣子,竟然還要靠絕食才行?大明朝的皇帝真是不好當啊。
事實上,這還是輕的,當今朝廷裏有骨氣的言官都被魏忠賢清洗幹淨了,如今是大明二百多年以來文官勢力最弱的時候。在之前,朱由校的爺爺萬曆皇帝朱翊鈞,被言官們罵成夏桀王、商紂王、漢靈帝這等昏君,甚至連萬曆的父母都被罵遍了。
氣的萬曆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這在世界帝王史中都是從未有過的事情。萬曆的爺爺嘉靖,不管是朝堂發飆廷杖打死人,還是當朝痛哭涕流演苦情戲博同情,文官們鳥都不鳥他,不給任何麵子。甚至派宦官行賄大臣,也沒用。由此可見,大明朝的皇帝實際上過的很憋屈,不要說弄點大事,就連躲在後宮玩女人、鬥蛐蛐、做木匠活這種業餘愛好,也要被文官們指著鼻子罵。
托魏忠賢殘暴大清洗的福,常威的削藩沒有遇到強力阻截,但就是這樣,到現在還是一省一省的慢慢推行,完全無法直接達到目的,改革稅收和攤丁入畝的事情至今還沒有影子。
唯一幹成的是推廣土豆種植的事情!
所以說在大明朝,皇帝的權威根本不管用,文官們隻怕不講道理、胡亂殺人的大宦官,要想幹事就得張居正那種無冕之王、大權臣才行!
說過這些事情,馬遠又遞給常威一包袱書信,其中有皇帝的私信,也有袁可立、常寬、魏良棟、徐光啟、魏希捷等人的書信,總共好幾十封,厚厚一摞。
皇帝的信最重要,也最有趣。原本皇帝就找茬斥責了黃立極、顧秉謙、陳大道三人,以彈劾人為樂的禦史們也彈劾過了。
這次皇帝又借題發揮,再次痛斥三人,禦史們更是聞風而動,瘋狂彈劾。黃立極、顧秉謙頂不住輿論壓力,辭了大學士,各迴本部,皇帝達到目的,補了個同為閹黨的施凰來入閣,敲打了魏忠賢的同時也給了他麵子,手段非常高明。
又以江南賑災不力為名,勒令南京戶部尚書辭職,把陳大道趕去南京解決旱災。從而讓常寬接掌戶部,入閣成為東閣大學士。
常寬是天啟二年的狀元,曆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起居注,管理六曹章奏、校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又做了一任宛平縣令,再轉戶科都給事中,遷刑部清吏司,最後拜戶部左侍郎。
一直以來做事勤懇,從不計較得失,即便這些年東林鬥三黨、閹黨鬥東林,鬥的滿朝雞飛狗跳,也沒有人動的了常寬。因為他家裏有錢不貪賄,也不參與黨爭,不管什麽人拉攏也不理會,隻做自己的事情,是名副其實的幹臣,孤臣。
曾經也有人羅織罪名陷害他,但皇帝很清楚常寬的品格,很喜歡他,從來不相信那些彈章,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來惹他了。皇帝之所以喜歡常寬,是因為天啟元年屬於萬曆、泰昌、天啟祖孫三代。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底,萬曆駕崩,八月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九月駕崩,而後,朱由校登基年號天啟。
也就是說這一年的前七月叫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叫泰昌元年,九月到十二月叫天啟元年。
天啟二年是天啟皇帝任內,第一科科舉取士,而常寬是這一年的狀元,也就是當今皇帝登基以來的第一個狀元,這樣的第一,皇帝自然會記住。何況,常寬有才華,幹事實,是朝廷裏最需要的那種人,皇帝怎會忽視?所以,別人想害也害不了他!
而要入內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必須是翰林出身,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要進翰林院必須是科舉前二甲,一甲隻有狀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基本是五十人到七十人之間。也就是說整個大明三年時間隻在七十多人中間點翰林,而且這些人還要書法好、詩詞好、長相好,基本上是讀書人中的讀書人,精英中的精英!
無論官位高低,在曆朝曆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是當世讀書人的精英。唐朝的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楊廷和、張居正,無一不是翰林。
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入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儒家學說“達則兼濟天下”的具體表現。
“皇帝做事也是雷厲風行啊!”
看完書信常威很是振奮,“難道是傳國玉璽迴歸,其魔力感染了皇帝?”
