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迴 因連坐智聰落難
滴血驗親引發的案中案 作者:帶你走陽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國朝天子嘉靖帝不理朝事專心煉丹,在奸佞持政、役稅暴斂、匪吏橫行、外憂內患的日子裏,再逢災荒之年,非病即餓而亡,死者過半。國朝文史大家鍾化民○1在《賑豫紀略》中載有河南一對夫婦,雲:“郭家村劉一鯤既貧且病,屬(囑)其妻曰:與其相守偕(皆)亡,莫若自圖生計。劉氏泣曰:夫者,婦之天,死則俱死耳,安忍棄乎?”
無獨有偶,丙午嘉靖24年山東鬧饑荒,蔡州食人肉者以為慣,慘不忍睹。孩童之肉為上等,女人為次之,男人再次之。食人肉之法者眾:或把人置入大甕○2裏,外麵用火煨烤之;或把人懸在鐵架上,下麵用火熏烤之;或縛其手腳沸燙之帚而刷其苦皮,再割剝肌肉烹炒之;或把活人裝在大布袋裏鍋煮之;或把人砍成若幹份醃而烹之;或隻截取男之兩股、女之兩乳烹之。蔡州如此酷毒殘法難以盡述,多有“想肉”之稱,意在美味無窮,使人想念而流連忘返。更有甚者,鄉民數百湧至蔡州城門外請求入城避難,縣宰拒之。師爺柬曰:“十日口糧怎可拒之?”遂開城門納之。縣城被困八月餘,守軍食民者萬餘人。有農家十數口被烹食,僅婆媳二人幸存之。挨過半年,婆媳二人偶遇蔡州守將,便跪而下拜。守將詫之,喝道:“爾等拜我則甚?”老嫗○3答曰:“吾之父夫兒孫皆安葬於汝腹之墓,如今寒食臨近,婆媳臨墓而拜可乎?”守將滿麵羞慚,疾忙離開。至於“河南災侵異常,父子相食,寢食靡寧”和“中州食人炊骨”的慘劇則更是屢見不鮮勿需贅言。大唐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中已用國有“九破○4”、 “八苦○5”、 “五去○6”等論,描繪過當時的緊迫局勢;其實,現今國朝內憂外患的處境,較前朝相比真正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卻說大明天子嘉靖帝的寵臣禮部尚書嚴嵩取代翟鑾擢任當朝首輔之後,起先對恩師夏言還是畢恭畢敬。一次嚴嵩準備家宴,親自去請仍為尚書的夏言。夏言不屑一顧,找了個借口推而辭之。嚴嵩卻不氣不惱,極為謙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聲朗讀自己帶去的請柬;席間,還對著夏言的空位遙邀敬酒,使夏言極為感動。 嘉靖帝篤通道教,癡迷煉丹,不理朝政。一次他使人製作了五頂香葉冠,賜給幾位寵臣。夏言一向反對迷信,不肯接受,而嚴嵩卻舉冠膜拜,還鄭重地罩上輕紗。天子對嚴嵩的忠心大加讚賞,但對夏言卻很不滿意。嚴嵩適機一改往日的謙卑,勾結嘉靖帝寵幸的一個煉丹的道士,在天子麵前無中生有地說了夏言很多不是。嘉靖帝一怒之下罷黜了夏言的吏部尚書官職。後來內閣中隻剩下嚴嵩一人,皇帝也覺察到嚴嵩專權。於是再度起用夏言,而且位在嚴嵩之上。夏言複位後把嚴嵩撇在一邊,事無巨細都自作張。嚴嵩表麵上不動聲色,暗地裏卻收買皇帝身邊的太監,讓他不時地在皇帝麵前揭夏言的短處,同時也不露痕跡地表麵說些嚴嵩的好話。
終於,嚴嵩逮住了一個機會。多年以來,大明北方韃靼部首領俺答汗親帥3萬騎兵進犯西北河套地區,不斷擾亂北方邊關。丁未嘉靖26年,兵部侍郎兼總督三邊軍務曾銑上疏力主收複河套,得到皇帝讚賞。但皇上後來又覺得沒有把握,猶豫不決。夏言對皇上的反複無常不知如何應對,幹脆奏表天子自裁,把包袱甩給了皇帝,使嘉靖帝很生氣。而嚴嵩則摸透了皇帝的心思,極力宣揚河套不可收複,並乘機攻擊夏言專權誤國。皇帝大為振怒,免去了夏言的所有職務。
嚴嵩趁虛而入,散布流言說夏言致仕離朝時心懷不滿,曾口吐怨言,又造謠說夏言收了曾銑的賄賂,兩人狼狽為奸。說得有根有據似的,由不得天子不信,夏言、曾銑、張經、楊繼盛等棟梁之臣相繼被害。從此嚴嵩穩坐首輔之座達15年之久,再也沒有人能和他分庭抗禮。嚴氏當權媚上饞下,竊權奪利,誅殺異己。嵩善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之類而受到皇帝的寵幸;又善專權賣官鬻爵○7,培植同黨,殘害忠良,致使四方官員爭相行賄。尤其侵吞軍晌,戰備鬆弛,致使東南倭禍和北方邊患十分嚴重,而賦役日增,災害頻繁,天怒人怨如前所述,不必備細開列。
莫談國事,卻與國事關聯。夏言因議收複河套事,於戊申嘉靖27年,被棄市處死。青州府三尹周通判得知此事,遂與二尹隋同知商議道:“當朝首輔嚴嵩與尚書夏言一向不睦,今言已被處死棄市,誅殺九族。知府馬瑞科的夫人夏玉乃夏言私生之女,此事須著人稟報首輔嚴大人才好。”
“是啊,隻有搬倒馬首府我等才有出頭之日。”隋二尹道:“隻是嚴府戒備森嚴,不得麵稟;若要托人轉達,一旦消息泄漏,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麽!”
