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範中流要在軍校講課,我現在一共才四個教官,要帶一千七百多人,範中流走不開。施策呢,我看小夥子挺能幹。”
“他不懂,跑跑船還行。算了算了,我迴去了,自己好好想想。”李穎修擺擺手。
迴到李氏船行,也就是現在南洋實業總局的總部,李穎修給自己倒了一杯茶,開始思考。
他拿出一張白紙,用毛筆在上麵畫了個大大的圈。這就是自己所管得到的“經濟”範疇了。他信馬由韁的在紙上寫下:絲綢、茶葉、瓷器、煤、鐵、軍火、糧食、棉紗、酒、糖、鹽。寫到“鹽”的時候,李穎修又記下“漕運、關稅、勞役”三項。他漸漸覺得有眉目了。
他把自己所能接觸到的經濟事項總結為四個大的類別。
第一類,是清政府征收的各種稅收:糧稅、鹽稅、漕稅、關稅和勞役。每年廣東,要上交朝廷六百萬兩的各種收入。給廣西兩百五十萬兩的協餉。如果把給朝廷的和給廣西的這八百萬兩扣下來,加上廣東本來就有的收入,每年可以收到一千萬兩。這樣,朱雀軍就有了基本的軍費來源。廣東已經化為經濟特區,現在要把稅收這一塊變成通商洋務善後使的職權範圍,還要動動腦筋。不過,不急,先等朝廷的旨意下來。
第二類,是出口盈利大項:絲綢,茶葉,瓷器。《辛醜和約》中破除了十三行的進出口專營權。但南洋實業總局應該可以從貨源上實現壟斷,以保持這三種商品的高額利潤。
同時,要防止技術流失,比如,在另一個時空英國人1851年就會派遣間諜福均進入中國,竊取了茶葉種子和工人運到印度阿薩姆去種植,3年後,福均完全掌握了茶樹的種植與製茶的技術。1886年,中國茶葉出口13.4萬噸,創下曆史最高記錄,然後轉入全麵衰落,出口量不斷下降。從此,印度的紅茶憑借較低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占據中國紅茶的市場,中國的茶葉貿易招到了巨大的打擊。茶葉也從高利潤的貴族飲品變成了街邊的大路貨。另外,像景泰藍、龍須草席等等傳統工藝外泄,也是深刻的教訓,這個時空,不能重蹈覆轍了。
同時,技術上也要加以改進,比如絲綢,要引進江浙一帶的闊葉桑,同時建一個農藝學堂和繅絲廠,建鍋爐用來製幹繭和煮繭。繅絲主要是農村的副業,並沒有有組織的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
想到這裏,李穎修豁然開朗,以繅絲業為導線,建立一個收繭的網絡,深入農村基層,建立據點……這已經是社會改造的範疇,要和楚劍功好好商量。
李穎修把思路收迴來,繼續寫他的經濟計劃。
第三類,是重要的民生物資:糧食、製糖、酒類、榨油植物,這些不僅重要,而且利潤高。
第四類,是為軍工生產服務的重工業。槍械廠,火炮廠、彈藥廠,被服廠。上遊的煤礦、鐵礦和鋼鐵廠,嗯,蒸汽機,造船廠……
61 打碎舊世界
7月17日
“建繅絲廠?”楚劍功問,“這種事情不是你在管麽?和我說幹什麽?”
“是這樣,”李穎修琢磨了一下自己的措辭,“繅絲業目前還是以農村零散的小手工作坊為主,無論廣東還是江浙,都是如此。”
李穎修要建立繅絲廠,就必須去農村收繭。那麽,散布在農村的這些零散小作坊,要麽依附於南洋實業總局的繅絲廠,變成供應方,要麽被擊垮,被消滅。繅絲業隻是第一步,別的農村副業作坊遲早要過這一關。
“消滅小作坊主?現在就要開始麽?是不是再等等?”
