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一向的原則是,賞功罰過當及時。
這也是關西的經典傳統了,張瑞升遷之後,會立即為手下人加官進爵。
不過這次的加官進爵有別於已往,這次授的不是漢室官爵,而是冊封孟國官員。
趙雲作為張瑞的外戚,與張瑞榮辱一體。大將軍之位若仍在,趙雲就會順理成章的升任孟國大將軍,與粱冀、何進等人身份類似。
於是趙雲首先封辭漢室官職,轉任孟國錦衣衛都指揮使,進封宜昌鄉侯食邑一千戶。
隨後內閣宰輔審配辭漢室官職,任孟國武英殿大學士,出任內閣首輔,進封萬歲亭侯,食邑四百戶。
武英殿就是長安朱雀門後方宮城宮殿之一。隨著孟國建立,長安城廢置已久的宮殿區終於開始動工。
工部秉承著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建造理念,“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通過這一次興修宮殿將宮殿區全部建滿,令後世子孫無法加蓋。
關西幾乎所有的異族俘虜、隸臣妾、刑徒等十餘萬人都被投入了這項浩大的工程。
華陰、長陵、藍田、長安、萬年等十幾個縣,三十多戶豪族參與承包,向長安運輸木材、石料。
首先興建的宮殿有武英殿、文淵閣、華蓋殿、文華殿,分別對應著內閣輔臣審配、賈詡、裴潛、司馬芝。
內閣之後,六部九卿官員同一日辭漢室官職,轉受孟國印綬。
六部九卿除了封侯賜爵之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而轉到軍方,則情形大不相同。
首先是五軍都督府,正式確定五位都督。中軍都督張瑾,負責督察直隸、司隸、並州、荊州一帶軍紀軍容,戰事指揮等。左軍都督高順,負責涼州、益州、西域等地軍容整訓,嚴明軍紀。右軍都督張遼負責兗州、豫州、徐州、淮南一帶戰事指揮,糾察風紀。前軍都督徐榮負責冀州、幽州、青州、遼東一帶戰事指揮。後軍都督段文負責揚州、交州、夷州等沿海地帶防禦。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職責劃分十分明確,兵部管理折衝府軍籍、武備、訓練、調度等事宜,具有調兵權。
五軍都督府則監察折衝府訓練情況,巡查腐敗,統兵作戰,具有統兵權與戰場指揮權。
假如交州有戰事發生,後軍都督府就會派出專研交州戰事的將領,統領兵部調集的數十個折衝府兵員,前去平定叛亂。
坐鎮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必然是軍中宿將,且在長安軍事學院進修了兩年軍事理論,既有戰場廝殺的經驗,又掌握兵家學院最先進的軍事理論。
能在保持軍隊忠誠穩定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發揮軍隊戰力。
基本上以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軍隊不嘩變,順利開赴疆場,勝利就已經唾手可得。
曆朝曆代,皇帝對軍隊忠誠的要求都超過了戰力。因為戰力不足,可以靠增加軍隊規模來解決。但若軍隊忠誠不可靠,將領能夠擁兵自重,就會導致朝廷極盡可能的打壓武將地位,最後出現“賊配軍”的情況。徹底導致軍隊喪失尊嚴與戰力。
張瑞可以料見,百年之後軍隊的戰鬥力肯定不如當今的開國之師,將領長期統兵,將校軍兵知根知底。
但張瑞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味追求完美往往會適得其反。這種統兵權、調兵權分離的軍事結構,雖然無法讓軍隊始終保持在最高水準,但足以令其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就已經夠用,配以精良甲具、將門幹才與政教長製度,全軍皆訓練有素,粗通文字,通曉大義。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仍將碾壓四方。
