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這件事,常威讓高文彩立刻帶手下去蘭州削藩,免的肅王那裏再弄出什麽事端來。又派左輔、右弼南下銀川府,押著銀子與散武平等人沿途慰勞邊軍將士,保證將賞銀發到每個人手中;王和尚、王左桂則與錦衣衛千戶陸平等人押著大部分糧餉走內外長城之間,迴府穀安撫人心。
慶王府有紋銀七百萬兩,糧食六百萬石,良田一萬八千頃,這迴常威不準備上繳這些東西,隻上報皇帝具體數目,大部分運迴長安城,用來恢複陝西民生,建設工廠,少部分押迴府穀用來幹大事,反正這些東西他一點不貪,最終都會歸於朝廷和機器局名下,皇帝應該不會反對!
陝西有四萬邊軍,一人十兩就是四十萬兩,還要犒賞參戰將士,再加上軍官、禦史、太監,大概要花掉五十萬兩,看起來花的錢多,但是在這個軍心惶惶隨時有人跟隨流賊造反的時候,卻能起到穩定人心的大作用。
常威又行文新任陝西總督楊鶴,陝西巡撫和三司,告訴他們,就近招募流民,要把慶王的一百八十萬畝良田,分給流民和貧苦百姓。
常威想的很好,以為這一百八十萬畝良田,可以解決陝西的流民問題,但一查,卻讓他良久無語。陝西原有人口五百萬左右,至今在籍的隻有不到三百萬,也就是說,至少有二百萬農民失地流亡!
難怪流賊可以攪動風雲,翻天覆地,有這麽多流民,隨便豎一杆旗都能招到幾萬人!
僅靠這點田地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要想從根子上解決流賊問題隻能靠工業!常威立刻派方環兒帶人去長安城接宋應星、張繼孟、唐錦衣、韓追等人。
辦好這些事情,常威原本是想走人的,但鎮遠關派出的哨探卻發現韃靼人正在集結大軍,一天後超過兩萬騎士便聚集到那個進山小道附近了。
長城沿邊的堡寨全都緊張起來,但韃靼人沒有立刻發動進攻,三天後湊夠五萬騎士,戰鬥開始了!
常威沒有聚集太多守軍,依舊是堵截慶王那一萬五千人加上義勇營一千五百人,依托進山小道,義勇營燧發槍陣列,給韃靼騎兵造成了無比嚴重的傷害。
那山口隻能容兩騎並行,義勇營居高臨下,隨便一輪槍打下去都能射倒一片人,這條五六裏的進山小道立即成了血肉屠場,麵對韃子常威和義勇營士兵可沒有半點憐憫之心,一天時間起碼打死五百人。
第二天韃靼騎兵找來大鐵盾瘋狂突進,這迴實力強悍的先鋒竟然能殺到火槍陣前了。常威令槍陣後移十步,用石頭鋪出一段丈餘高的陣地,火槍手居高臨下火力更加兇猛。
而山口的防線,由常威和王自用、封錄、冷信四大絕頂高手、北鬥五子、常離等人組成的超級防線,親自鎮守。
王自用本就是北地成名高手,素有紫金梁的綽號。紫金梁就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中的後者,在評書裏屬於擎天巨擘一般的人物。此時一柄大刀舞開,真可謂威風凜凜,擋者披靡,手下無一合之將!
封錄、冷信在前次斬殺慶王的戰鬥中,心生退意,要不是秦太保和王自用拚了命,差點就讓隴右四傑翻盤,但事後常威非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賞了五千兩銀票以示表彰。
兩人雖然是雇傭兵,但卻有著絕頂高手的尊嚴,口裏沒認錯心裏卻頗為羞愧,此時,知恥而後勇,憋著一口氣要找迴場子,一手刀一手掌、印,殺人的速度更快!