“我也沒底,所以和你商量。”
李穎修和楚劍功都來自另一個時空,另一個時空的曆史是這樣的。
對於延續了整個清朝中前期的中國來說,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其實是停滯的。農忙的時候占用絕大多數農民的勞動力和時間-農閑了剩餘勞動力從事依附於農村的簡單手工業和運輸業——再次在農忙的時候全力投入農業生產,如此往複,一年又一年。
這個自明朝而來的傳統經濟方式,如果沒有外力破壞,就會在土地畸形兼並中逐步發展出一個商業繁榮的末世,然後被無數饑民的暴動徹底摧毀。新的王朝輪迴。在這個傳統的循環中,以家庭單位參與經濟活動的農民,不但是農產品的生產者,也是依附於農村的小作坊的勞動力提供者。中小地主不但是地主,也是小作坊主,小運輸主。
可是清朝的末期,不是明朝的末期。1840年之後,門戶逐漸開放,隨著資本主義的逐漸影響,東南沿海少數城市開始出現了帶有明顯資本主義色彩的新式作坊開始出現了,新的組織結構,新的技術,讓他們效率遠遠高於傳統小作坊。
於是,靠近新式作坊的傳統作坊破產,新作坊獲得更多的利潤,變得更強大,更遙遠地方的傳統作坊在競爭中破產。失去了傳統作坊的農村,也就開始了急速的衰敗。
農閑期不能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過於遠離家鄉,當不能在附近作坊打工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自耕農逐步喪失購買力,更快的破產。喪失購買力會加速傳統作坊的破產,也會大大壓低農村的人力成本,讓雇傭勞動的利益超過傳統永佃製。於是,更多的地主采取雇傭經濟的方式,進一步惡化農村的傳統經濟結構。
“然道這樣不好嗎,打破農村傳統的經濟結構,摧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到來。”楚劍功振振有詞。
“是的,從宏觀的曆史來看。這是曆史的必然。但是,曆史的洪流摧毀了舊的經濟製度,依附於舊的經濟製度而生活的人就必然心懷怨恨。我們還是繼續迴顧一下另一個時空的曆史吧。”
在這個不斷惡化的漩渦中,中小地主,中小作坊主的子弟們對整個舊時代充滿了憎恨。橫行不法的洋人、軍閥的剝削,買辦的洋貨入侵,城市新興作坊主抽骨吸髓的壓榨。誰是罪魁禍首?北洋統治的時候,那就是北洋。於是大批的進步青年南下廣東,去考黃埔軍校。
中小地主子弟會支持“平均地權”甚而共產主義?顯然不是嘛。他們去黃埔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北洋的統治,打碎這個舊世界。
“你說的我明白,但是,你沒有辦法解釋在推翻北洋之後,還會有人繼續革命。”
“當然要繼續革命!”李穎修大叫起來。“打垮了北洋,常凱申同學能改善這些問題嗎?”
1929年關稅談判,明麵上是關稅平等,但實際放棄了關稅保護。麵對的是美歐完成工業化後的商品傾銷和資本擠壓。隨後,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夾縫中發展起來的中國民族資本大規模破產。
沒有破產的那些呢,製造品沒技術優勢,沒數量優勢,那就隻好價格優勢了。價格優勢怎麽來的?更殘酷的內部剝削。更大範圍的傳統經濟破產瓦解。於是,破產農民和進步青年,將憎恨的目標轉向買辦。他們投身於共產黨,要摧毀常凱申所代表的買辦經濟體係。那些進步青年不是什麽高級領導人,而是千千萬萬高喊著為了新中國,前進而舍生忘死的基層指導員。
“你要知道,摧毀傳統鄉村經濟的,不是共產黨,而是買辦。鄉村農民,中小地主種糧競爭不過美國麵粉和東南亞大米,開作坊不是大城市新式作坊和洋貨的對手,還要承受苛捐雜稅的盤剝,所以隻能破產。破產越多,憎恨越烈,願意追隨毀滅舊世界的人越多,飛蛾撲火的熱情越高。”李穎修最後總結說。
“我們不是買辦。”楚劍功反駁道。
“對,我們不是買辦。但摧毀農村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有可能成為廣大失地農民和破產地主憎恨的目標。如果所有的破產地主和自耕農飛蛾撲火一般來和我們拚命,你怎麽辦?我退一步還可以做胡雪岩,你呢?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說了這麽多,你準備怎麽辦?”
“話題迴到繅絲廠。”李穎修說,“我決定在廣東境內,選取一些田地,作為專用的桑田。我盡量找一些自耕農,避開大地主。這些自耕農呢,我會指導他們,成為專門的養蠶戶。然後我們將這些養蠶戶,組織起來,建成一個收繭網絡。”
“這個收繭網絡,就是我們在鄉村建立組織的開始?”
