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定是,第三營全部配燧發槍,在炮台的戰壕裏打阻擊。二營燧發槍和擊發槍各半,作為預備隊。而一營……”
“一營訓練最精,當然作為機動主力,他們必須要和英軍正麵對抗,積累成建製作戰的經驗。”
“我們還有四門十二磅炮吧。我看可以把炮兵連組建起來了。”
“廣東水師中,找二十個訓練精幹的炮手還是找得到的,再招募一百新兵,然後由範中流來上課,從測繪開始講起。”
“也好,先把架子搭起來。”
楚劍功和李穎修正說話間,有士兵來報:“張教頭迴來了。”
楚劍功趕緊迎出去,看見張興培正站在營房門口。
眾人進了屋,道了好,張興培不及寒暄,直接說道:“定海丟了。”
“什麽時候的事?”楚劍功忙問。這麽說,英軍已經過了舟山群島。
“十天前,我聽漕幫的人說,英國人炮轟廈門,便把後續的事情,都交代給彌陀爺,自己往迴趕,四天前,我在贛州轉船,聽揚子幫傳消息,英夷取了定海。”
楚劍功站到公廳裏掛的西洋日曆前麵,今天是7月15號,消息傳到贛州還要時間,這麽說,英軍過舟山是7月8號以前的事情了。
怎麽辦?
最保險的,當然是在廣東呆著,無功無過。別的省份防務,正如林則徐所言“粵省豈能代防焉。”但就這麽坐等到英軍重返廣東?萬一英軍不迴來了呢?那楚劍功一切政治謀劃都無從談起。
“我看,我先帶朱雀軍去鎮江。”鎮江,南北通途,漕運的樞紐。在鎮江,北上山東,南下浙江福建,都是十日以內的水程。
“也好,把第三營留給我,以備不時之需。”
“他們未必聽你的,林大人給你什麽職分?”
“沒有,白身幫忙。”
“且代你向林大人討個七品官來做做,指揮朱雀軍,也有個名份。”
“這樣不好,不如你帶我到營裏,直接任命我作營官,立下營官由你任命的先例。反正清廷綠營的分統都是由主將任命的,也不算違例。”
“你能管住第三營麽?剛被我訓練過,心氣可高。”
“你且看我手段,就靠我這槍法,這海上練出的筋骨,管不住幾百小兵崽子?另外,你把傑肯斯凱留給我。”
“炮兵的訓練,要抓緊。”
唿喚紅票、收藏
18 痛加剿洗
7月20日
戰爭終於打響了,各方究竟是怎樣一個形勢呢?楚劍功坐在船艙之內,默默地思考。
林則徐向朝廷告警的奏折,是六月二十四號送出去的,用的“四百裏加急”,通常在路上會走二十多天。那麽,在楚劍功從廣州出發的時候,林則徐的奏折剛剛到京師。也就是說,清廷對林則徐的奏折尚未作出反應。清廷情報的傳送效率,還不如江湖。
浙江定海,福建廈門在十多天前已經打了両仗,這兩仗的戰報如果沒有耽誤的話,應該剛到京師。清廷同樣沒有時間反應。
目前來看,楚劍功所要麵對的“友軍”,隻會是兩江和閩浙的地方綠營,英軍麵對的敵人也是如此。
楚劍功在進入兩江以後,兩江總督伊裏布和閩浙總督鄧梃楨是管不到他的,最多隻能請求他協防,這樣,楚劍功的活動餘地就大多了。
想通了這一層,楚劍功站起來,來到艙外,隨口問身邊一個夫子,“還有多久到贛州?”
