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
第二卷天邊
第一百五十章立儲
我總覺得明日會有更多的官員來套我的口風。而且會有更多的人堅信我知道些什麽,其實我也想知道些什麽,但是至少到亥時之前,我依然什麽都不知道。
劉氏宗族都迴去了,輔政卿們卻沒有走。我也不知道我是告退好,還是不告退好。畢竟,按說道理上我現時還算是輔政卿,皇上也沒有讓我走的意思,父親,老師和孟德兄更沒有讓我走的表示。所以,雖然我覺得我不退不好,但感覺退了更不好,於是,我與我的司徒依然退在下麵,低頭不語。
亥時剛過,徐征也被皇上命人引退。甚而旋即,皇後也請退了。
我不是傻瓜,我知道我該知道些什麽了。
這屋內顯然就是要說些什麽的時候了。我忽然膽子大起來了,抬頭看看上麵。卻發現眾人都看著我,竟然覺得有些心虛,又趕緊低頭。
緊接著聽到父親語氣有些嗔怪:“還不上來,一點眼頭見識都沒有。”
“噢。”耳中聽得皇上和孟德兄的笑聲,趕緊亦步亦趨,上得前去。
“子睿孩兒,歲數大了,膽子倒是小了,你十七的時候可是勇武得很啊,差點沒把這給朕拆了,啊,哈哈……”耳聽得周圍父親老師孟德兄他們都笑了出來,不過父親的顯然有點尷尬。
“那時兒臣年少不經事,隻知道需剿平父皇身邊叛逆,全無其他念想。”聽到笑聲心下安定了些,這時節迴答這等話,全不需費心力去想。
“聽起來你現在是經事了,那你卻說說,你的大司馬是什麽人啊?”語氣忽然一冷,我心中一驚,趕忙退後一步,抬頭,再跪拜下,忽然瞥到父親臉上全無緊張神色,;立時明白皇上義父陛下萬歲大有可能隻不過是訛我一下。
“稟父皇,為昔年黃巾亂黨之領兵大將波才。”我語氣全無半分顫抖,半分懼怕。隻如同告訴他,我不過吃了碗炒菠菜注1似平常。
“哎呀,你這小東西倒真老實啊。”皇上這句話一出,我便心頭更定,這語氣分明感覺就是,你吃炒菠菜也不給老子端一碗的感覺:“即為賊首,子睿吾兒何敢留於帳前,也未曾稟告朝廷。”
既然話中又加了子睿吾兒,明顯更沒有什麽責怪的意思,那我便不如討巧當個淘氣兒子稍微耍些無賴。不過想想幾位長輩在上麵,未免被他們取笑,便隻好剛掛上笑臉,轉臉卻又嚴肅起來:“那時正值十常侍專權。”其實也有義母的兄長在內,但這時節,凡事都賴在無後的死人身上,一不怕有人報複,二不怕有人對峙,三不怕得罪太後義母她老人家。“又逢百年不遇的大旱,民不聊生,老百姓吃不上飯,宦官黨徒卻繼續魚肉百姓,毫不收斂,全不忌我大漢曆代體恤百姓之策,這時又有黃巾逆賊打太平清道濟世救人之名,蠱惑愚民,最終煽起民亂。波才等眾人既受其惑,方出來攻擊糧倉官庫,最初不過是為了吃上一頓飽飯,又殺了些地方宦黨豪強,為得卻是免受其害,其下死罪既定,以至攻州伐縣,一錯再錯,卻已是覆水難收了,後那幫邪道查出波將軍等人心存忠君之心,不願繼續攻擊關中京畿重地,便要除了他們,幸得逃脫,待我遇見波才將軍等人時,他們已逃脫出黃巾逆賊而在深山中住了許久了。”這等說辭,早在心中演練數遍,是故熟練異常,完全沒有頓澀。就如我告訴他,從開始就隻有一碗炒菠菜,這時節早就被小子我吃掉了,碗都不知道扔哪裏了。
“虧你個小東西敢說,倒真如你所說,波才卻是個忠君之人了。不知這等瞎話編了多久,說得著實順溜,不似與孤解釋,全然背書一般。”皇上這意思明顯了,老子早知道你有碗菠菜了,你吃就吃了,吃之前或者剛吃過了告訴一聲老子都不幹,太不孝了。這確是我的失策,若我結結巴巴地說一些,怕還效果好些。那便就如告訴他,我以為他老人家已經吃過了,而且你老人家已經睡了。
看來不耍賴是不行了,既然老子都要耍賴了,小子豈有不耍之理。我就得告訴他,菠菜有毒,皇上千金玉體不宜食用,我隻能以身試毒來著,以後如果再看到一碗,端來就是。
“波才在黃巾亂賊中聲望極高,讓他勸降,散落黃巾賊每日歸以千數,我手下越軍不出一月內既有萬餘,孰知萬餘人征剿好還是安撫好?”這賴有點過,趕緊調轉語調,表明“菠菜”毒性雖大,但是醫用價值極高的意思:“況波才有大將之才,兼再無反意,今天下稍平,然日後不免刀兵,若能得此良將,與父皇整肅天下把握也更大一些。”
“呀,小東西,真蠻能說的呀,說的也頗有些道理,我都想看看這個波才了,有什麽本事,讓我的平安風雲小侯兒都極力維護他。唉,算了,這事就這樣了,馬上這幾日立了新儲君,便能大赦天下,波才便赦免了,隨你用去吧。”說完,皇上似乎還在思索著什麽,一邊看著我,一邊有些嘖嘖稱奇的意味,看來“菠菜”味道不錯,挺受人待見。可能早已經被父親他們透漏了風聲,幫我事先疏通了一下,怕早都已經定下不動波才,讓其為我所用了,卻來探探我的口風,看看波才此人到底如何。
其實,想想我當年朝中兩員上將朱俊皇甫嵩二人都拿波才沒什麽辦法,一直都取守勢就該知道波才此人之才。既然波才這個現在活著的最大的黃巾逆賊頭,馬上都要沒事了,以後怕不會有人對我們軍中黃巾遺部指指點點了。
所以,顯然,現在立儲君的事情應當是最重要的了。但是他們似乎還沒有沒有和我談這個,卻藉由皇上繼續向我發難:“我還聽說有幾萬越人從吳國揚州遷到你越國了。還有一些當地的官員也棄官去了你那裏,吳公可有些不開心啊。”
“啊,我還以為他會很開心的。越人為我妻族,常年居於吳地,領有自己的山林,如果這幾萬人在他肘腋生息,怕吳公更無法開心,當時我手中幾乎無可用之兵,且還在荊州,便請吾妻銀鈴前往尋求援軍。要說官員,倒是他自己的事情了,是他手下的孫堅將軍開道,一路接管郡縣便悄悄撤換官員,立時換上吳國自己的人。那些人無處可去便跟著越人跑來跟隨我,甚而比我還先到越國,怎麽也不能算我的錯吧?既然一切如孫將軍所為,你說吳公該更快活得緊,是吧?……兒臣不知可有什麽地方錯了,還請父皇明鑒。”說完隻覺得前麵太像小孩子耍賴,後麵趕緊才補上點正經話。
皇上直搖頭,用手指點著我,帶著一絲笑意卻說不出什麽;父親低頭不語,似在思索些什麽,老師和孟德兄卻看著我笑,隻是老師慢慢笑起來,孟德兄卻是我還沒有說完已經在笑了,心道皇上怕隻知些皮毛,我這話說了他也隻當有這麽迴事請,這架勢怕還是當我小孩子撒潑;父親雖然是我至親,卻似乎還在思索其中蹊蹺;然已明了我此言深意者為老師,籌算說不準還在我前的卻是孟德兄了。
這話若是能傳到朱公爺耳朵裏,怕他也要查查孫堅到底都幹些什麽了,這便是我的好事了。我與孫堅素來沒有什麽好交情,雖然台麵上似乎還拱過幾次手,談話間也還客氣,甚而他還派人護送過我迴家,我卻還是被他暗算了。時至今日,我都不算很清楚,當初他的背後是究竟是什麽人主使。不過,當時幾個和我算得上有深仇大恨的這會兒都不在了。即便還有的,比如益州裏麵那頭,那時還真沒法使喚上他。
