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行到許平麵前,武將滾鞍下馬,衝著許平的坐騎使勁磕頭:“末將……叩見大將軍。”
“先別急著投降。”許平一路上見多了這種事,連忙伸手攔阻道:“吾主順王還沒有到,將軍稍安毋躁。我現在是使者,要去京師,將軍先幫我安排一下公文關防,再當兩天明臣,等順王到了再降不遲……”
“遵命,遵命……”許平說話的時候,廣昌守將一個勁地叩頭應是。但不管許平好說歹說,他堅持要投降,而且是刻不容緩地立刻投降。
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廣昌的投降後,守將一聲令下,城樓上的士兵們就歡唿著給廣昌換上了黑旗,地方官身後跟著廣昌的縉紳,他們的背後是更多的百姓,夾道歡迎許平一行人進城,劈裏啪啦的爆竹聲聽上去比戰場上的槍炮還要嘹亮。
廣昌地方官和守將又是一番苦心地勸說,許平拒絕了他們的好意,執意繼續前往京師。許平不由分說,把沿途文武硬塞給他的禮物統統塞給了廣昌地方官,讓他先代為保管。
推辭不得的地方官含淚收下了許平的東西,第二天和同樣滿含熱淚的廣昌守將一起把許平送出城門十裏地,才惆悵地返迴。
“趕快把旗子都換迴來。”迴到廣昌後,守將馬上又把大順的黑旗降了下來,許平此去生死未卜,萬一他真有個三長兩短,那豈不是沒有人記得廣昌忠心效勞的投誠場麵了麽?所以等順王的前鋒來了,廣昌得再投降一遍。
此時地方官也把縉紳重新召集起來:“大家表現的不錯,不過仍然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幸好我們還有一次機會,這次一定要比上次更好。”
指著一個前排縉紳,地方官叫道:“你笑得太傻、太假了,要發自內心地笑!”地方官做了一個雙手捧心的動作,質問道:“發自內心!你懂不懂?等順王到的時候,你還這麽傻笑會害死大夥兒的!”
……
離開山西邊境,許平從保定府進入直隸,直到紫荊關前一路上許平如入無人之境,雖然他和幾個衛士都身穿黑衣,但沿途明軍的崗哨一概裝沒看見,反倒是百姓多有上前來詢問的:“你們是大順的兵嗎?你們真的是大順的兵嗎?”
到紫荊關報上名號後,許平如釋重負地看到到底是直隸的軍隊,守將雖然同樣出關拜見,但並沒有提到投降的事情,許平也很小心地不在這個問題上逼迫他。
紫荊關的守將再三向許平告罪,現在他還是明將與大順乃是敵對狀態,所以雖然是使者但仍然不能請許平入關過夜,為了表示他深重的歉意,紫荊關的守將親自在許平住的帳篷外站了一夜的崗。第二天紫荊關守將派出一隊精挑細選的精銳騎兵,敲鑼打鼓地護送大順使節前往京師。
不等許平抵達易州,定興、淶水、易州的三位地方官就一起出現在前麵,三位大人跪迎在道邊,見到許平後不等他發問,就一起嚷嚷道:“下官叩見大將軍。”
“不會吧,這裏可是直隸。”許平見地方官又要投降,心中哀歎了一聲,口中無可奈何地說道:“三位降得未免也太早些了。”
這話一出口,許平立刻從易州知縣的臉上見到一陣驚恐,他連連磕頭:“大將軍恕罪,隻是下官聽說,大將軍這次的身份乃是大順使節,不知道大將軍還要招安下官等。”
“我沒有要招安幾位大人,”許平一聽頓時有了精神,連忙答道:“三位大人不降麽?”
聽到這聲問話後,另外兩個地方官的臉色也變了,他們對視一眼,還是由易州的出麵:“順王順天應人,以有道伐無道,解民倒懸……”
“你們到底是降還是不降?”許平聽得糊塗起來。
雖然知府交代過要統一行動,但是易州知縣聞言後覺得這關終究要過,把心一橫:“大將軍要下官怎麽做,下官就怎麽做。”
而此時淶水的則吼出來:“下官降了!”
“你們先別降!”許平趕快道:“我需要關防文書,好去京師,三位大人幫我準備一下吧。”
“遵命,遵命,”三個人先是連連應是,但最後還是加了一句:“知府大人敢請大將軍移駕保定,知府大人得知大將軍虎步直隸,本想立刻趕來,怕趕不及所以先讓小官們在這裏迎接。”
“可是去京師是這條路,對不對?”許平馬鞭一揚,指著向東北蜿蜒而去的大道:“保定府不是在南麵嗎?”
