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不會同時風魔的。”李自成見牛金星又迴到老路上了,就替許平他們辯解道。
“大王,您也知道,許兄弟操勞軍務,而道長……”牛金星一指清治,爭辯道:“道長剛剛自己都說了,他最近練功走火入魔。”
“貧道沒有走火入魔。”
……
最後牛金星不得不承認雖然兩個人同時風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以完全相同的模式發瘋還是不太可能,許平說道:“大王,這件事必須要絕對保密。如果消息透露了出去,我們就會失信黃侯,而且對我們的大業仍是不利。”
“如果黃侯沒有發瘋的話,這倒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案,自古隻有以北統南,明太祖那是驅逐韃虜,不必考慮。”目前闖營隻據有河南半壁,牛金星對未來雖然抱著很大期望,但自己也知道這是不得已的樂觀,不然他也不會急著直撲京師:“何況高兄弟已經在遠南深根固本,虎視兩廣,要是黃侯真的退出北方,南方也是我們兩家共有。”
闖營本來還是灰蒙蒙前途未卜的命運,隨著這個提議竟然一下子變得光明起來,牛金星心中狂喜:“大王,機不可失,我們應該立刻同意黃侯的建議,讓山嵐應突圍,然後馬不停蹄地北上京師。”
聽三個人開始討論軍務,清治道士就優雅地告辭而去:“貧道還有些功課要做,三位恕罪。”這倒也不全是借口,每天子時清治道士都要漫步到空曠地區接氣、接從龍虎山張天師發來的真氣,昨天清治稀裏糊塗地連這個頭等重要的功課都忘記做了。
“若是黃侯的用意,隻是讓他的山嵐營逃出開封呢?”不同於許平,李自成對此有些憂慮,本來呆在京師的新軍就不好對付,北京城雖大,但若是幾個新軍營堅決抵抗,闖營拿下的難度不小,現在鎮東侯最缺的就是訓練新兵的時間。
“大王過慮了,若是黃侯不守信,我們就把他和我們的密約……”牛金星自信滿滿地剛要說把鎮東侯的密謀通告天下,卻突然一呆:“就黃侯的話,說出去會有人信麽?”
“若是原原本本地說出去,天下人會以為我們統統失心瘋了。”李自成喃喃自語道:“而且會覺得我們非常愚蠢,企圖讓天下人相信這樣荒謬的事。”
“所以我們不能原原本本地說,要說……”牛金星話說道一半又停了,接著自己反駁起自己的主意來:“以黃侯的名聲,充其量就是將信將疑,如果黃侯說是用計逃出山嵐營,天下人隻會嘲笑我們愚蠢,而朝廷就算對黃侯放棄開封不滿,但那個時候京師都告急了,昏君多半還會誇黃侯有勇有謀。”
“把黃侯給你的信拿出來看看,”牛金星向許平討走鎮東侯的約見信,仔仔細細地看起來,上麵當然不會有任何露骨的話,其實就算有也用處不大,鎮東侯從來不守信義,但是大家從來都隻有佩服,之前每次說起鎮東侯騙殺努爾哈赤時牛金星也都是拍案叫好,哪怕是他又毀約騙殺了他義兄孔有德,包括牛金星在內的人也都隻會說一聲:公私分明。但是現在自己站在鎮東侯的對麵時,牛金星就滿心不是滋味:“黃侯真是好手腕啊,吃準了我們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盡管有著種種顧慮,李自成、牛金星和許平還是決定接受鎮東侯的提議,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返迴開封,部署好一切後就通知鎮東侯踐約。
“無論如何,京師失守,天下震動,黃侯又帶兵拋棄君父,他怎麽也要一兩年才能震懾南方,我們挾攻破京師的餘威,一定能在他之前平定北方。”牛金星最後總結道,經過仔細考慮,牛金星認為鎮東侯說的也未必全是假話,若是他真的棄京師而去,那確實需要一支軍隊來保證他能夠收服整個南方:“南人不善戰,我們握有江山大半,黃侯便是再有手腕,我們也不怕他。”
……
接到李自成的秘信後,黃石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
“相比一般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還算是寬宏有度,能夠穩穩地坐在闖營盟主的位置上讓大多數人心服,但他並不是漢太祖、明太祖那種軍事、政治天才,而且他說到底仍然是封建帝王那一套,而封建統治者的權威即便看上去再強大,其實仍是外強中幹。”
就好比明末、晚清,封建帝王的統治看上去好似堅不可摧的龐然大物,但轉眼之間就能土崩瓦解。現在黃石對新軍的看法也差不多,部下各有彼此。
“不知道明兒在英國過的如何,我再三告訴他要在這個島國多看看,這個如果我不曾來到,就會成長為未來三百年世界霸主的地方。”
黃石記得現在雖然文藝複興運動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總的說來歐洲還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相比中國,它們更多了一層重壓,野蠻愚昧的天主教神權讓歐羅巴大陸的人窒息。磁學和電學由意大利人提出,正在英國發展;第一個提出血液循環的科學家,被羅馬教廷燒死在火刑柱上,而好像在英國的劍橋,某個醫生剛剛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提出了毛細血管假說,更在還不知道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提出唿吸和血液循環是共同作用,完成人體內的“煙氣”和大氣中“靈氣”的循環;還有胚胎學、引力、甚至光的波動和粒子性的爭論都開始展開。