談了半天,才終於談到正事上。不過,他們剛想讓我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卻有太監來通報:太尉張溫,司徒崔烈,司隸校尉鮑信,車騎將軍何苗四人應詔來見。
這四人中就鮑信我認識,其他三個人也就崔烈我聽說過,似乎以前是司空,這張溫是誰,我著實不知道,完全沒有聽說過,竟然現在是三公之首;這最後一個何苗,雖然我也從未有所耳聞,但隻個何姓,我便覺得和皇後有些關係。這四人官職皆是重臣之位,他們應詔,該就是為了立儲之事,而且顯然,現在立儲之事還沒有定,把我今天晚上召來也就是為了這個事情。
“子睿,你且上來,在你父親下手站好。”心中一熱,趕緊謝恩,臉上帶上了笑,靠到父親身邊,看著對麵的老師,孟德兄,更是笑得更燦爛些,逼得父親還不輕不重悄悄罵了一句:“別那麽沒出息,站好。”
可我心中還是歡喜得很,臉上自然難掩喜色;這便是還把我當輔政卿,我這般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這幾出,皇上居然不以為怵,怎能不令我欣喜。智非貪戀這個位置,卻為這份器重關心,怎能不欣喜。可我掩飾自己心情的法子著實不多,被罵也當是誇獎了。
四人依次而入,這張溫確實從來沒有見過,倒是崔司徒和鮑大哥看著可親,最後那位麵容比我大不了多少,能爬到這個高位,既然似乎沒有聽過他的什麽事跡,大多也是裙帶關係所致。
“眾愛卿平身,今日召集眾卿與四輔政俱於此,便是再議議立儲之事。眾愛卿有何見解,便請直言。”
下麵一時沒有什麽人說話,四個人似乎都在等別人先發話,或者等我們四個人某個人發話,好看看風向。
我卻忽然想開了其中厲害,立儲便是兩位皇子劉辯,劉協二人之中選一個。這事情,當年我做司隸校尉的時候父親曾經和我提及過,說需早定,之前未定,隻因兩位皇子都小,然朝中各種勢力互相傾軋,故而一直懸而未定。
皇長子劉辯為何皇後親子;皇次子劉協為王美人所生,卻是董太後所撫,世稱董侯。這王美人卻是被何皇後悄悄鴆殺。按說,皇後和董侯還有殺母之仇。不過,那時董侯尚幼,此事事發之時,除了何皇後,便隻有詹事這等人知曉,其它一概不知,這詹事卻是我申氏親族,故而父親知道,於是,我自然也就知道。外麵人卻不知道還有沒有人知道了,董侯也隻知道自己娘親早隕,自己為董太後所撫,現在董太後早已故去,這事情便湮於宮中了。
這裏麵便有蹊蹺了,按說,董重伏誅,董卓困於益州,現今何皇後雖沒有了何進作靠山,但畢竟還是皇後,於是,劉辯既為長子,為儲君天經地義。然則問題就在這裏出來了,當年宦官勢大,恐怕是為後路,極是親近劉辯,所以劉辯年紀小小便與宦官親厚,而孟德兄與我們都是殺過宦官的,而且是一個不留的那種狠法。可劉協背後卻是董氏勢力,這又是我們全力剪除過的,我們這四個輔政卿現下似乎恰恰是兩頭不討好。
忽然想到一層,何皇後必然極怵王美人一事,雖然平日見皇後與二皇子劉協並無異樣,儼然子孝母慈,常有說笑;但若有人提及,乃至外泄,二皇子心中如何不說,單隻何皇後必會認為與我家有瓜葛;往日何皇後與我申氏交好,怕還有這一層。如果真的推舉二皇子劉協,何皇後亦必視我申氏一族等心存挾製之心,隻怕以後會徒增諸多變數。
想到這裏,便覺得推舉大皇子為上,心中便開始計較說辭。
忽然想起自己說的那句話:一人之言,可定生,一人之言,可定死,一人之言,可定興,一人之言,可定亡。
不由輕歎:當真不可不察。
下麵那邊終於有人開始說話了,隻是說話的卻是那個我完全不認識的張溫:“啟奏聖上,臣本粗鄙,卻知皇位乃天賜,既然上天賜位於列位先帝及至皇上,自然也將賜給下任儲君,這上天之事,不是我這等愚魯之人所能臆猜,或許有能窺測天意者比如四位輔政能指點在下,但應該隻有聖上能確切明了哪位皇子將上接天恩,一承大統。”
這話讓我注視他甚久,雖然不能以貌取人,不過這人長相確實不是能讓人恭維的,身量不高,胡須雖然濃密卻無威武之像,要說此人是太尉,光看長相就總覺缺點什麽。但不得不說此人頗明為官之道,這話說得誰都不得罪,什麽都意見都沒有表,但卻不是和沒說一樣了。隻是他看來確實是官場新人,如是高居太尉,卻客氣成這樣,著實有些蹊蹺,隻是我還是想不起來我以前在哪裏曾經聽過這個人的名字。
當下,鮑大哥竟然連聲附合,還自慚自己枉自想了半天,卻半點頭緒沒有,還需要太尉點醒。這番有些愕然,猛然迴想起當年在軍營中,他隻隨口一句就能鼓動慫恿一眾士兵逼我和他比武,看來鮑大哥這一臉忠厚相的人倒也是個八麵玲瓏的角色。原來當年讓他去搬救兵倒真是歪打正著,若能預知今晚他這寥寥數句,這事情讓他去絕對沒有錯,再想想皇甫嵩滿口應承,立刻下令,現下看來倒不是因為我的口誤讓他聽錯,說不定他心中早就看中了鮑大哥,隻是他覺著直接說出來的,肯定會被鮑大哥想方設法推掉。最後卻假我的口誤順水推舟害了一下鮑大哥,這樣鮑大哥要怪最多也就怪我頭上,這雖然隻是我的猜測,我卻覺得八九不離十,因我剛到軍營對他手下人的了解,豈有皇甫將軍熟絡,皇甫將軍要派人怎會讓我選人,隻怕是讓我胡謅幾句,卻自己拐到鮑大哥這裏,然後還說是我的建議。
看來,當年營帳之下,就我一個算是傻瓜。不過似乎由於促成此事功勞甚大,鮑大哥也算是高升了,那他還欠我一份情了,這算害了他的事,他應該不會計較了。
不過何苗倒和我想的一樣,堅持認為應該立大皇子劉辯為太子,這讓我覺得稍微好受了些,證明我不是個徹底的傻瓜,至少現在不是了。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也打算用上這麽一條的:祖製,應循不應改。
不過崔烈倒認為應該立次子劉協為儲。這令我非常驚訝,我想不出理由來,不過能支持二皇子的人原本就需要一些勇氣吧。看來他叫烈倒不是辱沒了自己的。我倒是想聽聽他的理由,他卻有些支吾,我猜何苗的存在讓他有些顧忌,但是他看了看旁邊幾位,卻說一句:“二皇子年少而有賢名,聞達於諸侯,天下需大治之時,需賢能之帝主之。”這說出來當作理由就有點不靠譜了,怕不是原因。
這番場麵二人推托,剩下二人一人挺一個,倒是均衡。
皇上也感到了這個問題,轉過頭來直接問我,語氣卻改得莊重了點:“越侯,你有什麽看法?”
