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雨一下就像沒個收處一樣,沒完沒了了起來。
趙亮揚州也不去了,暫時就停在了漢口。
整個湖廣地界的官府都忙碌了起來,因為這雨勢不對頭,這連天不止的大雨讓所有人都揪心。
明明都要入秋了,為什麽這個時候偏下起了大雨?
老天爺你安穩兩年就不行嗎?
多少人哀求著。
漢口的龍王廟前更是聚集了無數的人,哪怕下著大雨,都有無數人前來磕頭祈求龍王收了這場大雨。盡管所有人都知道局勢不妙,但是自然災害的降臨依然是無法避免的。
首先荊州那邊就傳來了警訊。
漢口市井中謠言頻傳,一會兒有人說枝江決口了,一會兒又有人說江陵被淹了。
反正武漢三鎮是都熱鬧了起來。
時任湖廣總督的舒常和鄂北新到任的巡撫李綬也緊鑼密鼓的組織人力固守長江大堤,可長江還沒出問題呢,漢水先就決口了。
決口之地就在漢川的係馬口,那地方河道拐的就像人踢出去的腳,憑白往西南扭了好幾裏地,水道彎折的可怕。
係馬口漢江決堤,洪水泛濫,飄沒人口、牲畜和田地無數。
而在漢江決堤的同時,漢川上遊的潛江、沔陽兩地也傳來了急迅,漢口市井是一日三告急,那市麵上糧食的價格是做火箭一樣往上升。
剛剛種下的晚稻被大雨這麽一澆,也肯定受損不小,一時間哀鴻遍野。
“又要抗洪保堤!”
千裏之外的皖省鳳陽府懷遠縣的趙德安也在不勝煩惱的說著。
他此前在潁州府為官,從那時候起他就沒到夏季雨水眾多時候就亞曆山大,唯恐洪水泛濫了。
現在他從潁州府調到了鳳陽府,那還要繼續擔憂。
他已經下定決心了,等這一任結束了,哪怕是不升官他也要央求趙亮出手,幫他調離這種倒黴催的地方。
他要去一個不會有水災的地方。
順帶著要沒有根腳身後的豪強巨室,那就更好了。
在皖省當官的這幾年,趙德安早就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這淮河水係為什麽進了大青果之後就開始頻頻泛濫成災了?
那絕不是因為黃河奪淮入海,奪淮入海再有影響,那影響的也隻是下遊,隻是蘇北地界,幹皖北屁事了?
這裏之所以水災水患越發嚴重,那完全就是人自己作死的。
因為皖北與豫東一樣,皆屬於平原,這裏的土地雖不如江南之地搶手,但也是一塊上好肥肉。所以這裏的膏腴之田,多為大戶巨室所占。加上清朝的人口大爆炸,便更是地少人多了,無田可耕的矛盾也就尖銳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出現了毀林開田,圍湖造田,河灘地畝住居占種,與水爭地等等現象,就也不足為怪了。
這些行為在後世來說是破壞了地方的生態平衡,如今時代的官員雖然不明白什麽是生態平衡,但他們也能知道如此做的對水道泄洪時的惡劣影響,那是極具有危害性的。
尤其是人們在河湖水麵修圩圍田,致使河湖麵積日益縮小,每當夏秋大汛,水無所受,漫溢奔流,直接傷害了當地農業。
早在乾隆二十三年河東總河張師載就曾指出:豫東兩省黃河灘地內有民堰,係民間租種灘地,為了防止河水漫溢淹沒田地所築,但是這些民堰由農民逐漸加高,如不及時禁止,將會繼續加高,有礙於河防。豫東黃河兩岸大堤雖然相隔二三十裏,河寬堤遠,但是由於農民與水爭地,租種河灘地畝,惟恐水漫被淹,隻圖一時之利,一再增高私堰,以致河身漸逼,一遇汛水長發極易衝潰大堤。使河水漫溢兩岸。
朝廷並非不知道淮河一帶的弊端所在,可知道也製止不了。
上頭都無可奈何,趙德安隻一小小知縣就更是無可奈何了。
他覺得這年年都要起一次的‘抗洪救災’,那簡直就是官民在自討苦吃。
而潁州府時候他每次應對洪水災情的時候就已經很麻煩了,現在懷遠,就更加麻煩了。
因為這地方處於渦水與淮河的交匯處,那一旦處理有差造成缺口了,保不準南麵的鳳陽府治都要被淹。
不過這種事兒對於小老百姓言雖然是大壞事,但對於大戶巨室來說,卻是真真的大好事。
“這是為什麽啊?”柳陽仰著小腦袋問。
柳氏看了兒子一眼,問了一句:“先前你爹讓你看的劄記你都看了沒有?”