郭入密、褚七絕、常離三個,本就是天性兇狠殘忍之人,這迴三人並肩作戰全都用刀,竟然較上了勁,像是比賽殺人般,看誰夠狠夠快,衝到他們麵前的敵人死狀淒慘無比。
北鬥五子倒是一副舉重若輕的樣子,他們專責保護常威側翼,看起來不顯眼,但殺的人絕對不比誰少。
這群高手中,最耀眼卻是常威。
大軍作戰神兵劍不能作為常規武器,以免損壞。常威換了一柄沉重、長大的厚背開山刀,在源源不斷的超強內力支撐下,兇狠的拔刀訣每次砍出,就有三四人被斬為兩段,殘肢斷體亂飛,血肉內髒亂噴,真如魔神降世,殺神親臨。
見主將如此神勇,士氣登時暴漲,在常威每一刀砍出之時,山穀間便是一陣整齊的“殺”聲,一時間殺聲如雷,歡聲震天!
韃靼人不是沒有高手,但他們基本上衝不上來,因為胡楊、廖順、殷安等神槍手,在山崖高處架起線膛步槍,充當狙擊手,一發現速度飛快實力高強的人衝上來與常威等人纏鬥,立即就是幾槍招唿過去,即便他們能劈飛子彈也會被高手們砍死。
作為前裝滑膛槍的燧發槍的最大射程在一百三十步(1步=1.5米)之內(200米),有效射程在六十步左右(100米);而線膛槍的最小射程是一百三十步,有效射程超過一百五十步(400米)最大射程是五百三十步(800米)。
所謂的有效射程就是可以瞄準、精確射擊的距離。燧發槍可以瞄準百步內的敵人進行精確射擊,但這指的是靶場上。
戰場上由於敵人移動、地形高低起伏、煙霧、風力、槍管堵塞等等導致射擊精度下降的問題。所以,一百米的靶場距離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行進到足夠近的距離。
工業革命前夕的‘七年戰爭’中,北美的英法裝備了地球上最先進的燧發槍,可惜三十米距離齊射的殺傷力非常有限,以至於英軍選擇在十八米距離齊射法軍。這是什麽概念?幾乎就是麵對麵的齊射!
因而,才有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出現,這種完美的戰術隊列可以將火力優勢發揮到極致,可以打出暴雨般連綿不斷的彈幕,隻要有一個足夠寬大的正麵,長長的橫列就能將敵方陣地完全覆蓋,進行恐怖的彈幕射擊。
滑膛槍和線膛槍兩者射程的不同,是因為冶金和加工技術的進步。線膛槍的槍管鋼材,加工精度比早期的滑膛槍要好的多。其口徑、身管長、加工精度、裝藥量、彈重、槍身氣密性更加完美。
線膛槍的藥池瞬時火焰量大,點火孔比滑膛槍小,氣密性更好;遂發槍用球形鉛彈,射出後子彈無規律翻滾,精度差,線膛槍用錐形彈,射出後旋轉穩定,精度高。
滑膛槍在九十米內距離上能夠擊中人形,一百五十米內,對步兵方陣或者騎兵等大目標有較好命中率,超過一百五十米,基本等於放空槍。當然,打不準不意味沒有殺傷力,滑膛槍胡亂飛舞的流彈在二百米距離上仍能殺死敵人,不過這個敵人的運氣要特別差才行。
總之,滑膛燧發槍的精度與使用者的經驗和槍支本身的性能有很大關係。因為,槍彈出膛過程中會與槍管內壁呈點接觸的磕碰,導致出膛的最後一點無法確定,槍彈出膛後呈不規則的左右偏差(方向偏差)或者上下偏差(距離偏差),同一支火槍打出的子彈都是這個效果,更別說不同的槍了。
而胡楊、廖順、殷安這種神槍手,憑借對槍支的熟悉程度和自身經驗瞄準,但是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有這種天賦,因此,戰場上個人經驗起不到多大作用,團體齊射的彈幕才是決定性的,因而,需要很近的距離和寬大的正麵隊列。
一般的前裝線膛槍在三百米內,能精準的射擊人形,可以將戰爭距離擴展到二百米之外,在五百米內能夠命中集團目標,神槍手和更好的線膛槍可以精準命中八百米內的敵人。
線膛槍雖然有著這樣許多好處,但其線膛磨損很快,對於後勤保障的壓力是巨大的,以現在的工業水平而言,根本不足以支撐這種槍支大規模作戰。
因此,常威並不準備大規模裝備線膛槍,因為,在這個時代,排隊槍斃的燧發槍已經足夠用了,線膛槍隻會裝備神槍手小隊使用!
