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和美國的參戰決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在這場大戰中,傳統的歐洲體係的崩潰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通常所稱的"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歐洲"現已死去,而且無複活希望。
哈喬·霍爾本,1951年
西方世界如今是人類命運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萬確的是,對西方實際統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於完成西方文化對世界的征服。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餘地區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標已為人們所接受,並被用來同西方的控製作鬥爭。
f,l.k.胡斯,1953年
在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曆史的進程意味著西方的衰落。倫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聞。它們也不再控製世界上的帝國。它們的陸軍、海軍和聯盟體係已不再統治全球。例如,1860年,西歐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72%;到1931年時,這一百分數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時下降到25%。不言而喻,歐洲19世紀的全球霸權已經結束,而且永遠地結束了:歐洲已不可能恢複它的殖民帝國,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軍事和政治優勢。另一方麵,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歐洲看來根可能會從首要地位下降到從屬地位,但後來發生的情況並非如此。相反,盡管歐洲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勢力相對地衰落了,但它的文化卻正以前所未有之勢橫掃整個世界。
歐洲除了在進入一個衰落的時期外,還在進入一個成功的時期:它的思想、技術和製度正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迅速地傳遍全球。從根本上說,這意味著歐洲三大革命——工業、科學和政治革命——的傳播,這些革命早些時候曾賦予它向全世界擴張並征服巨大的殖民帝國的力量、動力和知識(見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但是,歐洲劃時代的成功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結果:因為諸殖民帝國正是以它們的存在促進了三大革命的傳播。諸從屬民族深受這些革命的影響,他們的反應是有選擇地采納這些革命中的某些特別吸引人的東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入侵的西方。
工業革命在19世紀從英國傳播到了歐洲和美國。在20世紀前半個世紀中又傳到了日本和英國自治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傳播迅速加快。當各個新國家贏得獨立時,它的首要任務便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全世界,各國正在製定和執行各種經濟計劃,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最典型
的是加納的七年計劃(1963-1970年),這一計劃旨在每年增加國民收入5.5%,七年中共增加42%。加納總統克瓦米·恩克魯瑪在說明這一計劃的基本原理和目標時所說的話清楚地反映了歐洲經濟革命所產生的影響:
七年發展計劃為加納整個國家未來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藍圖。這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它建立在利用科學技術來徹底改革我們的工農業這一基礎上。我們的目的是在加納建立一個強大、進步的社會在這裏,貧窮和文盲不再存在,疾病得到控製;在這裏,來們的教育機構為加納所有的孩子提供發展他們的潛力的最好機會。恩克魯瑪的繼承者們宣稱,他們的目標一如既往,但他們的新政策也許更能確保這些目標的實現。
科學也從歐洲迅速地傳播開來,而且實際上已成為所有民族都渴望獲得的一門知識。科學的客觀方法論已使科學為非西方民族所接受,雖然這些民族可能對歐洲的藝術、宗教或哲學並不感興趣。人們之所以熱切地追求科學,還因為它是技術進步和經濟全麵發展的基礎。因此,歐洲已失去了它對科學的壟斷;60年代中期,美國和蘇聯所做的科研工作比西歐任何國家都多。到1970年時,美國在科學方麵已獲得81個諾貝爾獎,而它最主要的對手英國和德國分別隻獲得7個和6個。科學革命也開始波及非西方國家,不過,在非西方國家,由於科學和工業之間的相互關係,障礙一直很大。雖然純科學的研究確可以不依賴工業,但科學發明的推廣需要有相當大的工業基礎。即使一位科學家掌握了分裂原子的理論並發展了分裂原子的技術方法,但隻有擁有大量的財務資源和工業資源的社會才能從事原子能的生產。因此,隻有在先進的工業國家裏才有可能從事先進的科研工作。
