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用的祖先是沙陀人,原本姓朱邪,李克用的父親名叫朱邪赤心,因戰功被唐懿宗賜名為李國昌,官至振武節度使,父子二人在朔州(山西朔州)一帶活動。後來李克用被調到大同防禦使段文楚手下任職,工作地點在雲州(山西大同)東麵的蔚州(河北蔚縣)。
段文楚,官宦之家,名門之後,其祖父段秀實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與一位如雷貫耳的大人物——顏真卿並列,段秀實、顏真卿二人在書中的評價是“守道歿身;萬代垂訓”。顏真卿,大書法家,地球人都知道,顏真卿的族兄顏杲卿在曆史書上有介紹,也是國之忠良。南宋文天祥丞相寫的《正氣歌》中以“為顏常山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兩句詩分別對顏杲卿、段秀實作了讚揚。
如果以攀親戚所用之某某的大舅子的小姨子的三姑的四婆是什麽親戚的勁頭來找,段文楚與李國昌及即將出場的赫連鐸等還真能扯上點聯係。
唐懿宗鹹通(860-873)年間,南詔擾亂雲南、兩廣、安南交趾等嶺南地區。段文楚被派往西南邊疆的邕州(雲南昆明)工作。守衛邕州的是從別處調來的三千士兵,按例每過三年進行輪換。段文楚打算施行鄉人守鄉土,想在邕州招募、訓練三千名當地人,當然朝廷原來給的軍事撥款那是一個子都不能少的。這樣做士兵不用來迴調動,至少可以省下來幾雙草鞋。
在段文楚主持下,幾百人被招募上來。而後段文楚迴京,把爛尾工程留給了下一任。下一任腦筋一轉,把外地的士兵全打發走了,坐吃空餉,可惜沒多久他就死了。再下一任到邕州還沒來得及張嘴下咽那些餉銀,壞了,南詔打來了。結果可想而知,這導致段文楚最後也用不著在大西南繼續工作了。
段文楚走了,另一個名人——龐勳來了。龐勳可不是來收拾殘局的,他後來的事跡簡而言之——龐勳起義。
朝廷看到土生土長的士兵麵對南詔沒什麽優勢,還得從後方抽調精兵強將,於是從民風彪悍的徐州地區招募了幾千人前來。其中有八百人被分配到桂州(廣西桂林),龐勳就給他們管管錢糧。
按規定,這部分隊伍三年一輪換。盡管士兵強烈要求,但是他們在軍官的威逼下整整幹了兩輪共六年。這麽多年過去了,誰不想老婆孩子,但是聽到軍官打算留他們再戍守一年,頓時人們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龐勳被推舉為隊伍的首領,直接踏上了返迴徐州的路途,等於這些徐州來的士兵嘩變了。
龐勳等人到達徐州附近,在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下,龐勳起義的烈火終於燃燒起來。在撲滅龐勳起義的過程中,沙陀人朱邪赤心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其過程可大體參照後來黃巢起義時李克用的情形。朱邪赤心被賜名為李國昌,安排到朔州任節度使。另外,吐渾人赫連鐸等也因為平定龐勳有功,受到朝廷的重視。
段文楚在南方混不下去,後來到北方的雲州地區工作,任大同防禦使,正好跟李國昌等人成為鄰居。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春,山西北部發生大饑荒,段文楚克扣小兵的工資,引起強烈不滿。蓋寓、康君立、薛誌勤、李存璋等雲州將領趁機私下串聯,認為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很厲害,若推舉他們父子當領導,則“代北之地,旬月可定,功名富貴,事無不濟”,代州即山西代縣,代北即雁門關以北的廣大地區。
康君立秘密潛入蔚州找李克用商議這件事。李克用想派人到朔州征求一下老爹的意見,康君立勸道:“難保我們的謀劃不被人探知,遲則生變,哪有千裏修書報告具體戰鬥部署的(機事已泄,緩則生變,何暇千裏稟命乎)。”李克用馬上點起一萬大軍出發,裏應外合,拿下雲州。
李克用馬上鼓動雲州眾將上表要求朝廷承認既成事實,大同防禦使的職位就由他接任。如此一來,李家父子二人便占據兩個藩鎮,朝廷不同意。
李國昌請朝廷馬上任命新的大同防禦使到任,如果李克用膽敢抗命,自己前去收拾他,絕不因為與李克用的父子關係而背叛國家(乞朝廷速除大同防禦使,若克用違命,臣請帥本道兵討之,終不愛一子以負國家)。
乾符五年(878)夏,朝廷任命曾在雲州任職的盧簡方為大同節度使,前去收拾殘局,但是李克用拒不接納。於是朝廷讓李國昌與盧簡方對調,讓李家父子在雲州團聚。李國昌當然不想白白把朔州讓出去,於是跟朝廷翻了臉。
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四處劫掠各藩鎮。乾符五年(878)冬,吐渾都督赫連鐸趁李國昌帶兵攻打黨項人的時機,偷襲朔州得手。李國昌隻好去找兒子,李克用得知朔州被赫連鐸端了,親自前往迎接,沒成想迴去的時候,雲州城門關閉,進不去了。李家父子隻好暫時棲身於蔚州。
朝廷命吐渾都督赫連鐸、幽州節度使李可舉等共同討伐李國昌父子。李可舉本是迴鶻人,其父歸降唐朝後被賜名為李茂勳,李茂勳後來趕跑幽州原來的節度使,父子二人先後當上幽州節度使。
赫連鐸、李可舉等並未取得多大進展,一年多時間裏,李克用不僅奪迴朔州,而且主動騷擾至雁門關以南的忻州(山西忻州)、太原以西的石州(山西離石)等地。
廣明元年(880)夏,朝廷任命李琢為招討使。李琢經過一番情報工作,爭取到一部分沙陀軍隊在陣前抓住時機反水。李琢在位於朔州東南的代州會合赫連鐸、李可舉等部,商討準備攻打朔州。