按資曆如今的內閣首輔是建極殿大學士來宗道,次輔是中極殿大學士馮銓;群輔為文華殿大學士梁鼎臣,文淵閣大學士袁可立,常寬遞補為武英殿大學士,施凰來遞補為東閣大學士。
來宗道、梁鼎臣是識相、做實事的東林黨;馮詮、施凰來是閹黨;袁可立和常寬自然是常威的工業黨。這下算是三足鼎立了,也算是皇帝重新掌握朝政的信號!
有了這些積極的消息,常威在這裏就更加安心了。要建立工廠首先壓迫建廠房,這個問題不大,在王嘉胤這二十天的努力下,磚瓦廠、水泥廠、煤炭開采都頗具規模了。
隻要建好廠房就有了工廠,然後需要的是武力。槍炮廠要建在長安城裏,在槍炮之前,最需要的是子彈,畢竟義勇營手中的槍炮用個好幾年甚至十來年都不是問題,但子彈卻是消耗品,製造子彈需要的鉛,直接在長安城裏收購就是了。
配製火藥的一硫、二硝、三木炭,在煤礦中都能找到,也沒有什麽難的。
這些事情有宋應星和張繼孟兩位專家,帶著百十名專業工匠,都能處理好,常威隻管掏銀子就是了,恰好他在慶王府搜了七百萬兩,正好用上。
他還以陝西提督的名義保舉王國訓為延安知府;吉孔嘉為府穀知縣;史可法為慶陽知府;高宏圖為流民巡撫,專管招撫、安置流民之事。
這些流民肆虐,環境困苦的地方,有這四位德操高尚的人主理,定能有效的遏製流賊。
六天後,高文彩順利的處理好蘭州府肅王的事情,近千錦衣衛護著肅王家眷、財物迴了京師,高文彩帶著其餘兩千人南下四川、湖廣等地,去處理蜀王等十幾位上表自請的藩王。
送秦王、韓王以及報捷那兩千錦衣衛,在山西等待常威,他的下一站是去山西,擺平代王、晉王、沈王。
處理好一切事情,七月炎夏,常威帶著義勇營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未完待續。)
秦國公?秦晉齊楚這種封號是輕易不會給人的;而聖旨有兩種一曰詔書,是皇帝口述,庶吉士寫成的;二曰製書,是皇帝親筆書寫的,這迴真是皇恩浩蕩了。
“喂!我說你們兩個想占我便宜是不是?”常威笑罵道:“這裏又沒外人,也沒有欽差,大家自己人,快把聖旨給我就行了!”
馬遠笑嘻嘻的說道:“皇上說了,這次一定要師傅跪下接旨。”
搞什麽名堂?這麽正式?見馬遠不是開玩笑,常威隻得揮手道:“好吧,快點擺香案,灑掃廳堂,有沒有紅毯?沒有?那就弄塊布鋪一下!”
安排好香案儀式,常威麵北而跪,秦太保從懷中取出聖旨,用清朗的聲音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而軍帥戎將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幹城也。乃能文武兼全,出力報效,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寵命乎。爾北鎮撫使常威,德才兼備,法度森嚴,授以權柄理宜然也。蓋太祖以來,徐達、常遇春功績彪炳,藍玉遠征大漠。成祖文皇帝,親出漠北遠征殘元。然後世韃靼死灰複燃,屢犯邊牆,實乃中國腹心之患也。近者韃靼又擾河西,欽差常威,摧鋒陷陣,親斬奴酋林丹汗,獻首禁中,此功一也。傳國玉璽,千古神器,蒙元順帝,攜之漠北,今爾常威,親手請迴,此功名垂青史,萬世之下必垂首以拜,武功之顯赫無以複加。茲特封爾為秦國公,錫之敕命於戲,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駿烈,功宣諸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暫錫武弁,另加丕績。朕望陝西將士以爾為楷模,朕望天下以爾為楷模,則國之幸甚!布告天下,鹹使聞知!欽此!”
這道製書明著將常威之功勞,加於徐達、常遇春、藍玉之上,萬世膜拜;暗中卻是皇帝自命武功直追太祖、成祖,振奮之意溢於言表,躍然紙麵也!
“陛下威名直追萬古聖君,臣常威雖肝腦塗地,亦不足報答陛下於萬一,臣領旨謝恩,吾皇萬歲!”
等常威領了聖旨,係統提示:晉封公爵,獲得一千萬聲望值。
此時,眾人早已驚的目瞪口呆了:“傳國玉璽?”
胡文清更是目露神光,連聲道:“難怪韃靼悍不畏死的衝擊鎮遠關,原來是為了奪迴傳國玉璽,難怪難怪!”