“下官卻有個計較。”周三尹道:“山東總督張政乃下官的堂表親,何不稟報於他再作道理?”
隋二尹心裏盤算,此事非同小可,自己不用出頭,又能暫獲升遷之利,何樂而不為?遂道:“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不能錯過,周大人明日走遭濟南如何?”
三尹道:“闔府賑災放糧,馬大人拘管得緊,下官委實脫不開身子。”
二尹道:“大人府裏就沒有一個熟識總督張大人的?”
“不是大人的提醒,下官倒是忘記了。”三尹道:“不行教管家走遭就是了。”
夏言出事,夏玉悲痛欲絕。“夫人節哀順變吧。爹爹已然離去,我已著人密把爹爹安葬在江西饒州府東郊。”知府馬瑞科勸說道:“夫人寬心。現在當務之急是收拾些細軟出去避避風頭,隻等風聲過後再迴轉來不遲。還有一件要格外小心,不管什麽人盤問,千萬不可承認自己是爹爹夏言的嫡女,權當不認識他老人家罷了。”
“嗯,隻好如此了。”夏玉問:“何時動身?”
馬瑞科道:“明日寅時便行。”
大尹哪裏敢怠慢,即刻去府衙吩咐公事。包括隋同知、周通判在內的青州府推官、按察司經曆、上林苑監副、欽天監副、五官正、兵馬指揮、留守司經曆、都司經曆、斷事、百戶、典仗正等正七品以上屬吏數十人多已聚齊,點卯已畢。這些府官把州縣地方分東西南北劃域包保,各司其責督辦抗災自救事。知府馬瑞科訓導道:“爾等不拘何職,目下最緊迫之事,惟主導州、縣地方賑災放糧事;最緊要之旨,惟青州災民不得因災荒之年而病死、餓死;最重要之責,惟嚴查、肅糾不法商宦囤糧集貨,哄抬物價!爾等切不可依仗我青州國庫錢糧充盈而鋪張浪費,更不得乘賑災放糧之機中飽私囊!本府不日將巡曆各州、縣地方明察暗訪,旦有鼠蛀禍國殃民者必將嚴懲不貸,絕不姑息養奸!”
事有湊巧。這當口,有一掌理刑名的東方氏推官,名亮、字曦陽,蘇州府昆山縣人氏。亮因為父祝壽事耽擱,馬大人暴怒,不問青紅皂白,喝道:“好大個膽子啊,真是“打鐵烤糊褲子——不看火候!”大尹喝令左右:杖刑八十,罷黜七品推官降至六品經曆之職;罰月俸七石五鬥降至六石六鬥,並加罰三個月的俸祿!即刻申報朝廷備案。
看官聽說,國朝吏治,七品以上官階的升降,均由朝廷吏部審批,天子禦筆親授。馬瑞科在非常之時必有非常之舉。原因有三:一則老嶽丈夏言乃一代忠良,由於奸佞嚴嵩讒言,因議收複河套事,先罷首輔,再黜尚書,最後被棄市行刑而冤死。二則國朝天子煉丹,不理朝政;奏表國事不拘大小,均由嚴嵩代禦筆親授;邊擾內患,又逢大災之年,國民死者不計其數。三則青州乃國朝少有的一塊淨土,國庫充盈,百姓富足,馬瑞科擢任首府功不可沒;然而,自己抱負未展,卻因嚴嵩陷害忠良案受到誅連,性命朝不保夕,已經到了流竄逃命的地步。大尹的怒氣一發不可止,又逢賑災放糧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緊要關頭,東方亮不能審時度勢而在家裏“孝父慶生”,這顯然不合時宜,加之亮每每自比諸葛孔明之德才,實則為庇蔭納捐、德才全無之輩。
按下東方亮被杖責、降級、罰俸和府官賑災放糧不提。且說青州知府馬瑞科遣散家人之後,攜夫人夏玉四下裏投親靠友過活,終不得安生。上保定下蘇州,走西口過蜀道;無論路邊店裏宅舍,還是田間地頭曠野,目睹因疾病、災荒而病死、餓死的不計其數。馬瑞科看在眼裏悲上心頭,一路施舍下來,囊中羞澀;加之遍地張貼通緝昭示,馬瑞科、夏玉夫婦均在“肅清逆黨”之列,株連蔓引,坐誅者兩萬餘人。他每喬裝打扮逃往眉山地方,又一次躲避過緝捕使臣的抓捕,歇宿在僻靜的馬路橋客棧。馬瑞科對夏玉道:“夫人聽說,我等無頭蒼蠅似的東躲西藏終不是長久之計,不言牽連親戚朋友,不語盤纏所剩無幾,單說你我二人精疲力盡、心焦神燥之窘境難以擺脫。與其這等苟延殘喘地活著,莫不如尋個祠廟安頓下來歇息有何不美?”
“阪依佛祖,剃度為僧尼,如此甚好!”夏玉心酸墜淚,道:“聞聽靈岩寺位在高橋近左,出報國寺西南十裏。此寺殿宇重疊,山水掩映,丹岩凝翠,素有‘靈岩疊翠’之盛名,為峨眉十大景致之最 。我等何不去那裏歸隱過活?”
“夫人此言謬矣!你我塵緣未了,何談阪依佛門?”瑞科道:“況且那靈岩寺乃國朝極具鼎盛的廟宇之一,因慕‘秀甲天下’之名,官宦商賈、文人騷客常居於此,豈是我等久居之地!”
夏玉問:“老爺將計安出?”
“走遭千佛庵。”瑞科道:“那千佛庵坐落在峨眉山天池峰下,乃國朝楚山禪師興建,曆經二十年,佛供八百尊,易名‘千佛禪院’。此庵雄踞駱駝嶺平坦之所,多洪椿樹,因喚‘洪椿坪’,人皆化以為寺名。此地山高路險,人煙稀少,多是得道高僧修煉之所。我等於萬劫之中隱姓埋名,在此禮拜供養求諸所願,待到罷黜奸相重振朝綱之日,爹爹平冤昭雪之時,伺機複出如何?”