李克用派大將傅文達率軍支援朔州,自己與李可舉的大軍對敵。守衛朔州的高文集聯合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一同把傅文達綁了,向李琢投降。
李克用得知朔州失手,丟下李可舉南下,要到朔州找高文集算賬。李可舉乘勢追擊,在藥兒嶺大敗李克用。李琢、赫連鐸趕到蔚州,與李可舉一起再敗李國昌父子。廣明元年(880)秋,李國昌、李克用帶著家人向北投奔達靼。赫連鐸成為大同防禦使,占據雲州。
赫連鐸不斷派人到達靼,離間他們與李國昌、李克用的關係,利誘其把李家父子綁了送來。李克用展示了他那百步穿楊的箭術才把達靼人鎮住。
李克用又請達靼的首領們喝酒,喝到大醉的時候,李克用吐了一迴“真言”,他說:“我父親和我被奸臣陷害,報國無門。聽說黃巢渡江北來,一定會成為中原的禍患。天子肯定有赦免起用我的那一天,到時和諸公一同南下安定天下,這才是我朝思暮想的事。我們要共同努力啊(予父子為賊臣讒間,報國無由。今聞黃巢北犯江、淮,必為中原之患。一日天子赦宥,有詔征兵,仆與公等向南而定天下,是予心也。公等勉之)。”李克用又向達靼人感歎:“人生幾何,誰願意在這荒漠中呆一輩子(人生幾何,誰能老死沙磧邪)。”
果然,沒過多長時間,朝廷想起李克用來了。因為黃巢攻占長安後,盡管鄭畋在鳳翔進行組織部署,王處存等起兵勤王,多路藩鎮與黃巢打了幾個迴合,雙方誰也沒把對方打趴下。此時朝廷特別需要一個猛將,投入戰鬥後能迅速扭轉戰局,有些將領開始考慮讓李克用出手。朝廷命河東監軍陳景思到代北,從遊牧民族中招募軍隊。
陳景思在李友金等人的幫助下召集起來好幾萬大軍,不過麻煩隨之而來。蠻夷之人,不服教化,不講道理,士兵見了公家的財物便要揣進自己兜裏——“兵擅劫帑自私”,而且還批評不得,遇著不順耳的言語,士兵就要扯嗓子掄拳頭——“士囂縱”。
李友金同誌雖然是李克用的叔叔,也鎮不住這群人,他對陳景思說:“這麽些人湊在一起,一定要一個有威名、能服眾的人帶領才能做事(興大眾,成大事,當威名素著,則可以伏人)。”至於人選,李友金內舉不避親,雖然李國昌、李克用父子犯了錯誤,但他們才能還是有的,應該讓他們繼續為國家服務嘛。李友金誇他哥哥和侄子的最難能可貴之處是他們從思想和行動上一直在做積極改造——“僑戍北部不敢還”,寄居在大漠裏仍不忘為國家的北大門站崗放哨,眼巴巴等待朝廷的赦免而不敢私自流竄迴來。李友金、陳景思等都認為李國昌父子若得到效命的機會,平定黃巢不在話下。
另一位有名的監軍楊複光也十分希望朝廷能起用李克用,他在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探討軍情時說:“如果皇帝下旨,李克用一定奮不顧身為朝廷效力(若諭上意,彼宜必來)。”
雖然李克用在奔赴長安的過程中有些波折,但是他與黃巢交上手之後,可以說勢如破竹,中和三年(883)便使得黃巢退出長安,因此史書上評價李克用“破黃巢,複長安,功第一”。李克用打出了響當當的名頭,成為河東節度使,那時他年僅二十八歲。李國昌也加官進爵,但是他沒活幾天便死了。李克用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中和三年(883)秋,來到到晉陽即山西太原上任。
環顧太原,其周圍真有不少軍事要地和軍事強人。
太原以南依次是潞州(山西長治),澤州(山西晉城),孟州、洛陽等地。潞州、澤州是孟方立早先的地盤,孟州、洛陽是張全義、朱溫的地盤。潞州所在的上黨地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插在朱溫和李克用的地盤之間,是後來雙方拉鋸的重點之一。
太原東南有邢州(河北邢台)、洺州(位於邯鄲東北)、磁州(河北磁縣),這是孟方立、孟遷的地盤。此地區緊挨魏博,北鄰鎮州,東南有潞州,是後來朱溫北上的主要通道之一。
太原東北依次是鎮州(河北正定),定州(河北定州),幽州。鎮州是王鎔的地盤,定州是王處存的地盤,幽州是李可舉、李全忠、李匡威、李匡儔、劉仁恭的地盤。這幾處藩鎮以及他們南麵的魏博地區,都位於黃河以北,有時候被統稱為河北或河朔。這些藩鎮都屬於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其節度使大部分都是胡人,雖基本上奉李唐正朔,但是朝廷無法有效控製。例如,在魏博,牙軍“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在鎮州,王鎔十歲便當了節度使,從他祖上多少代開始,一直把持節度使的位子,而且王家手段高明,王鎔的曾祖父娶了大唐公主,朝廷打龐勳、打黃巢,王家出過力,僖宗迴長安,王鎔出過錢,王鎔在朝廷吃得開,很多藩鎮想從朝廷要個名份時,都走王鎔的關係(四方諸鎮廢立承繼,有請於唐者,皆因鎔以聞);上麵幽州的這幾位,李匡威、李匡儔是李全忠的兒子,他們父子秉承傳統,窩裏反了李可舉,卻被劉仁恭窩裏鬥了下去。
太原以北有忻州、代州、朔州等,再往北是雲州,雲州是李克用與赫連鐸爭奪的主戰場。
太原西南有隰州(山西隰縣)、慈州(山西吉縣),再往南就是河中地區,河中扼守黃河,連接長安,又是朱溫、李克用爭奪的重點之一。
介紹了一圈,先從孟方立詳細說起。孟方立,邢州人,與他有關的潞、澤、邢、洺、磁等五個州本來都歸昭義節度使管轄,但是那節度使運氣不好,於中和元年(881)在潞州被手下殺死了。孟方立領兵滅了作亂的人,占據潞州代理了昭義節度使。
沒過多久,孟方立感到潞州民風太過強悍,於是返迴邢州,對外還是號稱昭義,其行為等於尚未轉正便要私自遷省會。潞州的老百姓對此很有意見,將領安居受等秘密請李克用來主持公道。
