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這邊應對的中規中矩,周瑜這邊的動作就叫李重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就在馬超援兵到達戰場的一刻,周瑜忽然做出一個出乎意料的舉動,那就是派趙雲繞過這兩千人的防線,在側麵攻打馬超。
之所以說周瑜這個命令出乎意料,不是沒人用這一手,隻不過騎兵繞陣這個手段真不好說,畢竟戰場方圓數裏,戰馬跑得再快,繞一個半圓也需要很長時間,這麽長的時間,劉備就是死人也反映過來了。
嚴陣以待,弓弩俱全的步兵對付馬力消耗嚴重的騎兵,就算輸,也能把騎兵拖進水裏。不過事情也不絕對,如果對麵的主將是個草包,沒有隨機應變,那也不好說了。
但李重怎麽看劉備都不像草包,錯了,不是不像,劉備就不是草包。
有心問問周瑜吧,但看到周瑜接連發號施令,整個注意力都放在戰場上,眼中無外物的狀態,李重還是閉上了嘴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道理李重也懂,怎麽看周瑜也不像犯傻了。
李重忻州的疑問有人替他解釋了,戰場的另一麵是兩種情況,李重這邊周瑜獨斷專行,李重就是個打醬油的。而劉備這邊,大耳賊和諸葛半仙充分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兩人相互商議,調整對策。
這次提出疑問的是諸葛亮,諸葛亮要問的問題和李重差不多。
劉備的迴答一下子撥開漫天雲霧,大耳賊一邊指揮軍隊提前布防,一邊遊刃有餘的說道:“孔明,那邊的主將是誰?”
諸葛亮看著遠處周瑜的帥旗,眼中盡是羨慕之色,答道:“看樣子是周瑜啊主公,周公瑾用兵能力強悍無比,詭計多端,不會出此下策吧!”
解釋一下,諸葛亮應該是很羨慕周瑜的,當年周瑜在東吳好孫策情同手足,一出道就領兵作戰,幾乎是百戰百勝,隻手遮天,而且周瑜有文武雙全,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可以說周瑜在東吳就是偶像一般的人物。
但諸葛亮則不一樣,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是給劉備做幕僚,處理財政的,什麽火燒新野啥的根本就沒有,那是《三國演義》虛構的。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說崇拜周瑜,但羨慕周瑜的地位是肯定的。
蜘蛛個人懷疑,諸葛亮後來死抓軍全不放,學琴畫畫,這在《華陽國誌》中有記載的,就是想模仿一下周瑜。現在人崇拜諸葛亮是應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實際上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赤壁大戰一直都是周瑜的功勞。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灰飛煙滅說的那是周瑜,不是諸葛亮。
不怪諸葛亮推崇周瑜,實在是這些年和江東作戰,周瑜已經坑過劉備不止一次了。特別是最近的采石磯水戰,周瑜觀天象、借(借助的意思,不是借來)東風,一招反偷襲葬送了劉備一少半水軍,基本上斷絕了劉備水軍取勝的可能,要不是劉備祭出孫堅二子爭雄,奪嫡爭位這種大殺器,劉備就可以洗洗睡了。
劉備輕笑道:“孫策戰敗以後,周瑜帶著孫翊等人投靠了李子悔(為嘛不投奔我呢),李子悔也十分看重周瑜的軍事才能,讓周瑜主持這場大戰,但是有一點周瑜卻要小心,李子悔絕對不會像孫策那樣信任他。”
“那是自然啊!李子悔一定會防備周瑜一些的。”諸葛亮點了點頭。
指了指馬超的戰場,劉備接著說道:“周瑜派趙雲繞陣攻打馬超的側翼,看似做無用之功,其實不然。如果周瑜沒有這舉動,硬打馬岱的軍陣,也不是不能成功,但那樣一來,李重的騎兵就會損失很多,周瑜不怕李重懷疑他一心和我們兩敗俱傷嗎?”