“大將軍明察秋毫,下官不勝欽佩仰慕之至,”明朝的地方官大聲稱讚道,由於沒有投降所以導致身份上的問題讓這個官員仍然需要注意用詞:“大將軍此番出使下邦,知府大人擔心下官們沒見識失了禮數,再說,此去京師的關防,也還是由知府大人來開最為得體。”
……
最前麵的鑼鼓手一麵把手中的家夥敲打得驚天動地,一麵扯破了喉嚨勒定行人盡早散開讓開道路;麵無表情的衙役們都是地方官挑選出來的衣服架子,他們高舉著“肅靜”、“迴避”的牌子,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在許平的馬前;兩側和背後,是虎背熊腰的紫荊關精騎,他們虎視眈眈地看著道路兩側的行人,警惕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樹木和草叢間搜索著任何可疑的身影;三個地方官徒步跟在許平的左右,一臉的緊張和不安,好像隨時準備撲到許平身上,替他擋開襲來的暗箭和飛刀,他們把地方的公務都拋下陪著許平前去保定府——這是許平在大順地盤上從來沒有享受過的威風和排場。
終於抵達保定了。
一個身著大紅明朝官袍,頭帶雙翅烏紗的官員,同樣跪迎在通向保定城的大道旁,見到這個官員後,無論是紫荊關的騎兵還是直隸境內的壓抑,都識趣地讓出了一條直通向許平的道路。
“貴使親臨,下官有失遠迎,望貴使千萬恕罪。”保定知府在許平馬前一口氣磕了九個響頭,才從容不迫地站起身,躬著身給許平帶路:“下官已經為貴使準備好了驛館,還有一頓粗茶淡飯,請貴使移駕跟下官來。”
晚宴堆在自己麵前的無數道菜肴中,許平能看出個大概材料的不超過兩道,就是這兩道菜,他吃起來的時候也感到完全不是自己所知的豬肉和雞肉味道。
“貴使,”保定知府已經把關防為許平準備妥當,當著陪坐的滿堂文武官員和縉紳,他大模大樣地掏出兩件東西:“這是下官的一點心意,還請貴使笑納。”
一個盒子裏據說是千年的老參,是不是許平不知道,他連五十年的參須都沒見過,不過這已成人形的參一亮相就引起了不少驚歎,還有據說是南海來得夜明珠,這還是許平第一次在真實世界見到這種他隻在西遊記這本書裏聽說過的東西。
……
晚上迴到自己的官邸,知府和夫人說起今天的情形,笑道:“大將軍果然是個粗鄙武夫,將來之事易耳。”
“老爺不是還準備了四個胡姬麽?”保定知府夫人問道,為了這四個膚色有白有黑,頭發或金或銀、眼睛或藍或綠的女子,保定知府真是下了血本了,不知道扔了多少積蓄進去。不過生逢亂世,夫人也覺得不能光心疼錢:“花那麽多功夫收拾妥當,怎麽老爺又舍不得了麽?”
“什麽叫舍不得?”知府失笑道:“要是大將軍是來受降的,我送他還怕他不收呢,可是他這次是出使,是要去京師的,朱明的那個皇上……唉,腦子不好使的。”知府重重地歎了口氣。
第四十節 禁旅
金鑾殿上,首輔陳演正向崇禎皇帝陛辭。
得知山西全境投降了大順之後,陳首輔退意頓生並且立刻付諸行動。昨日,君臣間唱了一遍挽留和堅辭的戲後,崇禎皇帝同意了陳演告老還鄉的要求,並委任魏藻德為首輔。
陳演得以卸去閣老之職後,當夜就迅雷不及掩耳地收拾好全家人的行裝——本來大明已經是搖搖欲墜,結果皇上竟然還把鎮東侯派去南方籌款募兵,事先也不說和閣老們稍微商量商量。看來這萬歲爺真是得了失心瘋,不知道什麽叫“遠水解不了近渴”。好吧,就算是鎮東侯還在,陳演也打定主意要告老還鄉了。鎮東侯若在,對守城官兵說不定還有個望梅止渴的作用,陳演覺得那些粗鄙無文的武夫一定不像自己,能把局麵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在眾目睽睽之下,陳演最後一次對皇帝歌功頌德,他在心裏默念著:“馬上就好了,就還剩幾句話了。”陳演的家人就等在外麵,一旦崇禎皇帝和陳演結束了今天的臨行告別,陳家就要立刻動身上路,午時之前就要離京。趁著通向南方的迴鄉路還暢通無阻,趕快離開大明這條即將沉沒的破船。陳演這一輩子已經撈夠了,歲數也不小了,他無意再與順王周旋,留下那些心還沒老的人吧——金鑾殿上以魏藻德為首的這些不肯走的人們,以後就是他們的事了。
“……讚畫無效,臣罪該萬死。”
陳演結束了他的告別詞,趴在地上,麵朝著大明天子的禦座一動不動,等著對方的迴答。根據一般的慣例,皇帝會說句“愛卿勞苦功高。”或者是類似的什麽套話。隨著皇帝這句話出口,全部的儀式就宣告完成,告老還鄉的前官員失去了全部的官職,也沒有了禦前與聞的權利,隻能灰溜溜地退出金鑾寶殿,從吏部的小官手裏領幾匹紅綢的退休金,永遠地離開大明的權利中樞。按說,這是一個傷感的時刻,不過陳演現在心裏沒有一點點的悲哀,他焦急地等待著崇禎皇帝的那句告別語——家人和馬車還等著趕緊啟程呢。
“你早就該死了!”麵前突然炸響了一聲憤怒的吼聲。
這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告別語,如釋重負的陳演立刻又磕了三個頭,大聲迴答道:“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微微躬起身,退行了幾步,陳演再次跪下磕了三個頭,然後又起身退到大殿的門檻前,向禦座跪下磕了最後三個頭。走出金鑾殿的陳演,越走越是心情愉快,越走越是眉飛色舞。吏部官員正等候在殿外,陳演從他手上一把扯過了自己的紅綢退休金,興高采烈地揚長而去。
陳家的車隊離開京師宏偉的城門後,前首輔的全家都憂色盡去,仆人們也人人開懷大笑起來。陳演的小孫子用滿是稚氣的童聲問道:“爺爺,今天陛辭時皇上都說什麽啦?”
“還不都是老套話,”陳演曾經猜測,崇禎會用一貫的套話來結束這次陛見,但是剛才領退休金時,他覺得自己果然是高瞻遠矚,他愛惜地撫摸著孫兒的腦袋:“爺爺說:讚畫無效,罪該萬死;萬歲爺道:愛卿勞苦功高,此去珍重。”
長長的車隊向南迤邐而行,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喧嘩,前麵的車停下不走了。陳演從車窗向外探出頭去,一個家仆已經跑過來報告:“家主,前麵有幾個不知死活的歹漢,說什麽也不讓我們過去。”
心中焦急的陳演不顧家人的勸說,親自從車中跑了出去,趕到前隊去問個明白。
“老子才不管什麽致仕閣老還是致仕尚書,上麵交代了,前麵住著大順使者,嚴禁閑雜人等喧嘩!”
