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婚姻大事 (1)
新宋(Ⅰ Ⅱ Ⅲ3部全) 作者:新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政治無關。
——《政治學》
似乎是為了配合唐甘南愉快的心情,忽然,一陣絲弦管樂之聲從湖麵傳來。眾人此時心情都好得不得了,不由靜心來細聽歌詞,卻是從未聽過的調子,歌辭依稀是: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
歌聲也非常儂軟。
石越等人談妥大事,好奇心起,紛紛走出船塢觀望。原來金明池北岸正中,是依水而建的宮殿,從宮殿正中伸出一座橋來,正好搭在湖心的小島上同,這座橋叫做“仙橋”。每年金明池開放,便有歌女一排排站在仙橋上演唱,給湖中表演的水軍和遊人助興,若是遊人從南岸或東、西兩岸遠遠望去,隻見衣袂飄揚,雲發高聳,倒真似仙女下凡一般,讓人不知道身處何境。
此時石越他們所處之地,因為就在宮殿之旁,比起一般遊人,倒要看得清楚一些。幾排數百個歌女,倚欄而立,都穿著彩衣,古代女子盛裝之時,往往雲發高聳,而身上又係有一根彩帶,此時隨風飄舞,的確讓人觀之而心醉神怡。這許多女子,各攜樂器,一起合奏,或同時輕啟朱唇,曼聲歌唱,曲子隨風送至,中間那溫柔婉轉之意,又有道不盡的纏綿。
這裏石越、潘照臨、司馬夢求,都是通曉音律之輩,而唐甘南雖然是不懂音樂之人,在杭州呆久了,卻也很喜歡這種溫柔的曲調,禁不住要隨著章奏而搖動胖胖的身體。
忽然,這靡靡之音中,聞得幾聲鐵箏之音劃過,音調高昂激越,若放在別處去聽,自是另有風味,但是在此時,卻好比是柔情蜜意之中,有野狼悲吼,不僅大煞風景,而且是讓人生厭了。岸邊遊人,此時已忍不住叫罵,便連石越也微皺起眉頭。但那彈箏之人,卻似乎毫不在意,音調越發悲壯慷慨,引得那些歌女手中的樂器,都不時走調。
石越細聽箏聲的來源,卻是從湖心的小島上傳來。
他與潘照臨、司馬夢求對望一眼,隻見對方目光中都有驚訝之意。須知道島上亦有宮殿,雖然金明池對士民開放,那島上也是不許人去的。
司馬夢求輕聲讚歎道:“此曲慷慨激昂,撫琴之人,必是清高不群之輩。”石越和潘照臨聽他稱讚,也點頭同意。不過自古陽春白雪,和者寥寥,那遊湖的百姓,哪裏管得了你清高不群?隻覺得這箏聲說不出來的刺耳難聽,許多人便紛紛叫罵,聲音越來越大。
潘照臨忍不住笑道:
“此人箏雖然彈得好,卻不看場合,未免自討沒趣。”
“那倒未必,金明池本是演戲水軍之所,歌女奏鄭樂,才是不合時宜,而此人不過撥亂反正而已。先生是怪錯人了。”一個清脆的聲音從四人身後傳來。
眾人嚇了一跳,轉身望去,原來是兩個青年公子,一個是王安石次子王旁,一個是石越曾經見過的王方——王昉此時依然女扮男裝,也不知道這兩人是何時來的。
石越等人忙與王旁見禮,卻見王方俏臉微揚,而王旁滿臉尷尬。眾人不免暗暗好笑。此間都是見多識廣之輩,王方一開口就知道她是女子,不過便連著石越在內,因為她與王旁一起出現,卻都以為她是王旁的紅顏知己,隻是石越心裏卻不免暗暗納罕,當日醉仙樓上的相見,他記憶猶新,此時更是奇怪,這女子若是王旁的紅顏知己,找他麻煩做什麽?若她是王雱的紅顏知己,倒還容易理解。隻是這第二次又見到這個女子,卻讓他不期然地想起梓兒來,正是因為這個王方女扮男裝給他的啟發,讓他與梓兒擁有了一個共同的秘密:經不住梓兒的再三懇求,他曾將梓兒女扮男裝帶出家門玩過一次。這自然是瞞著所有人的,隻有侍劍約略知道經過,卻守口如瓶。
當時北宋的風氣其實遠不如後世人所想象的保守,但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孩子,還是難得隨便出門,就算出門,也有馬車丫環的跟著,於汴京種種風物,不過浮光掠影而過。當時汴京雖然也有許多婦女遊玩的場所,但大多都是相熟的婦女成群結伴的去,桑俞楚一家從蜀中遷來,在京師的故友親朋並不多,所以梓兒也沒有什麽女伴,可以一起出去參與當時大多數貴族婦女可以參與的娛會,加上桑充國也是個閉門不愛出的人物,所以比石越還先到汴京的梓兒,其實對於汴京的種種繁盛與風物,所知還遠遠不如石越,每次聽石越提起時,不免充滿了羨慕與向望,但她這樣年紀的女孩子,卻是不適宜由一個青年男子單獨帶出去遊樂的。石越對她的處境,實在是充滿了同情,對於他來說,實在很容易理解這樣一個年紀的女孩子的寂寞與喜愛熱鬧的天性,因此,在醉仙樓見到王方之後,他心裏就生出了另外的念頭。然後大膽的將這個計劃付諸於實施。
他現在都還能清楚的記得那天,他們一齊去了潘樓街看那些珍奇玩物,又去州橋乳酪張家吃了東西,然後遊玩了相國寺,聽了藝人們說書唱曲,才沿著熙熙攘攘的汴河迴桑宅,而同樣清楚記得的,還有臨別時梓兒依依不舍的神情與掛在眼眶中強忍著不肯落下的淚珠,在那一刻,他心裏
充滿了對梓兒的同情與憐惜,讓他忍不住想:如果可以的話,他真想一直能帶著她出來享受這樣正該在青春年華時享受的快樂時光。但他越來越忙,事務越來越多,那個少女的願望也便漸漸被拋在了腦後,直到這一刻,他看到了王方,那一天的愜意時光竟在瞬間全迴到了他的心裏,哪怕對於他而言,也是來到汴京後過得最輕鬆快樂的一天了吧?不再為什麽事煩心,隻是單純陪著一個自己所愛護的女孩子欣賞這個引人入迷的城市中的種種精彩之處,簡單中卻有簡單的快樂。“隻不過,”他略有些自嘲地想:“身在名利場中,竟連這些也無暇迴味了。”
潘照臨因被女人搶白,心裏驚訝一個女子有這種見識,自覺不好意思,因此並不反駁,隻向王旁問道:“王公子,你知道彈箏者是何人麽?”