馬遠一臉嬉笑道:“師傅,您也不先說明,玉璽和兩顆首級送到的時候,皇上正在上朝,便令我們送上朝堂,一群錦衣衛和公公硬要檢查。錦衣衛倒還罷了,秦太保和師傅的威名壓的住,公公卻不願意,我們將您的原話照說。兩下裏僵持起來,滿朝大臣和執事的公公們齊齊嗬斥我們。”
“還是皇上開了金口,讓我們到丹樨下親手獻上錦盒,皇上打開一看,激動的大唿:傳國玉璽?!好常威,吾弟無畏真乃天賜良才,特來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一見傳國玉璽,滿朝大臣全數跪倒,齊齊歡唿:祖宗有靈,天降吉兆。有十幾個老大人,竟然激動的哭暈過去了。”
“我們照您吩咐,將實情一字不差的全說了。過了一時,大人們來驗證玉璽真偽。”
常威暗笑:還用驗證嗎?那上麵的帝皇氣,半點做不得假!
“百十號人,引經據典,翻書查圖對照了半天,確定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又有人勸諫皇帝,說怎能把師傅叫做弟弟呢?師傅啊,您怎麽沒說跟皇帝結拜的事情?皇帝說了實情,又被大臣們勸諫了好一陣子,沒想到皇帝也不好做呀,去白雲觀轉了一圈,大人們也要管啊?”
跟皇帝結拜?除了馬遠和秦太保,其餘人都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常威。
常威笑罵道:“你懂個屁,皇帝說了都被滿朝臣工勸諫,我要是說了不被他們撕了才怪!”
馬遠佩服的說道:“師傅真有先見之明,大人們當場就彈劾師傅,說您僭越犯上,是大不敬的欺君之罪,要罷官下獄問罪!皇帝雖然替您分辨了,但還是沒逃過罰俸三年的處罰!”
“媽的!”常威輕歎一口氣道:“我才當了一年官,卻被罰掉了五年俸祿,白幹不說還要倒貼,真是虧大了。”
馬遠嘿嘿一笑,“還有呢,又有大臣說您逮了河南三司的事情,是目無法度,恃寵而驕,跋扈亂國,又要把您下獄問罪,後來有些大人替您辯護,說這是欽差的權限,是急國家之所急,處置得當,並無不妥。”
“爭吵一陣,又有大臣說您讓慶王跑到域外,是失職,又要下獄問罪。最後,連皇帝發了話,大人們也不依啊,皇帝不是一言九鼎嗎?怎麽大人們還能反駁?真奇怪。沒辦法,又罰了您五年的俸祿。”
“握草!”常威氣的破口大罵,“哪個王八蛋這麽恨我?老子十年的俸祿就這麽沒了?我他媽明明是殺敵立功,竟然還要受罰?!”
馬遠忍著笑道:“也不是一兩個彈劾您,有好幾十個呢。反正您又不缺銀子,那點俸祿能幹什麽呀。”
“你笑個屁啊!”常威一把提住他領口叫道:“心情,你懂不懂什麽叫心情?你小子怎能這麽得意,說,皇帝給你封了什麽官?”
馬遠掙脫開來,哈哈笑道:“皇上原本要封我做西安衛的守備,我說自己本領低微,又不會兵法,情願跟著師傅學武功,皇上便讓我做了錦衣衛千戶。”
常威笑道:“從四品的守備你不做,卻要做個五品的千戶,真是笨蛋。秦太保呢?皇上給了什麽封賞。”
秦大道:“加四品錦衣衛指揮僉事,仍領前事。”
馬遠又道:“皇上說了,等師傅迴京升了官,北鎮就會交給秦太保。”
“皇上仁義,咱們大家都升了官。”常威說完,又問:“朝堂上不都在彈劾我嗎?怎麽又封了國公?”
馬遠迴道:“彈劾完了,皇帝問斬殺林丹汗、奪迴傳國玉璽的功勞怎麽封賞?大臣們都說封侯,皇上大為不滿說要封王!”
“封王?”常威嚇了一大跳,這真是僭越了,大明朝除了開國的徐達、常遇春死後追封為王,還沒有那個外姓能活著封王的。
“大臣也答應啊,引經據典,你來我往的辯了個不亦悅乎。開始我還奇怪,皇帝想封誰做大官不是一句話的事情嗎?怎麽大臣們不願意就不行呢?”