剛趕到前隊,陳演就看到一個粗魯的大漢露出不屑一顧的表情攔住去路,他身後是一大群帶著類似表情的地方官兵和衙役,而自己的長子滿臉憤怒,試圖與他們理論。
“迴來,迴來。”陳演把兒子和仆人們都招唿迴來,對猶自憤恨不平的長子說道:“繞路走,繞路走,不要說了。”
“果然是個致仕的尚書,”那個大漢在遠處笑道:“果然有見識。”
聽到這個莽漢把父親的官職說錯了,陳演的長子又想反唇相譏,在京師這麽多年,他什麽時候受過這樣的侮辱,尤其還是來自一個這樣卑微的底層軍漢。
“走了,走了。”陳演拉住兒子,責備道:“不快些趕路卻在這裏吵架,你想讓你娘在野外露宿不成?”
離開那些因為給大順使者站崗而顯得不可一世的明軍兵丁後,陳演的長子迴味著剛才的對話,問他父親道:“父親,什麽大順使者?順王派來的人麽?”
“是啊,是的。”陳演知道這是朝廷的機密,不過他並不打算對兒子隱瞞:“使者已經來了好些時日了,就是許將軍,黃侯的弟子,保定府派人護送來的。皇上一直猶豫不定到底見還是不見,所以也不知道該不該讓他進城。在朝廷拿出個主意前,隻好先委屈他住在城外了。”
“許克勤許將軍?許將軍真是膽色過人啊。”陳演的兒子大吃一驚,現在陳家私下裏對李自成及其部下的稱唿也悄悄變了,不過陳演的兒子也有一絲不屑:“許將軍一貫膽大妄為,當年好像就是他剛愎自用、貪功冒進,又仗著師父寵愛毫無顧忌,以致有山東之敗。”
“是啊,就是他們師徒反目,師傅把弟子逐出門牆還讓他成了欽犯。”現在想起來,陳演很奇怪為什麽當時鎮東侯會幫著侯洵說話,對弟子卻毫無愛護之意:“山東之事到底如何很難說,誰知道到底是許將軍膽大妄為,仗著師父看不起同僚,還是同僚忌恨他,這都很難說的。要是錯全在許將軍,他怎麽就一怒去投闖……哦,投順了呢?”黃石南下的消息傳出後,陳演隱隱覺得可能是黃石對許平有愧,所以不願意去打他:“至於京師之變,那也是各為其主,稱不上欺師滅祖,難道順王要對付黃侯,許將軍還能攔著不成?”
……
到底見不見大順使者,明廷內部一直爭執不下,朝臣們大多主張見,甚至還勸崇禎皇帝以接見外藩使節的禮儀來見許平。崇禎皇帝憤怒之餘,反唇相譏若是許平不同意自認下邦、外藩,要求以平禮見君怎麽辦?不想朝臣們毫不以為皇帝是譏諷,竟然認真地答道那也不是不能考慮。
雖然朝臣的態度讓崇禎皇帝傷透了心,不過他也不肯就此關閉和大順的和談之門,李自成派許平前來,足見大順方麵的和談誠意。雖然崇禎皇帝估計,對方現在要求的條件多半是自己無法接受的,但如果正麵戰場上能夠取得一些勝利,對方的態度也很可能軟化。
所謂能戰方能和,放棄代州逃迴山西中部寧武所的周遇吉,雖然隻抵擋了順軍前鋒一天不到就被消滅了,不過崇禎皇帝認為這總是個好的開端。除了新軍以外,畢竟晉軍也出現了對順軍的自發抵抗,而不是如同之前那般聞風而降。崇禎皇帝希望晉軍好好努力,打一兩個漂亮仗,不需要一定取勝,隻要能讓順軍付出相當的代價,讓李自成意識到大明的京師不是輕易可以覬覦的就好,這樣就能給明廷爭取到一些談判的資本。
可之後晉軍表現得更糟了,很快山西全境十幾萬晉軍全都投降了。當初朝臣們信誓旦旦地說,順軍絕不敢走山西攻打直隸,理由就是“必不犯天下重兵處以入”,現在大明的重兵卻統統變成了人家大順的重兵。
不過崇禎皇帝仍然沒有絕望,雖然山西那幫兵痞靠不住,但接下來擋在順軍兵鋒前的可不是地方邊兵,而是大明天子親領的直隸地區,是京營、禁軍,由大明天子最心腹的親信臣子統帥,或是由朱明皇室有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關係的皇親國戚指揮。
比如,代帝出征的閣老李建泰,崇禎皇帝仍對他統帥的幾萬禁旅抱以厚望。由於是代帝出征,崇禎天子賜與李建泰前所未有的權威,“情真罪當,即以尚方從事”,將沒有限製的生殺予奪大權下放到大學士李建泰手中。離京之日,崇禎皇帝親自登上正陽門,送他名義上的替身——李建泰出征,而李大學士當時也痛哭流涕,發誓粉身碎骨以報。
順軍從西而來,李建泰卻一路向南,帶著大明禁旅在京畿之內燒殺搶掠,連續攻克了定興等數座大明城池。一些大明地方部隊對恣意搶劫殺人的大明禁旅發起抵抗,無一不被李建泰擊潰。
奪取山西的李自成,親率主力走北路,繼續以大明主力為首要目標,直撲居庸關。同時派劉芳亮統帥偏師一萬,循黃河北岸進攻以切斷明廷南北交通要道,確保從南而來的援軍和糧餉不能再通過漕運進入京師,以孤立北京。
得知順軍野戰軍突然出現在本以為非常安全的南方後,李建泰立刻統帥大明禁衛軍北逃,和四川、河南的同行一樣,大明天子的禁衛軍不思與順軍作戰,專門以消滅、殺害居住在中國領土上的中國百姓為目標。不過李建泰這次要加上一條,他帶領的禁衛軍還做出了殲滅京畿地方上保衛鄉土的大明地方部隊的事。
