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朕就知道,這小子會硬抗到底。”
兩儀殿,李世民得意地笑著,早猜出了房遺愛的舉動,“那些找上門的書生,少不了吃閉門羹了……”
“陛下了事如實,房縣伯閉門謝客,他家門前都快成集市了。”
看李世民的語氣,似乎還有點頗為欣賞,“哈哈,房遺愛擺明了,要搞臭鶴翁和崔氏的名聲,要他們遺臭萬年呐。”
“這小子近來在做什麽?他跟工部告了假,不會一直在家窩著吧。”李世民問。
李君羨早有準備,拱手匯報:“臣正準備啟稟此事,房縣伯最近在搞個叫‘炕’的東西,整個房莊子都在修……據說,能冬季禦寒之物。”
“哦?”
李世民放下手中朱筆,顯然是此來了興致,抬起頭看著李君羨。
李君羨拱手彎腰,連忙詳細匯報,“此物名曰‘火炕’,是房縣伯近日弄出來,用磚石修成,與灶台聯通,不過尚未投入使用,不知其效果怎樣。”
“這小子!總能給朕驚喜啊,哈哈……”
李世民越聽越興奮,他還是很相信房遺愛的,一刻也坐不住了,立即起身,道:“走,去看看。”
……
房家莊。
房府門外。
幾個書生一邊吃著棗糕,自當不會幹坐著,所談論的話題,當然還圍繞著幾首殘詩,已是於此先關的後續影響。
“近來長安又有新風聲,說是中秋夜之事,跟崔家無太大關係,乃是崔慎個人所為。”
有書生說著長安最新動向。
不過,他的話音剛落,便有人表示嗤之以鼻,道:“難不成,崔慎不是崔家人了?他一舉一動也代表崔家,還與崔家並無關係!合著,好話賴話都讓他家說了。”
“此言不錯,這誰說得清,這是真話還是假話!這次他崔家休想脫離幹係,黃泥掉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了。”
因為這件事,造成了這麽大的遺憾。
讀書人對崔家怨言不少,自然看不得他們洗白了。誰能知道,這是不是棄車保帥之舉,崔慎被推出來做擋箭牌。
所以根本不買他的帳。
還有人嚐試說著,“不過,經此一事,崔慎在崔家的地位,怕是邊緣化了。”
但,人們根本不想討論這個話題,“管他是否邊緣化。在下如今隻想知道,房二郎何時補全這些詩。”
“在下昨日在城裏,聽到一條關於房二的消息。”
有一書生忽然說,眾人眼前為之一亮,立馬打起精神,紛紛豎直了耳朵,還催促著他,“快!說來聽聽!”
“之前不有人懷疑,說:房二年紀輕輕,閱曆尚淺,寫不出那般悲歡離合的詩句……”
書生言及此處停頓一下,抬頭掃視一眼,在場書生紛紛點頭,表示知曉這件事,也正在認真聽。
他接著往下講:“昨個有消息傳出來,房二是因上元夜,憶起年少時老家的堂兄弟,觸景生情,故才做出這首詩來。”
“原來如此!”
“我就說嘛,憑房二郎之才學,他怎會去抄詩呢,完全是無稽之談。”
支持房遺愛的人,腰杆變得更硬了,說氣話了擲地有聲。
這則消息,對崔家、鶴翁等人而言,又是致命一擊,徹底堵死了所有非議,摘除了房遺愛的嫌疑。
“是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就算鶴翁他兩鬢如霜,能作出‘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樣的詩句。”
“你難道不知,這句詩乃房二郎所作。”
對於方才的問題,立馬有人迴答道,隨後眾人相視一笑,眾人自然明白他說得什麽,不過開玩笑而言。
笑聲落下,眾人臉色冷下來,“當時究竟是何人,傳出來消息,說房二郎閱力尚欠,做不成這等詩作來?”
方才反複提及崔慎的書生,眼角一陣跳動,額頭滲出汗來,一副緊張的樣子。
當時,消息是崔家放出來,他也有參與其中,倘若被查出這件事,可就徹底坐實了,崔家和鶴翁勾結,意欲竊取房遺愛詩作。
到那時,拿崔慎做擋箭牌也沒用……
他又怎能不緊張呢?