“或許不盡然,但我總覺得封建製度是落後的根源,英國國王因為一己之私,動搖了愚昧的宗教在英國的權威,而現在英王的封建權威也基本是掃地無存了。如果牛頓出生在一個擔心觀察天體會被關進監獄,反對羅馬古醫學會被燒死的國家,他的名字也不會永遠流傳。若我能建立一個言者無罪而不是言者不死的國家,任何思想都可以爭議而不必擔心暴力製裁,我想一定能複製我那個世界上英國的成功。”
黃石想起和許平的對話,對方和其他黃石見過的人一樣堅信中國一定得有皇帝,總結自己之前的思路設想,黃石覺得簡而言之就是誰鼓吹封建專製他就要滅誰:
大明天子不願意放棄他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奴隸主位置,好吧,我黃石就滅他滿門;李自成活不下去造反是很可憐,但他也當皇帝而且幻想成為新的奴隸主,好吧,我黃石也不得不滅你滿門。
所以我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把任何可能成為中國人民敵人的家夥都消滅,結果現在我成為了奴隸主位置最強有力的候選人……好吧,我黃石的誌向是做一個偉人,不是殉道者,我不能自己滅自己滿門。
黃石希望自己的名氣也能流傳後世,能像始皇帝那樣高才好,千百年以後,當有人問誰開創了中國帝製,小學生們會迴答是秦始皇,而被問道是誰結束了封建帝製時,會迴答是我黃石。
“任何思想,都不應該由羅馬教皇或是國王們來判斷是否有害,這是科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能夠誕生的土壤。哪怕是鼓吹封建專製的思想,或許我也不該用暴力去鏟除。相信我的同胞吧,讓他們去決定什麽是他們願意接受的,這些年來我總是太想做一個領導者,或許我該做的是一個保衛者,保衛同胞能夠自行選擇的權利。”
新軍,黃石覺得帶他們到南方後就會導致他們失去獲得特權的基礎:
“經濟上的優待,我可以用這個補償他們,李自成我都願意用財富來滿足他,但是政治上的特權,尤其是世襲的政治特權,這個應該是我的底線,是我絕不能給予的。或許他們會覺得我對他們不厚道,但他們終歸會理解的,要知道我給我子孫準備的也頂多是經濟上的世襲特權。”
黃石從來就不認為自己適合做一個殉道者,為國操心的同時他同樣關切自己的子孫能不能從國家的強大中受益。如果一個新的強大國家得以建立,他不認為給自己和子孫一個世襲的風光地位是太過分的酬勞,而他覺得前世英國國王的地位就很風光,經濟上不勞而獲,王子、王孫從中學開始身邊就會圍繞著俊美少女,公主不用說也會有眾多的追求者:風光、榮耀而且幸福的一生,還不用擔心該死的遺產稅。
“隻要這個國家還存在,我的子孫就會是國家元首,出國時更會因為是超級大國的元首而受到極盡熱情的款待——那個貧瘠的島國都能當三百年超級大國,我看不出以中國的幅員遼闊和人口眾多,會做不到這個。我的雕像也會永遠留在這個超級大國的心髒,說不定也會有眾多的紀念堂。”
“留給子孫萬世不易的榮耀、財富和權柄,這不是就始皇帝的追求麽?我不那麽貪,我不會把權柄建立在國民的痛苦上,而且那樣就肯定無法萬世不易了。但榮耀和財富,這個應該沒啥大問題,留給我後人這麽一大塊蛋糕我也就滿足了,而且隻要他們不胡搞,應該可以和這個國家永存於世——三百年後,說不定這次用不了三百年,人類就該進入太空時代了,我的子孫,或許可以享用我留給他們的遺產直到這個宇宙滅亡。”
至於新軍的追隨者們,黃石也不覺得太對不起他們,如果眼光放得長遠些,政治特權歸根結底不就是為了擁有社會地位麽?
“把百姓應得的權利還給他們,我覺得英國的貴族們活的也不錯,有錢有閑,更不用說,你們的子孫會是一個超級大國的貴族,一個國土和國民都百倍於那個貧瘠島國的國家,所謂公私兩不誤,應該就是說的就是我這種手腕了。”
……
京師,
闖軍的進攻狂潮在中都被擊退的消息已經引起了一片狂喜,不僅是中都附近,原本侵入山東的闖營勢力也開始向西退去,崇禎天子立刻有開始選拔地方官奔赴這些地區上任,方法仍是一如既往的抽簽決定。
“如聖上所言,鬱帥就是許賊的克星,此番黃侯和鬱帥練手滅賊,那許賊當然隻有铩羽而歸了。”
陳演立刻開始歌頌崇禎天子的聖明,而崇禎皇帝對這奉承也很受用,之前畢竟是他力排眾議,把鬱董一手提拔到江北提督的位置上:“著元帥、鬱帥統領江北軍即刻兵發河南討賊,給周王和開封解圍,你們以為如何?。”
“聖上,這個恐怕不妥。”
兩年來鬱董聲名鵲起,簡直有成為鎮東侯第二的架勢,這讓內閣又開始憂心忡忡了,有一個能用來製鎮東侯這個大的小當然不錯,但還需要一些江北軍的人來製作為提督江北軍務總兵官的小,而且更讓內閣擔憂的是,據說鬱董對鎮東侯極盡奴顏卑膝之能事,這就更讓內閣不放心了。
“馬上就要到寒冬了,河南是闖、許二賊經營多年的巢穴,恐於大軍不利。”
“江北軍雖苦戰得勝,但繼續軍餉,現在庫房無銀啊,連這次大捷的賞賜都無法撥下。”
“開封有高明衡主持,守得是固若金湯,再說還有賈帥協助,冬季堅壁闖賊絕對是無計可施。”
“聖上,還是等開春了再給開封解圍吧。”
內閣成功地說服了崇禎天子再等一段時間,他們需要這個時間來考慮如何應對新情況,除去對武官掌權的憂慮外,這些內閣的成員對當前的形勢判斷也比崇禎皇帝有譜。這次雖然取勝,但是首先他們很懷疑江北軍的戰報裏到底有多少水分,其次許平出現在戰場後,連鎮東侯都停止了追擊,這就說明許平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視。
之前新軍在河南的連番大敗,也讓這些臣子對許平的實力有了深深的恐懼感,如果鎮東侯親自出馬都奈何不了他的大弟子的話,就會失去鎮東侯的威望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幾營新軍在京師堅守還能讓內閣有些安全感,他們覺得眼下的當務之急不是再去河南賭生死,而是拖延時間重建新軍,保證京師的安全。