二月底,代替大明有限公司董事長——崇禎皇帝出征的大明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大學士李建泰,統帥著大明禁衛軍抵達直隸地區的廣宗縣,知縣李弘基得知禁衛軍一路行來的所作所為,下令緊閉城門,親自帶領地方部隊登城抵抗禁衛軍。而李建泰也針鋒相對地下令攻城,雖然沒有膽子和劉芳亮的順軍野戰部隊交鋒,但對消滅廣宗縣的大明地方部隊還是蠻有把握。
在黃石的前世,廣宗守官就是這個李弘基,這次他還是沒能逃過這一劫。李建泰的行徑也和黃石所知的曆史沒啥區別,開戰不到半個時辰,離京以來戰無不勝的大明禁衛軍就在隆隆的炮火聲中,擊潰了廣宗縣軍民的頑強抵抗,一舉攻破廣宗縣南門。
李建泰滿意地看到士氣高昂的禁衛軍像潮水般地殺入城中,本來懸掛在廣宗縣城樓上的明軍紅旗也被扯下,換上了大明禁衛軍更加鮮豔的紅旗。
火焰和濃煙從城內騰起,李建泰知道廣宗縣地方明軍的垂死掙紮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大事已定,有一夥膽敢對抗大明禁旅的無知鼠輩即將被殲滅在這裏。
禁衛軍開始洗劫廣宗城時,李建泰指揮標營忙著搬運縣衙裏的銀糧倉儲,就在禁衛軍和標營士兵都忙得滿頭大汗的時候,一個標營軍官興高采烈地跑過來:“督師大人,李弘基那狗官偷偷藏了一個銀庫,我們找到一個知情人。”
“快帶來。”一聽到銀子,李建泰也是兩眼發光。被帶來的是一個年輕人,二十歲上下,書生裝束,李建泰和藹地說道:“不要怕,從實說來,本部院重重有賞。”
“閣部受命南征逆闖,賜尚方劍、鬥牛服,推轂目送,聖眷至渥。今賊從西南來,正宜迎敵一戰,滅此朝食,上報國恩。奈何望風披靡,避賊北遯,陷城焚劫耶?”廣宗縣王佐總算見到了大學士李建泰,他急不可待地吐出了這段想了很久的話。
“哦……哦……哦?”李建泰愣了一會兒,才琢磨明白對方原來不知道什麽私藏的銀庫,隻是以謊言來見自己一麵,他反問道:“你來見本部院就為了說這番話?你以為說了這番話,本部院就會調頭向南,去與那劉芳亮一戰?”
王佐被反問得說不出話來,這個年輕人隻是呆呆地看著李建泰。
“你這狂徒是不是還幻想著,本部院會慚愧得汗流浹背,甚至痛哭流涕,把你奉為上賓?”李建泰一揮手讓標營衛士把這個廣宗人也拖下去殺頭,不屑地評價道:“幼稚。”
(筆者按:筆者的一位朋友,就是筆名為黑島人的作者說過一段話,大意為:從中國的曆史上看,大節大義,往往托於市井百姓,而非特別善於舞文弄墨和吃人不吐骨頭的封建官僚士大夫。1644年發生在明朝北直隸的那場覆滅鬧劇中,很少有人像廣宗屠殺中殉難的王佐先生那樣令人敬佩。)
第四十一節 召見
得知順軍已經逼近居庸關,守將唐通覺得憑借自己手下的兵馬決計無法抵抗,對左右歎道:“外有戰兵,內方敢堅壁。如此朝廷已經無兵,困守愁城終歸是死路一條。”
見周圍的部下們不少嘴唇都微微抖動,唐通搶在他們之前叫道:“吾非不知大明亡無日矣,然吾家世代將門……”雖然唐通很猶豫,但最後還是決定為大明出死力一戰:“此戰兇多吉少,不,是有兇無吉,諸君如放不下家中老小,可自行離去。”
軍心既散,唐通知道居庸關也堅守不了幾天,便帶著那些明知前途未卜仍願意跟著他的親信離開居庸關向京師進發:“國破家亡之際,戰死在帝城門前,也不枉我唐家數百年將種了。”
唐通統帥著最後幾千手下抵達京師後,傍晚便有太監趕到營中,大叫道:“有恩旨下!”
“聽說大將離京出戰的時候,皇上會蘭台召見、會賜宴勉勵,甚至親自登城樓送行。”唐通連忙去迎接天使,心裏想著:“這些殊榮從來都隻是聽說,可從來沒有輪到過我家頭上,也罷,總算是我家為朱家盡忠數百年,有始有終,雖然遲了些,但最後還是沒有少了我家的這一份。”
現在支撐唐通為大明效力到底的,隻有家族的榮譽而已。
“唐通忠以愛君……”聖旨上表示對唐通前來勤王很滿意,崇禎皇帝為此非常欣喜,所以:“賞唐通白銀三十兩。”
“臣,叩謝天恩。”
接著又是一隊人馬魚貫入營,為首之人錦衣玉帶,乃是一個禦馬監太監,是崇禎皇帝派來的監軍使者。
“末將拜見大使。”
大使後麵的從人,捧著一個用黃稠包裹的錦盒,唐通怔怔地看著那個錦盒,知道這是賜給監軍使者的信物:裏麵會有一張明明白白將自己姓名寫在上麵的聖旨,監軍使者有權將其請出來,把自己當眾殺頭。
監軍使者被手下安排去休息了,唐通仍站在接旨時擺下的香台前,剛才為迎接天使而點燃的香已經在寒風中熄滅了。
“某家世代為大明守衛邊關,族中殉國者不可計數,”幾個親信來報告已經把朝廷使者安排妥當後,聽到唐通突然出聲道:“今日某意欲為天子盡忠,將一腔忠血播灑在帝城國門之前,可沒有召見、沒有賜宴……隻有一封要殺我頭的聖旨,還有這三十兩銀子。”唐通手一鬆,剛剛接下的那張賜銀三十兩的恩旨就飄落到地上。
“迴居庸關!”輕飄飄的那張恩旨落地,唐通再也沒有把它撿拾起來的意思,他大聲喝道:“全軍拔營,兼程返迴居庸關!”
