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在漢末的存在感不強,尤其決定北方歸屬的關鍵一戰,官渡之戰中,幽州基本從頭到尾在打醬油。


    除了一位對胡虜無比強硬的白馬將軍公孫瓚之外,基本乏善可陳。


    這也是張瑞比較好奇的地方,幽州有什麽大事內閣不能決斷?


    公孫瓚如今在易京當宅男當的好好的,有張瑞這位盟友在,公孫瓚一點不慌。


    用他的話說:“我昔驅叛胡於塞表,埽黃巾於孟津,當此之時,謂天下指麾可定。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耕,以救兇年。兵法百樓不攻。今吾諸營樓樐千裏,積穀三百萬石,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


    這位白馬將軍畢竟有功於諸夏,曾經驅逐叛胡,更與張瑞意氣相投。


    隻要張瑞掃清諸侯,一統山河。已經被袁紹打成宅男,徹底失去爭霸之心的公孫瓚,依舊可以從容獻城投降,仍不失公侯將相之富貴。


    所以哪怕劉虞部下眾人合麹義共計大軍十餘萬人在幽州攻打公孫瓚,公孫瓚亦從容在易京樓上憑欄遠望,品酒觀景。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公孫瓚出兵會合,聯絡信件被袁紹截獲,趁勢伏擊,才使公孫瓚主力盡喪。


    而如今才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在易京當中悠哉愜意,打定主意死守,絕不出擊。堅信關西二十萬大軍能夠掃平幽州、冀州兩地諸侯。


    因而公孫瓚可謂是穩如泰山,張瑞都沒有他安穩愜意,張瑞實在是想不出幽州會有什麽變故。


    記室參軍王昶負責呈轉封駁內外奏章,對張瑞介紹道:“幽州鮮於輔遣使上表,請求歸順朝廷。”


    張瑞說道:“這算何大事?準其歸附即可。”


    審配說道:“鮮於輔並非直接歸附,而是欲為朝廷平定幽州。”


    這聽起來是一件好事,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


    荀彧斷言道:“此乃鮮於輔借刀殺人之計。借朝廷威名,削弱公孫瓚勢力。使公孫瓚麾下文武駭於大勢,迫於大義,紛紛離散。”


    無論如何,在關鍵時刻捅盟友一刀,都有損道義。


    況且,張瑞對這位盟友還十分欣賞,還期望一統山河之後,公孫瓚能進長安軍事學院,向將校們講授驅逐叛胡的經驗。


    尤其在幽州,這位白馬將軍具有最資深豐厚的對外作戰經驗。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寶貴財富。


    裴潛說道:“某以為絕不能婉拒鮮於輔之請。作為地方諸侯,主動請求歸順朝廷,而朝廷不允,天下英雄,幽州豪傑該如何看待此荒誕之事?”


    張瑞看向賈詡,這位庶乎算無遺策,所料必中的謀士,是張瑞最重要的定海神針。


    隻要賈詡開口,便沒有判斷失誤過。


    張瑞問道:“賈閣輔以為,鮮於輔是真心歸順否?”


    賈詡點了點頭,說道:“某親自同幽州使節田豫談過,某以為其歸順之心不假。”


    隨後賈詡說道:“內閣有一份幽州情報,其中有一部分關於鮮於輔,某請發給諸位同僚一觀。”


    張瑞點頭應允,一名內閣從事便端著一疊紙張走到六部九卿麵前,逐一分發資料。


    賈詡說道:“這是鮮於輔詳細資料,諸位且先觀之。”


    張瑞亦拿到一份,這資料其實是錦衣衛提交給張瑞的,備份之後又下發給了內閣。


    展開資料,張瑞看了看,資料上寫著:“鮮於輔,幽州漁陽人,故幽州牧劉虞從事。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斬殺劉虞,使州郡離心,鮮於輔乃與鮮於銀等集結州中軍隊為主報仇。於潞縣之北,斬殺公孫瓚所屬漁陽太守鄒丹,及其部下四千餘人。”


    “烏桓峭王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隨鮮於輔南迎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麹義合兵十萬共攻瓚,破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於是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各殺瓚所置長吏,複與鮮於輔、劉和兵合。公孫瓚軍屢戰屢敗,乃退守易京。”


    待眾人看完資料,賈詡說道:“及公孫瓚敗退,鮮於輔為國人所敬重,共推其行太守事,領幽州西部六郡政事。”


    “鮮於輔雖總督幽州六郡,但並無叛逆之心。如今天下雄傑並起,鮮於輔莫知所從。便是田豫勸其曰,終能定天下者,必丞相也。宜速歸命,以免禍期。鮮於輔乃堅定信念,遣田豫出使長安。”


    眾人聽完,紛紛點頭,如此看來,的確不像是詐降。


    有些人是否有雄心壯誌,一兩句話就能看出來。


    總督幽州六郡,若是如劉備、孫權一般梟雄,絕對不會出現“莫知所從”的情況。


    張瑞在這方麵深有感觸,為什麽要從屬於別人?生逢亂世,有軍隊、有錢糧、有人才,當然是奮武揚威,一統天下啊。寧做雞頭,不為鳳尾!


    可是對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張瑞這種想法才是特殊。


    遭逢亂世,當然是找一個強盛的勢力,托庇於對方羽翼之下,從而跟著英君明主一同打下天下,安穩封侯拜將,富貴榮華。


    這也是為什麽劉秀一起兵,就有無數人帶著部下部曲前去投靠。瓦崗寨強盛,四麵八方投靠者絡繹不絕。李唐有鯨吞之勢,天下豪傑紛紛歸附。


    對大多數人而言,大樹底下好乘涼才是謀生至理。自己帶著幾萬人橫掃天下群雄,殺人百萬,登基稱帝,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或許袁紹、曹操、劉備都想過一統天下,但其他那些小諸侯如漢中太守蘇固、豫章太守華歆、北海太守孔融,絕對沒想過一統天下之類的壯舉。


    包括兗州刺史劉岱這種坐擁一州的大諸侯,在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時,也是被兩家逼迫,不能決斷,惶恐向程昱諮詢,自己應該向誰親善。腦子裏完全沒想過自己也是一方刺史,能掃平這兩方強閥。


    如今的局勢很明顯,若同意鮮於輔所請,這位幽州從事,就會挾朝廷之令逐漸剪除公孫瓚羽翼,最終撫平幽州戰事,然後奉幽州六郡及近十萬大軍歸順朝廷。


    幽州遼西郡以西郡縣皆可順利歸附,張瑞隻需要派兵剿滅遼西、遼東、樂浪、玄菟等地的各方胡虜即可。


    但是偏偏這種波瀾不起的美好結局,卻令滿堂公卿眉頭緊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氏良家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氏良家子並收藏漢末之並州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