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朱溫打敗時溥搶了人家的小妾,打敗朱瑾搶了人家的老婆,嚴格說來,這屬於在打江山階段搶搶女人,不完全等同於坐江山後的生活作風問題。朱溫在老年時,生活作風上很不成樣子,有一年朱溫路過洛陽,到一個大臣家裏避暑。由於天熱難耐,加上心情不太好,朱溫在人家家裏住了十來天,不斷找人發泄,結果人家的女眷都被朱溫那個了(留旬日,妻女皆迫淫之)。
有一句話叫“好這一口”,是說人們喜歡如何如何,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喜歡跟下級打成一片,喜歡到大臣家裏喝酒。一次齊桓公到管仲家裏赴宴,喝到傍晚,齊桓公想點上燈火繼續喝,管仲勸道:“臣卜其晝,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大白天沒什麽事,晚上你在我家裏喝醉了,誰知道會發生什麽事,趕緊走吧。還有一天齊桓公到大臣陳完家裏喝酒,天一黑陳完也推辭道:“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人們稱讚道:“酒以成禮,不繼以淫。”是啊,酒以成禮,不能連續地喝導致喝高了。人一旦喝迷糊了,也許接踵而來的是酒能亂性。
再說朱溫,身為君主,在那個大臣家裏住了好多天,雖然宮闈細節不為人知,但是人們還是可以憑借一些現象充分開展聯想的。因此書上說:“豈有天子幸人臣之家,留止數日——奸亂萌矣。”
這個大臣的兒子,眼見辛苦招待朱溫換來多頂綠帽子,又氣憤又羞恥,忍無可忍,就想把朱溫剁了。這個大臣連忙勸他兒子不要衝動,仔細解釋:“當年我被李罕之引來的晉軍圍困在河陽長達一年之久,最後到了啃木頭活命的地步,看得到日出不敢奢望能看到日落,幸虧朱溫救援,咱家才有今天的日子,這個恩情不能忘記(吾頃在河陽,遭李罕之之難,引太原軍圍閉經年,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頃刻,得他救援,以至今日,此恩不可負也)。”這才把人勸住。
這位大臣,當年與朱溫都曾跟著黃巢混過,那時比朱溫還風光,投降朝廷之後,被唐昭宗賜名為張全義。待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張全義請朱溫又給起了個新名叫張宗奭,後梁滅亡,他投降後唐,又重新叫迴張全義,三姓家奴啊。
朱溫晚年猜忌大臣,張全義也在打擊之列。得益於張全義家的女人們與朱溫建立的良好關係,關鍵時刻張全義的妻子儲氏挺身而出,跑去找朱溫質問:“張全義本來是個農夫,三十多年來為了陛下開創基業,在洛陽開荒種地供應糧食,召集流民訓練軍隊,如今他年老體衰,沒幾天活頭了,陛下這樣懷疑,還有天理嗎?”(遽入見,厲聲曰:“宗奭種田叟耳,三十餘年,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資陛下創業。今年齒衰朽,指景待盡,而大家疑之,何也?”)
朱溫馬上陪笑臉道:“我沒有惡意,你不要多想。”
下麵我們先說說“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遭李罕之之難,引太原軍圍閉經年,死在頃刻”等說的究竟是些什麽事情,以致於在磨刀霍霍、奪妻之恨等情況下,還能發揮作用。
上文說到光啟元年(885),秦宗權的大將孫儒攻占東都洛陽,個把月的時間裏,“燒宮室、官寺、民居,大掠席卷而去,城中寂無雞犬”,反正洛陽比被八國聯軍劫了的北京城還慘。
孫儒走後,李罕之與張全義占了洛陽地區,李罕之在李克用攤上上源驛那檔子事之後,接待過李克用,於是他們走李克用的關係,張全義成為河南尹,占據洛陽,李罕之成為河陽節度使,河陽即今天的河南孟州,洛陽、河陽分據黃河南北兩岸。
李罕之、張全義兩人長久以來親密合作,結夥成為一方諸侯。兩人為加強聯係,在肩膀上刺字結盟,表示共同進退,就像張耳、陳餘結義那樣(患難交契,刻臂為盟,永同休戚,如張耳、陳餘之義也)。
張耳和陳餘是秦末的名人,二人還是平頭百姓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來二人發達了,“據國爭權,卒相滅亡”。按司馬遷的鑒定,大體上他們是“相慕用之誠,相背用之戾”,關係好時兩肋插刀,一旦翻臉立馬成仇。造成這樣局麵的原因,司馬遷下筆寫道:“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欲壑難填,人心難測啊。
李罕之與張全義結義後,若二人都比較消停,逢年過節串個門送點禮倒是無妨的。但是偏偏李罕之這人待不住,若非給他扣頂帽子,欲壑難填還是比較符合的,具體表現為他成天幹搶劫搶奪的事(罕之性貪暴,日以寇鈔為事)。
帶兵在外不比在軍營中睡大覺,還涉及到一係列的軍事保障問題,偏偏李罕之連總後勤部、總政治部等這樣重要的機關單位都建立不起來(撫民禦眾無方略)。李罕之看到兄弟張全義那裏井井有條、要啥有啥,在很長時間裏一直要求張全義資助自己的打家劫舍之事業(輸粟於罕之,以給其軍)。
