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部不幹涉他們嗎?”
“不幹涉,”易猛注意到軍長開始皺眉頭,但他裝沒看見的同時大大咧咧地說道:“其實我覺得這事應該由師部來管,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監軍管得這麽寬過。”
易猛故意把監軍和憲兵隊混淆起來,對於易猛這種堅決服從陸軍部和製憲會議指令的軍官來說,全師都是服從製憲會議的命令,易猛主軍,憲兵隊主軍法,是分工不同,而且憲兵隊不但管不到易猛頭上同樣也歸他指揮。但和易猛不同,李軍長來自的第四軍根本不承認製憲會議有管他們的權利,所以就把軍法官和憲兵隊當監軍看待,而且還是一種不合法的監軍——他們甚至不是代表黃石的。
“不過這是陸軍部的命令,那我也隻有遵守啦。”易猛注意到軍長皺起來的眉頭有所舒展,就用帶點抱怨的語氣說道:“末將從來沒有領軍過,當然是上麵怎麽教就怎麽做了。”
“易老弟說的不錯。”李軍長心情變得相當不錯,他很認同易猛的謹慎——作為一個從未帶過兵的年輕人,服從陸軍部的命令不但不是錯誤反倒值得稱讚,這說明他是一個習慣於服從長官命令的人。
又和易猛聊了一會兒後,李軍長就讓他先迴自己的師部去了,明天李軍長還要見誠實師的師長,他希望第十四師的師長也是易猛這樣一個唯上峰命令是從的人。
第十五節 架空
第二天李軍長同誠實師師長趙寧的會晤也很愉快,本來李軍長擔心這兩個被製憲會議提拔起來的年輕師長會和陸軍部的那些人一樣不好說話,所以還刻意分而治之,用兩天的時間分別座談而不是一起召見,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兩個師的師長都是同一種人,都表現出了對軍法係統幹涉軍務的不滿,趙師長甚至對製憲會議和陸軍部也隱約有些怨言。
但李軍長事後仔細一想也就釋然了,畢竟從來不會有軍人喜歡手腳被束縛住,這種不滿是理所應當的。趙寧和易猛一樣對派給他一個副師長不但毫無抵觸情緒反而非常歡迎,李軍長高興之餘也沒有多提什麽具體要求——眼下形勢非常好,如果一次要求太多讓這兩個年輕將領覺得這是自己要滲透攬權引起他們的反感就不好了,唯一可惜的是這兩個人都不算家境太差,早早成親故鄉都有了妻子,不然李軍長倒是很願意做個媒人把他們兩個俊秀引薦給有女兒等待脫手的某些前輩們。
等王啟年帶著他最親信的一批人抵達公仆師駐地後,師長易猛帶著大批第十三師軍官熱烈歡迎,歡迎會上易猛一再強調公仆師非常缺乏實戰經驗,正急需大批有過實戰經驗,尤其是和長生軍有過交手戰鬥的人來給各級軍官進行戰術指導,像王啟年這樣又曾經是長生軍一員,還曾站在長生軍對麵的更是無比珍貴的財寶。
歡迎會以後易猛就拿出大量訓練預案給王啟年副師長過目,第七軍出兵在即,很快就要開赴南京同順軍交戰,易猛指出留給公仆師的時間很少,他希望王啟年能夠抓緊每一分一秒幫助全師提高戰鬥力。
就像李軍長一樣,易猛也發現本以為會很不好對付的王啟年比他預料的要單純的多,對方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的企圖,滿口答應下來,接著就帶著他那幫人風風火火投入到最後的臨陣指導工作中去。本來易猛指望靠大量的工作讓王啟年不至於插手憲兵隊的事務,結果王啟年比他預想的工作還要積極,更因為這種緊張的工作而完全忘記了整肅軍紀問題,偶爾和易猛見麵時討論的也完全是軍事問題;至於王啟年帶來的這批人,易猛高度讚揚他們的戰鬥經驗的潛在用意就是不想給他們安排實權,計劃將這群人擺在教官的位置上,同樣這群人比易猛想象得還要配合,熱情似火地到各個單位去介紹與長生軍交戰的心得體會,平時連師部參謀會議都很少參加,就是參加了也隻是因為臨陣準備或是如何介紹戰鬥經驗問題,其他的事務一概不過問。
這種合作的愉快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易猛找個機會偷偷和誠實師的師長趙寧會麵,兩個人私下說起各自副師長的動靜時,都發現對方的那枚眼中釘和自己的一樣忠厚老實。
“王將軍真是個純粹的軍人。”易猛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對方一心撲在軍務上,對政治毫無過問之心。
“草雞窩裏居然飛出了金鳳凰。”趙寧也深有同感,誠實師的團長、隊官和小隊官還有師部參謀本來都對這批將門子弟抱有很大的戒心,雖然對方是一群失勢的將門子弟,但是他們還是十分警惕,尤其是軍法官帶領的憲兵隊,在一開始簡直是進入了戰鬥戒備,隨時提放著吉星輝副師長一夥兒給他們找麻煩。但對方完全沒有他們之前從其他將門子弟身上見識過的那種驕橫之氣,吉星輝副師長也顯得非常平易近人,除了軍事對師部內務事宜顯得毫無興趣。
易猛和趙寧這兩個年輕人現在都感到有些迷惑,對方混過大明和大順,然後又去混了一段北方同盟,他們本以為這種的老江湖一定很難對付,也都做好了長期抗戰準備。但這段日子相處下來,他們倆準備的各種對策竟然一條也沒能用上。
“耳聞為虛,眼見為實。”最近的這段經曆讓易猛痛感這句話的正確性,以前南明報紙曾把王啟年等北方同盟大將形容成老奸巨猾的梟雄形象,過去易猛也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但現在他的印象已經完全改變了:“王老將軍其實隻是個老軍伍,沒有什麽心機城府,不然他也不會落到今天這番田地。”
“或者說,隻要將門子弟們沒有了權,就是落地鳳凰不如雞。”相比易猛,趙寧的防備心更重一些,雖然他承認這批失勢的將門子弟也是可以配合愉快的,但是他還是不願意和他們共事:“若是他們有了兵權,那怎麽樣就難說了,畢竟他們一個個不是這個的女婿,就是那個的外甥,真要是讓他們有了爭功的機會,我們還是比不過他們的。”
“這個我自然曉得。”其實易猛心裏已經對這批人有了愧疚和歉意,因為他和趙寧早就商量好,用這批人當教官可以,但是真等上了戰場還是要防著他們,不給他們掌控軍權的機會,這自然就等於剝奪了他們立功的機會。
前日王啟年甚至主動提出,他應該帶著他手下的這批人再去誠實師轉轉,或許他們有一些東西是吉星輝手下那幫不了解的,而吉星輝一夥兒也可能有什麽王啟年眾所不具有的特長。
對於這個建議,易猛已經不能用熱烈歡迎來形容了,除了軍事上的考慮外,他更想到這樣的人員流動性造成王啟年他們根基更淺,更無法在任何一個師中紮下根。本來就不打算給王啟年太多實際職務的易猛馬上向趙寧通報了這個建議,當趙寧詢問吉星輝對此的看法時,後者也是滿口答應下來,連稱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主意。
“真有點對不起他們,不過防人之心不可無,以後有機會再讓陸軍部給他們補償吧。”趙寧和易猛迅速達成協議,王啟年和吉星輝當然還是保持現有職務,他們會作為兩個師的經驗交流團互相派給對方,同樣心懷歉意的趙寧再次重複道:“來日方長,陸軍部總會有機會補償這些勤勤懇懇的人的。”
……
公仆師和誠實師的經驗交流團在前往新的工作崗位前首先自己交流了一番,他們向對方匯報自己都已經進行過了什麽樣的工作,這些人彼此之間本來就很熟悉,更是同病相憐的一群,至於這兩個團的團長也湊到一起私下聊起來。
“你看,我就說吧,陸軍部那一幫肯定在提放著我們。”吉星輝開門見山地對王啟年說道,他們兩個在跟著李軍長來浙江的時候就暗自揣測這絕對不會是件美差,不過他們兩個肯定無法去北伐軍統帥部找差事,也知道齊國公的泉州同樣容不得他們,所以這確實是他們這個集團最後的機會和出路。
和一直在高層活動的舊同僚不同,王啟年這幾年在福建一直小心做人,而且還要求自己最親信的子侄們都要保持低調。無論是之前被關在大牢裏待審,還是之後的蟄伏時光,王啟年和吉星輝還有周續祖都在潛心研究齊國公的動向、揣摩他的思路。周續祖這次說什麽也不同意出山,他對王啟年和吉星輝說那幫老同僚都是身在山中不自知,因為自身的厲害關係對一些跡象已經變得視而不見,準確地說是因為切身利益而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把局麵往對自己不利的方麵去想,而他周續祖已經不能自欺欺人所以能做到旁觀者清——現在周續祖接受了一些媒體的工作,每天給泉州日報和廣州新報等眾多媒體當軍事評論家,點評南北兩軍的得失並對戰局做出各種各樣的樂觀預測。
王啟年承認周續祖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他覺得嗅到氣氛有異的不止他們這些被排除於權利中央的局外人——最奸猾而且可能是除了楊致遠以外最了解黃石的趙慢熊就一直沒有讓他的兒子加入軍隊或是與其他人聯姻,一開始趙慢熊就沒有為他的後人尋求在新軍中任職,現在更打發他的兒子去幫助黃石籌建什麽科學院——聽名字就知道沒啥權利前途,科學這兩個字都是從海外才翻譯過來的名詞。
不過也就是隻有一個趙慢熊在這麽做,而且他本人還在積極幫助其他舊部安置子弟,這兩年王啟年開始迴過味來後不得不承認副大人的心腸真是太陰險狠毒了:他明明早在幾十年前就看出來了些什麽,可是從來沒有提醒過任何一個人,自己還把著權利不放到處撒人情幫老部下們的忙(也曾幫過王啟年不少忙),到時候大家要是倒黴他能獨善其身,要是大家不倒黴他還能迴收這麽多年放出去的高利貸。
“以前大家覺得搞一個莫名其妙的軍法官是楊大人不想放棄自己的地盤,”從長生島開始楊致遠就是軍法係的老大,後來新軍搞全套的軍法官係統大家都覺得這是楊致遠在瓜分權利自然沒有什麽話好說,等楊致遠死了後軍法官就被大家齊心協力轟走了,但到了福建後黃石又把這套東西鼓搗出來,顯然就不僅僅是為了監軍。北伐軍統帥部的人感覺依舊良好,把軍法官理解為監軍而且還自命黃石嫡係所以看這些向著卿院胳膊肘往外拐的人不順眼,可冷眼旁觀的王啟年已經完全不這麽看了,他對吉星輝說道:“記得在長生島的時候,軍法都是大人定的,大家就認可了軍法官,覺得這是大人理所應當的兵權;可現在軍法都是製憲會議定的,大家就不服了。可你記不記得,大人在長生島的時候也沒有違反過軍法?”