“後來,皇上叫大爺出班,問封什麽?大爺看起來是個老實君子,實際上卻厲害的緊,他以退為進,說封個伯爵就夠了。”
“皇上也不是善茬啊,佯怒:你是常家老大,以後家裏財產都歸你,常威被罰了十年俸祿,以後什麽都沒有,朕不封他個美爵怎麽過日子?你想背薄待自己弟弟的罵名,朕不能背薄待自己義弟的罵名。”
“斥退了大爺,又叫袁老師出來說。袁老師卻唱起了紅臉,說師傅削藩、整頓衛所是強國之策,開機器局是富國之策,厘清詔獄是清明朝政之策,斬林丹汗、奪傳國玉璽是宣揚國威,這些功勞加在一起,沒有一個國公是不夠的!”
“皇上順勢答應了,說要封秦國公,大臣們仍舊不答應,最多隻封萬戶侯,而且不能用秦這個字,於是,又僵持起來了。皇上也不顧他們的反對,當朝親自寫了聖旨。”
“這迴我真是開了眼界了,那些跟袁老師一樣的大學士和六部九卿還沒說話,那些七品的給事中竟然跳出來封還聖旨?皇帝親筆寫的聖旨也能封還啊?嘖嘖,真是太奇怪了。我大明朝竟然不是皇帝說了算,不可思議,簡直匪夷所思!”
“氣的皇帝拍著龍案跟他們爭啊,可是沒辦法,這些人死活不鬆口,僵持了七天之後,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聽大爺說:這一日大學士們去內閣點卯,一開門卻見魏公公、王公公站在內閣裏,皇上抱著傳國玉璽坐在中間一言不發,到了中午吃飯時候,皇上水米不粘牙。”
“這下大家都慌了,勸了半天皇上硬是不為所動,到了晚上依然不吃不喝,最後,從未露過麵的陸公公來了,皇後和後宮裏的娘娘也都來了,六部九卿和部郎們都來了,大家跪了一地,可無論怎麽勸,皇帝就指指聖旨,根本不理會。”
“當晚皇上就睡在內閣裏,到了第二天上午還在絕食,可那些給事中們也是跪著,陪著皇上絕食,就是不改主意,朝廷裏全亂了,亂成了一團粥。”
“幸好,此時,長城上傳來師傅打死打傷五千韃靼兵的消息,又說斬首二千餘級,這下皇上來了精神,意氣風發的嗬斥一陣。大臣們都開始勸說那些給事中,他們也因這道戰報有了台階下,便勉勉強強的通過了聖旨。”
馬遠口才很好,說的也很清楚,這段曲折的故事聽的眾人一頭冷汗!皇帝想要封賞有功的臣子,竟然還要靠絕食才行?大明朝的皇帝真是不好當啊。
事實上,這還是輕的,當今朝廷裏有骨氣的言官都被魏忠賢清洗幹淨了,如今是大明二百多年以來文官勢力最弱的時候。在之前,朱由校的爺爺萬曆皇帝朱翊鈞,被言官們罵成夏桀王、商紂王、漢靈帝這等昏君,甚至連萬曆的父母都被罵遍了。
氣的萬曆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這在世界帝王史中都是從未有過的事情。萬曆的爺爺嘉靖,不管是朝堂發飆廷杖打死人,還是當朝痛哭涕流演苦情戲博同情,文官們鳥都不鳥他,不給任何麵子。甚至派宦官行賄大臣,也沒用。由此可見,大明朝的皇帝實際上過的很憋屈,不要說弄點大事,就連躲在後宮玩女人、鬥蛐蛐、做木匠活這種業餘愛好,也要被文官們指著鼻子罵。
托魏忠賢殘暴大清洗的福,常威的削藩沒有遇到強力阻截,但就是這樣,到現在還是一省一省的慢慢推行,完全無法直接達到目的,改革稅收和攤丁入畝的事情至今還沒有影子。
唯一幹成的是推廣土豆種植的事情!
所以說在大明朝,皇帝的權威根本不管用,文官們隻怕不講道理、胡亂殺人的大宦官,要想幹事就得張居正那種無冕之王、大權臣才行!