中和三年(883)李克用派他弟弟李克修攻取潞州,趁著剛立大功,便請朝廷封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如此一來,孟方立在邢州,李克修在潞州都自稱昭義節度使,一個藩鎮出了兩個節度使,這種一鎮兩節的情形,從大了說等於公然製造兩個藩鎮,從小了說不利於藩鎮內部的團結。這個問題靠談判肯定是解決不了的,隻有武力統一。
中和三年(883)冬,雙方正式宣戰。李克用以潞州為根據地,其將領主要有李克修、李存孝等,河陽李罕之被洛陽張全義打敗後投奔李克用,也加入到李克修的隊伍中來。
邢州一帶,基本算是平原,正好利於騎兵展開,當地老百姓也無須種莊稼了,田地直接被當成了戰場(地為鬥場,人不能稼)。李克用致力於昭義全境的統一,攻打孟方立是哪年也沒落下(擊邢、洺、磁無虛歲),三州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農業生產徹底歇菜了(三州之人半為俘馘,野無稼穡)。
孟方立雖是一方節度使,其相對戰鬥力略有差距,李克用在不斷攻擊他的時間裏,到處用兵,兵鋒所至,銳不可當。
中和四年(884)夏,李克用千裏馳援,與朱溫、時溥、趙犫等大敗黃巢,沒多久黃巢死於時溥之手。然而這次出擊,李克用被狠狠地打了一悶棍,在汴州上源驛差點被朱溫幹掉,二人從此成了一生的死對頭。在之後的時間裏,且不論鬥爭的結果,朱、李二人可以說是當時真正的對手。
李克用在太原考慮找朱溫出上源驛那口惡氣之時,他東麵的王處存向他求救。
王處存是義武節度使,所轄定州、易州(河北易縣)等地,夾在鎮州、幽州之間。麵對強敵環伺,王處存“撫民有恩,折節下賢”,既有老百姓的擁護持,又拉攏了很多有才能的人。王處存在長安失守後率先起兵勤王,並先後十多次派人勸說開導並協助李克用,最終取得了收複京師的偉大勝利(遣使十輩曉譬迎勸,卒共平京師)。人們稱讚他們“勤王舉義,處存為之最;收城破賊,克用為之最”。王處存與李克用不僅在戰鬥中結下深厚的友誼,而且兩家人還結成了親家,李克用做了王處存侄子的老丈人。
王處存與李克用越走越近,李克用的實力越來越強,周圍的藩鎮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李可舉和王鎔商議道:“易州、定州,本來是燕、趙的一部分;咱們兩家把它瓜分了,是理所當然的(易、定,燕、趙之餘也;得其地則正其疆,理而分之)。”為了防止李克用前來相助,李可舉勸說雲州的赫連鐸,讓他南下騷擾李克用以作唿應。
準備妥當後,光啟元年(885)春,李可舉派大將李全忠率六萬大軍從北麵攻打易州,王鎔從南麵攻打無極(河北無極)。
李克用派出的援軍在南線多次打敗王鎔。在北線,易州這個要地終被李全忠攻破,其將領劉仁恭靠這場攻堅戰得以揚名立萬。
李可舉圍了易州很長時間沒能拿下,大家一籌莫展,此時一個名叫劉仁恭的小軍官出了個主意,既然地麵上沒辦法,那就從地麵下想辦法——挖地道(穴地為道以攻城)。所謂變則通,易州還真這麽通進去了,劉仁恭也得了個“劉窟頭”的名號。
等南麵的威脅一解除,王處存準備奪迴易州。要說這動物的皮是個好東西,大灰狼有時披著羊皮,就是要讓羊兒放鬆警惕,乖乖地走到身邊來。王處存命三千士兵披著羊皮,夜裏分布在曠野上(以輕兵三千蒙羊皮,夜布之野)。
幽州士兵好不容易挖地道進了易州,正想好好歇一歇,一看城外來了那麽多羊,也不顧守城,一擁而出奔著羊群去了,結果被王處存的伏兵打敗,易州又重新迴到王處存手中。
李全忠從易州狼狽退往幽州,在路上他忐忑不安,老板李可舉把家底幾乎給他了,當李可舉看到如此的結果,萬一秋後算賬怎麽辦。這時李全忠想起了幽州的一個姓張的別駕對他說的一件事,堅定了他的一個信念,這事還要從李全忠的房子說起。
有一天李全忠在他的房間裏發現一株蘆葦破土而出,這株蘆葦有特點,高一尺,共三節(蘆生於室,一尺三節)。李全忠就去找明白人問問這是咋迴事,張別駕一看,對李全忠說:“蘆葦,屬於茅類,得到雨露的滋潤而生長(蘆,茅類,得澤而滋)。”這話雖說得簡簡單單,然而自古很多事物其背後或許有特殊的意義。例如這個“茅”,這是古代分封諸侯用到的東西,從有關成語“分茅列土”或“裂土分茅”等可以想象得出它的含義。
張別駕接著說:“分茅列土的好事很快找上家門,天意啊(公家有茅土之慶,殆天意乎)。”張別駕又拍胸脯保證:“這株蘆葦共有三節,你家一定會出三位節度使(其生三節,必傳節鉞者三人)。”最後張別駕不忘囑咐李全忠:“記著我這番話,你就好好幹吧(公勉樹功名,無忘斯言)。”
如果哪天我們的屋子裏也生出了蘆葦,當然此種情況對住樓房的同誌來說基本上是屬於水中月鏡中花了,不管識不識貨,請個至少讀過幾本相關書籍的人或有點求神問卦經驗的人來忽悠,至於是否見效,那是後話。
既然有高人對自己大好前程的預言,而當下又怕李可舉治罪,李全忠決定打迴幽州老家。
光啟元年(885)夏,被圍在幽州城內的李可舉走投無路,放火自焚。李全忠成了幽州節度使,不過到光啟二年(886)秋,李全忠家那株蘆葦“三節”中的一節用完了,他兒子李匡威接了班。李匡威為人豪爽,有些人打不過李克用時,往往想到請他幫忙,因為李匡威倚仗幽州地區士兵強悍、兵源充足,特別願意跟強者較量較量(性豪爽,恃燕、薊勁兵處,軒然有雄天下意)。要說在這大約一年的時間裏發生的大事,簡言之就是唐僖宗開始了第二次離開長安的旅途。
話說李克用在處理東北方向事情的同時,不斷向上表要求朝廷對他在上源驛的遭遇給個說法,否則就要按江湖規矩自行解決。結果在宦官和藩鎮的角力下,這刀沒砍向朱溫,卻對著朝廷來了。