“都是大人定的,他有什麽好違反的?”
“沒錯,可是大人沒有違反過軍法,在這個問題上大人一向很固執,犯法一律要按軍法判,可以事後改,但是最初怎麽定的就要怎麽來,宋建軍他弟弟好像就是這麽倒的黴。”
“沒錯。”吉星輝仔細迴憶了一會兒,時間太久遠了,不過他最終還是迴憶起來了:“你想說明什麽?”
“還有我們,大人看來是恨透我們了,我們從北方攻打李順,要是那個時候大人出兵是多有利的形勢啊?可是他就是按兵不動,後來還差點要殺我們。”
“不至於吧,大人不是饒了我們麽?”吉星輝沒有王啟年想的那麽深,雖然他也深深痛惜當年南明按兵不動的事,要是那個時候黃石出兵滅了李順,他也就成了功臣了不至於混到今天這番田地。
“不是大人饒了我們,是提刑官饒了我們。”
“這和大人饒了我們有什麽不同麽?”吉星輝還是沒有王啟年腦筋靈活。
“大人未必想饒我們。”王啟年低聲說出句讓他自己都背後流汗的話,這個念頭已經在他腦子裏轉過不止一次了,但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會因為巨大的恐懼讓他立刻將之拋開。
“怎麽可能?”吉星輝頓時也嚇壞了,他和周續祖都覺得自己確實是讓黃石丟臉了,但客觀上北方同盟的倒戈一擊確實對南明有利,這次出山也是因為他不像周續祖那麽悲觀,覺得黃石還是會給自己戴罪立功的機會。
之前王啟年也有類似的盼頭,他和吉星輝早就商議妥當要和公仆師還有誠實師的年輕孩子們虛與委蛇,若是黃石一聲令下就立功自新,把軍隊牢牢掌握在齊國公手裏,不過到了浙江後王啟年親眼目睹在師中的憲兵體係後,越琢磨越不是這麽迴事。
“大人在法這個問題上很固執,我不知道為什麽,但是好像隻要法是怎麽定的,他就要怎麽執行,不管法是他自己定的還是那個製憲會議定的,不管是不是合乎他心意。”今天王啟年敢對吉星輝說這番話,是因為他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找到了一條生路:“就是大人不想饒我們,隻要製憲會議饒了我們,大人也不會幹涉。”
“這……這……”吉星輝已經緊張得說不出話了。
就算是子弟集團,也同樣有外圍和內圈之分,王啟年和吉星輝帶來兩個師中的都是他們最親信的人,其他的都留在李軍長的軍部裏。
雖然不是很明白原因,但是王啟年已經嗅到他的保命符或許就是法律,法律或許能當他的擋箭牌,哪怕要擋的箭是來自齊國公的憤怒,是這兩年來日夜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中的王啟年一直苦苦尋覓的東西——當然王啟年不知道黃石早就琢磨著將來要以泉州提刑司沒有法律管轄權為由質疑上次審判的合法性。
“揣摩大人的心思是件很難的事情,”其實王啟年還是有些混淆法律和議會的關係,他對吉星輝說道:“但是揣摩製憲會議的就容易不少。”
“是,沒錯。”吉星輝的迴答即是肯定王啟年的第一個斷言,也是對他後一個判斷的讚同:“所以你覺得我們最好不要惹製憲會議麽?”
“我說了大人的心意是猜不透的,不過以我看來,惹製憲會議搞不好就是惹著大人了,我看這師裏的布置倒是蠻合大人心思的。”
吉星輝又和王啟年秘議了一會兒,易猛和趙寧這兩個師長對他們倆來說就和小孩沒啥區別,公仆師和誠實師的種種布置兩人都是心中雪亮,要如何瓦解這種抵抗兩個人也有無數種辦法,本來也是先潛移默化然後等時機一到就發難的。但王啟年既然有了別的打算,那他就的通知吉星輝稍安勿躁——如果不是擔心吉星輝牽連到自己,王啟年本有意學趙慢熊,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個都不提醒。
“也就是小李那孩子沒見過世麵,”說起被易猛和趙寧哄得團團轉的李軍長,吉星輝一臉的不屑:“不過我從軍三十多年快四十年了,什麽大風大浪沒見過,易猛和趙寧這兩個小孩子在我麵前玩這手,真當我是傻子麽?”
和吉星輝一樣,王啟年第一次見到易猛的時候就覺得對方不對勁,不過他們兩個誰也沒有好心到去提醒李軍長的地步,現在當然更不會提醒了,至於跟著李軍長那一批人,本來就是外圍,而且通知了他們搞不好他們就會去通知李軍長或是其他和他們有緊密關係的人,王啟年和吉星輝都深信“三人不秘”,今天的談話內容也僅限於他們兩者之間,王啟年和吉星輝很快商議妥當,不但要繼續和易猛、趙寧周旋下去,而且還要暗中幫著他們兩個去和李軍長周旋。
“等這事結束了,我估計他們倆多半會想把我們留在後麵,不讓我們上戰場插手軍務,”一談到易猛和趙寧,王啟年分析得就如同長了順風耳一般:“這樣挺好,到時候我們繼續裝糊塗,他們難免會心中愧疚,我就帶著兒郎們迴去,我要讓他們都去上軍校。”
“你要他們去上軍校?從頭上起?”吉星輝把這句問話脫口問出,但他馬上就意識到了王啟年的深意,不禁擊掌歎道:“高明。”
讓子弟迴頭去上軍校固然是放棄了撈取軍職的捷徑,但能積累了同學人脈,而且將來到了軍中這些子弟的軍事經驗都是同學無法比擬的,再說有以前的基礎隻要努力他們在軍校中成績大概也不會差。王啟年知道吉星輝會明白自己的意思,而想通這些好處後吉星輝也就不會試圖走危險的捷徑給製憲會議找麻煩——至於李軍長麽,現在泥菩薩過江誰還管得了他?