還是北江拖佬的船,這一次是順著北江上溯,進入另一個源頭湞水,入江西,直到贛州,然後轉船,走贛江,鄱陽湖,最後進入長江。張興培還是在前麵打前站。
那個被問話的夫子迴答:“還有五天吧,眼看就要過大庾嶺了,這一段,還得找纖夫拉纖。”
楚劍功在船頭吹了會風,今天,是七月二十日,不知道道光皇帝對東南“夷患”的禦批有沒有發出來,兩江總督伊裏布在沒有上諭的情形下,又會作何謀劃呢。
楚劍功猜得不錯,浙江巡撫烏爾恭額的奏折剛剛到達京師,在奏折中,烏爾恭額奏稱,英夷四千餘人,襲擾定海,浙江巡撫自請戴罪立功。
“皇上發怒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端起茶杯,微微揭開杯蓋,等著茶杯中的香氣慢慢從縫隙中慢慢滲出來,用鼻子細細的品著。
“一群販鴉片的英夷到了浙江,竟然奪了一縣。”坐在他對麵的,是直隸總督琦善,兩人散朝迴來,穆彰阿邀請琦善來家中相商。這個時候,京師對敵人的判斷,仍舊是武裝走私的鴉片販子。
“林少穆在廣東,和英夷交戰屢屢獲勝,”琦善指的是林則徐火燒鴉片船那些奏報,“既然廣東福建都可以輕鬆擊退英夷,浙撫確實難辭其咎。”
“我聽說,英吉利人腿不能打彎,不知確實否?”
“林少穆在奏折中提過一句,不過鄉村野史,不足為信,他拿來提振士氣罷了。”
“皇上的意思怎樣?如果皇上問起方略,我等該怎麽迴答才是?”
“皇上聖明,弱冠即親自擊匪,又尚節儉。猶慕本朝聖祖世宗,喜歡乾坤獨斷,皇上怎麽說,我們應著便是。”
“按皇上的脾性呢,定會選一員猛將,往浙江剿匪,不知中堂有沒有備谘?”琦善這麽問,意思就是說,中堂你夾帶裏有沒有人物,瞄好了剿匪的肥缺,有的話,我就不礙你事了。
“武事方麵,我還真不太熟。”穆彰阿言下之意,就是“這一次我就不參合了。”
“福建陸路提督餘步雲,曾在白蓮教、張格爾諸役中屢立戰功,不如調他前往浙江。”
“餘步雲,他不錯啊,此役過後,可以轉成文官,外放藩台了。”
“林少穆在奏折中說,英夷可能沿海進犯,不知會不會到直隸各海口?”琦善突然想到一事。
“英夷跑不了那麽遠吧!”穆彰阿不以為然。
“看林少穆奏折,英夷距我大清萬裏之遙,這麽遠都過來了,不差沿海這一段。”
穆彰阿不說話,端著茶杯,用杯蓋在沿上刮著,仿佛茶水越刮越香。琦善也不說話,揭起茶杯蓋,看著蓋上的水珠慢慢滴到杯裏。
養氣,乃大清官場第一要訣。養了氣就要鬥,即使雙方沒什麽矛盾,如果在養氣功夫上輸了一招,也是落了下乘。穆彰阿秦王作缶,琦善觀音滴水,都是大清官場中的養氣高人。
這番鬥氣功夫,持續了大約有一炷香的功夫,穆彰阿才說:“老兄是直隸總督,直隸防務乃分內事,老兄覺得要做的,隻管去做。皇上隻有嘉許之意。”
“得了中堂這句話,下官便膽壯了。”琦善的意思,便是如果他做錯了,穆彰阿也要擔責任。
“我還有事,老兄在此稍坐,來呀,給大人上茶。”
“門子在外麵喊“送客--”
這一番鬥氣,以琦善獲勝而告終。
兩天後,琦善下令直隸各個鎮協營,都要整頓,立過軍功的將領,將擔任直接指揮的責任,吃空餉的兵額,都要補齊。琦善本人趕赴天津,親自坐鎮,準備火攻器械,點驗火器,岸炮。直隸沿海各戶,複歸保甲,“嚴防漢奸作亂。”
這一番整頓,倒是使天津綠營光鮮不少,道光帝嘉許曰“能”。
但京師的準備幫不了浙江,七月二十四日,英軍炮擊浙江乍浦民居,作為示威。
在同一天,楚劍功的朱雀軍在贛州下船,就食,楚劍功拜會了贛江擺子的長老,次日,朱雀軍乘坐贛江擺子的船,穿鄱陽湖,三日後,終於到達九江,楚劍功和長江三大幫之一的揚子幫正式搭上了關係。
長江中遊的排幫,下遊的揚子幫,可以說是在鐵路出現以前的運輸大王,和這兩幫建立關係,別的倒沒有什麽用處,但在部隊和物資的運輸上,已在清國範圍內首屈一指了。比如從廣東到九江,三百裏加急的驛馬也要走十天,朱雀軍全軍也隻走了十三天。
與交通網的發展相聯係的,是對情報和經濟掌握。比如,定海失陷的消息,楚劍功早於林則徐知道,沿海的漕幫通揚子幫,揚子幫通天地會,船有多快,情報就有多快。
七月三十一日,楚劍功順流而下,到達鎮江,恰逢兩江總督伊裏布在此坐鎮。伊裏布也算道光朝的能臣之一,曾經平定過雲南土司叛亂。他見到朱雀軍前來助戰,分外高興。
“林少穆乃我大清柱石,頗得聖眷。名師出高徒,你不像那些綠營兵將,兵馬未動,先要開拔費。當然了,我是不會虧待你的,你不要,開拔費我也會給你。”
“謝大人。不知大人有何方略,以製英夷。”
“何必多言,痛加剿洗!”
