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聽說了。”
“有何話說?”
“在案發之前,兒臣對此事並不知情。案發後有二弟審理,也不曾擅自過問。”
跪姿端正,聲音沉穩,並無半點慌亂心虛。
景明帝固然偏疼永王,對太子到底仍有慈父之心,知道他的性情。被永王激起的怒氣消了幾分,他緩了緩,道:“秦驍刺殺朝廷官員,罪行無可抵賴,隻是此舉委實無法無天,據秦驍親口招認,他是受了你的指使,可有此事?”
太子仍舊跪在地上,抬眸看了看景明帝,又看向永王。
永王頗有禮數地跟太子拱手,歉然道:“臣弟隻是奉命查案,還請大哥勿怪。”
“是嗎。”太子伸手,徑直從袖中取出梁靖尋來的書信口供等物,向景明帝道:“兒臣這裏也有些東西,想請父皇過目。都是確鑿可信之物,父皇可派人查問對證。”
太監朱權應命接了轉呈禦案,永王眉心微跳,不知太子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景明帝也頗疑惑,將那東西接了挨個瞧過,眉目便冷了下來。
兩個都是親生兒子,永王那邊有秦驍做人證,也搜集了些秦驍跟太子往來的證據。而太子這邊……雙方各執一詞,這事兒就怪了。
老皇帝畢竟還沒昏聵,沉吟半晌,卻是不發一語,揮手叫兩人都退出去。
永王不知就裏,恐是太子耍花招,下意識道:“父皇,那案子……”
景明帝擺手打斷,“朕自有道理。”
永王微愕,雖識趣地閉了嘴,臉上那一閃而過的不甘卻沒能逃過老皇帝的眼睛。
反觀太子,卻是氣定神閑,不急不躁。
兄弟倆退出去,景明帝翻著那摞書信口供,半晌才收起來,嘆了口氣。繼而,又扣著禦案微微一笑。
太子這反應出乎他所料,迴頭想來,卻又合情合理。
東宮之主,將來畢竟要承襲天下,須耳聰目敏,不可被人蒙蔽,更不能任人左右玩弄。秦驍的案子雖未有定論,東宮聽到風聲卻也不奇怪,明麵上波瀾不驚,暗地裏卻搜羅了這東西,周全齊備,又沒打草驚蛇,可見是能沉得住氣。
真相如何暫且不論,單就這心性,太子終究是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然而目下的情形,世家盤根錯節,皇權力不能敵,太子卻是個倔性子,非得跟世家對著幹。這性子若不改了,迴頭朝堂上未必能安生,屆時爭鬥動盪,恐怕又會是十餘年前那樣的事。
景明帝疲憊地揉著眉心,想起那位故去已久的太師,平白生出種無力之感。
九五之尊、坐擁天下,一念便能定人生死,卻也有些事力不能及。
人爭不過天,太子的鋒芒,終究是未能斂盡。
……
有兩邊的物證在手,要查問對證,並非難事。
景明帝自有信得過的幹將,憑著兩邊供出的事查證,不出半月便有了定論。而後秦驍問罪,景明帝為顧全顏麵,不曾張揚他背後的主使,卻將一道禁足令下到了永王府——
秦驍刺殺未遂,此事本就可大可小,但有意栽贓陷害,就不能是幾句斥責能平息的。
整整兩個月的禁足令,命永王安分留在府裏讀書,不許參議政事,對外則須稱病,免得臣子揣測,徒生是非。
旨意傳下去,峰迴路轉,徹底打得永王措手不及。
過後被召入宮,被景明帝狠狠斥責一頓後,他才算明白原委,卻是為時已晚。
費心策劃的刺殺栽贓都打了水漂,謝鴻還好端端活著,玉嬛沒能落到他手裏,太子更是安然無恙。到頭來,卻是他碰了一鼻子灰,撞得鼻青臉腫,簡直晦氣!