另外,線膛槍還需要配備新式子彈,因為線膛槍的子彈與槍管結合緊密,所以裝彈麻煩,使用紙殼鉛彈的話,需要用榔頭捶打通條,才能把子彈裝進槍管。
這種新式的子彈就是戰爭史上大名鼎鼎的米尼彈,它創造性的解決了前裝線膛槍的裝彈問題,射速大大提高。
米尼彈的錐形彈頭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直接丟下去用通條一搗就行。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泄,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米尼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
在戰爭史上,配備米尼彈的線膛槍使步槍超過火炮,成為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從而讓火炮退到隊列後方,從決定性的主攻武器成為輔助性武器,線膛槍米尼彈對戰爭的影響遠遠超過飛機、坦克!
但米尼彈也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它隻能用很軟的合金例如鉛製造,這樣彈頭才易於膨脹。彈頭軟,擊中目標後會馬上變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同樣為了快速膨脹彈頭以閉鎖槍膛,發射藥隻能使用快燃火藥,而發射藥的發展趨勢是慢速燃燒,以便彈頭能在槍膛內得到長時間的均勻加速,以提高初速。
在義勇營大家把這種子彈叫--定遠彈!
韃靼人在進山小道山打了三天,至少丟下了兩千具屍體,但這時候火槍手們子彈不夠了,高手們也殺的疲憊不堪,沒有繼續作戰的能力了。
常威果斷下令,退到二三十裏外的鎮遠關,我退敵進,韃靼騎士們沿著山道追到鎮遠關後,更大的噩夢到來了。鎮遠關扼守黃河與賀蘭山黑山口,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關上火炮、羽箭、滾木擂石、火繩槍齊齊發動,其後的七天時間裏,韃靼人根本無法威脅到鎮遠關安全,反而死傷超過三千人。
賀文烈很好奇,“這些韃子到底是來報仇的還是來送死的?”
胡文清更加好奇,“按理說死了大汗,韃靼貴族應該很高興才對!”
這個說法可以理解,林丹汗一死,其手下和後代可以爭奪大汗之位,新勢力就會起來,不高興才怪呢!可他們不知道韃靼人到底丟了什麽!
這也不怪林丹汗,他原本的活動範圍在北京、宣府、大同北邊的察哈爾、歸化(唿和浩特)草原,但在後金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以及察哈爾等部多年聯合打擊下,被迫退到了寧夏北邊的西河套,早已成了驚弓之鳥。所以,作為最後依仗的神器傳國玉璽,絕對要隨身攜帶,免的被叛徒覬覦。
好不容易勾搭上慶王,準備做點文章,誰知運氣不好被常威和線膛槍聯手絞殺,丟了首級和傳國玉璽。常威心裏清楚,韃靼人之所以如此瘋狂的送死,並不是為林丹汗報仇,而是要奪迴傳國玉璽!
第十一天不等韃靼人發動自殺死式攻擊,常威傲立鎮遠關頭,放聲大喊:“韃靼勇士聽了,你們丟的那件神寶,已在十天前送進紫禁城了。現在,早已擺在吾皇龍案之前!不要說你們打不破鎮遠關,即便能打進長城也得不到那件神寶,所以,死心吧!”
