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傳說中,也有三皇五帝這樣的偉人,但多半可能隻是部落首領,管轄的也許隻有幾千戶。在秦始皇之前,能管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且能一管到底的,不可想象。
秦始皇有了這麽大的權力,自然會產生國家意誌就是朕的意誌、朕的意誌無往而不勝的錯覺。秦始皇在營建他的大帝國時,難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幹些勞民傷財的事。
如果僅是在言論上限製“黔首”自由,問題倒還不大,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是靠嘴皮子或筆杆子吃飯的。可是浩大的工程、繁重的勞役,還有遷徙富戶、衛戍邊疆等等,都勢必要影響到民生。
老百姓活得不安穩,他們也就不想讓這帝國安穩了。這才是大秦帝國致命的軟肋。
在秦始皇的功績中,就有一些這樣負麵的東西,愈演愈烈,後患無窮,足可給後世統治者以刻骨銘心的教訓。
他的負麵“功績”之一,是修建阿房宮。
秦始皇是喜歡豪華建築的人,在滅六國時,每滅一國,就要把該國的王宮複製下來,在鹹陽原樣造一個,這大概算是曆史上最早的“建築世博會”了吧。這些宮殿群,規模達到什麽程度?鹹陽一帶東西八百裏,離宮別館,連綿不絕。就算是有人“窮年忘歸”——走上一年,也不能逐個看遍。
但這些建築,仍不能讓他滿足。就在秦始皇親政之後不久,即在豐鎬(今陝西長安)開始營建空前絕後的超級皇宮——阿房宮。
這阿房宮,有多大?不好估摸。因為它修建了快10年也沒最後完工。單說正殿的規模就很嚇人,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殿上可同時坐一萬人,殿前廣場上可容納十萬人。古代的人口少,設計這麽大的廣場想幹什麽?隻有偉人才知道了。
宮殿的四周,迴廊環繞。從殿前直通南山頂上的宮殿。又建有一座天橋,淩空飛架渭水,直達鹹陽。
先秦時代的宮殿,不像明清的北京故宮那麽世俗化,早先的宮殿更高、更複雜、更富有奇幻感。
阿房宮采用的技術,也是一流的。為防刺客混入,前殿用磁石做門,四夷來朝的使者中,如果有身懷利刃的歹徒,立刻就有機關“哢嚓”一聲攔住。
秦始皇把滅六國時搶來的美女、鍾鼓樂器,都安置在阿房宮,以至於“後宮列女萬人,氣上衝於天”!
唐代詩人杜牧曾做了一首《阿房宮賦》,把當年盛況想象了一番,估計與事實差不太多。開篇的第一段,就氣勢壓人:“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
這樣的宮殿,施工延續了10年,罪孽真是大了。
秦始皇的負麵“功績”之二,是修建驪山陵。
深宮大宅是現世的住房,與營建阿房宮幾乎同時,秦始皇又開始了修建來世的住宅,也就是後世叫做秦始皇陵的墓園。
秦始皇陵在鹹陽的芷陽一帶,占地56平方公裏,其墳頭經過兩千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仍有46米高,屹立於臨潼之南,與驪山並立。據考證,當年的高度竟有120米,令人目瞪口呆。
在這座宏偉的人造山丘下,有一個迄今未能知曉詳情的地宮。為防泄密,當年修建地宮的能工巧匠,在始皇帝落葬後全部被封殺在墓中,因此地宮的建製、形狀如何,沒有片紙資料留存下來。
我們隻能從《史記》上的隻言片語想象這個地下世界——穿鑿了三層地下水,用銅汁澆鑄成墓室,將天下奇珍異寶搜羅來,堆積成山。又用水銀製作了人造的江河大海,流動不止。天棚頂上畫滿天文景象,地麵畫著地理圖案。又用東海人魚的油脂做燈,長明不熄。
這樣壯麗的地宮,絕大多數讀者大概今生無緣得見了。但是從1974年在驪山腳下挖出的秦兵馬俑坑來看,秦始皇陵有多神奇,就能品味一二。要知道,這個坑,不過是驪山陵外圍的一個小小的部分。
它足以讓一個人不朽!