永王恨得砸了兩套官窯瓷器,才算恢復了往常的溫和模樣。
不過此事雖挫敗,卻不能就此罷休。
景明帝上了年紀,越發前怕狼後怕虎,也更容易感情用事。他有小魏貴妃吹著枕邊風,往後的路還長,就隻是那太師遺孤……
永王想到玉嬛,有些頭疼。
韓太師雖是蓋棺定論的罪人,但他在景明帝心中的分量,永王卻已借著小魏貴妃的柔情探問,摸得九成清。深藏十餘年的愧疚,像是藏在身體裏的瘤,年歲越久便越深,且這種事難於啟齒又耿耿於懷,若他能幫著悄悄尋迴故人遺孤,無異於戳中景明帝心底裏最脆弱的地方。
貼心而聰慧的兒子,比起太子那時常令景明帝頭疼的行徑,哪個更討歡心,一目了然。
且若能藉此拉攏懷王叔,四方夾擊下,太子縱有天大的本事,怕也難挽頹勢。
永王思來想去,覺得還是該嚐試一次。
硬的不行就來軟的,畢竟是個嬌滴滴的姑娘,法子多著呢。
第32章 第32章
魏州城裏, 玉嬛這些天暫且在幫謝鴻整理書樓。
謝鴻自幼愛讀書, 這些年下來,雖說大半俸祿都花在了銘文碑文上, 也積攢了不少新書, 都藏在書樓裏。先前事情忙, 也沒顧得上這兒,如今暫時鬆口氣,將書樓整個翻看一遍,竟有不少受潮。
正好秋高氣爽, 一家三口便帶了僕婦隨從們, 忙著將書搬出來曝曬。
甬道被打掃幹淨,鋪了一道道木板,上頭整整齊齊擺著受潮的書卷,玉嬛蹲在旁邊挨個翻開,聽見孫姑說有寄給她的信時, 頗為意外——哥哥謝懷遠修的家書都是寄給謝鴻, 淮南那邊也是, 若說會給她寄信的, 就隻好朋友季文鴛,可兩人昨日才見過麵,哪需書信往來?
</br>
“有何話說?”
“在案發之前,兒臣對此事並不知情。案發後有二弟審理,也不曾擅自過問。”
跪姿端正,聲音沉穩,並無半點慌亂心虛。
景明帝固然偏疼永王,對太子到底仍有慈父之心,知道他的性情。被永王激起的怒氣消了幾分,他緩了緩,道:“秦驍刺殺朝廷官員,罪行無可抵賴,隻是此舉委實無法無天,據秦驍親口招認,他是受了你的指使,可有此事?”
太子仍舊跪在地上,抬眸看了看景明帝,又看向永王。
永王頗有禮數地跟太子拱手,歉然道:“臣弟隻是奉命查案,還請大哥勿怪。”
“是嗎。”太子伸手,徑直從袖中取出梁靖尋來的書信口供等物,向景明帝道:“兒臣這裏也有些東西,想請父皇過目。都是確鑿可信之物,父皇可派人查問對證。”
太監朱權應命接了轉呈禦案,永王眉心微跳,不知太子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景明帝也頗疑惑,將那東西接了挨個瞧過,眉目便冷了下來。
兩個都是親生兒子,永王那邊有秦驍做人證,也搜集了些秦驍跟太子往來的證據。而太子這邊……雙方各執一詞,這事兒就怪了。
老皇帝畢竟還沒昏聵,沉吟半晌,卻是不發一語,揮手叫兩人都退出去。
永王不知就裏,恐是太子耍花招,下意識道:“父皇,那案子……”
景明帝擺手打斷,“朕自有道理。”
永王微愕,雖識趣地閉了嘴,臉上那一閃而過的不甘卻沒能逃過老皇帝的眼睛。
反觀太子,卻是氣定神閑,不急不躁。
兄弟倆退出去,景明帝翻著那摞書信口供,半晌才收起來,嘆了口氣。繼而,又扣著禦案微微一笑。
太子這反應出乎他所料,迴頭想來,卻又合情合理。