這句話立刻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韃靼高官、貴族登時吵鬧、叫罵起來,隨之,有人開始撤兵,有人還想作戰泄憤,現場混亂不堪。
趁此良機,關上槍炮齊鳴,滅殺了韃靼人最後的勇氣,他們甚至連屍體都來不及收拾,便狼狽逃竄了。
常威立即下令追擊,追殺大半日,直到韃靼人出了山間小道,退迴平原,向大草原撤走,才停止追擊。戰後將士們挨個砍人頭,竟然斬首二千二百三十六級!
真可謂大獲全勝,當然己方也傷亡了二百來號人,其中常威手下的二號炮手李洪和他手下六個兄弟,因為火炮炸膛全部被炸死,一同被炸死的還有十幾個邊軍士兵。
這個小插曲還引發了義勇營和鎮遠關守軍的互相指責。義勇營說邊軍的炮太爛,火藥配方太落後;守軍則說李洪等人操作方法不對,裝藥太多。
大炮炸膛並不稀奇,胡楊和鎮遠關守將,各自約束人手將這件事壓了下去,反正以常威的豪爽,定會大力撫恤死難將士,不會叫大家吃虧的。
常威卻心中偷笑,李洪這個錦衣衛密探終於被幹掉了,至於大炮炸膛的真相到底是什麽,就沒有人知道了!
打死打傷韃靼五千餘人,斬首二千二百三十六級,這種戰功簡直是罕見的,當下,首級被裝上大車,邊軍和義勇營派人插上旌旗,一路南下報捷,去京師獻首報功!
戰事結束,常威讓手下帶著銀子重賞了作戰將士,五天後帶隊返迴府穀,此時,宋應星、張繼孟、唐錦衣、韓追等人也帶著物資和人手到來了!
宋應星已經實地考察了延長縣的油田,並整理出一套可靠的采油辦法;張繼孟也已將此後的發展方向規劃出來了。
緊張的籌備了五天,馬遠和秦太保興衝衝的趕了迴來!
“恭喜公爺!賀喜公爺!”
一聽這個稱謂,常威又驚又喜,“公爺?皇帝封我為國公了?”(未完待續。)
慶王府有紋銀七百萬兩,糧食六百萬石,良田一萬八千頃,這迴常威不準備上繳這些東西,隻上報皇帝具體數目,大部分運迴長安城,用來恢複陝西民生,建設工廠,少部分押迴府穀用來幹大事,反正這些東西他一點不貪,最終都會歸於朝廷和機器局名下,皇帝應該不會反對!
陝西有四萬邊軍,一人十兩就是四十萬兩,還要犒賞參戰將士,再加上軍官、禦史、太監,大概要花掉五十萬兩,看起來花的錢多,但是在這個軍心惶惶隨時有人跟隨流賊造反的時候,卻能起到穩定人心的大作用。
常威又行文新任陝西總督楊鶴,陝西巡撫和三司,告訴他們,就近招募流民,要把慶王的一百八十萬畝良田,分給流民和貧苦百姓。
常威想的很好,以為這一百八十萬畝良田,可以解決陝西的流民問題,但一查,卻讓他良久無語。陝西原有人口五百萬左右,至今在籍的隻有不到三百萬,也就是說,至少有二百萬農民失地流亡!
難怪流賊可以攪動風雲,翻天覆地,有這麽多流民,隨便豎一杆旗都能招到幾萬人!
僅靠這點田地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要想從根子上解決流賊問題隻能靠工業!常威立刻派方環兒帶人去長安城接宋應星、張繼孟、唐錦衣、韓追等人。
辦好這些事情,常威原本是想走人的,但鎮遠關派出的哨探卻發現韃靼人正在集結大軍,一天後超過兩萬騎士便聚集到那個進山小道附近了。
長城沿邊的堡寨全都緊張起來,但韃靼人沒有立刻發動進攻,三天後湊夠五萬騎士,戰鬥開始了!