夏玉憂而轉喜,道:“任憑老爺主張罷了。”
馬瑞科攜夫人夏玉離開馬路橋客棧,步行三裏來到了報國寺。此寺原名會宗堂,由道人明光法師建於伏虎寺右,取儒、釋、道“三教”會宗之意。夏玉道:“老爺,恁繁華的廟宇,咱每進裏頭歇息片刻如何?”
“不可。”瑞科道:“這會宗堂是出入峨眉山的門戶,往來人等多而雜,不意教什麽人窺覦了我等的行蹤可不是耍子的!”夏玉無可奈何,又支撐著走了二裏多地來到了伏虎寺。那伏虎寺乃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晉代,當時教藥師殿,因山形如臥虎,遂將寺定名為“伏虎寺”,南宋紹興年間改建,寺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嫋嫋,磬聲頻傳。真個是“朝迎旭日,晚送落霞”的好去處!夏玉饑渴難耐跛路而行,哪裏還有心瀏覽景致?瑞科鼓氣道:“夫人,再忍耐一霎霎吧,前頭不遠就是解脫庵,也就二裏來地兒,咱每到那裏午齋如何?”
夏玉強咬著牙,點頭應允。到解脫庵已是午牌日中時分,二人飽齋一頓,並拜見了吾明主持。說話間,瑞科問:“請教尊師:此寺分明是教‘解脫庵’,民間相傳為何又教‘雷音寺’?”
“阿彌陀佛!”吾明主持迴話道:“解脫庵又教觀音堂。國朝嘉靖丁亥六年,由無瑕禪師在月牙泉附近始建,冠名為解脫庵。民間取佛音的說法,“聲如雷震”之意,故有雷音寺之名。”
“原來如此……”
馬瑞科和夏玉不敢耽擱,還不足一袋煙的功夫,午齋已畢,告別了吾明主持急著趕路。翻山涉水經華嚴寺、純陽殿、慧燈寺、廣福寺過了牛心石才到清音閣。閣下有雙飛亭,左右各有橋,如鳥翼飛淩,故名雙飛橋;亭下黑白二水匯流之處有一巨石,高丈許,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銀濤噴雪,水聲如雷。瑞科和夏玉扶肩搭背行至此處。夏玉問道:“老爺,玉兒實在動不得了,咱每何不在亭子裏歇歇腳?”
“夫人聽說,前邊西行去洪椿坪的道路多是懸崖絕壁,需攀援棧道而行,見在已然到了日落酉牌時分去不得,莫不如就在清音閣歇宿罷了。”瑞科饒有興致,道:“此閣以晉人左思‘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詩句而得其名,乃大唐僖宗年間慧通禪師修建,佛堂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供奉於此。唐高僧繼業三藏,從印度研經歸來,入住在大峨寺後的唿應庵中,夜聽清音,已成了他多年的癖好,每每必至,往返六十餘裏,風雨無阻。咱每夫妻二人顛沛流離逃命至此,理當拜佛保佑、夜聽清音,明早再行如何?”
夏玉大喜,道:“老爺說的是!”
一夜無話。第二日拂曉,梳洗罷,特供早齋已畢,瑞科囑咐夏玉道:“夫人,乘此月黑頭天氣,我等即刻便行。”
夏玉問道:“伸手不見五指,怎能攀援棧道?”
瑞科道:“夫人聽說,那黑龍江棧道距此兩裏之遙,行至那裏已然大亮矣!”
馬瑞科和夏玉行至黑龍江棧道一泉峽天穀,已到黎明寅牌時分,它兼有峽穀雄秀幽曲之美,與泉水清涼純淨之妙。雖說景致特別宜人,但總歸是落難之人既無情無緒又膽戰心驚罷了。說話的,恁幽靜的所在,對於逃遁之人視而不見、無心遊覽則在情理之中;若說膽戰心驚卻是為何?看官有所不知,待在下慢慢道來。原來,那黑龍江源頭出自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經洪椿坪,至清音閣,會白龍江流入峨眉河,水深丈許。瑞科和夏玉夫婦沿江西行上山,兩岸怪石異坎,南則懸崖陡峭,北則絕壁崢嶸,沿途瀑布轟鳴,山鳥吟唱,野花點染,縈迴紆折,頗有“曲徑通幽”之妙。然雖如此,景妙路難行,誰不記得大唐玄宗初年,詩仙李太白過蜀入京長安時所作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怎見得?有詩《五律.棧道行》一首單道黑龍江一線天棧道之險境。詩雲:
江水波濤湧,岸邊絕壁懸;
石崖開棧道,雲霧繞腳邊;
翹首天一線,低頭無底淵;
神仙但愁過,大尹卻登攀。
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這是通往洪椿坪絕無僅有的一條懸崖間的棧道,是用木樁楔入岩石且有腐斷的一條梯子狀的路徑,人等往返其間兩股戰栗自不必說,每每樁斷人跌墜落江中非死即亡。這等險境哪有不膽戰心驚之理?夏玉臉色慘白,心跳如鼓似瑟,道:“老爺,奴婢好怕。。。。。。”
“有我在,玉兒休怕!”瑞科安慰道:“過了這黑龍江一線天棧道不遠轄兒就是洪椿坪,到那裏安頓下來便可高枕無憂了!”
夏玉疑惑,問:“如此險境怎個過法?”
瑞科道:“扔掉所有的物什,隻留下在清音閣預備下的一斧一釺和兩塊木板五根木樁足矣!”夏玉嘴上答應卻從瑞科拋下的炊具、行李和衣物中還是悄沒聲地留下了兩塊饃一壺水和絕無僅有的細軟。瑞科應允,道聲:“隨我來!”