房遺愛寫《水調歌頭》的“原因”,自然是房家人放出來的,除了房家自己人之外,沒人知道此事。
房遺直手握輿論大殺器,當然不是吃素的,豈能不為自己兄弟正名。
房遺愛唯一被人詬病的,就是他閱力不足,寫不出“明月幾時有”這樣的詩作,他自然信任自己兄弟的,都不用房遺愛商量,悄悄將消息放出去,坐實了鶴翁竊詩之舉,
……
在府外聽完書生議論,李世民才往房府內走去。
他帶著淡淡笑容,這個“原因”他也頭次聽說,倒也解答了心中疑竇,一切都可以說通了。
李二也算房府常客了,門房也知曉他的身份,如何敢去欄呀,他就大搖大擺地進去。
一進後院,便聽到一個爽朗的笑聲,“小子幹得不錯,當真給咱將門漲誌氣,給酸文人一點顏色看看!鶴翁老不羞的丟死人了,哈哈……”
“知節也在這兒?”
李世民眉頭一挑,自然聽得出是誰的聲音,是程咬金拿貨沒錯了。
老程看人完全看心情,才不會管房遺愛老爹,乃文官之首的事實,在他心裏固執的認為,房遺愛是將門中人。
畢竟他入仕第一個職務,便是武職。
李世民剛好進去,便聽房遺愛開口了,他立馬停下腳步。
隻聽房遺愛問道:“程伯伯你來找小侄,究竟所為何事啊,在喝下去,小侄可就要醉了,什麽都答應不了了。”
“老夫高興,來找你喝酒不成嗎?”
房遺愛一笑而過,他誰了解程咬金的,“成是成!程伯伯無事不登三寶殿,不是無利起早之人呀。”
“你要再不說,小侄可放開喝了。”
“哈哈,還是你小子了解老夫。”
程咬金嘿嘿一笑,也沒有不好意思的,直截了當地說:“近來聽說,你們莊上盤了個炕,能夠在冬天禦寒,老夫就想著,能不能讓程家百姓,來學一下。”
“害!小侄還等什麽事呢。當然沒問題了,您派多少人來都行。”這是好事,房遺愛哪裏不會拒絕,自然滿口答應下來。
兩儀殿,李世民得意地笑著,早猜出了房遺愛的舉動,“那些找上門的書生,少不了吃閉門羹了……”
“陛下了事如實,房縣伯閉門謝客,他家門前都快成集市了。”
看李世民的語氣,似乎還有點頗為欣賞,“哈哈,房遺愛擺明了,要搞臭鶴翁和崔氏的名聲,要他們遺臭萬年呐。”
“這小子近來在做什麽?他跟工部告了假,不會一直在家窩著吧。”李世民問。
李君羨早有準備,拱手匯報:“臣正準備啟稟此事,房縣伯最近在搞個叫‘炕’的東西,整個房莊子都在修……據說,能冬季禦寒之物。”
“哦?”
李世民放下手中朱筆,顯然是此來了興致,抬起頭看著李君羨。
李君羨拱手彎腰,連忙詳細匯報,“此物名曰‘火炕’,是房縣伯近日弄出來,用磚石修成,與灶台聯通,不過尚未投入使用,不知其效果怎樣。”
“這小子!總能給朕驚喜啊,哈哈……”
李世民越聽越興奮,他還是很相信房遺愛的,一刻也坐不住了,立即起身,道:“走,去看看。”
……
房家莊。
房府門外。
幾個書生一邊吃著棗糕,自當不會幹坐著,所談論的話題,當然還圍繞著幾首殘詩,已是於此先關的後續影響。
“近來長安又有新風聲,說是中秋夜之事,跟崔家無太大關係,乃是崔慎個人所為。”
有書生說著長安最新動向。
不過,他的話音剛落,便有人表示嗤之以鼻,道:“難不成,崔慎不是崔家人了?他一舉一動也代表崔家,還與崔家並無關係!合著,好話賴話都讓他家說了。”
“此言不錯,這誰說得清,這是真話還是假話!這次他崔家休想脫離幹係,黃泥掉褲襠裏,不是屎也是屎了。”
因為這件事,造成了這麽大的遺憾。
讀書人對崔家怨言不少,自然看不得他們洗白了。誰能知道,這是不是棄車保帥之舉,崔慎被推出來做擋箭牌。
所以根本不買他的帳。
還有人嚐試說著,“不過,經此一事,崔慎在崔家的地位,怕是邊緣化了。”
但,人們根本不想討論這個話題,“管他是否邊緣化。在下如今隻想知道,房二郎何時補全這些詩。”
“在下昨日在城裏,聽到一條關於房二的消息。”
有一書生忽然說,眾人眼前為之一亮,立馬打起精神,紛紛豎直了耳朵,還催促著他,“快!說來聽聽!”