軍隊是張瑞的根基,對軍隊的獎賞,張瑞十分大方。
文官隻升到了亭侯,而十六衛大將軍全被張瑞封為鄉侯。
隨著淮南平定,天下隻剩下冀州、揚州未定,軍隊已經開始按照舉國範圍進行整編。
淮南之戰前張瑞便做好規劃,今年不興戰事,全軍都在厲兵秣馬,整訓士卒。
所以趁著這個空擋,張瑞正式建立十六衛禁軍。
北衙禁軍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其中左千牛衛大將軍張瑾,左監門衛大將軍段文已經在職。新增的右千牛衛大將軍為劉從鈞,右監門衛大將軍為郭淮。
南衙十二衛禁軍分別是左武衛大將軍高順,右武衛大將軍馬超。左驍衛大將軍徐晃,右驍衛大將軍張遼。左翊衛大將軍段文,右翊衛大將軍黃忠。左侯衛大將軍甘寧,右侯衛大將軍典韋。左領軍衛大將軍徐庶,右領軍衛大將軍王銳。左威衛大將軍龐德,右威衛大將軍魏越。
這十六衛禁軍齊裝滿員共有十九萬兩千禁軍,加上錦衣衛近萬人,也就是說長安城僅禁軍人數就超過了二十萬。
完全無需府兵上藩戍衛,能為百姓減免大量兵役之苦。
當然維持這麽龐大禁軍部隊的費用也著實不低,每年僅固定軍費開支十七億錢,糧食消耗五百萬石。
也隻有工商繁盛,天府之國的關中才能提供這麽充足的財政。
除了給這些頂層大將封侯拜將,對下層的軍官張瑞也沒有忽視。
權力自下,而不由上。隻有切實得到基層將士的擁護,張瑞才能君臨天下,而不被架空。
大將軍之下,關中數十萬軍隻有三十二位將軍,六十四位中郎將。
這是整個朝廷的將軍數量,哪怕將來取代漢室,也不會再有所增加。
所以張瑞十分大方,所有將軍皆封亭侯,食邑兩百戶。所有中郎將封關內侯。
關內侯隻有其號,但無封國,是侯爵中最低的一檔,且不世襲。地位與中郎將十分般配,中郎將也是將軍中最低一級,但又不享有將軍之名。
《三國誌》:太祖破呂布於下邳,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可以說中郎將配關內侯是最合適的爵位封賞。
最後全軍校尉以下,本年度再額外發放三月俸祿,以嘉獎孟國將士。
70
這也是關西的經典傳統了,張瑞升遷之後,會立即為手下人加官進爵。
不過這次的加官進爵有別於已往,這次授的不是漢室官爵,而是冊封孟國官員。
趙雲作為張瑞的外戚,與張瑞榮辱一體。大將軍之位若仍在,趙雲就會順理成章的升任孟國大將軍,與粱冀、何進等人身份類似。
於是趙雲首先封辭漢室官職,轉任孟國錦衣衛都指揮使,進封宜昌鄉侯食邑一千戶。
隨後內閣宰輔審配辭漢室官職,任孟國武英殿大學士,出任內閣首輔,進封萬歲亭侯,食邑四百戶。
武英殿就是長安朱雀門後方宮城宮殿之一。隨著孟國建立,長安城廢置已久的宮殿區終於開始動工。
工部秉承著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建造理念,“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
通過這一次興修宮殿將宮殿區全部建滿,令後世子孫無法加蓋。
關西幾乎所有的異族俘虜、隸臣妾、刑徒等十餘萬人都被投入了這項浩大的工程。
華陰、長陵、藍田、長安、萬年等十幾個縣,三十多戶豪族參與承包,向長安運輸木材、石料。
首先興建的宮殿有武英殿、文淵閣、華蓋殿、文華殿,分別對應著內閣輔臣審配、賈詡、裴潛、司馬芝。
內閣之後,六部九卿官員同一日辭漢室官職,轉受孟國印綬。
六部九卿除了封侯賜爵之外,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而轉到軍方,則情形大不相同。
首先是五軍都督府,正式確定五位都督。中軍都督張瑾,負責督察直隸、司隸、並州、荊州一帶軍紀軍容,戰事指揮等。左軍都督高順,負責涼州、益州、西域等地軍容整訓,嚴明軍紀。右軍都督張遼負責兗州、豫州、徐州、淮南一帶戰事指揮,糾察風紀。前軍都督徐榮負責冀州、幽州、青州、遼東一帶戰事指揮。後軍都督段文負責揚州、交州、夷州等沿海地帶防禦。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的職責劃分十分明確,兵部管理折衝府軍籍、武備、訓練、調度等事宜,具有調兵權。
