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元年二月,孟國軍政官職體係架構完成。
時諸將文武皆受孟官號,唯有一人仍任漢官,那便是荀彧。
在這次的封公建國事宜中,荀彧並沒有激烈反對。
倒不是荀彧多讚同張瑞稱公,而是荀彧的地位並不足以決定關西政策大勢。
荀彧能夠激烈反對曹操稱公,是因為曹操勢力軍政結構非常清晰,曹操主軍事,以譙縣軍事集團為核心。荀彧管政務,以潁川文士集團為核心。
但在張瑞麾下,武將以關西將門為絕對核心。文臣則有兩派,一派是元老重臣如審配、賈詡。一派是科考賢才如裴輯、陳凡。這兩派元老重臣在內閣占據優勢,科考新秀則牢牢掌控六部九卿。
但無論哪一派,都不是荀彧能顧左右的。
荀彧的地位完全是因為張瑞鼎力支持,才能位居中樞,參與軍政。
荀彧也清楚這一點,潁川係的士子去年才剛剛參與完科考,還在基層摸爬滾打。荀彧孤身一人位居高位,人言輕微,無法左右大勢。便未對關西整體官僚將相做出的決策表態反對。
二月陽光明媚,張瑞坐在湖邊水榭當中,享受微風拂麵。
荀彧站在張瑞身旁,主動捧還印綬,說道:“京兆郡已劃歸孟國,某隻得奉還印綬,望丞相於孟國再擇良才,治郡安民。”
荀彧身上的職位有三個,丞相府從事中郎,司州牧別駕從事,行京兆尹。
這三個職位讓荀彧能過問從舉國的軍政要務,到地方一州政務,到最後總覽一郡事宜。
張瑞舒展了一下臂膀,感覺身心愜意,唿吸暢快。
天下鼎沸、紛亂壓抑的亂世即將結束,張瑞心情著實放鬆了許多。
隨意看了一眼荀彧,問道:“汝隻辭京兆尹印綬,是有誌終生為漢臣?”
這沒什麽不可直言的,都是坦蕩君子,沒有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荀彧說道:“功不再賞,臣難兩忠。當年李廣受梁國印綬,武帝終生不封其功。某已受漢室印綬,實難再為孟國之臣。”
“文若還是以為孤不應進位孟公?”
“丞相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張瑞沒有與其爭辯,問道:“汝雖辭孟國印綬,但仍視丞相府事,揚州之事,汝如何看待?”
荀彧思考了片刻,迴道:“孫策堪稱時之英雄,有霸王之勇,又有高祖之仁。”
張瑞點頭,說道:“此實乃蓋世英豪啊。去歲一年連敗揚州刺史劉繇,中郎將笮融。一路破梅陵、湖熟、江乘等地,直搗劉繇治所丹陽曲阿。占據丹陽、吳郡兩地。”
荀彧說道:“其不僅兵法卓著,更有英主之資。既破劉繇,便下令安撫諸縣,曉喻百姓,凡劉繇部下歸降者,一概不問罪,百姓樂從軍者,家中免除賦役,旬日之間,收兵二萬人,馬千餘匹。若朝廷不速除之,必為禍患。”
張瑞看著水榭前方碧綠的湖麵,小荷才露尖尖角。淡然的說道:“今晨記室參軍上報,揚州刺史劉繇屢敗之後,已請附孟國。”
諸侯降孟,這與大唐一統天下,諸侯紛紛降唐,入附關中是相同的形勢。
軍報清晨才送到張瑞案前,荀彧還沒來得及聽聞這個消息,驟聞此言,心中一驚,拱手說道:“為丞相賀,這天下十三州,隻剩袁紹、劉表仍割據一隅。”
“河北沿線三十萬大軍,列營百數,旗幟蔽野,塵埃連天,鉦鼓之聲數百裏可聞。”張瑞看向荀彧,說道:“待明年袁紹授首,天下平複,孤已匡朝寧國,海清河晏。”
荀彧不理解張瑞跟自己說這個是為了什麽?
張瑞問道:“這四海平寧之世,孤若將其交還給劉氏,會發生何事?”
荀彧默然,很顯然的事情,漢室失德,天子並無威儀。
一旦孟國大軍返迴國中,在關西休養生息。天子執掌天下,關東將立即重返亂世,四方一片火海。
難道到時候要張瑞再次出兵關東,平定群逆?