王旁笑道:“京城之中,並無彈箏的好手。在下也不知是什麽人在此。”
王方見無人理她,頓覺無味,忍不住冷言說道:“若想知道,過去瞧瞧便是,何必在此猜來猜去。”
她一開口,眾人盡皆莞爾,王旁苦笑著努努嘴,說道:“那島上怎生過得去?橋上站滿了歌女,難不成我們幾個大男人從百花叢中擠過去?”
石越心裏也覺得好玩,好不容易忍住笑,正色說道:“若能夠淩波微步,踏水乘風,也不必去擠那百花叢。”
“都說石子明多謀善斷,看來亦不過爾爾。你看那裏,不就有人一葉扁舟,欲飄然登島嗎?”王方冷笑譏道,一麵用手指著湖對岸。
眾人順著她纖纖玉指望去,不由哄然大笑。原來那根本不是什麽扁舟,而是一隻龍舟。龍舟之上,坐著四個雲發高聳、身著素裙,腰纏彩帶的女子,各抱一把琵琶,這依然是表演的一部分,她們可不是想要“飄然登島”的。其中一位,和石越更是交遊甚密,正是碧月軒的楚雲兒姑娘。
這四個女子纖手輕撥珠弦,琵琶之聲,便似珠落玉盤,卻是一曲“玉樓春”的調子,四人一齊曼聲唱道:“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竟是堪堪把那鐵箏之聲給壓了下去。
岸邊的遊客一齊叫好。那橋上的歌女得到支持,一齊重調音弦,齊聲和唱:“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石越與楚雲兒交好,可以說天下皆知,王旁因笑道:“楚姑娘的琵琶,果真是京師絕技,難得又很仰慕石兄,才子
佳人,堪稱佳話,石兄何不為她贖身,收為侍妾,朝夕撫琴為樂,亦是人生一大樂事。”
王方因為剛才出了個不大不小的洋相,微覺羞恥,將臉偏向一邊,裝作聽楚雲兒她們的演唱,此時聽到王旁說石越與楚雲兒關係曖昧,心中不由大起輕蔑之意。她自小就很崇拜她父親王安石,而王安石便是堅持不收侍婢的一個人,更不用說和一個歌女關係曖昧了。
石越聽到王旁勸他收楚雲兒做侍婢,忽地就想起來桑充國和程顥那天在白水潭和自己說的話來。結婚?侍婢?石越苦笑了一下,他有時難免自嘲地想:自己是不是運氣不夠好,來到另外一個時空,也沒有碰見那種讓自己一見傾心的女子,那些在他那個時代所盛行的或轟烈炙熱、或率性隨意的所謂愛情,與這個時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以前就懷疑過這世上是否真有愛情這種東西,如今更是覺得這東西是與自己無緣,隻是要讓他如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男人一樣輕賤女人,卻又不為他的道德觀所允許。加上心裏懷抱著那樣遠大的夢想,更是很少會想到結婚這件事,直到現在,他才發覺,結婚這件本於他似乎並無迫切需要的事,此時卻似是迫在眉睫了。這說來倒也不奇怪,畢竟在古代,自己這麽大的年紀,遲遲不婚也是說不過去的,畢竟連唐棣等人也全都成婚了,潘照臨這樣的榜樣,自己卻是學不了的。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箏聲突然高亢,竟似要和這柔軟的歌聲爭鬥一般。這箏聲與楚雲兒等歌女的歌聲,在這金明池上,便如蒼鷹與百鸝,鳴唱爭勝,雖然蒼鷹一時能壓製百鸝,但所謂“柔不可守,剛不可久”,楚雲兒等四女領唱下的柔聲卻始終沒有被打亂章奏。
王方聽了一會,心裏也不禁佩服楚雲兒的確精於音律,不過轉念一想到宮殿裏的幾個人,卻又有點莫名其妙的擔心。王旁不知道宮殿裏有什麽人,她卻是知道的。人之一物,最是奇怪,有時候想什麽來什麽。王方正想此事,就聽箏聲久不能勝之下,兀然而止,不久島中宮殿裏就走出來一個八品服飾的侍衛,對一條大軍船上的人說了幾句什麽,軍船馬上就劃到楚雲兒等人坐的小舟邊上,將她們引去島上。
潘照臨追隨石越已久,朝中親貴,多有相識。遠遠看到那個武官,似有幾分眼熟。這時見石越眼神中露出擔心的神色,當下輕輕在石越耳邊說道:“公子何妨借一葉小舟,登島求見,這是風雅事,無妨。”
石越本來並不想生事,但是楚雲兒也算是他紅粉之中的知交,每有心情鬱悶之意,總是去聽楚雲兒彈琴,
便是他的琴藝,也是楚雲兒所教。這時候眼見她是很可能是得罪什麽親貴,自己豈能不管?
唐甘南最是知情識趣之人,察言觀色,早知道石越想要做什麽,他嘻嘻笑道:“子明,我和潘先生、司馬公子先迴去,商量好事情的細章,你去拜會一下彈箏的高人吧。”以他和潘照臨、司馬夢求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同去島上的。
王旁與其兄長不同,他可說是胸無大誌,便也沒有妒忌之心,因此心中頗親近石越。此時也知道石越必定擔心楚雲兒,便笑道:“正好我想去瞧瞧彈箏之人,便一齊登島如何?”