“之前不有人懷疑,說:房二年紀輕輕,閱曆尚淺,寫不出那般悲歡離合的詩句……”
書生言及此處停頓一下,抬頭掃視一眼,在場書生紛紛點頭,表示知曉這件事,也正在認真聽。
他接著往下講:“昨個有消息傳出來,房二是因上元夜,憶起年少時老家的堂兄弟,觸景生情,故才做出這首詩來。”
“原來如此!”
“我就說嘛,憑房二郎之才學,他怎會去抄詩呢,完全是無稽之談。”
支持房遺愛的人,腰杆變得更硬了,說氣話了擲地有聲。
這則消息,對崔家、鶴翁等人而言,又是致命一擊,徹底堵死了所有非議,摘除了房遺愛的嫌疑。
“是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就算鶴翁他兩鬢如霜,能作出‘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樣的詩句。”
“你難道不知,這句詩乃房二郎所作。”
對於方才的問題,立馬有人迴答道,隨後眾人相視一笑,眾人自然明白他說得什麽,不過開玩笑而言。
笑聲落下,眾人臉色冷下來,“當時究竟是何人,傳出來消息,說房二郎閱力尚欠,做不成這等詩作來?”
方才反複提及崔慎的書生,眼角一陣跳動,額頭滲出汗來,一副緊張的樣子。
當時,消息是崔家放出來,他也有參與其中,倘若被查出這件事,可就徹底坐實了,崔家和鶴翁勾結,意欲竊取房遺愛詩作。
到那時,拿崔慎做擋箭牌也沒用……
他又怎能不緊張呢?
房遺愛寫《水調歌頭》的“原因”,自然是房家人放出來的,除了房家自己人之外,沒人知道此事。
房遺直手握輿論大殺器,當然不是吃素的,豈能不為自己兄弟正名。
房遺愛唯一被人詬病的,就是他閱力不足,寫不出“明月幾時有”這樣的詩作,他自然信任自己兄弟的,都不用房遺愛商量,悄悄將消息放出去,坐實了鶴翁竊詩之舉,
……
在府外聽完書生議論,李世民才往房府內走去。
他帶著淡淡笑容,這個“原因”他也頭次聽說,倒也解答了心中疑竇,一切都可以說通了。
李二也算房府常客了,門房也知曉他的身份,如何敢去欄呀,他就大搖大擺地進去。
一進後院,便聽到一個爽朗的笑聲,“小子幹得不錯,當真給咱將門漲誌氣,給酸文人一點顏色看看!鶴翁老不羞的丟死人了,哈哈……”
“知節也在這兒?”
李世民眉頭一挑,自然聽得出是誰的聲音,是程咬金拿貨沒錯了。
老程看人完全看心情,才不會管房遺愛老爹,乃文官之首的事實,在他心裏固執的認為,房遺愛是將門中人。
畢竟他入仕第一個職務,便是武職。
李世民剛好進去,便聽房遺愛開口了,他立馬停下腳步。
隻聽房遺愛問道:“程伯伯你來找小侄,究竟所為何事啊,在喝下去,小侄可就要醉了,什麽都答應不了了。”
“老夫高興,來找你喝酒不成嗎?”
房遺愛一笑而過,他誰了解程咬金的,“成是成!程伯伯無事不登三寶殿,不是無利起早之人呀。”
“你要再不說,小侄可放開喝了。”
“哈哈,還是你小子了解老夫。”
程咬金嘿嘿一笑,也沒有不好意思的,直截了當地說:“近來聽說,你們莊上盤了個炕,能夠在冬天禦寒,老夫就想著,能不能讓程家百姓,來學一下。”
“害!小侄還等什麽事呢。當然沒問題了,您派多少人來都行。”這是好事,房遺愛哪裏不會拒絕,自然滿口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