常威沒有聚集太多守軍,依舊是堵截慶王那一萬五千人加上義勇營一千五百人,依托進山小道,義勇營燧發槍陣列,給韃靼騎兵造成了無比嚴重的傷害。
那山口隻能容兩騎並行,義勇營居高臨下,隨便一輪槍打下去都能射倒一片人,這條五六裏的進山小道立即成了血肉屠場,麵對韃子常威和義勇營士兵可沒有半點憐憫之心,一天時間起碼打死五百人。
第二天韃靼騎兵找來大鐵盾瘋狂突進,這迴實力強悍的先鋒竟然能殺到火槍陣前了。常威令槍陣後移十步,用石頭鋪出一段丈餘高的陣地,火槍手居高臨下火力更加兇猛。
而山口的防線,由常威和王自用、封錄、冷信四大絕頂高手、北鬥五子、常離等人組成的超級防線,親自鎮守。
王自用本就是北地成名高手,素有紫金梁的綽號。紫金梁就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中的後者,在評書裏屬於擎天巨擘一般的人物。此時一柄大刀舞開,真可謂威風凜凜,擋者披靡,手下無一合之將!
封錄、冷信在前次斬殺慶王的戰鬥中,心生退意,要不是秦太保和王自用拚了命,差點就讓隴右四傑翻盤,但事後常威非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賞了五千兩銀票以示表彰。
兩人雖然是雇傭兵,但卻有著絕頂高手的尊嚴,口裏沒認錯心裏卻頗為羞愧,此時,知恥而後勇,憋著一口氣要找迴場子,一手刀一手掌、印,殺人的速度更快!
郭入密、褚七絕、常離三個,本就是天性兇狠殘忍之人,這迴三人並肩作戰全都用刀,竟然較上了勁,像是比賽殺人般,看誰夠狠夠快,衝到他們麵前的敵人死狀淒慘無比。
北鬥五子倒是一副舉重若輕的樣子,他們專責保護常威側翼,看起來不顯眼,但殺的人絕對不比誰少。
這群高手中,最耀眼卻是常威。
大軍作戰神兵劍不能作為常規武器,以免損壞。常威換了一柄沉重、長大的厚背開山刀,在源源不斷的超強內力支撐下,兇狠的拔刀訣每次砍出,就有三四人被斬為兩段,殘肢斷體亂飛,血肉內髒亂噴,真如魔神降世,殺神親臨。
見主將如此神勇,士氣登時暴漲,在常威每一刀砍出之時,山穀間便是一陣整齊的“殺”聲,一時間殺聲如雷,歡聲震天!
韃靼人不是沒有高手,但他們基本上衝不上來,因為胡楊、廖順、殷安等神槍手,在山崖高處架起線膛步槍,充當狙擊手,一發現速度飛快實力高強的人衝上來與常威等人纏鬥,立即就是幾槍招唿過去,即便他們能劈飛子彈也會被高手們砍死。
作為前裝滑膛槍的燧發槍的最大射程在一百三十步(1步=1.5米)之內(200米),有效射程在六十步左右(100米);而線膛槍的最小射程是一百三十步,有效射程超過一百五十步(400米)最大射程是五百三十步(800米)。
所謂的有效射程就是可以瞄準、精確射擊的距離。燧發槍可以瞄準百步內的敵人進行精確射擊,但這指的是靶場上。
戰場上由於敵人移動、地形高低起伏、煙霧、風力、槍管堵塞等等導致射擊精度下降的問題。所以,一百米的靶場距離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行進到足夠近的距離。
工業革命前夕的‘七年戰爭’中,北美的英法裝備了地球上最先進的燧發槍,可惜三十米距離齊射的殺傷力非常有限,以至於英軍選擇在十八米距離齊射法軍。這是什麽概念?幾乎就是麵對麵的齊射!