亞非許多新國家陷入了這一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實際上,較窮和最不發達的新國家甚至連最小的科學進步都不可能取得。不過,另有一些新國家已擁有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資源,並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大國的情況尤其如此,到1964年,它們已在科學方麵分別獲得1個和2個諾貝爾獎。印度一開始就擁有最強大的科研基地,因為英國人先前已在那裏建立了一些技術學院,而且更重要的是,工業巨頭賈姆希德吉·塔塔於1905年創辦了印度科學院。它的活動範圍在印度獨立後得到了擴大,因此,印度的科學已開始在各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政府同大多數共產黨政權一樣,將國民收入的極大一部分用於科學研究
。
對科學的進步來說,同正式的計劃和學院一樣重要的是科學知識和技術在非西方地區人民大眾中的逐漸傳播。在馬來亞,邊遠落後地區的巫醫治病時除使用傳統的咒語外,還開始依靠現代醫學。在接受了政府機構關於抗瘧藥、維生素藥丸、消毒劑和衛生基本知識的指導後,他們戴著表明他們享有作為"醫生助理"的新地位的畢業證章迴到了自己的村莊。現在,他們正在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新知識和急救藥箱,盡管他們在治病時仍同時使用古老的咒語而使科學蒙上神秘的色彩。
同樣,在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傳播協會到1964年時已有會員30萬名,他們是教授、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這個協會還出版了幾份發行量很大的科普雜誌。英國一位科學家在1965年訪問中國時報道說:
過去,農民們把莊稼得病看作是天禍,對得病的莊稼不采取任何措施。現在,在我所訪問的公社裏,每個生產隊都對社員進行了訓練,讓他們認識最普通的蟲害和各種類型的作物病害,並讓他們懂得在發現病蟲害時該采取什麽補救措施。在中國各地,人民正在受到這樣一種教育:人類不僅能掌握自然規律,而且往往還能利用這種知識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認識的意義還可以證明這種認識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歐洲的第三大革命即政治革命也正在席卷全球。這種政治覺醒的最明顯的表現是在殖民地革命和帝國滅亡中顯示出來的民族主義的迅速發展(見第二十七章)。但是,民族主義決不是從西方吹來的唯一的一股風。其他各種主義也正在包圍全球,其中包括立憲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軍事獨裁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立憲主義曾因民主主義熱情的浪潮而流行一時。不過,議會政體在一個又一個國家中向軍事獨裁統治或馬克思主義的一黨統治屈服了。應該指出,這種趨勢在歐洲也是大有先例的。除捷克斯洛伐克外,中歐和東歐各國到1939年時已處於一種或另一種形式的獨裁統治下。當時,出現了與納賽爾、蘇加諾和吳奈溫將軍酷似的人物——斯托亞迪諾維奇、邁塔克薩斯和畢蘇斯基元帥。後三人同前三人一樣,之所以能強行建立各自的獨裁統治,也是因為議會製度腐敗無能並缺乏必要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盡管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製度形式,但所有新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政治特征:民眾正在逐漸覺醒並活躍起來,不管他們是否正在正式參加自己的政府。這就是政治革命的實質——
上帝注定人類分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種古老的觀念已不複存在。更概括地說,它意味著用現代主義的合作、知識和主動精神取代傳統主義的隔絕、無知和默認。這一政治革命在一位美國記者的下麵這段報道中得到了生動、明確的說明,這段報道描述了一位對自己國家的政府顯然沒有什麽發言權的埃及工人。
在一個能俯視埃及南部尼羅河流域中即將建成的阿斯旺高壩工地的高地上,這位記者要一位衣衫襤褸的工人擺好伸出胳膊、指著工地的姿勢讓他照一張相。
照完相後,記者掏出一枚硬幣作為賞金。賞金——一種小費——長期以來一直是埃及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少上了年紀的埃及人是通過獲得一袋硬幣來開始一天的生活的。
但是,阿斯旺的這位工人看到記者給他賞金時急忙轉過身去,記者同他熱情握手、向他再三致謝後,他的情緒才又好轉。這位向導解釋說,默罕穆德知道他指的是什麽,代表什麽意思,如果因為他擺了這樣的姿勢而給他小費,那是對他的一種侮辱。……許多埃及人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了一種民族尊嚴民一種他們正在為國家做事、為國家盡力的感覺。
民族主義不是民眾的覺醒和活躍所采取的唯一形式,這一點從下麵這段話中能看出來,這段話描述了1964年6月使尼日利亞癱瘓的總罷工中的一件事情:
"你們有默西迪絲牌汽車開嗎?"一位工會領袖大聲問道。
"沒有!"人群怒吼道。
"你們有大房子住嗎?"
"沒有!"
"誰去跳舞?誰喝威士忌和杜鬆子酒?誰悄悄地接受錢財,又造房子,又買汽車?"
一片沉默。
"那麽,我們怎麽辦?"這位領導人大聲叫道。
"罷工!"
"大聲點!"