光啟元年(885)春,僖宗返迴長安,宦官老大田令孜打起河中鹽池的主意,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堅決不肯讓步。田令孜搞出一個節度使的對調方案,讓王處存到河中代替王重榮。考慮到王重榮肯定不願意,田令孜拉上邠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打算文的不行來武的。為了讓這個主意更像那麽迴事,田令孜命令李克用率部保護王處存上任。王處存向朝廷解釋,王重榮是有功的人,這樣做非常不利於藩鎮的穩定(有大功於國,不宜輕有除改,以搖籓鎮之心。)。
王重榮偽造了一封詔書,寫信向李克用透漏:看到詔書了嗎,等李老弟你一到河中,皇帝命我和王處存聯手把你幹掉(天子詔重榮,俟克用至,與處存共誅之)。李克用也認同王重榮對整件事的分析:這是田令孜、朱溫、朱玫等人在皇帝跟前挑撥離間造成的(此令孜、朱全忠、朱玫之惑上也。)。
在王重榮的忽悠下,光啟元年(885)年末,李克用出動大軍,使得唐僖宗又離開長安。在此次僖宗離開長安的日子裏,還發生過襄王李煴在朱玫主導下稱帝的鬧劇。
直到文德元年(888)三月,僖宗駕崩,昭宗即位,期間李克用除了關注王重榮被部將殺死,其弟弟王重盈接任河中節度使之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孟方立的作戰上,即開始了“擊邢、洺、磁無虛歲”,“三州之人半為俘馘,野無稼穡”的曆程。但是文德元年(888)春,突發了洛陽地區的李罕之被張全義趕跑一事,暫時影響了李克用的用兵部署。
李克用派出的將領康君立、李存孝、李罕之等被張全義及朱溫的大將丁會糾纏在河陽地區,這使得孟方立有了喘息之機。
孟方立相約王鎔於文德元年(888)冬同時起兵,兩路大軍夾擊遼州(山西左權)。王鎔嘴上答應的挺好,等孟方立的大將奚忠信率三萬大軍走在半道上,王鎔推脫有事來不了,結果奚忠信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晉軍將領安金俊在俘虜中找到一個叫石元佐的人,對他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後安金俊請石元佐談談攻打邢州的方法。石元佐說:“孟方立善於守城,邢州城池堅固無比,強攻恐怕不是最佳選擇;可以考慮圍點打援,包圍磁州,截擊從邢州出來的援軍(方立善守而邢城堅,若攻之,必不得誌;宜急攻其磁州,方立來救,可以敗也)。”
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夏,果然如石元佐所說,孟方立遭遇大敗,龜縮在邢州再也不敢出來。
晉軍天天用大喇叭向城內喊“誰能殺了孟方立,誰就是新的節度使”。孟方立這人平日苛刻暴躁,底層士兵從來沒有從他那裏得著好處(性苛急,恩不逮下)。被圍的時間一長,即便孟方立夜裏親自到城頭巡查和慰問士兵時,城牆上的小卒子都不再把他當迴事(夜自巡城慰諭,守陴者皆倨)。孟方立看到士兵都不願為他賣命,於是喝毒酒自殺了。
孟方立一死,邢州的將領認為孟方立的弟弟孟遷平時待人不錯,便推舉他代理節度使繼續抵抗。
到這個地步了,孟遷除了讓邢州的守軍發揮最大的作用外,隻有一個方法,找援軍。孟遷上任伊始馬上向朱溫求救,朱溫那會兒正跟時溥打得難解難分,無法派出大軍救援,還有當時朱溫與魏博節度使羅弘信隻相打不相識,羅弘信也不借道。朱溫便派大將王虔裕率數百精兵走小道疾馳趕往邢州。王虔裕到達後先在邢州附近隱藏,夜裏瞅準時機突入城內,第二天王虔裕沿著城牆樹起汴軍的大旗,晉軍摸不著底細,以為朱溫的救兵到了,於是退走(伺夜突入邢州。明日,循堞樹立旗幟,晉人不測,乃退)。
不過邢州在李克用多年的持續打擊下,元氣大傷,王虔裕那幾百人再厲害也是好漢架不住人多,而指望朱溫本人則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孟遷堅持了幾個月之後,在大順元年(890)春,把王虔裕和同來的汴軍綁了,向李克用投降,這樣原來昭義節度使所轄的五個州暫時歸了李克用。
李克用迴太原的路上,經過潞州,少不了喝喝酒,搞搞娛樂活動。以前潞州作為攻打孟方立的基地,李克用從邢州返迴時也經常宴請手下,比如上一年,李克用在一個名叫三垂崗的山崗上開席飲酒,他五歲的兒子即後唐莊宗李存勖也在座。
潞州這地方跟唐玄宗李隆基有些淵源,玄宗登基之前在潞州蹲過點,登基之後多次前來視察,因此人們為他修了一座原廟。原廟就是宗廟之外的廟宇或祠堂,玄宗的這座原廟就在三垂崗上。
李克用就命令在三垂崗上痛飲,並讓伶人演奏《百年歌》助興(置酒三垂崗 ,伶人奏《百年歌》)。《百年歌》是一首描繪從幼年到老年的樂府詩,當伶人唱到老年的情景時,眾人都被其悲愴的歌聲所感動(至於衰老之際,聲甚悲,坐上皆淒愴)。李克用捋著胡子,指著李存勖,笑著對眾人說:“我快老了,我兒存勖是奇男子,二十年後,應該會代替我在此大戰吧(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後二十年,其能代我戰於此乎)。”
清代有人寫了首關於三垂崗的詩,其中有“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的詩句。清代還有人寫了首《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裏麵有“玉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金叵羅傾倒淋漓,千杯未醉。”,這幾句有些麵熟,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出現過。總之,三垂崗及在三垂崗上舉行的酒宴都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從《伶官傳序》中可知李存勖與伶人的關係密切。緊接著《伶官傳序》,史書上說李存勖“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喜歡伶人,又懂音樂,還會作曲,這與李存勖打小就與伶人接觸是分不開的。興趣要從小培養,想想李存勖年僅五歲已經受到如此的熏陶,日後才能做到既會演又會