這浩大的工程,確實保住了秦始皇的靈魂兩千年不受侵擾,因為誰也組織不起那麽大的一支盜墓隊伍。
可是,偉業不可能憑空而起。修建阿房宮、驪山陵這兩個大工程,不知耗盡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史料記載,共動員了70餘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刑徒。
這就要提到秦始皇的第三個“負麵”功績了——法網太密。
秦法嚴苛,人民動輒獲罪,當時的刑徒在服勞役時,要穿赭色衣服,《漢書》上說“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見犯罪者之多。
秦朝的律令,刑徒是沒有刑期的,要一直服役到死。這就使幾十萬、幾百萬人毫無解脫的希望。人不怕苦,也不怕窮,就怕永無希望。遍地的刑徒,以及更多的害怕自己將成為刑徒的人,就成了大秦帝國潛在的掘墓人。
法家理論向來有神化法律的傾向,秦崇尚法家,傳統上就是嚴刑峻法,到了商鞅變本加厲,主張“輕罪重罰”。秦始皇則集一切之大成,將帝國變成了一張大法網。
秦的法律相當完備,涵蓋各個領域,超出了我們現代人的想象,涵蓋了刑法、刑事訴訟、官吏賞罰、所有製、農田水利、山林保護、軍隊管理等等方麵,條文細密,可以說辦什麽事都有法可依。
如果僅止於此,倒也不可怕,法律嚴密還不好嗎?可怕的是秦律鼓勵告密,鼓勵父子、兄弟、夫婦間互相告密。規定“告奸一人得爵一級”。
在這樣的法網之下,即使不出冤案,人也活得戰戰兢兢,人與人的互信蕩然無存。
不僅如此,秦從孝公起,就實施連坐法,一人犯罪,親屬、鄰裏、同事都要連坐,判死刑也有滅三族、七族的。這樣牽連起來,誰還敢說我一輩子也不可能犯法?無怪乎秦帝國的刑徒那麽多。
秦始皇的第四個負麵“功績”,是大遷徙。
以各種名義,把成千上萬的人口遷移到別處,大概是專製者的通病。中國人“安土重遷”,一般都故土難離,搬一次家,長途跋涉,拖家帶口,到了新地方又要適應生存環境,何其難也!幾十萬人口的大遷徙,有多少是出於必要,有多少是為了顯示權力,就很難說清了。
自六國統一後,秦帝國在不到10年時間裏,竟然進行了20餘次人口大遷徙。秦亡,其是就是這麽折騰的。後來的陳勝吳廣大起義,就是在遷徙中發生的問題。
大遷徙的目的與對象,分幾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為了懲罰,對象是六國貴族遺民、犯罪者的家族,名義上統統叫做“不軌之民”,如何叫“不軌”?就是當局認為靠不住的,把你從原地遷走,省得盤根錯節。
第二類,是為了充實邊疆,這還算是正常移民,政府有獎勵,對移民往往免去10多年的徭役,或者拜爵一級。
第三類,是為了修工程,征發大批人口,長途遷徙去修阿房宮、驪山陵,還有長城。
被遷徙到邊疆地方去的,不光有刑徒,還有商人、欠債者、官員瀆職的,說讓你走你就得走。
上述都是從好地方往苦地方遷徙,隻有一次是倒過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遷各地富豪十二萬戶到鹹陽,這麽做,是為了充實首都。
秦始皇的第五個負麵“功績”,是征越遭遇慘敗。
我們印象中的秦軍,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雄師,即便是國家瓦解了,這支軍隊到最後仍然很兇猛。
其實,秦軍在始皇時代也有過恥辱的慘敗。大敗秦軍的,不是六國中的任何一國,而是不起眼的越人。
春秋時期的“百越”,應該說是一個大族群了,人數眾多,占地遼闊,其地域絕不止粵地,還包括今天的湘、贛、桂、浙。百越的一支,曾建立過強大的越國,與吳國爭霸,出了勾踐這樣的大英雄。
越國亡於楚國。秦滅楚後,順帶把越國的遺民也擺平了。可是大多數的百越,住在嶺南,他們仍不服,
秦始皇就派了屠雎為主將,率50萬大軍,分五路進兵湘粵。以正規軍來對付遊兵散勇,結果應該是沒有意外,但秦軍與越人苦戰了三年,人不解甲,馬不下鞍,最後卻是大敗。
主要問題是秦軍戰線太長,後勤不濟,雖然曾鑿渠以運糧,但供應還是不足。再就是牛刀殺雞,使不上勁兒。秦軍出擊,殺掉了越人的君主,越人不但不降,反而都跑進叢林,寧願與猛獸為伍,也不做秦軍的俘虜。君主死了,他們就推選出勇猛之人為將,襲擊秦軍。最後秦軍師老兵疲,主帥屠雎被殺,秦軍“流血伏屍數十萬”,基本上全報銷了。