讓內閣高興的是,大都督府也不同意立刻個忒開封解圍,而鎮東侯並沒有滯留在外領兵,而是表示會立刻返迴京師麵見天子,稟告他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內閣已經暗中達成協議,一定要設法說服鎮東侯同意不去河南冒險,若鎮東侯能夠放棄開封賈明河的話,那內閣願意支持他進一步擴大新軍的規模,他們把談判的底線設為十二營新軍,每營五千人,軍餉、兵員依舊從優。
內閣覺得說服鎮東侯同意這個條件還是很有希望的,畢竟鎮東侯的家人、產業也都在京師,再說難道天子的損失不比他大麽?天子為了社稷的安危,連周王這樣的親王在關鍵時刻也可以舍棄。
……
得知朝廷沒有趁勝追擊河南闖軍後,在前線督師的侯洵頓時呆若木雞,得知中都大捷、斬獲數萬後,他就一直盼著朝廷能讓江北軍立刻奔赴河南作戰。
和朝廷中的官員的利益不完全相同,侯洵的責任是給開封解圍,如果周王真的淪陷敵手,他很確信內閣會把自己當作替罪羊。固然侯洵同樣很關乎明廷和京師的安危,但是他更關心開封,堅決主張寧可在河南打也不能去直隸打這場仗。
隻是侯洵的聲音越來越不被朝廷所關注,朝中的一些老朋友現在也對他含糊其辭,不對他堅決主戰的意見發表任何看法,至於那些仇敵,更是拚命攻擊他的策略,稱他是無謀的莽撞之徒。
“要死就一塊死,你們圖安穩就要推我去死,哪有這種便宜事?”侯洵一發狠把茶杯擲在地上,但是他的本事也就僅限於發一句狠話而已。
上一次侯洵苦苦哀求朝廷再發新軍和河北軍到河南同闖軍決一死戰後,朝中就有聲音說如果侯洵真像他奏章中那樣憂國憂民、和闖營不共戴天的話,就應該首先帶著自己的標營比赴開封一戰,說不定就托聖上洪福一舉克敵,若是不成,那他馬革裹屍也算是不枉君恩了。
……
京師邸報:
(國內頭條)著名的軍事家、兵法家鬱董男爵閣下,於二二四四年(孔子曆)十月八日,不幸因病去世,齊王府派出專人前往吊唁致哀,向鬱董男爵的家人帶去了齊王陛下最真摯、最沉痛、最深切的問候……
(國際頭條)荷蘭和西班牙請願團抵達京師,聯合向攝政王遞交了請願書,齊王陛下親自出門接受了他們的請願書,並當場表示會密切關注局勢發展,而齊王的心也為那些在戰亂中受害的無辜百姓而悲痛,不過,齊王請兩國使團諒解:根據中國的慣例,攝政王一般不幹涉國卿院的決議,而且中國的國法在齊王之上。
第二十五節 矛盾
返迴開封後,許平開始安心整編部隊,同時等待鎮東侯的迴信,之前和楊致遠一戰,雖然許平所部取得了勝利,但他麾下各營亦付出超過五千人傷亡的代價。目前孫可望正幫助李定國進行雄心勃勃的擴軍,打算將七個營全部補充到滿編或近滿編,一旦這個目標達成,許平麾下將擁有一支人數高達五萬人的野戰部隊。
見到許平後,孫可望沒有多說什麽廢話,不過他仍能感到他們的同盟關係中出現了很深的隔閡。這個倒也在許平的預料之中,和鎮東侯達成的密約,許平並也沒有和孫可望、李定國他們提起,他打算等到至少鎮東侯迴信和自己約定山嵐營突圍問題時才透露一些。
“鎮東侯出任大都督後,山東官兵士氣大振,一貫畏我軍如虎的江北軍各部,也有不少趕赴山東參戰,不過這並不是我軍敗北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我軍的士氣也受到很大影響。”許平離開後,李定國、孫可望和李過基本組成了三人領導小組,不過不用說也知道西營的意見在其中占有壓倒性的優勢,現在許平的參謀對沒有奔赴中都的各營將領進行戰鬥簡報:“鎮東侯推行牛痘,活人無數,就是闖王、劉將軍、牛軍師也都種過痘,很多士兵視鎮東侯為救命恩人,此次作戰,甚至出現炮手拒絕向鎮東侯將旗開炮的問題,說寧可被剮也不能恩將仇報;攝於鎮東侯天下無雙的武勇,曹大王、季大王的部下都出現臨陣脫逃的事情……”
“以後要是還這樣,仗就沒法打了。”李定國聽得連連搖頭:“傳令下去,從即日開始,我們訓練新兵的稻草人上,書上鎮東侯的名諱。”
李定國說完後,帳內的參謀沒有應是,而是猶豫著說道:“李將軍,如此行事恐怕不太好吧?”
“所以我說這仗沒法打了。”李定國一聲長歎:“黃侯是我們的敵人,你們是闖營的部署,我下令在稻草人上書上他的名諱,你們竟然會覺得不妥,那底下的士兵又會怎麽想?異日與鎮東侯交戰時,要是士兵們拒絕向鎮東侯開火,那我們如何能夠取勝?傳令下去,立刻在靶人上書上鎮東侯的名諱。”
參謀把目光向許平投來,李定國、孫可望和其他不少將領的目光都跟著追過來:“大將軍,您該不會把師生之誼放在我們闖營的安危之上吧?”
“當然不會。”許平躊躇著想和孫可望、李定國他們商議一番。
但他們並沒有和許平繼續討價還價的意思:“大將軍都說了。”孫可望責問那個參謀:“你還有什麽不滿麽?”
“拿下開封不是麻煩,”孫可望不等許平再做反對,就提起另外一樁重要的軍需問題:“最大的麻煩是我們的火藥產量。”
隨著闖軍裝備的火器數量越來越大,火藥產量已經超過燧發槍成為嚴重困擾許平的問題。數萬闖軍每天都需要進行火器訓練,燧發槍的修複速度已經低於報廢速度,依靠槍支走私和繳獲勉強還能持平,但火藥的產量目前隻有訓練消耗的一半,孫可望竭盡全力搜集糞便生產硝石,但產量增長遠遠跟不上消耗增加。同時闖軍其餘各部也在進行火器化,他們同樣需要大量的火藥來訓練部隊。
孫可望估計在三個月內,火藥消耗量就會增長到產量的三倍以上,江北軍的軍火走私固然是一條補充渠道,但這既不穩固,而且也不可能再有顯著的增長,目前闖營的火藥儲量雖然還算充足,但再充足的儲量也遲早有耗盡的一天。
“如果孫將軍都沒有好辦法的話,那別人恐怕就更無能為力了。”在軍需方麵,許平一項是甩手掌櫃。
“糞便是有限的,而且農田也需要肥料,我已經下令組建更多的硝石收集隊,去挖山洞了。”
孫可望這個關子賣得很好,許平好奇得很:“山洞?山洞裏有硝石麽?”