“太對了。由於我們控製著下遊的繅絲業,那麽這個收繭網絡自然會受到我們的控製。以後,我們按同樣的方法建立收糧網絡,建立商品糧體係。”
“最後將這些網絡統合起來,改組成基層的農村政權。”楚劍功插嘴說。“最後,進行土改。”
李穎修不由自主的皺了一下眉頭:“土改……還是到時候再說吧。”
楚劍功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控製繅絲業,你有把握嗎?”
“人力無法戰勝機械,烏合之眾無法戰勝組織。實際上,自工業革命以來,歐洲的絲織業已經進入機械時代,絲綢生產技術已經超過了中國。”
從1750年至1850年這段時期,是中國桑蠶的養殖朝著更為科學的方法取得明顯進展的時期.這個過程是與養蠶從農民的家庭養殖更多地向繃絲廠或較大的產絲企業養殖轉移相一致的。尤其是在意大利,許多埋頭苦幹的科學家和農學家就桑蠶的生活習性進行了實驗井作了大量觀察。這些習性關係到桑蠶產絲的數盈和質盈。他們的研究發現對增加蠶絲生產工業的效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是在意大利,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實驗表明,對詞養蠶幼蟲的養蠶房人工升溫是極為有利的,這可以避免溫度有過大的變化。為保持蠶的健康,人們發現充足的通風和相對幹操的空氣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要建立溫室。給養蠶戶貸款。”
“隻要他們找我們借錢,他們就會服從我們,習慣我們的紀律,習慣我們做事的方法,最終習慣我們的思想。”
“現在我們說迴繅絲業。英國人和意大利人、法國人,已經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手動機械。現在最通行的是1825發明的希思科特繅絲機和魯瓦耶撚絲機。更重要的,是采用蒸汽鍋爐來處理絞絲。”
“機械方麵,需要采購嗎?‘
”采購幾台樣機就夠了,這些機械的結構很簡單,在另一個時空,繼昌隆絲行就是自己仿造的繅絲機械。”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工人的組織,建立一個近代的企業,實現組織化生產。”
“我們控製絲綢的利潤能有多久?”
“外國的桑、蠶品種不好,要壟斷絲綢的利潤,關鍵在於控製蠶種和桑種。”
“你對繅絲業怎麽這麽熟悉。”
“因為我的有一篇論文就是《繼昌隆與民族資本》,裏麵的主線就是中國繅絲業的發展。對了,自動梳絲機是在1880年發明的,但實際上,目前已經具備了製造它的一切技術條件,找幾個老工匠和織絲工人,我給他們講講要點,他們應該能夠將梳絲機造出來。”
“太樂觀了。”楚劍功不以為然。
“造不出來也沒關係。”李穎修笑了,“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用繅絲業,將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工業化的組織。”
“是啊,組織萬歲。你為什麽不仿效英國人,從棉紡織業上著手呢?”
“因為棉紡織業的技術優勢在英國人一邊,而絲綢業的總體技術優勢在我們一邊。至少在桑、蠶的品種,以及生絲的質量上是這樣”
“而且,”李穎修補充說,“相對於棉紡織業和糧食加工,繅絲業的影響麵比較小。這樣,我們可以從容的摸索經驗。萬一有些事情我們做錯了,局麵也不至於敗壞到不可挽迴。”
7月19日黃埔
荒涼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大風吹拂之下,三麵大旗獵獵作響。左邊的大旗上大書“彰武軍節度使”,右邊的大旗上寫著“驍騎衛大將軍”,中間的方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李”字。旗下站著一人,金盔金甲,手持金劍。
他的麵前,一派軍官單膝跪地,那大將軍說道:“監軍建在隊上。”隻見那一排軍官的頭頂上飄出一排排的金色的數字:
忠誠+10,勇敢+10,團隊+10,必殺技發招率+50%……
一排金光亂晃,楚劍功耳朵裏嗡嗡作響,他又驚醒了。
自己又做怪夢了。上次做這樣的夢,是朱雀軍在湖南開營的時候。而這一次,是黃埔講武堂開學。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不知道以後開陸軍大學會夢見什麽。
擁有一支傳奇般的幹部隊伍,義無反顧,舍生忘死,可謂每個統帥的夢想吧。
但是,從來就沒有傳奇。指導員,也不過是冰山露在水麵上的部分而已。深藏於水下的,是如同蛛網般的組織。自己夢中那魔力般的口號,真正的版本是“支部建在連上”,支部,由具體的成員組成的組織,而非形單影隻的孤膽英雄。如果組織毀滅了,就算把每名士兵都冠以指導員的頭銜又能怎樣呢?