這當然不是最終結局,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卻被打破了。
後來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大批水軍南下增援,又征發了大批閑雜人等戍邊,長期駐屯。秦始皇還給士兵們派去了15000名剩女作為婚配。在長期戍邊的政策下,才慢慢平定了百越。
在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後,又征發50萬罪徒去南疆屯墾戍邊,最後才搞掂了這片蠻荒之地。
秦始皇有了這麽大的權力,自然會產生國家意誌就是朕的意誌、朕的意誌無往而不勝的錯覺。秦始皇在營建他的大帝國時,難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幹些勞民傷財的事。
如果僅是在言論上限製“黔首”自由,問題倒還不大,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是靠嘴皮子或筆杆子吃飯的。可是浩大的工程、繁重的勞役,還有遷徙富戶、衛戍邊疆等等,都勢必要影響到民生。
老百姓活得不安穩,他們也就不想讓這帝國安穩了。這才是大秦帝國致命的軟肋。
在秦始皇的功績中,就有一些這樣負麵的東西,愈演愈烈,後患無窮,足可給後世統治者以刻骨銘心的教訓。
他的負麵“功績”之一,是修建阿房宮。
秦始皇是喜歡豪華建築的人,在滅六國時,每滅一國,就要把該國的王宮複製下來,在鹹陽原樣造一個,這大概算是曆史上最早的“建築世博會”了吧。這些宮殿群,規模達到什麽程度?鹹陽一帶東西八百裏,離宮別館,連綿不絕。就算是有人“窮年忘歸”——走上一年,也不能逐個看遍。
但這些建築,仍不能讓他滿足。就在秦始皇親政之後不久,即在豐鎬(今陝西長安)開始營建空前絕後的超級皇宮——阿房宮。
這阿房宮,有多大?不好估摸。因為它修建了快10年也沒最後完工。單說正殿的規模就很嚇人,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殿上可同時坐一萬人,殿前廣場上可容納十萬人。古代的人口少,設計這麽大的廣場想幹什麽?隻有偉人才知道了。
宮殿的四周,迴廊環繞。從殿前直通南山頂上的宮殿。又建有一座天橋,淩空飛架渭水,直達鹹陽。
先秦時代的宮殿,不像明清的北京故宮那麽世俗化,早先的宮殿更高、更複雜、更富有奇幻感。
阿房宮采用的技術,也是一流的。為防刺客混入,前殿用磁石做門,四夷來朝的使者中,如果有身懷利刃的歹徒,立刻就有機關“哢嚓”一聲攔住。
秦始皇把滅六國時搶來的美女、鍾鼓樂器,都安置在阿房宮,以至於“後宮列女萬人,氣上衝於天”!
唐代詩人杜牧曾做了一首《阿房宮賦》,把當年盛況想象了一番,估計與事實差不太多。開篇的第一段,就氣勢壓人:“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
這樣的宮殿,施工延續了10年,罪孽真是大了。
秦始皇的負麵“功績”之二,是修建驪山陵。
深宮大宅是現世的住房,與營建阿房宮幾乎同時,秦始皇又開始了修建來世的住宅,也就是後世叫做秦始皇陵的墓園。
秦始皇陵在鹹陽的芷陽一帶,占地56平方公裏,其墳頭經過兩千年的風雨侵蝕,至今仍有46米高,屹立於臨潼之南,與驪山並立。據考證,當年的高度竟有120米,令人目瞪口呆。
在這座宏偉的人造山丘下,有一個迄今未能知曉詳情的地宮。為防泄密,當年修建地宮的能工巧匠,在始皇帝落葬後全部被封殺在墓中,因此地宮的建製、形狀如何,沒有片紙資料留存下來。
我們隻能從《史記》上的隻言片語想象這個地下世界——穿鑿了三層地下水,用銅汁澆鑄成墓室,將天下奇珍異寶搜羅來,堆積成山。又用水銀製作了人造的江河大海,流動不止。天棚頂上畫滿天文景象,地麵畫著地理圖案。又用東海人魚的油脂做燈,長明不熄。
這樣壯麗的地宮,絕大多數讀者大概今生無緣得見了。但是從1974年在驪山腳下挖出的秦兵馬俑坑來看,秦始皇陵有多神奇,就能品味一二。要知道,這個坑,不過是驪山陵外圍的一個小小的部分。
它足以讓一個人不朽!