馬瑞科背著木板和樹樁,一手提斧一手拎釺穿行於前;夏玉把饃和細軟用包袱裹了斜跨在肩背,一手提壺一手伏在瑞科的肩上緊隨其後。“玉兒且住,待俺把損壞的棧道修複好了再行不遲。”瑞科接過玉兒手裏的水壺掛在了腳下的木樁上。吩咐玉兒道:“休看腳底,紮穩木樁,胸貼岩壁,兩手緊緊扣住這塊凸出的岩石休動。”
“嗯!”玉兒道:“老爺也莫急,小心行事。”馬瑞科蹲下身子,一手伏著絕壁一手握釺,先把原來腐爛的木樁摳出,把自己負來的樁子用斧頭砍剁成原樁粗細,楔入岩洞之中,把木板搭在兩隻樁子上,再一手伏壁一手攬腰抱住玉兒轉身向西放下,兩人方可前行三尺餘。如是反複攀行十餘丈,自負木樁已然用完,馬瑞科隻好拔樁前行。時遇岩坑淺些就用釺子搗深;時遇木樁細些就用斧子加點楔;時遇兩樁過遠木板搭不上邊,就非得在中間重新鑿洞不可而費時費力是不必說了。棧道行至百餘丈,玉兒又累又怕實在動不得,瑞科幹脆以縛樁繩做背人帶子,背負玉兒繼續攀行兩個時辰行程千餘丈才到一平坦之所,夫妻二人再也無力支撐雙雙倒伏在地頭暈眼花昏厥了過去。
看官聽說,若在危險境地人便有了十足的精氣神,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若到了安全之所人便有所懈怠,加之體力透支過度,精氣神便一發不見了。瑞科和夏玉兩人過得黑龍江一線天棧道,這多是精氣神的厲害。但凡過得此棧道,強壯男人十之八九過不得,何況一弱女子?乘轎之人原本不得過何況再背負一人?棧道完好時人亦過不去何況還須自修棧道?這些疑問多是世人難解之迷。
馬瑞科和夏玉也不知昏迷了多久,瑞科首先醒轉來,解開背帶喚醒了玉兒,兩人對視良久,放聲大哭。瑞科為玉兒拭淚道:“佛主保佑,我等死裏逃生,見在已然安全無虞了。”
玉兒有些放心不下,問:“天已擦黑,不知離洪椿坪還有幾裏行程?”
“多說二裏路。”瑞科吩咐道:“莫急,好歹先吃個饃喝口水再行趕路吧。”接下來去洪椿坪的路徑雖不再是行棧道紮木樁,但也是石頭砬子縫裏開僻出的羊腸小路。天黑路險自不必細說,摸著石頭連滾帶爬卻是馬瑞科和夏玉行路的真實寫照。二人好歹來到洪椿坪已過夜半子時,四周萬籟俱寂,不遠處似有微弱的燈光,比及近前果然是一幢恢宏的廟宇。“想必此寺便是千佛庵了。”馬瑞科望了一眼玉兒的影子便自言自語嘟囔道:“這夜深人靜師傅多在安歇之時怎好敲門叨擾?索性在這門前階梯上坐等至天明才不至於冒昧失禮。”主意已定,瑞科背靠閣門坐下,把玉兒攬在懷裏坐於兩股之上。道:“玉兒將就著打個盹兒吧。”玉兒似有不忍又掙不脫便隻好順從,二人眨眼間便進入了夢鄉。
第二日清早,兩個小沙彌出寺公事,發見有人門前昏睡,急忙折迴寺中稟報千佛庵主持智聰法師。智聰方丈吩咐:“且請進禪院會客房問話罷了。”
馬瑞科和夏玉跟隨小沙彌徑至會客廳,智聰方丈降階迎迓,僧客相互施禮已畢,分賓主坐定。智聰方丈問道:“敢問施主姓甚名誰哪裏人氏,來此作甚?”
馬瑞科迴話道:“學生姓馬名瑞科字智聰,家住山東青州府;在下因當朝老臣夏言罷黜案之牽連,攜賤內夏玉冒死前來避難,還望尊師搭救則個!”
“阿彌陀佛!”智聰方丈霍然站起,打恭施禮問道:“先生莫不是大名鼎鼎的青州知府馬智聰馬大人?”
瑞科隨之起立迴禮,答應道:“學生慚愧!”
方丈道:“人所眾知:國朝昏庸,奸佞當道,忠良貶損是不必說了;現今又逢大災之年,疫病叢生、韃倭侵擾,可謂內憂外患;國人非病即餓,死者過半,唯有青州地方糧足錢厚,百姓安居樂業,大人功不可沒。既然大人來此,貧僧理當相助;況且大人名字與貧僧法號相同,可謂緣分不淺;大人和夫人在此淨心調養,朝廷一旦撥亂反正,大人複出青州可乎?”
瑞科大喜,道:“尊師仗義收留我等,在下感恩不盡;若果有複出之日,在下定當重修千佛禪院!”