前段時間選出的一千七百名守闕銳士早已經整隊完畢。楚劍功騎著馬,向著黃埔行進。前幾天就已經選定,講武堂設在黃埔,廣東水師的老營。
楚劍功和李穎修之所以選定黃埔,完全是一種精神寄托。他們就是要按黃埔模式,建設一支精幹的幹部隊伍。
這支幹部隊伍,依附於組織之上。組織墮落了,這支幹部隊伍也就毀滅了。出於自我求生的本能,這支幹部隊伍也會追求組織的純潔性,特別是在組織的預設目標還沒有達成的時候。在另一個時空,有個很簡單的例子,1927年的8月1日,那麽多的黃埔子弟,放棄了已經到手的功名利祿,跟著幾乎已經毀滅的組織走。
現在在這一個時空,楚劍功希望的是,有這樣一支隊伍,即使楚劍功和李穎修出了意外,殘存的守闕銳士們也會繼續走下去。不知道道路如何不要緊,受到沉重打擊也不要緊,隻要組織的傳承還在,就一定可以成功。
一千七百人,實在太龐大了,特別是對於隻有四名教官的黃埔講武堂來說。楚劍功沒有辦法,在昨天已經進行了一次篩選,識字的六百多人為第一期。不識字的一千多人為預備第一期,他們將在半年的識字課後成為黃埔講武堂第二期。識字的標準非常的低:會寫自己的名字,會從1數到100
經過兩個小時的行軍,現在,楚劍功他們已經來到了黃埔,李穎修,陸達,傑肯斯凱等人已經等在這裏了。
“同袍們,今天,我們黃埔講武堂,就正式開班了。”
眾人歡唿起來,三十名禮兵十人一組,對天鳴槍十響。槍聲很整齊,給場上帶來幾分肅穆。
“預備第一期的一千人,按區隊帶迴,下午開大會。”
區隊長們開始吹哨子,整隊。守闕銳士們排成單人縱隊,去營房。現在,場上就剩下六百多名第一期的學員了。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你們的教官。”楚劍功大喊,“第一位,基本戰術教官,傑肯斯凱。”
傑肯斯凱今天把皮鞋和衣服上的銅扣擦得蹭亮,他踏上一步,舉起佩劍,行了個法國近衛騎兵的持劍禮。
“第二位,是參謀統籌教官,肯尼夫萊特。”
肯尼夫踏上一步,幹淨利落的行了個美式軍禮。
“第三位,工程與測繪教官,範中流。”
範中流懶洋洋的走上一步,揮了揮手。
“第四位,炮兵與步炮協同教官,懷特拉比斯。”
板甲大白兔瀟灑的往前一站,脫帽致意。
嗡……下麵的朱雀軍士兵議論起來。
“吵什麽,你們沒學過條令嗎?”楚劍功發火了。
“報告!”站在前麵的士兵舉手示意,看到楚劍功點頭了,這名士兵問道:“這個炮兵教官不是被我們抓住的洋鬼子嗎?他怎麽能當教官?”
“被抓住怎麽了,那天在硯山頂,我們的炮兵老也找不到準頭,後來在黃家村,英國人的炮兵讓我們吃了大虧,你們都忘了嗎?懷特拉比斯是專業炮手,來教導我們怎麽開炮,你們有誰不服氣?出來比試比試。”
看看沒有人做聲了,楚劍功接著說:“現在,你們會分成四個區隊,每個課堂都是一個區隊上課。四位教官,同樣的課程要講四次,你們學的也是同樣的課程。朱雀軍現在擴大了,將有接近;一萬七千人人,一百個連。講武堂畢業的時候,總成績最好的區隊將擔任各連的守備,其他的隻能做千總和把總了。注意,我說的區隊總成績,也就是說,同一區隊的學習時要互相幫助。明白了沒有。”
“明白!”
“傑肯教官每天要在白雲山大營領早操,所以他每天下午過來上課,其他三位教官雖然也都有另外的工作,但都在黃埔辦公。肯尼夫萊特兼任教務長。懷特拉比斯的炮兵教導連也會調到黃埔,一方麵方便他們自己的訓練,一方麵便於大家直觀接觸炮兵。”
“明白!”