“還沒有。”柳陽立馬低頭。
他功課太多了,從最基本的國學、算術,到曆史、地理和西學,同時還有體育課。他每天光是應付這些功課就已經很累了,結果他爹還給他時不時遞來幾本劄記。
這可真不愧是親爹啊!
“你啊。”柳氏點了點柳陽的額頭。
“娘~”柳陽抱著柳氏胳膊撒嬌著叫著。
“娘知道你功課多,學業累。但再苦再累你爹給你的劄記你也要仔細的看。”柳氏叮囑著自己的孩子說,她的眼睛裏閃過一道璀璨到極致的光澤。
想到趙亮對她說過的那些話,她這心肝都嘭嘭跳的跟打鼓一樣。
“那裏頭有很多很多有益的經驗。娘剛才說的話你不是不懂麽,你要是看了你爹給你的劄記,你就能懂了。有時候,小民的不利會變成大戶的有利,一方麵的損失會變成另一方麵的收益。”
柳陽有些懵逼。但他迴到書房後還是乖乖的拿出了趙亮寄來的劄記,細細的讀了起來。
兩天後,把劄記看到了第七章的前半部分時候,他忽然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趁人之危的搞土地兼並啊!
小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時候,大戶巨室們就正好乘火打劫,利用災民走投無路的狀態用糧食銀錢低價收購農民的土地。
然後柳陽心中立馬給自己老爹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奸’字標簽。
不過這個奸字標簽在他看了第七章的後半部分後又淡化了許多。因為他爹在第七章的後半截裏闡述了自己所想象的‘理想社會’。
消滅自耕農和小地主。讓農村徹底的二級分化。
一類人是農場主,他們有能力有技術,同時還有錢,能夠盡快的接受新事物。
另一類人就是農業工人。
然後多餘的人口就可以進入城市,進入工廠了。
柳陽緊接著去看第八章。
第八章中趙亮分析了漢唐宋明清等諸多王朝的本質,自耕農,以及土地不多的中小地主,他們一直都是各個王朝政治經濟穩定的基石,還是國家賦稅和兵員的主要來源。
每個王朝的興盛到衰落都曆經了自耕農數量眾多到減少的這一過程,所以都可以把王朝的興衰與自耕農的數量直接綁定,凡是自耕農數量眾多的時候,往往也就是王朝最為興盛的時期。
而當大量的自耕農在賦稅的壓迫下,紛紛破產的時候,那王朝也就無法扭轉的衰敗了。
這是一無法抗拒的過程,因為一旦王朝進入穩定期,土地兼並就會隨之劇烈起來,就如趙家。十幾年前的小地主,現在已經擁有耕地數十萬畝了。
隨著土地兼並的加劇,大量的自耕農會淪落為佃戶,數量逐步減少,王朝也就隨之進入衰敗,直到下一場新的大變革促成土地的重新分配。
這也就是曆史的一個大輪迴。
中國曆朝曆代,就都沒有哪一個能逃脫的過這一輪迴的。
所以趙亮認為,抑製兼並並不可取,再去抑製那也不可能徹底組織,也隻是慢性自殺。
想要打破這一輪迴,就隻能給富裕的勞動力去尋找穩定的生活路徑和來源——而需要勞動力極多的工廠作坊就是一個很好的去處。
趙亮在劄記中列舉了趙家產業的一些基本數據,比如紡織廠的人工,比如汝州煤鐵的人工,等等,那個數字加在一塊是叫年紀才八歲的小柳陽感到震驚的。
竟然有那麽多人給自己父親做事?
