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呂不韋要編撰這本書的,是戰國後期著名的“四大公子”。


    哪四位呢?是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國的孟嚐君。


    四位風流倜儻,仗義豪俠,都結交了不少賓客。呂不韋以他們為標杆,覺得秦之強大,天下無敵,卻在意識形態上乏善可陳(諸子百家無一個出自秦),這是秦國之恥。於是他也廣招天下學士,厚而待之。


    那時各國有很多才辯之士,如大儒荀卿,就是被春申君養起來的,神閑氣定,寫出了傳世名作《荀子》。呂不韋也如法炮製,命食客將各自見聞記下,精心組織成篇。


    這部《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篇數固定,外加一個序言,共計161篇。


    其中“十二紀”是全書的要旨,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四部分。本書的涵蓋廣大,號稱要“(效)法天地”,所以“十二紀”就是象征天,以十二月令為篇章序列。《春紀》談養生之道,《夏紀》談教育及音樂理論,《秋紀》談軍事,《冬紀》談道德品質。


    “八覽”,是從開天辟地說起,說到做人、治國、明理。涉及了馭民之術、為君之道等等。“六論”,則是雜論各家之說。


    這書對於儒法各家,並不是簡單雜湊,而是各取其精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提倡治國要“以德以義”,以高尚風氣熏陶之,那麽國家即使不賞賜,百姓也爭著立功;即使不懲罰,邪惡也自動終止(不賞而民功,不罰而邪止)。


    這是秦國意識形態裏一貫很缺乏的禮義教化。治國安邦,不講禮義如何能行??


    書是門客所寫,呂不韋參與了多少很難說,但他完全不知曉內容是不可能的。呂不韋是秦國曆史上很少見的有儒家色彩的客卿。這書,也就是在他名下才能有這種高論。


    《呂氏春秋》對法家的權術、黃老的無為而治、墨家的“非攻”、“尚賢”,也都統統拿來。


    成書以後,計有20多萬字,若折算成現代漢語,怕是要超過百萬字的容量。呂不韋對這個成果甚為滿意,為了製造轟動效應,他將書掛在鹹陽的城門上,懸賞千金,聲稱“各國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即賞給千金”。結果,無一人敢來領賞。


    呂不韋很自負,覺得這書可以“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也就是終極真理了吧。


    隻可惜了,這樣一部為建立帝國而準備的巨著,後來沒排上用場。


    ——獨裁的政治家,都希望一口吃成個胖子。


    一位青年執政者虎視天下


    莊襄王年輕時困頓邯鄲幾十年,可惜即位才三年,就一命嗚唿了。


    他清楚這王位是怎麽來的,在位的三年,他兌現了當初在邯鄲對呂不韋的承諾——“分秦國與君共之”。三年中所有的軍國大權,都是讓呂不韋管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戰國末期尚有如此的豪俠之風,君王也不例外,不似後世的一律過河拆橋。


    接著,就是13歲的嬴政即位,當了秦王。


    小孩子不能親政,還要讀書,軍國大權仍舊在呂不韋手中。


    呂不韋在邯鄲時,就是嬴政的“伯伯”,現在的地位更加隆寵,由丞相尊為“相國”。嬴政還正式稱他為“仲父”。


    什麽是“仲父”?這是古漢語,若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很親切了,相當於“叔叔”、“二爹”之類。


    此時秦國的權力中樞,沒有比他權力更大的男人了。華陽太後和剛升格為太後的趙姬,雖然能分享王權,但畢竟是女人,不能參與具體操作。


    呂不韋就成了秦國的天下第一人,無人可轄製。他不僅有門客幾千,還有童仆上萬,封邑十萬戶。當初“千金買國”的投資,已有百倍的收效。


    他當然也知道這魔術成功的前提是什麽,所以對莊襄王感激不盡,對秦國死心塌地。


    此時的秦國,三分天下有其二,“諸侯服秦,譬若郡縣”。秦統一天下,隻是個時間表的問題了。


    出於內心感激和客觀上的形勢,呂不韋才想到了為秦國製定一套宏大的意識形態。《呂氏春秋》那種百科全書式的架構,就是要為萬世立法。當然,他本人也想借此名垂千古。


    可惜,他的大夢,被一個他再熟悉不過的後生之輩給粉碎了。


    這個後生,就是口口聲聲叫他“二爹”的秦王嬴政。


    嬴政小的時候跟母親在邯鄲是如何苦熬的,迴到秦國又是如何在深宮中長大的?情況都不詳。但可以想象: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折騰,足以形成一個少年叛逆、偏執的性格。


    嬴政即位之後的前九年,秦國的政治格局幾乎沒有變,仍是呂不韋一手遮天。


    呂不韋的權力來源,就來自他以前轉讓給公子異人的趙姬,趙姬現在是秦王的母親,那麽呂不韋這位老關係戶的權勢,就不會有什麽問題。


    但是,問題也恰恰就是在這九年中釀成的!