石越朝他微微點頭,笑道:“如此正好。”
“一廂情願,便是上得島去,人家不一定肯見你們。”說風涼話的人,自然是王方。
眾人也不去理他,當下石越與王旁同一個軍士說了,一個是皇帝寵臣,一個是宰相公子,那些軍士哪敢得罪,自是立即派船過來送他們登島。而唐甘南三人也先行告辭迴去。
石越和王旁、王方到了島上,隻見島上遍種柳樹,此時柳葉新裁,煞是嬌嫩。湖中微風輕輕拂來,柳條迎風輕展,清涼味道,觸息可聞。
金明池是皇家講兵之所,而趙頊在位之時,皇親勳戚倒並不敢胡作非為,似楚雲兒這等,就算是觸忤人意,本也不至於有什麽危險。隻是石越知道楚雲兒外表柔順,內實剛烈高傲,如果言語之中冒犯,她不過是一個歌女,雖然不至於有生命危險,但是皮肉之苦卻也難免,而且歌女地位卑下,縱然受責,也無處申冤。念及此處,這風景再好,他也沒什麽心思去欣賞。
急匆匆走到宮殿之前,見上書三個大字:“淩波殿”,殿門自有門戟排場,外麵站著四個八品武官。石越不由愣住了,因為這些武官的服飾,擺明了都是侍衛。而八品武官看門,隻有兩個可能,一是內裏是皇後公主之類,武官是男子,不便入內,所以看門;二就是裏麵的人,至少是個郡王國公之類。
這些武官職位低微,石越自然不認識。可是王旁卻是認識的,他拉住石越,瞅了他妹子一眼,問道:“是濮國公還是他家的清河郡主?”若非石越在旁邊,還有半句話他幾乎也要說出來了:“怪不得硬拉我到金明池來。”
石越聽他發問,心裏又吃了一驚。原來當今皇帝趙頊之父宋英宗趙曙,本不是仁宗皇帝親生,而是濮王之後,仁宗無子,所以過繼宮中承緒大統。因此濮陽王諸子,雖然當時最大不過一個濮國公,但是論及親貴,則無人能比。
而濮國公趙宗樸,更是非比尋常,他是濮王次子,和英宗最為親善,當年就是他親自去勸說英宗入居慶寧宮的。因此他是當今皇叔,遲早要襲封濮陽郡王,繼承濮王香火的。所以說起來比趙頊的兩個親弟弟還要親一點,畢竟趙頊與趙顥諸弟,雖說友善,但是皇帝之家,始終有一種忌諱,倒是他這個皇叔,可以百無禁忌。而濮國公卻也一向謙退隨和,甚少談政事,他表麵上雖然對石越也是很親熱的,但是卻從不和任何官員深交。
不過若是趙宗樸在此,倒還好說,畢竟濮國公不是囂張無行之輩。可是聽王旁的口氣,如果真是清河郡主趙雲蘿,那隻怕石越也隻能歎氣了。清河郡主是趙頊的堂妹,在所有姐妹輩中排行十一,喚作“十一娘”,本來宋隨唐製,皇太子之女方能封郡主,諸王之女方能封縣主,但是清河以宗樸之愛女,英宗即位後就晉封郡主,實際上卻是當公主看的。這個女孩是所有公主、郡主、縣主中最漂亮的,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內廷中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蜀國公主,直到兩代皇帝,沒有不寵她的,她的身份比起尋常的公主來都要金貴許多。而且因為是個郡主,反倒少了許多拘束,若說她跑到這淩波殿來了,石越一點也不奇怪。本來單單這樣一個清河郡主,倒也罷了,然而對宮廷親貴之事並不陌生的石越,自然知道清河郡主的身邊,永遠也少不了柔嘉縣主趙雲鸞。他實不能不倒吸一口冷氣。
果然,便聽王方笑道:“自然是清河郡主和柔嘉縣主在此,難道似濮國公那樣的人也會來這裏學彈箏嗎?”
石越心中暗暗叫苦。
王旁很同情的看了石越一眼,對王方說道:“不如你和石兄進去,我忽然有點事情。”
王方忍住笑,抿著嘴說道:“此事我卻管不著,我先進去給你們通傳。”說著竟然背著手,大搖大擺的走了進去。那幾個侍衛看了她一眼,竟然不聞不問,石越立時就明白這兩個“主”,和王方必是閨中好友。那麽王方是什麽身份呢?石越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王旁的妻子、寵妾,都不可能和清河郡主交情深到這個地步。
王旁見王方進去了,對石越抱了抱拳,轉身便待溜走。石越忙一把拉住,說道:“既來之,則安之。”
王旁苦笑道:“你豈非害人麽?清河郡主自然是人人都想見,可是十九娘是我們惹得起的嗎?”柔嘉縣主在姐妹中排行十九,是濮王幼子趙宗漢四個女兒中最小的一個,年方十二,宮裏都喚她十九娘。小小年紀,威名遠播,勳貴子弟,無不聞之而色變
。鄴國公趙宗漢是英宗最喜歡的弟弟,因此趙雲鸞小小年紀,便封為縣主。
石越不懷好意的笑道:“剛才那位姑娘肯定會幫你的,你不用怕。”
王旁苦笑不已。濮王二十八子,孫子孫女輩數以十計,十九娘趙雲鸞最為出名之事,就是曾經把幾個堂兄騙得當馬騎,讓幾個堂兄數月不敢出門見人;有一年冬至,還將大才子晏幾道騙到金水河裏洗了個澡,讓晏幾道感冒一個月才好,從此晏幾道聽到“柔嘉縣主”四個字,都忍不住要打個噴嚏,其餘自韓琦、富弼、馮京以下,這些勳貴之子,隻要碰上了柔嘉縣主,難免要上她一個惡當。偏偏她深得趙頊寵愛,連趙宗漢都管不了。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幾次管教,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就在前三個月,趙雲鸞還騙得駙馬都尉王詵把醋當酒喝,一口噴在一幅畫了幾個月的畫卷上,欲哭無淚。
這些事跡石越多少也有所耳聞。他和晏幾道、王詵不同,他是朝廷重臣,身份體麵最是重要,那些勳貴子弟出了醜,大家當成笑話趣聞,以助談資就可以了。但是這種事若出在他石越身上,必定讓他為人所輕視,被人當成弄臣不說,他的政治威信也會在瞬間蕩然無存。因此站在宮門之外,他多少也有點緊張。畢竟石越也不能和十二歲的女孩子計較。
二人各有各的擔心,各想各的心事,沒多久就聽到一陣腳步聲,一個婢女走了出來,施了一禮,道:“二位是石大人和王公子吧?郡主有請。”
石越與王旁忙抱拳說道:“不敢,有勞姑娘帶路。”
這淩波殿不過一離宮,可也是鳳樓龍闕,頗具規模。石越和王旁跟著那個女孩穿過幾道門,九曲八彎,眼前忽然開朗,卻是一個布置得很精致的院子,院中有一個栽滿荷花的水池,池上建了一座水榭。此時已掛上輕紗,裏麵綽約幾個人影。而楚雲兒和另外三位歌女,都抱著琵琶站在水榭邊,見石越過來,楚雲兒俏臉微赫,用目光向石越致意。
石越微微點點頭,方朝著水榭和王旁一道行禮,朗聲說道:“臣石越、王旁見過清河郡主、柔嘉縣主。”實則以他的身份,區區一個郡主,是當不起他的大禮的,隻不過清河、柔嘉的身份不同,所以另當別論罷了。
趙雲蘿和趙雲鸞果然也不敢受這個全禮,在輕紗後還了個半禮,清聲說道:“久聞石大人、王公子之名,果然是人中俊傑。給二位公子看座,上茶。”
二人躬身答道:“不敢。”一麵接過婢女送來的茶,輕輕喝了一口——石越頓時一陣惡
寒,這茶根本不是茶,而是放了茶葉的鹽水,又鹹又苦——在這個時代,因為沒有牙膏,石越每天都是用鹽水漱口,這自然不是尋常人家能享受得起的奢侈,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如不漱口,實在也難受了一點——此時的鹽水,比石越平常漱口用的鹽水,更要苦鹹十倍,他知道已經上了柔嘉的當,卻不敢失態被人嘲笑,皺著眉毛勉強吞下。再看王旁,早就“哇”的一聲,一口水全部吐在地上。
石越見旁邊的人一個個嘴角帶笑,他心中一轉,早有主意,竟裝作什麽也沒有發生,笑道:“多謝縣主賜茶。”
隻聽有個略顯稚嫩的女聲問道:“你怎的隻謝我,不謝我姐姐?”