“阿彌陀佛!”方丈打恭道:“貧僧不圖迴報,一切隨緣罷了。”有《采桑子.漂泊》詞為證:
昔年未識漂泊苦,作賦吟詩。
作賦吟詩,期待漂泊浪漫時。
今朝嚐盡漂泊苦,輾轉憂思。
輾轉憂思,疲憊心靈苦不知。
○1鍾化民(約1545—1596),字維新,別號文陸,明仁和博陸(餘杭)人。萬曆八年(1580)進士,授惠安知縣,多惠政。當時豪門權貴以官租名侵害民利,必繩之以法。著述頗多,杭郡建祠於西湖跨虹橋左側以祭祀。
○2大甕:即大缸。
○3嫗:音同“玉”,指年老的女人。
○4九破: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
○5八苦是: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征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饑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八苦也。
○6五去是:勢力侵奪,一去也。奸吏隱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7鬻爵:鬻,賣,音同“玉”,即出賣官爵。
無獨有偶,丙午嘉靖24年山東鬧饑荒,蔡州食人肉者以為慣,慘不忍睹。孩童之肉為上等,女人為次之,男人再次之。食人肉之法者眾:或把人置入大甕○2裏,外麵用火煨烤之;或把人懸在鐵架上,下麵用火熏烤之;或縛其手腳沸燙之帚而刷其苦皮,再割剝肌肉烹炒之;或把活人裝在大布袋裏鍋煮之;或把人砍成若幹份醃而烹之;或隻截取男之兩股、女之兩乳烹之。蔡州如此酷毒殘法難以盡述,多有“想肉”之稱,意在美味無窮,使人想念而流連忘返。更有甚者,鄉民數百湧至蔡州城門外請求入城避難,縣宰拒之。師爺柬曰:“十日口糧怎可拒之?”遂開城門納之。縣城被困八月餘,守軍食民者萬餘人。有農家十數口被烹食,僅婆媳二人幸存之。挨過半年,婆媳二人偶遇蔡州守將,便跪而下拜。守將詫之,喝道:“爾等拜我則甚?”老嫗○3答曰:“吾之父夫兒孫皆安葬於汝腹之墓,如今寒食臨近,婆媳臨墓而拜可乎?”守將滿麵羞慚,疾忙離開。至於“河南災侵異常,父子相食,寢食靡寧”和“中州食人炊骨”的慘劇則更是屢見不鮮勿需贅言。大唐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中已用國有“九破○4”、 “八苦○5”、 “五去○6”等論,描繪過當時的緊迫局勢;其實,現今國朝內憂外患的處境,較前朝相比真正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卻說大明天子嘉靖帝的寵臣禮部尚書嚴嵩取代翟鑾擢任當朝首輔之後,起先對恩師夏言還是畢恭畢敬。一次嚴嵩準備家宴,親自去請仍為尚書的夏言。夏言不屑一顧,找了個借口推而辭之。嚴嵩卻不氣不惱,極為謙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聲朗讀自己帶去的請柬;席間,還對著夏言的空位遙邀敬酒,使夏言極為感動。 嘉靖帝篤通道教,癡迷煉丹,不理朝政。一次他使人製作了五頂香葉冠,賜給幾位寵臣。夏言一向反對迷信,不肯接受,而嚴嵩卻舉冠膜拜,還鄭重地罩上輕紗。天子對嚴嵩的忠心大加讚賞,但對夏言卻很不滿意。嚴嵩適機一改往日的謙卑,勾結嘉靖帝寵幸的一個煉丹的道士,在天子麵前無中生有地說了夏言很多不是。嘉靖帝一怒之下罷黜了夏言的吏部尚書官職。後來內閣中隻剩下嚴嵩一人,皇帝也覺察到嚴嵩專權。於是再度起用夏言,而且位在嚴嵩之上。夏言複位後把嚴嵩撇在一邊,事無巨細都自作張。嚴嵩表麵上不動聲色,暗地裏卻收買皇帝身邊的太監,讓他不時地在皇帝麵前揭夏言的短處,同時也不露痕跡地表麵說些嚴嵩的好話。
終於,嚴嵩逮住了一個機會。多年以來,大明北方韃靼部首領俺答汗親帥3萬騎兵進犯西北河套地區,不斷擾亂北方邊關。丁未嘉靖26年,兵部侍郎兼總督三邊軍務曾銑上疏力主收複河套,得到皇帝讚賞。但皇上後來又覺得沒有把握,猶豫不決。夏言對皇上的反複無常不知如何應對,幹脆奏表天子自裁,把包袱甩給了皇帝,使嘉靖帝很生氣。而嚴嵩則摸透了皇帝的心思,極力宣揚河套不可收複,並乘機攻擊夏言專權誤國。皇帝大為振怒,免去了夏言的所有職務。
嚴嵩趁虛而入,散布流言說夏言致仕離朝時心懷不滿,曾口吐怨言,又造謠說夏言收了曾銑的賄賂,兩人狼狽為奸。說得有根有據似的,由不得天子不信,夏言、曾銑、張經、楊繼盛等棟梁之臣相繼被害。從此嚴嵩穩坐首輔之座達15年之久,再也沒有人能和他分庭抗禮。嚴氏當權媚上饞下,竊權奪利,誅殺異己。嵩善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之類而受到皇帝的寵幸;又善專權賣官鬻爵○7,培植同黨,殘害忠良,致使四方官員爭相行賄。尤其侵吞軍晌,戰備鬆弛,致使東南倭禍和北方邊患十分嚴重,而賦役日增,災害頻繁,天怒人怨如前所述,不必備細開列。
莫談國事,卻與國事關聯。夏言因議收複河套事,於戊申嘉靖27年,被棄市處死。青州府三尹周通判得知此事,遂與二尹隋同知商議道:“當朝首輔嚴嵩與尚書夏言一向不睦,今言已被處死棄市,誅殺九族。知府馬瑞科的夫人夏玉乃夏言私生之女,此事須著人稟報首輔嚴大人才好。”
“是啊,隻有搬倒馬首府我等才有出頭之日。”隋二尹道:“隻是嚴府戒備森嚴,不得麵稟;若要托人轉達,一旦消息泄漏,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麽!”
“下官卻有個計較。”周三尹道:“山東總督張政乃下官的堂表親,何不稟報於他再作道理?”
隋二尹心裏盤算,此事非同小可,自己不用出頭,又能暫獲升遷之利,何樂而不為?遂道:“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不能錯過,周大人明日走遭濟南如何?”
三尹道:“闔府賑災放糧,馬大人拘管得緊,下官委實脫不開身子。”
二尹道:“大人府裏就沒有一個熟識總督張大人的?”