“主公所言極是。”諸葛亮頓時恍然,現在諸葛亮差的就是人情世故,被劉備不辭餘力的提點,依照諸葛亮的學習能力,假以時日,諸葛亮必定會成為新一代的老狐狸。
頓了頓,劉備接著說道:“而且李子悔也不會把我劉玄德放在眼裏,他的對手是曹孟德,嗬嗬……李子悔啊李子悔,我劉備一定會給你個驚喜的……”
說到這裏,劉備的聲音漸漸低沉下來,就連身邊的諸葛亮都聽不清劉備在說什麽。
果真不出劉備所料,趙雲耗費馬力,跑了十餘裏路,來到馬超的側翼,卻發現麵前已經是明晃晃的槍尖和箭鏃了,硬打之下肯定是死傷慘重的結局,無奈之下,趙雲隻等帶著兩千騎兵繞陣而迴。
周瑜仿佛有些惱羞成怒了,令旗一揮,把趙雲派到軍陣的最後麵,再次命令黃忠、魏延周倉、三人攻打馬超。
不過這次不是三個人輪番上了,而是三個人各自帶領一千兵卒,齊攻馬岱的防線。
馬岱本來就不是什麽絕世名將,就算馬岱是絕世名將,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用兩千步卒擋住三千騎兵的,更何況黃忠、魏延、周倉三人雖稱不上大將之才,但絕對是猛將之才,攻堅戰的時候,猛將真比名將好用。
黃忠三人手持三柄大刀,一馬當先的衝到馬岱軍陣之前,一陣亂砍亂殺,他們兵多將廣,根本就不怕馬岱用弓弩狙殺自己,馬岱要集中弓弩對付誰,誰跑就是了,還有兩個人呢。
三人之中,最為出彩的就是老黃忠的,黃忠不帶武藝最好,而且手中的大刀也算是神兵利器,和大將比武時,與之抗衡的也是百煉精鋼,看不出這把紅色大刀的厲害之處,一旦對付小兵,赤紅大刀頓時顯現出其威力來。
最明顯的就是黃忠對付盾牌根本就不用費力氣,一刀下去,盾牌頓時分成兩半,衣甲皆平。
第三百七十五章淩駕於戰術之上
三千騎兵攻打兩千步兵,沒有任何懸念可言,唯一讓人疑問的就是,籍籍無名馬岱能堅持多長時間。
事實證明,馬岱是屬於被低估的一類人,說到武藝,馬岱要照他的哥哥(堂哥)馬超差上許多,說道行軍布陣,馬岱也不是十分出彩。但馬岱屬於十分實用那一類型的人才,武藝不差,大約在周倉那個檔次,但真打起來,馬岱估計不是周倉的對手。
論到軍事才能,馬岱中規中矩,給他個任務,絕對能一絲不苟的完成下來。
這種人才也是很稀缺的,像什麽看守大營,運送糧草,都需要這樣的武將,你不能指望關羽這種類型的武將老老實實運送糧草吧。
馬岱真是這次真是浴血2拚殺了,隻為了能讓馬超多休息一段時間。
在派出三人圍攻馬岱之後,周瑜立即將注意力放迴中軍這邊,指揮甘寧四人輪番衝殺劉備的中軍。當然,周瑜也沒放過左翼的關羽,一樣讓關羽騰不出手來,隻不過周瑜並不是主攻關羽這一邊,於是關羽也就相對輕鬆一些,還能保持一些攻勢罷了。
也就在這時,李重忽然發現一個問題,自從趙雲偷襲馬超側翼失敗之後,就一直留在黃忠三人的身後,再也沒動過手。算算時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一刻鍾了,按理說這麽長的休息時間足夠戰馬休息,積攢出一次衝鋒的體力了。
但至今為止,周瑜也沒動用趙雲這支騎兵,仿佛遺忘了趙雲一樣。
李重想了想,也沒有出言詢問,戰局發展到現在,依舊是己方占據上風。李重不願意因為這一點小事讓周瑜覺得自己信不過他,雖然大家都是這麽認為的。
在一刻鍾之後,馬岱終於支持不住了,帶領著殘餘的步兵向後退去。馬岱能堅持這麽長時間,已經算是不錯的了,要知道不是說主將不怕死,小兵就不怕死,曆史上能傷亡過半,還能堅持不潰逃的軍隊並不多,都算得上精兵,而馬岱手中的荊州步卒最少折損了四成,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
馬超再次帶著積攢出一點體力的兵卒上前迎戰,與黃忠、魏延、周倉三人絞殺在一起。
但這一次情況更加不堪,第一、黃忠三人的兵卒已經適應了馬超的作戰方式,並不吃那麽大的虧了。第二、李重手中騎兵充足,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輪換,兵卒和戰馬的體力都有保證,而馬超不行,馬超手下沒有那麽多兵,人馬體力都不如河北兵卒。
眼看馬超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劉備隻能再給馬超派遣援軍了。
當然劉備也沒有責怪馬超的想法,不是馬超不行,換做是誰來也不行,黃忠、魏延、周倉三個人都不是吃素的,單對單拿出來都夠馬超忙活一陣子的了,更何況馬超在兵力、兵種配置上還處在下風。
雖然劉備一直認為關羽能力很出色,但劉備在內心深處也不認為關羽能比馬超做得更好。
而這次給馬超派援軍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了,由於周瑜把注意力都放在中軍上,導致劉備的中軍壓力極大,劉備根本不敢在中軍抽調兵卒支援馬超。劉備不光不敢抽調中軍,甚至還要隨時救援中軍,原因很簡單,依照劉備的軍隊布置,左翼、右翼、中軍之中毫無疑問,最重要的就是中軍了。
馬超潰敗了,關羽潰敗了,對於劉備來說都不是滅頂之災,甚至還有翻盤的可能。但中軍一旦潰敗,劉備就無力迴天了,所以劉備隻能在壓力較小的關羽這邊抽調兵卒救援馬超。
戰到現在,劉備基本上已經放棄了取勝的心思,實際上劉備一開始的心思也不是擊敗李重,而是再和李重的較量中不處在下風就可以了,嗯……稍微吃點虧也可以。
畢竟李重的實力擺在那裏呢,趙雲、甘寧、太史慈等人都是天下皆知的猛將,河北騎兵優勢一等一的強悍,再加上還有周瑜這樣的俊彥投奔,李重真算得上如虎添翼了,隻要劉備別輸的太慘,就不算敗。
而在劉備的戰略布局上,不敗就是勝了,隻要劉備能表現出抗衡李重的能力,就能震懾住別有異心的江南士族,而且還會吸引無數投機分子、有才之士投奔劉備,壯大劉備自身的實力。
前提是劉備能打好這一仗!
