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的投降,使張瑞麾下曆史名將又多一名。
至今已有高順、張遼、趙雲、郭淮、郝昭、張繡六將。
此六將無不是曆史上戰功赫赫,智勇雙全的名將。各自都引領了一段風流。
事跡彪炳史書千古,可放心重用。
皆非一郡、一縣之才,可引領大軍過萬。
倒是張瑞如今地不過兩郡,軍不過萬,有些限製了這麽多名將的發揮。
想到這裏張瑞便對謝玄吩咐道:“去請裴主簿過來。”
等候河東太守府主簿裴紹的時間,張瑞看向趙雲俘獲的牛輔麾下兩名將領。
問道:“爾等何人?”
張繡已降,張濟心中便有了定心石,略顯從容的說道:“某乃牛輔麾下校尉張濟,另外一位乃校尉樊稠。”
張濟、樊稠。
張瑞眼光一亮,二人算是董卓軍中比較有名的將領了。
或許是因為統帥的部下都是精銳勁旅的原因,二人曆史上戰績都還算可以,寇略潁川,擊退馬騰,算是堪當重任的將才。
屬於稍弱於五子良將一級的當世名將。與朱靈、陳到、黃蓋等人大抵相當,處於同一水平。
張瑞頗為欣喜的說道:“既入我建義中郎將府,日後當嚴明軍紀,絕不可奸淫擄掠,否則定斬不赦。爾等可知曉?”
二人如今算是進退兩難。
董卓有知遇之恩,二人不願背棄。
但若拒絕征調,卻又顯得不宜。
同是大漢官軍,二人何故隻聽董卓之令?
難不成董卓麾下軍官隻忠於董卓,不忠於朝堂?
早在涼州平叛時,朝廷便開始防備董卓有尾大難掉之勢。
之所以一再忍耐,不過是怕逼反董卓,導致這位平叛重將領軍加入王國、韓遂等叛軍。
一旦二人拒絕投效,首先,被斬首示眾這是無法避免的。
其次會導致建義中郎將上表朝堂並州牧董卓麾下大軍已成董卓私軍,似有不臣之心。
當然,朝堂諸公看了這封表奏,內心吐槽是免不了的。
說起私軍,你建義中郎將府也沒比董卓好到哪去。你麾下上萬大軍不一樣聽調不聽宣。視朝堂詔令為無物,隻聽你張瑞一人軍令?
但隻要將董卓在朝堂的形象拉到與張瑞同一水準,張瑞就算達成目標了,董卓就成了輸家。
張濟、樊稠無論是出於自身性命考慮,還是為了不連累董卓都隻能默認張瑞之言。
紛紛跪伏於張瑞腳下,說道:“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張瑞點頭,說道:“爾等且退下吧。”
待三名降將離去,張瑞轉頭對審配、賈詡問道:“此二人非真心投降,又官居校尉之職。某當如何待之?”
關於西涼降將,張瑞用起來並不放心。
主要是擔憂,董卓奪取政權後,這些降將會蠢蠢欲動,一門心思想重歸故主,去洛陽享受榮華富貴。
其次是二人皆身居校尉之職,在太原軍中,已是僅次於張瑞的高位。連郭淮、郝昭等赫赫名將現如今都還隻充任軍侯,冒然將兩名降將升為校尉,怕會引起嫡係不滿。
但將兩人貶下校尉,又怕引起二人怨憤。
是故張瑞頗有些為難。
但審配慷慨直言,說道:“對方既已投降,便為主公麾下之臣。何來假意之言?若主公自身都猜疑對方,其怎能安心自處?主公不能信任此三將,又怎可與賈參軍共謀大業?”
審配之言頗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張瑞頓時茅塞頓開。
現實不是遊戲,沒有忠誠度一說。
並不是非黑即白。
哪怕對方現在迫於無奈才投降,隻要自己一視同仁,對方能建功立業,得到榮華富貴,又怎會輕易叛變。
如今是以德論人的時代,除非被俘,無奈投降,情有可原外。每次主動叛節都是一迴拿全部身家、前程作籌碼的豪賭。
縱呂布有誅殺國賊、匡扶社稷的擎天之功,屢次三番的叛變丁原、董卓、袁術、袁紹、劉備後也導致名聲極爛。
隨後審配繼續說道:“且主公量太原將士之忠誠,二人即便身居校尉,能煽動叛亂否?”
