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第六個負麵“功績”,是大巡遊。
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級別最高、跑的路最長的旅行家了,從稱皇帝起,到最後死在巡遊途中,11年中,進行了五次大巡遊,行程60萬裏,耗時占統一後的一半還多。
始皇帝出巡,有多大的派頭?透過幾個細節,我們不難想象——
浩蕩的車隊中,前五十對車是鼓車,上有鯨皮大鼓。出行時,百麵大鼓齊擂,震天動地。後麵是衛士執戈,肅立車上,再往後是執戟騎兵。
等前衛隊過完了,才是核心部分,先過的是開道的“辟惡車”,由警衛司令——太仆令親自執弓箭,觀察四方,警示惡人。然後是護駕的“警蹕車”,上立威風凜凜虎賁勇士,再後麵是500名輕騎、200名刀斧手,簇擁著始皇帝的豪華龍車。後麵還跟著一輛古代的空調車——溫涼車。
再往後,是從屬之車,載著嬪妃、近侍、文武大臣。僅從屬之車就有八十一乘,取九九之數,車隊源源不斷有五裏之長。
這樣排場的出巡,令現代人愧不可及。
秦始皇的出巡途中,常有一時興起,與天奮鬥。第二次出巡到泰山,他決心舉行“封禪”。
這是一種古禮,大概隻在傳說中有。即:在泰山頂上祭天,為封;在附近的梁父山頂祭地,為禪。
秦始皇請來了70名魯地儒生,向他們諮詢,應該如何封禪。儒生們七嘴八舌,意見不一。秦始皇聽得不耐煩,斥退了他們。最後,冒著瓢潑大雨上了山,按照秦族以往祭祀白帝的古老禮法,拜祭了天地了事。這是中國古代有可靠記錄的第一次封禪。
當時民間有一個說法,說是“東南有天子氣”,秦始皇就老往東南跑,要去壓一壓那裏的天子氣,免得五百年後出外姓的天子。為此,他還把“金陵”改名為“秣陵”。
他東臨大海,在琅琊刻石,歌頌秦帝國的豐功偉績;又把徐福打發去找蓬萊三山,空等了三個月不見迴音。
到彭城以後,他想起當年的周之九鼎,有一鼎掉落在泗水之中,便發動千人下水去撈,但一無所獲。
在湘君祠一帶,因遇到風大浪急,阻擋了巡遊隊伍。始皇帝心有敬畏,把隨行博士叫來問:“湘君是什麽神?”
博士說:“是堯之女,舜之妻,葬於此。”
笑話,女人也敢如此!始皇帝大怒,發動刑徒三千人,把湘山上的樹統統砍光,露出紅土,成了個“赭山”。
傳說當初舜帝南巡,死在了半途中,他的兩個妃——娥皇和女英,為追隨他而溺死在湘水。後世有名的“湘妃竹淚”,典故就來源於此。
這一切傳說,都不足以讓秦始皇敬畏。
因為——我才是開天辟地者。
秦始皇這樣不安於宮廷,拿一多半的時間往外跑,實際意義並不大。依我看,多半是因為新鮮。自古以來能擁有這樣大一塊疆土的君主,還不曾有過,所以他要盡興跑遍大好河山。
可是,他的功績中有如此之多的敗筆,不可能不招致民怨。秦法嚴苛,連說也不許人民說,於是必然會有千奇百怪的反抗形式爆發出來。
他在世時,反抗還是零星的;他一死,這股力量就開閘一般釋放出來了。
就在他第三次巡遊時,路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東南),忽然路邊躍起一個大力士,甩過來一隻百餘斤重的大鐵椎,卡啦一聲巨響,把秦始皇龍車後麵的一輛副車擊得粉碎。
椎,是一種兵器,具體什麽樣子?就是古戲裏的銅錘一類。
那刺客趁著衛士們混亂,一溜煙跑了。李斯等率人在周圍一帶搜捕了半天,毫無所獲。
原來,這是張良謀刺秦始皇。
張良在故國韓國滅亡後,逃出城去,散盡家財要謀殺秦始皇。他後來見到了一位高人倉海君,倉海君為他推薦了一位力士,打造了一隻重120斤的鐵椎。
張良和力士躲在道邊,看得準準的,本來可以一擊而中,但秦始皇的龍車還有一輛副車,兩車一模一樣,故布疑陣,力士判斷失誤,砸爛了空空的副車。
秦始皇終於偵知事情是張良幹的,於是下令全國大搜捕三日,卻搜不到張良。
張良早就改名換姓,逃到了下邳(今江蘇邳州市),隱蔽起來。在這裏,他認識了項羽的叔叔項伯,又遇見了傳奇高人黃石老者,這都是後話了。
博浪沙這一擊,不能簡單地歸為六國貴族心不死,它代表了黔首的一種反抗心理。
你作為絕對統治者,可以極度誇張地使用權力,但是如果你的輝煌大部分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時,就會有人以民意為後盾,挑戰你的權威。
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為什麽有人就不服?為什麽能開天辟地的人,人身安全反而要受到威脅?