說過這些事情,馬遠又遞給常威一包袱書信,其中有皇帝的私信,也有袁可立、常寬、魏良棟、徐光啟、魏希捷等人的書信,總共好幾十封,厚厚一摞。
皇帝的信最重要,也最有趣。原本皇帝就找茬斥責了黃立極、顧秉謙、陳大道三人,以彈劾人為樂的禦史們也彈劾過了。
這次皇帝又借題發揮,再次痛斥三人,禦史們更是聞風而動,瘋狂彈劾。黃立極、顧秉謙頂不住輿論壓力,辭了大學士,各迴本部,皇帝達到目的,補了個同為閹黨的施凰來入閣,敲打了魏忠賢的同時也給了他麵子,手段非常高明。
又以江南賑災不力為名,勒令南京戶部尚書辭職,把陳大道趕去南京解決旱災。從而讓常寬接掌戶部,入閣成為東閣大學士。
常寬是天啟二年的狀元,曆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起居注,管理六曹章奏、校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又做了一任宛平縣令,再轉戶科都給事中,遷刑部清吏司,最後拜戶部左侍郎。
一直以來做事勤懇,從不計較得失,即便這些年東林鬥三黨、閹黨鬥東林,鬥的滿朝雞飛狗跳,也沒有人動的了常寬。因為他家裏有錢不貪賄,也不參與黨爭,不管什麽人拉攏也不理會,隻做自己的事情,是名副其實的幹臣,孤臣。
曾經也有人羅織罪名陷害他,但皇帝很清楚常寬的品格,很喜歡他,從來不相信那些彈章,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來惹他了。皇帝之所以喜歡常寬,是因為天啟元年屬於萬曆、泰昌、天啟祖孫三代。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底,萬曆駕崩,八月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九月駕崩,而後,朱由校登基年號天啟。
也就是說這一年的前七月叫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叫泰昌元年,九月到十二月叫天啟元年。
天啟二年是天啟皇帝任內,第一科科舉取士,而常寬是這一年的狀元,也就是當今皇帝登基以來的第一個狀元,這樣的第一,皇帝自然會記住。何況,常寬有才華,幹事實,是朝廷裏最需要的那種人,皇帝怎會忽視?所以,別人想害也害不了他!
而要入內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必須是翰林出身,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要進翰林院必須是科舉前二甲,一甲隻有狀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基本是五十人到七十人之間。也就是說整個大明三年時間隻在七十多人中間點翰林,而且這些人還要書法好、詩詞好、長相好,基本上是讀書人中的讀書人,精英中的精英!
無論官位高低,在曆朝曆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是當世讀書人的精英。唐朝的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明朝的宋濂、楊廷和、張居正,無一不是翰林。
入選翰林院被稱為“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入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儒家學說“達則兼濟天下”的具體表現。
“皇帝做事也是雷厲風行啊!”
看完書信常威很是振奮,“難道是傳國玉璽迴歸,其魔力感染了皇帝?”
按資曆如今的內閣首輔是建極殿大學士來宗道,次輔是中極殿大學士馮銓;群輔為文華殿大學士梁鼎臣,文淵閣大學士袁可立,常寬遞補為武英殿大學士,施凰來遞補為東閣大學士。
來宗道、梁鼎臣是識相、做實事的東林黨;馮詮、施凰來是閹黨;袁可立和常寬自然是常威的工業黨。這下算是三足鼎立了,也算是皇帝重新掌握朝政的信號!
有了這些積極的消息,常威在這裏就更加安心了。要建立工廠首先壓迫建廠房,這個問題不大,在王嘉胤這二十天的努力下,磚瓦廠、水泥廠、煤炭開采都頗具規模了。
隻要建好廠房就有了工廠,然後需要的是武力。槍炮廠要建在長安城裏,在槍炮之前,最需要的是子彈,畢竟義勇營手中的槍炮用個好幾年甚至十來年都不是問題,但子彈卻是消耗品,製造子彈需要的鉛,直接在長安城裏收購就是了。
配製火藥的一硫、二硝、三木炭,在煤礦中都能找到,也沒有什麽難的。
這些事情有宋應星和張繼孟兩位專家,帶著百十名專業工匠,都能處理好,常威隻管掏銀子就是了,恰好他在慶王府搜了七百萬兩,正好用上。
他還以陝西提督的名義保舉王國訓為延安知府;吉孔嘉為府穀知縣;史可法為慶陽知府;高宏圖為流民巡撫,專管招撫、安置流民之事。
這些流民肆虐,環境困苦的地方,有這四位德操高尚的人主理,定能有效的遏製流賊。
六天後,高文彩順利的處理好蘭州府肅王的事情,近千錦衣衛護著肅王家眷、財物迴了京師,高文彩帶著其餘兩千人南下四川、湖廣等地,去處理蜀王等十幾位上表自請的藩王。
送秦王、韓王以及報捷那兩千錦衣衛,在山西等待常威,他的下一站是去山西,擺平代王、晉王、沈王。
處理好一切事情,七月炎夏,常威帶著義勇營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