“不是大人的提醒,下官倒是忘記了。”三尹道:“不行教管家走遭就是了。”
夏言出事,夏玉悲痛欲絕。“夫人節哀順變吧。爹爹已然離去,我已著人密把爹爹安葬在江西饒州府東郊。”知府馬瑞科勸說道:“夫人寬心。現在當務之急是收拾些細軟出去避避風頭,隻等風聲過後再迴轉來不遲。還有一件要格外小心,不管什麽人盤問,千萬不可承認自己是爹爹夏言的嫡女,權當不認識他老人家罷了。”
“嗯,隻好如此了。”夏玉問:“何時動身?”
馬瑞科道:“明日寅時便行。”
大尹哪裏敢怠慢,即刻去府衙吩咐公事。包括隋同知、周通判在內的青州府推官、按察司經曆、上林苑監副、欽天監副、五官正、兵馬指揮、留守司經曆、都司經曆、斷事、百戶、典仗正等正七品以上屬吏數十人多已聚齊,點卯已畢。這些府官把州縣地方分東西南北劃域包保,各司其責督辦抗災自救事。知府馬瑞科訓導道:“爾等不拘何職,目下最緊迫之事,惟主導州、縣地方賑災放糧事;最緊要之旨,惟青州災民不得因災荒之年而病死、餓死;最重要之責,惟嚴查、肅糾不法商宦囤糧集貨,哄抬物價!爾等切不可依仗我青州國庫錢糧充盈而鋪張浪費,更不得乘賑災放糧之機中飽私囊!本府不日將巡曆各州、縣地方明察暗訪,旦有鼠蛀禍國殃民者必將嚴懲不貸,絕不姑息養奸!”
事有湊巧。這當口,有一掌理刑名的東方氏推官,名亮、字曦陽,蘇州府昆山縣人氏。亮因為父祝壽事耽擱,馬大人暴怒,不問青紅皂白,喝道:“好大個膽子啊,真是“打鐵烤糊褲子——不看火候!”大尹喝令左右:杖刑八十,罷黜七品推官降至六品經曆之職;罰月俸七石五鬥降至六石六鬥,並加罰三個月的俸祿!即刻申報朝廷備案。
看官聽說,國朝吏治,七品以上官階的升降,均由朝廷吏部審批,天子禦筆親授。馬瑞科在非常之時必有非常之舉。原因有三:一則老嶽丈夏言乃一代忠良,由於奸佞嚴嵩讒言,因議收複河套事,先罷首輔,再黜尚書,最後被棄市行刑而冤死。二則國朝天子煉丹,不理朝政;奏表國事不拘大小,均由嚴嵩代禦筆親授;邊擾內患,又逢大災之年,國民死者不計其數。三則青州乃國朝少有的一塊淨土,國庫充盈,百姓富足,馬瑞科擢任首府功不可沒;然而,自己抱負未展,卻因嚴嵩陷害忠良案受到誅連,性命朝不保夕,已經到了流竄逃命的地步。大尹的怒氣一發不可止,又逢賑災放糧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緊要關頭,東方亮不能審時度勢而在家裏“孝父慶生”,這顯然不合時宜,加之亮每每自比諸葛孔明之德才,實則為庇蔭納捐、德才全無之輩。
按下東方亮被杖責、降級、罰俸和府官賑災放糧不提。且說青州知府馬瑞科遣散家人之後,攜夫人夏玉四下裏投親靠友過活,終不得安生。上保定下蘇州,走西口過蜀道;無論路邊店裏宅舍,還是田間地頭曠野,目睹因疾病、災荒而病死、餓死的不計其數。馬瑞科看在眼裏悲上心頭,一路施舍下來,囊中羞澀;加之遍地張貼通緝昭示,馬瑞科、夏玉夫婦均在“肅清逆黨”之列,株連蔓引,坐誅者兩萬餘人。他每喬裝打扮逃往眉山地方,又一次躲避過緝捕使臣的抓捕,歇宿在僻靜的馬路橋客棧。馬瑞科對夏玉道:“夫人聽說,我等無頭蒼蠅似的東躲西藏終不是長久之計,不言牽連親戚朋友,不語盤纏所剩無幾,單說你我二人精疲力盡、心焦神燥之窘境難以擺脫。與其這等苟延殘喘地活著,莫不如尋個祠廟安頓下來歇息有何不美?”
“阪依佛祖,剃度為僧尼,如此甚好!”夏玉心酸墜淚,道:“聞聽靈岩寺位在高橋近左,出報國寺西南十裏。此寺殿宇重疊,山水掩映,丹岩凝翠,素有‘靈岩疊翠’之盛名,為峨眉十大景致之最 。我等何不去那裏歸隱過活?”
“夫人此言謬矣!你我塵緣未了,何談阪依佛門?”瑞科道:“況且那靈岩寺乃國朝極具鼎盛的廟宇之一,因慕‘秀甲天下’之名,官宦商賈、文人騷客常居於此,豈是我等久居之地!”
夏玉問:“老爺將計安出?”
“走遭千佛庵。”瑞科道:“那千佛庵坐落在峨眉山天池峰下,乃國朝楚山禪師興建,曆經二十年,佛供八百尊,易名‘千佛禪院’。此庵雄踞駱駝嶺平坦之所,多洪椿樹,因喚‘洪椿坪’,人皆化以為寺名。此地山高路險,人煙稀少,多是得道高僧修煉之所。我等於萬劫之中隱姓埋名,在此禮拜供養求諸所願,待到罷黜奸相重振朝綱之日,爹爹平冤昭雪之時,伺機複出如何?”
夏玉憂而轉喜,道:“任憑老爺主張罷了。”
馬瑞科攜夫人夏玉離開馬路橋客棧,步行三裏來到了報國寺。此寺原名會宗堂,由道人明光法師建於伏虎寺右,取儒、釋、道“三教”會宗之意。夏玉道:“老爺,恁繁華的廟宇,咱每進裏頭歇息片刻如何?”