陳州城裏又才有多少人啊?
趙亮又說,如果這天下不是隻一個趙家,而是兩個、三個、四個……,十個八個九個,三五十三五百個趙家,那天下還有那麽多的人無所事事嗎?
漢口隻是一個鎮子,內裏的各條街道上已經聚滿了從周邊逃難來的災民,瓢潑的大雨使得鄂北境內多條河流泛濫,並且泛濫的洪水遲遲不退,四麵八方的難民隻能紛紛湧向城市——農村都受災之後,城市就是他們存活的唯一希望。
那裏有官府,官府總要管他們死活的。
短短幾天時間,漢口就已經湧入了數萬難民,他們扶老攜幼,躲在一切能夠躲避雨水的地方:廟宇、屋簷甚至是大樹下。隻要是地勢略高的地方,都擠滿了人。但還是有許多人不得不躺臥在泥濘的地方,任憑雨水的澆淋。
這可已經不是盛夏了。
漢口的官員並非不作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全力以赴’的救濟災民了。
所以災民們好歹還能喝上兩碗熱粥。
漢口的商戶們不需要當官的來壓榨,就主動的捐獻了銀子糧食藥材和各類物資。
這些都是小菜一碟,隻要鬧出大亂,這兒的商人們寧願破財免災。
一些官員胥吏甚至還借此機會大發了一筆。
但商人們捐獻的東西,再加上官府撥調的賑災錢糧,好歹還能有一部分落到災民的頭上。
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災民往漢口來的緣故。
大家都不傻的。
趙亮揚州也不去了,暫時就停在了漢口。
整個湖廣地界的官府都忙碌了起來,因為這雨勢不對頭,這連天不止的大雨讓所有人都揪心。
明明都要入秋了,為什麽這個時候偏下起了大雨?
老天爺你安穩兩年就不行嗎?
多少人哀求著。
漢口的龍王廟前更是聚集了無數的人,哪怕下著大雨,都有無數人前來磕頭祈求龍王收了這場大雨。盡管所有人都知道局勢不妙,但是自然災害的降臨依然是無法避免的。
首先荊州那邊就傳來了警訊。
漢口市井中謠言頻傳,一會兒有人說枝江決口了,一會兒又有人說江陵被淹了。
反正武漢三鎮是都熱鬧了起來。
時任湖廣總督的舒常和鄂北新到任的巡撫李綬也緊鑼密鼓的組織人力固守長江大堤,可長江還沒出問題呢,漢水先就決口了。
決口之地就在漢川的係馬口,那地方河道拐的就像人踢出去的腳,憑白往西南扭了好幾裏地,水道彎折的可怕。
係馬口漢江決堤,洪水泛濫,飄沒人口、牲畜和田地無數。
而在漢江決堤的同時,漢川上遊的潛江、沔陽兩地也傳來了急迅,漢口市井是一日三告急,那市麵上糧食的價格是做火箭一樣往上升。
剛剛種下的晚稻被大雨這麽一澆,也肯定受損不小,一時間哀鴻遍野。
“又要抗洪保堤!”
千裏之外的皖省鳳陽府懷遠縣的趙德安也在不勝煩惱的說著。
他此前在潁州府為官,從那時候起他就沒到夏季雨水眾多時候就亞曆山大,唯恐洪水泛濫了。
現在他從潁州府調到了鳳陽府,那還要繼續擔憂。
他已經下定決心了,等這一任結束了,哪怕是不升官他也要央求趙亮出手,幫他調離這種倒黴催的地方。
他要去一個不會有水災的地方。
順帶著要沒有根腳身後的豪強巨室,那就更好了。
在皖省當官的這幾年,趙德安早就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這淮河水係為什麽進了大青果之後就開始頻頻泛濫成災了?
