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漢還沒有張瑞所談及的國家圖書館一類設施。


    這個時代雖然朝廷有發達的藏書機構,但東觀、蘭台、石室、仁壽閣、宣明殿等,都處於皇宮之內,屬於皇家藏書,大臣非經特許,無緣接觸這些圖書。


    隻有少數學者可以參與整理、校訂,比如蔡邕、伏無忌與議郎黃景都曾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總體而言,朝廷對藏書持封閉保守狀態,皇室子弟可以閱讀,官員、百姓卻無緣接觸。


    這方麵,張瑞無疑比劉氏開放許多,知識就是用來傳播的。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是對整個文明的發展的阻礙。


    對長安學宮的藏書機構,司馬徽介紹道:“某仿太學,亦設有雍台閣,藏圖書三萬餘卷。”


    “如此之少?”張瑞問道。


    雍台閣與蘭台等藏書機構不同,是對學宮內博士、學子開放的,所以其中每本書都至少有三卷,三萬卷,代表長安學宮的藏書不會超過萬冊。


    司馬徽解釋道:“抄書較慢,雍台閣如今有文吏三百人,每日僅能抄書百餘冊。欲藏書百萬,至少需要三十年。”


    抄書三十年啊。


    張瑞皺眉,小農經濟時代,真的是一切工作都要靠手工來完成。


    “孤為雍台閣再增添七百文吏,此工作簡單細致,無需強求男子從事,可招募女子心細而嚴謹者。”


    以人為本的好處終於有所體現,想要有所發展,必須要有充沛的人力資源。


    就曹操那種到處屠城的做法,中原十不餘一,連打仗都兵源不足,又哪有餘力來進行文明建設?


    司馬徽拱手,說道:“某謹為天下人謝君侯慷慨。若雍台閣有文吏千人,某冒昧仍有一請。”


    “哦?但言無妨,事關藏書之事,孤無所不允。”


    司馬徽立即答道:“河間獻王劉德曾向民間高價征,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即請人精抄一份,將正本留藏,抄本歸還原主,於是四方人士紛紛獻書。”


    “獻王所得多為古文先秦舊書,最終致使獻王藏數量相差無幾。”


    “雍台閣亦可因循此例,高價征書。然吾等僅精抄其書即可,真品原物奉還。可省大量錢財。”


    張瑞讚同的點頭,雍台閣裏的書是用來給人閱讀學習的,不需要保留大量高價值的古跡真品。保存古跡,應該是博物館的工作。


    便迴道:“可,稍後孤將令民部中郎與學宮商議增加財政度支。”


    “拜謝君侯。”


    雍台閣中很多書籍都是隻需要保存幾份,不要斷絕即可。用不到大規模印刷,為此大費周章的雕刻一張印版還不如手抄省力。


    張瑞不得不考慮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技術也很簡單,雕刻一個個漢字,然後像拚積木一樣將其拚成一頁。


    隻是材質具體用什麽,還有待考察。張瑞打算一會兒返迴長安時,順路去科學院看看,跟裴琚聊聊活字印刷術的技術,同時看看科學院有沒有什麽重大發明值得關注的東西。


    張瑞思考間,司馬徽繼續建議道:“自光武中興,篤好文雅,明、章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巨儒,負帙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台,彌以充積。”


    “除皇室藏書外,這天下藏書最多者便是名士大儒,君侯可考慮發布政令,昭示四方,允許大儒參與校閱書籍。必有名士駕牛車,載萬書,遠赴千裏而來。”


    張瑞不禁莞爾,那自己恐怕要提前發明創造出,汗牛充棟這個成語了。


    不過這個提議倒是的確值得考慮,孔子出行時就會在牛車上裝滿書簡,一邊趕路一邊讀書。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距離當今已經八百年左右,快有近千年的曆史。文明進步了近千年,當今大儒的藏書肯定遠遠多於孔子時代。


    張瑞確定的是,自己老丈人蔡邕就有上萬卷藏書,僅是贈給王粲就贈送了六千多卷。老丈人漂泊流亡了大半輩子,還能有這麽多藏書,那些紮根在一方的名士、大儒,書籍隻會更多。


    唯一令張瑞遲疑的是,這麽多大儒過來,別把自己的雍台變成了儒家的大本營。到時候,其他諸子百家的書全被廢棄,然後擺上儒家的各種經典。


    知曉張瑞的憂慮,司馬徽笑著說道:“君侯過慮矣,雍台閣有館室數十間,儒學經典與其他百家書籍並不處於一室。”


    館室數十間?


    張瑞頗有興致,說道:“一同過去看看。”


    當走到雍台閣,張瑞才發現這名為雍台閣的藏書館,其實是一大片宮殿區。


    數十座壯麗雄偉的建築連接成片,走廊、望台、角樓、館閣錯落有致。


    張瑞步入其中一間,發現高大寬敞的還寥寥無幾,大部分書架還空空蕩蕩。


    司馬徽說道:“工部言每次加蓋費用都將提升多倍。一步到位,修建齊全,雖然有所空置,但修建成本亦遠低於一次次加蓋。故書架多有空閑。”


    工部顯然是想趁著長安城中還有大量免費勞力,建築材料豐富,規模化下各項成本都較為低廉時,一次解決了長安學宮數十年的建設需求。


    不然將來一次次從各地召集徭役,采購物資,保護學宮已有建築等,耗費財政更大。


    這是合理的統籌規劃,張瑞並未嗬責浪費。


    隨後走到書架前瀏覽了一下藏書,此處房間內是張瑞最在意的數算,有藏書數千冊。


    想要塞滿這個館閣,至少還需要十數萬冊。


    張瑞好奇的問道:“數算學院如今有博士幾人?數算能有十數萬冊圖書?”


    “有徐嶽、楊偉、李林等五位數算博士。算經一事,並無儒家一般權威之言,各家皆不同見解,浩繁複雜,僅《許商算術》便有二十六卷、《杜忠算術》有十六卷,《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全套在列,更有《七略》等亦包含術數略。”


    “據某所知徐嶽亦著有《數術記遺》、《算經要用》。正是由於如此多之數算學者,各盡其力,數算一道,才有所發展。不似儒家,至今已有八百年,還在在研究孔子微言大義。”


    張瑞內心忍不住給司馬徽點了個讚,這個吐槽滿分。八百年啊,孔子說的話就算是金玉良言,也該研究完了吧。


    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這麽多數算家,寫出一本一本的著作,放在這裏供人觀覽,才有交流進步的可能。


    眾人通過交流,其中正確的內容,將會推動文明向前進步。錯誤的內容,也將被大家所知曉,避開雷區,省的他人及後人繼續犯錯。


    文明就是在這種方式下,一點點的向前進步。


    張瑞作為穿越者,可以發明些許後世科技,但那隻是曇花一現。


    這種紮紮實實的文明進步,才是整個文明輝煌的基石。


    70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末之並州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氏良家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氏良家子並收藏漢末之並州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