雖然不知道另外三位長輩意見,但是父親大抵應該和我的看法一致;既然滿朝文武很多人在套我的口風,說不準他們三個人與皇上商議已經統一了意見,現在隻是走個過場。我便放下心來,安心編排我已經考慮好的主張。
“啟奏陛下,原本臣就以為陛下將立皇長子辯為儲君,並未想到此事未定。”我也推搪一下,給自己多留點周旋之地,其實真想加上一聲長歎,我怎麽終於也成這樣的人了:“臣聞古之聖賢有雲,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今大皇子既無有失德惡行,儲君之位應該還是由大皇子辯擔當。”
不過皇上下麵一句話倒讓我吃了一驚,應該說好好吃了一驚。
“哈哈,有意思,你與你父親見解一致,卻與你老師楚公,還有魏公意見相左。有意思有意思,我的八位重臣竟然在此問題上如此意見不一,還恰好能平分秋色,有意思有意思。加上前幾日為了上元節籌備而召見的司空王允,鴻臚寺卿荀爽,太常蔡邕,宗正袁槐,太傅田楷,我也問了他們意見,竟也是個平手。”顯然,這五位中至少有一位或者三位和太尉一般推托的。
心下嘀咕,三公九卿,算是和這個事情相幹的人確實都問了,居然還是旗鼓相當,這個事情可當真麻煩得緊。
“好了,今日不議了,這個事情先擱著,想著就頭疼。大家今晚就先散了吧。”說罷揮手,太監一扯嗓子,餘下一眾跪伏,恭送皇上擺駕迴後宮去了。
餘上場麵上似乎有些尷尬,下麵台階的人躬身告退,我們上麵的迴禮,待得他們離去,我們四個對望,卻別有一番滋味。
“望兄,先去我府上盤桓少許片刻,可否賞光。”
“楚公不必如此客氣,我們已談過數次,意見一直不得相投,今日子睿孩兒與我一致,我們輔政卿在此事上便扯平了。就看皇上如何聖裁了。”這意思父親顯然和老師他們已經談了數次,居然意見一直相左,這卻是個不好的苗頭,父親頓了頓,還是緩和了點:“不過,子睿今日才來,也應該去賢恩師府上拜謁一番,我便帶子睿叨擾了。”
當下,一路三人無話,隻有我不停見禮,還不時說一些許久未見,身體可好之類的話,盡可能能讓這氣氛稍微緩和一些。
出宮後,四人都是騎馬,隻是其它長輩們後麵都是一群護衛,唯獨我沒有。便跟在父親身邊,父親問我,我的護衛在哪裏。我便說本身跟了幾個,進來的時候隻我和徐征進去,便讓他們迴去了。
父親讓我小心點,以後需帶一些,不要逞強。我想讓父親心情好點,便諾諾而應,不做任何執拗。其實心下不然,如這條路上還有危險,那才奇怪了。
父親顯然看穿了我,所以,又教訓了一番:此為禮數,需得這些旌旗儀仗。
我老實承認我沒有帶,應該說根本沒有任何準備。
父親搖搖頭。
四輔政在洛陽都有寓所,隻是我自己的還不清楚在哪裏,現在司隸校尉府該給鮑大哥了,而我的越侯行邸應該換了地方。其實知道也沒有多大用,父親母親都決計不會讓我迴去住的;以前當司隸校尉的時候,我就沒有怎麽在自己的寓所呆過。也許銀鈴她們過來我能過去住住。
不過也無所謂,畢竟在自己父母那裏住,心裏總感覺暖暖的,很安心的一種感覺。即便從出生後幾日到十八歲我都沒有在父母身邊呆過。
有想這些事情的時間,就到了老師在洛陽的府邸,待得進去,就見幾個熟人,卻是李真、周玉夫婦,還有蔣黎、李璞和朱凱,這後麵三人是公冶叔叔帶來的,現在似乎都是被舉薦賢良方正才到京城,先為郎官,現在都補了缺。
其實很大可能是專門當作老師放在京城的耳目的。他們三個都不是荊州人,雖然經老師推舉,但一般不會被什麽人懷疑為荊州眼線,卻隻會當作老師的賢舉。這一點我便不行,因為這次初去越國是為了平亂,詔令舉賢良方正這個事情在越國亂之前,還是前任的事情,現在早就不了了之了;其實就是真的發現了,我也偷偷留了自己用,我還正愁缺人呢。而這在皇上身邊布下眼線耳目,我總覺得不妥當,換作我,我也決計不願做,但是銀鈴會替我做,雖然她也可能不願這麽做。
李真這次總算是高升了,去年底被冊封驃騎將軍。因去年冬天在我去越國的時候,那時“正好”逢交割宛地這些地方給皇上,卻逢此地殘餘匪孽“正好”造反,李真“正好”在那裏,便“正好”迅速平了這亂事。所以就因平南陽殘餘草寇有功,而南陽宛城這一塊都獻給了皇上,一經上報,便被皇上召見,一看覺得合意,便隨著地調上來了。其實,我總覺得這裏“正好”得很“正好”。皇上又聽說他的夫人也頗有手段,也參與了平南陽餘孽,便也加了封賞,賜紅袖將軍,加賜錦衣紅袍,統領羽林軍中的那支非常神秘的女騎射手,那支我進出無數次皇宮都沒有見過的軍隊。現在才知道她們並不在洛陽宮城,卻在城西北的濯龍苑內,這軍隊乃當年抗擊匈奴之時(事情起源於西漢,有一定傳說成分,作者注),因匈奴曾幾乎偷襲到長安,於是,當時在聖上詔令之下,長安幾近全民皆兵,尤以皇後貴妃皆著戎裝,領一群年輕婦人小姐們在上林苑中操習,自此留下了這支軍隊的編製。
不過周玉去了,才發現這支軍隊不過三百人,且常年疏於訓練,還都是些官宦家的側室小妾或者丫環組成的,嬌氣得很,雖有俸祿,也有軍紀,但這時節早不是那時可比,隻需得點卯,才都來充數,每日在那裏隻是嬉笑打鬧,全無軍隊模樣。以前來管的人不是懼怕這些人家裏勢力,要麽便是自己無意管理,隻讓這支巾幗之軍,幾乎成了支老娘們聊天隊。這後麵的詞是子實用的,其實我也是這麽想的,於是我還和他快樂的點頭示意,一起大笑。
周玉也很頭疼,這時候卻有人幫了周玉,這人卻是我姐。堂堂趙國公主,現今在朝的輔政大臣之女,這個名頭和勢力可不小,她自請加入此軍,甘為副手,輔佐周玉,立時便把這軍紀給整肅好了。倒讓周玉很是不好意思,總覺得自己還要對我姐姐發號施令,很是內疚的感覺。
周玉變了很多,她說都是公主教她的。
現在我真覺得她配得上子實兄了,還問訊了子實的肩膀的老毛病好了麽,他說早就不妨事了。
不過和兄弟敘話,終會被打斷,三位長輩進屋後看了我和子實他們相談甚歡,先是耐心稍微等了一會兒,終究還是覺得有更重要的事情,便讓我進來,那幾個人見老師迴來還有事情,便請告退了,隻有子實和我交換了幾個眼神,那意思,就是找個時間得聚聚。
不過進了屋,我除了向老師問安,向孟德兄問好,便是勸三位長者消消氣,下下火。這個言道:廢長立幼,取亂之道;那個卻說:天下大任,須賢者為之;還有人言:還可避免外戚之勢卷土重來;這邊立刻迴道:不怕宦官再度作勢麽?這一番,我都覺得有理,卻沒有人讓我來表達什麽意思,由於言辭激烈,其實我也插不上什麽話。隻是大家言語稍微緩一點,我趕緊提出,今日先到這裏,我陪父親先迴去休息。
總算今日之事,才告一段落,我其實真不想參與其中,卻知道自己無可避免。