“先別急著投降。”許平一路上見多了這種事,連忙伸手攔阻道:“吾主順王還沒有到,將軍稍安毋躁。我現在是使者,要去京師,將軍先幫我安排一下公文關防,再當兩天明臣,等順王到了再降不遲……”
“遵命,遵命……”許平說話的時候,廣昌守將一個勁地叩頭應是。但不管許平好說歹說,他堅持要投降,而且是刻不容緩地立刻投降。
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廣昌的投降後,守將一聲令下,城樓上的士兵們就歡唿著給廣昌換上了黑旗,地方官身後跟著廣昌的縉紳,他們的背後是更多的百姓,夾道歡迎許平一行人進城,劈裏啪啦的爆竹聲聽上去比戰場上的槍炮還要嘹亮。
廣昌地方官和守將又是一番苦心地勸說,許平拒絕了他們的好意,執意繼續前往京師。許平不由分說,把沿途文武硬塞給他的禮物統統塞給了廣昌地方官,讓他先代為保管。
推辭不得的地方官含淚收下了許平的東西,第二天和同樣滿含熱淚的廣昌守將一起把許平送出城門十裏地,才惆悵地返迴。
“趕快把旗子都換迴來。”迴到廣昌後,守將馬上又把大順的黑旗降了下來,許平此去生死未卜,萬一他真有個三長兩短,那豈不是沒有人記得廣昌忠心效勞的投誠場麵了麽?所以等順王的前鋒來了,廣昌得再投降一遍。
此時地方官也把縉紳重新召集起來:“大家表現的不錯,不過仍然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幸好我們還有一次機會,這次一定要比上次更好。”
指著一個前排縉紳,地方官叫道:“你笑得太傻、太假了,要發自內心地笑!”地方官做了一個雙手捧心的動作,質問道:“發自內心!你懂不懂?等順王到的時候,你還這麽傻笑會害死大夥兒的!”
……
離開山西邊境,許平從保定府進入直隸,直到紫荊關前一路上許平如入無人之境,雖然他和幾個衛士都身穿黑衣,但沿途明軍的崗哨一概裝沒看見,反倒是百姓多有上前來詢問的:“你們是大順的兵嗎?你們真的是大順的兵嗎?”
到紫荊關報上名號後,許平如釋重負地看到到底是直隸的軍隊,守將雖然同樣出關拜見,但並沒有提到投降的事情,許平也很小心地不在這個問題上逼迫他。
紫荊關的守將再三向許平告罪,現在他還是明將與大順乃是敵對狀態,所以雖然是使者但仍然不能請許平入關過夜,為了表示他深重的歉意,紫荊關的守將親自在許平住的帳篷外站了一夜的崗。第二天紫荊關守將派出一隊精挑細選的精銳騎兵,敲鑼打鼓地護送大順使節前往京師。
不等許平抵達易州,定興、淶水、易州的三位地方官就一起出現在前麵,三位大人跪迎在道邊,見到許平後不等他發問,就一起嚷嚷道:“下官叩見大將軍。”
“不會吧,這裏可是直隸。”許平見地方官又要投降,心中哀歎了一聲,口中無可奈何地說道:“三位降得未免也太早些了。”
這話一出口,許平立刻從易州知縣的臉上見到一陣驚恐,他連連磕頭:“大將軍恕罪,隻是下官聽說,大將軍這次的身份乃是大順使節,不知道大將軍還要招安下官等。”
“我沒有要招安幾位大人,”許平一聽頓時有了精神,連忙答道:“三位大人不降麽?”
聽到這聲問話後,另外兩個地方官的臉色也變了,他們對視一眼,還是由易州的出麵:“順王順天應人,以有道伐無道,解民倒懸……”
“你們到底是降還是不降?”許平聽得糊塗起來。
雖然知府交代過要統一行動,但是易州知縣聞言後覺得這關終究要過,把心一橫:“大將軍要下官怎麽做,下官就怎麽做。”
而此時淶水的則吼出來:“下官降了!”
“你們先別降!”許平趕快道:“我需要關防文書,好去京師,三位大人幫我準備一下吧。”
“遵命,遵命,”三個人先是連連應是,但最後還是加了一句:“知府大人敢請大將軍移駕保定,知府大人得知大將軍虎步直隸,本想立刻趕來,怕趕不及所以先讓小官們在這裏迎接。”
“可是去京師是這條路,對不對?”許平馬鞭一揚,指著向東北蜿蜒而去的大道:“保定府不是在南麵嗎?”