那絕不是因為黃河奪淮入海,奪淮入海再有影響,那影響的也隻是下遊,隻是蘇北地界,幹皖北屁事了?
這裏之所以水災水患越發嚴重,那完全就是人自己作死的。
因為皖北與豫東一樣,皆屬於平原,這裏的土地雖不如江南之地搶手,但也是一塊上好肥肉。所以這裏的膏腴之田,多為大戶巨室所占。加上清朝的人口大爆炸,便更是地少人多了,無田可耕的矛盾也就尖銳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民間出現了毀林開田,圍湖造田,河灘地畝住居占種,與水爭地等等現象,就也不足為怪了。
這些行為在後世來說是破壞了地方的生態平衡,如今時代的官員雖然不明白什麽是生態平衡,但他們也能知道如此做的對水道泄洪時的惡劣影響,那是極具有危害性的。
尤其是人們在河湖水麵修圩圍田,致使河湖麵積日益縮小,每當夏秋大汛,水無所受,漫溢奔流,直接傷害了當地農業。
早在乾隆二十三年河東總河張師載就曾指出:豫東兩省黃河灘地內有民堰,係民間租種灘地,為了防止河水漫溢淹沒田地所築,但是這些民堰由農民逐漸加高,如不及時禁止,將會繼續加高,有礙於河防。豫東黃河兩岸大堤雖然相隔二三十裏,河寬堤遠,但是由於農民與水爭地,租種河灘地畝,惟恐水漫被淹,隻圖一時之利,一再增高私堰,以致河身漸逼,一遇汛水長發極易衝潰大堤。使河水漫溢兩岸。
朝廷並非不知道淮河一帶的弊端所在,可知道也製止不了。
上頭都無可奈何,趙德安隻一小小知縣就更是無可奈何了。
他覺得這年年都要起一次的‘抗洪救災’,那簡直就是官民在自討苦吃。
而潁州府時候他每次應對洪水災情的時候就已經很麻煩了,現在懷遠,就更加麻煩了。
因為這地方處於渦水與淮河的交匯處,那一旦處理有差造成缺口了,保不準南麵的鳳陽府治都要被淹。
不過這種事兒對於小老百姓言雖然是大壞事,但對於大戶巨室來說,卻是真真的大好事。
“這是為什麽啊?”柳陽仰著小腦袋問。
柳氏看了兒子一眼,問了一句:“先前你爹讓你看的劄記你都看了沒有?”
“還沒有。”柳陽立馬低頭。
他功課太多了,從最基本的國學、算術,到曆史、地理和西學,同時還有體育課。他每天光是應付這些功課就已經很累了,結果他爹還給他時不時遞來幾本劄記。
這可真不愧是親爹啊!
“你啊。”柳氏點了點柳陽的額頭。
“娘~”柳陽抱著柳氏胳膊撒嬌著叫著。
“娘知道你功課多,學業累。但再苦再累你爹給你的劄記你也要仔細的看。”柳氏叮囑著自己的孩子說,她的眼睛裏閃過一道璀璨到極致的光澤。
想到趙亮對她說過的那些話,她這心肝都嘭嘭跳的跟打鼓一樣。
“那裏頭有很多很多有益的經驗。娘剛才說的話你不是不懂麽,你要是看了你爹給你的劄記,你就能懂了。有時候,小民的不利會變成大戶的有利,一方麵的損失會變成另一方麵的收益。”
柳陽有些懵逼。但他迴到書房後還是乖乖的拿出了趙亮寄來的劄記,細細的讀了起來。
兩天後,把劄記看到了第七章的前半部分時候,他忽然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趁人之危的搞土地兼並啊!