第十六節 見聞
雖然許平一直沒空南下,但這並不意味他不關心浙江的動靜,整整一個軍的野戰兵力重新在浙江集結起來讓他感到很頭疼,南明的恢複能力大大高於李順,才短短幾個月,浙江和南京境內的明軍野戰部隊就又一次高達兩個軍六萬人,已經對江南順軍構成了很大的威脅。而江西、湖廣那邊的五個老軍許平隻有裝看不見,自己寬慰自己他們還沒有恢複元氣。
沒有恢複元氣是肯定的,但是他們恢複元氣隻是時間問題,幾個月前安慶大捷之後順軍似乎又一次即將席卷江南,但現在許平還不得不在淳化和憲法師耗著,目標泉州已經變得非常遙遠。現在許平有一點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周洞天的建議冒險南下浙江,但當時他也沒有想到局麵會演變成這個樣子。時間是南明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但許平仍然決定等待,或許可以重演一次包圍開封的戰略,迫使明軍一次次來給淳化和南京解圍,至少這次順軍是不會重蹈覆轍被人絕堤淹了大軍的。
浙江方麵傳來的情報說南明第十三鎮請了王啟年當副將,還把吉星輝派去第十四鎮當副將,提起這兩個名字周洞天就氣不打一處來,他說他雖然知道黃去病遲早會走到這一步,不過還是沒有想到會這麽快。與激憤的他人相比,許平倒是顯得略微冷靜地,他把第十三鎮的情報又看了兩遍,最後說道:“到時候就先打它。”
“往死裏打!”這是劉宗敏、李來亨等參加過山西討伐北方同盟等順軍將領的共同意見,現在他們都極其盼望第七軍趕快來給淳化解圍。
與此同時,浙江省卿院選舉的事情許平也有所耳聞,具體的籌備負責人中還有夏完淳,他在介紹自己時甚至還把曾在河南為闖營效力的事吐露出來,告訴驚訝不已的南方媒體說自己去過順方,不久前還去過遼東,但是最後還是認為南明現有的卿院製度最符合儒家治國思想。夏完淳坦言他以前對順廷抱有極大希望,但最後發現順王還是走迴治亂循環的老路,現在夏完淳認為選舉製度其實也是一種循環,而且更迅速,在官府還沒有來得及完成徹底腐敗前結束它們的下降過程,換一批還處在上升時期的官員上台執政,最重要的是這個更替不需要用暴君和百姓的血為代價。之前每次循環都是大亂——大治,而在夏完淳看來齊國公似乎已經認定這個循環不可避免,所以就不再嚐試去避免它、壓製它,而是積極去促成它,讓它幾年就以較小的代價發生一次。
處於這個大亂世,其他文人幹的驚世駭俗的事情也不少,叛來投去的人車載鬥量,所以夏完淳雖然因為這個聲明遭到了不少非議但是也沒有成為千夫所指。至於夏完淳話裏對明廷的指責成份,製憲會議和媒體聽上去並不覺得太刺耳,要是明廷不該被推翻、製度不改被修改,那製憲會議的合法性都有問題,更有一些人暗自揣測夏完淳說這話的目的也有替齊國公篡位造輿論的用意,畢竟夏完淳之前就接受過齊國公府的官職。
和南明方麵的反應不同,順軍聽聞此事的將領都很憤怒,他們之前大多不知道許平的兩位高級幕僚的身份,不過他們都知道許平對這兩個人很尊敬,內政方麵雖然稱不上言聽計從(因為有孫可望),但也是相當重視的,至少對兩個從未立過軍功的人來說,許平已經是禮遇得有些過份了。
直到今天為止,許平仍不願意說出另外一個人的名字,之前為了夏完淳的名聲他也從未泄露過他的身份(即使是在他叛離大順以後)。所以順軍將領得知夏完淳公開宣稱李自成非人主、許平誌向有餘手段不足後都覺得他有點忘恩負義的嫌疑。
“道不同,不足與謀,合則處,不合則去。雖然我不覺得齊公用商人治國就是什麽妙策,但我知夏先生很深,也深知他滿腔救國愛民之願。”許平的反應比他手下要平淡一些,想起和顧炎武、夏完淳的分道揚鑣他也是頗為遺憾,但讓他敬佩的是夏完淳敢把這件事說出來:“無一事不可對人言,真是大丈夫啊。”
……
就在許平評價夏完淳的時候,後者正在給一些同僚訴說他在遼東的見聞,在這些因為《遼東人民觀察家》而對遼東不僅抱有好奇甚至還有些神往的同僚麵前夏完淳毫不客氣說道:“遼王完全是法家信徒,至於遼國相更是商鞅再世。”
雖然從報導上大家已經知道夏完淳對遼藩沒有太大的好感,不過若不是親耳聽到還不知道夏完淳對遼藩的看法如何低劣。在浙江選舉委員會中另外也有幾個曾經見過洪承疇,每個人印象裏這位遼國相相貌堂堂,舉手投足之間更是瀟灑倜儻,崇禎朝的時候就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一個人聽到夏完淳這麽說忍不住替洪承疇辯解道:“我與洪亨九雖然沒有深交,但他身上的大儒風範可是裝不出來的。”
“哈。”夏完淳冷笑了一聲,表情就仿佛是聽到了天下最可笑的事情一般。
為洪承疇辯護的人一時誤認為夏完淳是看不起洪承疇深受崇禎厚恩沒有自殺殉國、或是先助北方同盟攻擊大順(這個大家到不覺得太難接受,畢竟林丹汗打的旗號是“為大明天子報仇”的旗號)後又投降大順當了什麽遼國相,不過這種事大家早就見慣不驚了:
九成的江南名士才子在東林領袖錢謙益的領導下翻來覆去地投完了大順又投大明:前一陣子積極勸進的江南才子們在許平打迴江南包圍淳化後又投迴去不少,還舉行了一批慶祝“王師安慶大捷”的詩會,他們的領袖倒是精明一些——作為曾經先領銜勸順王繼承皇帝位後又領銜勸齊國公加九錫的錢領袖在許平打迴來後躲在南京養望,把才剛剛吐出口的“卿院深合聖人之道”又馬上吞了迴去。在淳化最危急的時候受《遼東人民觀察家》的影響,錢領袖的幾個親信之人,比如前大學士督師侯洵的兒子侯方域就跳出來搖旗呐喊說建設卿院是數典忘祖,已經參加製憲會議和卿院的東林黨陳子壯派都是聖教叛徒、東林敗類。不過在憲法師令人震驚地頂住許平的攻勢以後、在那些大罵陳子壯等人的話還言猶在耳之時,錢領袖就於這個月初潛行到了杭州,並首次接受南方諸省在南京的記者采訪,說他很高興東林陳子壯派能助執政大臣一臂之力,並很有自信地表示未來東林黨能在朝廷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不服老的錢領袖已經宣布將參加最近這次的浙江選舉,還高調派出侯方域等人奔赴泉州與陳子壯討論東林黨內合作問題;
大明投降北順武將第一人——前提督江北軍務總兵官鬱董,當初一槍不放地投降了許平,聯合其他明將圍攻揚州逼死了督師史可法,還在南京立下了臭名昭著堪比張弘範的石碑。這次明軍兩棲登陸後,鬱董二話不說獻杭州投降,又是一槍沒放,又一次積極給敵軍帶路,沿途遇到猶豫不肯投降的順軍地方將領時鬱董還親自策馬到城下勸降:“我都降了,你們還等什麽?齊國公世子連我都不問罪,你們還怕什麽?”,事後雖然北伐軍確實沒有處罰他,但都對其極為鄙視,隻有鬱董本人依舊沾沾自喜,北伐軍大占上風時他多次對記者大吹自己和平光複杭州的功績,至於勸降大批順軍一事鬱董則以“嚴顏第二”自詡,把給明軍帶路與張飛入川一事相提並論。賀飛虎棄守南京、許平圍攻淳化正急時,突然有人爆出黑幕——鬱董秘密製造了大批黑衣黑旗,當真不怕死的《泉州日報》記者去杭州質問鬱董意欲何為時,鬱董竟然不但沒殺人,還親自出來解釋說他的意圖是化妝成順軍以尋找伏擊的機會(至於是伏擊明軍還是伏擊順軍則隻字未提),力稱此舉深合兵法——從那以後南方報紙就普遍用“大兵法家”或“大軍事家”來稱唿鬱董。同樣有記者曾就此問題詢問過第六軍軍長賀飛虎,當時因為戰事緊急而忙得不可開交的賀飛虎是這樣迴答記者的:“如果淳化不丟,本將深信鬱將軍對國家的忠誠。”,後來記者雖然一再追問淳化丟了又會如何,賀飛虎卻拒絕迴答。而龍潭的陳偉則遠沒有賀飛虎沉得住氣(議會師有一個團就不得不留在後方防備各路友軍的突然襲擊而不能上前線對抗順軍),他在被記者問煩後大叫道:“凡事都要往好的一麵看,如果淳化丟了,那下次就又輪到許將軍和鬱將軍並肩作戰了!”;
還有齊國公本人,被天下人視為大明擎天柏玉柱的兩朝重臣,也全速向著曹丞相的方向發展。
因此聽到夏完淳那聲冷笑後,對他不屑有所誤解的人都覺得洪承疇也沒做什麽出格的事,大家更忍不住想到,就是夏完淳不也投過闖麽?陳子壯這樣的大名士是沒有叛國,不過他不也領著一群人叛出師門,連老宗師錢領袖都不認了嗎?現在這世道,誰還能比誰強啊?
“我說遼藩是暴秦複生,絕非信口雌黃。”夏完淳在遼東的相關見聞數不勝數,他隨手就挑了個典型:“當初商鞅的《墾令》是怎麽說的?”