段文楚,官宦之家,名門之後,其祖父段秀實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與一位如雷貫耳的大人物——顏真卿並列,段秀實、顏真卿二人在書中的評價是“守道歿身;萬代垂訓”。顏真卿,大書法家,地球人都知道,顏真卿的族兄顏杲卿在曆史書上有介紹,也是國之忠良。南宋文天祥丞相寫的《正氣歌》中以“為顏常山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兩句詩分別對顏杲卿、段秀實作了讚揚。
如果以攀親戚所用之某某的大舅子的小姨子的三姑的四婆是什麽親戚的勁頭來找,段文楚與李國昌及即將出場的赫連鐸等還真能扯上點聯係。
唐懿宗鹹通(860-873)年間,南詔擾亂雲南、兩廣、安南交趾等嶺南地區。段文楚被派往西南邊疆的邕州(雲南昆明)工作。守衛邕州的是從別處調來的三千士兵,按例每過三年進行輪換。段文楚打算施行鄉人守鄉土,想在邕州招募、訓練三千名當地人,當然朝廷原來給的軍事撥款那是一個子都不能少的。這樣做士兵不用來迴調動,至少可以省下來幾雙草鞋。
在段文楚主持下,幾百人被招募上來。而後段文楚迴京,把爛尾工程留給了下一任。下一任腦筋一轉,把外地的士兵全打發走了,坐吃空餉,可惜沒多久他就死了。再下一任到邕州還沒來得及張嘴下咽那些餉銀,壞了,南詔打來了。結果可想而知,這導致段文楚最後也用不著在大西南繼續工作了。
段文楚走了,另一個名人——龐勳來了。龐勳可不是來收拾殘局的,他後來的事跡簡而言之——龐勳起義。
朝廷看到土生土長的士兵麵對南詔沒什麽優勢,還得從後方抽調精兵強將,於是從民風彪悍的徐州地區招募了幾千人前來。其中有八百人被分配到桂州(廣西桂林),龐勳就給他們管管錢糧。
按規定,這部分隊伍三年一輪換。盡管士兵強烈要求,但是他們在軍官的威逼下整整幹了兩輪共六年。這麽多年過去了,誰不想老婆孩子,但是聽到軍官打算留他們再戍守一年,頓時人們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龐勳被推舉為隊伍的首領,直接踏上了返迴徐州的路途,等於這些徐州來的士兵嘩變了。
龐勳等人到達徐州附近,在各方麵的共同努力下,龐勳起義的烈火終於燃燒起來。在撲滅龐勳起義的過程中,沙陀人朱邪赤心正式登上曆史舞台,其過程可大體參照後來黃巢起義時李克用的情形。朱邪赤心被賜名為李國昌,安排到朔州任節度使。另外,吐渾人赫連鐸等也因為平定龐勳有功,受到朝廷的重視。
段文楚在南方混不下去,後來到北方的雲州地區工作,任大同防禦使,正好跟李國昌等人成為鄰居。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春,山西北部發生大饑荒,段文楚克扣小兵的工資,引起強烈不滿。蓋寓、康君立、薛誌勤、李存璋等雲州將領趁機私下串聯,認為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很厲害,若推舉他們父子當領導,則“代北之地,旬月可定,功名富貴,事無不濟”,代州即山西代縣,代北即雁門關以北的廣大地區。
康君立秘密潛入蔚州找李克用商議這件事。李克用想派人到朔州征求一下老爹的意見,康君立勸道:“難保我們的謀劃不被人探知,遲則生變,哪有千裏修書報告具體戰鬥部署的(機事已泄,緩則生變,何暇千裏稟命乎)。”李克用馬上點起一萬大軍出發,裏應外合,拿下雲州。
李克用馬上鼓動雲州眾將上表要求朝廷承認既成事實,大同防禦使的職位就由他接任。如此一來,李家父子二人便占據兩個藩鎮,朝廷不同意。
李國昌請朝廷馬上任命新的大同防禦使到任,如果李克用膽敢抗命,自己前去收拾他,絕不因為與李克用的父子關係而背叛國家(乞朝廷速除大同防禦使,若克用違命,臣請帥本道兵討之,終不愛一子以負國家)。
乾符五年(878)夏,朝廷任命曾在雲州任職的盧簡方為大同節度使,前去收拾殘局,但是李克用拒不接納。於是朝廷讓李國昌與盧簡方對調,讓李家父子在雲州團聚。李國昌當然不想白白把朔州讓出去,於是跟朝廷翻了臉。
李國昌、李克用父子四處劫掠各藩鎮。乾符五年(878)冬,吐渾都督赫連鐸趁李國昌帶兵攻打黨項人的時機,偷襲朔州得手。李國昌隻好去找兒子,李克用得知朔州被赫連鐸端了,親自前往迎接,沒成想迴去的時候,雲州城門關閉,進不去了。李家父子隻好暫時棲身於蔚州。
朝廷命吐渾都督赫連鐸、幽州節度使李可舉等共同討伐李國昌父子。李可舉本是迴鶻人,其父歸降唐朝後被賜名為李茂勳,李茂勳後來趕跑幽州原來的節度使,父子二人先後當上幽州節度使。
赫連鐸、李可舉等並未取得多大進展,一年多時間裏,李克用不僅奪迴朔州,而且主動騷擾至雁門關以南的忻州(山西忻州)、太原以西的石州(山西離石)等地。
廣明元年(880)夏,朝廷任命李琢為招討使。李琢經過一番情報工作,爭取到一部分沙陀軍隊在陣前抓住時機反水。李琢在位於朔州東南的代州會合赫連鐸、李可舉等部,商討準備攻打朔州。
李克用派大將傅文達率軍支援朔州,自己與李可舉的大軍對敵。守衛朔州的高文集聯合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一同把傅文達綁了,向李琢投降。