“大將軍明察秋毫,下官不勝欽佩仰慕之至,”明朝的地方官大聲稱讚道,由於沒有投降所以導致身份上的問題讓這個官員仍然需要注意用詞:“大將軍此番出使下邦,知府大人擔心下官們沒見識失了禮數,再說,此去京師的關防,也還是由知府大人來開最為得體。”
……
最前麵的鑼鼓手一麵把手中的家夥敲打得驚天動地,一麵扯破了喉嚨勒定行人盡早散開讓開道路;麵無表情的衙役們都是地方官挑選出來的衣服架子,他們高舉著“肅靜”、“迴避”的牌子,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在許平的馬前;兩側和背後,是虎背熊腰的紫荊關精騎,他們虎視眈眈地看著道路兩側的行人,警惕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在樹木和草叢間搜索著任何可疑的身影;三個地方官徒步跟在許平的左右,一臉的緊張和不安,好像隨時準備撲到許平身上,替他擋開襲來的暗箭和飛刀,他們把地方的公務都拋下陪著許平前去保定府——這是許平在大順地盤上從來沒有享受過的威風和排場。
終於抵達保定了。
一個身著大紅明朝官袍,頭帶雙翅烏紗的官員,同樣跪迎在通向保定城的大道旁,見到這個官員後,無論是紫荊關的騎兵還是直隸境內的壓抑,都識趣地讓出了一條直通向許平的道路。
“貴使親臨,下官有失遠迎,望貴使千萬恕罪。”保定知府在許平馬前一口氣磕了九個響頭,才從容不迫地站起身,躬著身給許平帶路:“下官已經為貴使準備好了驛館,還有一頓粗茶淡飯,請貴使移駕跟下官來。”
晚宴堆在自己麵前的無數道菜肴中,許平能看出個大概材料的不超過兩道,就是這兩道菜,他吃起來的時候也感到完全不是自己所知的豬肉和雞肉味道。
“貴使,”保定知府已經把關防為許平準備妥當,當著陪坐的滿堂文武官員和縉紳,他大模大樣地掏出兩件東西:“這是下官的一點心意,還請貴使笑納。”
一個盒子裏據說是千年的老參,是不是許平不知道,他連五十年的參須都沒見過,不過這已成人形的參一亮相就引起了不少驚歎,還有據說是南海來得夜明珠,這還是許平第一次在真實世界見到這種他隻在西遊記這本書裏聽說過的東西。
……
晚上迴到自己的官邸,知府和夫人說起今天的情形,笑道:“大將軍果然是個粗鄙武夫,將來之事易耳。”
“老爺不是還準備了四個胡姬麽?”保定知府夫人問道,為了這四個膚色有白有黑,頭發或金或銀、眼睛或藍或綠的女子,保定知府真是下了血本了,不知道扔了多少積蓄進去。不過生逢亂世,夫人也覺得不能光心疼錢:“花那麽多功夫收拾妥當,怎麽老爺又舍不得了麽?”
“什麽叫舍不得?”知府失笑道:“要是大將軍是來受降的,我送他還怕他不收呢,可是他這次是出使,是要去京師的,朱明的那個皇上……唉,腦子不好使的。”知府重重地歎了口氣。
第四十節 禁旅
金鑾殿上,首輔陳演正向崇禎皇帝陛辭。
得知山西全境投降了大順之後,陳首輔退意頓生並且立刻付諸行動。昨日,君臣間唱了一遍挽留和堅辭的戲後,崇禎皇帝同意了陳演告老還鄉的要求,並委任魏藻德為首輔。
陳演得以卸去閣老之職後,當夜就迅雷不及掩耳地收拾好全家人的行裝——本來大明已經是搖搖欲墜,結果皇上竟然還把鎮東侯派去南方籌款募兵,事先也不說和閣老們稍微商量商量。看來這萬歲爺真是得了失心瘋,不知道什麽叫“遠水解不了近渴”。好吧,就算是鎮東侯還在,陳演也打定主意要告老還鄉了。鎮東侯若在,對守城官兵說不定還有個望梅止渴的作用,陳演覺得那些粗鄙無文的武夫一定不像自己,能把局麵看得清清楚楚。
今天在眾目睽睽之下,陳演最後一次對皇帝歌功頌德,他在心裏默念著:“馬上就好了,就還剩幾句話了。”陳演的家人就等在外麵,一旦崇禎皇帝和陳演結束了今天的臨行告別,陳家就要立刻動身上路,午時之前就要離京。趁著通向南方的迴鄉路還暢通無阻,趕快離開大明這條即將沉沒的破船。陳演這一輩子已經撈夠了,歲數也不小了,他無意再與順王周旋,留下那些心還沒老的人吧——金鑾殿上以魏藻德為首的這些不肯走的人們,以後就是他們的事了。
“……讚畫無效,臣罪該萬死。”
陳演結束了他的告別詞,趴在地上,麵朝著大明天子的禦座一動不動,等著對方的迴答。根據一般的慣例,皇帝會說句“愛卿勞苦功高。”或者是類似的什麽套話。隨著皇帝這句話出口,全部的儀式就宣告完成,告老還鄉的前官員失去了全部的官職,也沒有了禦前與聞的權利,隻能灰溜溜地退出金鑾寶殿,從吏部的小官手裏領幾匹紅綢的退休金,永遠地離開大明的權利中樞。按說,這是一個傷感的時刻,不過陳演現在心裏沒有一點點的悲哀,他焦急地等待著崇禎皇帝的那句告別語——家人和馬車還等著趕緊啟程呢。
“你早就該死了!”麵前突然炸響了一聲憤怒的吼聲。
這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告別語,如釋重負的陳演立刻又磕了三個頭,大聲迴答道:“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微微躬起身,退行了幾步,陳演再次跪下磕了三個頭,然後又起身退到大殿的門檻前,向禦座跪下磕了最後三個頭。走出金鑾殿的陳演,越走越是心情愉快,越走越是眉飛色舞。吏部官員正等候在殿外,陳演從他手上一把扯過了自己的紅綢退休金,興高采烈地揚長而去。
陳家的車隊離開京師宏偉的城門後,前首輔的全家都憂色盡去,仆人們也人人開懷大笑起來。陳演的小孫子用滿是稚氣的童聲問道:“爺爺,今天陛辭時皇上都說什麽啦?”
“還不都是老套話,”陳演曾經猜測,崇禎會用一貫的套話來結束這次陛見,但是剛才領退休金時,他覺得自己果然是高瞻遠矚,他愛惜地撫摸著孫兒的腦袋:“爺爺說:讚畫無效,罪該萬死;萬歲爺道:愛卿勞苦功高,此去珍重。”
長長的車隊向南迤邐而行,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喧嘩,前麵的車停下不走了。陳演從車窗向外探出頭去,一個家仆已經跑過來報告:“家主,前麵有幾個不知死活的歹漢,說什麽也不讓我們過去。”
心中焦急的陳演不顧家人的勸說,親自從車中跑了出去,趕到前隊去問個明白。
“老子才不管什麽致仕閣老還是致仕尚書,上麵交代了,前麵住著大順使者,嚴禁閑雜人等喧嘩!”