事到如今,劉備也承認,自己在指揮能力上不如周瑜,整體實力也不如李重,但想要不輸的太慘還是能做到的。
這並不稀奇,指揮能力到了劉備這個級別,身邊還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提醒,根本就不會出現什麽破綻。
周瑜有沒有能力擊破劉備的軍陣,有!劉備也認為周瑜有這個能力,但劉備不認為周瑜會這麽幹,原因前麵說過。
不管周瑜不會選擇慘勝,李重也不會幹這種兩敗俱傷的事,荊州遠比河北富足,李重重新招募兵卒,建造軍隊耗費的時間要長於劉備,這是不爭的事實。劉備相信,依照李重的雄才大略,不會看不明白這一點。
所以劉備篤定,隻有自己一直防守,讓李重和周瑜看不到輕鬆取勝的希望,當兵卒損失超過一定的程度,二人自然而然的就會撤兵而迴了。
牽一發而動全身,劉備抽調關羽這邊的兵卒支援馬超,周瑜自然也會抽調和關羽對戰的兵卒來支援黃忠等人,打鐵要趁熱,周瑜自然不會選擇突破關羽這一點的。
但這樣一來,占據又開始出現一些變化,中軍不變,馬超這麵的戰場開始無限製的擴大,激烈程度慢慢接近中軍,而關羽這方麵的占據逐漸趨近於平淡。
時間推移,當戰場再一次陷入平衡狀態之時,周瑜的嘴角忽然露出一絲冷笑。
看到周瑜略顯得意的笑容,李重心中一動,猛然間明白過來周瑜在打什麽主意了,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坑。
李重雖然有些明白周瑜的用意,但是李重還不清楚,周瑜具體的實施方案。
周瑜不是遺忘了趙雲這支騎兵,而是刻意保留著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一千人的騎兵,對於右翼的馬超和中軍的劉備來說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頂多是應付的艱一些罷了,可如果調過去突襲關羽的話,關羽就要吃大虧了。
現在關羽這麵戰場加起來還不到一萬人,也就是說,關羽手中隻有五千人上下,不說和關羽對峙的軍隊,單單趙雲這一千騎兵,已經有能力抗衡關羽的五千兵卒了。
而且軍隊打仗還有一個慣性問題,兵卒已經習慣這種程度的壓力了,要是壓力慢慢增加還所得過去,但施加的壓力陡然間增加一倍,百分之九十九的軍隊都會當場潰敗。
李重不明白的是,周瑜如何快速的將趙雲的一千騎兵從戰場東側調動到西側(劉備的右翼,也就是馬超這個方麵),突襲關羽,難道要靠騎兵的機動力,繞過戰場嗎?
如果李重自己指揮軍隊,他就隻能拿出這樣的辦法了,劉備手中沒有那麽多騎兵,或者說劉備現在拿不出空閑的騎兵來支援西側戰場,這樣一來,就會有一個時間差的存在,而這個步兵和騎兵行軍速度的時間差,就是劉備趙雲擊潰關羽的時間。
但是,在這個時間裏,趙雲能擊敗關羽嗎?雖然估算不出具體時間,李重也知道,這個時間不會太長的。
不過很快,李重就是知道為什麽在這個年代,周瑜能成為天下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指揮藝術真的超過他一個檔次,淩駕於芸芸眾生之上。
在極短的時間裏,周瑜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
首先,周瑜給甘寧、周泰、淩操、韓當提前輪換了兵卒,並下達死命,不顧一切代價,將戰場推進十步以上,但最重要的是,後續部隊卻不允許跟進。
也就是說,在很短的時間裏,李重的中軍將前後脫節,中間會出現一個十步以上的真空地帶,這個真空地帶足夠趙雲的一千騎兵通行了。
第二個命令就是給趙雲的,你的一千兵卒休息夠了吧,馬上利用中軍出現的真空地帶轉移到西戰場,給關羽致命一擊,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趙雲就可以自己抹脖子了。
太狠了!看到周瑜有條不紊的下達軍令,李重就知道早在一開始,周瑜就開始給劉備挖這個大坑了,什麽讓趙雲饒陣突襲啊!都是假的,隻是為了迷糊劉備,順手光明正大的隱藏一支軍隊而已。
李重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這就是雄姿英發的周公瑾嗎,太厲害了,劉備沒有破綻都能給你挖個坑出來。
在這個時代,除了曹操還有人能在指揮能力上和周瑜抗衡嗎?反正李重覺得自己不行,同等兵力,甚至稍微多點兵卒都不行。和周瑜正麵對抗,除非用絕對優勢的兵力壓製,才有取勝的希望。
隻有在絕對的實力下,一切陰謀詭計才是紙老虎,不然的話,老虎是要吃人的。
現在對於李重來說,唯一的問題就是甘寧四人能夠向前推進多少距離,周瑜給出的底線的十步。
李重個人認為,這不難,甘寧四人忽然發瘋,向前十步並不難,更何況周瑜還留有後手絕殺,這個後手絕殺就是提前輪換兵卒。
提前輪換兵卒算是絕殺嗎?絕對算,在周瑜妙到毫巔的指揮下,就算提前一秒鍾都是絕殺。
第三百七十六章徹底打殘大耳賊
劉備看得大汗淋漓,無論如何劉備也想不到,從頭至尾,周瑜都在欺騙自己,隻是利用自己的調兵習慣,就打了自己一個時間差。
可是劉備也沒有辦法,周瑜是主動進攻一方,劉備不得不跟著周瑜的節奏走。
但就是一個簡單的節奏問題,就讓劉備吃了一個大虧,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戰場上也許不需要多麽複雜的調度,一個簡簡單單的時間差,就能讓你的敵人吃大虧,但很可惜,能做到這一點的將領並不多。
不過劉備卻不知道,周瑜要做得並不是壓迫他的中軍,占些小便宜,周瑜和李重的胃口大著呢!