"罷工!"人群又怒吼道。
我們可以斷定,歐洲的成功是歐洲衰落的潛在原因。一者自然地、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另一者。如果歐洲失去了它作為世界統治力量的地位,其根本原因便是歐洲三大革命在全世界的傳播。而且,這種傳播的勢頭正在不斷增長,{炫·書·網·提·供}因為它首次影響了
人民大眾。20世紀以前,隻有一個微不足道的有閑階級加入了西方化的進程。隻有這少數人因懂得歐洲語言、了解歐洲文學並到歐洲各國旅行過而理解"西方"的念義。相反,在戰後的年代裏,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地、自覺地卷入了西方化的進程。
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工廠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公路使他們不再與世隔絕。但同樣重要的是小報、收音機和電影等新的傳播工具,它們使書籍和旅行這類舊的傳播媒介黯然失色。由於西方化越來越依靠的不是牛津的大學和巴黎的沙龍,而是對鄉村廣場上不識字但卻反應迅速的群眾大聲播送消息的喇叭,西方化已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為了動員民眾支持革命綱領,新的政權和新的領導人已開始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類傳播工具。納賽爾總統說,"的確,我們的人民大多數還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數加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機改變了一切。……今天,人們在最偏遠的鄉村也能得知各地所發生的一切,並作出自己的判斷。領導人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統治國家。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裏。"
納賽爾所說的"新世界"正在全球形成。這一點可從。紐約時報,的下麵這些標題中看出來——這些標題還可以無限地增加,因為世界各地的報紙上每天都有大量標題出現:
電視的影響在日本擴大。整個文化受到了2000萬台電視機的影響(1967年8月17日)。
西貢姑娘的服裝樣式正在改變。少女們用超短裙代替了襖代(1969年3月31日)。
巴庫的生活符合蘇聯的模式。阿塞拜疆的首府顯示出標準化的影響——舊秩序正在消失(1960年10月16日)。
學生要刷牙。埃及為學校免費提供牙刷和牙膏(1960年4月22日)。
民間音樂在肯尼亞衰頹。正式的研究表明藝術園西方的方式而失去原有的價值(1959年11月8日)。
牧童上了開羅的電視,孩子們非常喜歡看。但父母們卻為節目的效果而煩惱(1962年11月25日)。
中國的民間藝術遵守黨的路線。文化成為藝術家破舊創新的武器(1960年9月25日)。
巴布亞人離開石器時代。荷屬新幾內亞的高地入采用了鋼鐵工具,停止了戰鬥(1960年7月1日)。
外蒙古試圖趕上20世紀的發展。教
師在領導改變遊牧民的運動(1959年8月3日)。
如果迴想起僅一個世紀以前,所有的穆斯林實際上都非常瞧不起異教徒的基督教世界,確信那個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們注意,那麽,這些標題的意義會變得很明顯。同樣,1793年,中國皇帝斷然拒絕考慮同英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因為"那裏沒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從不重視那些古怪的或者精巧的東西。……"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不僅渴望得到這類"古怪的或者精巧的東西",而且,如上述標題所表明的那樣,還渴望得到現在通常稱之為"文明"的其他東西。這表明了歐洲的成功即現在通常稱之為現代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現代化這種說法比歐化"或"西化"的說法更可取,因為改革的推動力盡管歸根結底起源於歐洲,但今天,除來自<炫>-<書>-<網>歐洲外,還來自<炫>-<書>-<網>美國、蘇聯甚至中國。
不論采用何種說法,其根本的一點是,世界各地的社會如今正在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的改革的影響。於是,自然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正在政治領域中發展的區域性自治是否會因上述標題所表明的全球同質化過程而無效。有些人堅持認為,由於各種極其不同的本土文明的殘餘影響,同質化永遠不會是完全的、包羅萬象的。有人提出,盡管工業化在迅速擴大,但今天日本工廠的社會組織完全不同於蘇聯或美國工廠的社會組織。同樣,農業現代化正在迅速發展,但是,就組織形式而言,美國的家庭農場、以色列的合作農場和蘇聯的國營農場彼此間截然不同。還有人提到了"蘇聯一黨統治的持久性、法國多黨政治的不穩定狀態和眾望所歸的政治團給的交香以及英國議會製政體的適應性很強的生存。"
在這方麵,布拉格東方研究院的著名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他說:"亞洲所有的新文學與當今世界文學的聯係比與過去它們自己文學的聯係更密切"。對於其他領域的發展,我們可以確立同樣的基本論點。現代美國和蘇聯的農民以極其不同的方式耕作他們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比起各自疆域內的祖先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有更多的共同之處
。在政治方麵,各國的體製結構迥然相異,但如上所述,它們的民眾都在覺醒和活躍起來,不管他們實際上是否正在參加自己的政府。同樣,工業化的擴大導致了工廠組織的不同形式,但同時,生活的某些基本方麵卻受到了相同的影響,其中包括接受勞動紀律,使生活與時鍾相適應,拋棄傳統的服裝和在大城市集中區生活,等等。
可以斷定,同質化的確正在發生,雖然它帶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樣化的區域性變化。今天,歐洲三大革命向全球的傳播雖然是在不同方商的支持下進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創造一種盡管在細節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麵將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後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人類是一件多麽了不得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麽象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象一個天神!