剛趕到前隊,陳演就看到一個粗魯的大漢露出不屑一顧的表情攔住去路,他身後是一大群帶著類似表情的地方官兵和衙役,而自己的長子滿臉憤怒,試圖與他們理論。
“迴來,迴來。”陳演把兒子和仆人們都招唿迴來,對猶自憤恨不平的長子說道:“繞路走,繞路走,不要說了。”
“果然是個致仕的尚書,”那個大漢在遠處笑道:“果然有見識。”
聽到這個莽漢把父親的官職說錯了,陳演的長子又想反唇相譏,在京師這麽多年,他什麽時候受過這樣的侮辱,尤其還是來自一個這樣卑微的底層軍漢。
“走了,走了。”陳演拉住兒子,責備道:“不快些趕路卻在這裏吵架,你想讓你娘在野外露宿不成?”
離開那些因為給大順使者站崗而顯得不可一世的明軍兵丁後,陳演的長子迴味著剛才的對話,問他父親道:“父親,什麽大順使者?順王派來的人麽?”
“是啊,是的。”陳演知道這是朝廷的機密,不過他並不打算對兒子隱瞞:“使者已經來了好些時日了,就是許將軍,黃侯的弟子,保定府派人護送來的。皇上一直猶豫不定到底見還是不見,所以也不知道該不該讓他進城。在朝廷拿出個主意前,隻好先委屈他住在城外了。”
“許克勤許將軍?許將軍真是膽色過人啊。”陳演的兒子大吃一驚,現在陳家私下裏對李自成及其部下的稱唿也悄悄變了,不過陳演的兒子也有一絲不屑:“許將軍一貫膽大妄為,當年好像就是他剛愎自用、貪功冒進,又仗著師父寵愛毫無顧忌,以致有山東之敗。”
“是啊,就是他們師徒反目,師傅把弟子逐出門牆還讓他成了欽犯。”現在想起來,陳演很奇怪為什麽當時鎮東侯會幫著侯洵說話,對弟子卻毫無愛護之意:“山東之事到底如何很難說,誰知道到底是許將軍膽大妄為,仗著師父看不起同僚,還是同僚忌恨他,這都很難說的。要是錯全在許將軍,他怎麽就一怒去投闖……哦,投順了呢?”黃石南下的消息傳出後,陳演隱隱覺得可能是黃石對許平有愧,所以不願意去打他:“至於京師之變,那也是各為其主,稱不上欺師滅祖,難道順王要對付黃侯,許將軍還能攔著不成?”
……
到底見不見大順使者,明廷內部一直爭執不下,朝臣們大多主張見,甚至還勸崇禎皇帝以接見外藩使節的禮儀來見許平。崇禎皇帝憤怒之餘,反唇相譏若是許平不同意自認下邦、外藩,要求以平禮見君怎麽辦?不想朝臣們毫不以為皇帝是譏諷,竟然認真地答道那也不是不能考慮。
雖然朝臣的態度讓崇禎皇帝傷透了心,不過他也不肯就此關閉和大順的和談之門,李自成派許平前來,足見大順方麵的和談誠意。雖然崇禎皇帝估計,對方現在要求的條件多半是自己無法接受的,但如果正麵戰場上能夠取得一些勝利,對方的態度也很可能軟化。
所謂能戰方能和,放棄代州逃迴山西中部寧武所的周遇吉,雖然隻抵擋了順軍前鋒一天不到就被消滅了,不過崇禎皇帝認為這總是個好的開端。除了新軍以外,畢竟晉軍也出現了對順軍的自發抵抗,而不是如同之前那般聞風而降。崇禎皇帝希望晉軍好好努力,打一兩個漂亮仗,不需要一定取勝,隻要能讓順軍付出相當的代價,讓李自成意識到大明的京師不是輕易可以覬覦的就好,這樣就能給明廷爭取到一些談判的資本。
可之後晉軍表現得更糟了,很快山西全境十幾萬晉軍全都投降了。當初朝臣們信誓旦旦地說,順軍絕不敢走山西攻打直隸,理由就是“必不犯天下重兵處以入”,現在大明的重兵卻統統變成了人家大順的重兵。
不過崇禎皇帝仍然沒有絕望,雖然山西那幫兵痞靠不住,但接下來擋在順軍兵鋒前的可不是地方邊兵,而是大明天子親領的直隸地區,是京營、禁軍,由大明天子最心腹的親信臣子統帥,或是由朱明皇室有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關係的皇親國戚指揮。
比如,代帝出征的閣老李建泰,崇禎皇帝仍對他統帥的幾萬禁旅抱以厚望。由於是代帝出征,崇禎天子賜與李建泰前所未有的權威,“情真罪當,即以尚方從事”,將沒有限製的生殺予奪大權下放到大學士李建泰手中。離京之日,崇禎皇帝親自登上正陽門,送他名義上的替身——李建泰出征,而李大學士當時也痛哭流涕,發誓粉身碎骨以報。
順軍從西而來,李建泰卻一路向南,帶著大明禁旅在京畿之內燒殺搶掠,連續攻克了定興等數座大明城池。一些大明地方部隊對恣意搶劫殺人的大明禁旅發起抵抗,無一不被李建泰擊潰。
奪取山西的李自成,親率主力走北路,繼續以大明主力為首要目標,直撲居庸關。同時派劉芳亮統帥偏師一萬,循黃河北岸進攻以切斷明廷南北交通要道,確保從南而來的援軍和糧餉不能再通過漕運進入京師,以孤立北京。
得知順軍野戰軍突然出現在本以為非常安全的南方後,李建泰立刻統帥大明禁衛軍北逃,和四川、河南的同行一樣,大明天子的禁衛軍不思與順軍作戰,專門以消滅、殺害居住在中國領土上的中國百姓為目標。不過李建泰這次要加上一條,他帶領的禁衛軍還做出了殲滅京畿地方上保衛鄉土的大明地方部隊的事。