五軍都督府則監察折衝府訓練情況,巡查腐敗,統兵作戰,具有統兵權與戰場指揮權。
假如交州有戰事發生,後軍都督府就會派出專研交州戰事的將領,統領兵部調集的數十個折衝府兵員,前去平定叛亂。
坐鎮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必然是軍中宿將,且在長安軍事學院進修了兩年軍事理論,既有戰場廝殺的經驗,又掌握兵家學院最先進的軍事理論。
能在保持軍隊忠誠穩定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發揮軍隊戰力。
基本上以中原王朝的軍事實力,軍隊不嘩變,順利開赴疆場,勝利就已經唾手可得。
曆朝曆代,皇帝對軍隊忠誠的要求都超過了戰力。因為戰力不足,可以靠增加軍隊規模來解決。但若軍隊忠誠不可靠,將領能夠擁兵自重,就會導致朝廷極盡可能的打壓武將地位,最後出現“賊配軍”的情況。徹底導致軍隊喪失尊嚴與戰力。
張瑞可以料見,百年之後軍隊的戰鬥力肯定不如當今的開國之師,將領長期統兵,將校軍兵知根知底。
但張瑞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味追求完美往往會適得其反。這種統兵權、調兵權分離的軍事結構,雖然無法讓軍隊始終保持在最高水準,但足以令其長期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就已經夠用,配以精良甲具、將門幹才與政教長製度,全軍皆訓練有素,粗通文字,通曉大義。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仍將碾壓四方。
軍隊是張瑞的根基,對軍隊的獎賞,張瑞十分大方。
文官隻升到了亭侯,而十六衛大將軍全被張瑞封為鄉侯。
隨著淮南平定,天下隻剩下冀州、揚州未定,軍隊已經開始按照舉國範圍進行整編。
淮南之戰前張瑞便做好規劃,今年不興戰事,全軍都在厲兵秣馬,整訓士卒。
所以趁著這個空擋,張瑞正式建立十六衛禁軍。
北衙禁軍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其中左千牛衛大將軍張瑾,左監門衛大將軍段文已經在職。新增的右千牛衛大將軍為劉從鈞,右監門衛大將軍為郭淮。
南衙十二衛禁軍分別是左武衛大將軍高順,右武衛大將軍馬超。左驍衛大將軍徐晃,右驍衛大將軍張遼。左翊衛大將軍段文,右翊衛大將軍黃忠。左侯衛大將軍甘寧,右侯衛大將軍典韋。左領軍衛大將軍徐庶,右領軍衛大將軍王銳。左威衛大將軍龐德,右威衛大將軍魏越。
這十六衛禁軍齊裝滿員共有十九萬兩千禁軍,加上錦衣衛近萬人,也就是說長安城僅禁軍人數就超過了二十萬。
完全無需府兵上藩戍衛,能為百姓減免大量兵役之苦。
當然維持這麽龐大禁軍部隊的費用也著實不低,每年僅固定軍費開支十七億錢,糧食消耗五百萬石。
也隻有工商繁盛,天府之國的關中才能提供這麽充足的財政。
除了給這些頂層大將封侯拜將,對下層的軍官張瑞也沒有忽視。
權力自下,而不由上。隻有切實得到基層將士的擁護,張瑞才能君臨天下,而不被架空。
大將軍之下,關中數十萬軍隻有三十二位將軍,六十四位中郎將。
這是整個朝廷的將軍數量,哪怕將來取代漢室,也不會再有所增加。
所以張瑞十分大方,所有將軍皆封亭侯,食邑兩百戶。所有中郎將封關內侯。
關內侯隻有其號,但無封國,是侯爵中最低的一檔,且不世襲。地位與中郎將十分般配,中郎將也是將軍中最低一級,但又不享有將軍之名。
《三國誌》:太祖破呂布於下邳,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可以說中郎將配關內侯是最合適的爵位封賞。
最後全軍校尉以下,本年度再額外發放三月俸祿,以嘉獎孟國將士。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