唿喚紅票、收藏
19 方略
“痛加剿洗!”楚劍功重複著這四個字。
“不錯,我在雲南撫夷久已,對這些夷人,要恩威並施,先大兵進剿,擒斬其頭目,然後任命恭順者為土司,施以恩寵。”
“嗯,製台,英夷可能有點不一樣,這次來的頭目,地位最高的是欽差懿律,他有三個副手,遠征軍總督兼水師提督伯麥,商務領事義律,遠征軍陸師提督郭富。”楚劍功使用伊裏布聽得懂的名詞作介紹。
“那我們就殺了懿律,任命義律為頭目,而義律手上無兵,水陸兩師提督定不服他,義律便隻有依靠我們,與之相鬥。這叫以夷製夷。”
“製台,隻是這些頭目之上,還有英夷偽相巴麥尊,即使真的擒殺懿律,他們還是不會內鬥的。”
“那依你之見呢?”
“不知道製台手上,現在有多少兵,多少餉?”
“嗬嗬,”伊裏布撫須而笑,“本製台六月底(農曆)到吳,已經命令江南提督陳化成沿吳淞、上海,崇明布兵一萬,七月下旬(農曆),本人調安徽兵一千六百人,漕標兵四百五十人,淮標兵900人,馳援江蘇各個海口,調江西兵一千人,會同本製台的親兵千人,同駐鎮江,準備四下馳援。今日,你到之前,本製台調集水師兩千人,準備沿河防守。”
伊裏布對自己的調度頗為得意,“兩江府庫,已經撥銀四萬兩,作為各營的開拔費,你是客軍,又是主動出戰的,一千五百兵,給你三千五百兩吧。”
“謝大人。”
“本製台囤積火藥、彈丸各五萬斤,我聽說你全營都是新式火槍,這些夠用了吧。”
“大人,我的槍太新,要用火帽,這些老式火藥彈丸怕用不了,不過我已經自帶了彈藥,想來是夠用的。”
“那就好。我剛剛接了聖諭,要盡快克複定海。”
“定海,不是閩浙總督管轄麽?”
“鄧梃楨鄧大人主理福建和台灣的防務,顧不到浙江了,所以聖上讓本製台收複定海。”
“定海?要渡海進攻了。大人備好兵船了麽?”