莎士比亞,《哈姆萊特》
有時候,在恐怖時刻,我總要懷疑是否有理由希望人這樣的動物繼續生存下去。
伯特蘭特·羅素
當今世界實質上是歐洲的擴張和全球霸權的產物,也是這種擴張和霸權所激起的反應的產物。影響和反應已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引起了眾多的問題,也產生了許多希望。所有這一切意味著當今世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實際上都在經曆變革。確切地說,每個時代都是一個過渡期。但今天,變化的過程在速度、廣度和深度方麵卻是空前的。這必然導致混亂和不幸,但也展現了新的前景,揭示了新的機會。本章首先考察各種問題,然後討論種種希望,最後探討決算表根據調查人類過去500年曆史後得出的觀點深討未來的前途。
一、二十世紀的問題
種族衝突歐洲擴張的一個明顯的但卻常被忽視的結果是人類各種族的混合(見圖"世界的種族分布")。1500年以前,黑人集中在非洲;蒙古種人集中在中亞、北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中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1500年以後,由於自願的和被迫的大規模遷移,這種種族隔離的狀況逐漸有了改變。今天,在南北美洲存在著很大程度的種族混合,在非洲、中亞和西伯利亞也有較小程度的種族混合(見第九章第二節)。
有種族混合的地方自然遠比幾乎沒有種族接觸的地方更有可能發生種族衝突。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情況就是一
個極好的例子。戰前,英國幾乎沒有種族糾紛。但戰後,除不少黑人從英屬西印度群島遷入英國外,還有相當多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移居英國。英國的某些城市中心首次出現了很大的有色人種的居住區。英國第一次經曆了突然發生的種族暴力行動。
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種族地圖上的變化使種族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事。的確,引起衝突的是歐洲擴張的環境——即這樣一個事實:由於歐洲人享有技術和軍事優勢,他們能占領人煙較稀少的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能將數百萬非洲人運到新大陸的奴隸種植園;能征服非洲和亞洲的巨大殖民地;然後,能編造出種族優越的神話,以使他們的最高領主和最高統治者的權位合理化。羅得斯公開宣布:"我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優等的種族,我們在世界上占據的地區越多,對人類越有利。"這種自命不凡的樣子可能比經濟剝削更激起有色人種的憤怒——近幾十年來尤其如此,因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幾乎一致認為,沒有一個種族在智力上優於其他任何種族。
目前的種族關係因國家的不同而迥然相異。處於一個極端的是夏威夷和巴西,在那裏,種族混合十分廣泛,而且正在繼續進行,因此,種族歧視較少。處於另一極端的是南非,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正在迅速地使北麵的黑非洲開始持敵對態度,而且很快遭到了全世界輿論的反對。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是美國,在美國,黑人的地位近幾十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各種因素的結合現已引起一場規模空前的民權運動。這種黑人運動的{炫}高{書}漲{網}十分明顯,它打破了美國社會傳統的自滿情緒,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種族衝突的一個新特點是,它現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全球性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種族糾紛被認為純粹是有關國家的事情,但今天,情況已不再如此。各種事件,無論是發生在南非礦山、美國校園還是英國工業城鎮裏,都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有關種族歧視或暴力行動的報道在非西方地區的人民大眾中激起了強烈的反感。在馬來亞,美國邊遠落後地區的黑人將他們的黑人聚居區看作是受剝削的殖民地,將他們自己看作是受壓迫的殖民地居民。蘇聯人在進行多年的反西方"種族主義的帝國主義者"的刺耳宣傳後,現在自己也在經曆亞非學生在蘇聯城市中舉行的示威遊行,這些學生打著諸如"莫斯科是第二個亞拉巴馬"之
類的標語,抗議蘇聯的種族主義。現在的危3uww險是世界範圍的反殖民主義將越來越帶有反對白人的特色,產生無法預料的影響。英國著名的權威人土巴巴拉·沃德說:
目前,大多數西方人認為種族問題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非洲血統的男子和婦女在非洲或美國能否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但是,這種意法可能已過時。現在的問題不再是非洲人能否獲得平等,而是變成一個更大的疑問:白種人的男子和婦女是否將失去平等。人類在經過300年的白人統治之後是否將平安進入種族平等的社會,這一點還無法確定。
富國和窮國近代以前,西歐並不是一個發達地區,而是一個不發達地區。11世紀,中國生產的鐵是164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合在一起生產的鐵的兩倍半。到12世紀時,中國幾大城市各擁有人口1300萬左右,相當於當時整個英格蘭的人口。1203年,當西歐人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對"那些高大的城牆和巨大的塔樓……那些富麗的宮殿和高聳的教堂"充滿敬畏之心,"這類建築如此之多,若非親眼看見,真教人難以置信。"