秦始皇大概沒往深裏想,隻把這歸結於複辟瘋子在搗亂。兩年後,他有一次晚上微服出遊,隻帶了四名衛士,走到鹹陽附近的蘭池,又突遇多名刺客。衛士們還算機敏,當場殺死了刺客。此後,秦始皇下令在關中搜捕20天,想找出幕後指使來,但仍一無所獲。
秦始皇三十五年,有隕石落在東郡。沒過幾天,有人就在上麵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這係何人所為?查來查去沒有結果,始皇帝就下令,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誅殺,隕石也銷毀掉。
同年秋,有一名使者從關東來鹹陽,半夜裏走路遇到一個神秘人。神秘人把一塊玉石交給使者,拖他捎給鹹陽附近的水神,還說了一句:“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覺得這事很蹊蹺,問使者在哪裏遇到怪人的,使者說在華陰山下。始皇便不以為意,認為是山鬼出來作祟。
其實秦始皇也知道,天下黔首的服帖,絕不是真心擁戴,絕不是“民始安”而其樂融融,而是懾服於強大的政權。
統一之初,他就下令收繳了天下的兵器,鑄成12個銅人(古稱“十二金人”),每個重一千石,放在鹹陽宮內。為防止極少數黔首造反,他還規定10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這把刀還必須用鐵鏈鎖住。
可是,問題哪是出在刀具上?
問題是出在人心裏。
秦始皇時代,僅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和長城,就征發了100多萬民夫,再加上其他工程,大約一共征發了300萬人服勞役。而當時的人口,大概還不到3000萬。
這就意味著,丁壯起碼有一半被抽走了,剩下的老人、婦女幹活兒。這情況本來就很嚴重,再加上秦朝的田租、人頭稅、鹽鐵專營之利,如漢代董仲舒所說,“三十倍於古”,就是把百姓的勞動所得收繳一半以上。結果是,男人再怎麽勤奮耕耘,也不夠吃;女人再怎麽辛苦紡織,也不夠鋪蓋。家裏孤寡老弱,互相不能養活,道路上病餓而死的人到處都是。
這樣的慘景,人心怎麽會服?你就是到處刻石碑,歌頌“祖龍”的豐功偉績也沒用。
元朝人陳孚有一首《博浪沙》詩寫得好:“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
說得好!人心不服,你就是把菜刀收繳了,又有何用?後來的陳勝吳廣大起義,人們就是拿了鐮刀、鋤頭杆起來造反的。所謂“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點也不錯。
秦始皇對此毫無察覺,他也怕有人威脅他的統治,但擔心的並不是黔首們會怎麽樣。
前述使者在華陰山遇到怪人,拿迴來一塊玉石,在收進府庫時,倉庫吏認出了這塊玉——這不是始皇在第二次巡遊渡江時,投到水裏去祀神的麽?