“本製台早已封備閩粵海船數十艘,足以運送幾千兵將過海。”
楚劍功注意到,伊裏布經常使用“本製台”這個口頭語,這和他見過的林則徐、鄧梃楨等總督不太一樣,可能是伊裏布長期和雲南百夷打交道養成的習慣。
“可是,英夷有特別高大的軍艦,我在廣州所見,載炮超過七十門。”
“真的?我們一個炮台,有七十門大炮的也不多,英吉利人的軍艦這麽大嗎?危言聳聽了吧。”
“大人若是不信,到了海邊,便有機會見到。呃,對了,在前乾隆爺的時候,英使馬爾葛尼便向滿朝大臣介紹過英國的艦隊。這是四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想起來了,我也曾讀到這段記載,隻是那英夷故作大言,意圖恫嚇,不足為信。”
“那定海一攻而破,英夷的炮火極為猛烈,大人總該相信了吧。”
“那倒是,楚主事,你有什麽高見。”
“定海在英夷被徹底打敗之前,是收不迴來的。我們無法在海上和英夷爭雄,隻能將英軍誘往內陸,選擇有利的地形,殲滅他們。”
“一營訓練最精,當然作為機動主力,他們必須要和英軍正麵對抗,積累成建製作戰的經驗。”
“我們還有四門十二磅炮吧。我看可以把炮兵連組建起來了。”
“廣東水師中,找二十個訓練精幹的炮手還是找得到的,再招募一百新兵,然後由範中流來上課,從測繪開始講起。”
“也好,先把架子搭起來。”
楚劍功和李穎修正說話間,有士兵來報:“張教頭迴來了。”
楚劍功趕緊迎出去,看見張興培正站在營房門口。
眾人進了屋,道了好,張興培不及寒暄,直接說道:“定海丟了。”
“什麽時候的事?”楚劍功忙問。這麽說,英軍已經過了舟山群島。
“十天前,我聽漕幫的人說,英國人炮轟廈門,便把後續的事情,都交代給彌陀爺,自己往迴趕,四天前,我在贛州轉船,聽揚子幫傳消息,英夷取了定海。”
楚劍功站到公廳裏掛的西洋日曆前麵,今天是7月15號,消息傳到贛州還要時間,這麽說,英軍過舟山是7月8號以前的事情了。
怎麽辦?
最保險的,當然是在廣東呆著,無功無過。別的省份防務,正如林則徐所言“粵省豈能代防焉。”但就這麽坐等到英軍重返廣東?萬一英軍不迴來了呢?那楚劍功一切政治謀劃都無從談起。
“我看,我先帶朱雀軍去鎮江。”鎮江,南北通途,漕運的樞紐。在鎮江,北上山東,南下浙江福建,都是十日以內的水程。
“也好,把第三營留給我,以備不時之需。”
“他們未必聽你的,林大人給你什麽職分?”
“沒有,白身幫忙。”
“且代你向林大人討個七品官來做做,指揮朱雀軍,也有個名份。”
“這樣不好,不如你帶我到營裏,直接任命我作營官,立下營官由你任命的先例。反正清廷綠營的分統都是由主將任命的,也不算違例。”
“你能管住第三營麽?剛被我訓練過,心氣可高。”
“你且看我手段,就靠我這槍法,這海上練出的筋骨,管不住幾百小兵崽子?另外,你把傑肯斯凱留給我。”
“炮兵的訓練,要抓緊。”
唿喚紅票、收藏
18 痛加剿洗
7月20日
戰爭終於打響了,各方究竟是怎樣一個形勢呢?楚劍功坐在船艙之內,默默地思考。
林則徐向朝廷告警的奏折,是六月二十四號送出去的,用的“四百裏加急”,通常在路上會走二十多天。那麽,在楚劍功從廣州出發的時候,林則徐的奏折剛剛到京師。也就是說,清廷對林則徐的奏折尚未作出反應。清廷情報的傳送效率,還不如江湖。
浙江定海,福建廈門在十多天前已經打了両仗,這兩仗的戰報如果沒有耽誤的話,應該剛到京師。清廷同樣沒有時間反應。
目前來看,楚劍功所要麵對的“友軍”,隻會是兩江和閩浙的地方綠營,英軍麵對的敵人也是如此。
楚劍功在進入兩江以後,兩江總督伊裏布和閩浙總督鄧梃楨是管不到他的,最多隻能請求他協防,這樣,楚劍功的活動餘地就大多了。
想通了這一層,楚劍功站起來,來到艙外,隨口問身邊一個夫子,“還有多久到贛州?”