在近代,這一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來自<炫>-<書>-<網>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的刺激作用和利潤以及對整塊整塊大陸的拓居和開發。因此今天,世界工業總產量的90%來自<炫>-<書>-<網>歐洲和由歐洲民族占據的地區。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平均年收入約200美元,而其餘三分之一的人平均年收入高達2400美元,如美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由於占多數的窮人大部分生活在北緯30度以南地區,這一全球的經濟上的劃分是緯度方向上的。這種以經濟方式作出的全球的南北劃分在許多方麵比根據國界或意識形態集團作出的傳統劃分更有意義。
世界不僅分成了富裕的北方和貧窮的南方,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均年收入在200美元以下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大約僅為2%左右,而較富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通常為前者的兩倍甚至兩倍以上。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一個原因是出生率的不同。一般地說,窮國的出生率高,富國的出生率低。經濟增長率2%而出生率2-3%意味著生活水平的停滯不變或下降,經濟增長率4%而出生率約1%則意味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哈喬·霍爾本,1951年
西方世界如今是人類命運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萬確的是,對西方實際統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於完成西方文化對世界的征服。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餘地區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標已為人們所接受,並被用來同西方的控製作鬥爭。
f,l.k.胡斯,1953年
在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曆史的進程意味著西方的衰落。倫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聞。它們也不再控製世界上的帝國。它們的陸軍、海軍和聯盟體係已不再統治全球。例如,1860年,西歐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72%;到1931年時,這一百分數下降到42%;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下降到30%到1960年時下降到25%。不言而喻,歐洲19世紀的全球霸權已經結束,而且永遠地結束了:歐洲已不可能恢複它的殖民帝國,也不可能重新建立以前的軍事和政治優勢。另一方麵,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歐洲看來根可能會從首要地位下降到從屬地位,但後來發生的情況並非如此。相反,盡管歐洲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勢力相對地衰落了,但它的文化卻正以前所未有之勢橫掃整個世界。
歐洲除了在進入一個衰落的時期外,還在進入一個成功的時期:它的思想、技術和製度正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迅速地傳遍全球。從根本上說,這意味著歐洲三大革命——工業、科學和政治革命——的傳播,這些革命早些時候曾賦予它向全世界擴張並征服巨大的殖民帝國的力量、動力和知識(見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但是,歐洲劃時代的成功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結果:因為諸殖民帝國正是以它們的存在促進了三大革命的傳播。諸從屬民族深受這些革命的影響,他們的反應是有選擇地采納這些革命中的某些特別吸引人的東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入侵的西方。
工業革命在19世紀從英國傳播到了歐洲和美國。在20世紀前半個世紀中又傳到了日本和英國自治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種傳播迅速加快。當各個新國家贏得獨立時,它的首要任務便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在全世界,各國正在製定和執行各種經濟計劃,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最典型
的是加納的七年計劃(1963-1970年),這一計劃旨在每年增加國民收入5.5%,七年中共增加42%。加納總統克瓦米·恩克魯瑪在說明這一計劃的基本原理和目標時所說的話清楚地反映了歐洲經濟革命所產生的影響:
七年發展計劃為加納整個國家未來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藍圖。這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它建立在利用科學技術來徹底改革我們的工農業這一基礎上。我們的目的是在加納建立一個強大、進步的社會在這裏,貧窮和文盲不再存在,疾病得到控製;在這裏,來們的教育機構為加納所有的孩子提供發展他們的潛力的最好機會。恩克魯瑪的繼承者們宣稱,他們的目標一如既往,但他們的新政策也許更能確保這些目標的實現。
科學也從歐洲迅速地傳播開來,而且實際上已成為所有民族都渴望獲得的一門知識。科學的客觀方法論已使科學為非西方民族所接受,雖然這些民族可能對歐洲的藝術、宗教或哲學並不感興趣。人們之所以熱切地追求科學,還因為它是技術進步和經濟全麵發展的基礎。因此,歐洲已失去了它對科學的壟斷;60年代中期,美國和蘇聯所做的科研工作比西歐任何國家都多。到1970年時,美國在科學方麵已獲得81個諾貝爾獎,而它最主要的對手英國和德國分別隻獲得7個和6個。科學革命也開始波及非西方國家,不過,在非西方國家,由於科學和工業之間的相互關係,障礙一直很大。雖然純科學的研究確可以不依賴工業,但科學發明的推廣需要有相當大的工業基礎。即使一位科學家掌握了分裂原子的理論並發展了分裂原子的技術方法,但隻有擁有大量的財務資源和工業資源的社會才能從事原子能的生產。因此,隻有在先進的工業國家裏才有可能從事先進的科研工作。