迴家路上,這個時辰,還有些官員“正好”沒有安歇,還“正好”出來,於是“正好”碰到我們,便“正好”給我們行禮加各種“正好”的問候。
迴得家中,父親沒有和來迎我們的母親說話,隻點了一下頭,一個人靜靜踱迴大堂坐於主席。母親在後麵攙著我的手,悄悄問我父親怎麽了。我便輕聲說,輔政在立儲事情上爭論未決。母親點點頭,她必是知道這個事情,她說她幫我們去弄點吃的,讓我陪老爹說說話。
我坐在父親下手,看著父親,父親兀自看著地麵出神。我不願讓他繼續在這個事情上煩神,便想找個其他話題。
想提姐姐在哪裏,忽然感到姐姐本要嫁給孟德兄,事情目前似乎有些阻礙,提出來,似乎不妥;想提我的越侯府在哪裏,又感到我一向表現的都不是那麽貪圖享受的人,父親聽了,肯定知道我言不對心;忽然又想到一事旁人都說父親最近很開心的,便開口道:“父親,佩兒有了身孕,您就要有孫兒了。”
果然,父親露出了一絲微笑,“嗯嗯,是啊,最近就屬這個事情最讓人高興了。”
“等銀鈴也有了孩子,如果是個男孩,就讓他到您那裏當監國,趙國也就有繼位者了。”總覺得自己有些偏心銀鈴,如果再把佩兒為我生的兒子送去,太過殘忍,而銀鈴必會理解我的苦心。
“胡說,如果佩兒生的是男孩,就得讓長孫過來。”父親忽然開始耍起了性子,臉上帶上了笑容,就知道父親心境轉好,此計有效:“我是老爹,我說了算。”
“我是那孩子的老爹,我說了算。”我自然得耍耍性子,剛才在義父麵前耍賴皮,自己父親麵前耍耍性子,也不是多大過錯。
“你不是有一個養子麽,據說聰明伶俐得很,你先讓他兼著,以後你們生了再說。”
“那孩子硬氣得很,不肯幹。”
“哦,我記得那孩子今年才七八歲,奇哉!這小孩頗有些骨頭,你需好好引導。那還得讓你長子,我長孫過來。”
我們正自爭吵,全沒有父子的儀態,終於被母親打斷,母親幾乎笑著走進來,斷斷續續說著:“這……孩子……還沒有……生出來,男的女的……還說不準呢?”
“小梅,這話不作興這麽說!”父親居然還叫母親小名訓斥起來,當真讓兒子在旁邊有些雞皮疙瘩,趕緊找話題岔開,避免父親母親又吵起來:“母親,姐姐妹妹何在?”
結果卻是父親答的,一邊答著,一邊吃著碗中元宵:“琪兒最近一直住在你的越侯府,說是幫你看顧,其實是不願見我或者孟德。瑾兒本來是在這裏陪著我的,就前幾日去上林苑玩耍了,馬上過幾日皇上要去狩獵,你要過去,到時候便能看見她了。”
我也趕緊從母親端著的托盤中端過一碗,一邊吃,一邊再次岔開話題:趙國現在誰在看顧。答曰我的舅舅和幾個堂叔,父親偶爾也會去看看,但主要朝堂上靠著子聖拿主意,前線若有戰事靠文遠定奪。
另外父親還從老師那裏征調了幾個本來屬於我幫我在零陵看後續輜重的將官:劉辟,龔都,何儀。我才明白,為什麽後來這幾個人一直沒有來,我還以為他們還在零陵看著我的輜重呢,因為交州一直未有完全平複,我過去的時候還遭了襲,故而一直沒有讓他們帶著大批輜重過來,父親卻說那三個其實都是些讀書人,誌不得伸,覺得我讓他們看著輜重太屈才,便做主張要走了他們,據說還是銀鈴批複的,大抵應該是我去潭中時候的事情。
父親還告訴我,他從老師那裏要來了張凱,還說到了劉雯,畢竟父親也算皇親,封了張凱作為趙國司空,給了劉雯誥命,多少年前那樁舊事便算徹底了解,不會再有什麽麻煩了。其實我覺得,與其說是父親幫忙解決,不如說父親討了大便宜,不知道老師如何能答應的。
不過父親一邊吃,還給我下了一道令,讓我去看看姐姐,勸慰一下。
我問現在麽。父親點頭。
我說可能琪姐姐這會兒可能早就睡了,父親說,他每日深夜都會上塔樓看看那裏,總看到那裏燈火通明,有時那裏開著窗,便會看到琪兒在喝酒。言罷,歎了口氣。母親竟似乎要哭了,說她去看了幾次,每次琪姐姐都在她懷裏哭,哭得她都不忍再去看姐姐。
看著父親歎息,母親流淚,當下告退,便要過去。
旋即迴轉,問道越侯府在哪裏。
答曰此去南第五家門臉,門上有匾卻是平安風雲侯府,據說是皇上覺得吉利,命人刻上的。
這個位置一走到我就記得了,最初的何大將軍府,後來的無佞府。現在重建了,門口設了兩個獬豸分立左右。看來是沒有人敢選這裏住,皇上也覺得隻有我能震住這裏的惡邪,用了我最有名的封號作牌匾,還用兩個“我”鎮在門口。
門口衛兵隻管把我往裏引,一應婢女都知道我,繼續接過我將我往裏引。還有一個大膽些的領頭婢女的說,公主隻說可引見兩個人,一個是母親,一個是我。
我輕輕推開門,後麵的人立刻退去,我想最近姐姐心情應該不太好。
不過我卻是看到一個男子打扮的人背對著我。
時逢初平元年元月十四日,這一日當真無比的漫長。
注1:菠菜最遲在唐代引種我國,但考慮到絲綢之路通到羅馬帝國,與波斯往來也有貿易,便當作東漢大家也知道這個東西了。菠菜又叫波斯草,原產便是波斯,這個菠字大抵就是指代波斯之意。
注2:很多人都認為靈帝是個很荒淫的皇帝,但在天變裏似乎還不錯,具有普通人性化的一個人,便覺得無法理解,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來集中解釋一下,為什麽我把靈帝寫好了點。第一,《後漢書》宦者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時宦官並起第宅,擬則宮室。帝嚐登永安候台,宦官恐望見之,乃使趙忠等諫曰:“人君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散離。”自是不敢複登台榭。這句話信得頗糊塗蛋,但卻不應是個荒淫無度的人所顧忌的;第二,他能夠評價他的大皇子劉協:“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這又不像一個荒淫無度的糊塗蛋能說出來的話。漢靈帝上台是因為漢桓帝無後,由桓帝的皇後竇氏在劉氏宗親中選出來的,一個區區的解凟亭侯的兒子,除了自己的劉氏宗親血統,在朝中全無勢力,登基時不過12歲,一個這麽點大的小屁孩,從自己的侯國被帶到了洛陽宮中,他除了相信那些平時一直在他身邊的宦官,依靠他們,他還能怎樣?他從一個小孩子慢慢能夠全麵執掌朝政,靠的都是這些宦官,當然在本書中還依靠了四輔政。當然正史及後世記載中,這個人的很多行為著實荒誕不堪,但是在天變中,我便隻當他是一個好色貪財,容易輕信別人,對別人有依賴,性格簡單的普通小人,隻是他的位置有點特殊罷了。其實還有第三點,而且還是最重要的,本書是第一人稱,子睿寫下的隻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中所理解的,《天變》不過子睿自己看當時那個世界的第一手記錄材料罷了。