以關西大軍之強盛,這一切不難做到,最多再花費數年,將諸侯逐一剿滅。
可是之後呢?再將天下交給劉協,讓生靈塗炭?
張瑞看抬頭看肅立一旁的荀彧,說道:“這天下非一家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若孤昭告天下,將還政於劉氏。關東百姓悲泣哀憐者將不可勝數,扶老攜幼逃入孟國者將充斥道路。”
隨後張瑞笑著一拍手,說道:“此似乎乃是汝等儒家之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劉氏皇帝總不能派兵封鎖我孟國邊境,不讓百姓流亡孟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荀彧喃喃自語。
人心向背如此,荀彧實在無奈。若百姓皆心向孟國,劉氏雖為天下之主,又奈天下笑何?
隨後張瑞感慨萬千,說道:“孤近日聽聞審首輔向孤講述三王之治,頗為震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荀彧博覽群書,聞言心神劇烈震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自《尚書·大禹謨》,記載著三王治國之道,與三王禪讓時的經過。這句話正是堯舜禹禪讓時的囑托。
遠比西方“上帝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更恢弘浩大。寄托著諸夏千古以來最光明、最崇高的氣節抱負。
在這句話之後,便是那句著名的“四海窮苦,天祿永終”。
張瑞起身離去,走之前手指敲了敲荀彧手中的印綬,說道:“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四海窮苦,天祿永終。三王先聖,有功諸夏,尚能禪位讓賢。劉氏導致四海窮困,憑何以一家之私而誤天下?”
荀彧站在原地,已經對將來之事有了清晰的預見。
在法先王的渲染下,劉氏禪國家於當世聖人張瑞。
天下百姓歡唿雀躍,官僚將相擁戴新朝。
想到這裏,荀彧不禁自嘲一笑,難道自己的理想抱負就是跟隨劉氏去遼東蠻荒之地與野獸為伴?
荀彧不禁思索,放棄天下萬民,追隨劉氏前往遼東的意義是什麽?
自己未曾摒棄劉氏,為何效忠劉氏卻必須要絕離天下萬民?
百思不得其解,荀彧暫時收迴了京兆尹印綬。
70
時諸將文武皆受孟官號,唯有一人仍任漢官,那便是荀彧。
在這次的封公建國事宜中,荀彧並沒有激烈反對。
倒不是荀彧多讚同張瑞稱公,而是荀彧的地位並不足以決定關西政策大勢。
荀彧能夠激烈反對曹操稱公,是因為曹操勢力軍政結構非常清晰,曹操主軍事,以譙縣軍事集團為核心。荀彧管政務,以潁川文士集團為核心。
但在張瑞麾下,武將以關西將門為絕對核心。文臣則有兩派,一派是元老重臣如審配、賈詡。一派是科考賢才如裴輯、陳凡。這兩派元老重臣在內閣占據優勢,科考新秀則牢牢掌控六部九卿。
但無論哪一派,都不是荀彧能顧左右的。
荀彧的地位完全是因為張瑞鼎力支持,才能位居中樞,參與軍政。
荀彧也清楚這一點,潁川係的士子去年才剛剛參與完科考,還在基層摸爬滾打。荀彧孤身一人位居高位,人言輕微,無法左右大勢。便未對關西整體官僚將相做出的決策表態反對。
二月陽光明媚,張瑞坐在湖邊水榭當中,享受微風拂麵。
荀彧站在張瑞身旁,主動捧還印綬,說道:“京兆郡已劃歸孟國,某隻得奉還印綬,望丞相於孟國再擇良才,治郡安民。”
荀彧身上的職位有三個,丞相府從事中郎,司州牧別駕從事,行京兆尹。
這三個職位讓荀彧能過問從舉國的軍政要務,到地方一州政務,到最後總覽一郡事宜。
張瑞舒展了一下臂膀,感覺身心愜意,唿吸暢快。
天下鼎沸、紛亂壓抑的亂世即將結束,張瑞心情著實放鬆了許多。
隨意看了一眼荀彧,問道:“汝隻辭京兆尹印綬,是有誌終生為漢臣?”
這沒什麽不可直言的,都是坦蕩君子,沒有扭扭捏捏、遮遮掩掩,荀彧說道:“功不再賞,臣難兩忠。當年李廣受梁國印綬,武帝終生不封其功。某已受漢室印綬,實難再為孟國之臣。”
“文若還是以為孤不應進位孟公?”