秦始皇這才認真起來,連忙命人占卜,得出結果說:要想逢兇化吉,就要再次巡遊,還要遷徙人口才好。
於是他下令,遷徙三萬戶到北河榆中定居,每家賜給爵位一級。這麽做,是為了敬神。
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又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大巡遊,這麽做,是為了避害。
這次巡遊,他踏上了壯闊人生的不歸路。他好像,到死也都沒有什麽太大的遺憾,因為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的永遠是壯闊。
。
對於成功、對於英雄,在今天我們已談論得太多。可能有人對失敗的英雄也很崇拜,但極少有人能承受生前的失敗,哪怕死後被人們譽為英雄。
人們隻為現世的成功而努力。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很幸運,一直是在走向頂峰的。更為幸運的是,在某種意義上,他在死後也贏得了永久的輝煌。
他最後的一次長途之旅,從鹹陽出發,先到了雲夢。雲夢,是古代大湖,在今湖北孝感一帶。始皇來此,看見湘山上仍是一片赭紅,感覺過去對舜帝的夫人實在太不敬,於是鄭重其事地“望祀”舜帝,算是道了個歉。
接著沿江東下,過丹陽,來到越國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在這裏祭了大禹,又遙望南海,不知想了些什麽。然後下令刻了一塊石碑,自己吹了一通自己。
他五次出巡,先後立碑八塊,碑文是極漂亮的小篆字體,由李斯書寫。看碑文,秦朝是五千年未有之盛事,很難想到它已維持不了幾年了。
接著北上,來到吳國舊都吳(今江蘇蘇州)。據說來吳,是為了搜尋吳王闔閭的名劍——幹將、莫邪。
名劍沒有搜到,於是渡江,沿海岸北上,到了琅琊。他還是忘不了這地方。想要找到徐福。
秦始皇年已五十,在古時就是來日無多了,他最想的就是長生不老。
這一次,就是前麵說過的,徐福編瞎話說海上有大魚。《史記》上說,秦始皇親自拿了連弩,跟著船隊下海,北上千裏搜尋大魚,來到了芝罘(今屬山東煙台),果然發現海上有大魚。秦始皇和射手們一通狂射,終於射死了一隻。
徐福再次下海去了,茫茫海上也許有彼岸,但秦始皇卻等不到他迴來了。秦始皇很失望,知道天不助自己,有過焚書坑儒,難道還能信方士的話麽?
在琅琊無所獲,隻好踏上迴程。
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級別最高、跑的路最長的旅行家了,從稱皇帝起,到最後死在巡遊途中,11年中,進行了五次大巡遊,行程60萬裏,耗時占統一後的一半還多。
始皇帝出巡,有多大的派頭?透過幾個細節,我們不難想象——
浩蕩的車隊中,前五十對車是鼓車,上有鯨皮大鼓。出行時,百麵大鼓齊擂,震天動地。後麵是衛士執戈,肅立車上,再往後是執戟騎兵。
等前衛隊過完了,才是核心部分,先過的是開道的“辟惡車”,由警衛司令——太仆令親自執弓箭,觀察四方,警示惡人。然後是護駕的“警蹕車”,上立威風凜凜虎賁勇士,再後麵是500名輕騎、200名刀斧手,簇擁著始皇帝的豪華龍車。後麵還跟著一輛古代的空調車——溫涼車。
再往後,是從屬之車,載著嬪妃、近侍、文武大臣。僅從屬之車就有八十一乘,取九九之數,車隊源源不斷有五裏之長。
這樣排場的出巡,令現代人愧不可及。
秦始皇的出巡途中,常有一時興起,與天奮鬥。第二次出巡到泰山,他決心舉行“封禪”。
這是一種古禮,大概隻在傳說中有。即:在泰山頂上祭天,為封;在附近的梁父山頂祭地,為禪。
秦始皇請來了70名魯地儒生,向他們諮詢,應該如何封禪。儒生們七嘴八舌,意見不一。秦始皇聽得不耐煩,斥退了他們。最後,冒著瓢潑大雨上了山,按照秦族以往祭祀白帝的古老禮法,拜祭了天地了事。這是中國古代有可靠記錄的第一次封禪。
當時民間有一個說法,說是“東南有天子氣”,秦始皇就老往東南跑,要去壓一壓那裏的天子氣,免得五百年後出外姓的天子。為此,他還把“金陵”改名為“秣陵”。
他東臨大海,在琅琊刻石,歌頌秦帝國的豐功偉績;又把徐福打發去找蓬萊三山,空等了三個月不見迴音。
到彭城以後,他想起當年的周之九鼎,有一鼎掉落在泗水之中,便發動千人下水去撈,但一無所獲。
在湘君祠一帶,因遇到風大浪急,阻擋了巡遊隊伍。始皇帝心有敬畏,把隨行博士叫來問:“湘君是什麽神?”