第二卷天邊
第一百五十章立儲
我總覺得明日會有更多的官員來套我的口風。而且會有更多的人堅信我知道些什麽,其實我也想知道些什麽,但是至少到亥時之前,我依然什麽都不知道。
劉氏宗族都迴去了,輔政卿們卻沒有走。我也不知道我是告退好,還是不告退好。畢竟,按說道理上我現時還算是輔政卿,皇上也沒有讓我走的意思,父親,老師和孟德兄更沒有讓我走的表示。所以,雖然我覺得我不退不好,但感覺退了更不好,於是,我與我的司徒依然退在下麵,低頭不語。
亥時剛過,徐征也被皇上命人引退。甚而旋即,皇後也請退了。
我不是傻瓜,我知道我該知道些什麽了。
這屋內顯然就是要說些什麽的時候了。我忽然膽子大起來了,抬頭看看上麵。卻發現眾人都看著我,竟然覺得有些心虛,又趕緊低頭。
緊接著聽到父親語氣有些嗔怪:“還不上來,一點眼頭見識都沒有。”
“噢。”耳中聽得皇上和孟德兄的笑聲,趕緊亦步亦趨,上得前去。
“子睿孩兒,歲數大了,膽子倒是小了,你十七的時候可是勇武得很啊,差點沒把這給朕拆了,啊,哈哈……”耳聽得周圍父親老師孟德兄他們都笑了出來,不過父親的顯然有點尷尬。
“那時兒臣年少不經事,隻知道需剿平父皇身邊叛逆,全無其他念想。”聽到笑聲心下安定了些,這時節迴答這等話,全不需費心力去想。
“聽起來你現在是經事了,那你卻說說,你的大司馬是什麽人啊?”語氣忽然一冷,我心中一驚,趕忙退後一步,抬頭,再跪拜下,忽然瞥到父親臉上全無緊張神色,;立時明白皇上義父陛下萬歲大有可能隻不過是訛我一下。
“稟父皇,為昔年黃巾亂黨之領兵大將波才。”我語氣全無半分顫抖,半分懼怕。隻如同告訴他,我不過吃了碗炒菠菜注1似平常。
“哎呀,你這小東西倒真老實啊。”皇上這句話一出,我便心頭更定,這語氣分明感覺就是,你吃炒菠菜也不給老子端一碗的感覺:“即為賊首,子睿吾兒何敢留於帳前,也未曾稟告朝廷。”
既然話中又加了子睿吾兒,明顯更沒有什麽責怪的意思,那我便不如討巧當個淘氣兒子稍微耍些無賴。不過想想幾位長輩在上麵,未免被他們取笑,便隻好剛掛上笑臉,轉臉卻又嚴肅起來:“那時正值十常侍專權。”其實也有義母的兄長在內,但這時節,凡事都賴在無後的死人身上,一不怕有人報複,二不怕有人對峙,三不怕得罪太後義母她老人家。“又逢百年不遇的大旱,民不聊生,老百姓吃不上飯,宦官黨徒卻繼續魚肉百姓,毫不收斂,全不忌我大漢曆代體恤百姓之策,這時又有黃巾逆賊打太平清道濟世救人之名,蠱惑愚民,最終煽起民亂。波才等眾人既受其惑,方出來攻擊糧倉官庫,最初不過是為了吃上一頓飽飯,又殺了些地方宦黨豪強,為得卻是免受其害,其下死罪既定,以至攻州伐縣,一錯再錯,卻已是覆水難收了,後那幫邪道查出波將軍等人心存忠君之心,不願繼續攻擊關中京畿重地,便要除了他們,幸得逃脫,待我遇見波才將軍等人時,他們已逃脫出黃巾逆賊而在深山中住了許久了。”這等說辭,早在心中演練數遍,是故熟練異常,完全沒有頓澀。就如我告訴他,從開始就隻有一碗炒菠菜,這時節早就被小子我吃掉了,碗都不知道扔哪裏了。
“虧你個小東西敢說,倒真如你所說,波才卻是個忠君之人了。不知這等瞎話編了多久,說得著實順溜,不似與孤解釋,全然背書一般。”皇上這意思明顯了,老子早知道你有碗菠菜了,你吃就吃了,吃之前或者剛吃過了告訴一聲老子都不幹,太不孝了。這確是我的失策,若我結結巴巴地說一些,怕還效果好些。那便就如告訴他,我以為他老人家已經吃過了,而且你老人家已經睡了。
看來不耍賴是不行了,既然老子都要耍賴了,小子豈有不耍之理。我就得告訴他,菠菜有毒,皇上千金玉體不宜食用,我隻能以身試毒來著,以後如果再看到一碗,端來就是。
“波才在黃巾亂賊中聲望極高,讓他勸降,散落黃巾賊每日歸以千數,我手下越軍不出一月內既有萬餘,孰知萬餘人征剿好還是安撫好?”這賴有點過,趕緊調轉語調,表明“菠菜”毒性雖大,但是醫用價值極高的意思:“況波才有大將之才,兼再無反意,今天下稍平,然日後不免刀兵,若能得此良將,與父皇整肅天下把握也更大一些。”
“呀,小東西,真蠻能說的呀,說的也頗有些道理,我都想看看這個波才了,有什麽本事,讓我的平安風雲小侯兒都極力維護他。唉,算了,這事就這樣了,馬上這幾日立了新儲君,便能大赦天下,波才便赦免了,隨你用去吧。”說完,皇上似乎還在思索著什麽,一邊看著我,一邊有些嘖嘖稱奇的意味,看來“菠菜”味道不錯,挺受人待見。可能早已經被父親他們透漏了風聲,幫我事先疏通了一下,怕早都已經定下不動波才,讓其為我所用了,卻來探探我的口風,看看波才此人到底如何。
其實,想想我當年朝中兩員上將朱俊皇甫嵩二人都拿波才沒什麽辦法,一直都取守勢就該知道波才此人之才。既然波才這個現在活著的最大的黃巾逆賊頭,馬上都要沒事了,以後怕不會有人對我們軍中黃巾遺部指指點點了。
所以,顯然,現在立儲君的事情應當是最重要的了。但是他們似乎還沒有沒有和我談這個,卻藉由皇上繼續向我發難:“我還聽說有幾萬越人從吳國揚州遷到你越國了。還有一些當地的官員也棄官去了你那裏,吳公可有些不開心啊。”
“啊,我還以為他會很開心的。越人為我妻族,常年居於吳地,領有自己的山林,如果這幾萬人在他肘腋生息,怕吳公更無法開心,當時我手中幾乎無可用之兵,且還在荊州,便請吾妻銀鈴前往尋求援軍。要說官員,倒是他自己的事情了,是他手下的孫堅將軍開道,一路接管郡縣便悄悄撤換官員,立時換上吳國自己的人。那些人無處可去便跟著越人跑來跟隨我,甚而比我還先到越國,怎麽也不能算我的錯吧?既然一切如孫將軍所為,你說吳公該更快活得緊,是吧?……兒臣不知可有什麽地方錯了,還請父皇明鑒。”說完隻覺得前麵太像小孩子耍賴,後麵趕緊才補上點正經話。
皇上直搖頭,用手指點著我,帶著一絲笑意卻說不出什麽;父親低頭不語,似在思索些什麽,老師和孟德兄卻看著我笑,隻是老師慢慢笑起來,孟德兄卻是我還沒有說完已經在笑了,心道皇上怕隻知些皮毛,我這話說了他也隻當有這麽迴事請,這架勢怕還是當我小孩子撒潑;父親雖然是我至親,卻似乎還在思索其中蹊蹺;然已明了我此言深意者為老師,籌算說不準還在我前的卻是孟德兄了。