“很多山洞都住著蝙蝠,地上可能會有幾百年積累起來的蝙蝠糞便,這些糞便裏的硝石早已經透出,挖出來以後立刻就可以用。”孫可望得意洋洋地告訴許平,有的山洞裏蝙蝠糞甚至厚達幾米,不過這仍然是一次性的補充,靠著這些硝石,孫可望不但能夠保證幾個月內闖軍訓練消耗所需,即使闖軍的火器部隊規模達到十萬,孫可望也能確保闖軍擁有一、兩次大規模會戰所需的火藥:“但一旦這些硝石耗盡,我就再也想不出還能從什麽地方搞到硝石了。”
“孫將軍有什麽建議?”
“闖王是陝西人,我也是,我們知道闖王一直想打進潼關迴老家,而牛軍師則想在攻克開封後北上進攻京師,讓明廷四分五裂好渾水摸魚。”孫可望道:“可是我認為我們應該考慮南下湖廣,而不是北上。”
許平皺眉道:“如果不取得陝西就南下湖廣的話,我們前腳一走,官兵後腳就會從陝西、直隸東西夾擊河南,若失去了河南,我軍就又變成了流寇,孫將軍你長久以來的苦心經營,也會毀於一旦。而一天不取得京師,殲滅鎮東侯的新軍,朝廷的權威就還在,江北軍、楚軍也不會公開倒戈。”
“大將軍這是一廂情願,我軍的軍力每天都在增長,沒有湖廣的糧食,河南是養不起十萬大軍的。而且大將軍知道不知道,朝廷的火藥產量同樣嚴重不足,全仰賴福建提供。”孫可望指出,根據闖營的線報,目前福建每天都向南京提供整船、整船的火藥,再由漕運、海運北送,以維持明軍火器化後的巨大消耗:“三邊總督孫傳庭,幾乎每封奏章裏都說他需要更多的火藥、火槍,我不知道福建那裏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的硝石,但奪取福建才能讓我軍的火器不會變成燒火棍,至於河南,實在不行就放棄吧。”
許平的眉頭越皺越緊:“孫將軍的意思我很明白,不過我軍多是河南人,讓他們背井離鄉去湖廣、福建,軍心會不穩,而且聽說福建那裏多山,我們軍中連一個福建人都沒有,對福建的地形一無所知,拋下已經有小成的河南根本,萬裏迢迢跑去人生地不熟的福建,一旦有差錯就是全軍覆滅啊。”
事後許平和其他闖營將領又談起此事,各位將領都覺得南下太過冒險,而且沒人有把握維持軍心,餘深河甚至表示,就算近衛營這種骨幹部隊,若是強行南下,也會有大批士兵因為不願背井離鄉而逃亡:“這兩年來我們開墾了大批田地,很多官兵都在河南成家立業,今年以來也稱得上是風調雨順、豐收在望。兩年來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朝廷對河南的進攻,將士都對守住家園非常有信心,再不是以前那種被官兵追著跑,闖王指哪就打哪的時候了。大人,南下斷不可行。”
“河南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火藥啊。”
“這個大人知道,末將等也明白,可士兵們不知道,說了他們也未必信,強迫他們拋棄妻子南下,勢必牢騷滿腹。”
……
迴到開封修整期間,嶽牧又開始天天往劉家跑,今天迴營後,嶽牧湊到秦德冬身邊:“秦頭啊,我孤身在外也沒個長輩,您肯不肯幫我去提親啊?”
“好小子,”正在收拾野兔的秦德冬放下今天打到的獵物:“事兒成了?”
“還沒有。”嶽牧歡容滿麵,搓著手道:“她母親今天和我說了,這事總是要家主點頭的嘛,你說咱們什麽時候能拿下開封啊?”
“這不就是成了嘛。”秦德冬笑著拍拍嶽牧的肩膀,又迴過頭專心收拾他的兔子:“快了,快了,也就這兩天吧。”
……
現在劉家的飯桌除了嶽牧外,還有另一位常客每日光臨,那就是住在劉家附近的那隻喜鵲,在這隻喜鵲小小的心目中,顯然它才是宇宙的中心,而世界是圍繞著它旋轉的。每天在劉家開飯的準點,這隻喜鵲一定會前來報到,並和劉家人一起進餐,如果劉家人耽誤了開飯了時間,那隻喜鵲還會顯得非常得不高興。自從前幾天這隻喜鵲把它的蛋孵出來以後,喜鵲每天臨走的時候,還會為它的子女帶走一些食物。今天嶽牧在替劉家砍完柴後,還陪著劉姑娘一起去看望了這隻幸福的母親。
在嶽牧興高采烈地和劉姑娘談天的時候,她注意到劉姑娘顯得鬱鬱寡歡,心裏有些奇怪的嶽牧忍不住問起劉姑娘到底還有什麽心事。劉姑娘沉吟片刻,終於對嶽牧吐露心聲:“我說你們這麽做下去到底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呢?”