亞非許多新國家陷入了這一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實際上,較窮和最不發達的新國家甚至連最小的科學進步都不可能取得。不過,另有一些新國家已擁有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資源,並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大國的情況尤其如此,到1964年,它們已在科學方麵分別獲得1個和2個諾貝爾獎。印度一開始就擁有最強大的科研基地,因為英國人先前已在那裏建立了一些技術學院,而且更重要的是,工業巨頭賈姆希德吉·塔塔於1905年創辦了印度科學院。它的活動範圍在印度獨立後得到了擴大,因此,印度的科學已開始在各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中國政府同大多數共產黨政權一樣,將國民收入的極大一部分用於科學研究
。
對科學的進步來說,同正式的計劃和學院一樣重要的是科學知識和技術在非西方地區人民大眾中的逐漸傳播。在馬來亞,邊遠落後地區的巫醫治病時除使用傳統的咒語外,還開始依靠現代醫學。在接受了政府機構關於抗瘧藥、維生素藥丸、消毒劑和衛生基本知識的指導後,他們戴著表明他們享有作為"醫生助理"的新地位的畢業證章迴到了自己的村莊。現在,他們正在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新知識和急救藥箱,盡管他們在治病時仍同時使用古老的咒語而使科學蒙上神秘的色彩。
同樣,在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傳播協會到1964年時已有會員30萬名,他們是教授、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這個協會還出版了幾份發行量很大的科普雜誌。英國一位科學家在1965年訪問中國時報道說:
過去,農民們把莊稼得病看作是天禍,對得病的莊稼不采取任何措施。現在,在我所訪問的公社裏,每個生產隊都對社員進行了訓練,讓他們認識最普通的蟲害和各種類型的作物病害,並讓他們懂得在發現病蟲害時該采取什麽補救措施。在中國各地,人民正在受到這樣一種教育:人類不僅能掌握自然規律,而且往往還能利用這種知識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為大眾所普遍接受的認識的意義還可以證明這種認識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歐洲的第三大革命即政治革命也正在席卷全球。這種政治覺醒的最明顯的表現是在殖民地革命和帝國滅亡中顯示出來的民族主義的迅速發展(見第二十七章)。但是,民族主義決不是從西方吹來的唯一的一股風。其他各種主義也正在包圍全球,其中包括立憲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軍事獨裁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立憲主義曾因民主主義熱情的浪潮而流行一時。不過,議會政體在一個又一個國家中向軍事獨裁統治或馬克思主義的一黨統治屈服了。應該指出,這種趨勢在歐洲也是大有先例的。除捷克斯洛伐克外,中歐和東歐各國到1939年時已處於一種或另一種形式的獨裁統治下。當時,出現了與納賽爾、蘇加諾和吳奈溫將軍酷似的人物——斯托亞迪諾維奇、邁塔克薩斯和畢蘇斯基元帥。後三人同前三人一樣,之所以能強行建立各自的獨裁統治,也是因為議會製度腐敗無能並缺乏必要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盡管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製度形式,但所有新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政治特征:民眾正在逐漸覺醒並活躍起來,不管他們是否正在正式參加自己的政府。這就是政治革命的實質——
上帝注定人類分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種古老的觀念已不複存在。更概括地說,它意味著用現代主義的合作、知識和主動精神取代傳統主義的隔絕、無知和默認。這一政治革命在一位美國記者的下麵這段報道中得到了生動、明確的說明,這段報道描述了一位對自己國家的政府顯然沒有什麽發言權的埃及工人。
在一個能俯視埃及南部尼羅河流域中即將建成的阿斯旺高壩工地的高地上,這位記者要一位衣衫襤褸的工人擺好伸出胳膊、指著工地的姿勢讓他照一張相。
照完相後,記者掏出一枚硬幣作為賞金。賞金——一種小費——長期以來一直是埃及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少上了年紀的埃及人是通過獲得一袋硬幣來開始一天的生活的。
但是,阿斯旺的這位工人看到記者給他賞金時急忙轉過身去,記者同他熱情握手、向他再三致謝後,他的情緒才又好轉。這位向導解釋說,默罕穆德知道他指的是什麽,代表什麽意思,如果因為他擺了這樣的姿勢而給他小費,那是對他的一種侮辱。……許多埃及人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了一種民族尊嚴民一種他們正在為國家做事、為國家盡力的感覺。
民族主義不是民眾的覺醒和活躍所采取的唯一形式,這一點從下麵這段話中能看出來,這段話描述了1964年6月使尼日利亞癱瘓的總罷工中的一件事情:
"你們有默西迪絲牌汽車開嗎?"一位工會領袖大聲問道。
"沒有!"人群怒吼道。
"你們有大房子住嗎?"
"沒有!"
"誰去跳舞?誰喝威士忌和杜鬆子酒?誰悄悄地接受錢財,又造房子,又買汽車?"
一片沉默。
"那麽,我們怎麽辦?"這位領導人大聲叫道。
"罷工!"
"大聲點!"
"罷工!"人群又怒吼道。
我們可以斷定,歐洲的成功是歐洲衰落的潛在原因。一者自然地、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另一者。如果歐洲失去了它作為世界統治力量的地位,其根本原因便是歐洲三大革命在全世界的傳播。而且,這種傳播的勢頭正在不斷增長,{炫·書·網·提·供}因為它首次影響了