石越微微一笑,風度翩翩的說道:“清河郡主斷不會賜這種風味獨特的茶水,這自然是柔嘉縣主的匠心了。”
柔嘉笑道:“難怪皇帝哥哥經常誇你。”
石越笑道:“縣主謬讚了。”
趙雲蘿畢竟年長,她知道石越和一般勳貴子弟大不相同,不是可以隨便捉弄的,因對柔嘉說道:“十九娘,不要胡鬧了。石大人久有詞名,想必是精於音律的,今日機緣巧合,還要請石大人不吝賜教。”後半句卻是對石越說的。
“方才彈箏之人,胸中頗有清奇之處,若論音律之妙,此人與這位楚雲兒姑娘,都遠勝在下,石越怎敢班門弄斧。”
“楚雲兒?”趙雲蘿奇道,以她郡主的尊貴身份,方才召楚雲兒等人進來,因知是歌女,竟是連名字都沒有問。
隻見王方在趙雲蘿耳邊輕輕說了幾句,趙雲蘿抿了嘴笑道:“原來如此。原來石大人和這位楚姑娘是故識。我也是見這位楚姑娘精於音律,故此才召來相見,並無他意,石大人不必擔心。”趙雲蘿雖然號稱“解語花”,可畢竟不是老於世故的人,她想什麽便說什麽,倒把石越和楚雲兒的關係說得曖昧了,連王旁都忍不住竊笑,更不用說別人了。那三個歌女用眼睛瞅瞅石越,又瞅瞅楚雲兒,要不是這地方不容放肆,早要笑開了,楚雲兒更是麵紅過耳,低頭直盯著琵琶。
石越臉上微微一紅,顧左右而言他:“請問郡主,可否讓臣下見識一下方才彈箏的高人?”
趙雲蘿見眾人表情,已知道自己失言,她並無意讓石越難堪,便順著石越的話柔聲笑道:“哪裏是什麽高人,不過是我家買的一個奴婢罷了。”
“啊?”石越和王旁一齊吃了一驚。
柔嘉年紀小,沒有許多顧忌
,忍不住走出水榭來,大模大樣的說道:“有何可怪的?阿旺,你也出來,給他們看一下。”
“是。”那個叫阿旺的女子說話甚是生澀。
石越和王旁看著走出來的女子——原來竟是個二十多歲的阿拉伯女奴,站在石越這個現代人的立場來看,也算得上是個美人。加上穿著漢族女子的服裝,更是別有風韻。當時有一些阿拉伯女奴流入中土,倒並不奇怪,畢竟當時開封還有猶太人聚居區——石越專程去看過,那些猶太人漢化得相當嚴重,相信用不了幾十年,根本就和中國人一般無二了。但是一個女奴,能把箏彈到高昂激越,倒似一個久曆殺場的壯士一樣,卻不能不讓人吃驚。他不知道這種女奴是一些商人從小培訓長大的,小時候教她們學會諸般技藝,長大了再高價賣出。因此這個阿旺,甚至還粗通漢語。
石越打量阿旺半晌,見這個女孩雖是奴仆,卻有一種寂寞的氣質,不由在心裏稱奇,問道:“阿旺,你還會說家鄉話嗎?”
“會。”阿旺不料這個公子竟然問這樣的問題,不由暗暗稱奇。她剛才從眾人的語氣中聽到石越的身份不同尋常,但是卻並不知道石越的大名。
“能看懂家鄉的文字嗎?”