法家認為如果百姓有思想就不會好好“墾草”——墾草就是種地,所以除了土地國有化禁止商人來收購糧食外,也不能允許百姓旅遊,因為遊曆會讓人增長見識——哪怕就是去隔壁村也不好,交流就會提高思考的頻率,所以商鞅立法禁止全秦的老百姓走親訪友或旅遊,還發明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身份介紹信,如果沒有這個證明是官府公派外出的話則各地驛站一律不許允許其人入住——百姓不旅遊了也能多節省些力氣用來給秦國的國有製土地墾草。
夏完淳告訴大夥兒遼藩已經把身份介紹信製度恢複了。
此外,為了強化“墾草”,商鞅還嚴禁秦境內曲藝流傳,《墾令》裏規定所有的詩歌唱曲都要消滅,商鞅認為如果百姓沒有文藝活動的話,他們就隻好乖乖迴家睡覺,大牲口們晚上睡足了覺,早上就可以更早地起床去“墾草”。
這個現在遼藩也在執行,不過夏完淳發現遼藩做的更絕,不是像以前法家那樣粗暴地消滅所有戲曲,而是把所有以前的曲藝詩唱都宣布為“誌淫”(這詞也是商鞅的發明,被法家用來形容一切中國人的藝術活動:歌唱、舞蹈、美術、詩詞……)的靡靡之音,而遼王府則編寫了一些模板戲曲,全是宣傳遼王偉大、遼王仁愛、遼王是遼東人民的天賜領袖之類的內容,除了這些外其他的一概禁止。
最後夏完淳還提到一點,那就就是遼藩還幾乎全盤繼承了商鞅的賞罰思想,韓非一向強調人主要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可商鞅雖然在韓非前麵其實卻更狡猾,商鞅說收拾百姓除了要“劫以刑”,更要“驅以賞”,當然,商鞅和韓非一樣承認賞罰公平是愚不可及的,所謂刑五賞五為最下,不過商鞅主張要適當地給賞以用作刑的輔助手段,他認為最合適的比例莫過於“刑九賞一。”比如對於被貶為奴隸的罪犯(根據商鞅的法律,在大街上邁步的步子過大都是罪犯,都要貶為奴隸。),商鞅主張應該每判十個罪犯就允許其中工作最好的那一個自贖,這樣可以刺激所有的奴隸拚命為秦王工作。當然商鞅這個驅以賞的本質還是為了讓劫以刑運行得更好,所以這種自贖的奴隸還是和正常人不同,如果他此後的工作成果小於他贖身時的工作量,那還是要重新被貶為奴隸——這個威脅可以保證贖身奴隸也為秦王拚死拚活地幹一輩子。
夏完淳在遼藩看到數目驚人的“心懷怨望派”,遼王府給所有地區都規定了發現“心懷怨望派”的人數比例,各級官府鼓勵互相檢舉、彼此告發,憑著一句話甚至僅僅因為官員的直覺就把一個人定為成心懷怨望派,像商鞅倡議的一樣在社會上製造出一個龐大的刑徒集團來震懾其他百姓。
當然,既然要學就學到底,在夏完淳抵達後不久遼王宣布要按照治病救人的原則寬大處理這些心懷怨望派,他們如果積極學習遼王的《遼東記略》,努力在勞動營處為提高遼東人民幸福指數而工作的話,就有可能被認為已經悔改從而擺脫“心懷怨望派”的身份。
據夏完淳所知,對這部分人遼王府也把商鞅的處理辦法學了個十足十:即被認定為悔改積極分子的“心懷怨望派”將得到“悔改的心懷怨望派”稱號,他們會繼續被監視,如果他們的工作熱情有所下降,或是不比正常人更積極努力地學習《遼東記略》的話,他們就會立刻丟掉“悔改的心懷怨望派”的身份,又一次成為需要去被關押起來集中學習勞動的“心懷怨望派。”
“這是董少傑的文章,寫在《遼東人民觀察家》上的,”夏完淳拿出今天早上才收到一份報紙,展示給談天的同僚們:“董少傑說引用海水灌溉農田是可能的。”
“什麽?”無數聲驚叫響起,不僅為這個判斷,還是因為董少傑的名頭,很多在座的人都知道他曾是齊國公手下的著名農業專家,還是泉州大學裏的農業學權威。
不久以前,遼東某村宣布通過充分學習《遼東記略》,海水和淡水混合灌溉法被發明出來了,這是全新的農業技術發明,是隻有在遼王偉大領導下才能發生的人間奇跡。現在全遼群起效仿,誰要是說做不到顯然就是沒有認真學習《遼東記略》,而如果質疑他人的成績那更顯然是心懷怨望派。
而董少傑的這篇文章就是從農學上解釋為什麽這種奇跡能發生:他說其實肥料水也是一種鹽水,和海水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既然肥料和淡水混合可以提高莊稼產量那麽海水隻要正確使用也可以做到。董少傑還專門指出,以往之所以沒有用海水灌溉完全是因為是守舊思想在作祟,而現在遼東人民在閱讀了《遼王記略》後思想充分解放,所以就舉一反三地提出這種能大大增加糧食產量、減少肥料消耗的技術來,這雄辯的證明了遼藩同工同酬製度的先進性——用海水灌溉田地確實是隻可能發生在遼藩下的人間奇跡,商鞅都做不到。
“如果董少傑不想打成心懷怨望派的話,他就得附和遼王府的指鹿為馬。”夏完淳從其他人臉上看到了惋惜、疑惑、不能置信和一絲不屑,最後這個表情讓夏完淳忍不住替遠在遼東的那個農業權威辯護道:“董先生說出的這番話不是在他自己的恥辱,而是遼王府的!”
第十七節 界限
因為南直隸境內的戰爭,浙江進行各級選舉都冒著相當大的壓力,不過報名參選的人士絕大多數表示等他們上任後就會全力讓浙江走上戰爭軌道,用武力保衛浙省的政治權利。這些人對南明政府的忠誠夏完淳並不懷疑,順廷或許能收買其中幾個人,這還要在順軍擁有軍事優勢下才可能,但順廷絕對不可能收買一省卿院——麵對把還政於民的南明政權,順廷拿不出那麽多的利益。
“先賢所謂的大凝之國,就是指我們的新政吧,”雖然身上帶有齊國公府的官職,但是夏完淳無意向齊國公效忠,據他所知,浙江臨時卿院很擔憂將來浙江子弟兵會派去前五個軍中服役,他們計劃在正式省卿院成立後通過一項動議——就是浙江的誌願兵必須在服從製憲會議軍法官權威的軍隊中服役。
這個動議其實就是對始終完全掌握在齊國公府手中的軍權說不(雖然從理論上兵員補充、物質補充和輜重調撥都歸於陸軍部,當實際上北伐軍統帥部仍然把陸軍部看成一個下屬單位,經常直接用下令的口吻命令陸軍部向前線單位提供多少補充兵員或是物質,而陸軍部也從來不敢公然拒絕這樣的命令),這個動議若是通過那就是對齊國公兵權的挑戰,但夏完淳並不打算向齊國公府報告這件事。這段時間來夏完淳竭盡心力投入到選舉建設中去,把多年來在神州大地遊曆獲得的經驗都盡數貢獻出來,和浙江臨時卿院合作得親密無間。
夏灣淳的助手們對此或有些不安,畢竟他是被齊國公委任的公府全權代表,可夏完淳身上卻絲毫看不到有把對公府的忠誠放第一位的意思。對於這些提醒,夏完淳答道:“當初許將軍以國士待我,可我仍背他而去。”夏完淳相信許平不會因此責怪他,最初許平答應他們會用劍保衛聖人名教,會讓顧、夏以徹底的儒家精神治國,但許平最終無法完成他的諾言;而這次黃石以重任相托時,也和當初許平一樣對夏完淳全無保留,交代他一切以萬民為重,如果百姓的利益和齊國公府衝突那不必考慮後者:“如果齊國公認為我做得不對他可以罷免我的官職,但隻要我一天還在這個位置上我就要卿院考慮,齊國公給我的命令很明確,是建設浙江卿院而不是毀滅它。”
浙江的卿院在七月一日選舉出一百五十名正式卿院後,在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征稅、招募誌願兵等一係列對順作戰的協議。之前福建、兩廣、江西和貴州卿院都是自願加入對順戰爭中來的,這次齊國公府依舊把宣戰權下放給浙江正式卿院。
“在諸位大夫開始投票前,本官代表齊國公府發表如下聲明。”夏完淳站在正式卿院的講台上,麵對著三百隻眼睛大聲說道:“如果浙江卿院拒絕加入對北順的戰爭,拒絕通過征稅和征兵令的話,朝廷的軍隊會退出浙江。”夏完淳舉起手中的一份命令:“這是齊國公給第七軍各級軍官的親筆命令,命令本官根據你們的投票結果選擇打開它或是交還它,不管浙江卿院是不是參戰那朝廷都不會用武力幹涉。”
說完後夏完淳退下講台,坐在觀眾席上旁聽浙江卿院開始辯論,出乎夏灣傳意料的是這場辯論還真的發生了。本來夏完淳以為當天就能看到浙江卿院通過戰爭撥款和加稅動議,但事實上卿院的大夫們為要不要參戰討論了整整一天,最激烈的爭論就在於省卿院到底應該要求多大的軍事幹涉權。
第二天下午,除了一個因為堅定信佛而反對一切戰爭的大夫外,絕大部分大夫都投票讚成各項軍事提案,少數幾個投了棄權票。隨即浙江卿院向製憲會議提出參戰要求,之前五省卿院都保證會用全部的力量投入和李順的戰爭中,絕不單獨媾和,浙江卿院發給製憲會議的文件中同樣作出了這樣的保證,不過浙江卿院加了兩條之前不具有的:第一,凡是有浙江子弟參與的戰鬥,浙江卿院就有權知道戰爭決策經過(有公開討論和向媒體公開內幕的權利),如果某支軍隊讓浙江子弟流血但是又拒絕提供具體情節給浙江卿院的話,浙江卿院就有權懷疑軍隊歧視浙江子弟挑他們從事必死的任務,並因此收迴這支軍隊繼續指揮浙江誌願兵的授權;第二,就是之前夏完淳已經知道的軍法官問題(在這裏浙江卿院作出一個讓步,他們沒有要求製憲會議保證所有的浙江籍士兵都在軍法官擁有完全權威的軍隊中服役),浙江卿院要求把之前的不成文默契變成成文法,即凡是涉及到死刑的罪行都必須交給後方提刑官來處理,以保證犯兵能得到一個公正、公開的審判。
“這個文件真有千鈞之重。”當浙江卿院鄭重其事地把決議交給製憲會議的代表時,他身邊的夏完淳評價道。
不會有人懷疑浙江卿院會選擇不加入戰爭,他們根本沒有獨立對抗李順的可能,而卿院大夫和總督府都隻有在南明政權下才能生存,固然製憲會議迫切需要浙江的效忠,但浙江更迫切地需要南明軍隊的保護。
“不幹涉,”易猛注意到軍長開始皺眉頭,但他裝沒看見的同時大大咧咧地說道:“其實我覺得這事應該由師部來管,自古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監軍管得這麽寬過。”