人民大眾。20世紀以前,隻有一個微不足道的有閑階級加入了西方化的進程。隻有這少數人因懂得歐洲語言、了解歐洲文學並到歐洲各國旅行過而理解"西方"的念義。相反,在戰後的年代裏,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地、自覺地卷入了西方化的進程。
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工廠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公路使他們不再與世隔絕。但同樣重要的是小報、收音機和電影等新的傳播工具,它們使書籍和旅行這類舊的傳播媒介黯然失色。由於西方化越來越依靠的不是牛津的大學和巴黎的沙龍,而是對鄉村廣場上不識字但卻反應迅速的群眾大聲播送消息的喇叭,西方化已獲得了巨大的推動力。為了動員民眾支持革命綱領,新的政權和新的領導人已開始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類傳播工具。納賽爾總統說,"的確,我們的人民大多數還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數加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機改變了一切。……今天,人們在最偏遠的鄉村也能得知各地所發生的一切,並作出自己的判斷。領導人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樣統治國家。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裏。"
納賽爾所說的"新世界"正在全球形成。這一點可從。紐約時報,的下麵這些標題中看出來——這些標題還可以無限地增加,因為世界各地的報紙上每天都有大量標題出現:
電視的影響在日本擴大。整個文化受到了2000萬台電視機的影響(1967年8月17日)。
西貢姑娘的服裝樣式正在改變。少女們用超短裙代替了襖代(1969年3月31日)。
巴庫的生活符合蘇聯的模式。阿塞拜疆的首府顯示出標準化的影響——舊秩序正在消失(1960年10月16日)。
學生要刷牙。埃及為學校免費提供牙刷和牙膏(1960年4月22日)。
民間音樂在肯尼亞衰頹。正式的研究表明藝術園西方的方式而失去原有的價值(1959年11月8日)。
牧童上了開羅的電視,孩子們非常喜歡看。但父母們卻為節目的效果而煩惱(1962年11月25日)。
中國的民間藝術遵守黨的路線。文化成為藝術家破舊創新的武器(1960年9月25日)。
巴布亞人離開石器時代。荷屬新幾內亞的高地入采用了鋼鐵工具,停止了戰鬥(1960年7月1日)。
外蒙古試圖趕上20世紀的發展。教
師在領導改變遊牧民的運動(1959年8月3日)。
如果迴想起僅一個世紀以前,所有的穆斯林實際上都非常瞧不起異教徒的基督教世界,確信那個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他們注意,那麽,這些標題的意義會變得很明顯。同樣,1793年,中國皇帝斷然拒絕考慮同英國發展更密切的關係,因為"那裏沒有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我們從不重視那些古怪的或者精巧的東西。……"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不僅渴望得到這類"古怪的或者精巧的東西",而且,如上述標題所表明的那樣,還渴望得到現在通常稱之為"文明"的其他東西。這表明了歐洲的成功即現在通常稱之為現代化進程的廣度和深度。現代化這種說法比歐化"或"西化"的說法更可取,因為改革的推動力盡管歸根結底起源於歐洲,但今天,除來自<炫>-<書>-<網>歐洲外,還來自<炫>-<書>-<網>美國、蘇聯甚至中國。
不論采用何種說法,其根本的一點是,世界各地的社會如今正在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不可阻擋地向前發展的改革的影響。於是,自然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正在政治領域中發展的區域性自治是否會因上述標題所表明的全球同質化過程而無效。有些人堅持認為,由於各種極其不同的本土文明的殘餘影響,同質化永遠不會是完全的、包羅萬象的。有人提出,盡管工業化在迅速擴大,但今天日本工廠的社會組織完全不同於蘇聯或美國工廠的社會組織。同樣,農業現代化正在迅速發展,但是,就組織形式而言,美國的家庭農場、以色列的合作農場和蘇聯的國營農場彼此間截然不同。還有人提到了"蘇聯一黨統治的持久性、法國多黨政治的不穩定狀態和眾望所歸的政治團給的交香以及英國議會製政體的適應性很強的生存。"
在這方麵,布拉格東方研究院的著名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他說:"亞洲所有的新文學與當今世界文學的聯係比與過去它們自己文學的聯係更密切"。對於其他領域的發展,我們可以確立同樣的基本論點。現代美國和蘇聯的農民以極其不同的方式耕作他們的土地,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比起各自疆域內的祖先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有更多的共同之處
。在政治方麵,各國的體製結構迥然相異,但如上所述,它們的民眾都在覺醒和活躍起來,不管他們實際上是否正在參加自己的政府。同樣,工業化的擴大導致了工廠組織的不同形式,但同時,生活的某些基本方麵卻受到了相同的影響,其中包括接受勞動紀律,使生活與時鍾相適應,拋棄傳統的服裝和在大城市集中區生活,等等。
可以斷定,同質化的確正在發生,雖然它帶有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多樣化的區域性變化。今天,歐洲三大革命向全球的傳播雖然是在不同方商的支持下進行的,但似乎仍在以加速度創造一種盡管在細節上不同、但在基本特征方麵將是一致的世界文化。
後記:我們的黃金時代嗎?
人類是一件多麽了不得的傑作!多麽高貴的理性!多麽偉大的力量!多麽優美的儀表!多麽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麽象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麽象一個天神!