因而,才有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出現,這種完美的戰術隊列可以將火力優勢發揮到極致,可以打出暴雨般連綿不斷的彈幕,隻要有一個足夠寬大的正麵,長長的橫列就能將敵方陣地完全覆蓋,進行恐怖的彈幕射擊。
滑膛槍和線膛槍兩者射程的不同,是因為冶金和加工技術的進步。線膛槍的槍管鋼材,加工精度比早期的滑膛槍要好的多。其口徑、身管長、加工精度、裝藥量、彈重、槍身氣密性更加完美。
線膛槍的藥池瞬時火焰量大,點火孔比滑膛槍小,氣密性更好;遂發槍用球形鉛彈,射出後子彈無規律翻滾,精度差,線膛槍用錐形彈,射出後旋轉穩定,精度高。
滑膛槍在九十米內距離上能夠擊中人形,一百五十米內,對步兵方陣或者騎兵等大目標有較好命中率,超過一百五十米,基本等於放空槍。當然,打不準不意味沒有殺傷力,滑膛槍胡亂飛舞的流彈在二百米距離上仍能殺死敵人,不過這個敵人的運氣要特別差才行。
總之,滑膛燧發槍的精度與使用者的經驗和槍支本身的性能有很大關係。因為,槍彈出膛過程中會與槍管內壁呈點接觸的磕碰,導致出膛的最後一點無法確定,槍彈出膛後呈不規則的左右偏差(方向偏差)或者上下偏差(距離偏差),同一支火槍打出的子彈都是這個效果,更別說不同的槍了。
而胡楊、廖順、殷安這種神槍手,憑借對槍支的熟悉程度和自身經驗瞄準,但是隻有很少一部分人有這種天賦,因此,戰場上個人經驗起不到多大作用,團體齊射的彈幕才是決定性的,因而,需要很近的距離和寬大的正麵隊列。
一般的前裝線膛槍在三百米內,能精準的射擊人形,可以將戰爭距離擴展到二百米之外,在五百米內能夠命中集團目標,神槍手和更好的線膛槍可以精準命中八百米內的敵人。
線膛槍雖然有著這樣許多好處,但其線膛磨損很快,對於後勤保障的壓力是巨大的,以現在的工業水平而言,根本不足以支撐這種槍支大規模作戰。
因此,常威並不準備大規模裝備線膛槍,因為,在這個時代,排隊槍斃的燧發槍已經足夠用了,線膛槍隻會裝備神槍手小隊使用!
另外,線膛槍還需要配備新式子彈,因為線膛槍的子彈與槍管結合緊密,所以裝彈麻煩,使用紙殼鉛彈的話,需要用榔頭捶打通條,才能把子彈裝進槍管。
這種新式的子彈就是戰爭史上大名鼎鼎的米尼彈,它創造性的解決了前裝線膛槍的裝彈問題,射速大大提高。
米尼彈的錐形彈頭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直接丟下去用通條一搗就行。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緊貼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使燃氣無法外泄,又可以使彈頭在膛線壓迫下高速旋轉。米尼彈解決了前裝線膛槍裝彈困難,滑膛槍射程、精度太低的問題。
在戰爭史上,配備米尼彈的線膛槍使步槍超過火炮,成為戰場上的決定性武器,從而讓火炮退到隊列後方,從決定性的主攻武器成為輔助性武器,線膛槍米尼彈對戰爭的影響遠遠超過飛機、坦克!
但米尼彈也有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它隻能用很軟的合金例如鉛製造,這樣彈頭才易於膨脹。彈頭軟,擊中目標後會馬上變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同樣為了快速膨脹彈頭以閉鎖槍膛,發射藥隻能使用快燃火藥,而發射藥的發展趨勢是慢速燃燒,以便彈頭能在槍膛內得到長時間的均勻加速,以提高初速。
在義勇營大家把這種子彈叫--定遠彈!