這話若是能傳到朱公爺耳朵裏,怕他也要查查孫堅到底都幹些什麽了,這便是我的好事了。我與孫堅素來沒有什麽好交情,雖然台麵上似乎還拱過幾次手,談話間也還客氣,甚而他還派人護送過我迴家,我卻還是被他暗算了。時至今日,我都不算很清楚,當初他的背後是究竟是什麽人主使。不過,當時幾個和我算得上有深仇大恨的這會兒都不在了。即便還有的,比如益州裏麵那頭,那時還真沒法使喚上他。
談了半天,才終於談到正事上。不過,他們剛想讓我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卻有太監來通報:太尉張溫,司徒崔烈,司隸校尉鮑信,車騎將軍何苗四人應詔來見。
這四人中就鮑信我認識,其他三個人也就崔烈我聽說過,似乎以前是司空,這張溫是誰,我著實不知道,完全沒有聽說過,竟然現在是三公之首;這最後一個何苗,雖然我也從未有所耳聞,但隻個何姓,我便覺得和皇後有些關係。這四人官職皆是重臣之位,他們應詔,該就是為了立儲之事,而且顯然,現在立儲之事還沒有定,把我今天晚上召來也就是為了這個事情。
“子睿,你且上來,在你父親下手站好。”心中一熱,趕緊謝恩,臉上帶上了笑,靠到父親身邊,看著對麵的老師,孟德兄,更是笑得更燦爛些,逼得父親還不輕不重悄悄罵了一句:“別那麽沒出息,站好。”
可我心中還是歡喜得很,臉上自然難掩喜色;這便是還把我當輔政卿,我這般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這幾出,皇上居然不以為怵,怎能不令我欣喜。智非貪戀這個位置,卻為這份器重關心,怎能不欣喜。可我掩飾自己心情的法子著實不多,被罵也當是誇獎了。
四人依次而入,這張溫確實從來沒有見過,倒是崔司徒和鮑大哥看著可親,最後那位麵容比我大不了多少,能爬到這個高位,既然似乎沒有聽過他的什麽事跡,大多也是裙帶關係所致。
“眾愛卿平身,今日召集眾卿與四輔政俱於此,便是再議議立儲之事。眾愛卿有何見解,便請直言。”
下麵一時沒有什麽人說話,四個人似乎都在等別人先發話,或者等我們四個人某個人發話,好看看風向。
我卻忽然想開了其中厲害,立儲便是兩位皇子劉辯,劉協二人之中選一個。這事情,當年我做司隸校尉的時候父親曾經和我提及過,說需早定,之前未定,隻因兩位皇子都小,然朝中各種勢力互相傾軋,故而一直懸而未定。
皇長子劉辯為何皇後親子;皇次子劉協為王美人所生,卻是董太後所撫,世稱董侯。這王美人卻是被何皇後悄悄鴆殺。按說,皇後和董侯還有殺母之仇。不過,那時董侯尚幼,此事事發之時,除了何皇後,便隻有詹事這等人知曉,其它一概不知,這詹事卻是我申氏親族,故而父親知道,於是,我自然也就知道。外麵人卻不知道還有沒有人知道了,董侯也隻知道自己娘親早隕,自己為董太後所撫,現在董太後早已故去,這事情便湮於宮中了。
這裏麵便有蹊蹺了,按說,董重伏誅,董卓困於益州,現今何皇後雖沒有了何進作靠山,但畢竟還是皇後,於是,劉辯既為長子,為儲君天經地義。然則問題就在這裏出來了,當年宦官勢大,恐怕是為後路,極是親近劉辯,所以劉辯年紀小小便與宦官親厚,而孟德兄與我們都是殺過宦官的,而且是一個不留的那種狠法。可劉協背後卻是董氏勢力,這又是我們全力剪除過的,我們這四個輔政卿現下似乎恰恰是兩頭不討好。
忽然想到一層,何皇後必然極怵王美人一事,雖然平日見皇後與二皇子劉協並無異樣,儼然子孝母慈,常有說笑;但若有人提及,乃至外泄,二皇子心中如何不說,單隻何皇後必會認為與我家有瓜葛;往日何皇後與我申氏交好,怕還有這一層。如果真的推舉二皇子劉協,何皇後亦必視我申氏一族等心存挾製之心,隻怕以後會徒增諸多變數。
想到這裏,便覺得推舉大皇子為上,心中便開始計較說辭。
忽然想起自己說的那句話:一人之言,可定生,一人之言,可定死,一人之言,可定興,一人之言,可定亡。
不由輕歎:當真不可不察。
下麵那邊終於有人開始說話了,隻是說話的卻是那個我完全不認識的張溫:“啟奏聖上,臣本粗鄙,卻知皇位乃天賜,既然上天賜位於列位先帝及至皇上,自然也將賜給下任儲君,這上天之事,不是我這等愚魯之人所能臆猜,或許有能窺測天意者比如四位輔政能指點在下,但應該隻有聖上能確切明了哪位皇子將上接天恩,一承大統。”
這話讓我注視他甚久,雖然不能以貌取人,不過這人長相確實不是能讓人恭維的,身量不高,胡須雖然濃密卻無威武之像,要說此人是太尉,光看長相就總覺缺點什麽。但不得不說此人頗明為官之道,這話說得誰都不得罪,什麽都意見都沒有表,但卻不是和沒說一樣了。隻是他看來確實是官場新人,如是高居太尉,卻客氣成這樣,著實有些蹊蹺,隻是我還是想不起來我以前在哪裏曾經聽過這個人的名字。
當下,鮑大哥竟然連聲附合,還自慚自己枉自想了半天,卻半點頭緒沒有,還需要太尉點醒。這番有些愕然,猛然迴想起當年在軍營中,他隻隨口一句就能鼓動慫恿一眾士兵逼我和他比武,看來鮑大哥這一臉忠厚相的人倒也是個八麵玲瓏的角色。原來當年讓他去搬救兵倒真是歪打正著,若能預知今晚他這寥寥數句,這事情讓他去絕對沒有錯,再想想皇甫嵩滿口應承,立刻下令,現下看來倒不是因為我的口誤讓他聽錯,說不定他心中早就看中了鮑大哥,隻是他覺著直接說出來的,肯定會被鮑大哥想方設法推掉。最後卻假我的口誤順水推舟害了一下鮑大哥,這樣鮑大哥要怪最多也就怪我頭上,這雖然隻是我的猜測,我卻覺得八九不離十,因我剛到軍營對他手下人的了解,豈有皇甫將軍熟絡,皇甫將軍要派人怎會讓我選人,隻怕是讓我胡謅幾句,卻自己拐到鮑大哥這裏,然後還說是我的建議。
看來,當年營帳之下,就我一個算是傻瓜。不過似乎由於促成此事功勞甚大,鮑大哥也算是高升了,那他還欠我一份情了,這算害了他的事,他應該不會計較了。
不過何苗倒和我想的一樣,堅持認為應該立大皇子劉辯為太子,這讓我覺得稍微好受了些,證明我不是個徹底的傻瓜,至少現在不是了。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也打算用上這麽一條的:祖製,應循不應改。
不過崔烈倒認為應該立次子劉協為儲。這令我非常驚訝,我想不出理由來,不過能支持二皇子的人原本就需要一些勇氣吧。看來他叫烈倒不是辱沒了自己的。我倒是想聽聽他的理由,他卻有些支吾,我猜何苗的存在讓他有些顧忌,但是他看了看旁邊幾位,卻說一句:“二皇子年少而有賢名,聞達於諸侯,天下需大治之時,需賢能之帝主之。”這說出來當作理由就有點不靠譜了,怕不是原因。
這番場麵二人推托,剩下二人一人挺一個,倒是均衡。
皇上也感到了這個問題,轉過頭來直接問我,語氣卻改得莊重了點:“越侯,你有什麽看法?”