易猛故意把監軍和憲兵隊混淆起來,對於易猛這種堅決服從陸軍部和製憲會議指令的軍官來說,全師都是服從製憲會議的命令,易猛主軍,憲兵隊主軍法,是分工不同,而且憲兵隊不但管不到易猛頭上同樣也歸他指揮。但和易猛不同,李軍長來自的第四軍根本不承認製憲會議有管他們的權利,所以就把軍法官和憲兵隊當監軍看待,而且還是一種不合法的監軍——他們甚至不是代表黃石的。
“不過這是陸軍部的命令,那我也隻有遵守啦。”易猛注意到軍長皺起來的眉頭有所舒展,就用帶點抱怨的語氣說道:“末將從來沒有領軍過,當然是上麵怎麽教就怎麽做了。”
“易老弟說的不錯。”李軍長心情變得相當不錯,他很認同易猛的謹慎——作為一個從未帶過兵的年輕人,服從陸軍部的命令不但不是錯誤反倒值得稱讚,這說明他是一個習慣於服從長官命令的人。
又和易猛聊了一會兒後,李軍長就讓他先迴自己的師部去了,明天李軍長還要見誠實師的師長,他希望第十四師的師長也是易猛這樣一個唯上峰命令是從的人。
第十五節 架空
第二天李軍長同誠實師師長趙寧的會晤也很愉快,本來李軍長擔心這兩個被製憲會議提拔起來的年輕師長會和陸軍部的那些人一樣不好說話,所以還刻意分而治之,用兩天的時間分別座談而不是一起召見,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兩個師的師長都是同一種人,都表現出了對軍法係統幹涉軍務的不滿,趙師長甚至對製憲會議和陸軍部也隱約有些怨言。
但李軍長事後仔細一想也就釋然了,畢竟從來不會有軍人喜歡手腳被束縛住,這種不滿是理所應當的。趙寧和易猛一樣對派給他一個副師長不但毫無抵觸情緒反而非常歡迎,李軍長高興之餘也沒有多提什麽具體要求——眼下形勢非常好,如果一次要求太多讓這兩個年輕將領覺得這是自己要滲透攬權引起他們的反感就不好了,唯一可惜的是這兩個人都不算家境太差,早早成親故鄉都有了妻子,不然李軍長倒是很願意做個媒人把他們兩個俊秀引薦給有女兒等待脫手的某些前輩們。
等王啟年帶著他最親信的一批人抵達公仆師駐地後,師長易猛帶著大批第十三師軍官熱烈歡迎,歡迎會上易猛一再強調公仆師非常缺乏實戰經驗,正急需大批有過實戰經驗,尤其是和長生軍有過交手戰鬥的人來給各級軍官進行戰術指導,像王啟年這樣又曾經是長生軍一員,還曾站在長生軍對麵的更是無比珍貴的財寶。
歡迎會以後易猛就拿出大量訓練預案給王啟年副師長過目,第七軍出兵在即,很快就要開赴南京同順軍交戰,易猛指出留給公仆師的時間很少,他希望王啟年能夠抓緊每一分一秒幫助全師提高戰鬥力。
就像李軍長一樣,易猛也發現本以為會很不好對付的王啟年比他預料的要單純的多,對方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的企圖,滿口答應下來,接著就帶著他那幫人風風火火投入到最後的臨陣指導工作中去。本來易猛指望靠大量的工作讓王啟年不至於插手憲兵隊的事務,結果王啟年比他預想的工作還要積極,更因為這種緊張的工作而完全忘記了整肅軍紀問題,偶爾和易猛見麵時討論的也完全是軍事問題;至於王啟年帶來的這批人,易猛高度讚揚他們的戰鬥經驗的潛在用意就是不想給他們安排實權,計劃將這群人擺在教官的位置上,同樣這群人比易猛想象得還要配合,熱情似火地到各個單位去介紹與長生軍交戰的心得體會,平時連師部參謀會議都很少參加,就是參加了也隻是因為臨陣準備或是如何介紹戰鬥經驗問題,其他的事務一概不過問。
這種合作的愉快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易猛找個機會偷偷和誠實師的師長趙寧會麵,兩個人私下說起各自副師長的動靜時,都發現對方的那枚眼中釘和自己的一樣忠厚老實。
“王將軍真是個純粹的軍人。”易猛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對方一心撲在軍務上,對政治毫無過問之心。
“草雞窩裏居然飛出了金鳳凰。”趙寧也深有同感,誠實師的團長、隊官和小隊官還有師部參謀本來都對這批將門子弟抱有很大的戒心,雖然對方是一群失勢的將門子弟,但是他們還是十分警惕,尤其是軍法官帶領的憲兵隊,在一開始簡直是進入了戰鬥戒備,隨時提放著吉星輝副師長一夥兒給他們找麻煩。但對方完全沒有他們之前從其他將門子弟身上見識過的那種驕橫之氣,吉星輝副師長也顯得非常平易近人,除了軍事對師部內務事宜顯得毫無興趣。
易猛和趙寧這兩個年輕人現在都感到有些迷惑,對方混過大明和大順,然後又去混了一段北方同盟,他們本以為這種的老江湖一定很難對付,也都做好了長期抗戰準備。但這段日子相處下來,他們倆準備的各種對策竟然一條也沒能用上。
“耳聞為虛,眼見為實。”最近的這段經曆讓易猛痛感這句話的正確性,以前南明報紙曾把王啟年等北方同盟大將形容成老奸巨猾的梟雄形象,過去易猛也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但現在他的印象已經完全改變了:“王老將軍其實隻是個老軍伍,沒有什麽心機城府,不然他也不會落到今天這番田地。”
“或者說,隻要將門子弟們沒有了權,就是落地鳳凰不如雞。”相比易猛,趙寧的防備心更重一些,雖然他承認這批失勢的將門子弟也是可以配合愉快的,但是他還是不願意和他們共事:“若是他們有了兵權,那怎麽樣就難說了,畢竟他們一個個不是這個的女婿,就是那個的外甥,真要是讓他們有了爭功的機會,我們還是比不過他們的。”
“這個我自然曉得。”其實易猛心裏已經對這批人有了愧疚和歉意,因為他和趙寧早就商量好,用這批人當教官可以,但是真等上了戰場還是要防著他們,不給他們掌控軍權的機會,這自然就等於剝奪了他們立功的機會。
前日王啟年甚至主動提出,他應該帶著他手下的這批人再去誠實師轉轉,或許他們有一些東西是吉星輝手下那幫不了解的,而吉星輝一夥兒也可能有什麽王啟年眾所不具有的特長。
對於這個建議,易猛已經不能用熱烈歡迎來形容了,除了軍事上的考慮外,他更想到這樣的人員流動性造成王啟年他們根基更淺,更無法在任何一個師中紮下根。本來就不打算給王啟年太多實際職務的易猛馬上向趙寧通報了這個建議,當趙寧詢問吉星輝對此的看法時,後者也是滿口答應下來,連稱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主意。
“真有點對不起他們,不過防人之心不可無,以後有機會再讓陸軍部給他們補償吧。”趙寧和易猛迅速達成協議,王啟年和吉星輝當然還是保持現有職務,他們會作為兩個師的經驗交流團互相派給對方,同樣心懷歉意的趙寧再次重複道:“來日方長,陸軍部總會有機會補償這些勤勤懇懇的人的。”
……
公仆師和誠實師的經驗交流團在前往新的工作崗位前首先自己交流了一番,他們向對方匯報自己都已經進行過了什麽樣的工作,這些人彼此之間本來就很熟悉,更是同病相憐的一群,至於這兩個團的團長也湊到一起私下聊起來。
“你看,我就說吧,陸軍部那一幫肯定在提放著我們。”吉星輝開門見山地對王啟年說道,他們兩個在跟著李軍長來浙江的時候就暗自揣測這絕對不會是件美差,不過他們兩個肯定無法去北伐軍統帥部找差事,也知道齊國公的泉州同樣容不得他們,所以這確實是他們這個集團最後的機會和出路。
和一直在高層活動的舊同僚不同,王啟年這幾年在福建一直小心做人,而且還要求自己最親信的子侄們都要保持低調。無論是之前被關在大牢裏待審,還是之後的蟄伏時光,王啟年和吉星輝還有周續祖都在潛心研究齊國公的動向、揣摩他的思路。周續祖這次說什麽也不同意出山,他對王啟年和吉星輝說那幫老同僚都是身在山中不自知,因為自身的厲害關係對一些跡象已經變得視而不見,準確地說是因為切身利益而不願意相信、不願意把局麵往對自己不利的方麵去想,而他周續祖已經不能自欺欺人所以能做到旁觀者清——現在周續祖接受了一些媒體的工作,每天給泉州日報和廣州新報等眾多媒體當軍事評論家,點評南北兩軍的得失並對戰局做出各種各樣的樂觀預測。
王啟年承認周續祖說得很有道理,不過他覺得嗅到氣氛有異的不止他們這些被排除於權利中央的局外人——最奸猾而且可能是除了楊致遠以外最了解黃石的趙慢熊就一直沒有讓他的兒子加入軍隊或是與其他人聯姻,一開始趙慢熊就沒有為他的後人尋求在新軍中任職,現在更打發他的兒子去幫助黃石籌建什麽科學院——聽名字就知道沒啥權利前途,科學這兩個字都是從海外才翻譯過來的名詞。
不過也就是隻有一個趙慢熊在這麽做,而且他本人還在積極幫助其他舊部安置子弟,這兩年王啟年開始迴過味來後不得不承認副大人的心腸真是太陰險狠毒了:他明明早在幾十年前就看出來了些什麽,可是從來沒有提醒過任何一個人,自己還把著權利不放到處撒人情幫老部下們的忙(也曾幫過王啟年不少忙),到時候大家要是倒黴他能獨善其身,要是大家不倒黴他還能迴收這麽多年放出去的高利貸。
“以前大家覺得搞一個莫名其妙的軍法官是楊大人不想放棄自己的地盤,”從長生島開始楊致遠就是軍法係的老大,後來新軍搞全套的軍法官係統大家都覺得這是楊致遠在瓜分權利自然沒有什麽話好說,等楊致遠死了後軍法官就被大家齊心協力轟走了,但到了福建後黃石又把這套東西鼓搗出來,顯然就不僅僅是為了監軍。北伐軍統帥部的人感覺依舊良好,把軍法官理解為監軍而且還自命黃石嫡係所以看這些向著卿院胳膊肘往外拐的人不順眼,可冷眼旁觀的王啟年已經完全不這麽看了,他對吉星輝說道:“記得在長生島的時候,軍法都是大人定的,大家就認可了軍法官,覺得這是大人理所應當的兵權;可現在軍法都是製憲會議定的,大家就不服了。可你記不記得,大人在長生島的時候也沒有違反過軍法?”
