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不錯,老夫就知道沒看出你。”
對於房遺愛,程咬金沒啥好客氣的,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稱讚一句,又端起了酒杯,不由房遺愛分說,和他碰了下,“來,喝酒!”
房遺愛硬著頭皮幹下這杯,心裏開始尋思著怎麽逃酒,他可不敢和老程拚酒,否則明早起來得頭痛死。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
李世民也不再聽牆根了,爽朗地笑起來,一邊打趣著程咬金,一邊走進屋子,“知節你消息倒靈通,朕也今日才知這禦寒之物,你便跑來求教了。”
程咬金、房遺愛連忙起身,作揖正準備行禮。
“不必多禮。”
李世民隨意擺擺手,阻止二人著繁文禮節,很理所當然地入座。房遺愛親自跑下去,給他擺上碗筷。
程咬金則嘿嘿一笑,頗為自得地說:“臣莊上的農戶,有在房家莊幫工的,所以消息靈通一些。”
“臣尋思著,莊上要修這火炕,怎麽也得先知會一聲。”
說著,給李二倒了一杯酒,李君羨剛要上前,看樣子打算來試毒的,卻讓李二用眼神製止了。
他一邊端起酒杯,一邊說:“知節你何時這麽講究起來了?”
李二還是了解老程的,沒理也要爭出三分理來,何時會跟人提前打招唿了。
程咬金臉皮厚得很,對於李世明的挖苦,不予狡辯,反而認為理所當然一[筆趣閣.biqugetv.xyz]般,理直氣壯地迴答,“這不是房小子弄得嘛,咱總不能欺負小輩不是。”
仰頭一飲而盡,唿出一口熱氣,李二看了老程一眼,無奈搖頭苦笑起來。
他夾著吃了兩口菜,眼前一亮說:“宮中也是從房府學的,怎麽你這兒的菜,感覺味道更好呢?”
“或許是,陛下心境不一樣了。”房遺愛說。
李世民聞言一笑,沒有再說什麽,聊起此行的正事來,表情變得認真起來,“那‘火炕’當真能禦寒?”
“能!”
房遺愛很肯定地迴答。
李世民露出笑容,既然房遺愛這麽肯定,他也不再懷疑,反倒好奇起來,忍不住地問:“可有修好?朕能否一觀。”
“就在臥房,請陛下隨臣移步。”
臥房內。
火炕占了半間屋子,上麵摸得泥還是濕的,炕頭連著的灶台,此時還在燒著火,炕上真冒著肉眼可見的熱氣,足矣見上麵的溫度,泥中摻著麥秸之物,不必擔心會出現開裂。
“這火炕可易製造?”
看見眼前這一幕,李世民一臉喜色,迫不及待問道。
“如陛下所見,火炕完全以土石砌成,取材十分方便,溫度由柴火煙霧中熱量提供,往日燒火做飯燒柴,便可將火炕燒暖,不必額外浪費柴火。”
聽著房遺愛的講述,李世民眼中越來越亮,宛如看到一個稀世之寶。
話音落下,李世民對此讚不絕口,“奇思妙想,當真是奇思妙想呐!你小子一直給朕驚喜,此乃造福天下之物。”
程咬金一旁看著,高興的同時又有點羨慕,看陛下的語氣、態度,完全把房遺愛當子侄看待!
“恭喜陛下,有了這火炕,今冬不知少凍死很多人!天佑我大唐啊!哈哈哈……”
古代,每年冬天都會有百姓凍死,且這個數目不在少數,對人口十分看重朝廷來說,一直是心頭大患。
“臣不敢居功。”
房遺愛拱手客氣一番,見李世民欣喜的樣子,他不禁心中一動,“陛下,臣還有兩個發明,用於禦寒的東西……”
“呃……”
李世民、程咬金齊齊一愣,二人用看怪物的目光,盯著房遺愛。最後,還是喜悅戰勝了驚訝,李世民不禁催促道:“快快道來!”