雖然不知道另外三位長輩意見,但是父親大抵應該和我的看法一致;既然滿朝文武很多人在套我的口風,說不準他們三個人與皇上商議已經統一了意見,現在隻是走個過場。我便放下心來,安心編排我已經考慮好的主張。
“啟奏陛下,原本臣就以為陛下將立皇長子辯為儲君,並未想到此事未定。”我也推搪一下,給自己多留點周旋之地,其實真想加上一聲長歎,我怎麽終於也成這樣的人了:“臣聞古之聖賢有雲,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今大皇子既無有失德惡行,儲君之位應該還是由大皇子辯擔當。”
不過皇上下麵一句話倒讓我吃了一驚,應該說好好吃了一驚。
“哈哈,有意思,你與你父親見解一致,卻與你老師楚公,還有魏公意見相左。有意思有意思,我的八位重臣竟然在此問題上如此意見不一,還恰好能平分秋色,有意思有意思。加上前幾日為了上元節籌備而召見的司空王允,鴻臚寺卿荀爽,太常蔡邕,宗正袁槐,太傅田楷,我也問了他們意見,竟也是個平手。”顯然,這五位中至少有一位或者三位和太尉一般推托的。
心下嘀咕,三公九卿,算是和這個事情相幹的人確實都問了,居然還是旗鼓相當,這個事情可當真麻煩得緊。
“好了,今日不議了,這個事情先擱著,想著就頭疼。大家今晚就先散了吧。”說罷揮手,太監一扯嗓子,餘下一眾跪伏,恭送皇上擺駕迴後宮去了。
餘上場麵上似乎有些尷尬,下麵台階的人躬身告退,我們上麵的迴禮,待得他們離去,我們四個對望,卻別有一番滋味。
“望兄,先去我府上盤桓少許片刻,可否賞光。”
“楚公不必如此客氣,我們已談過數次,意見一直不得相投,今日子睿孩兒與我一致,我們輔政卿在此事上便扯平了。就看皇上如何聖裁了。”這意思父親顯然和老師他們已經談了數次,居然意見一直相左,這卻是個不好的苗頭,父親頓了頓,還是緩和了點:“不過,子睿今日才來,也應該去賢恩師府上拜謁一番,我便帶子睿叨擾了。”
當下,一路三人無話,隻有我不停見禮,還不時說一些許久未見,身體可好之類的話,盡可能能讓這氣氛稍微緩和一些。
出宮後,四人都是騎馬,隻是其它長輩們後麵都是一群護衛,唯獨我沒有。便跟在父親身邊,父親問我,我的護衛在哪裏。我便說本身跟了幾個,進來的時候隻我和徐征進去,便讓他們迴去了。
父親讓我小心點,以後需帶一些,不要逞強。我想讓父親心情好點,便諾諾而應,不做任何執拗。其實心下不然,如這條路上還有危險,那才奇怪了。
父親顯然看穿了我,所以,又教訓了一番:此為禮數,需得這些旌旗儀仗。
我老實承認我沒有帶,應該說根本沒有任何準備。
父親搖搖頭。
四輔政在洛陽都有寓所,隻是我自己的還不清楚在哪裏,現在司隸校尉府該給鮑大哥了,而我的越侯行邸應該換了地方。其實知道也沒有多大用,父親母親都決計不會讓我迴去住的;以前當司隸校尉的時候,我就沒有怎麽在自己的寓所呆過。也許銀鈴她們過來我能過去住住。
不過也無所謂,畢竟在自己父母那裏住,心裏總感覺暖暖的,很安心的一種感覺。即便從出生後幾日到十八歲我都沒有在父母身邊呆過。
有想這些事情的時間,就到了老師在洛陽的府邸,待得進去,就見幾個熟人,卻是李真、周玉夫婦,還有蔣黎、李璞和朱凱,這後麵三人是公冶叔叔帶來的,現在似乎都是被舉薦賢良方正才到京城,先為郎官,現在都補了缺。
其實很大可能是專門當作老師放在京城的耳目的。他們三個都不是荊州人,雖然經老師推舉,但一般不會被什麽人懷疑為荊州眼線,卻隻會當作老師的賢舉。這一點我便不行,因為這次初去越國是為了平亂,詔令舉賢良方正這個事情在越國亂之前,還是前任的事情,現在早就不了了之了;其實就是真的發現了,我也偷偷留了自己用,我還正愁缺人呢。而這在皇上身邊布下眼線耳目,我總覺得不妥當,換作我,我也決計不願做,但是銀鈴會替我做,雖然她也可能不願這麽做。
李真這次總算是高升了,去年底被冊封驃騎將軍。因去年冬天在我去越國的時候,那時“正好”逢交割宛地這些地方給皇上,卻逢此地殘餘匪孽“正好”造反,李真“正好”在那裏,便“正好”迅速平了這亂事。所以就因平南陽殘餘草寇有功,而南陽宛城這一塊都獻給了皇上,一經上報,便被皇上召見,一看覺得合意,便隨著地調上來了。其實,我總覺得這裏“正好”得很“正好”。皇上又聽說他的夫人也頗有手段,也參與了平南陽餘孽,便也加了封賞,賜紅袖將軍,加賜錦衣紅袍,統領羽林軍中的那支非常神秘的女騎射手,那支我進出無數次皇宮都沒有見過的軍隊。現在才知道她們並不在洛陽宮城,卻在城西北的濯龍苑內,這軍隊乃當年抗擊匈奴之時(事情起源於西漢,有一定傳說成分,作者注),因匈奴曾幾乎偷襲到長安,於是,當時在聖上詔令之下,長安幾近全民皆兵,尤以皇後貴妃皆著戎裝,領一群年輕婦人小姐們在上林苑中操習,自此留下了這支軍隊的編製。
不過周玉去了,才發現這支軍隊不過三百人,且常年疏於訓練,還都是些官宦家的側室小妾或者丫環組成的,嬌氣得很,雖有俸祿,也有軍紀,但這時節早不是那時可比,隻需得點卯,才都來充數,每日在那裏隻是嬉笑打鬧,全無軍隊模樣。以前來管的人不是懼怕這些人家裏勢力,要麽便是自己無意管理,隻讓這支巾幗之軍,幾乎成了支老娘們聊天隊。這後麵的詞是子實用的,其實我也是這麽想的,於是我還和他快樂的點頭示意,一起大笑。
周玉也很頭疼,這時候卻有人幫了周玉,這人卻是我姐。堂堂趙國公主,現今在朝的輔政大臣之女,這個名頭和勢力可不小,她自請加入此軍,甘為副手,輔佐周玉,立時便把這軍紀給整肅好了。倒讓周玉很是不好意思,總覺得自己還要對我姐姐發號施令,很是內疚的感覺。
周玉變了很多,她說都是公主教她的。
現在我真覺得她配得上子實兄了,還問訊了子實的肩膀的老毛病好了麽,他說早就不妨事了。
不過和兄弟敘話,終會被打斷,三位長輩進屋後看了我和子實他們相談甚歡,先是耐心稍微等了一會兒,終究還是覺得有更重要的事情,便讓我進來,那幾個人見老師迴來還有事情,便請告退了,隻有子實和我交換了幾個眼神,那意思,就是找個時間得聚聚。
不過進了屋,我除了向老師問安,向孟德兄問好,便是勸三位長者消消氣,下下火。這個言道:廢長立幼,取亂之道;那個卻說:天下大任,須賢者為之;還有人言:還可避免外戚之勢卷土重來;這邊立刻迴道:不怕宦官再度作勢麽?這一番,我都覺得有理,卻沒有人讓我來表達什麽意思,由於言辭激烈,其實我也插不上什麽話。隻是大家言語稍微緩一點,我趕緊提出,今日先到這裏,我陪父親先迴去休息。
總算今日之事,才告一段落,我其實真不想參與其中,卻知道自己無可避免。
迴家路上,這個時辰,還有些官員“正好”沒有安歇,還“正好”出來,於是“正好”碰到我們,便“正好”給我們行禮加各種“正好”的問候。