“奴婢讀過幾年書。”阿旺低聲答道。
石越點點頭……
三月初四,垂拱殿朝會。
趙頊坐在高高的龍椅上,聽王安石一條一條的讀著《方田均稅法十八條》,這是王安石最終議定的改良版本。石越在班列中心不在焉地聽著。將唐甘南送走後,鍾表行和技術學校很快就要開始運作,再過幾天沈括又將迴到軍器監協助改革,他將一把西晉製造的古琴送給清河郡主,又送了一麵上好的銅鏡給柔嘉,再用一幅衛夫人的真跡,才從濮國公手裏買迴阿旺——用唐甘南的話說,這阿旺堪稱天下最貴的女奴了……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卻見吳充、馮京等人已經開始慷慨,認為方田均稅法“事煩擾民”。王安石、呂惠卿則條條反駁,金碧輝煌的垂拱殿裏,頓時隻聽見大臣們高昂的辯論之聲。不知道為什麽,石越忽然心中生出厭煩之意。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天下熙來熙往,孰不為名為利?這幾年來,他要風得風,要水得水,雖然略有風波,但是卻也算得上是青雲得意:不到三十歲就官居要津,而且也算是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努力。但是似這樣每日忙忙碌碌,在朝堂上勾心鬥角,真的有什麽意義嗎?自己固然是自認為想把中國引入一個正確的方向
——《政治學》
似乎是為了配合唐甘南愉快的心情,忽然,一陣絲弦管樂之聲從湖麵傳來。眾人此時心情都好得不得了,不由靜心來細聽歌詞,卻是從未聽過的調子,歌辭依稀是: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
歌聲也非常儂軟。
石越等人談妥大事,好奇心起,紛紛走出船塢觀望。原來金明池北岸正中,是依水而建的宮殿,從宮殿正中伸出一座橋來,正好搭在湖心的小島上同,這座橋叫做“仙橋”。每年金明池開放,便有歌女一排排站在仙橋上演唱,給湖中表演的水軍和遊人助興,若是遊人從南岸或東、西兩岸遠遠望去,隻見衣袂飄揚,雲發高聳,倒真似仙女下凡一般,讓人不知道身處何境。
此時石越他們所處之地,因為就在宮殿之旁,比起一般遊人,倒要看得清楚一些。幾排數百個歌女,倚欄而立,都穿著彩衣,古代女子盛裝之時,往往雲發高聳,而身上又係有一根彩帶,此時隨風飄舞,的確讓人觀之而心醉神怡。這許多女子,各攜樂器,一起合奏,或同時輕啟朱唇,曼聲歌唱,曲子隨風送至,中間那溫柔婉轉之意,又有道不盡的纏綿。
這裏石越、潘照臨、司馬夢求,都是通曉音律之輩,而唐甘南雖然是不懂音樂之人,在杭州呆久了,卻也很喜歡這種溫柔的曲調,禁不住要隨著章奏而搖動胖胖的身體。
忽然,這靡靡之音中,聞得幾聲鐵箏之音劃過,音調高昂激越,若放在別處去聽,自是另有風味,但是在此時,卻好比是柔情蜜意之中,有野狼悲吼,不僅大煞風景,而且是讓人生厭了。岸邊遊人,此時已忍不住叫罵,便連石越也微皺起眉頭。但那彈箏之人,卻似乎毫不在意,音調越發悲壯慷慨,引得那些歌女手中的樂器,都不時走調。
石越細聽箏聲的來源,卻是從湖心的小島上傳來。
他與潘照臨、司馬夢求對望一眼,隻見對方目光中都有驚訝之意。須知道島上亦有宮殿,雖然金明池對士民開放,那島上也是不許人去的。
司馬夢求輕聲讚歎道:“此曲慷慨激昂,撫琴之人,必是清高不群之輩。”石越和潘照臨聽他稱讚,也點頭同意。不過自古陽春白雪,和者寥寥,那遊湖的百姓,哪裏管得了你清高不群?隻覺得這箏聲說不出來的刺耳難聽,許多人便紛紛叫罵,聲音越來越大。
潘照臨忍不住笑道:
“此人箏雖然彈得好,卻不看場合,未免自討沒趣。”
“那倒未必,金明池本是演戲水軍之所,歌女奏鄭樂,才是不合時宜,而此人不過撥亂反正而已。先生是怪錯人了。”一個清脆的聲音從四人身後傳來。
眾人嚇了一跳,轉身望去,原來是兩個青年公子,一個是王安石次子王旁,一個是石越曾經見過的王方——王昉此時依然女扮男裝,也不知道這兩人是何時來的。
石越等人忙與王旁見禮,卻見王方俏臉微揚,而王旁滿臉尷尬。眾人不免暗暗好笑。此間都是見多識廣之輩,王方一開口就知道她是女子,不過便連著石越在內,因為她與王旁一起出現,卻都以為她是王旁的紅顏知己,隻是石越心裏卻不免暗暗納罕,當日醉仙樓上的相見,他記憶猶新,此時更是奇怪,這女子若是王旁的紅顏知己,找他麻煩做什麽?若她是王雱的紅顏知己,倒還容易理解。隻是這第二次又見到這個女子,卻讓他不期然地想起梓兒來,正是因為這個王方女扮男裝給他的啟發,讓他與梓兒擁有了一個共同的秘密:經不住梓兒的再三懇求,他曾將梓兒女扮男裝帶出家門玩過一次。這自然是瞞著所有人的,隻有侍劍約略知道經過,卻守口如瓶。
當時北宋的風氣其實遠不如後世人所想象的保守,但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孩子,還是難得隨便出門,就算出門,也有馬車丫環的跟著,於汴京種種風物,不過浮光掠影而過。當時汴京雖然也有許多婦女遊玩的場所,但大多都是相熟的婦女成群結伴的去,桑俞楚一家從蜀中遷來,在京師的故友親朋並不多,所以梓兒也沒有什麽女伴,可以一起出去參與當時大多數貴族婦女可以參與的娛會,加上桑充國也是個閉門不愛出的人物,所以比石越還先到汴京的梓兒,其實對於汴京的種種繁盛與風物,所知還遠遠不如石越,每次聽石越提起時,不免充滿了羨慕與向望,但她這樣年紀的女孩子,卻是不適宜由一個青年男子單獨帶出去遊樂的。石越對她的處境,實在是充滿了同情,對於他來說,實在很容易理解這樣一個年紀的女孩子的寂寞與喜愛熱鬧的天性,因此,在醉仙樓見到王方之後,他心裏就生出了另外的念頭。然後大膽的將這個計劃付諸於實施。
他現在都還能清楚的記得那天,他們一齊去了潘樓街看那些珍奇玩物,又去州橋乳酪張家吃了東西,然後遊玩了相國寺,聽了藝人們說書唱曲,才沿著熙熙攘攘的汴河迴桑宅,而同樣清楚記得的,還有臨別時梓兒依依不舍的神情與掛在眼眶中強忍著不肯落下的淚珠,在那一刻,他心裏
充滿了對梓兒的同情與憐惜,讓他忍不住想:如果可以的話,他真想一直能帶著她出來享受這樣正該在青春年華時享受的快樂時光。但他越來越忙,事務越來越多,那個少女的願望也便漸漸被拋在了腦後,直到這一刻,他看到了王方,那一天的愜意時光竟在瞬間全迴到了他的心裏,哪怕對於他而言,也是來到汴京後過得最輕鬆快樂的一天了吧?不再為什麽事煩心,隻是單純陪著一個自己所愛護的女孩子欣賞這個引人入迷的城市中的種種精彩之處,簡單中卻有簡單的快樂。“隻不過,”他略有些自嘲地想:“身在名利場中,竟連這些也無暇迴味了。”
潘照臨因被女人搶白,心裏驚訝一個女子有這種見識,自覺不好意思,因此並不反駁,隻向王旁問道:“王公子,你知道彈箏者是何人麽?”