那自是不能。
太原將士家業親人都在太原,怎麽可能跟著他倆叛亂。
而且軍中隊率以上任命都要經過兵曹掾審核蓋章才能通過,張濟、樊稠隻要沒發瘋就不會覺得自己在叛亂後,能調動這種組織嚴密的軍隊。
張瑞隨即下定決心,說道:“封二人為校尉,以待擴軍重用。”
畢竟還剩幾個月就要天下大亂了,以後自己不可能一直龜縮在河東、太原,征戰四方後會麵臨越來越多的漢將投降。
需要一個良好的例子作為降將榜樣。
若降將都要謫貶任用,怕是許多本來想投降的人也會猶豫,從而轉投其他勢力。
三人談話的功夫,河東太守府主簿裴紹進入房內,問道:“主公有何吩咐?”
張瑞請裴紹入座,說道:“三河五校乃大漢禁軍之精銳。某既下河東,有意征募良家子從軍入伍,組建三河騎兵。裴主簿以為可否?”
張瑞口中的三河五校,指的便是三河騎士與北軍五校。
三河即河南、河東、河內三郡良家子組成的騎兵。
五校指大漢北軍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部校尉。
河南、河東、河內三郡地靠京畿,農業發達,經濟繁榮,是故三河良家子皆家境優渥,從小尚武,精通騎射。曆史上三河騎士履立功勳,戰果輝煌。
裴紹出身的河東聞喜裴氏便是典型的河東富裕良家子。對三河騎士的功勳了如指掌,說道:“三河銳卒,享譽漢土。最輝煌一戰當屬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率領三河五校北出兩千餘裏,擊破北匈奴,俘虜二十餘萬,在燕然山刻石記功而歸。”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華夏名將無不引以為目標的兩大功績,其中之一就有三河騎兵的貢獻。
“及中平元年,張角發起黃巾之亂,中郎將皇甫嵩乃引三河五校三萬餘人,南征北伐,克滅蛾賊百萬。此乃吾等親眼所見,三河騎士之精銳驍勇堪稱當世翹楚。”
“如今主公興義兵而解河東倒懸之苦,必有豪傑踴躍從軍!”
至今已有高順、張遼、趙雲、郭淮、郝昭、張繡六將。
此六將無不是曆史上戰功赫赫,智勇雙全的名將。各自都引領了一段風流。
事跡彪炳史書千古,可放心重用。
皆非一郡、一縣之才,可引領大軍過萬。
倒是張瑞如今地不過兩郡,軍不過萬,有些限製了這麽多名將的發揮。
想到這裏張瑞便對謝玄吩咐道:“去請裴主簿過來。”
等候河東太守府主簿裴紹的時間,張瑞看向趙雲俘獲的牛輔麾下兩名將領。
問道:“爾等何人?”
張繡已降,張濟心中便有了定心石,略顯從容的說道:“某乃牛輔麾下校尉張濟,另外一位乃校尉樊稠。”
張濟、樊稠。
張瑞眼光一亮,二人算是董卓軍中比較有名的將領了。
或許是因為統帥的部下都是精銳勁旅的原因,二人曆史上戰績都還算可以,寇略潁川,擊退馬騰,算是堪當重任的將才。
屬於稍弱於五子良將一級的當世名將。與朱靈、陳到、黃蓋等人大抵相當,處於同一水平。
張瑞頗為欣喜的說道:“既入我建義中郎將府,日後當嚴明軍紀,絕不可奸淫擄掠,否則定斬不赦。爾等可知曉?”
二人如今算是進退兩難。
董卓有知遇之恩,二人不願背棄。
但若拒絕征調,卻又顯得不宜。
同是大漢官軍,二人何故隻聽董卓之令?
難不成董卓麾下軍官隻忠於董卓,不忠於朝堂?
早在涼州平叛時,朝廷便開始防備董卓有尾大難掉之勢。
之所以一再忍耐,不過是怕逼反董卓,導致這位平叛重將領軍加入王國、韓遂等叛軍。
一旦二人拒絕投效,首先,被斬首示眾這是無法避免的。
其次會導致建義中郎將上表朝堂並州牧董卓麾下大軍已成董卓私軍,似有不臣之心。
當然,朝堂諸公看了這封表奏,內心吐槽是免不了的。
說起私軍,你建義中郎將府也沒比董卓好到哪去。你麾下上萬大軍不一樣聽調不聽宣。視朝堂詔令為無物,隻聽你張瑞一人軍令?