聽劉姑娘這麽一問,嶽牧本來十分高興的心情也低落些,不過她對這個問題倒也不是沒有想過,既然心上人問起,嶽牧也就直言不諱地說道:“秦頭他們以前也說過,隻要我們一再能夠擊敗官軍的圍剿,那麽朝廷遲早會詔安我們的。這次新軍又是大敗,估計朝廷肯定會考慮招安的。”
“那如果朝廷不招安你們怎麽辦?”劉姑娘問道。
“唉…這件事情我也說不好,不過有大將軍在,官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把我們圍剿掉的。”
在許平的軍隊裏,大部分士兵也都有著和嶽牧類似的想法。今年以來,雨水變得越來越充沛,氣候也越來越適合耕作,很多士兵就開始憧憬著,有朝一日能夠重迴到和平的生活中去。許平中不少軍隊有不少士兵也都已經成家立業。這些人更加的希望能夠早一點看到戰爭結束,然後他們再重新開始他們耕作的生活。
天子總是好的,關鍵是受到了下麵貪官汙吏的蒙蔽,這種看法基本上也是闖軍低層士兵中的普遍看法。至於為他們所敬愛的將領,最後到底能落得什麽結局,這些士兵也沒有想得太多,他們總覺得,有朝一日一旦皇帝擺脫了奸臣的蒙蔽,能夠意識到他們是活不下去,才不得不走上這條路的話,那麽聖明的天子就會寬宏大量地赦免他們所有的人。至於他們的領袖,也可以在這場大赦中獲得平安,甚至得到朝廷賞賜的官職。總而言之,在闖軍士兵的心中,這場戰爭已經是一場隨時可能結束的戰爭。
……
“大王,您也知道,許兄弟操勞軍務,而道長……”牛金星一指清治,爭辯道:“道長剛剛自己都說了,他最近練功走火入魔。”
“貧道沒有走火入魔。”
……
最後牛金星不得不承認雖然兩個人同時風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以完全相同的模式發瘋還是不太可能,許平說道:“大王,這件事必須要絕對保密。如果消息透露了出去,我們就會失信黃侯,而且對我們的大業仍是不利。”
“如果黃侯沒有發瘋的話,這倒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案,自古隻有以北統南,明太祖那是驅逐韃虜,不必考慮。”目前闖營隻據有河南半壁,牛金星對未來雖然抱著很大期望,但自己也知道這是不得已的樂觀,不然他也不會急著直撲京師:“何況高兄弟已經在遠南深根固本,虎視兩廣,要是黃侯真的退出北方,南方也是我們兩家共有。”
闖營本來還是灰蒙蒙前途未卜的命運,隨著這個提議竟然一下子變得光明起來,牛金星心中狂喜:“大王,機不可失,我們應該立刻同意黃侯的建議,讓山嵐應突圍,然後馬不停蹄地北上京師。”
聽三個人開始討論軍務,清治道士就優雅地告辭而去:“貧道還有些功課要做,三位恕罪。”這倒也不全是借口,每天子時清治道士都要漫步到空曠地區接氣、接從龍虎山張天師發來的真氣,昨天清治稀裏糊塗地連這個頭等重要的功課都忘記做了。
“若是黃侯的用意,隻是讓他的山嵐營逃出開封呢?”不同於許平,李自成對此有些憂慮,本來呆在京師的新軍就不好對付,北京城雖大,但若是幾個新軍營堅決抵抗,闖營拿下的難度不小,現在鎮東侯最缺的就是訓練新兵的時間。
“大王過慮了,若是黃侯不守信,我們就把他和我們的密約……”牛金星自信滿滿地剛要說把鎮東侯的密謀通告天下,卻突然一呆:“就黃侯的話,說出去會有人信麽?”
“若是原原本本地說出去,天下人會以為我們統統失心瘋了。”李自成喃喃自語道:“而且會覺得我們非常愚蠢,企圖讓天下人相信這樣荒謬的事。”
“所以我們不能原原本本地說,要說……”牛金星話說道一半又停了,接著自己反駁起自己的主意來:“以黃侯的名聲,充其量就是將信將疑,如果黃侯說是用計逃出山嵐營,天下人隻會嘲笑我們愚蠢,而朝廷就算對黃侯放棄開封不滿,但那個時候京師都告急了,昏君多半還會誇黃侯有勇有謀。”
“把黃侯給你的信拿出來看看,”牛金星向許平討走鎮東侯的約見信,仔仔細細地看起來,上麵當然不會有任何露骨的話,其實就算有也用處不大,鎮東侯從來不守信義,但是大家從來都隻有佩服,之前每次說起鎮東侯騙殺努爾哈赤時牛金星也都是拍案叫好,哪怕是他又毀約騙殺了他義兄孔有德,包括牛金星在內的人也都隻會說一聲:公私分明。但是現在自己站在鎮東侯的對麵時,牛金星就滿心不是滋味:“黃侯真是好手腕啊,吃準了我們拿他一點辦法沒有。”
盡管有著種種顧慮,李自成、牛金星和許平還是決定接受鎮東侯的提議,當務之急就是盡快返迴開封,部署好一切後就通知鎮東侯踐約。
“無論如何,京師失守,天下震動,黃侯又帶兵拋棄君父,他怎麽也要一兩年才能震懾南方,我們挾攻破京師的餘威,一定能在他之前平定北方。”牛金星最後總結道,經過仔細考慮,牛金星認為鎮東侯說的也未必全是假話,若是他真的棄京師而去,那確實需要一支軍隊來保證他能夠收服整個南方:“南人不善戰,我們握有江山大半,黃侯便是再有手腕,我們也不怕他。”
……
接到李自成的秘信後,黃石知道自己的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
“相比一般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還算是寬宏有度,能夠穩穩地坐在闖營盟主的位置上讓大多數人心服,但他並不是漢太祖、明太祖那種軍事、政治天才,而且他說到底仍然是封建帝王那一套,而封建統治者的權威即便看上去再強大,其實仍是外強中幹。”
就好比明末、晚清,封建帝王的統治看上去好似堅不可摧的龐然大物,但轉眼之間就能土崩瓦解。現在黃石對新軍的看法也差不多,部下各有彼此。
“不知道明兒在英國過的如何,我再三告訴他要在這個島國多看看,這個如果我不曾來到,就會成長為未來三百年世界霸主的地方。”