李克用得知朔州失手,丟下李可舉南下,要到朔州找高文集算賬。李可舉乘勢追擊,在藥兒嶺大敗李克用。李琢、赫連鐸趕到蔚州,與李可舉一起再敗李國昌父子。廣明元年(880)秋,李國昌、李克用帶著家人向北投奔達靼。赫連鐸成為大同防禦使,占據雲州。
赫連鐸不斷派人到達靼,離間他們與李國昌、李克用的關係,利誘其把李家父子綁了送來。李克用展示了他那百步穿楊的箭術才把達靼人鎮住。
李克用又請達靼的首領們喝酒,喝到大醉的時候,李克用吐了一迴“真言”,他說:“我父親和我被奸臣陷害,報國無門。聽說黃巢渡江北來,一定會成為中原的禍患。天子肯定有赦免起用我的那一天,到時和諸公一同南下安定天下,這才是我朝思暮想的事。我們要共同努力啊(予父子為賊臣讒間,報國無由。今聞黃巢北犯江、淮,必為中原之患。一日天子赦宥,有詔征兵,仆與公等向南而定天下,是予心也。公等勉之)。”李克用又向達靼人感歎:“人生幾何,誰願意在這荒漠中呆一輩子(人生幾何,誰能老死沙磧邪)。”
果然,沒過多長時間,朝廷想起李克用來了。因為黃巢攻占長安後,盡管鄭畋在鳳翔進行組織部署,王處存等起兵勤王,多路藩鎮與黃巢打了幾個迴合,雙方誰也沒把對方打趴下。此時朝廷特別需要一個猛將,投入戰鬥後能迅速扭轉戰局,有些將領開始考慮讓李克用出手。朝廷命河東監軍陳景思到代北,從遊牧民族中招募軍隊。
陳景思在李友金等人的幫助下召集起來好幾萬大軍,不過麻煩隨之而來。蠻夷之人,不服教化,不講道理,士兵見了公家的財物便要揣進自己兜裏——“兵擅劫帑自私”,而且還批評不得,遇著不順耳的言語,士兵就要扯嗓子掄拳頭——“士囂縱”。
李友金同誌雖然是李克用的叔叔,也鎮不住這群人,他對陳景思說:“這麽些人湊在一起,一定要一個有威名、能服眾的人帶領才能做事(興大眾,成大事,當威名素著,則可以伏人)。”至於人選,李友金內舉不避親,雖然李國昌、李克用父子犯了錯誤,但他們才能還是有的,應該讓他們繼續為國家服務嘛。李友金誇他哥哥和侄子的最難能可貴之處是他們從思想和行動上一直在做積極改造——“僑戍北部不敢還”,寄居在大漠裏仍不忘為國家的北大門站崗放哨,眼巴巴等待朝廷的赦免而不敢私自流竄迴來。李友金、陳景思等都認為李國昌父子若得到效命的機會,平定黃巢不在話下。
另一位有名的監軍楊複光也十分希望朝廷能起用李克用,他在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探討軍情時說:“如果皇帝下旨,李克用一定奮不顧身為朝廷效力(若諭上意,彼宜必來)。”
雖然李克用在奔赴長安的過程中有些波折,但是他與黃巢交上手之後,可以說勢如破竹,中和三年(883)便使得黃巢退出長安,因此史書上評價李克用“破黃巢,複長安,功第一”。李克用打出了響當當的名頭,成為河東節度使,那時他年僅二十八歲。李國昌也加官進爵,但是他沒活幾天便死了。李克用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中和三年(883)秋,來到到晉陽即山西太原上任。
環顧太原,其周圍真有不少軍事要地和軍事強人。
太原以南依次是潞州(山西長治),澤州(山西晉城),孟州、洛陽等地。潞州、澤州是孟方立早先的地盤,孟州、洛陽是張全義、朱溫的地盤。潞州所在的上黨地區,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插在朱溫和李克用的地盤之間,是後來雙方拉鋸的重點之一。
太原東南有邢州(河北邢台)、洺州(位於邯鄲東北)、磁州(河北磁縣),這是孟方立、孟遷的地盤。此地區緊挨魏博,北鄰鎮州,東南有潞州,是後來朱溫北上的主要通道之一。
太原東北依次是鎮州(河北正定),定州(河北定州),幽州。鎮州是王鎔的地盤,定州是王處存的地盤,幽州是李可舉、李全忠、李匡威、李匡儔、劉仁恭的地盤。這幾處藩鎮以及他們南麵的魏博地區,都位於黃河以北,有時候被統稱為河北或河朔。這些藩鎮都屬於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其節度使大部分都是胡人,雖基本上奉李唐正朔,但是朝廷無法有效控製。例如,在魏博,牙軍“變易主帥,有同兒戲”;在鎮州,王鎔十歲便當了節度使,從他祖上多少代開始,一直把持節度使的位子,而且王家手段高明,王鎔的曾祖父娶了大唐公主,朝廷打龐勳、打黃巢,王家出過力,僖宗迴長安,王鎔出過錢,王鎔在朝廷吃得開,很多藩鎮想從朝廷要個名份時,都走王鎔的關係(四方諸鎮廢立承繼,有請於唐者,皆因鎔以聞);上麵幽州的這幾位,李匡威、李匡儔是李全忠的兒子,他們父子秉承傳統,窩裏反了李可舉,卻被劉仁恭窩裏鬥了下去。
太原以北有忻州、代州、朔州等,再往北是雲州,雲州是李克用與赫連鐸爭奪的主戰場。
太原西南有隰州(山西隰縣)、慈州(山西吉縣),再往南就是河中地區,河中扼守黃河,連接長安,又是朱溫、李克用爭奪的重點之一。
介紹了一圈,先從孟方立詳細說起。孟方立,邢州人,與他有關的潞、澤、邢、洺、磁等五個州本來都歸昭義節度使管轄,但是那節度使運氣不好,於中和元年(881)在潞州被手下殺死了。孟方立領兵滅了作亂的人,占據潞州代理了昭義節度使。
沒過多久,孟方立感到潞州民風太過強悍,於是返迴邢州,對外還是號稱昭義,其行為等於尚未轉正便要私自遷省會。潞州的老百姓對此很有意見,將領安居受等秘密請李克用來主持公道。
中和三年(883)李克用派他弟弟李克修攻取潞州,趁著剛立大功,便請朝廷封李克修為昭義節度使。如此一來,孟方立在邢州,李克修在潞州都自稱昭義節度使,一個藩鎮出了兩個節度使,這種一鎮兩節的情形,從大了說等於公然製造兩個藩鎮,從小了說不利於藩鎮內部的團結。這個問題靠談判肯定是解決不了的,隻有武力統一。