我們從張全義老婆儲氏敢對朱溫說“資陛下創業”,可以想象得到張全義資助李罕之一點物資是沒什麽困難的。
我們從儲氏的話語“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可以看出張全義的能力還是相當強的。
張全義剛到洛陽時,放眼觀瞧,市容市貌殘破不堪,找來找去隻有百來戶的人口。
這時張全義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首先在農業生產上,他披荊斬棘,每當農忙時節,親自拉著美酒美食,到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慰問,感謝他們對糧食豐收做出的貢獻,並鼓勵他們再接再勵(全義披荊棘,勸耕殖,躬載酒食,勞民畎畝之間)。
同時在社會管理上,張全義簡化辦事手續,杜絕官吏瞞上欺下(政寬事簡,吏不敢欺)。針對當時已經被打亂的社會秩序,張全義提出一套讓人民群眾聽得明白,並且在古代特定時期極具操作性的法律規範——“殺人者死,餘但加杖”。
這就像當年漢高祖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相似,都是在極端情況下治理社會的方法。否則本來社會就混亂,出了個人命案,判決的時候還要考慮這考慮那,法律條文本身很繁瑣,目的就不是為了讓普通老百姓看明白,訴訟的訟師或判決的官吏從專業角度一解釋,大眾理解得不到位,感覺明著被忽悠了,容易引起爭議。這時若按約法三章,殺人的斃掉,其他的打一頓板子,雖不見得完全正確和公平,但是對“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等爭議是不是會減少一些。
說迴到張全義用簡單的法律治理洛陽,周圍的人聽說後放心了,不犯罪就不會被刑罰找上身,這地方可以去,紛紛來到洛陽(刑寬事簡,遠近歸之如市)。
當然啦,立法的不一定沒私心,執法的不一定為老百姓服務。客觀上講,對於走投無路的老百姓,張全義那裏不失為一個相對好些去處,畢竟張全義發展農業生產,客觀上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不過張全義不是轄區老百姓的仆人,張全義把他們養肥了,其目的是日後的割肉——“斂民附賊,以固恩寵”。張全義依附過好多人,這裏的“賊”指的是朱溫,這兩句話與張全義老婆的那番說辭所闡述的事實差不多。
李罕之與朱溫都是強者,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張全義為了達到“以固恩寵”的目的,要啥給啥,全力巴結。
然而李罕之的要求真好比難以填平的溝壑,時間一久,張全義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兩人的關係沒有開始時那樣融洽了(全義不能給,二人因有隙)。
按理說拿人家手軟,吃人家嘴短,李罕之總要理解一下。不過人內心的想法真不好猜,李罕之不管這一套,還要上癮了。每當供應稍不如意的時候,李罕之就到洛陽把分管這塊的官吏抓到河陽臭揍一頓(小不如所欲,輒械河南注吏至河陽杖之)。洛陽的官員看到同僚受了欺負,找張全義理論,張全義把眾人的情緒壓下來,說:“全力供應(第與之)。”而且不僅提供服務,還要態度良好(竭力奉之,狀若畏之者)。李罕之對人說:“張全義就是一個農夫,怕他作甚(田舍翁何足憚)。”
李罕之以為張全義怕自己,但是人心隔肚皮,他不知道張全義想的是什麽。恰逢河中節度使王重盈對李罕之的騷擾忍無可忍,秘密聯絡張全義,張、王二人一拍即合。文德元年(888)二月,即唐僖宗駕崩、唐昭宗登基的上月,張全義趁李罕之的大軍主力出戰之機,一天夜裏偷襲河陽,李罕之孤身逃命(夜出師掩擊河陽,罕之無備,單步僅免)。
李罕之沒料到結義兄弟、口中常念叨的田舍翁會暗中偷襲,十分惱火,但是孤家寡人的自己又玩不了張全義,於是跑到河東投奔了李克用。
張全義一看李克用殺來了,也找人幫忙,放眼天下,隻有朱溫可與之對敵。
李克用派大將康君立帶領李存孝、李罕之等打到河陽,把張全義圍在城裏。圍困的時間很長,城中的糧食吃光了,其他物資消耗殆盡(城中食盡,備豫皆竭)。後來張全義迴憶這段經曆時說“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頃刻”。
張全義向朱溫求援,為了表示誠意,把老婆孩子送過去當人質(遣其孥入質)。
朱溫派丁會、葛從周、牛存節等前往解河陽之圍。牛存節原先是河陽地區的將領,道路很熟悉,作為先鋒順利帶領大軍來到黃河南岸,丁會說:“李罕之既不知道我們長途奔襲而來,又不會想到我們有膽量敢去渡黃河。我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定能取得勝利。”(會等行至河陰,謀曰:“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來遠,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者,兵家之勝策也。”)李罕之果然大敗。