“都是大人定的,他有什麽好違反的?”
“沒錯,可是大人沒有違反過軍法,在這個問題上大人一向很固執,犯法一律要按軍法判,可以事後改,但是最初怎麽定的就要怎麽來,宋建軍他弟弟好像就是這麽倒的黴。”
“沒錯。”吉星輝仔細迴憶了一會兒,時間太久遠了,不過他最終還是迴憶起來了:“你想說明什麽?”
“還有我們,大人看來是恨透我們了,我們從北方攻打李順,要是那個時候大人出兵是多有利的形勢啊?可是他就是按兵不動,後來還差點要殺我們。”
“不至於吧,大人不是饒了我們麽?”吉星輝沒有王啟年想的那麽深,雖然他也深深痛惜當年南明按兵不動的事,要是那個時候黃石出兵滅了李順,他也就成了功臣了不至於混到今天這番田地。
“不是大人饒了我們,是提刑官饒了我們。”
“這和大人饒了我們有什麽不同麽?”吉星輝還是沒有王啟年腦筋靈活。
“大人未必想饒我們。”王啟年低聲說出句讓他自己都背後流汗的話,這個念頭已經在他腦子裏轉過不止一次了,但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會因為巨大的恐懼讓他立刻將之拋開。
“怎麽可能?”吉星輝頓時也嚇壞了,他和周續祖都覺得自己確實是讓黃石丟臉了,但客觀上北方同盟的倒戈一擊確實對南明有利,這次出山也是因為他不像周續祖那麽悲觀,覺得黃石還是會給自己戴罪立功的機會。
之前王啟年也有類似的盼頭,他和吉星輝早就商議妥當要和公仆師還有誠實師的年輕孩子們虛與委蛇,若是黃石一聲令下就立功自新,把軍隊牢牢掌握在齊國公手裏,不過到了浙江後王啟年親眼目睹在師中的憲兵體係後,越琢磨越不是這麽迴事。
“大人在法這個問題上很固執,我不知道為什麽,但是好像隻要法是怎麽定的,他就要怎麽執行,不管法是他自己定的還是那個製憲會議定的,不管是不是合乎他心意。”今天王啟年敢對吉星輝說這番話,是因為他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已經找到了一條生路:“就是大人不想饒我們,隻要製憲會議饒了我們,大人也不會幹涉。”
“這……這……”吉星輝已經緊張得說不出話了。
就算是子弟集團,也同樣有外圍和內圈之分,王啟年和吉星輝帶來兩個師中的都是他們最親信的人,其他的都留在李軍長的軍部裏。
雖然不是很明白原因,但是王啟年已經嗅到他的保命符或許就是法律,法律或許能當他的擋箭牌,哪怕要擋的箭是來自齊國公的憤怒,是這兩年來日夜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中的王啟年一直苦苦尋覓的東西——當然王啟年不知道黃石早就琢磨著將來要以泉州提刑司沒有法律管轄權為由質疑上次審判的合法性。
“揣摩大人的心思是件很難的事情,”其實王啟年還是有些混淆法律和議會的關係,他對吉星輝說道:“但是揣摩製憲會議的就容易不少。”
“是,沒錯。”吉星輝的迴答即是肯定王啟年的第一個斷言,也是對他後一個判斷的讚同:“所以你覺得我們最好不要惹製憲會議麽?”
“我說了大人的心意是猜不透的,不過以我看來,惹製憲會議搞不好就是惹著大人了,我看這師裏的布置倒是蠻合大人心思的。”
吉星輝又和王啟年秘議了一會兒,易猛和趙寧這兩個師長對他們倆來說就和小孩沒啥區別,公仆師和誠實師的種種布置兩人都是心中雪亮,要如何瓦解這種抵抗兩個人也有無數種辦法,本來也是先潛移默化然後等時機一到就發難的。但王啟年既然有了別的打算,那他就的通知吉星輝稍安勿躁——如果不是擔心吉星輝牽連到自己,王啟年本有意學趙慢熊,揣著明白裝糊塗一個都不提醒。
“也就是小李那孩子沒見過世麵,”說起被易猛和趙寧哄得團團轉的李軍長,吉星輝一臉的不屑:“不過我從軍三十多年快四十年了,什麽大風大浪沒見過,易猛和趙寧這兩個小孩子在我麵前玩這手,真當我是傻子麽?”
和吉星輝一樣,王啟年第一次見到易猛的時候就覺得對方不對勁,不過他們兩個誰也沒有好心到去提醒李軍長的地步,現在當然更不會提醒了,至於跟著李軍長那一批人,本來就是外圍,而且通知了他們搞不好他們就會去通知李軍長或是其他和他們有緊密關係的人,王啟年和吉星輝都深信“三人不秘”,今天的談話內容也僅限於他們兩者之間,王啟年和吉星輝很快商議妥當,不但要繼續和易猛、趙寧周旋下去,而且還要暗中幫著他們兩個去和李軍長周旋。
“等這事結束了,我估計他們倆多半會想把我們留在後麵,不讓我們上戰場插手軍務,”一談到易猛和趙寧,王啟年分析得就如同長了順風耳一般:“這樣挺好,到時候我們繼續裝糊塗,他們難免會心中愧疚,我就帶著兒郎們迴去,我要讓他們都去上軍校。”
“你要他們去上軍校?從頭上起?”吉星輝把這句問話脫口問出,但他馬上就意識到了王啟年的深意,不禁擊掌歎道:“高明。”
讓子弟迴頭去上軍校固然是放棄了撈取軍職的捷徑,但能積累了同學人脈,而且將來到了軍中這些子弟的軍事經驗都是同學無法比擬的,再說有以前的基礎隻要努力他們在軍校中成績大概也不會差。王啟年知道吉星輝會明白自己的意思,而想通這些好處後吉星輝也就不會試圖走危險的捷徑給製憲會議找麻煩——至於李軍長麽,現在泥菩薩過江誰還管得了他?