還是北江拖佬的船,這一次是順著北江上溯,進入另一個源頭湞水,入江西,直到贛州,然後轉船,走贛江,鄱陽湖,最後進入長江。張興培還是在前麵打前站。
那個被問話的夫子迴答:“還有五天吧,眼看就要過大庾嶺了,這一段,還得找纖夫拉纖。”
楚劍功在船頭吹了會風,今天,是七月二十日,不知道道光皇帝對東南“夷患”的禦批有沒有發出來,兩江總督伊裏布在沒有上諭的情形下,又會作何謀劃呢。
楚劍功猜得不錯,浙江巡撫烏爾恭額的奏折剛剛到達京師,在奏折中,烏爾恭額奏稱,英夷四千餘人,襲擾定海,浙江巡撫自請戴罪立功。
“皇上發怒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端起茶杯,微微揭開杯蓋,等著茶杯中的香氣慢慢從縫隙中慢慢滲出來,用鼻子細細的品著。
“一群販鴉片的英夷到了浙江,竟然奪了一縣。”坐在他對麵的,是直隸總督琦善,兩人散朝迴來,穆彰阿邀請琦善來家中相商。這個時候,京師對敵人的判斷,仍舊是武裝走私的鴉片販子。
“林少穆在廣東,和英夷交戰屢屢獲勝,”琦善指的是林則徐火燒鴉片船那些奏報,“既然廣東福建都可以輕鬆擊退英夷,浙撫確實難辭其咎。”
“我聽說,英吉利人腿不能打彎,不知確實否?”
“林少穆在奏折中提過一句,不過鄉村野史,不足為信,他拿來提振士氣罷了。”
“皇上的意思怎樣?如果皇上問起方略,我等該怎麽迴答才是?”
“皇上聖明,弱冠即親自擊匪,又尚節儉。猶慕本朝聖祖世宗,喜歡乾坤獨斷,皇上怎麽說,我們應著便是。”
“按皇上的脾性呢,定會選一員猛將,往浙江剿匪,不知中堂有沒有備谘?”琦善這麽問,意思就是說,中堂你夾帶裏有沒有人物,瞄好了剿匪的肥缺,有的話,我就不礙你事了。
“武事方麵,我還真不太熟。”穆彰阿言下之意,就是“這一次我就不參合了。”
“福建陸路提督餘步雲,曾在白蓮教、張格爾諸役中屢立戰功,不如調他前往浙江。”
“餘步雲,他不錯啊,此役過後,可以轉成文官,外放藩台了。”
“林少穆在奏折中說,英夷可能沿海進犯,不知會不會到直隸各海口?”琦善突然想到一事。
“英夷跑不了那麽遠吧!”穆彰阿不以為然。
“看林少穆奏折,英夷距我大清萬裏之遙,這麽遠都過來了,不差沿海這一段。”
穆彰阿不說話,端著茶杯,用杯蓋在沿上刮著,仿佛茶水越刮越香。琦善也不說話,揭起茶杯蓋,看著蓋上的水珠慢慢滴到杯裏。
養氣,乃大清官場第一要訣。養了氣就要鬥,即使雙方沒什麽矛盾,如果在養氣功夫上輸了一招,也是落了下乘。穆彰阿秦王作缶,琦善觀音滴水,都是大清官場中的養氣高人。
這番鬥氣功夫,持續了大約有一炷香的功夫,穆彰阿才說:“老兄是直隸總督,直隸防務乃分內事,老兄覺得要做的,隻管去做。皇上隻有嘉許之意。”
“得了中堂這句話,下官便膽壯了。”琦善的意思,便是如果他做錯了,穆彰阿也要擔責任。
“我還有事,老兄在此稍坐,來呀,給大人上茶。”
“門子在外麵喊“送客--”
這一番鬥氣,以琦善獲勝而告終。
兩天後,琦善下令直隸各個鎮協營,都要整頓,立過軍功的將領,將擔任直接指揮的責任,吃空餉的兵額,都要補齊。琦善本人趕赴天津,親自坐鎮,準備火攻器械,點驗火器,岸炮。直隸沿海各戶,複歸保甲,“嚴防漢奸作亂。”
這一番整頓,倒是使天津綠營光鮮不少,道光帝嘉許曰“能”。
但京師的準備幫不了浙江,七月二十四日,英軍炮擊浙江乍浦民居,作為示威。
在同一天,楚劍功的朱雀軍在贛州下船,就食,楚劍功拜會了贛江擺子的長老,次日,朱雀軍乘坐贛江擺子的船,穿鄱陽湖,三日後,終於到達九江,楚劍功和長江三大幫之一的揚子幫正式搭上了關係。
長江中遊的排幫,下遊的揚子幫,可以說是在鐵路出現以前的運輸大王,和這兩幫建立關係,別的倒沒有什麽用處,但在部隊和物資的運輸上,已在清國範圍內首屈一指了。比如從廣東到九江,三百裏加急的驛馬也要走十天,朱雀軍全軍也隻走了十三天。
與交通網的發展相聯係的,是對情報和經濟掌握。比如,定海失陷的消息,楚劍功早於林則徐知道,沿海的漕幫通揚子幫,揚子幫通天地會,船有多快,情報就有多快。
七月三十一日,楚劍功順流而下,到達鎮江,恰逢兩江總督伊裏布在此坐鎮。伊裏布也算道光朝的能臣之一,曾經平定過雲南土司叛亂。他見到朱雀軍前來助戰,分外高興。
“林少穆乃我大清柱石,頗得聖眷。名師出高徒,你不像那些綠營兵將,兵馬未動,先要開拔費。當然了,我是不會虧待你的,你不要,開拔費我也會給你。”
“謝大人。不知大人有何方略,以製英夷。”
“何必多言,痛加剿洗!”