“他不懂,跑跑船還行。算了算了,我迴去了,自己好好想想。”李穎修擺擺手。
迴到李氏船行,也就是現在南洋實業總局的總部,李穎修給自己倒了一杯茶,開始思考。
他拿出一張白紙,用毛筆在上麵畫了個大大的圈。這就是自己所管得到的“經濟”範疇了。他信馬由韁的在紙上寫下:絲綢、茶葉、瓷器、煤、鐵、軍火、糧食、棉紗、酒、糖、鹽。寫到“鹽”的時候,李穎修又記下“漕運、關稅、勞役”三項。他漸漸覺得有眉目了。
他把自己所能接觸到的經濟事項總結為四個大的類別。
第一類,是清政府征收的各種稅收:糧稅、鹽稅、漕稅、關稅和勞役。每年廣東,要上交朝廷六百萬兩的各種收入。給廣西兩百五十萬兩的協餉。如果把給朝廷的和給廣西的這八百萬兩扣下來,加上廣東本來就有的收入,每年可以收到一千萬兩。這樣,朱雀軍就有了基本的軍費來源。廣東已經化為經濟特區,現在要把稅收這一塊變成通商洋務善後使的職權範圍,還要動動腦筋。不過,不急,先等朝廷的旨意下來。
第二類,是出口盈利大項:絲綢,茶葉,瓷器。《辛醜和約》中破除了十三行的進出口專營權。但南洋實業總局應該可以從貨源上實現壟斷,以保持這三種商品的高額利潤。
同時,要防止技術流失,比如,在另一個時空英國人1851年就會派遣間諜福均進入中國,竊取了茶葉種子和工人運到印度阿薩姆去種植,3年後,福均完全掌握了茶樹的種植與製茶的技術。1886年,中國茶葉出口13.4萬噸,創下曆史最高記錄,然後轉入全麵衰落,出口量不斷下降。從此,印度的紅茶憑借較低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占據中國紅茶的市場,中國的茶葉貿易招到了巨大的打擊。茶葉也從高利潤的貴族飲品變成了街邊的大路貨。另外,像景泰藍、龍須草席等等傳統工藝外泄,也是深刻的教訓,這個時空,不能重蹈覆轍了。
同時,技術上也要加以改進,比如絲綢,要引進江浙一帶的闊葉桑,同時建一個農藝學堂和繅絲廠,建鍋爐用來製幹繭和煮繭。繅絲主要是農村的副業,並沒有有組織的進行大規模工業生產……
想到這裏,李穎修豁然開朗,以繅絲業為導線,建立一個收繭的網絡,深入農村基層,建立據點……這已經是社會改造的範疇,要和楚劍功好好商量。
李穎修把思路收迴來,繼續寫他的經濟計劃。
第三類,是重要的民生物資:糧食、製糖、酒類、榨油植物,這些不僅重要,而且利潤高。
第四類,是為軍工生產服務的重工業。槍械廠,火炮廠、彈藥廠,被服廠。上遊的煤礦、鐵礦和鋼鐵廠,嗯,蒸汽機,造船廠……
61 打碎舊世界
7月17日
“建繅絲廠?”楚劍功問,“這種事情不是你在管麽?和我說幹什麽?”
“是這樣,”李穎修琢磨了一下自己的措辭,“繅絲業目前還是以農村零散的小手工作坊為主,無論廣東還是江浙,都是如此。”
李穎修要建立繅絲廠,就必須去農村收繭。那麽,散布在農村的這些零散小作坊,要麽依附於南洋實業總局的繅絲廠,變成供應方,要麽被擊垮,被消滅。繅絲業隻是第一步,別的農村副業作坊遲早要過這一關。
“消滅小作坊主?現在就要開始麽?是不是再等等?”