中和三年(883)冬,雙方正式宣戰。李克用以潞州為根據地,其將領主要有李克修、李存孝等,河陽李罕之被洛陽張全義打敗後投奔李克用,也加入到李克修的隊伍中來。
邢州一帶,基本算是平原,正好利於騎兵展開,當地老百姓也無須種莊稼了,田地直接被當成了戰場(地為鬥場,人不能稼)。李克用致力於昭義全境的統一,攻打孟方立是哪年也沒落下(擊邢、洺、磁無虛歲),三州的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農業生產徹底歇菜了(三州之人半為俘馘,野無稼穡)。
孟方立雖是一方節度使,其相對戰鬥力略有差距,李克用在不斷攻擊他的時間裏,到處用兵,兵鋒所至,銳不可當。
中和四年(884)夏,李克用千裏馳援,與朱溫、時溥、趙犫等大敗黃巢,沒多久黃巢死於時溥之手。然而這次出擊,李克用被狠狠地打了一悶棍,在汴州上源驛差點被朱溫幹掉,二人從此成了一生的死對頭。在之後的時間裏,且不論鬥爭的結果,朱、李二人可以說是當時真正的對手。
李克用在太原考慮找朱溫出上源驛那口惡氣之時,他東麵的王處存向他求救。
王處存是義武節度使,所轄定州、易州(河北易縣)等地,夾在鎮州、幽州之間。麵對強敵環伺,王處存“撫民有恩,折節下賢”,既有老百姓的擁護持,又拉攏了很多有才能的人。王處存在長安失守後率先起兵勤王,並先後十多次派人勸說開導並協助李克用,最終取得了收複京師的偉大勝利(遣使十輩曉譬迎勸,卒共平京師)。人們稱讚他們“勤王舉義,處存為之最;收城破賊,克用為之最”。王處存與李克用不僅在戰鬥中結下深厚的友誼,而且兩家人還結成了親家,李克用做了王處存侄子的老丈人。
王處存與李克用越走越近,李克用的實力越來越強,周圍的藩鎮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李可舉和王鎔商議道:“易州、定州,本來是燕、趙的一部分;咱們兩家把它瓜分了,是理所當然的(易、定,燕、趙之餘也;得其地則正其疆,理而分之)。”為了防止李克用前來相助,李可舉勸說雲州的赫連鐸,讓他南下騷擾李克用以作唿應。
準備妥當後,光啟元年(885)春,李可舉派大將李全忠率六萬大軍從北麵攻打易州,王鎔從南麵攻打無極(河北無極)。
李克用派出的援軍在南線多次打敗王鎔。在北線,易州這個要地終被李全忠攻破,其將領劉仁恭靠這場攻堅戰得以揚名立萬。
李可舉圍了易州很長時間沒能拿下,大家一籌莫展,此時一個名叫劉仁恭的小軍官出了個主意,既然地麵上沒辦法,那就從地麵下想辦法——挖地道(穴地為道以攻城)。所謂變則通,易州還真這麽通進去了,劉仁恭也得了個“劉窟頭”的名號。
等南麵的威脅一解除,王處存準備奪迴易州。要說這動物的皮是個好東西,大灰狼有時披著羊皮,就是要讓羊兒放鬆警惕,乖乖地走到身邊來。王處存命三千士兵披著羊皮,夜裏分布在曠野上(以輕兵三千蒙羊皮,夜布之野)。
幽州士兵好不容易挖地道進了易州,正想好好歇一歇,一看城外來了那麽多羊,也不顧守城,一擁而出奔著羊群去了,結果被王處存的伏兵打敗,易州又重新迴到王處存手中。
李全忠從易州狼狽退往幽州,在路上他忐忑不安,老板李可舉把家底幾乎給他了,當李可舉看到如此的結果,萬一秋後算賬怎麽辦。這時李全忠想起了幽州的一個姓張的別駕對他說的一件事,堅定了他的一個信念,這事還要從李全忠的房子說起。
有一天李全忠在他的房間裏發現一株蘆葦破土而出,這株蘆葦有特點,高一尺,共三節(蘆生於室,一尺三節)。李全忠就去找明白人問問這是咋迴事,張別駕一看,對李全忠說:“蘆葦,屬於茅類,得到雨露的滋潤而生長(蘆,茅類,得澤而滋)。”這話雖說得簡簡單單,然而自古很多事物其背後或許有特殊的意義。例如這個“茅”,這是古代分封諸侯用到的東西,從有關成語“分茅列土”或“裂土分茅”等可以想象得出它的含義。
張別駕接著說:“分茅列土的好事很快找上家門,天意啊(公家有茅土之慶,殆天意乎)。”張別駕又拍胸脯保證:“這株蘆葦共有三節,你家一定會出三位節度使(其生三節,必傳節鉞者三人)。”最後張別駕不忘囑咐李全忠:“記著我這番話,你就好好幹吧(公勉樹功名,無忘斯言)。”
如果哪天我們的屋子裏也生出了蘆葦,當然此種情況對住樓房的同誌來說基本上是屬於水中月鏡中花了,不管識不識貨,請個至少讀過幾本相關書籍的人或有點求神問卦經驗的人來忽悠,至於是否見效,那是後話。
既然有高人對自己大好前程的預言,而當下又怕李可舉治罪,李全忠決定打迴幽州老家。
光啟元年(885)夏,被圍在幽州城內的李可舉走投無路,放火自焚。李全忠成了幽州節度使,不過到光啟二年(886)秋,李全忠家那株蘆葦“三節”中的一節用完了,他兒子李匡威接了班。李匡威為人豪爽,有些人打不過李克用時,往往想到請他幫忙,因為李匡威倚仗幽州地區士兵強悍、兵源充足,特別願意跟強者較量較量(性豪爽,恃燕、薊勁兵處,軒然有雄天下意)。要說在這大約一年的時間裏發生的大事,簡言之就是唐僖宗開始了第二次離開長安的旅途。
話說李克用在處理東北方向事情的同時,不斷向上表要求朝廷對他在上源驛的遭遇給個說法,否則就要按江湖規矩自行解決。結果在宦官和藩鎮的角力下,這刀沒砍向朱溫,卻對著朝廷來了。
光啟元年(885)春,僖宗返迴長安,宦官老大田令孜打起河中鹽池的主意,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堅決不肯讓步。田令孜搞出一個節度使的對調方案,讓王處存到河中代替王重榮。考慮到王重榮肯定不願意,田令孜拉上邠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打算文的不行來武的。為了讓這個主意更像那麽迴事,田令孜命令李克用率部保護王處存上任。王處存向朝廷解釋,王重榮是有功的人,這樣做非常不利於藩鎮的穩定(有大功於國,不宜輕有除改,以搖籓鎮之心。)。