但隻要將董卓在朝堂的形象拉到與張瑞同一水準,張瑞就算達成目標了,董卓就成了輸家。
張濟、樊稠無論是出於自身性命考慮,還是為了不連累董卓都隻能默認張瑞之言。
紛紛跪伏於張瑞腳下,說道:“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張瑞點頭,說道:“爾等且退下吧。”
待三名降將離去,張瑞轉頭對審配、賈詡問道:“此二人非真心投降,又官居校尉之職。某當如何待之?”
關於西涼降將,張瑞用起來並不放心。
主要是擔憂,董卓奪取政權後,這些降將會蠢蠢欲動,一門心思想重歸故主,去洛陽享受榮華富貴。
其次是二人皆身居校尉之職,在太原軍中,已是僅次於張瑞的高位。連郭淮、郝昭等赫赫名將現如今都還隻充任軍侯,冒然將兩名降將升為校尉,怕會引起嫡係不滿。
但將兩人貶下校尉,又怕引起二人怨憤。
是故張瑞頗有些為難。
但審配慷慨直言,說道:“對方既已投降,便為主公麾下之臣。何來假意之言?若主公自身都猜疑對方,其怎能安心自處?主公不能信任此三將,又怎可與賈參軍共謀大業?”
審配之言頗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張瑞頓時茅塞頓開。
現實不是遊戲,沒有忠誠度一說。
並不是非黑即白。
哪怕對方現在迫於無奈才投降,隻要自己一視同仁,對方能建功立業,得到榮華富貴,又怎會輕易叛變。
如今是以德論人的時代,除非被俘,無奈投降,情有可原外。每次主動叛節都是一迴拿全部身家、前程作籌碼的豪賭。
縱呂布有誅殺國賊、匡扶社稷的擎天之功,屢次三番的叛變丁原、董卓、袁術、袁紹、劉備後也導致名聲極爛。
隨後審配繼續說道:“且主公量太原將士之忠誠,二人即便身居校尉,能煽動叛亂否?”
那自是不能。
太原將士家業親人都在太原,怎麽可能跟著他倆叛亂。
而且軍中隊率以上任命都要經過兵曹掾審核蓋章才能通過,張濟、樊稠隻要沒發瘋就不會覺得自己在叛亂後,能調動這種組織嚴密的軍隊。
張瑞隨即下定決心,說道:“封二人為校尉,以待擴軍重用。”
畢竟還剩幾個月就要天下大亂了,以後自己不可能一直龜縮在河東、太原,征戰四方後會麵臨越來越多的漢將投降。
需要一個良好的例子作為降將榜樣。
若降將都要謫貶任用,怕是許多本來想投降的人也會猶豫,從而轉投其他勢力。
三人談話的功夫,河東太守府主簿裴紹進入房內,問道:“主公有何吩咐?”
張瑞請裴紹入座,說道:“三河五校乃大漢禁軍之精銳。某既下河東,有意征募良家子從軍入伍,組建三河騎兵。裴主簿以為可否?”
張瑞口中的三河五校,指的便是三河騎士與北軍五校。
三河即河南、河東、河內三郡良家子組成的騎兵。
五校指大漢北軍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部校尉。
河南、河東、河內三郡地靠京畿,農業發達,經濟繁榮,是故三河良家子皆家境優渥,從小尚武,精通騎射。曆史上三河騎士履立功勳,戰果輝煌。
裴紹出身的河東聞喜裴氏便是典型的河東富裕良家子。對三河騎士的功勳了如指掌,說道:“三河銳卒,享譽漢土。最輝煌一戰當屬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率領三河五校北出兩千餘裏,擊破北匈奴,俘虜二十餘萬,在燕然山刻石記功而歸。”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華夏名將無不引以為目標的兩大功績,其中之一就有三河騎兵的貢獻。
“及中平元年,張角發起黃巾之亂,中郎將皇甫嵩乃引三河五校三萬餘人,南征北伐,克滅蛾賊百萬。此乃吾等親眼所見,三河騎士之精銳驍勇堪稱當世翹楚。”
“如今主公興義兵而解河東倒懸之苦,必有豪傑踴躍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