甘寧、周泰、淩操和韓當四人也知道,勝敗在此一舉了,周瑜已經告訴他們,這就是最後一戰,不會再輪換兵卒,隻要他們能將戰線推進十步以上,就可以準備總攻了。
所以四個人可以說是奮起餘勇,帶領著生力軍拚命廝殺,一下子就將戰線推進了四五步遠,殺的荊州兵卒血肉橫飛,節節敗退,而這時劉備才反應過來,情急之下,劉備隻能將手中的的預備隊投放到戰場,意圖穩定住局勢。
預備隊就是幹這個用的,投放到戰場之後,也確實能穩定住戰線不再後移。依照劉備估計,二十步,就是甘寧等人前壓的極限了,當然,這也是劉備自己的心理底線。如果軍陣被壓扁的厚度過二十步,那就危險了。
戰線過於單薄,兵卒過於密集也是戰場大忌。
可劉備剛把預備隊投放到戰場,就看到叫他肝膽俱裂的一幕,周瑜的中軍並沒有全部前壓,而是猛然間再中間出現一道縫隙,就像漆黑的海水忽然左右分開,露出海底一樣。而趙雲正帶領著一千騎兵狂飆突進,沿著這條通道直奔戰場西側殺去。
解釋一下周瑜為什麽殫精竭慮的牽著劉備的鼻子走,又提前輪換兵卒,給甘寧四人創造出一個近乎於以逸待勞的機會,直接讓軍隊後退不也是一樣嗎?
實際上這種想法是極其危險的,在戰場上,你什麽命令都能下達,就是不能讓兵卒忽然撤退,那和找死沒什麽兩樣。兵卒可不知道主將為什麽要撤軍,他們很有可能會認為己方戰敗了,導致全軍慌亂,萬一被劉備抓住機會襲擊一下,都有不戰而潰的可能。
除非周瑜提前和兵卒交代好,他們才會有心理準備,但這完全是不可能,周瑜在戰場上也是隨機應變的,他能管得了自己,還能管住劉備不成。
戰略布置必須要提前籌劃,但戰術布置一定要靈活多變,不能拘泥於形式的。
趙雲領著一千騎兵在狹窄的通道上悶頭前衝,見到有攔路得兵卒就是一槍挑去,也不管是不是自己人了。
這很正常,周瑜就算在厲害,也不可能控製所有的兵卒,總有那倒黴鬼落在後麵。而現在趙雲心理壓力太大了,勝敗在此一舉,所有的壓力都放到他身上了,趙雲那還顧得上幾個小兵的姓名,別說麵前的本方兵卒了,就是自己的親兒子,趙雲都能一槍刺去。
同樣,這邊的周瑜也緊緊地抿著嘴唇,一言不的看著趙雲的一千騎兵,同樣,周瑜的心理壓力也很大。
大文豪蘇軾曾經描寫過這樣一段話來形容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是這隻是文學描寫罷了,談笑破敵隻是表麵現象而已,任何一個統帥都做不到這一點,除了沒心沒肺之人,誰身上擔負著數萬人的生死,一國存亡之時都輕鬆不起來,就算笑,也隻是強作歡顏而已,裝出胸有成竹的樣子罷了。
實際上每一位領兵統帥在打仗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哪怕他的敵人是一個人所供共知的草包二百五,世界上沒有比戰爭罪嚴肅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領兵的統帥都會找一個途徑來環節心理壓力的,就像漢代名將霍去病,霍去病在行軍打仗之時極盡奢華,甚至還玩一玩沙灘足球;還有張飛,這貨就戰前酗酒,鞭打兵卒;最最邪惡的就是曹老大了,曹老大玩的是戰場人妻,比如說張濟的老婆鄒氏。
就連近代的將領也一樣,二戰時期,幾乎每一個將軍都是大煙槍。
就在馬超援兵到達戰場的一刻,周瑜忽然做出一個出乎意料的舉動,那就是派趙雲繞過這兩千人的防線,在側麵攻打馬超。
之所以說周瑜這個命令出乎意料,不是沒人用這一手,隻不過騎兵繞陣這個手段真不好說,畢竟戰場方圓數裏,戰馬跑得再快,繞一個半圓也需要很長時間,這麽長的時間,劉備就是死人也反映過來了。