王旁笑道:“京城之中,並無彈箏的好手。在下也不知是什麽人在此。”
王方見無人理她,頓覺無味,忍不住冷言說道:“若想知道,過去瞧瞧便是,何必在此猜來猜去。”
她一開口,眾人盡皆莞爾,王旁苦笑著努努嘴,說道:“那島上怎生過得去?橋上站滿了歌女,難不成我們幾個大男人從百花叢中擠過去?”
石越心裏也覺得好玩,好不容易忍住笑,正色說道:“若能夠淩波微步,踏水乘風,也不必去擠那百花叢。”
“都說石子明多謀善斷,看來亦不過爾爾。你看那裏,不就有人一葉扁舟,欲飄然登島嗎?”王方冷笑譏道,一麵用手指著湖對岸。
眾人順著她纖纖玉指望去,不由哄然大笑。原來那根本不是什麽扁舟,而是一隻龍舟。龍舟之上,坐著四個雲發高聳、身著素裙,腰纏彩帶的女子,各抱一把琵琶,這依然是表演的一部分,她們可不是想要“飄然登島”的。其中一位,和石越更是交遊甚密,正是碧月軒的楚雲兒姑娘。
這四個女子纖手輕撥珠弦,琵琶之聲,便似珠落玉盤,卻是一曲“玉樓春”的調子,四人一齊曼聲唱道:“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竟是堪堪把那鐵箏之聲給壓了下去。
岸邊的遊客一齊叫好。那橋上的歌女得到支持,一齊重調音弦,齊聲和唱:“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石越與楚雲兒交好,可以說天下皆知,王旁因笑道:“楚姑娘的琵琶,果真是京師絕技,難得又很仰慕石兄,才子
佳人,堪稱佳話,石兄何不為她贖身,收為侍妾,朝夕撫琴為樂,亦是人生一大樂事。”
王方因為剛才出了個不大不小的洋相,微覺羞恥,將臉偏向一邊,裝作聽楚雲兒她們的演唱,此時聽到王旁說石越與楚雲兒關係曖昧,心中不由大起輕蔑之意。她自小就很崇拜她父親王安石,而王安石便是堅持不收侍婢的一個人,更不用說和一個歌女關係曖昧了。
石越聽到王旁勸他收楚雲兒做侍婢,忽地就想起來桑充國和程顥那天在白水潭和自己說的話來。結婚?侍婢?石越苦笑了一下,他有時難免自嘲地想:自己是不是運氣不夠好,來到另外一個時空,也沒有碰見那種讓自己一見傾心的女子,那些在他那個時代所盛行的或轟烈炙熱、或率性隨意的所謂愛情,與這個時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以前就懷疑過這世上是否真有愛情這種東西,如今更是覺得這東西是與自己無緣,隻是要讓他如同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男人一樣輕賤女人,卻又不為他的道德觀所允許。加上心裏懷抱著那樣遠大的夢想,更是很少會想到結婚這件事,直到現在,他才發覺,結婚這件本於他似乎並無迫切需要的事,此時卻似是迫在眉睫了。這說來倒也不奇怪,畢竟在古代,自己這麽大的年紀,遲遲不婚也是說不過去的,畢竟連唐棣等人也全都成婚了,潘照臨這樣的榜樣,自己卻是學不了的。
正在胡思亂想之際,箏聲突然高亢,竟似要和這柔軟的歌聲爭鬥一般。這箏聲與楚雲兒等歌女的歌聲,在這金明池上,便如蒼鷹與百鸝,鳴唱爭勝,雖然蒼鷹一時能壓製百鸝,但所謂“柔不可守,剛不可久”,楚雲兒等四女領唱下的柔聲卻始終沒有被打亂章奏。
王方聽了一會,心裏也不禁佩服楚雲兒的確精於音律,不過轉念一想到宮殿裏的幾個人,卻又有點莫名其妙的擔心。王旁不知道宮殿裏有什麽人,她卻是知道的。人之一物,最是奇怪,有時候想什麽來什麽。王方正想此事,就聽箏聲久不能勝之下,兀然而止,不久島中宮殿裏就走出來一個八品服飾的侍衛,對一條大軍船上的人說了幾句什麽,軍船馬上就劃到楚雲兒等人坐的小舟邊上,將她們引去島上。
潘照臨追隨石越已久,朝中親貴,多有相識。遠遠看到那個武官,似有幾分眼熟。這時見石越眼神中露出擔心的神色,當下輕輕在石越耳邊說道:“公子何妨借一葉小舟,登島求見,這是風雅事,無妨。”
石越本來並不想生事,但是楚雲兒也算是他紅粉之中的知交,每有心情鬱悶之意,總是去聽楚雲兒彈琴,
便是他的琴藝,也是楚雲兒所教。這時候眼見她是很可能是得罪什麽親貴,自己豈能不管?
唐甘南最是知情識趣之人,察言觀色,早知道石越想要做什麽,他嘻嘻笑道:“子明,我和潘先生、司馬公子先迴去,商量好事情的細章,你去拜會一下彈箏的高人吧。”以他和潘照臨、司馬夢求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同去島上的。
王旁與其兄長不同,他可說是胸無大誌,便也沒有妒忌之心,因此心中頗親近石越。此時也知道石越必定擔心楚雲兒,便笑道:“正好我想去瞧瞧彈箏之人,便一齊登島如何?”