東宮之主,將來畢竟要承襲天下,須耳聰目敏,不可被人蒙蔽,更不能任人左右玩弄。秦驍的案子雖未有定論,東宮聽到風聲卻也不奇怪,明麵上波瀾不驚,暗地裏卻搜羅了這東西,周全齊備,又沒打草驚蛇,可見是能沉得住氣。
真相如何暫且不論,單就這心性,太子終究是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然而目下的情形,世家盤根錯節,皇權力不能敵,太子卻是個倔性子,非得跟世家對著幹。這性子若不改了,迴頭朝堂上未必能安生,屆時爭鬥動盪,恐怕又會是十餘年前那樣的事。
景明帝疲憊地揉著眉心,想起那位故去已久的太師,平白生出種無力之感。
九五之尊、坐擁天下,一念便能定人生死,卻也有些事力不能及。
人爭不過天,太子的鋒芒,終究是未能斂盡。
……
有兩邊的物證在手,要查問對證,並非難事。
景明帝自有信得過的幹將,憑著兩邊供出的事查證,不出半月便有了定論。而後秦驍問罪,景明帝為顧全顏麵,不曾張揚他背後的主使,卻將一道禁足令下到了永王府——
秦驍刺殺未遂,此事本就可大可小,但有意栽贓陷害,就不能是幾句斥責能平息的。
整整兩個月的禁足令,命永王安分留在府裏讀書,不許參議政事,對外則須稱病,免得臣子揣測,徒生是非。
旨意傳下去,峰迴路轉,徹底打得永王措手不及。
過後被召入宮,被景明帝狠狠斥責一頓後,他才算明白原委,卻是為時已晚。
費心策劃的刺殺栽贓都打了水漂,謝鴻還好端端活著,玉嬛沒能落到他手裏,太子更是安然無恙。到頭來,卻是他碰了一鼻子灰,撞得鼻青臉腫,簡直晦氣!
永王恨得砸了兩套官窯瓷器,才算恢復了往常的溫和模樣。
不過此事雖挫敗,卻不能就此罷休。
景明帝上了年紀,越發前怕狼後怕虎,也更容易感情用事。他有小魏貴妃吹著枕邊風,往後的路還長,就隻是那太師遺孤……
永王想到玉嬛,有些頭疼。
韓太師雖是蓋棺定論的罪人,但他在景明帝心中的分量,永王卻已借著小魏貴妃的柔情探問,摸得九成清。深藏十餘年的愧疚,像是藏在身體裏的瘤,年歲越久便越深,且這種事難於啟齒又耿耿於懷,若他能幫著悄悄尋迴故人遺孤,無異於戳中景明帝心底裏最脆弱的地方。
貼心而聰慧的兒子,比起太子那時常令景明帝頭疼的行徑,哪個更討歡心,一目了然。
且若能藉此拉攏懷王叔,四方夾擊下,太子縱有天大的本事,怕也難挽頹勢。
永王思來想去,覺得還是該嚐試一次。
硬的不行就來軟的,畢竟是個嬌滴滴的姑娘,法子多著呢。
第32章 第32章
魏州城裏, 玉嬛這些天暫且在幫謝鴻整理書樓。
謝鴻自幼愛讀書, 這些年下來,雖說大半俸祿都花在了銘文碑文上, 也積攢了不少新書, 都藏在書樓裏。先前事情忙, 也沒顧得上這兒,如今暫時鬆口氣,將書樓整個翻看一遍,竟有不少受潮。
正好秋高氣爽, 一家三口便帶了僕婦隨從們, 忙著將書搬出來曝曬。
甬道被打掃幹淨,鋪了一道道木板,上頭整整齊齊擺著受潮的書卷,玉嬛蹲在旁邊挨個翻開,聽見孫姑說有寄給她的信時, 頗為意外——哥哥謝懷遠修的家書都是寄給謝鴻, 淮南那邊也是, 若說會給她寄信的, 就隻好朋友季文鴛,可兩人昨日才見過麵,哪需書信往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