第十六節 見聞
雖然許平一直沒空南下,但這並不意味他不關心浙江的動靜,整整一個軍的野戰兵力重新在浙江集結起來讓他感到很頭疼,南明的恢複能力大大高於李順,才短短幾個月,浙江和南京境內的明軍野戰部隊就又一次高達兩個軍六萬人,已經對江南順軍構成了很大的威脅。而江西、湖廣那邊的五個老軍許平隻有裝看不見,自己寬慰自己他們還沒有恢複元氣。
沒有恢複元氣是肯定的,但是他們恢複元氣隻是時間問題,幾個月前安慶大捷之後順軍似乎又一次即將席卷江南,但現在許平還不得不在淳化和憲法師耗著,目標泉州已經變得非常遙遠。現在許平有一點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周洞天的建議冒險南下浙江,但當時他也沒有想到局麵會演變成這個樣子。時間是南明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但許平仍然決定等待,或許可以重演一次包圍開封的戰略,迫使明軍一次次來給淳化和南京解圍,至少這次順軍是不會重蹈覆轍被人絕堤淹了大軍的。
浙江方麵傳來的情報說南明第十三鎮請了王啟年當副將,還把吉星輝派去第十四鎮當副將,提起這兩個名字周洞天就氣不打一處來,他說他雖然知道黃去病遲早會走到這一步,不過還是沒有想到會這麽快。與激憤的他人相比,許平倒是顯得略微冷靜地,他把第十三鎮的情報又看了兩遍,最後說道:“到時候就先打它。”
“往死裏打!”這是劉宗敏、李來亨等參加過山西討伐北方同盟等順軍將領的共同意見,現在他們都極其盼望第七軍趕快來給淳化解圍。
與此同時,浙江省卿院選舉的事情許平也有所耳聞,具體的籌備負責人中還有夏完淳,他在介紹自己時甚至還把曾在河南為闖營效力的事吐露出來,告訴驚訝不已的南方媒體說自己去過順方,不久前還去過遼東,但是最後還是認為南明現有的卿院製度最符合儒家治國思想。夏完淳坦言他以前對順廷抱有極大希望,但最後發現順王還是走迴治亂循環的老路,現在夏完淳認為選舉製度其實也是一種循環,而且更迅速,在官府還沒有來得及完成徹底腐敗前結束它們的下降過程,換一批還處在上升時期的官員上台執政,最重要的是這個更替不需要用暴君和百姓的血為代價。之前每次循環都是大亂——大治,而在夏完淳看來齊國公似乎已經認定這個循環不可避免,所以就不再嚐試去避免它、壓製它,而是積極去促成它,讓它幾年就以較小的代價發生一次。
處於這個大亂世,其他文人幹的驚世駭俗的事情也不少,叛來投去的人車載鬥量,所以夏完淳雖然因為這個聲明遭到了不少非議但是也沒有成為千夫所指。至於夏完淳話裏對明廷的指責成份,製憲會議和媒體聽上去並不覺得太刺耳,要是明廷不該被推翻、製度不改被修改,那製憲會議的合法性都有問題,更有一些人暗自揣測夏完淳說這話的目的也有替齊國公篡位造輿論的用意,畢竟夏完淳之前就接受過齊國公府的官職。
和南明方麵的反應不同,順軍聽聞此事的將領都很憤怒,他們之前大多不知道許平的兩位高級幕僚的身份,不過他們都知道許平對這兩個人很尊敬,內政方麵雖然稱不上言聽計從(因為有孫可望),但也是相當重視的,至少對兩個從未立過軍功的人來說,許平已經是禮遇得有些過份了。
直到今天為止,許平仍不願意說出另外一個人的名字,之前為了夏完淳的名聲他也從未泄露過他的身份(即使是在他叛離大順以後)。所以順軍將領得知夏完淳公開宣稱李自成非人主、許平誌向有餘手段不足後都覺得他有點忘恩負義的嫌疑。
“道不同,不足與謀,合則處,不合則去。雖然我不覺得齊公用商人治國就是什麽妙策,但我知夏先生很深,也深知他滿腔救國愛民之願。”許平的反應比他手下要平淡一些,想起和顧炎武、夏完淳的分道揚鑣他也是頗為遺憾,但讓他敬佩的是夏完淳敢把這件事說出來:“無一事不可對人言,真是大丈夫啊。”
……
就在許平評價夏完淳的時候,後者正在給一些同僚訴說他在遼東的見聞,在這些因為《遼東人民觀察家》而對遼東不僅抱有好奇甚至還有些神往的同僚麵前夏完淳毫不客氣說道:“遼王完全是法家信徒,至於遼國相更是商鞅再世。”
雖然從報導上大家已經知道夏完淳對遼藩沒有太大的好感,不過若不是親耳聽到還不知道夏完淳對遼藩的看法如何低劣。在浙江選舉委員會中另外也有幾個曾經見過洪承疇,每個人印象裏這位遼國相相貌堂堂,舉手投足之間更是瀟灑倜儻,崇禎朝的時候就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一個人聽到夏完淳這麽說忍不住替洪承疇辯解道:“我與洪亨九雖然沒有深交,但他身上的大儒風範可是裝不出來的。”
“哈。”夏完淳冷笑了一聲,表情就仿佛是聽到了天下最可笑的事情一般。
為洪承疇辯護的人一時誤認為夏完淳是看不起洪承疇深受崇禎厚恩沒有自殺殉國、或是先助北方同盟攻擊大順(這個大家到不覺得太難接受,畢竟林丹汗打的旗號是“為大明天子報仇”的旗號)後又投降大順當了什麽遼國相,不過這種事大家早就見慣不驚了:
九成的江南名士才子在東林領袖錢謙益的領導下翻來覆去地投完了大順又投大明:前一陣子積極勸進的江南才子們在許平打迴江南包圍淳化後又投迴去不少,還舉行了一批慶祝“王師安慶大捷”的詩會,他們的領袖倒是精明一些——作為曾經先領銜勸順王繼承皇帝位後又領銜勸齊國公加九錫的錢領袖在許平打迴來後躲在南京養望,把才剛剛吐出口的“卿院深合聖人之道”又馬上吞了迴去。在淳化最危急的時候受《遼東人民觀察家》的影響,錢領袖的幾個親信之人,比如前大學士督師侯洵的兒子侯方域就跳出來搖旗呐喊說建設卿院是數典忘祖,已經參加製憲會議和卿院的東林黨陳子壯派都是聖教叛徒、東林敗類。不過在憲法師令人震驚地頂住許平的攻勢以後、在那些大罵陳子壯等人的話還言猶在耳之時,錢領袖就於這個月初潛行到了杭州,並首次接受南方諸省在南京的記者采訪,說他很高興東林陳子壯派能助執政大臣一臂之力,並很有自信地表示未來東林黨能在朝廷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不服老的錢領袖已經宣布將參加最近這次的浙江選舉,還高調派出侯方域等人奔赴泉州與陳子壯討論東林黨內合作問題;
大明投降北順武將第一人——前提督江北軍務總兵官鬱董,當初一槍不放地投降了許平,聯合其他明將圍攻揚州逼死了督師史可法,還在南京立下了臭名昭著堪比張弘範的石碑。這次明軍兩棲登陸後,鬱董二話不說獻杭州投降,又是一槍沒放,又一次積極給敵軍帶路,沿途遇到猶豫不肯投降的順軍地方將領時鬱董還親自策馬到城下勸降:“我都降了,你們還等什麽?齊國公世子連我都不問罪,你們還怕什麽?”,事後雖然北伐軍確實沒有處罰他,但都對其極為鄙視,隻有鬱董本人依舊沾沾自喜,北伐軍大占上風時他多次對記者大吹自己和平光複杭州的功績,至於勸降大批順軍一事鬱董則以“嚴顏第二”自詡,把給明軍帶路與張飛入川一事相提並論。賀飛虎棄守南京、許平圍攻淳化正急時,突然有人爆出黑幕——鬱董秘密製造了大批黑衣黑旗,當真不怕死的《泉州日報》記者去杭州質問鬱董意欲何為時,鬱董竟然不但沒殺人,還親自出來解釋說他的意圖是化妝成順軍以尋找伏擊的機會(至於是伏擊明軍還是伏擊順軍則隻字未提),力稱此舉深合兵法——從那以後南方報紙就普遍用“大兵法家”或“大軍事家”來稱唿鬱董。同樣有記者曾就此問題詢問過第六軍軍長賀飛虎,當時因為戰事緊急而忙得不可開交的賀飛虎是這樣迴答記者的:“如果淳化不丟,本將深信鬱將軍對國家的忠誠。”,後來記者雖然一再追問淳化丟了又會如何,賀飛虎卻拒絕迴答。而龍潭的陳偉則遠沒有賀飛虎沉得住氣(議會師有一個團就不得不留在後方防備各路友軍的突然襲擊而不能上前線對抗順軍),他在被記者問煩後大叫道:“凡事都要往好的一麵看,如果淳化丟了,那下次就又輪到許將軍和鬱將軍並肩作戰了!”;
還有齊國公本人,被天下人視為大明擎天柏玉柱的兩朝重臣,也全速向著曹丞相的方向發展。
因此聽到夏完淳那聲冷笑後,對他不屑有所誤解的人都覺得洪承疇也沒做什麽出格的事,大家更忍不住想到,就是夏完淳不也投過闖麽?陳子壯這樣的大名士是沒有叛國,不過他不也領著一群人叛出師門,連老宗師錢領袖都不認了嗎?現在這世道,誰還能比誰強啊?
“我說遼藩是暴秦複生,絕非信口雌黃。”夏完淳在遼東的相關見聞數不勝數,他隨手就挑了個典型:“當初商鞅的《墾令》是怎麽說的?”