“我也沒底,所以和你商量。”
李穎修和楚劍功都來自另一個時空,另一個時空的曆史是這樣的。
對於延續了整個清朝中前期的中國來說,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其實是停滯的。農忙的時候占用絕大多數農民的勞動力和時間-農閑了剩餘勞動力從事依附於農村的簡單手工業和運輸業——再次在農忙的時候全力投入農業生產,如此往複,一年又一年。
這個自明朝而來的傳統經濟方式,如果沒有外力破壞,就會在土地畸形兼並中逐步發展出一個商業繁榮的末世,然後被無數饑民的暴動徹底摧毀。新的王朝輪迴。在這個傳統的循環中,以家庭單位參與經濟活動的農民,不但是農產品的生產者,也是依附於農村的小作坊的勞動力提供者。中小地主不但是地主,也是小作坊主,小運輸主。
可是清朝的末期,不是明朝的末期。1840年之後,門戶逐漸開放,隨著資本主義的逐漸影響,東南沿海少數城市開始出現了帶有明顯資本主義色彩的新式作坊開始出現了,新的組織結構,新的技術,讓他們效率遠遠高於傳統小作坊。
於是,靠近新式作坊的傳統作坊破產,新作坊獲得更多的利潤,變得更強大,更遙遠地方的傳統作坊在競爭中破產。失去了傳統作坊的農村,也就開始了急速的衰敗。
農閑期不能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過於遠離家鄉,當不能在附近作坊打工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自耕農逐步喪失購買力,更快的破產。喪失購買力會加速傳統作坊的破產,也會大大壓低農村的人力成本,讓雇傭勞動的利益超過傳統永佃製。於是,更多的地主采取雇傭經濟的方式,進一步惡化農村的傳統經濟結構。
“然道這樣不好嗎,打破農村傳統的經濟結構,摧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到來。”楚劍功振振有詞。
“是的,從宏觀的曆史來看。這是曆史的必然。但是,曆史的洪流摧毀了舊的經濟製度,依附於舊的經濟製度而生活的人就必然心懷怨恨。我們還是繼續迴顧一下另一個時空的曆史吧。”
在這個不斷惡化的漩渦中,中小地主,中小作坊主的子弟們對整個舊時代充滿了憎恨。橫行不法的洋人、軍閥的剝削,買辦的洋貨入侵,城市新興作坊主抽骨吸髓的壓榨。誰是罪魁禍首?北洋統治的時候,那就是北洋。於是大批的進步青年南下廣東,去考黃埔軍校。
中小地主子弟會支持“平均地權”甚而共產主義?顯然不是嘛。他們去黃埔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北洋的統治,打碎這個舊世界。
“你說的我明白,但是,你沒有辦法解釋在推翻北洋之後,還會有人繼續革命。”
“當然要繼續革命!”李穎修大叫起來。“打垮了北洋,常凱申同學能改善這些問題嗎?”
1929年關稅談判,明麵上是關稅平等,但實際放棄了關稅保護。麵對的是美歐完成工業化後的商品傾銷和資本擠壓。隨後,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夾縫中發展起來的中國民族資本大規模破產。
沒有破產的那些呢,製造品沒技術優勢,沒數量優勢,那就隻好價格優勢了。價格優勢怎麽來的?更殘酷的內部剝削。更大範圍的傳統經濟破產瓦解。於是,破產農民和進步青年,將憎恨的目標轉向買辦。他們投身於共產黨,要摧毀常凱申所代表的買辦經濟體係。那些進步青年不是什麽高級領導人,而是千千萬萬高喊著為了新中國,前進而舍生忘死的基層指導員。
“你要知道,摧毀傳統鄉村經濟的,不是共產黨,而是買辦。鄉村農民,中小地主種糧競爭不過美國麵粉和東南亞大米,開作坊不是大城市新式作坊和洋貨的對手,還要承受苛捐雜稅的盤剝,所以隻能破產。破產越多,憎恨越烈,願意追隨毀滅舊世界的人越多,飛蛾撲火的熱情越高。”李穎修最後總結說。
“我們不是買辦。”楚劍功反駁道。
“對,我們不是買辦。但摧毀農村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有可能成為廣大失地農民和破產地主憎恨的目標。如果所有的破產地主和自耕農飛蛾撲火一般來和我們拚命,你怎麽辦?我退一步還可以做胡雪岩,你呢?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說了這麽多,你準備怎麽辦?”
“話題迴到繅絲廠。”李穎修說,“我決定在廣東境內,選取一些田地,作為專用的桑田。我盡量找一些自耕農,避開大地主。這些自耕農呢,我會指導他們,成為專門的養蠶戶。然後我們將這些養蠶戶,組織起來,建成一個收繭網絡。”
“這個收繭網絡,就是我們在鄉村建立組織的開始?”