石越朝他微微點頭,笑道:“如此正好。”
“一廂情願,便是上得島去,人家不一定肯見你們。”說風涼話的人,自然是王方。
眾人也不去理他,當下石越與王旁同一個軍士說了,一個是皇帝寵臣,一個是宰相公子,那些軍士哪敢得罪,自是立即派船過來送他們登島。而唐甘南三人也先行告辭迴去。
石越和王旁、王方到了島上,隻見島上遍種柳樹,此時柳葉新裁,煞是嬌嫩。湖中微風輕輕拂來,柳條迎風輕展,清涼味道,觸息可聞。
金明池是皇家講兵之所,而趙頊在位之時,皇親勳戚倒並不敢胡作非為,似楚雲兒這等,就算是觸忤人意,本也不至於有什麽危險。隻是石越知道楚雲兒外表柔順,內實剛烈高傲,如果言語之中冒犯,她不過是一個歌女,雖然不至於有生命危險,但是皮肉之苦卻也難免,而且歌女地位卑下,縱然受責,也無處申冤。念及此處,這風景再好,他也沒什麽心思去欣賞。
急匆匆走到宮殿之前,見上書三個大字:“淩波殿”,殿門自有門戟排場,外麵站著四個八品武官。石越不由愣住了,因為這些武官的服飾,擺明了都是侍衛。而八品武官看門,隻有兩個可能,一是內裏是皇後公主之類,武官是男子,不便入內,所以看門;二就是裏麵的人,至少是個郡王國公之類。
這些武官職位低微,石越自然不認識。可是王旁卻是認識的,他拉住石越,瞅了他妹子一眼,問道:“是濮國公還是他家的清河郡主?”若非石越在旁邊,還有半句話他幾乎也要說出來了:“怪不得硬拉我到金明池來。”
石越聽他發問,心裏又吃了一驚。原來當今皇帝趙頊之父宋英宗趙曙,本不是仁宗皇帝親生,而是濮王之後,仁宗無子,所以過繼宮中承緒大統。因此濮陽王諸子,雖然當時最大不過一個濮國公,但是論及親貴,則無人能比。
而濮國公趙宗樸,更是非比尋常,他是濮王次子,和英宗最為親善,當年就是他親自去勸說英宗入居慶寧宮的。因此他是當今皇叔,遲早要襲封濮陽郡王,繼承濮王香火的。所以說起來比趙頊的兩個親弟弟還要親一點,畢竟趙頊與趙顥諸弟,雖說友善,但是皇帝之家,始終有一種忌諱,倒是他這個皇叔,可以百無禁忌。而濮國公卻也一向謙退隨和,甚少談政事,他表麵上雖然對石越也是很親熱的,但是卻從不和任何官員深交。
不過若是趙宗樸在此,倒還好說,畢竟濮國公不是囂張無行之輩。可是聽王旁的口氣,如果真是清河郡主趙雲蘿,那隻怕石越也隻能歎氣了。清河郡主是趙頊的堂妹,在所有姐妹輩中排行十一,喚作“十一娘”,本來宋隨唐製,皇太子之女方能封郡主,諸王之女方能封縣主,但是清河以宗樸之愛女,英宗即位後就晉封郡主,實際上卻是當公主看的。這個女孩是所有公主、郡主、縣主中最漂亮的,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內廷中太皇太後、皇太後、皇後、蜀國公主,直到兩代皇帝,沒有不寵她的,她的身份比起尋常的公主來都要金貴許多。而且因為是個郡主,反倒少了許多拘束,若說她跑到這淩波殿來了,石越一點也不奇怪。本來單單這樣一個清河郡主,倒也罷了,然而對宮廷親貴之事並不陌生的石越,自然知道清河郡主的身邊,永遠也少不了柔嘉縣主趙雲鸞。他實不能不倒吸一口冷氣。
果然,便聽王方笑道:“自然是清河郡主和柔嘉縣主在此,難道似濮國公那樣的人也會來這裏學彈箏嗎?”
石越心中暗暗叫苦。
王旁很同情的看了石越一眼,對王方說道:“不如你和石兄進去,我忽然有點事情。”
王方忍住笑,抿著嘴說道:“此事我卻管不著,我先進去給你們通傳。”說著竟然背著手,大搖大擺的走了進去。那幾個侍衛看了她一眼,竟然不聞不問,石越立時就明白這兩個“主”,和王方必是閨中好友。那麽王方是什麽身份呢?石越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王旁的妻子、寵妾,都不可能和清河郡主交情深到這個地步。
王旁見王方進去了,對石越抱了抱拳,轉身便待溜走。石越忙一把拉住,說道:“既來之,則安之。”
王旁苦笑道:“你豈非害人麽?清河郡主自然是人人都想見,可是十九娘是我們惹得起的嗎?”柔嘉縣主在姐妹中排行十九,是濮王幼子趙宗漢四個女兒中最小的一個,年方十二,宮裏都喚她十九娘。小小年紀,威名遠播,勳貴子弟,無不聞之而色變
。鄴國公趙宗漢是英宗最喜歡的弟弟,因此趙雲鸞小小年紀,便封為縣主。
石越不懷好意的笑道:“剛才那位姑娘肯定會幫你的,你不用怕。”
王旁苦笑不已。濮王二十八子,孫子孫女輩數以十計,十九娘趙雲鸞最為出名之事,就是曾經把幾個堂兄騙得當馬騎,讓幾個堂兄數月不敢出門見人;有一年冬至,還將大才子晏幾道騙到金水河裏洗了個澡,讓晏幾道感冒一個月才好,從此晏幾道聽到“柔嘉縣主”四個字,都忍不住要打個噴嚏,其餘自韓琦、富弼、馮京以下,這些勳貴之子,隻要碰上了柔嘉縣主,難免要上她一個惡當。偏偏她深得趙頊寵愛,連趙宗漢都管不了。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幾次管教,最後也是不了了之。就在前三個月,趙雲鸞還騙得駙馬都尉王詵把醋當酒喝,一口噴在一幅畫了幾個月的畫卷上,欲哭無淚。
這些事跡石越多少也有所耳聞。他和晏幾道、王詵不同,他是朝廷重臣,身份體麵最是重要,那些勳貴子弟出了醜,大家當成笑話趣聞,以助談資就可以了。但是這種事若出在他石越身上,必定讓他為人所輕視,被人當成弄臣不說,他的政治威信也會在瞬間蕩然無存。因此站在宮門之外,他多少也有點緊張。畢竟石越也不能和十二歲的女孩子計較。
二人各有各的擔心,各想各的心事,沒多久就聽到一陣腳步聲,一個婢女走了出來,施了一禮,道:“二位是石大人和王公子吧?郡主有請。”
石越與王旁忙抱拳說道:“不敢,有勞姑娘帶路。”
這淩波殿不過一離宮,可也是鳳樓龍闕,頗具規模。石越和王旁跟著那個女孩穿過幾道門,九曲八彎,眼前忽然開朗,卻是一個布置得很精致的院子,院中有一個栽滿荷花的水池,池上建了一座水榭。此時已掛上輕紗,裏麵綽約幾個人影。而楚雲兒和另外三位歌女,都抱著琵琶站在水榭邊,見石越過來,楚雲兒俏臉微赫,用目光向石越致意。
石越微微點點頭,方朝著水榭和王旁一道行禮,朗聲說道:“臣石越、王旁見過清河郡主、柔嘉縣主。”實則以他的身份,區區一個郡主,是當不起他的大禮的,隻不過清河、柔嘉的身份不同,所以另當別論罷了。
趙雲蘿和趙雲鸞果然也不敢受這個全禮,在輕紗後還了個半禮,清聲說道:“久聞石大人、王公子之名,果然是人中俊傑。給二位公子看座,上茶。”
二人躬身答道:“不敢。”一麵接過婢女送來的茶,輕輕喝了一口——石越頓時一陣惡
寒,這茶根本不是茶,而是放了茶葉的鹽水,又鹹又苦——在這個時代,因為沒有牙膏,石越每天都是用鹽水漱口,這自然不是尋常人家能享受得起的奢侈,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如不漱口,實在也難受了一點——此時的鹽水,比石越平常漱口用的鹽水,更要苦鹹十倍,他知道已經上了柔嘉的當,卻不敢失態被人嘲笑,皺著眉毛勉強吞下。再看王旁,早就“哇”的一聲,一口水全部吐在地上。
石越見旁邊的人一個個嘴角帶笑,他心中一轉,早有主意,竟裝作什麽也沒有發生,笑道:“多謝縣主賜茶。”
隻聽有個略顯稚嫩的女聲問道:“你怎的隻謝我,不謝我姐姐?”