“丞相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張瑞沒有與其爭辯,問道:“汝雖辭孟國印綬,但仍視丞相府事,揚州之事,汝如何看待?”
荀彧思考了片刻,迴道:“孫策堪稱時之英雄,有霸王之勇,又有高祖之仁。”
張瑞點頭,說道:“此實乃蓋世英豪啊。去歲一年連敗揚州刺史劉繇,中郎將笮融。一路破梅陵、湖熟、江乘等地,直搗劉繇治所丹陽曲阿。占據丹陽、吳郡兩地。”
荀彧說道:“其不僅兵法卓著,更有英主之資。既破劉繇,便下令安撫諸縣,曉喻百姓,凡劉繇部下歸降者,一概不問罪,百姓樂從軍者,家中免除賦役,旬日之間,收兵二萬人,馬千餘匹。若朝廷不速除之,必為禍患。”
張瑞看著水榭前方碧綠的湖麵,小荷才露尖尖角。淡然的說道:“今晨記室參軍上報,揚州刺史劉繇屢敗之後,已請附孟國。”
諸侯降孟,這與大唐一統天下,諸侯紛紛降唐,入附關中是相同的形勢。
軍報清晨才送到張瑞案前,荀彧還沒來得及聽聞這個消息,驟聞此言,心中一驚,拱手說道:“為丞相賀,這天下十三州,隻剩袁紹、劉表仍割據一隅。”
“河北沿線三十萬大軍,列營百數,旗幟蔽野,塵埃連天,鉦鼓之聲數百裏可聞。”張瑞看向荀彧,說道:“待明年袁紹授首,天下平複,孤已匡朝寧國,海清河晏。”
荀彧不理解張瑞跟自己說這個是為了什麽?
張瑞問道:“這四海平寧之世,孤若將其交還給劉氏,會發生何事?”
荀彧默然,很顯然的事情,漢室失德,天子並無威儀。
一旦孟國大軍返迴國中,在關西休養生息。天子執掌天下,關東將立即重返亂世,四方一片火海。
難道到時候要張瑞再次出兵關東,平定群逆?
以關西大軍之強盛,這一切不難做到,最多再花費數年,將諸侯逐一剿滅。
可是之後呢?再將天下交給劉協,讓生靈塗炭?
張瑞看抬頭看肅立一旁的荀彧,說道:“這天下非一家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若孤昭告天下,將還政於劉氏。關東百姓悲泣哀憐者將不可勝數,扶老攜幼逃入孟國者將充斥道路。”
隨後張瑞笑著一拍手,說道:“此似乎乃是汝等儒家之言,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劉氏皇帝總不能派兵封鎖我孟國邊境,不讓百姓流亡孟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荀彧喃喃自語。
人心向背如此,荀彧實在無奈。若百姓皆心向孟國,劉氏雖為天下之主,又奈天下笑何?
隨後張瑞感慨萬千,說道:“孤近日聽聞審首輔向孤講述三王之治,頗為震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荀彧博覽群書,聞言心神劇烈震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自《尚書·大禹謨》,記載著三王治國之道,與三王禪讓時的經過。這句話正是堯舜禹禪讓時的囑托。
遠比西方“上帝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更恢弘浩大。寄托著諸夏千古以來最光明、最崇高的氣節抱負。
在這句話之後,便是那句著名的“四海窮苦,天祿永終”。
張瑞起身離去,走之前手指敲了敲荀彧手中的印綬,說道:“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四海窮苦,天祿永終。三王先聖,有功諸夏,尚能禪位讓賢。劉氏導致四海窮困,憑何以一家之私而誤天下?”
荀彧站在原地,已經對將來之事有了清晰的預見。
在法先王的渲染下,劉氏禪國家於當世聖人張瑞。
天下百姓歡唿雀躍,官僚將相擁戴新朝。
想到這裏,荀彧不禁自嘲一笑,難道自己的理想抱負就是跟隨劉氏去遼東蠻荒之地與野獸為伴?
荀彧不禁思索,放棄天下萬民,追隨劉氏前往遼東的意義是什麽?
自己未曾摒棄劉氏,為何效忠劉氏卻必須要絕離天下萬民?
百思不得其解,荀彧暫時收迴了京兆尹印綬。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