“太對了。由於我們控製著下遊的繅絲業,那麽這個收繭網絡自然會受到我們的控製。以後,我們按同樣的方法建立收糧網絡,建立商品糧體係。”
“最後將這些網絡統合起來,改組成基層的農村政權。”楚劍功插嘴說。“最後,進行土改。”
李穎修不由自主的皺了一下眉頭:“土改……還是到時候再說吧。”
楚劍功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控製繅絲業,你有把握嗎?”
“人力無法戰勝機械,烏合之眾無法戰勝組織。實際上,自工業革命以來,歐洲的絲織業已經進入機械時代,絲綢生產技術已經超過了中國。”
從1750年至1850年這段時期,是中國桑蠶的養殖朝著更為科學的方法取得明顯進展的時期.這個過程是與養蠶從農民的家庭養殖更多地向繃絲廠或較大的產絲企業養殖轉移相一致的。尤其是在意大利,許多埋頭苦幹的科學家和農學家就桑蠶的生活習性進行了實驗井作了大量觀察。這些習性關係到桑蠶產絲的數盈和質盈。他們的研究發現對增加蠶絲生產工業的效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是在意大利,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如此。實驗表明,對詞養蠶幼蟲的養蠶房人工升溫是極為有利的,這可以避免溫度有過大的變化。為保持蠶的健康,人們發現充足的通風和相對幹操的空氣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要建立溫室。給養蠶戶貸款。”
“隻要他們找我們借錢,他們就會服從我們,習慣我們的紀律,習慣我們做事的方法,最終習慣我們的思想。”
“現在我們說迴繅絲業。英國人和意大利人、法國人,已經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手動機械。現在最通行的是1825發明的希思科特繅絲機和魯瓦耶撚絲機。更重要的,是采用蒸汽鍋爐來處理絞絲。”
“機械方麵,需要采購嗎?‘
”采購幾台樣機就夠了,這些機械的結構很簡單,在另一個時空,繼昌隆絲行就是自己仿造的繅絲機械。”
“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工人的組織,建立一個近代的企業,實現組織化生產。”
“我們控製絲綢的利潤能有多久?”
“外國的桑、蠶品種不好,要壟斷絲綢的利潤,關鍵在於控製蠶種和桑種。”
“你對繅絲業怎麽這麽熟悉。”
“因為我的有一篇論文就是《繼昌隆與民族資本》,裏麵的主線就是中國繅絲業的發展。對了,自動梳絲機是在1880年發明的,但實際上,目前已經具備了製造它的一切技術條件,找幾個老工匠和織絲工人,我給他們講講要點,他們應該能夠將梳絲機造出來。”
“太樂觀了。”楚劍功不以為然。
“造不出來也沒關係。”李穎修笑了,“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用繅絲業,將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工業化的組織。”
“是啊,組織萬歲。你為什麽不仿效英國人,從棉紡織業上著手呢?”
“因為棉紡織業的技術優勢在英國人一邊,而絲綢業的總體技術優勢在我們一邊。至少在桑、蠶的品種,以及生絲的質量上是這樣”
“而且,”李穎修補充說,“相對於棉紡織業和糧食加工,繅絲業的影響麵比較小。這樣,我們可以從容的摸索經驗。萬一有些事情我們做錯了,局麵也不至於敗壞到不可挽迴。”
7月19日黃埔
荒涼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大風吹拂之下,三麵大旗獵獵作響。左邊的大旗上大書“彰武軍節度使”,右邊的大旗上寫著“驍騎衛大將軍”,中間的方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李”字。旗下站著一人,金盔金甲,手持金劍。
他的麵前,一派軍官單膝跪地,那大將軍說道:“監軍建在隊上。”隻見那一排軍官的頭頂上飄出一排排的金色的數字:
忠誠+10,勇敢+10,團隊+10,必殺技發招率+50%……
一排金光亂晃,楚劍功耳朵裏嗡嗡作響,他又驚醒了。
自己又做怪夢了。上次做這樣的夢,是朱雀軍在湖南開營的時候。而這一次,是黃埔講武堂開學。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不知道以後開陸軍大學會夢見什麽。
擁有一支傳奇般的幹部隊伍,義無反顧,舍生忘死,可謂每個統帥的夢想吧。
但是,從來就沒有傳奇。指導員,也不過是冰山露在水麵上的部分而已。深藏於水下的,是如同蛛網般的組織。自己夢中那魔力般的口號,真正的版本是“支部建在連上”,支部,由具體的成員組成的組織,而非形單影隻的孤膽英雄。如果組織毀滅了,就算把每名士兵都冠以指導員的頭銜又能怎樣呢?