博士說:“是堯之女,舜之妻,葬於此。”
笑話,女人也敢如此!始皇帝大怒,發動刑徒三千人,把湘山上的樹統統砍光,露出紅土,成了個“赭山”。
傳說當初舜帝南巡,死在了半途中,他的兩個妃——娥皇和女英,為追隨他而溺死在湘水。後世有名的“湘妃竹淚”,典故就來源於此。
這一切傳說,都不足以讓秦始皇敬畏。
因為——我才是開天辟地者。
秦始皇這樣不安於宮廷,拿一多半的時間往外跑,實際意義並不大。依我看,多半是因為新鮮。自古以來能擁有這樣大一塊疆土的君主,還不曾有過,所以他要盡興跑遍大好河山。
可是,他的功績中有如此之多的敗筆,不可能不招致民怨。秦法嚴苛,連說也不許人民說,於是必然會有千奇百怪的反抗形式爆發出來。
他在世時,反抗還是零星的;他一死,這股力量就開閘一般釋放出來了。
就在他第三次巡遊時,路過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東南),忽然路邊躍起一個大力士,甩過來一隻百餘斤重的大鐵椎,卡啦一聲巨響,把秦始皇龍車後麵的一輛副車擊得粉碎。
椎,是一種兵器,具體什麽樣子?就是古戲裏的銅錘一類。
那刺客趁著衛士們混亂,一溜煙跑了。李斯等率人在周圍一帶搜捕了半天,毫無所獲。
原來,這是張良謀刺秦始皇。
張良在故國韓國滅亡後,逃出城去,散盡家財要謀殺秦始皇。他後來見到了一位高人倉海君,倉海君為他推薦了一位力士,打造了一隻重120斤的鐵椎。
張良和力士躲在道邊,看得準準的,本來可以一擊而中,但秦始皇的龍車還有一輛副車,兩車一模一樣,故布疑陣,力士判斷失誤,砸爛了空空的副車。
秦始皇終於偵知事情是張良幹的,於是下令全國大搜捕三日,卻搜不到張良。
張良早就改名換姓,逃到了下邳(今江蘇邳州市),隱蔽起來。在這裏,他認識了項羽的叔叔項伯,又遇見了傳奇高人黃石老者,這都是後話了。
博浪沙這一擊,不能簡單地歸為六國貴族心不死,它代表了黔首的一種反抗心理。
你作為絕對統治者,可以極度誇張地使用權力,但是如果你的輝煌大部分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時,就會有人以民意為後盾,挑戰你的權威。
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人,為什麽有人就不服?為什麽能開天辟地的人,人身安全反而要受到威脅?
秦始皇大概沒往深裏想,隻把這歸結於複辟瘋子在搗亂。兩年後,他有一次晚上微服出遊,隻帶了四名衛士,走到鹹陽附近的蘭池,又突遇多名刺客。衛士們還算機敏,當場殺死了刺客。此後,秦始皇下令在關中搜捕20天,想找出幕後指使來,但仍一無所獲。
秦始皇三十五年,有隕石落在東郡。沒過幾天,有人就在上麵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這係何人所為?查來查去沒有結果,始皇帝就下令,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誅殺,隕石也銷毀掉。
同年秋,有一名使者從關東來鹹陽,半夜裏走路遇到一個神秘人。神秘人把一塊玉石交給使者,拖他捎給鹹陽附近的水神,還說了一句:“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覺得這事很蹊蹺,問使者在哪裏遇到怪人的,使者說在華陰山下。始皇便不以為意,認為是山鬼出來作祟。
其實秦始皇也知道,天下黔首的服帖,絕不是真心擁戴,絕不是“民始安”而其樂融融,而是懾服於強大的政權。
統一之初,他就下令收繳了天下的兵器,鑄成12個銅人(古稱“十二金人”),每個重一千石,放在鹹陽宮內。為防止極少數黔首造反,他還規定10戶人家合用一把菜刀,這把刀還必須用鐵鏈鎖住。
可是,問題哪是出在刀具上?