黃石記得現在雖然文藝複興運動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總的說來歐洲還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相比中國,它們更多了一層重壓,野蠻愚昧的天主教神權讓歐羅巴大陸的人窒息。磁學和電學由意大利人提出,正在英國發展;第一個提出血液循環的科學家,被羅馬教廷燒死在火刑柱上,而好像在英國的劍橋,某個醫生剛剛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提出了毛細血管假說,更在還不知道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提出唿吸和血液循環是共同作用,完成人體內的“煙氣”和大氣中“靈氣”的循環;還有胚胎學、引力、甚至光的波動和粒子性的爭論都開始展開。
“或許不盡然,但我總覺得封建製度是落後的根源,英國國王因為一己之私,動搖了愚昧的宗教在英國的權威,而現在英王的封建權威也基本是掃地無存了。如果牛頓出生在一個擔心觀察天體會被關進監獄,反對羅馬古醫學會被燒死的國家,他的名字也不會永遠流傳。若我能建立一個言者無罪而不是言者不死的國家,任何思想都可以爭議而不必擔心暴力製裁,我想一定能複製我那個世界上英國的成功。”
黃石想起和許平的對話,對方和其他黃石見過的人一樣堅信中國一定得有皇帝,總結自己之前的思路設想,黃石覺得簡而言之就是誰鼓吹封建專製他就要滅誰:
大明天子不願意放棄他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奴隸主位置,好吧,我黃石就滅他滿門;李自成活不下去造反是很可憐,但他也當皇帝而且幻想成為新的奴隸主,好吧,我黃石也不得不滅你滿門。
所以我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把任何可能成為中國人民敵人的家夥都消滅,結果現在我成為了奴隸主位置最強有力的候選人……好吧,我黃石的誌向是做一個偉人,不是殉道者,我不能自己滅自己滿門。
黃石希望自己的名氣也能流傳後世,能像始皇帝那樣高才好,千百年以後,當有人問誰開創了中國帝製,小學生們會迴答是秦始皇,而被問道是誰結束了封建帝製時,會迴答是我黃石。
“任何思想,都不應該由羅馬教皇或是國王們來判斷是否有害,這是科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能夠誕生的土壤。哪怕是鼓吹封建專製的思想,或許我也不該用暴力去鏟除。相信我的同胞吧,讓他們去決定什麽是他們願意接受的,這些年來我總是太想做一個領導者,或許我該做的是一個保衛者,保衛同胞能夠自行選擇的權利。”
新軍,黃石覺得帶他們到南方後就會導致他們失去獲得特權的基礎:
“經濟上的優待,我可以用這個補償他們,李自成我都願意用財富來滿足他,但是政治上的特權,尤其是世襲的政治特權,這個應該是我的底線,是我絕不能給予的。或許他們會覺得我對他們不厚道,但他們終歸會理解的,要知道我給我子孫準備的也頂多是經濟上的世襲特權。”
黃石從來就不認為自己適合做一個殉道者,為國操心的同時他同樣關切自己的子孫能不能從國家的強大中受益。如果一個新的強大國家得以建立,他不認為給自己和子孫一個世襲的風光地位是太過分的酬勞,而他覺得前世英國國王的地位就很風光,經濟上不勞而獲,王子、王孫從中學開始身邊就會圍繞著俊美少女,公主不用說也會有眾多的追求者:風光、榮耀而且幸福的一生,還不用擔心該死的遺產稅。
“隻要這個國家還存在,我的子孫就會是國家元首,出國時更會因為是超級大國的元首而受到極盡熱情的款待——那個貧瘠的島國都能當三百年超級大國,我看不出以中國的幅員遼闊和人口眾多,會做不到這個。我的雕像也會永遠留在這個超級大國的心髒,說不定也會有眾多的紀念堂。”
“留給子孫萬世不易的榮耀、財富和權柄,這不是就始皇帝的追求麽?我不那麽貪,我不會把權柄建立在國民的痛苦上,而且那樣就肯定無法萬世不易了。但榮耀和財富,這個應該沒啥大問題,留給我後人這麽一大塊蛋糕我也就滿足了,而且隻要他們不胡搞,應該可以和這個國家永存於世——三百年後,說不定這次用不了三百年,人類就該進入太空時代了,我的子孫,或許可以享用我留給他們的遺產直到這個宇宙滅亡。”
至於新軍的追隨者們,黃石也不覺得太對不起他們,如果眼光放得長遠些,政治特權歸根結底不就是為了擁有社會地位麽?
“把百姓應得的權利還給他們,我覺得英國的貴族們活的也不錯,有錢有閑,更不用說,你們的子孫會是一個超級大國的貴族,一個國土和國民都百倍於那個貧瘠島國的國家,所謂公私兩不誤,應該就是說的就是我這種手腕了。”
……
京師,
闖軍的進攻狂潮在中都被擊退的消息已經引起了一片狂喜,不僅是中都附近,原本侵入山東的闖營勢力也開始向西退去,崇禎天子立刻有開始選拔地方官奔赴這些地區上任,方法仍是一如既往的抽簽決定。
“如聖上所言,鬱帥就是許賊的克星,此番黃侯和鬱帥練手滅賊,那許賊當然隻有铩羽而歸了。”
陳演立刻開始歌頌崇禎天子的聖明,而崇禎皇帝對這奉承也很受用,之前畢竟是他力排眾議,把鬱董一手提拔到江北提督的位置上:“著元帥、鬱帥統領江北軍即刻兵發河南討賊,給周王和開封解圍,你們以為如何?。”
“聖上,這個恐怕不妥。”
兩年來鬱董聲名鵲起,簡直有成為鎮東侯第二的架勢,這讓內閣又開始憂心忡忡了,有一個能用來製鎮東侯這個大的小當然不錯,但還需要一些江北軍的人來製作為提督江北軍務總兵官的小,而且更讓內閣擔憂的是,據說鬱董對鎮東侯極盡奴顏卑膝之能事,這就更讓內閣不放心了。
“馬上就要到寒冬了,河南是闖、許二賊經營多年的巢穴,恐於大軍不利。”
“江北軍雖苦戰得勝,但繼續軍餉,現在庫房無銀啊,連這次大捷的賞賜都無法撥下。”
“開封有高明衡主持,守得是固若金湯,再說還有賈帥協助,冬季堅壁闖賊絕對是無計可施。”
“聖上,還是等開春了再給開封解圍吧。”
內閣成功地說服了崇禎天子再等一段時間,他們需要這個時間來考慮如何應對新情況,除去對武官掌權的憂慮外,這些內閣的成員對當前的形勢判斷也比崇禎皇帝有譜。這次雖然取勝,但是首先他們很懷疑江北軍的戰報裏到底有多少水分,其次許平出現在戰場後,連鎮東侯都停止了追擊,這就說明許平的實力仍然不可小視。