小老百姓受苦受難的時候,大戶巨室們就正好乘火打劫,利用災民走投無路的狀態用糧食銀錢低價收購農民的土地。
然後柳陽心中立馬給自己老爹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奸’字標簽。
不過這個奸字標簽在他看了第七章的後半部分後又淡化了許多。因為他爹在第七章的後半截裏闡述了自己所想象的‘理想社會’。
消滅自耕農和小地主。讓農村徹底的二級分化。
一類人是農場主,他們有能力有技術,同時還有錢,能夠盡快的接受新事物。
另一類人就是農業工人。
然後多餘的人口就可以進入城市,進入工廠了。
柳陽緊接著去看第八章。
第八章中趙亮分析了漢唐宋明清等諸多王朝的本質,自耕農,以及土地不多的中小地主,他們一直都是各個王朝政治經濟穩定的基石,還是國家賦稅和兵員的主要來源。
每個王朝的興盛到衰落都曆經了自耕農數量眾多到減少的這一過程,所以都可以把王朝的興衰與自耕農的數量直接綁定,凡是自耕農數量眾多的時候,往往也就是王朝最為興盛的時期。
而當大量的自耕農在賦稅的壓迫下,紛紛破產的時候,那王朝也就無法扭轉的衰敗了。
這是一無法抗拒的過程,因為一旦王朝進入穩定期,土地兼並就會隨之劇烈起來,就如趙家。十幾年前的小地主,現在已經擁有耕地數十萬畝了。
隨著土地兼並的加劇,大量的自耕農會淪落為佃戶,數量逐步減少,王朝也就隨之進入衰敗,直到下一場新的大變革促成土地的重新分配。
這也就是曆史的一個大輪迴。
中國曆朝曆代,就都沒有哪一個能逃脫的過這一輪迴的。
所以趙亮認為,抑製兼並並不可取,再去抑製那也不可能徹底組織,也隻是慢性自殺。
想要打破這一輪迴,就隻能給富裕的勞動力去尋找穩定的生活路徑和來源——而需要勞動力極多的工廠作坊就是一個很好的去處。
趙亮在劄記中列舉了趙家產業的一些基本數據,比如紡織廠的人工,比如汝州煤鐵的人工,等等,那個數字加在一塊是叫年紀才八歲的小柳陽感到震驚的。
竟然有那麽多人給自己父親做事?
陳州城裏又才有多少人啊?
趙亮又說,如果這天下不是隻一個趙家,而是兩個、三個、四個……,十個八個九個,三五十三五百個趙家,那天下還有那麽多的人無所事事嗎?
漢口隻是一個鎮子,內裏的各條街道上已經聚滿了從周邊逃難來的災民,瓢潑的大雨使得鄂北境內多條河流泛濫,並且泛濫的洪水遲遲不退,四麵八方的難民隻能紛紛湧向城市——農村都受災之後,城市就是他們存活的唯一希望。
那裏有官府,官府總要管他們死活的。
短短幾天時間,漢口就已經湧入了數萬難民,他們扶老攜幼,躲在一切能夠躲避雨水的地方:廟宇、屋簷甚至是大樹下。隻要是地勢略高的地方,都擠滿了人。但還是有許多人不得不躺臥在泥濘的地方,任憑雨水的澆淋。
這可已經不是盛夏了。
漢口的官員並非不作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全力以赴’的救濟災民了。
所以災民們好歹還能喝上兩碗熱粥。
漢口的商戶們不需要當官的來壓榨,就主動的捐獻了銀子糧食藥材和各類物資。
這些都是小菜一碟,隻要鬧出大亂,這兒的商人們寧願破財免災。
一些官員胥吏甚至還借此機會大發了一筆。
但商人們捐獻的東西,再加上官府撥調的賑災錢糧,好歹還能有一部分落到災民的頭上。
這也是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災民往漢口來的緣故。
大家都不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