    在這一時期,畢竟是換了國君,秦國對外擴張的腳步放緩了下來。很多內部的問題,需要理清。


    首先是平定新邊疆的叛亂。出亂子的地方,是莊襄王時代並入的國土——晉陽。這地方原屬趙國,被秦將蒙驁帶兵拿下,但是晉陽的老百姓不服管,趁著秦國連換國君的時機,舉兵叛亂。


    亂子越鬧越大,波及到了鄰近城邑,趙國當然也要在暗地裏資助一把。


    最後帶兵去把叛亂平息的,還是蒙驁。


    接著又有長安君成蟜,在嬴政上台八年時,受命率師討伐趙國,在半途突然發動叛亂。這個長安君,是嬴政的同父異母弟弟,也就是並非趙姬所生。成蟜的年紀,據猜測大概比嬴政小兩歲,應該也在邯鄲出生。當年的異人受到呂不韋資助,估計也養了二奶、三奶。


    秦王嬴政此時尚未親政,但他親口下令平叛,還要求把所有跟隨成蟜造反的軍吏全部殺掉,死者計有數萬人。就連無辜百姓也遭了殃,因成蟜是在屯留(今屬山西)造反的,所以屯留的全部老百姓都被發配到臨洮(今屬甘肅),一次就遷徙了數十萬人。


    嬴政果斷狠辣的法家特色,於此可見一斑。


    因為史料缺乏,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撲朔迷離。據說是由於成蟜的存在,構成了對嬴政王位的潛在威脅,因此呂不韋處處欲製成蟜於死地,讓成蟜伐趙也沒幹什麽好心。逼得成蟜在伐趙途中降了趙,還接收了趙王給的一塊封地,叛亂之後死在了屯留。具體是怎麽死的,說不清了。


    這一時期,秦國還出了一個世界史上最年輕的政治家甘羅。“甘羅十二做宰相”,在後世已成中國民間俗語,可見這小孩是何等超群絕倫。


    甘羅的祖父叫甘茂,也是秦國一位名臣,曾任左丞相。後來遭到排擠,被迫逃離秦國,可憐巴巴地死在了魏國。甘羅小小年紀欲求出路,就投到了呂不韋的門下,成了最年輕的門客。


    甘羅之所以成為史上最年輕的政治明星,是由於口才好、會協調。


    當時秦國打算聯燕攻趙,與燕國展開了友好外交。燕國方麵答應得很痛快,送來燕太子丹作人質,要求秦國派一名大臣去燕國為相。


    燕太子丹已經來了,可是受命去燕國做相國的張唐,卻提出了一個不想去的理由:前去燕國要途經趙國,以前自己曾帶兵打過趙國,到今天也還是趙國的通緝戰犯,怎麽能去自投羅網呢?


    這理由畢竟也是個理由,呂不韋還真拿他沒辦法。這時候,小小門客甘羅自告奮勇站出來,說他願意去勸說張唐赴任。


    呂不韋噓了他一下:小孩子有什麽能耐,吹什麽牛?甘羅卻振振有詞地答道:“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難道就不能讓我試試麽?”


    呂不韋半信半疑,說那你就去吧。


    甘羅得令,一副少年意氣,駕著馬車就去見張唐。


    張唐當然知道,這小孩兒是呂不韋派來的說客,就靜聽黃口小兒能有什麽說法兒。


    甘羅也知道,假如單單曉以大義,對這個老臣是沒用的,於是出人意料地提了個問題:“卿之功,與武安君相比,如何?”


    張唐淡淡笑道:“武安君戰勝攻取,不知其數;攻城墮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羅故作認真地追問了一句:“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麽?”


    張唐說:“知之。”


    甘羅又問:“那麽當年的應侯範雎與我們文信侯,哪個說了更算?”


    張唐承認:“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權。”


    甘羅再追問:“卿明知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權麽?”


    張唐似乎體會到了什麽:“知之。”


    甘羅立刻點出了要害:“當初應侯想伐趙,武安君百般刁難,結果被攆出鹹陽七裏,絞殺之。現在文信侯請您赴燕為相,而您不肯行,那我就不知您將死在哪裏了!”


    張唐聞言,驚出了一身冷汗,連忙拜謝道:“我就按你這小孩子說的辦!”說完,就讓手下備車備馬,包紮禮品,定下了啟程赴燕的日期。


    甘羅順利複命,對呂不韋說:“請借給臣車五乘,我為張唐此行,去趙國做一下鋪墊。”


    此次秦國聯燕,目的是想奪取趙國的河間之地,以擴大秦國的河間郡。呂不韋見甘羅如此伶牙俐齒,就同意派他去趙國遊說——要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好?


    那邊廂趙悼襄王早就聽說秦燕兩家在勾搭,心裏正慌著,忽聞秦國有特使來,連忙破例迎出郊外20裏,以大禮相待。


    一看來者竟然是個孩子,趙王著實吃了一驚。禮畢後,甘羅仍是先發製人:“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入秦為質了麽?”


    趙王說:“聽說了。”


    甘羅再問:“聽說張唐已經去相燕了嗎?”


    答:“聽說了。”


    甘羅說:“燕太子入秦,證明燕不欺秦;張唐相燕,證明秦不欺燕。秦、燕不相欺,就將伐趙,趙國可就危險啦!燕秦之所以不相欺,其原因,就是想攻趙,擴張河間的地盤。我勸大王您就交給我五個城,滿足秦國對河間的胃口,我就能保證秦國送迴燕太子,與強趙聯手而攻弱燕。這樣的話,趙國所得又豈止五城?”


    趙悼襄王被這小孩子給侃懵了,立刻同意,把河間五城的地圖、戶籍交給了甘羅,秦燕聯盟隨即瓦解。然後趙國反手就去攻燕,奪得上穀三十六縣,分給了秦十分之一。


    甘羅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白得趙國五城,又分贓得到燕國三城還多,一共八個多城,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秦王嬴政認為這小家夥真是太有才了,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還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原樣賞給了他。由於丞相和上卿在當時官階差不多,民間便演繹出了“甘羅十二為丞相”的說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霸業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澤天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澤天下並收藏帝國霸業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