嚴陣以待,弓弩俱全的步兵對付馬力消耗嚴重的騎兵,就算輸,也能把騎兵拖進水裏。不過事情也不絕對,如果對麵的主將是個草包,沒有隨機應變,那也不好說了。
但李重怎麽看劉備都不像草包,錯了,不是不像,劉備就不是草包。
有心問問周瑜吧,但看到周瑜接連發號施令,整個注意力都放在戰場上,眼中無外物的狀態,李重還是閉上了嘴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道理李重也懂,怎麽看周瑜也不像犯傻了。
李重忻州的疑問有人替他解釋了,戰場的另一麵是兩種情況,李重這邊周瑜獨斷專行,李重就是個打醬油的。而劉備這邊,大耳賊和諸葛半仙充分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兩人相互商議,調整對策。
這次提出疑問的是諸葛亮,諸葛亮要問的問題和李重差不多。
劉備的迴答一下子撥開漫天雲霧,大耳賊一邊指揮軍隊提前布防,一邊遊刃有餘的說道:“孔明,那邊的主將是誰?”
諸葛亮看著遠處周瑜的帥旗,眼中盡是羨慕之色,答道:“看樣子是周瑜啊主公,周公瑾用兵能力強悍無比,詭計多端,不會出此下策吧!”
解釋一下,諸葛亮應該是很羨慕周瑜的,當年周瑜在東吳好孫策情同手足,一出道就領兵作戰,幾乎是百戰百勝,隻手遮天,而且周瑜有文武雙全,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可以說周瑜在東吳就是偶像一般的人物。
但諸葛亮則不一樣,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是給劉備做幕僚,處理財政的,什麽火燒新野啥的根本就沒有,那是《三國演義》虛構的。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說崇拜周瑜,但羨慕周瑜的地位是肯定的。
蜘蛛個人懷疑,諸葛亮後來死抓軍全不放,學琴畫畫,這在《華陽國誌》中有記載的,就是想模仿一下周瑜。現在人崇拜諸葛亮是應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實際上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赤壁大戰一直都是周瑜的功勞。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灰飛煙滅說的那是周瑜,不是諸葛亮。
不怪諸葛亮推崇周瑜,實在是這些年和江東作戰,周瑜已經坑過劉備不止一次了。特別是最近的采石磯水戰,周瑜觀天象、借(借助的意思,不是借來)東風,一招反偷襲葬送了劉備一少半水軍,基本上斷絕了劉備水軍取勝的可能,要不是劉備祭出孫堅二子爭雄,奪嫡爭位這種大殺器,劉備就可以洗洗睡了。
劉備輕笑道:“孫策戰敗以後,周瑜帶著孫翊等人投靠了李子悔(為嘛不投奔我呢),李子悔也十分看重周瑜的軍事才能,讓周瑜主持這場大戰,但是有一點周瑜卻要小心,李子悔絕對不會像孫策那樣信任他。”
“那是自然啊!李子悔一定會防備周瑜一些的。”諸葛亮點了點頭。
指了指馬超的戰場,劉備接著說道:“周瑜派趙雲繞陣攻打馬超的側翼,看似做無用之功,其實不然。如果周瑜沒有這舉動,硬打馬岱的軍陣,也不是不能成功,但那樣一來,李重的騎兵就會損失很多,周瑜不怕李重懷疑他一心和我們兩敗俱傷嗎?”