前段時間選出的一千七百名守闕銳士早已經整隊完畢。楚劍功騎著馬,向著黃埔行進。前幾天就已經選定,講武堂設在黃埔,廣東水師的老營。
楚劍功和李穎修之所以選定黃埔,完全是一種精神寄托。他們就是要按黃埔模式,建設一支精幹的幹部隊伍。
這支幹部隊伍,依附於組織之上。組織墮落了,這支幹部隊伍也就毀滅了。出於自我求生的本能,這支幹部隊伍也會追求組織的純潔性,特別是在組織的預設目標還沒有達成的時候。在另一個時空,有個很簡單的例子,1927年的8月1日,那麽多的黃埔子弟,放棄了已經到手的功名利祿,跟著幾乎已經毀滅的組織走。
現在在這一個時空,楚劍功希望的是,有這樣一支隊伍,即使楚劍功和李穎修出了意外,殘存的守闕銳士們也會繼續走下去。不知道道路如何不要緊,受到沉重打擊也不要緊,隻要組織的傳承還在,就一定可以成功。
一千七百人,實在太龐大了,特別是對於隻有四名教官的黃埔講武堂來說。楚劍功沒有辦法,在昨天已經進行了一次篩選,識字的六百多人為第一期。不識字的一千多人為預備第一期,他們將在半年的識字課後成為黃埔講武堂第二期。識字的標準非常的低:會寫自己的名字,會從1數到100
經過兩個小時的行軍,現在,楚劍功他們已經來到了黃埔,李穎修,陸達,傑肯斯凱等人已經等在這裏了。
“同袍們,今天,我們黃埔講武堂,就正式開班了。”
眾人歡唿起來,三十名禮兵十人一組,對天鳴槍十響。槍聲很整齊,給場上帶來幾分肅穆。
“預備第一期的一千人,按區隊帶迴,下午開大會。”
區隊長們開始吹哨子,整隊。守闕銳士們排成單人縱隊,去營房。現在,場上就剩下六百多名第一期的學員了。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你們的教官。”楚劍功大喊,“第一位,基本戰術教官,傑肯斯凱。”
傑肯斯凱今天把皮鞋和衣服上的銅扣擦得蹭亮,他踏上一步,舉起佩劍,行了個法國近衛騎兵的持劍禮。
“第二位,是參謀統籌教官,肯尼夫萊特。”
肯尼夫踏上一步,幹淨利落的行了個美式軍禮。
“第三位,工程與測繪教官,範中流。”
範中流懶洋洋的走上一步,揮了揮手。
“第四位,炮兵與步炮協同教官,懷特拉比斯。”
板甲大白兔瀟灑的往前一站,脫帽致意。
嗡……下麵的朱雀軍士兵議論起來。
“吵什麽,你們沒學過條令嗎?”楚劍功發火了。
“報告!”站在前麵的士兵舉手示意,看到楚劍功點頭了,這名士兵問道:“這個炮兵教官不是被我們抓住的洋鬼子嗎?他怎麽能當教官?”
“被抓住怎麽了,那天在硯山頂,我們的炮兵老也找不到準頭,後來在黃家村,英國人的炮兵讓我們吃了大虧,你們都忘了嗎?懷特拉比斯是專業炮手,來教導我們怎麽開炮,你們有誰不服氣?出來比試比試。”
看看沒有人做聲了,楚劍功接著說:“現在,你們會分成四個區隊,每個課堂都是一個區隊上課。四位教官,同樣的課程要講四次,你們學的也是同樣的課程。朱雀軍現在擴大了,將有接近;一萬七千人人,一百個連。講武堂畢業的時候,總成績最好的區隊將擔任各連的守備,其他的隻能做千總和把總了。注意,我說的區隊總成績,也就是說,同一區隊的學習時要互相幫助。明白了沒有。”
“明白!”
“傑肯教官每天要在白雲山大營領早操,所以他每天下午過來上課,其他三位教官雖然也都有另外的工作,但都在黃埔辦公。肯尼夫萊特兼任教務長。懷特拉比斯的炮兵教導連也會調到黃埔,一方麵方便他們自己的訓練,一方麵便於大家直觀接觸炮兵。”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