唿喚紅票、收藏
19 方略
“痛加剿洗!”楚劍功重複著這四個字。
“不錯,我在雲南撫夷久已,對這些夷人,要恩威並施,先大兵進剿,擒斬其頭目,然後任命恭順者為土司,施以恩寵。”
“嗯,製台,英夷可能有點不一樣,這次來的頭目,地位最高的是欽差懿律,他有三個副手,遠征軍總督兼水師提督伯麥,商務領事義律,遠征軍陸師提督郭富。”楚劍功使用伊裏布聽得懂的名詞作介紹。
“那我們就殺了懿律,任命義律為頭目,而義律手上無兵,水陸兩師提督定不服他,義律便隻有依靠我們,與之相鬥。這叫以夷製夷。”
“製台,隻是這些頭目之上,還有英夷偽相巴麥尊,即使真的擒殺懿律,他們還是不會內鬥的。”
“那依你之見呢?”
“不知道製台手上,現在有多少兵,多少餉?”
“嗬嗬,”伊裏布撫須而笑,“本製台六月底(農曆)到吳,已經命令江南提督陳化成沿吳淞、上海,崇明布兵一萬,七月下旬(農曆),本人調安徽兵一千六百人,漕標兵四百五十人,淮標兵900人,馳援江蘇各個海口,調江西兵一千人,會同本製台的親兵千人,同駐鎮江,準備四下馳援。今日,你到之前,本製台調集水師兩千人,準備沿河防守。”
伊裏布對自己的調度頗為得意,“兩江府庫,已經撥銀四萬兩,作為各營的開拔費,你是客軍,又是主動出戰的,一千五百兵,給你三千五百兩吧。”
“謝大人。”
“本製台囤積火藥、彈丸各五萬斤,我聽說你全營都是新式火槍,這些夠用了吧。”
“大人,我的槍太新,要用火帽,這些老式火藥彈丸怕用不了,不過我已經自帶了彈藥,想來是夠用的。”
“那就好。我剛剛接了聖諭,要盡快克複定海。”
“定海,不是閩浙總督管轄麽?”
“鄧梃楨鄧大人主理福建和台灣的防務,顧不到浙江了,所以聖上讓本製台收複定海。”
“定海?要渡海進攻了。大人備好兵船了麽?”
“本製台早已封備閩粵海船數十艘,足以運送幾千兵將過海。”
楚劍功注意到,伊裏布經常使用“本製台”這個口頭語,這和他見過的林則徐、鄧梃楨等總督不太一樣,可能是伊裏布長期和雲南百夷打交道養成的習慣。
“可是,英夷有特別高大的軍艦,我在廣州所見,載炮超過七十門。”
“真的?我們一個炮台,有七十門大炮的也不多,英吉利人的軍艦這麽大嗎?危言聳聽了吧。”
“大人若是不信,到了海邊,便有機會見到。呃,對了,在前乾隆爺的時候,英使馬爾葛尼便向滿朝大臣介紹過英國的艦隊。這是四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想起來了,我也曾讀到這段記載,隻是那英夷故作大言,意圖恫嚇,不足為信。”
“那定海一攻而破,英夷的炮火極為猛烈,大人總該相信了吧。”
“那倒是,楚主事,你有什麽高見。”
“定海在英夷被徹底打敗之前,是收不迴來的。我們無法在海上和英夷爭雄,隻能將英軍誘往內陸,選擇有利的地形,殲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