“主公所言極是。”諸葛亮頓時恍然,現在諸葛亮差的就是人情世故,被劉備不辭餘力的提點,依照諸葛亮的學習能力,假以時日,諸葛亮必定會成為新一代的老狐狸。
頓了頓,劉備接著說道:“而且李子悔也不會把我劉玄德放在眼裏,他的對手是曹孟德,嗬嗬……李子悔啊李子悔,我劉備一定會給你個驚喜的……”
說到這裏,劉備的聲音漸漸低沉下來,就連身邊的諸葛亮都聽不清劉備在說什麽。
果真不出劉備所料,趙雲耗費馬力,跑了十餘裏路,來到馬超的側翼,卻發現麵前已經是明晃晃的槍尖和箭鏃了,硬打之下肯定是死傷慘重的結局,無奈之下,趙雲隻等帶著兩千騎兵繞陣而迴。
周瑜仿佛有些惱羞成怒了,令旗一揮,把趙雲派到軍陣的最後麵,再次命令黃忠、魏延周倉、三人攻打馬超。
不過這次不是三個人輪番上了,而是三個人各自帶領一千兵卒,齊攻馬岱的防線。
馬岱本來就不是什麽絕世名將,就算馬岱是絕世名將,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用兩千步卒擋住三千騎兵的,更何況黃忠、魏延、周倉三人雖稱不上大將之才,但絕對是猛將之才,攻堅戰的時候,猛將真比名將好用。
黃忠三人手持三柄大刀,一馬當先的衝到馬岱軍陣之前,一陣亂砍亂殺,他們兵多將廣,根本就不怕馬岱用弓弩狙殺自己,馬岱要集中弓弩對付誰,誰跑就是了,還有兩個人呢。
三人之中,最為出彩的就是老黃忠的,黃忠不帶武藝最好,而且手中的大刀也算是神兵利器,和大將比武時,與之抗衡的也是百煉精鋼,看不出這把紅色大刀的厲害之處,一旦對付小兵,赤紅大刀頓時顯現出其威力來。
最明顯的就是黃忠對付盾牌根本就不用費力氣,一刀下去,盾牌頓時分成兩半,衣甲皆平。
第三百七十五章淩駕於戰術之上
三千騎兵攻打兩千步兵,沒有任何懸念可言,唯一讓人疑問的就是,籍籍無名馬岱能堅持多長時間。
事實證明,馬岱是屬於被低估的一類人,說到武藝,馬岱要照他的哥哥(堂哥)馬超差上許多,說道行軍布陣,馬岱也不是十分出彩。但馬岱屬於十分實用那一類型的人才,武藝不差,大約在周倉那個檔次,但真打起來,馬岱估計不是周倉的對手。
論到軍事才能,馬岱中規中矩,給他個任務,絕對能一絲不苟的完成下來。
這種人才也是很稀缺的,像什麽看守大營,運送糧草,都需要這樣的武將,你不能指望關羽這種類型的武將老老實實運送糧草吧。
馬岱真是這次真是浴血2拚殺了,隻為了能讓馬超多休息一段時間。
在派出三人圍攻馬岱之後,周瑜立即將注意力放迴中軍這邊,指揮甘寧四人輪番衝殺劉備的中軍。當然,周瑜也沒放過左翼的關羽,一樣讓關羽騰不出手來,隻不過周瑜並不是主攻關羽這一邊,於是關羽也就相對輕鬆一些,還能保持一些攻勢罷了。
也就在這時,李重忽然發現一個問題,自從趙雲偷襲馬超側翼失敗之後,就一直留在黃忠三人的身後,再也沒動過手。算算時間,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一刻鍾了,按理說這麽長的休息時間足夠戰馬休息,積攢出一次衝鋒的體力了。
但至今為止,周瑜也沒動用趙雲這支騎兵,仿佛遺忘了趙雲一樣。
李重想了想,也沒有出言詢問,戰局發展到現在,依舊是己方占據上風。李重不願意因為這一點小事讓周瑜覺得自己信不過他,雖然大家都是這麽認為的。
在一刻鍾之後,馬岱終於支持不住了,帶領著殘餘的步兵向後退去。馬岱能堅持這麽長時間,已經算是不錯的了,要知道不是說主將不怕死,小兵就不怕死,曆史上能傷亡過半,還能堅持不潰逃的軍隊並不多,都算得上精兵,而馬岱手中的荊州步卒最少折損了四成,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
馬超再次帶著積攢出一點體力的兵卒上前迎戰,與黃忠、魏延、周倉三人絞殺在一起。
但這一次情況更加不堪,第一、黃忠三人的兵卒已經適應了馬超的作戰方式,並不吃那麽大的虧了。第二、李重手中騎兵充足,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輪換,兵卒和戰馬的體力都有保證,而馬超不行,馬超手下沒有那麽多兵,人馬體力都不如河北兵卒。
眼看馬超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劉備隻能再給馬超派遣援軍了。
當然劉備也沒有責怪馬超的想法,不是馬超不行,換做是誰來也不行,黃忠、魏延、周倉三個人都不是吃素的,單對單拿出來都夠馬超忙活一陣子的了,更何況馬超在兵力、兵種配置上還處在下風。
雖然劉備一直認為關羽能力很出色,但劉備在內心深處也不認為關羽能比馬超做得更好。
而這次給馬超派援軍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了,由於周瑜把注意力都放在中軍上,導致劉備的中軍壓力極大,劉備根本不敢在中軍抽調兵卒支援馬超。劉備不光不敢抽調中軍,甚至還要隨時救援中軍,原因很簡單,依照劉備的軍隊布置,左翼、右翼、中軍之中毫無疑問,最重要的就是中軍了。
馬超潰敗了,關羽潰敗了,對於劉備來說都不是滅頂之災,甚至還有翻盤的可能。但中軍一旦潰敗,劉備就無力迴天了,所以劉備隻能在壓力較小的關羽這邊抽調兵卒救援馬超。
戰到現在,劉備基本上已經放棄了取勝的心思,實際上劉備一開始的心思也不是擊敗李重,而是再和李重的較量中不處在下風就可以了,嗯……稍微吃點虧也可以。
畢竟李重的實力擺在那裏呢,趙雲、甘寧、太史慈等人都是天下皆知的猛將,河北騎兵優勢一等一的強悍,再加上還有周瑜這樣的俊彥投奔,李重真算得上如虎添翼了,隻要劉備別輸的太慘,就不算敗。
而在劉備的戰略布局上,不敗就是勝了,隻要劉備能表現出抗衡李重的能力,就能震懾住別有異心的江南士族,而且還會吸引無數投機分子、有才之士投奔劉備,壯大劉備自身的實力。
前提是劉備能打好這一仗!