韃靼人在進山小道山打了三天,至少丟下了兩千具屍體,但這時候火槍手們子彈不夠了,高手們也殺的疲憊不堪,沒有繼續作戰的能力了。
常威果斷下令,退到二三十裏外的鎮遠關,我退敵進,韃靼騎士們沿著山道追到鎮遠關後,更大的噩夢到來了。鎮遠關扼守黃河與賀蘭山黑山口,地勢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關上火炮、羽箭、滾木擂石、火繩槍齊齊發動,其後的七天時間裏,韃靼人根本無法威脅到鎮遠關安全,反而死傷超過三千人。
賀文烈很好奇,“這些韃子到底是來報仇的還是來送死的?”
胡文清更加好奇,“按理說死了大汗,韃靼貴族應該很高興才對!”
這個說法可以理解,林丹汗一死,其手下和後代可以爭奪大汗之位,新勢力就會起來,不高興才怪呢!可他們不知道韃靼人到底丟了什麽!
這也不怪林丹汗,他原本的活動範圍在北京、宣府、大同北邊的察哈爾、歸化(唿和浩特)草原,但在後金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以及察哈爾等部多年聯合打擊下,被迫退到了寧夏北邊的西河套,早已成了驚弓之鳥。所以,作為最後依仗的神器傳國玉璽,絕對要隨身攜帶,免的被叛徒覬覦。
好不容易勾搭上慶王,準備做點文章,誰知運氣不好被常威和線膛槍聯手絞殺,丟了首級和傳國玉璽。常威心裏清楚,韃靼人之所以如此瘋狂的送死,並不是為林丹汗報仇,而是要奪迴傳國玉璽!
第十一天不等韃靼人發動自殺死式攻擊,常威傲立鎮遠關頭,放聲大喊:“韃靼勇士聽了,你們丟的那件神寶,已在十天前送進紫禁城了。現在,早已擺在吾皇龍案之前!不要說你們打不破鎮遠關,即便能打進長城也得不到那件神寶,所以,死心吧!”
這句話立刻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韃靼高官、貴族登時吵鬧、叫罵起來,隨之,有人開始撤兵,有人還想作戰泄憤,現場混亂不堪。
趁此良機,關上槍炮齊鳴,滅殺了韃靼人最後的勇氣,他們甚至連屍體都來不及收拾,便狼狽逃竄了。
常威立即下令追擊,追殺大半日,直到韃靼人出了山間小道,退迴平原,向大草原撤走,才停止追擊。戰後將士們挨個砍人頭,竟然斬首二千二百三十六級!
真可謂大獲全勝,當然己方也傷亡了二百來號人,其中常威手下的二號炮手李洪和他手下六個兄弟,因為火炮炸膛全部被炸死,一同被炸死的還有十幾個邊軍士兵。
這個小插曲還引發了義勇營和鎮遠關守軍的互相指責。義勇營說邊軍的炮太爛,火藥配方太落後;守軍則說李洪等人操作方法不對,裝藥太多。
大炮炸膛並不稀奇,胡楊和鎮遠關守將,各自約束人手將這件事壓了下去,反正以常威的豪爽,定會大力撫恤死難將士,不會叫大家吃虧的。
常威卻心中偷笑,李洪這個錦衣衛密探終於被幹掉了,至於大炮炸膛的真相到底是什麽,就沒有人知道了!
打死打傷韃靼五千餘人,斬首二千二百三十六級,這種戰功簡直是罕見的,當下,首級被裝上大車,邊軍和義勇營派人插上旌旗,一路南下報捷,去京師獻首報功!
戰事結束,常威讓手下帶著銀子重賞了作戰將士,五天後帶隊返迴府穀,此時,宋應星、張繼孟、唐錦衣、韓追等人也帶著物資和人手到來了!
宋應星已經實地考察了延長縣的油田,並整理出一套可靠的采油辦法;張繼孟也已將此後的發展方向規劃出來了。
緊張的籌備了五天,馬遠和秦太保興衝衝的趕了迴來!
“恭喜公爺!賀喜公爺!”
一聽這個稱謂,常威又驚又喜,“公爺?皇帝封我為國公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