“不可。”瑞科道:“這會宗堂是出入峨眉山的門戶,往來人等多而雜,不意教什麽人窺覦了我等的行蹤可不是耍子的!”夏玉無可奈何,又支撐著走了二裏多地來到了伏虎寺。那伏虎寺乃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始建於晉代,當時教藥師殿,因山形如臥虎,遂將寺定名為“伏虎寺”,南宋紹興年間改建,寺周楠樹蔽空,紅牆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嫋嫋,磬聲頻傳。真個是“朝迎旭日,晚送落霞”的好去處!夏玉饑渴難耐跛路而行,哪裏還有心瀏覽景致?瑞科鼓氣道:“夫人,再忍耐一霎霎吧,前頭不遠就是解脫庵,也就二裏來地兒,咱每到那裏午齋如何?”
夏玉強咬著牙,點頭應允。到解脫庵已是午牌日中時分,二人飽齋一頓,並拜見了吾明主持。說話間,瑞科問:“請教尊師:此寺分明是教‘解脫庵’,民間相傳為何又教‘雷音寺’?”
“阿彌陀佛!”吾明主持迴話道:“解脫庵又教觀音堂。國朝嘉靖丁亥六年,由無瑕禪師在月牙泉附近始建,冠名為解脫庵。民間取佛音的說法,“聲如雷震”之意,故有雷音寺之名。”
“原來如此……”
馬瑞科和夏玉不敢耽擱,還不足一袋煙的功夫,午齋已畢,告別了吾明主持急著趕路。翻山涉水經華嚴寺、純陽殿、慧燈寺、廣福寺過了牛心石才到清音閣。閣下有雙飛亭,左右各有橋,如鳥翼飛淩,故名雙飛橋;亭下黑白二水匯流之處有一巨石,高丈許,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銀濤噴雪,水聲如雷。瑞科和夏玉扶肩搭背行至此處。夏玉問道:“老爺,玉兒實在動不得了,咱每何不在亭子裏歇歇腳?”
“夫人聽說,前邊西行去洪椿坪的道路多是懸崖絕壁,需攀援棧道而行,見在已然到了日落酉牌時分去不得,莫不如就在清音閣歇宿罷了。”瑞科饒有興致,道:“此閣以晉人左思‘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詩句而得其名,乃大唐僖宗年間慧通禪師修建,佛堂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供奉於此。唐高僧繼業三藏,從印度研經歸來,入住在大峨寺後的唿應庵中,夜聽清音,已成了他多年的癖好,每每必至,往返六十餘裏,風雨無阻。咱每夫妻二人顛沛流離逃命至此,理當拜佛保佑、夜聽清音,明早再行如何?”
夏玉大喜,道:“老爺說的是!”
一夜無話。第二日拂曉,梳洗罷,特供早齋已畢,瑞科囑咐夏玉道:“夫人,乘此月黑頭天氣,我等即刻便行。”
夏玉問道:“伸手不見五指,怎能攀援棧道?”
瑞科道:“夫人聽說,那黑龍江棧道距此兩裏之遙,行至那裏已然大亮矣!”
馬瑞科和夏玉行至黑龍江棧道一泉峽天穀,已到黎明寅牌時分,它兼有峽穀雄秀幽曲之美,與泉水清涼純淨之妙。雖說景致特別宜人,但總歸是落難之人既無情無緒又膽戰心驚罷了。說話的,恁幽靜的所在,對於逃遁之人視而不見、無心遊覽則在情理之中;若說膽戰心驚卻是為何?看官有所不知,待在下慢慢道來。原來,那黑龍江源頭出自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經洪椿坪,至清音閣,會白龍江流入峨眉河,水深丈許。瑞科和夏玉夫婦沿江西行上山,兩岸怪石異坎,南則懸崖陡峭,北則絕壁崢嶸,沿途瀑布轟鳴,山鳥吟唱,野花點染,縈迴紆折,頗有“曲徑通幽”之妙。然雖如此,景妙路難行,誰不記得大唐玄宗初年,詩仙李太白過蜀入京長安時所作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怎見得?有詩《五律.棧道行》一首單道黑龍江一線天棧道之險境。詩雲:
江水波濤湧,岸邊絕壁懸;
石崖開棧道,雲霧繞腳邊;
翹首天一線,低頭無底淵;
神仙但愁過,大尹卻登攀。
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這是通往洪椿坪絕無僅有的一條懸崖間的棧道,是用木樁楔入岩石且有腐斷的一條梯子狀的路徑,人等往返其間兩股戰栗自不必說,每每樁斷人跌墜落江中非死即亡。這等險境哪有不膽戰心驚之理?夏玉臉色慘白,心跳如鼓似瑟,道:“老爺,奴婢好怕。。。。。。”
“有我在,玉兒休怕!”瑞科安慰道:“過了這黑龍江一線天棧道不遠轄兒就是洪椿坪,到那裏安頓下來便可高枕無憂了!”
夏玉疑惑,問:“如此險境怎個過法?”
瑞科道:“扔掉所有的物什,隻留下在清音閣預備下的一斧一釺和兩塊木板五根木樁足矣!”夏玉嘴上答應卻從瑞科拋下的炊具、行李和衣物中還是悄沒聲地留下了兩塊饃一壺水和絕無僅有的細軟。瑞科應允,道聲:“隨我來!”