二月底,代替大明有限公司董事長——崇禎皇帝出征的大明有限公司常務董事兼副總經理——大學士李建泰,統帥著大明禁衛軍抵達直隸地區的廣宗縣,知縣李弘基得知禁衛軍一路行來的所作所為,下令緊閉城門,親自帶領地方部隊登城抵抗禁衛軍。而李建泰也針鋒相對地下令攻城,雖然沒有膽子和劉芳亮的順軍野戰部隊交鋒,但對消滅廣宗縣的大明地方部隊還是蠻有把握。
在黃石的前世,廣宗守官就是這個李弘基,這次他還是沒能逃過這一劫。李建泰的行徑也和黃石所知的曆史沒啥區別,開戰不到半個時辰,離京以來戰無不勝的大明禁衛軍就在隆隆的炮火聲中,擊潰了廣宗縣軍民的頑強抵抗,一舉攻破廣宗縣南門。
李建泰滿意地看到士氣高昂的禁衛軍像潮水般地殺入城中,本來懸掛在廣宗縣城樓上的明軍紅旗也被扯下,換上了大明禁衛軍更加鮮豔的紅旗。
火焰和濃煙從城內騰起,李建泰知道廣宗縣地方明軍的垂死掙紮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大事已定,有一夥膽敢對抗大明禁旅的無知鼠輩即將被殲滅在這裏。
禁衛軍開始洗劫廣宗城時,李建泰指揮標營忙著搬運縣衙裏的銀糧倉儲,就在禁衛軍和標營士兵都忙得滿頭大汗的時候,一個標營軍官興高采烈地跑過來:“督師大人,李弘基那狗官偷偷藏了一個銀庫,我們找到一個知情人。”
“快帶來。”一聽到銀子,李建泰也是兩眼發光。被帶來的是一個年輕人,二十歲上下,書生裝束,李建泰和藹地說道:“不要怕,從實說來,本部院重重有賞。”
“閣部受命南征逆闖,賜尚方劍、鬥牛服,推轂目送,聖眷至渥。今賊從西南來,正宜迎敵一戰,滅此朝食,上報國恩。奈何望風披靡,避賊北遯,陷城焚劫耶?”廣宗縣王佐總算見到了大學士李建泰,他急不可待地吐出了這段想了很久的話。
“哦……哦……哦?”李建泰愣了一會兒,才琢磨明白對方原來不知道什麽私藏的銀庫,隻是以謊言來見自己一麵,他反問道:“你來見本部院就為了說這番話?你以為說了這番話,本部院就會調頭向南,去與那劉芳亮一戰?”
王佐被反問得說不出話來,這個年輕人隻是呆呆地看著李建泰。
“你這狂徒是不是還幻想著,本部院會慚愧得汗流浹背,甚至痛哭流涕,把你奉為上賓?”李建泰一揮手讓標營衛士把這個廣宗人也拖下去殺頭,不屑地評價道:“幼稚。”
(筆者按:筆者的一位朋友,就是筆名為黑島人的作者說過一段話,大意為:從中國的曆史上看,大節大義,往往托於市井百姓,而非特別善於舞文弄墨和吃人不吐骨頭的封建官僚士大夫。1644年發生在明朝北直隸的那場覆滅鬧劇中,很少有人像廣宗屠殺中殉難的王佐先生那樣令人敬佩。)
第四十一節 召見
得知順軍已經逼近居庸關,守將唐通覺得憑借自己手下的兵馬決計無法抵抗,對左右歎道:“外有戰兵,內方敢堅壁。如此朝廷已經無兵,困守愁城終歸是死路一條。”
見周圍的部下們不少嘴唇都微微抖動,唐通搶在他們之前叫道:“吾非不知大明亡無日矣,然吾家世代將門……”雖然唐通很猶豫,但最後還是決定為大明出死力一戰:“此戰兇多吉少,不,是有兇無吉,諸君如放不下家中老小,可自行離去。”
軍心既散,唐通知道居庸關也堅守不了幾天,便帶著那些明知前途未卜仍願意跟著他的親信離開居庸關向京師進發:“國破家亡之際,戰死在帝城門前,也不枉我唐家數百年將種了。”
唐通統帥著最後幾千手下抵達京師後,傍晚便有太監趕到營中,大叫道:“有恩旨下!”
“聽說大將離京出戰的時候,皇上會蘭台召見、會賜宴勉勵,甚至親自登城樓送行。”唐通連忙去迎接天使,心裏想著:“這些殊榮從來都隻是聽說,可從來沒有輪到過我家頭上,也罷,總算是我家為朱家盡忠數百年,有始有終,雖然遲了些,但最後還是沒有少了我家的這一份。”
現在支撐唐通為大明效力到底的,隻有家族的榮譽而已。
“唐通忠以愛君……”聖旨上表示對唐通前來勤王很滿意,崇禎皇帝為此非常欣喜,所以:“賞唐通白銀三十兩。”
“臣,叩謝天恩。”
接著又是一隊人馬魚貫入營,為首之人錦衣玉帶,乃是一個禦馬監太監,是崇禎皇帝派來的監軍使者。
“末將拜見大使。”
大使後麵的從人,捧著一個用黃稠包裹的錦盒,唐通怔怔地看著那個錦盒,知道這是賜給監軍使者的信物:裏麵會有一張明明白白將自己姓名寫在上麵的聖旨,監軍使者有權將其請出來,把自己當眾殺頭。
監軍使者被手下安排去休息了,唐通仍站在接旨時擺下的香台前,剛才為迎接天使而點燃的香已經在寒風中熄滅了。
“某家世代為大明守衛邊關,族中殉國者不可計數,”幾個親信來報告已經把朝廷使者安排妥當後,聽到唐通突然出聲道:“今日某意欲為天子盡忠,將一腔忠血播灑在帝城國門之前,可沒有召見、沒有賜宴……隻有一封要殺我頭的聖旨,還有這三十兩銀子。”唐通手一鬆,剛剛接下的那張賜銀三十兩的恩旨就飄落到地上。
“迴居庸關!”輕飄飄的那張恩旨落地,唐通再也沒有把它撿拾起來的意思,他大聲喝道:“全軍拔營,兼程返迴居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