之前新軍在河南的連番大敗,也讓這些臣子對許平的實力有了深深的恐懼感,如果鎮東侯親自出馬都奈何不了他的大弟子的話,就會失去鎮東侯的威望這根最後的救命稻草。幾營新軍在京師堅守還能讓內閣有些安全感,他們覺得眼下的當務之急不是再去河南賭生死,而是拖延時間重建新軍,保證京師的安全。
讓內閣高興的是,大都督府也不同意立刻個忒開封解圍,而鎮東侯並沒有滯留在外領兵,而是表示會立刻返迴京師麵見天子,稟告他的下一步行動計劃。內閣已經暗中達成協議,一定要設法說服鎮東侯同意不去河南冒險,若鎮東侯能夠放棄開封賈明河的話,那內閣願意支持他進一步擴大新軍的規模,他們把談判的底線設為十二營新軍,每營五千人,軍餉、兵員依舊從優。
內閣覺得說服鎮東侯同意這個條件還是很有希望的,畢竟鎮東侯的家人、產業也都在京師,再說難道天子的損失不比他大麽?天子為了社稷的安危,連周王這樣的親王在關鍵時刻也可以舍棄。
……
得知朝廷沒有趁勝追擊河南闖軍後,在前線督師的侯洵頓時呆若木雞,得知中都大捷、斬獲數萬後,他就一直盼著朝廷能讓江北軍立刻奔赴河南作戰。
和朝廷中的官員的利益不完全相同,侯洵的責任是給開封解圍,如果周王真的淪陷敵手,他很確信內閣會把自己當作替罪羊。固然侯洵同樣很關乎明廷和京師的安危,但是他更關心開封,堅決主張寧可在河南打也不能去直隸打這場仗。
隻是侯洵的聲音越來越不被朝廷所關注,朝中的一些老朋友現在也對他含糊其辭,不對他堅決主戰的意見發表任何看法,至於那些仇敵,更是拚命攻擊他的策略,稱他是無謀的莽撞之徒。
“要死就一塊死,你們圖安穩就要推我去死,哪有這種便宜事?”侯洵一發狠把茶杯擲在地上,但是他的本事也就僅限於發一句狠話而已。
上一次侯洵苦苦哀求朝廷再發新軍和河北軍到河南同闖軍決一死戰後,朝中就有聲音說如果侯洵真像他奏章中那樣憂國憂民、和闖營不共戴天的話,就應該首先帶著自己的標營比赴開封一戰,說不定就托聖上洪福一舉克敵,若是不成,那他馬革裹屍也算是不枉君恩了。
……
京師邸報:
(國內頭條)著名的軍事家、兵法家鬱董男爵閣下,於二二四四年(孔子曆)十月八日,不幸因病去世,齊王府派出專人前往吊唁致哀,向鬱董男爵的家人帶去了齊王陛下最真摯、最沉痛、最深切的問候……
(國際頭條)荷蘭和西班牙請願團抵達京師,聯合向攝政王遞交了請願書,齊王陛下親自出門接受了他們的請願書,並當場表示會密切關注局勢發展,而齊王的心也為那些在戰亂中受害的無辜百姓而悲痛,不過,齊王請兩國使團諒解:根據中國的慣例,攝政王一般不幹涉國卿院的決議,而且中國的國法在齊王之上。
第二十五節 矛盾
返迴開封後,許平開始安心整編部隊,同時等待鎮東侯的迴信,之前和楊致遠一戰,雖然許平所部取得了勝利,但他麾下各營亦付出超過五千人傷亡的代價。目前孫可望正幫助李定國進行雄心勃勃的擴軍,打算將七個營全部補充到滿編或近滿編,一旦這個目標達成,許平麾下將擁有一支人數高達五萬人的野戰部隊。
見到許平後,孫可望沒有多說什麽廢話,不過他仍能感到他們的同盟關係中出現了很深的隔閡。這個倒也在許平的預料之中,和鎮東侯達成的密約,許平並也沒有和孫可望、李定國他們提起,他打算等到至少鎮東侯迴信和自己約定山嵐營突圍問題時才透露一些。
“鎮東侯出任大都督後,山東官兵士氣大振,一貫畏我軍如虎的江北軍各部,也有不少趕赴山東參戰,不過這並不是我軍敗北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我軍的士氣也受到很大影響。”許平離開後,李定國、孫可望和李過基本組成了三人領導小組,不過不用說也知道西營的意見在其中占有壓倒性的優勢,現在許平的參謀對沒有奔赴中都的各營將領進行戰鬥簡報:“鎮東侯推行牛痘,活人無數,就是闖王、劉將軍、牛軍師也都種過痘,很多士兵視鎮東侯為救命恩人,此次作戰,甚至出現炮手拒絕向鎮東侯將旗開炮的問題,說寧可被剮也不能恩將仇報;攝於鎮東侯天下無雙的武勇,曹大王、季大王的部下都出現臨陣脫逃的事情……”
“以後要是還這樣,仗就沒法打了。”李定國聽得連連搖頭:“傳令下去,從即日開始,我們訓練新兵的稻草人上,書上鎮東侯的名諱。”
李定國說完後,帳內的參謀沒有應是,而是猶豫著說道:“李將軍,如此行事恐怕不太好吧?”
“所以我說這仗沒法打了。”李定國一聲長歎:“黃侯是我們的敵人,你們是闖營的部署,我下令在稻草人上書上他的名諱,你們竟然會覺得不妥,那底下的士兵又會怎麽想?異日與鎮東侯交戰時,要是士兵們拒絕向鎮東侯開火,那我們如何能夠取勝?傳令下去,立刻在靶人上書上鎮東侯的名諱。”
參謀把目光向許平投來,李定國、孫可望和其他不少將領的目光都跟著追過來:“大將軍,您該不會把師生之誼放在我們闖營的安危之上吧?”
“當然不會。”許平躊躇著想和孫可望、李定國他們商議一番。
但他們並沒有和許平繼續討價還價的意思:“大將軍都說了。”孫可望責問那個參謀:“你還有什麽不滿麽?”
“拿下開封不是麻煩,”孫可望不等許平再做反對,就提起另外一樁重要的軍需問題:“最大的麻煩是我們的火藥產量。”
隨著闖軍裝備的火器數量越來越大,火藥產量已經超過燧發槍成為嚴重困擾許平的問題。數萬闖軍每天都需要進行火器訓練,燧發槍的修複速度已經低於報廢速度,依靠槍支走私和繳獲勉強還能持平,但火藥的產量目前隻有訓練消耗的一半,孫可望竭盡全力搜集糞便生產硝石,但產量增長遠遠跟不上消耗增加。同時闖軍其餘各部也在進行火器化,他們同樣需要大量的火藥來訓練部隊。
孫可望估計在三個月內,火藥消耗量就會增長到產量的三倍以上,江北軍的軍火走私固然是一條補充渠道,但這既不穩固,而且也不可能再有顯著的增長,目前闖營的火藥儲量雖然還算充足,但再充足的儲量也遲早有耗盡的一天。
“如果孫將軍都沒有好辦法的話,那別人恐怕就更無能為力了。”在軍需方麵,許平一項是甩手掌櫃。
“糞便是有限的,而且農田也需要肥料,我已經下令組建更多的硝石收集隊,去挖山洞了。”
孫可望這個關子賣得很好,許平好奇得很:“山洞?山洞裏有硝石麽?”