法家認為如果百姓有思想就不會好好“墾草”——墾草就是種地,所以除了土地國有化禁止商人來收購糧食外,也不能允許百姓旅遊,因為遊曆會讓人增長見識——哪怕就是去隔壁村也不好,交流就會提高思考的頻率,所以商鞅立法禁止全秦的老百姓走親訪友或旅遊,還發明了人類曆史上最早的身份介紹信,如果沒有這個證明是官府公派外出的話則各地驛站一律不許允許其人入住——百姓不旅遊了也能多節省些力氣用來給秦國的國有製土地墾草。
夏完淳告訴大夥兒遼藩已經把身份介紹信製度恢複了。
此外,為了強化“墾草”,商鞅還嚴禁秦境內曲藝流傳,《墾令》裏規定所有的詩歌唱曲都要消滅,商鞅認為如果百姓沒有文藝活動的話,他們就隻好乖乖迴家睡覺,大牲口們晚上睡足了覺,早上就可以更早地起床去“墾草”。
這個現在遼藩也在執行,不過夏完淳發現遼藩做的更絕,不是像以前法家那樣粗暴地消滅所有戲曲,而是把所有以前的曲藝詩唱都宣布為“誌淫”(這詞也是商鞅的發明,被法家用來形容一切中國人的藝術活動:歌唱、舞蹈、美術、詩詞……)的靡靡之音,而遼王府則編寫了一些模板戲曲,全是宣傳遼王偉大、遼王仁愛、遼王是遼東人民的天賜領袖之類的內容,除了這些外其他的一概禁止。
最後夏完淳還提到一點,那就就是遼藩還幾乎全盤繼承了商鞅的賞罰思想,韓非一向強調人主要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可商鞅雖然在韓非前麵其實卻更狡猾,商鞅說收拾百姓除了要“劫以刑”,更要“驅以賞”,當然,商鞅和韓非一樣承認賞罰公平是愚不可及的,所謂刑五賞五為最下,不過商鞅主張要適當地給賞以用作刑的輔助手段,他認為最合適的比例莫過於“刑九賞一。”比如對於被貶為奴隸的罪犯(根據商鞅的法律,在大街上邁步的步子過大都是罪犯,都要貶為奴隸。),商鞅主張應該每判十個罪犯就允許其中工作最好的那一個自贖,這樣可以刺激所有的奴隸拚命為秦王工作。當然商鞅這個驅以賞的本質還是為了讓劫以刑運行得更好,所以這種自贖的奴隸還是和正常人不同,如果他此後的工作成果小於他贖身時的工作量,那還是要重新被貶為奴隸——這個威脅可以保證贖身奴隸也為秦王拚死拚活地幹一輩子。
夏完淳在遼藩看到數目驚人的“心懷怨望派”,遼王府給所有地區都規定了發現“心懷怨望派”的人數比例,各級官府鼓勵互相檢舉、彼此告發,憑著一句話甚至僅僅因為官員的直覺就把一個人定為成心懷怨望派,像商鞅倡議的一樣在社會上製造出一個龐大的刑徒集團來震懾其他百姓。
當然,既然要學就學到底,在夏完淳抵達後不久遼王宣布要按照治病救人的原則寬大處理這些心懷怨望派,他們如果積極學習遼王的《遼東記略》,努力在勞動營處為提高遼東人民幸福指數而工作的話,就有可能被認為已經悔改從而擺脫“心懷怨望派”的身份。
據夏完淳所知,對這部分人遼王府也把商鞅的處理辦法學了個十足十:即被認定為悔改積極分子的“心懷怨望派”將得到“悔改的心懷怨望派”稱號,他們會繼續被監視,如果他們的工作熱情有所下降,或是不比正常人更積極努力地學習《遼東記略》的話,他們就會立刻丟掉“悔改的心懷怨望派”的身份,又一次成為需要去被關押起來集中學習勞動的“心懷怨望派。”
“這是董少傑的文章,寫在《遼東人民觀察家》上的,”夏完淳拿出今天早上才收到一份報紙,展示給談天的同僚們:“董少傑說引用海水灌溉農田是可能的。”
“什麽?”無數聲驚叫響起,不僅為這個判斷,還是因為董少傑的名頭,很多在座的人都知道他曾是齊國公手下的著名農業專家,還是泉州大學裏的農業學權威。
不久以前,遼東某村宣布通過充分學習《遼東記略》,海水和淡水混合灌溉法被發明出來了,這是全新的農業技術發明,是隻有在遼王偉大領導下才能發生的人間奇跡。現在全遼群起效仿,誰要是說做不到顯然就是沒有認真學習《遼東記略》,而如果質疑他人的成績那更顯然是心懷怨望派。
而董少傑的這篇文章就是從農學上解釋為什麽這種奇跡能發生:他說其實肥料水也是一種鹽水,和海水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既然肥料和淡水混合可以提高莊稼產量那麽海水隻要正確使用也可以做到。董少傑還專門指出,以往之所以沒有用海水灌溉完全是因為是守舊思想在作祟,而現在遼東人民在閱讀了《遼王記略》後思想充分解放,所以就舉一反三地提出這種能大大增加糧食產量、減少肥料消耗的技術來,這雄辯的證明了遼藩同工同酬製度的先進性——用海水灌溉田地確實是隻可能發生在遼藩下的人間奇跡,商鞅都做不到。
“如果董少傑不想打成心懷怨望派的話,他就得附和遼王府的指鹿為馬。”夏完淳從其他人臉上看到了惋惜、疑惑、不能置信和一絲不屑,最後這個表情讓夏完淳忍不住替遠在遼東的那個農業權威辯護道:“董先生說出的這番話不是在他自己的恥辱,而是遼王府的!”
第十七節 界限
因為南直隸境內的戰爭,浙江進行各級選舉都冒著相當大的壓力,不過報名參選的人士絕大多數表示等他們上任後就會全力讓浙江走上戰爭軌道,用武力保衛浙省的政治權利。這些人對南明政府的忠誠夏完淳並不懷疑,順廷或許能收買其中幾個人,這還要在順軍擁有軍事優勢下才可能,但順廷絕對不可能收買一省卿院——麵對把還政於民的南明政權,順廷拿不出那麽多的利益。
“先賢所謂的大凝之國,就是指我們的新政吧,”雖然身上帶有齊國公府的官職,但是夏完淳無意向齊國公效忠,據他所知,浙江臨時卿院很擔憂將來浙江子弟兵會派去前五個軍中服役,他們計劃在正式省卿院成立後通過一項動議——就是浙江的誌願兵必須在服從製憲會議軍法官權威的軍隊中服役。
這個動議其實就是對始終完全掌握在齊國公府手中的軍權說不(雖然從理論上兵員補充、物質補充和輜重調撥都歸於陸軍部,當實際上北伐軍統帥部仍然把陸軍部看成一個下屬單位,經常直接用下令的口吻命令陸軍部向前線單位提供多少補充兵員或是物質,而陸軍部也從來不敢公然拒絕這樣的命令),這個動議若是通過那就是對齊國公兵權的挑戰,但夏完淳並不打算向齊國公府報告這件事。這段時間來夏完淳竭盡心力投入到選舉建設中去,把多年來在神州大地遊曆獲得的經驗都盡數貢獻出來,和浙江臨時卿院合作得親密無間。
夏灣淳的助手們對此或有些不安,畢竟他是被齊國公委任的公府全權代表,可夏完淳身上卻絲毫看不到有把對公府的忠誠放第一位的意思。對於這些提醒,夏完淳答道:“當初許將軍以國士待我,可我仍背他而去。”夏完淳相信許平不會因此責怪他,最初許平答應他們會用劍保衛聖人名教,會讓顧、夏以徹底的儒家精神治國,但許平最終無法完成他的諾言;而這次黃石以重任相托時,也和當初許平一樣對夏完淳全無保留,交代他一切以萬民為重,如果百姓的利益和齊國公府衝突那不必考慮後者:“如果齊國公認為我做得不對他可以罷免我的官職,但隻要我一天還在這個位置上我就要卿院考慮,齊國公給我的命令很明確,是建設浙江卿院而不是毀滅它。”
浙江的卿院在七月一日選舉出一百五十名正式卿院後,在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征稅、招募誌願兵等一係列對順作戰的協議。之前福建、兩廣、江西和貴州卿院都是自願加入對順戰爭中來的,這次齊國公府依舊把宣戰權下放給浙江正式卿院。
“在諸位大夫開始投票前,本官代表齊國公府發表如下聲明。”夏完淳站在正式卿院的講台上,麵對著三百隻眼睛大聲說道:“如果浙江卿院拒絕加入對北順的戰爭,拒絕通過征稅和征兵令的話,朝廷的軍隊會退出浙江。”夏完淳舉起手中的一份命令:“這是齊國公給第七軍各級軍官的親筆命令,命令本官根據你們的投票結果選擇打開它或是交還它,不管浙江卿院是不是參戰那朝廷都不會用武力幹涉。”
說完後夏完淳退下講台,坐在觀眾席上旁聽浙江卿院開始辯論,出乎夏灣傳意料的是這場辯論還真的發生了。本來夏完淳以為當天就能看到浙江卿院通過戰爭撥款和加稅動議,但事實上卿院的大夫們為要不要參戰討論了整整一天,最激烈的爭論就在於省卿院到底應該要求多大的軍事幹涉權。
第二天下午,除了一個因為堅定信佛而反對一切戰爭的大夫外,絕大部分大夫都投票讚成各項軍事提案,少數幾個投了棄權票。隨即浙江卿院向製憲會議提出參戰要求,之前五省卿院都保證會用全部的力量投入和李順的戰爭中,絕不單獨媾和,浙江卿院發給製憲會議的文件中同樣作出了這樣的保證,不過浙江卿院加了兩條之前不具有的:第一,凡是有浙江子弟參與的戰鬥,浙江卿院就有權知道戰爭決策經過(有公開討論和向媒體公開內幕的權利),如果某支軍隊讓浙江子弟流血但是又拒絕提供具體情節給浙江卿院的話,浙江卿院就有權懷疑軍隊歧視浙江子弟挑他們從事必死的任務,並因此收迴這支軍隊繼續指揮浙江誌願兵的授權;第二,就是之前夏完淳已經知道的軍法官問題(在這裏浙江卿院作出一個讓步,他們沒有要求製憲會議保證所有的浙江籍士兵都在軍法官擁有完全權威的軍隊中服役),浙江卿院要求把之前的不成文默契變成成文法,即凡是涉及到死刑的罪行都必須交給後方提刑官來處理,以保證犯兵能得到一個公正、公開的審判。
“這個文件真有千鈞之重。”當浙江卿院鄭重其事地把決議交給製憲會議的代表時,他身邊的夏完淳評價道。
不會有人懷疑浙江卿院會選擇不加入戰爭,他們根本沒有獨立對抗李順的可能,而卿院大夫和總督府都隻有在南明政權下才能生存,固然製憲會議迫切需要浙江的效忠,但浙江更迫切地需要南明軍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