這浩大的工程,確實保住了秦始皇的靈魂兩千年不受侵擾,因為誰也組織不起那麽大的一支盜墓隊伍。
可是,偉業不可能憑空而起。修建阿房宮、驪山陵這兩個大工程,不知耗盡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史料記載,共動員了70餘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刑徒。
這就要提到秦始皇的第三個“負麵”功績了——法網太密。
秦法嚴苛,人民動輒獲罪,當時的刑徒在服勞役時,要穿赭色衣服,《漢書》上說“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見犯罪者之多。
秦朝的律令,刑徒是沒有刑期的,要一直服役到死。這就使幾十萬、幾百萬人毫無解脫的希望。人不怕苦,也不怕窮,就怕永無希望。遍地的刑徒,以及更多的害怕自己將成為刑徒的人,就成了大秦帝國潛在的掘墓人。
法家理論向來有神化法律的傾向,秦崇尚法家,傳統上就是嚴刑峻法,到了商鞅變本加厲,主張“輕罪重罰”。秦始皇則集一切之大成,將帝國變成了一張大法網。
秦的法律相當完備,涵蓋各個領域,超出了我們現代人的想象,涵蓋了刑法、刑事訴訟、官吏賞罰、所有製、農田水利、山林保護、軍隊管理等等方麵,條文細密,可以說辦什麽事都有法可依。
如果僅止於此,倒也不可怕,法律嚴密還不好嗎?可怕的是秦律鼓勵告密,鼓勵父子、兄弟、夫婦間互相告密。規定“告奸一人得爵一級”。
在這樣的法網之下,即使不出冤案,人也活得戰戰兢兢,人與人的互信蕩然無存。
不僅如此,秦從孝公起,就實施連坐法,一人犯罪,親屬、鄰裏、同事都要連坐,判死刑也有滅三族、七族的。這樣牽連起來,誰還敢說我一輩子也不可能犯法?無怪乎秦帝國的刑徒那麽多。
秦始皇的第四個負麵“功績”,是大遷徙。
以各種名義,把成千上萬的人口遷移到別處,大概是專製者的通病。中國人“安土重遷”,一般都故土難離,搬一次家,長途跋涉,拖家帶口,到了新地方又要適應生存環境,何其難也!幾十萬人口的大遷徙,有多少是出於必要,有多少是為了顯示權力,就很難說清了。
自六國統一後,秦帝國在不到10年時間裏,竟然進行了20餘次人口大遷徙。秦亡,其是就是這麽折騰的。後來的陳勝吳廣大起義,就是在遷徙中發生的問題。
大遷徙的目的與對象,分幾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為了懲罰,對象是六國貴族遺民、犯罪者的家族,名義上統統叫做“不軌之民”,如何叫“不軌”?就是當局認為靠不住的,把你從原地遷走,省得盤根錯節。
第二類,是為了充實邊疆,這還算是正常移民,政府有獎勵,對移民往往免去10多年的徭役,或者拜爵一級。
第三類,是為了修工程,征發大批人口,長途遷徙去修阿房宮、驪山陵,還有長城。
被遷徙到邊疆地方去的,不光有刑徒,還有商人、欠債者、官員瀆職的,說讓你走你就得走。
上述都是從好地方往苦地方遷徙,隻有一次是倒過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遷各地富豪十二萬戶到鹹陽,這麽做,是為了充實首都。
秦始皇的第五個負麵“功績”,是征越遭遇慘敗。
我們印象中的秦軍,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雄師,即便是國家瓦解了,這支軍隊到最後仍然很兇猛。
其實,秦軍在始皇時代也有過恥辱的慘敗。大敗秦軍的,不是六國中的任何一國,而是不起眼的越人。
春秋時期的“百越”,應該說是一個大族群了,人數眾多,占地遼闊,其地域絕不止粵地,還包括今天的湘、贛、桂、浙。百越的一支,曾建立過強大的越國,與吳國爭霸,出了勾踐這樣的大英雄。
越國亡於楚國。秦滅楚後,順帶把越國的遺民也擺平了。可是大多數的百越,住在嶺南,他們仍不服,
秦始皇就派了屠雎為主將,率50萬大軍,分五路進兵湘粵。以正規軍來對付遊兵散勇,結果應該是沒有意外,但秦軍與越人苦戰了三年,人不解甲,馬不下鞍,最後卻是大敗。
主要問題是秦軍戰線太長,後勤不濟,雖然曾鑿渠以運糧,但供應還是不足。再就是牛刀殺雞,使不上勁兒。秦軍出擊,殺掉了越人的君主,越人不但不降,反而都跑進叢林,寧願與猛獸為伍,也不做秦軍的俘虜。君主死了,他們就推選出勇猛之人為將,襲擊秦軍。最後秦軍師老兵疲,主帥屠雎被殺,秦軍“流血伏屍數十萬”,基本上全報銷了。
這當然不是最終結局,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卻被打破了。
後來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大批水軍南下增援,又征發了大批閑雜人等戍邊,長期駐屯。秦始皇還給士兵們派去了15000名剩女作為婚配。在長期戍邊的政策下,才慢慢平定了百越。
在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後,又征發50萬罪徒去南疆屯墾戍邊,最後才搞掂了這片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