莎士比亞,《哈姆萊特》
有時候,在恐怖時刻,我總要懷疑是否有理由希望人這樣的動物繼續生存下去。
伯特蘭特·羅素
當今世界實質上是歐洲的擴張和全球霸權的產物,也是這種擴張和霸權所激起的反應的產物。影響和反應已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引起了眾多的問題,也產生了許多希望。所有這一切意味著當今世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實際上都在經曆變革。確切地說,每個時代都是一個過渡期。但今天,變化的過程在速度、廣度和深度方麵卻是空前的。這必然導致混亂和不幸,但也展現了新的前景,揭示了新的機會。本章首先考察各種問題,然後討論種種希望,最後探討決算表根據調查人類過去500年曆史後得出的觀點深討未來的前途。
一、二十世紀的問題
種族衝突歐洲擴張的一個明顯的但卻常被忽視的結果是人類各種族的混合(見圖"世界的種族分布")。1500年以前,黑人集中在非洲;蒙古種人集中在中亞、北亞、東亞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種人集中在歐洲、北非、中東和印度。1500年以後,由於自願的和被迫的大規模遷移,這種種族隔離的狀況逐漸有了改變。今天,在南北美洲存在著很大程度的種族混合,在非洲、中亞和西伯利亞也有較小程度的種族混合(見第九章第二節)。
有種族混合的地方自然遠比幾乎沒有種族接觸的地方更有可能發生種族衝突。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情況就是一
個極好的例子。戰前,英國幾乎沒有種族糾紛。但戰後,除不少黑人從英屬西印度群島遷入英國外,還有相當多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移居英國。英國的某些城市中心首次出現了很大的有色人種的居住區。英國第一次經曆了突然發生的種族暴力行動。
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世界種族地圖上的變化使種族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事。的確,引起衝突的是歐洲擴張的環境——即這樣一個事實:由於歐洲人享有技術和軍事優勢,他們能占領人煙較稀少的西伯利亞、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能將數百萬非洲人運到新大陸的奴隸種植園;能征服非洲和亞洲的巨大殖民地;然後,能編造出種族優越的神話,以使他們的最高領主和最高統治者的權位合理化。羅得斯公開宣布:"我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優等的種族,我們在世界上占據的地區越多,對人類越有利。"這種自命不凡的樣子可能比經濟剝削更激起有色人種的憤怒——近幾十年來尤其如此,因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幾乎一致認為,沒有一個種族在智力上優於其他任何種族。
目前的種族關係因國家的不同而迥然相異。處於一個極端的是夏威夷和巴西,在那裏,種族混合十分廣泛,而且正在繼續進行,因此,種族歧視較少。處於另一極端的是南非,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正在迅速地使北麵的黑非洲開始持敵對態度,而且很快遭到了全世界輿論的反對。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是美國,在美國,黑人的地位近幾十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各種因素的結合現已引起一場規模空前的民權運動。這種黑人運動的{炫}高{書}漲{網}十分明顯,它打破了美國社會傳統的自滿情緒,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種族衝突的一個新特點是,它現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全球性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種族糾紛被認為純粹是有關國家的事情,但今天,情況已不再如此。各種事件,無論是發生在南非礦山、美國校園還是英國工業城鎮裏,都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有關種族歧視或暴力行動的報道在非西方地區的人民大眾中激起了強烈的反感。在馬來亞,美國邊遠落後地區的黑人將他們的黑人聚居區看作是受剝削的殖民地,將他們自己看作是受壓迫的殖民地居民。蘇聯人在進行多年的反西方"種族主義的帝國主義者"的刺耳宣傳後,現在自己也在經曆亞非學生在蘇聯城市中舉行的示威遊行,這些學生打著諸如"莫斯科是第二個亞拉巴馬"之
類的標語,抗議蘇聯的種族主義。現在的危3uww險是世界範圍的反殖民主義將越來越帶有反對白人的特色,產生無法預料的影響。英國著名的權威人土巴巴拉·沃德說:
目前,大多數西方人認為種族問題主要是這樣一個問題:非洲血統的男子和婦女在非洲或美國能否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但是,這種意法可能已過時。現在的問題不再是非洲人能否獲得平等,而是變成一個更大的疑問:白種人的男子和婦女是否將失去平等。人類在經過300年的白人統治之後是否將平安進入種族平等的社會,這一點還無法確定。
富國和窮國近代以前,西歐並不是一個發達地區,而是一個不發達地區。11世紀,中國生產的鐵是164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合在一起生產的鐵的兩倍半。到12世紀時,中國幾大城市各擁有人口1300萬左右,相當於當時整個英格蘭的人口。1203年,當西歐人開始圍攻君士坦丁堡時,他們對"那些高大的城牆和巨大的塔樓……那些富麗的宮殿和高聳的教堂"充滿敬畏之心,"這類建築如此之多,若非親眼看見,真教人難以置信。"
在近代,這一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來自<炫>-<書>-<網>海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的刺激作用和利潤以及對整塊整塊大陸的拓居和開發。因此今天,世界工業總產量的90%來自<炫>-<書>-<網>歐洲和由歐洲民族占據的地區。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平均年收入約200美元,而其餘三分之一的人平均年收入高達2400美元,如美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由於占多數的窮人大部分生活在北緯30度以南地區,這一全球的經濟上的劃分是緯度方向上的。這種以經濟方式作出的全球的南北劃分在許多方麵比根據國界或意識形態集團作出的傳統劃分更有意義。
世界不僅分成了富裕的北方和貧窮的南方,而且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人均年收入在200美元以下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大約僅為2%左右,而較富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通常為前者的兩倍甚至兩倍以上。
造成全球收入分配中的這一差異的一個原因是出生率的不同。一般地說,窮國的出生率高,富國的出生率低。經濟增長率2%而出生率2-3%意味著生活水平的停滯不變或下降,經濟增長率4%而出生率約1%則意味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