問題是出在人心裏。
秦始皇時代,僅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和長城,就征發了100多萬民夫,再加上其他工程,大約一共征發了300萬人服勞役。而當時的人口,大概還不到3000萬。
這就意味著,丁壯起碼有一半被抽走了,剩下的老人、婦女幹活兒。這情況本來就很嚴重,再加上秦朝的田租、人頭稅、鹽鐵專營之利,如漢代董仲舒所說,“三十倍於古”,就是把百姓的勞動所得收繳一半以上。結果是,男人再怎麽勤奮耕耘,也不夠吃;女人再怎麽辛苦紡織,也不夠鋪蓋。家裏孤寡老弱,互相不能養活,道路上病餓而死的人到處都是。
這樣的慘景,人心怎麽會服?你就是到處刻石碑,歌頌“祖龍”的豐功偉績也沒用。
元朝人陳孚有一首《博浪沙》詩寫得好:“一擊車中膽氣豪,祖龍社稷已驚搖;如何十二金人外,猶有人間鐵未銷?”
說得好!人心不服,你就是把菜刀收繳了,又有何用?後來的陳勝吳廣大起義,人們就是拿了鐮刀、鋤頭杆起來造反的。所謂“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一點也不錯。
秦始皇對此毫無察覺,他也怕有人威脅他的統治,但擔心的並不是黔首們會怎麽樣。
前述使者在華陰山遇到怪人,拿迴來一塊玉石,在收進府庫時,倉庫吏認出了這塊玉——這不是始皇在第二次巡遊渡江時,投到水裏去祀神的麽?
秦始皇這才認真起來,連忙命人占卜,得出結果說:要想逢兇化吉,就要再次巡遊,還要遷徙人口才好。
於是他下令,遷徙三萬戶到北河榆中定居,每家賜給爵位一級。這麽做,是為了敬神。
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又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大巡遊,這麽做,是為了避害。
這次巡遊,他踏上了壯闊人生的不歸路。他好像,到死也都沒有什麽太大的遺憾,因為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的永遠是壯闊。
。
對於成功、對於英雄,在今天我們已談論得太多。可能有人對失敗的英雄也很崇拜,但極少有人能承受生前的失敗,哪怕死後被人們譽為英雄。
人們隻為現世的成功而努力。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很幸運,一直是在走向頂峰的。更為幸運的是,在某種意義上,他在死後也贏得了永久的輝煌。
他最後的一次長途之旅,從鹹陽出發,先到了雲夢。雲夢,是古代大湖,在今湖北孝感一帶。始皇來此,看見湘山上仍是一片赭紅,感覺過去對舜帝的夫人實在太不敬,於是鄭重其事地“望祀”舜帝,算是道了個歉。
接著沿江東下,過丹陽,來到越國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在這裏祭了大禹,又遙望南海,不知想了些什麽。然後下令刻了一塊石碑,自己吹了一通自己。
他五次出巡,先後立碑八塊,碑文是極漂亮的小篆字體,由李斯書寫。看碑文,秦朝是五千年未有之盛事,很難想到它已維持不了幾年了。
接著北上,來到吳國舊都吳(今江蘇蘇州)。據說來吳,是為了搜尋吳王闔閭的名劍——幹將、莫邪。
名劍沒有搜到,於是渡江,沿海岸北上,到了琅琊。他還是忘不了這地方。想要找到徐福。
秦始皇年已五十,在古時就是來日無多了,他最想的就是長生不老。
這一次,就是前麵說過的,徐福編瞎話說海上有大魚。《史記》上說,秦始皇親自拿了連弩,跟著船隊下海,北上千裏搜尋大魚,來到了芝罘(今屬山東煙台),果然發現海上有大魚。秦始皇和射手們一通狂射,終於射死了一隻。
徐福再次下海去了,茫茫海上也許有彼岸,但秦始皇卻等不到他迴來了。秦始皇很失望,知道天不助自己,有過焚書坑儒,難道還能信方士的話麽?
在琅琊無所獲,隻好踏上迴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