事到如今,劉備也承認,自己在指揮能力上不如周瑜,整體實力也不如李重,但想要不輸的太慘還是能做到的。
這並不稀奇,指揮能力到了劉備這個級別,身邊還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提醒,根本就不會出現什麽破綻。
周瑜有沒有能力擊破劉備的軍陣,有!劉備也認為周瑜有這個能力,但劉備不認為周瑜會這麽幹,原因前麵說過。
不管周瑜不會選擇慘勝,李重也不會幹這種兩敗俱傷的事,荊州遠比河北富足,李重重新招募兵卒,建造軍隊耗費的時間要長於劉備,這是不爭的事實。劉備相信,依照李重的雄才大略,不會看不明白這一點。
所以劉備篤定,隻有自己一直防守,讓李重和周瑜看不到輕鬆取勝的希望,當兵卒損失超過一定的程度,二人自然而然的就會撤兵而迴了。
牽一發而動全身,劉備抽調關羽這邊的兵卒支援馬超,周瑜自然也會抽調和關羽對戰的兵卒來支援黃忠等人,打鐵要趁熱,周瑜自然不會選擇突破關羽這一點的。
但這樣一來,占據又開始出現一些變化,中軍不變,馬超這麵的戰場開始無限製的擴大,激烈程度慢慢接近中軍,而關羽這方麵的占據逐漸趨近於平淡。
時間推移,當戰場再一次陷入平衡狀態之時,周瑜的嘴角忽然露出一絲冷笑。
看到周瑜略顯得意的笑容,李重心中一動,猛然間明白過來周瑜在打什麽主意了,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坑。
李重雖然有些明白周瑜的用意,但是李重還不清楚,周瑜具體的實施方案。
周瑜不是遺忘了趙雲這支騎兵,而是刻意保留著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一千人的騎兵,對於右翼的馬超和中軍的劉備來說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頂多是應付的艱一些罷了,可如果調過去突襲關羽的話,關羽就要吃大虧了。
現在關羽這麵戰場加起來還不到一萬人,也就是說,關羽手中隻有五千人上下,不說和關羽對峙的軍隊,單單趙雲這一千騎兵,已經有能力抗衡關羽的五千兵卒了。
而且軍隊打仗還有一個慣性問題,兵卒已經習慣這種程度的壓力了,要是壓力慢慢增加還所得過去,但施加的壓力陡然間增加一倍,百分之九十九的軍隊都會當場潰敗。
李重不明白的是,周瑜如何快速的將趙雲的一千騎兵從戰場東側調動到西側(劉備的右翼,也就是馬超這個方麵),突襲關羽,難道要靠騎兵的機動力,繞過戰場嗎?
如果李重自己指揮軍隊,他就隻能拿出這樣的辦法了,劉備手中沒有那麽多騎兵,或者說劉備現在拿不出空閑的騎兵來支援西側戰場,這樣一來,就會有一個時間差的存在,而這個步兵和騎兵行軍速度的時間差,就是劉備趙雲擊潰關羽的時間。
但是,在這個時間裏,趙雲能擊敗關羽嗎?雖然估算不出具體時間,李重也知道,這個時間不會太長的。
不過很快,李重就是知道為什麽在這個年代,周瑜能成為天下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指揮藝術真的超過他一個檔次,淩駕於芸芸眾生之上。
在極短的時間裏,周瑜下達了一連串的命令。
首先,周瑜給甘寧、周泰、淩操、韓當提前輪換了兵卒,並下達死命,不顧一切代價,將戰場推進十步以上,但最重要的是,後續部隊卻不允許跟進。
也就是說,在很短的時間裏,李重的中軍將前後脫節,中間會出現一個十步以上的真空地帶,這個真空地帶足夠趙雲的一千騎兵通行了。
第二個命令就是給趙雲的,你的一千兵卒休息夠了吧,馬上利用中軍出現的真空地帶轉移到西戰場,給關羽致命一擊,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趙雲就可以自己抹脖子了。
太狠了!看到周瑜有條不紊的下達軍令,李重就知道早在一開始,周瑜就開始給劉備挖這個大坑了,什麽讓趙雲饒陣突襲啊!都是假的,隻是為了迷糊劉備,順手光明正大的隱藏一支軍隊而已。
李重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這就是雄姿英發的周公瑾嗎,太厲害了,劉備沒有破綻都能給你挖個坑出來。
在這個時代,除了曹操還有人能在指揮能力上和周瑜抗衡嗎?反正李重覺得自己不行,同等兵力,甚至稍微多點兵卒都不行。和周瑜正麵對抗,除非用絕對優勢的兵力壓製,才有取勝的希望。
隻有在絕對的實力下,一切陰謀詭計才是紙老虎,不然的話,老虎是要吃人的。
現在對於李重來說,唯一的問題就是甘寧四人能夠向前推進多少距離,周瑜給出的底線的十步。
李重個人認為,這不難,甘寧四人忽然發瘋,向前十步並不難,更何況周瑜還留有後手絕殺,這個後手絕殺就是提前輪換兵卒。
提前輪換兵卒算是絕殺嗎?絕對算,在周瑜妙到毫巔的指揮下,就算提前一秒鍾都是絕殺。
第三百七十六章徹底打殘大耳賊
劉備看得大汗淋漓,無論如何劉備也想不到,從頭至尾,周瑜都在欺騙自己,隻是利用自己的調兵習慣,就打了自己一個時間差。
可是劉備也沒有辦法,周瑜是主動進攻一方,劉備不得不跟著周瑜的節奏走。
但就是一個簡單的節奏問題,就讓劉備吃了一個大虧,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戰場上也許不需要多麽複雜的調度,一個簡簡單單的時間差,就能讓你的敵人吃大虧,但很可惜,能做到這一點的將領並不多。
不過劉備卻不知道,周瑜要做得並不是壓迫他的中軍,占些小便宜,周瑜和李重的胃口大著呢!