“很多山洞都住著蝙蝠,地上可能會有幾百年積累起來的蝙蝠糞便,這些糞便裏的硝石早已經透出,挖出來以後立刻就可以用。”孫可望得意洋洋地告訴許平,有的山洞裏蝙蝠糞甚至厚達幾米,不過這仍然是一次性的補充,靠著這些硝石,孫可望不但能夠保證幾個月內闖軍訓練消耗所需,即使闖軍的火器部隊規模達到十萬,孫可望也能確保闖軍擁有一、兩次大規模會戰所需的火藥:“但一旦這些硝石耗盡,我就再也想不出還能從什麽地方搞到硝石了。”
“孫將軍有什麽建議?”
“闖王是陝西人,我也是,我們知道闖王一直想打進潼關迴老家,而牛軍師則想在攻克開封後北上進攻京師,讓明廷四分五裂好渾水摸魚。”孫可望道:“可是我認為我們應該考慮南下湖廣,而不是北上。”
許平皺眉道:“如果不取得陝西就南下湖廣的話,我們前腳一走,官兵後腳就會從陝西、直隸東西夾擊河南,若失去了河南,我軍就又變成了流寇,孫將軍你長久以來的苦心經營,也會毀於一旦。而一天不取得京師,殲滅鎮東侯的新軍,朝廷的權威就還在,江北軍、楚軍也不會公開倒戈。”
“大將軍這是一廂情願,我軍的軍力每天都在增長,沒有湖廣的糧食,河南是養不起十萬大軍的。而且大將軍知道不知道,朝廷的火藥產量同樣嚴重不足,全仰賴福建提供。”孫可望指出,根據闖營的線報,目前福建每天都向南京提供整船、整船的火藥,再由漕運、海運北送,以維持明軍火器化後的巨大消耗:“三邊總督孫傳庭,幾乎每封奏章裏都說他需要更多的火藥、火槍,我不知道福建那裏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的硝石,但奪取福建才能讓我軍的火器不會變成燒火棍,至於河南,實在不行就放棄吧。”
許平的眉頭越皺越緊:“孫將軍的意思我很明白,不過我軍多是河南人,讓他們背井離鄉去湖廣、福建,軍心會不穩,而且聽說福建那裏多山,我們軍中連一個福建人都沒有,對福建的地形一無所知,拋下已經有小成的河南根本,萬裏迢迢跑去人生地不熟的福建,一旦有差錯就是全軍覆滅啊。”
事後許平和其他闖營將領又談起此事,各位將領都覺得南下太過冒險,而且沒人有把握維持軍心,餘深河甚至表示,就算近衛營這種骨幹部隊,若是強行南下,也會有大批士兵因為不願背井離鄉而逃亡:“這兩年來我們開墾了大批田地,很多官兵都在河南成家立業,今年以來也稱得上是風調雨順、豐收在望。兩年來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朝廷對河南的進攻,將士都對守住家園非常有信心,再不是以前那種被官兵追著跑,闖王指哪就打哪的時候了。大人,南下斷不可行。”
“河南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和火藥啊。”
“這個大人知道,末將等也明白,可士兵們不知道,說了他們也未必信,強迫他們拋棄妻子南下,勢必牢騷滿腹。”
……
迴到開封修整期間,嶽牧又開始天天往劉家跑,今天迴營後,嶽牧湊到秦德冬身邊:“秦頭啊,我孤身在外也沒個長輩,您肯不肯幫我去提親啊?”
“好小子,”正在收拾野兔的秦德冬放下今天打到的獵物:“事兒成了?”
“還沒有。”嶽牧歡容滿麵,搓著手道:“她母親今天和我說了,這事總是要家主點頭的嘛,你說咱們什麽時候能拿下開封啊?”
“這不就是成了嘛。”秦德冬笑著拍拍嶽牧的肩膀,又迴過頭專心收拾他的兔子:“快了,快了,也就這兩天吧。”
……
現在劉家的飯桌除了嶽牧外,還有另一位常客每日光臨,那就是住在劉家附近的那隻喜鵲,在這隻喜鵲小小的心目中,顯然它才是宇宙的中心,而世界是圍繞著它旋轉的。每天在劉家開飯的準點,這隻喜鵲一定會前來報到,並和劉家人一起進餐,如果劉家人耽誤了開飯了時間,那隻喜鵲還會顯得非常得不高興。自從前幾天這隻喜鵲把它的蛋孵出來以後,喜鵲每天臨走的時候,還會為它的子女帶走一些食物。今天嶽牧在替劉家砍完柴後,還陪著劉姑娘一起去看望了這隻幸福的母親。
在嶽牧興高采烈地和劉姑娘談天的時候,她注意到劉姑娘顯得鬱鬱寡歡,心裏有些奇怪的嶽牧忍不住問起劉姑娘到底還有什麽心事。劉姑娘沉吟片刻,終於對嶽牧吐露心聲:“我說你們這麽做下去到底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呢?”
聽劉姑娘這麽一問,嶽牧本來十分高興的心情也低落些,不過她對這個問題倒也不是沒有想過,既然心上人問起,嶽牧也就直言不諱地說道:“秦頭他們以前也說過,隻要我們一再能夠擊敗官軍的圍剿,那麽朝廷遲早會詔安我們的。這次新軍又是大敗,估計朝廷肯定會考慮招安的。”
“那如果朝廷不招安你們怎麽辦?”劉姑娘問道。
“唉…這件事情我也說不好,不過有大將軍在,官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把我們圍剿掉的。”
在許平的軍隊裏,大部分士兵也都有著和嶽牧類似的想法。今年以來,雨水變得越來越充沛,氣候也越來越適合耕作,很多士兵就開始憧憬著,有朝一日能夠重迴到和平的生活中去。許平中不少軍隊有不少士兵也都已經成家立業。這些人更加的希望能夠早一點看到戰爭結束,然後他們再重新開始他們耕作的生活。
天子總是好的,關鍵是受到了下麵貪官汙吏的蒙蔽,這種看法基本上也是闖軍低層士兵中的普遍看法。至於為他們所敬愛的將領,最後到底能落得什麽結局,這些士兵也沒有想得太多,他們總覺得,有朝一日一旦皇帝擺脫了奸臣的蒙蔽,能夠意識到他們是活不下去,才不得不走上這條路的話,那麽聖明的天子就會寬宏大量地赦免他們所有的人。至於他們的領袖,也可以在這場大赦中獲得平安,甚至得到朝廷賞賜的官職。總而言之,在闖軍士兵的心中,這場戰爭已經是一場隨時可能結束的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