王重榮偽造了一封詔書,寫信向李克用透漏:看到詔書了嗎,等李老弟你一到河中,皇帝命我和王處存聯手把你幹掉(天子詔重榮,俟克用至,與處存共誅之)。李克用也認同王重榮對整件事的分析:這是田令孜、朱溫、朱玫等人在皇帝跟前挑撥離間造成的(此令孜、朱全忠、朱玫之惑上也。)。
在王重榮的忽悠下,光啟元年(885)年末,李克用出動大軍,使得唐僖宗又離開長安。在此次僖宗離開長安的日子裏,還發生過襄王李煴在朱玫主導下稱帝的鬧劇。
直到文德元年(888)三月,僖宗駕崩,昭宗即位,期間李克用除了關注王重榮被部將殺死,其弟弟王重盈接任河中節度使之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孟方立的作戰上,即開始了“擊邢、洺、磁無虛歲”,“三州之人半為俘馘,野無稼穡”的曆程。但是文德元年(888)春,突發了洛陽地區的李罕之被張全義趕跑一事,暫時影響了李克用的用兵部署。
李克用派出的將領康君立、李存孝、李罕之等被張全義及朱溫的大將丁會糾纏在河陽地區,這使得孟方立有了喘息之機。
孟方立相約王鎔於文德元年(888)冬同時起兵,兩路大軍夾擊遼州(山西左權)。王鎔嘴上答應的挺好,等孟方立的大將奚忠信率三萬大軍走在半道上,王鎔推脫有事來不了,結果奚忠信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晉軍將領安金俊在俘虜中找到一個叫石元佐的人,對他好吃好喝好招待,而後安金俊請石元佐談談攻打邢州的方法。石元佐說:“孟方立善於守城,邢州城池堅固無比,強攻恐怕不是最佳選擇;可以考慮圍點打援,包圍磁州,截擊從邢州出來的援軍(方立善守而邢城堅,若攻之,必不得誌;宜急攻其磁州,方立來救,可以敗也)。”
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夏,果然如石元佐所說,孟方立遭遇大敗,龜縮在邢州再也不敢出來。
晉軍天天用大喇叭向城內喊“誰能殺了孟方立,誰就是新的節度使”。孟方立這人平日苛刻暴躁,底層士兵從來沒有從他那裏得著好處(性苛急,恩不逮下)。被圍的時間一長,即便孟方立夜裏親自到城頭巡查和慰問士兵時,城牆上的小卒子都不再把他當迴事(夜自巡城慰諭,守陴者皆倨)。孟方立看到士兵都不願為他賣命,於是喝毒酒自殺了。
孟方立一死,邢州的將領認為孟方立的弟弟孟遷平時待人不錯,便推舉他代理節度使繼續抵抗。
到這個地步了,孟遷除了讓邢州的守軍發揮最大的作用外,隻有一個方法,找援軍。孟遷上任伊始馬上向朱溫求救,朱溫那會兒正跟時溥打得難解難分,無法派出大軍救援,還有當時朱溫與魏博節度使羅弘信隻相打不相識,羅弘信也不借道。朱溫便派大將王虔裕率數百精兵走小道疾馳趕往邢州。王虔裕到達後先在邢州附近隱藏,夜裏瞅準時機突入城內,第二天王虔裕沿著城牆樹起汴軍的大旗,晉軍摸不著底細,以為朱溫的救兵到了,於是退走(伺夜突入邢州。明日,循堞樹立旗幟,晉人不測,乃退)。
不過邢州在李克用多年的持續打擊下,元氣大傷,王虔裕那幾百人再厲害也是好漢架不住人多,而指望朱溫本人則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孟遷堅持了幾個月之後,在大順元年(890)春,把王虔裕和同來的汴軍綁了,向李克用投降,這樣原來昭義節度使所轄的五個州暫時歸了李克用。
李克用迴太原的路上,經過潞州,少不了喝喝酒,搞搞娛樂活動。以前潞州作為攻打孟方立的基地,李克用從邢州返迴時也經常宴請手下,比如上一年,李克用在一個名叫三垂崗的山崗上開席飲酒,他五歲的兒子即後唐莊宗李存勖也在座。
潞州這地方跟唐玄宗李隆基有些淵源,玄宗登基之前在潞州蹲過點,登基之後多次前來視察,因此人們為他修了一座原廟。原廟就是宗廟之外的廟宇或祠堂,玄宗的這座原廟就在三垂崗上。
李克用就命令在三垂崗上痛飲,並讓伶人演奏《百年歌》助興(置酒三垂崗 ,伶人奏《百年歌》)。《百年歌》是一首描繪從幼年到老年的樂府詩,當伶人唱到老年的情景時,眾人都被其悲愴的歌聲所感動(至於衰老之際,聲甚悲,坐上皆淒愴)。李克用捋著胡子,指著李存勖,笑著對眾人說:“我快老了,我兒存勖是奇男子,二十年後,應該會代替我在此大戰吧(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後二十年,其能代我戰於此乎)。”
清代有人寫了首關於三垂崗的詩,其中有“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的詩句。清代還有人寫了首《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裏麵有“玉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金叵羅傾倒淋漓,千杯未醉。”,這幾句有些麵熟,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出現過。總之,三垂崗及在三垂崗上舉行的酒宴都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從《伶官傳序》中可知李存勖與伶人的關係密切。緊接著《伶官傳序》,史書上說李存勖“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喜歡伶人,又懂音樂,還會作曲,這與李存勖打小就與伶人接觸是分不開的。興趣要從小培養,想想李存勖年僅五歲已經受到如此的熏陶,日後才能做到既會演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