甘寧、周泰、淩操和韓當四人也知道,勝敗在此一舉了,周瑜已經告訴他們,這就是最後一戰,不會再輪換兵卒,隻要他們能將戰線推進十步以上,就可以準備總攻了。
所以四個人可以說是奮起餘勇,帶領著生力軍拚命廝殺,一下子就將戰線推進了四五步遠,殺的荊州兵卒血肉橫飛,節節敗退,而這時劉備才反應過來,情急之下,劉備隻能將手中的的預備隊投放到戰場,意圖穩定住局勢。
預備隊就是幹這個用的,投放到戰場之後,也確實能穩定住戰線不再後移。依照劉備估計,二十步,就是甘寧等人前壓的極限了,當然,這也是劉備自己的心理底線。如果軍陣被壓扁的厚度過二十步,那就危險了。
戰線過於單薄,兵卒過於密集也是戰場大忌。
可劉備剛把預備隊投放到戰場,就看到叫他肝膽俱裂的一幕,周瑜的中軍並沒有全部前壓,而是猛然間再中間出現一道縫隙,就像漆黑的海水忽然左右分開,露出海底一樣。而趙雲正帶領著一千騎兵狂飆突進,沿著這條通道直奔戰場西側殺去。
解釋一下周瑜為什麽殫精竭慮的牽著劉備的鼻子走,又提前輪換兵卒,給甘寧四人創造出一個近乎於以逸待勞的機會,直接讓軍隊後退不也是一樣嗎?
實際上這種想法是極其危險的,在戰場上,你什麽命令都能下達,就是不能讓兵卒忽然撤退,那和找死沒什麽兩樣。兵卒可不知道主將為什麽要撤軍,他們很有可能會認為己方戰敗了,導致全軍慌亂,萬一被劉備抓住機會襲擊一下,都有不戰而潰的可能。
除非周瑜提前和兵卒交代好,他們才會有心理準備,但這完全是不可能,周瑜在戰場上也是隨機應變的,他能管得了自己,還能管住劉備不成。
戰略布置必須要提前籌劃,但戰術布置一定要靈活多變,不能拘泥於形式的。
趙雲領著一千騎兵在狹窄的通道上悶頭前衝,見到有攔路得兵卒就是一槍挑去,也不管是不是自己人了。
這很正常,周瑜就算在厲害,也不可能控製所有的兵卒,總有那倒黴鬼落在後麵。而現在趙雲心理壓力太大了,勝敗在此一舉,所有的壓力都放到他身上了,趙雲那還顧得上幾個小兵的姓名,別說麵前的本方兵卒了,就是自己的親兒子,趙雲都能一槍刺去。
同樣,這邊的周瑜也緊緊地抿著嘴唇,一言不的看著趙雲的一千騎兵,同樣,周瑜的心理壓力也很大。
大文豪蘇軾曾經描寫過這樣一段話來形容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但是這隻是文學描寫罷了,談笑破敵隻是表麵現象而已,任何一個統帥都做不到這一點,除了沒心沒肺之人,誰身上擔負著數萬人的生死,一國存亡之時都輕鬆不起來,就算笑,也隻是強作歡顏而已,裝出胸有成竹的樣子罷了。
實際上每一位領兵統帥在打仗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哪怕他的敵人是一個人所供共知的草包二百五,世界上沒有比戰爭罪嚴肅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領兵的統帥都會找一個途徑來環節心理壓力的,就像漢代名將霍去病,霍去病在行軍打仗之時極盡奢華,甚至還玩一玩沙灘足球;還有張飛,這貨就戰前酗酒,鞭打兵卒;最最邪惡的就是曹老大了,曹老大玩的是戰場人妻,比如說張濟的老婆鄒氏。
就連近代的將領也一樣,二戰時期,幾乎每一個將軍都是大煙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