“其中一件,臣之前已經畫出來了,打算今年在府上安裝。巧兒你去書房,把那張圖紙拿過來,把鉛筆紙張也拿來。”
房遺愛說著,囑咐巧兒去取圖紙,他繼續說道:“其實說到供熱方麵,並非木柴,石炭含的熱量更高,儲備也比木柴多。”
“可燒石炭有煙毒,不適合在家中用,人們才會選木炭。”程咬金提出質疑。
一氧化碳中毒嘛,房遺愛自然知道,他輕輕一笑說:“可木炭十分昂貴,普通人家燒不起呀!其實煙毒解決很簡單,隻要人不去接觸,便不必擔心中毒了。”
“比如說,能灶台修在屋外麵,便可放心使用了。”
李世民也一臉不解,表示想不通,問:“但,如此一來,如何還給人供暖。”
此時,巧兒取來一張圖紙,便是暖氣片的樣式圖。
房遺愛伸手接過來,攤開圖紙,說:“就比如這個,我管它叫‘暖氣’,用這些銅管通往屋內,在管中加滿水,一端和灶台上鍋相連,鍋裏水燒熱之後,通過水將熱量傳出。”
李世民、程咬金二人,大眼對小眼地看著圖紙,總感覺腦子不夠用了,覺得房遺愛說得有道理,但還是表示疑問:“這……真的有用?”
“莊上正在打造暖氣,不日便可見分曉。”
房遺愛這般說,二人也不在糾結,沒多久就能見結果。
緊接著,李世民眉頭又皺起來,提出質疑,“可此物費用怕是頗高,並非尋常人家裝得起的。”
“所以,臣還設計一種,比較廉價的。”
說著,房遺愛動手畫起來,“此物名叫煤爐,石炭投於其中燃燒,煙順著煙囪排出去,便可解決煙毒問題。”
“煤爐隻需爐子和煙囪,相對來說便宜得多,而且能製成蜂窩煤,有利於燃燒,煤粉也不會浪費。”
見房遺愛的一個個發明,想起初見火炕時的興奮,李世民兩個感覺自己,像是沒見過世麵的鄉巴佬。
一時間有點看傻眼了,真可謂是奇思妙想!
“咳咳!”
程咬金輕咳一聲,掩飾尷尬,隨後變著法地誇道:“好!房小子當真大才,一連發明三個東西!”
李世民鬥誌昂揚地,“立即下詔,將圖紙下發全國,令各地官府,助百姓在冬日前修起火炕,以抵禦冬日之嚴寒,務必保證冬季不凍死一人。”
對於房遺愛,程咬金沒啥好客氣的,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稱讚一句,又端起了酒杯,不由房遺愛分說,和他碰了下,“來,喝酒!”
房遺愛硬著頭皮幹下這杯,心裏開始尋思著怎麽逃酒,他可不敢和老程拚酒,否則明早起來得頭痛死。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
李世民也不再聽牆根了,爽朗地笑起來,一邊打趣著程咬金,一邊走進屋子,“知節你消息倒靈通,朕也今日才知這禦寒之物,你便跑來求教了。”
程咬金、房遺愛連忙起身,作揖正準備行禮。
“不必多禮。”
李世民隨意擺擺手,阻止二人著繁文禮節,很理所當然地入座。房遺愛親自跑下去,給他擺上碗筷。
程咬金則嘿嘿一笑,頗為自得地說:“臣莊上的農戶,有在房家莊幫工的,所以消息靈通一些。”
“臣尋思著,莊上要修這火炕,怎麽也得先知會一聲。”
說著,給李二倒了一杯酒,李君羨剛要上前,看樣子打算來試毒的,卻讓李二用眼神製止了。
他一邊端起酒杯,一邊說:“知節你何時這麽講究起來了?”
李二還是了解老程的,沒理也要爭出三分理來,何時會跟人提前打招唿了。
程咬金臉皮厚得很,對於李世明的挖苦,不予狡辯,反而認為理所當然一[筆趣閣.biqugetv.xyz]般,理直氣壯地迴答,“這不是房小子弄得嘛,咱總不能欺負小輩不是。”
仰頭一飲而盡,唿出一口熱氣,李二看了老程一眼,無奈搖頭苦笑起來。
他夾著吃了兩口菜,眼前一亮說:“宮中也是從房府學的,怎麽你這兒的菜,感覺味道更好呢?”
“或許是,陛下心境不一樣了。”房遺愛說。
李世民聞言一笑,沒有再說什麽,聊起此行的正事來,表情變得認真起來,“那‘火炕’當真能禦寒?”
“能!”