石越微微一笑,風度翩翩的說道:“清河郡主斷不會賜這種風味獨特的茶水,這自然是柔嘉縣主的匠心了。”
柔嘉笑道:“難怪皇帝哥哥經常誇你。”
石越笑道:“縣主謬讚了。”
趙雲蘿畢竟年長,她知道石越和一般勳貴子弟大不相同,不是可以隨便捉弄的,因對柔嘉說道:“十九娘,不要胡鬧了。石大人久有詞名,想必是精於音律的,今日機緣巧合,還要請石大人不吝賜教。”後半句卻是對石越說的。
“方才彈箏之人,胸中頗有清奇之處,若論音律之妙,此人與這位楚雲兒姑娘,都遠勝在下,石越怎敢班門弄斧。”
“楚雲兒?”趙雲蘿奇道,以她郡主的尊貴身份,方才召楚雲兒等人進來,因知是歌女,竟是連名字都沒有問。
隻見王方在趙雲蘿耳邊輕輕說了幾句,趙雲蘿抿了嘴笑道:“原來如此。原來石大人和這位楚姑娘是故識。我也是見這位楚姑娘精於音律,故此才召來相見,並無他意,石大人不必擔心。”趙雲蘿雖然號稱“解語花”,可畢竟不是老於世故的人,她想什麽便說什麽,倒把石越和楚雲兒的關係說得曖昧了,連王旁都忍不住竊笑,更不用說別人了。那三個歌女用眼睛瞅瞅石越,又瞅瞅楚雲兒,要不是這地方不容放肆,早要笑開了,楚雲兒更是麵紅過耳,低頭直盯著琵琶。
石越臉上微微一紅,顧左右而言他:“請問郡主,可否讓臣下見識一下方才彈箏的高人?”
趙雲蘿見眾人表情,已知道自己失言,她並無意讓石越難堪,便順著石越的話柔聲笑道:“哪裏是什麽高人,不過是我家買的一個奴婢罷了。”
“啊?”石越和王旁一齊吃了一驚。
柔嘉年紀小,沒有許多顧忌
,忍不住走出水榭來,大模大樣的說道:“有何可怪的?阿旺,你也出來,給他們看一下。”
“是。”那個叫阿旺的女子說話甚是生澀。
石越和王旁看著走出來的女子——原來竟是個二十多歲的阿拉伯女奴,站在石越這個現代人的立場來看,也算得上是個美人。加上穿著漢族女子的服裝,更是別有風韻。當時有一些阿拉伯女奴流入中土,倒並不奇怪,畢竟當時開封還有猶太人聚居區——石越專程去看過,那些猶太人漢化得相當嚴重,相信用不了幾十年,根本就和中國人一般無二了。但是一個女奴,能把箏彈到高昂激越,倒似一個久曆殺場的壯士一樣,卻不能不讓人吃驚。他不知道這種女奴是一些商人從小培訓長大的,小時候教她們學會諸般技藝,長大了再高價賣出。因此這個阿旺,甚至還粗通漢語。
石越打量阿旺半晌,見這個女孩雖是奴仆,卻有一種寂寞的氣質,不由在心裏稱奇,問道:“阿旺,你還會說家鄉話嗎?”
“會。”阿旺不料這個公子竟然問這樣的問題,不由暗暗稱奇。她剛才從眾人的語氣中聽到石越的身份不同尋常,但是卻並不知道石越的大名。
“能看懂家鄉的文字嗎?”
“奴婢讀過幾年書。”阿旺低聲答道。
石越點點頭……
三月初四,垂拱殿朝會。
趙頊坐在高高的龍椅上,聽王安石一條一條的讀著《方田均稅法十八條》,這是王安石最終議定的改良版本。石越在班列中心不在焉地聽著。將唐甘南送走後,鍾表行和技術學校很快就要開始運作,再過幾天沈括又將迴到軍器監協助改革,他將一把西晉製造的古琴送給清河郡主,又送了一麵上好的銅鏡給柔嘉,再用一幅衛夫人的真跡,才從濮國公手裏買迴阿旺——用唐甘南的話說,這阿旺堪稱天下最貴的女奴了……正在胡思亂想之際,卻見吳充、馮京等人已經開始慷慨,認為方田均稅法“事煩擾民”。王安石、呂惠卿則條條反駁,金碧輝煌的垂拱殿裏,頓時隻聽見大臣們高昂的辯論之聲。不知道為什麽,石越忽然心中生出厭煩之意。
“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天下熙來熙往,孰不為名為利?這幾年來,他要風得風,要水得水,雖然略有風波,但是卻也算得上是青雲得意:不到三十歲就官居要津,而且也算是為了一個偉大的理想而努力。但是似這樣每日忙忙碌碌,在朝堂上勾心鬥角,真的有什麽意義嗎?自己固然是自認為想把中國引入一個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