迴得家中,父親沒有和來迎我們的母親說話,隻點了一下頭,一個人靜靜踱迴大堂坐於主席。母親在後麵攙著我的手,悄悄問我父親怎麽了。我便輕聲說,輔政在立儲事情上爭論未決。母親點點頭,她必是知道這個事情,她說她幫我們去弄點吃的,讓我陪老爹說說話。
我坐在父親下手,看著父親,父親兀自看著地麵出神。我不願讓他繼續在這個事情上煩神,便想找個其他話題。
想提姐姐在哪裏,忽然感到姐姐本要嫁給孟德兄,事情目前似乎有些阻礙,提出來,似乎不妥;想提我的越侯府在哪裏,又感到我一向表現的都不是那麽貪圖享受的人,父親聽了,肯定知道我言不對心;忽然又想到一事旁人都說父親最近很開心的,便開口道:“父親,佩兒有了身孕,您就要有孫兒了。”
果然,父親露出了一絲微笑,“嗯嗯,是啊,最近就屬這個事情最讓人高興了。”
“等銀鈴也有了孩子,如果是個男孩,就讓他到您那裏當監國,趙國也就有繼位者了。”總覺得自己有些偏心銀鈴,如果再把佩兒為我生的兒子送去,太過殘忍,而銀鈴必會理解我的苦心。
“胡說,如果佩兒生的是男孩,就得讓長孫過來。”父親忽然開始耍起了性子,臉上帶上了笑容,就知道父親心境轉好,此計有效:“我是老爹,我說了算。”
“我是那孩子的老爹,我說了算。”我自然得耍耍性子,剛才在義父麵前耍賴皮,自己父親麵前耍耍性子,也不是多大過錯。
“你不是有一個養子麽,據說聰明伶俐得很,你先讓他兼著,以後你們生了再說。”
“那孩子硬氣得很,不肯幹。”
“哦,我記得那孩子今年才七八歲,奇哉!這小孩頗有些骨頭,你需好好引導。那還得讓你長子,我長孫過來。”
我們正自爭吵,全沒有父子的儀態,終於被母親打斷,母親幾乎笑著走進來,斷斷續續說著:“這……孩子……還沒有……生出來,男的女的……還說不準呢?”
“小梅,這話不作興這麽說!”父親居然還叫母親小名訓斥起來,當真讓兒子在旁邊有些雞皮疙瘩,趕緊找話題岔開,避免父親母親又吵起來:“母親,姐姐妹妹何在?”
結果卻是父親答的,一邊答著,一邊吃著碗中元宵:“琪兒最近一直住在你的越侯府,說是幫你看顧,其實是不願見我或者孟德。瑾兒本來是在這裏陪著我的,就前幾日去上林苑玩耍了,馬上過幾日皇上要去狩獵,你要過去,到時候便能看見她了。”
我也趕緊從母親端著的托盤中端過一碗,一邊吃,一邊再次岔開話題:趙國現在誰在看顧。答曰我的舅舅和幾個堂叔,父親偶爾也會去看看,但主要朝堂上靠著子聖拿主意,前線若有戰事靠文遠定奪。
另外父親還從老師那裏征調了幾個本來屬於我幫我在零陵看後續輜重的將官:劉辟,龔都,何儀。我才明白,為什麽後來這幾個人一直沒有來,我還以為他們還在零陵看著我的輜重呢,因為交州一直未有完全平複,我過去的時候還遭了襲,故而一直沒有讓他們帶著大批輜重過來,父親卻說那三個其實都是些讀書人,誌不得伸,覺得我讓他們看著輜重太屈才,便做主張要走了他們,據說還是銀鈴批複的,大抵應該是我去潭中時候的事情。
父親還告訴我,他從老師那裏要來了張凱,還說到了劉雯,畢竟父親也算皇親,封了張凱作為趙國司空,給了劉雯誥命,多少年前那樁舊事便算徹底了解,不會再有什麽麻煩了。其實我覺得,與其說是父親幫忙解決,不如說父親討了大便宜,不知道老師如何能答應的。
不過父親一邊吃,還給我下了一道令,讓我去看看姐姐,勸慰一下。
我問現在麽。父親點頭。
我說可能琪姐姐這會兒可能早就睡了,父親說,他每日深夜都會上塔樓看看那裏,總看到那裏燈火通明,有時那裏開著窗,便會看到琪兒在喝酒。言罷,歎了口氣。母親竟似乎要哭了,說她去看了幾次,每次琪姐姐都在她懷裏哭,哭得她都不忍再去看姐姐。
看著父親歎息,母親流淚,當下告退,便要過去。
旋即迴轉,問道越侯府在哪裏。
答曰此去南第五家門臉,門上有匾卻是平安風雲侯府,據說是皇上覺得吉利,命人刻上的。
這個位置一走到我就記得了,最初的何大將軍府,後來的無佞府。現在重建了,門口設了兩個獬豸分立左右。看來是沒有人敢選這裏住,皇上也覺得隻有我能震住這裏的惡邪,用了我最有名的封號作牌匾,還用兩個“我”鎮在門口。
門口衛兵隻管把我往裏引,一應婢女都知道我,繼續接過我將我往裏引。還有一個大膽些的領頭婢女的說,公主隻說可引見兩個人,一個是母親,一個是我。
我輕輕推開門,後麵的人立刻退去,我想最近姐姐心情應該不太好。
不過我卻是看到一個男子打扮的人背對著我。
時逢初平元年元月十四日,這一日當真無比的漫長。
注1:菠菜最遲在唐代引種我國,但考慮到絲綢之路通到羅馬帝國,與波斯往來也有貿易,便當作東漢大家也知道這個東西了。菠菜又叫波斯草,原產便是波斯,這個菠字大抵就是指代波斯之意。
注2:很多人都認為靈帝是個很荒淫的皇帝,但在天變裏似乎還不錯,具有普通人性化的一個人,便覺得無法理解,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來集中解釋一下,為什麽我把靈帝寫好了點。第一,《後漢書》宦者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時宦官並起第宅,擬則宮室。帝嚐登永安候台,宦官恐望見之,乃使趙忠等諫曰:“人君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散離。”自是不敢複登台榭。這句話信得頗糊塗蛋,但卻不應是個荒淫無度的人所顧忌的;第二,他能夠評價他的大皇子劉協:“輕佻無威儀,不可為人主。”這又不像一個荒淫無度的糊塗蛋能說出來的話。漢靈帝上台是因為漢桓帝無後,由桓帝的皇後竇氏在劉氏宗親中選出來的,一個區區的解凟亭侯的兒子,除了自己的劉氏宗親血統,在朝中全無勢力,登基時不過12歲,一個這麽點大的小屁孩,從自己的侯國被帶到了洛陽宮中,他除了相信那些平時一直在他身邊的宦官,依靠他們,他還能怎樣?他從一個小孩子慢慢能夠全麵執掌朝政,靠的都是這些宦官,當然在本書中還依靠了四輔政。當然正史及後世記載中,這個人的很多行為著實荒誕不堪,但是在天變中,我便隻當他是一個好色貪財,容易輕信別人,對別人有依賴,性格簡單的普通小人,隻是他的位置有點特殊罷了。其實還有第三點,而且還是最重要的,本書是第一人稱,子睿寫下的隻是他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中所理解的,《天變》不過子睿自己看當時那個世界的第一手記錄材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