馬瑞科背著木板和樹樁,一手提斧一手拎釺穿行於前;夏玉把饃和細軟用包袱裹了斜跨在肩背,一手提壺一手伏在瑞科的肩上緊隨其後。“玉兒且住,待俺把損壞的棧道修複好了再行不遲。”瑞科接過玉兒手裏的水壺掛在了腳下的木樁上。吩咐玉兒道:“休看腳底,紮穩木樁,胸貼岩壁,兩手緊緊扣住這塊凸出的岩石休動。”
“嗯!”玉兒道:“老爺也莫急,小心行事。”馬瑞科蹲下身子,一手伏著絕壁一手握釺,先把原來腐爛的木樁摳出,把自己負來的樁子用斧頭砍剁成原樁粗細,楔入岩洞之中,把木板搭在兩隻樁子上,再一手伏壁一手攬腰抱住玉兒轉身向西放下,兩人方可前行三尺餘。如是反複攀行十餘丈,自負木樁已然用完,馬瑞科隻好拔樁前行。時遇岩坑淺些就用釺子搗深;時遇木樁細些就用斧子加點楔;時遇兩樁過遠木板搭不上邊,就非得在中間重新鑿洞不可而費時費力是不必說了。棧道行至百餘丈,玉兒又累又怕實在動不得,瑞科幹脆以縛樁繩做背人帶子,背負玉兒繼續攀行兩個時辰行程千餘丈才到一平坦之所,夫妻二人再也無力支撐雙雙倒伏在地頭暈眼花昏厥了過去。
看官聽說,若在危險境地人便有了十足的精氣神,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若到了安全之所人便有所懈怠,加之體力透支過度,精氣神便一發不見了。瑞科和夏玉兩人過得黑龍江一線天棧道,這多是精氣神的厲害。但凡過得此棧道,強壯男人十之八九過不得,何況一弱女子?乘轎之人原本不得過何況再背負一人?棧道完好時人亦過不去何況還須自修棧道?這些疑問多是世人難解之迷。
馬瑞科和夏玉也不知昏迷了多久,瑞科首先醒轉來,解開背帶喚醒了玉兒,兩人對視良久,放聲大哭。瑞科為玉兒拭淚道:“佛主保佑,我等死裏逃生,見在已然安全無虞了。”
玉兒有些放心不下,問:“天已擦黑,不知離洪椿坪還有幾裏行程?”
“多說二裏路。”瑞科吩咐道:“莫急,好歹先吃個饃喝口水再行趕路吧。”接下來去洪椿坪的路徑雖不再是行棧道紮木樁,但也是石頭砬子縫裏開僻出的羊腸小路。天黑路險自不必細說,摸著石頭連滾帶爬卻是馬瑞科和夏玉行路的真實寫照。二人好歹來到洪椿坪已過夜半子時,四周萬籟俱寂,不遠處似有微弱的燈光,比及近前果然是一幢恢宏的廟宇。“想必此寺便是千佛庵了。”馬瑞科望了一眼玉兒的影子便自言自語嘟囔道:“這夜深人靜師傅多在安歇之時怎好敲門叨擾?索性在這門前階梯上坐等至天明才不至於冒昧失禮。”主意已定,瑞科背靠閣門坐下,把玉兒攬在懷裏坐於兩股之上。道:“玉兒將就著打個盹兒吧。”玉兒似有不忍又掙不脫便隻好順從,二人眨眼間便進入了夢鄉。
第二日清早,兩個小沙彌出寺公事,發見有人門前昏睡,急忙折迴寺中稟報千佛庵主持智聰法師。智聰方丈吩咐:“且請進禪院會客房問話罷了。”
馬瑞科和夏玉跟隨小沙彌徑至會客廳,智聰方丈降階迎迓,僧客相互施禮已畢,分賓主坐定。智聰方丈問道:“敢問施主姓甚名誰哪裏人氏,來此作甚?”
馬瑞科迴話道:“學生姓馬名瑞科字智聰,家住山東青州府;在下因當朝老臣夏言罷黜案之牽連,攜賤內夏玉冒死前來避難,還望尊師搭救則個!”
“阿彌陀佛!”智聰方丈霍然站起,打恭施禮問道:“先生莫不是大名鼎鼎的青州知府馬智聰馬大人?”
瑞科隨之起立迴禮,答應道:“學生慚愧!”
方丈道:“人所眾知:國朝昏庸,奸佞當道,忠良貶損是不必說了;現今又逢大災之年,疫病叢生、韃倭侵擾,可謂內憂外患;國人非病即餓,死者過半,唯有青州地方糧足錢厚,百姓安居樂業,大人功不可沒。既然大人來此,貧僧理當相助;況且大人名字與貧僧法號相同,可謂緣分不淺;大人和夫人在此淨心調養,朝廷一旦撥亂反正,大人複出青州可乎?”
瑞科大喜,道:“尊師仗義收留我等,在下感恩不盡;若果有複出之日,在下定當重修千佛禪院!”
“阿彌陀佛!”方丈打恭道:“貧僧不圖迴報,一切隨緣罷了。”有《采桑子.漂泊》詞為證:
昔年未識漂泊苦,作賦吟詩。
作賦吟詩,期待漂泊浪漫時。
今朝嚐盡漂泊苦,輾轉憂思。
輾轉憂思,疲憊心靈苦不知。
○1鍾化民(約1545—1596),字維新,別號文陸,明仁和博陸(餘杭)人。萬曆八年(1580)進士,授惠安知縣,多惠政。當時豪門權貴以官租名侵害民利,必繩之以法。著述頗多,杭郡建祠於西湖跨虹橋左側以祭祀。
○2大甕:即大缸。
○3嫗:音同“玉”,指年老的女人。
○4九破:終年聚兵,一破也。蠻夷熾興,二破也。權豪奢僭,三破也。大將不朝,四破也。廣造佛寺,五破也。賂賄公行,六破也。長吏殘暴,七破也。賦役不等,八破也。食祿人多,輸稅人少,九破也。
○5八苦是: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征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饑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八苦也。
○6五去是:勢力侵奪,一去也。奸吏隱欺,二去也。破丁作兵,三去也。降人為客,四去也。避役出家,五去也。
○7鬻爵:鬻,賣,音同“玉”,即出賣官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