房遺愛很肯定地迴答。
李世民露出笑容,既然房遺愛這麽肯定,他也不再懷疑,反倒好奇起來,忍不住地問:“可有修好?朕能否一觀。”
“就在臥房,請陛下隨臣移步。”
臥房內。
火炕占了半間屋子,上麵摸得泥還是濕的,炕頭連著的灶台,此時還在燒著火,炕上真冒著肉眼可見的熱氣,足矣見上麵的溫度,泥中摻著麥秸之物,不必擔心會出現開裂。
“這火炕可易製造?”
看見眼前這一幕,李世民一臉喜色,迫不及待問道。
“如陛下所見,火炕完全以土石砌成,取材十分方便,溫度由柴火煙霧中熱量提供,往日燒火做飯燒柴,便可將火炕燒暖,不必額外浪費柴火。”
聽著房遺愛的講述,李世民眼中越來越亮,宛如看到一個稀世之寶。
話音落下,李世民對此讚不絕口,“奇思妙想,當真是奇思妙想呐!你小子一直給朕驚喜,此乃造福天下之物。”
程咬金一旁看著,高興的同時又有點羨慕,看陛下的語氣、態度,完全把房遺愛當子侄看待!
“恭喜陛下,有了這火炕,今冬不知少凍死很多人!天佑我大唐啊!哈哈哈……”
古代,每年冬天都會有百姓凍死,且這個數目不在少數,對人口十分看重朝廷來說,一直是心頭大患。
“臣不敢居功。”
房遺愛拱手客氣一番,見李世民欣喜的樣子,他不禁心中一動,“陛下,臣還有兩個發明,用於禦寒的東西……”
“呃……”
李世民、程咬金齊齊一愣,二人用看怪物的目光,盯著房遺愛。最後,還是喜悅戰勝了驚訝,李世民不禁催促道:“快快道來!”
“其中一件,臣之前已經畫出來了,打算今年在府上安裝。巧兒你去書房,把那張圖紙拿過來,把鉛筆紙張也拿來。”
房遺愛說著,囑咐巧兒去取圖紙,他繼續說道:“其實說到供熱方麵,並非木柴,石炭含的熱量更高,儲備也比木柴多。”
“可燒石炭有煙毒,不適合在家中用,人們才會選木炭。”程咬金提出質疑。
一氧化碳中毒嘛,房遺愛自然知道,他輕輕一笑說:“可木炭十分昂貴,普通人家燒不起呀!其實煙毒解決很簡單,隻要人不去接觸,便不必擔心中毒了。”
“比如說,能灶台修在屋外麵,便可放心使用了。”
李世民也一臉不解,表示想不通,問:“但,如此一來,如何還給人供暖。”
此時,巧兒取來一張圖紙,便是暖氣片的樣式圖。
房遺愛伸手接過來,攤開圖紙,說:“就比如這個,我管它叫‘暖氣’,用這些銅管通往屋內,在管中加滿水,一端和灶台上鍋相連,鍋裏水燒熱之後,通過水將熱量傳出。”
李世民、程咬金二人,大眼對小眼地看著圖紙,總感覺腦子不夠用了,覺得房遺愛說得有道理,但還是表示疑問:“這……真的有用?”
“莊上正在打造暖氣,不日便可見分曉。”
房遺愛這般說,二人也不在糾結,沒多久就能見結果。
緊接著,李世民眉頭又皺起來,提出質疑,“可此物費用怕是頗高,並非尋常人家裝得起的。”
“所以,臣還設計一種,比較廉價的。”
說著,房遺愛動手畫起來,“此物名叫煤爐,石炭投於其中燃燒,煙順著煙囪排出去,便可解決煙毒問題。”
“煤爐隻需爐子和煙囪,相對來說便宜得多,而且能製成蜂窩煤,有利於燃燒,煤粉也不會浪費。”
見房遺愛的一個個發明,想起初見火炕時的興奮,李世民兩個感覺自己,像是沒見過世麵的鄉巴佬。
一時間有點看傻眼了,真可謂是奇思妙想!
“咳咳!”
程咬金輕咳一聲,掩飾尷尬,隨後變著法地誇道:“好!房小子當真大才,一連發明三個東西!”
李世民鬥誌昂揚地,“立即下詔,將圖紙下發全國,令各地官府,助百姓在冬日前修起火炕,以抵禦冬日之嚴寒,務必保證冬季不凍死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