康君立、李存孝等一看汴軍從天而至,李罕之又吃了敗仗,也擔心自己被抄了後路,匆忙撤退。
河陽迴不去了,李罕之在李克用的推薦下,成為澤州刺史。澤州即今天的山西晉城,位於河陽以北,潞州(山西長治)以南。
李罕之留兒子李欣在李克用身邊,自己在澤州開始了“李摩雲”的一段生涯。李罕之沒能力治理澤州,重新幹起老本行,後來攻占了一處叫摩雲山的山寨,以此為根據地,時不時到原先的河陽地區轉一圈,搞搞破壞,周圍各地誰也拿他沒辦法,送給他“李摩雲”的稱號。
張全義很感激朱溫的搭救,於是死心塌地跟了朱溫,並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朱溫作戰的後勤保障起了巨大的作用。(全義德全忠出己,由是盡心附之,全忠每出戰,全義主給其糧仗無乏。)
因此很多年後張全義的老婆還對朱溫說:“三十餘年,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資陛下創業。”
文德元年(888)三月,昭宗接班前後這段時期,亂事紮堆發生。如張全義偷襲李罕之,導致朱溫與李克用在洛陽地區大打出手。當年二月,在魏博地區,即魏州(河北大名)、博州(山東聊城),在今天黃河以北,山東、河南、河北交界一帶,也擦出了戰鬥的火花。與李罕之、張全義間的結義兄弟之爭不同,魏博節度使樂彥貞、樂從訓父子出亂子了。
魏博這個地區很特殊,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的西南是汴州,西北是太原,東南是兗、鄆,北方是燕、趙,扼據黃河,是個很容易接受戰爭洗禮的地方。除此之外,魏博還有比較獨特的政治軍事生態需要先介紹一下,這要說到魏博的一直軍隊——牙軍。
魏博的牙軍曆史悠久,到這會兒一百多年了,牙兵基本全是軍n代,成分特別穩定,因為在當兵的同時組織上還在牙軍內部給介紹對象(年代浸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父子世相婚姻),反正牙軍就是一個堅強的軍事團體。節度使對牙軍,不僅要人人發高薪,而且還要事事遷就不能管得太嚴(厚給稟,姑息不能製)。
大家別小看魏博牙軍,它的能量可不小——“變易主帥,有同兒戲”。魏博地區的實質領導者就是牙軍,以至於當時流傳有這樣的順口溜:“長安天子,魏府牙軍。”。樂彥貞和他前幾任節度使都是由牙軍所立。
“父子相襲,親黨膠固”的一支軍隊,能推出什麽好領導。樂彥貞“驕泰不法”,是一個比較自大蠻橫、沒什麽法度、很不靠譜的人。樂彥貞曾頭腦一熱,突然征發轄區的老百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沿著河堤,修了一道總長約八十裏的城牆(一旦征六州之眾,板築羅城,約河門舊堤,周八十裏,月餘而畢)。
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尤兇險”,比老爹有過之而無不及。前宰相王鐸,於中和四年(884)年底路過魏州,被樂從訓盯上了。王鐸這位老人家官做的很大,生活奢侈,排場很大,丫環眾多,衣著華麗(侍妾成列,服禦鮮華)。樂從訓一看很眼饞(竊所慕之)。
樂從訓的手下人給他出了個歪點子,把王鐸黑掉,看什麽好就搶過來。於是樂從訓率人埋伏在一個叫高雞泊的地方,把王鐸及其相關人員都殺了,財產、侍妾都搶了。王鐸不是小人物,在魏博橫死,樂彥貞向朝廷報告:這是強盜幹的。這事整的,連魏博當地的人員都感覺樂從訓太過分了。
樂從訓引出亂子是因為培植自己的勢力,他聚集了五百多人的親軍,稱之為“子將”(從訓聚亡命五百餘人為親兵,謂之子將)。這一舉動引起了牙軍的高度關注(牙兵疑之,籍籍不安)。牙軍連樂彥貞都能“有同兒戲”般收拾了,何況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很害怕,化裝出逃(聞而忌之,易服遁出)。樂彥貞順勢任命樂從訓為相州(河南安陽)刺史,讓裝載兵器和錢幣的車輛絡繹不絕地趕往相州(輦兵械泉布,跡接於道)。如此一來,牙軍的意見更大了(軍中益貳)。
這時牙軍展示其“變易主帥,有同兒戲”的特點,於文德元年(888)二月把樂彥貞關了起來,推舉大將趙文建代理魏博節度使。
樂從訓一看老爹被下崗了,帶兵前來討說法,趙文建不敢出戰,牙軍又把趙文建幹掉。
牙軍對“變易主帥”很在行,但是大敵當前,需要個領頭的,靠牙兵按人頭民主決策、集中領導恐怕不行,此刻羅弘信抓住時機出場了。
羅弘信同誌長得“狀貌奇怪,麵色青黑”,擔任弼馬溫的工作。羅弘信的相貌唬一唬平常人差不多,想鎮住牙軍還要加把火,羅弘信的做了高明的前期準備工作。
羅弘信閑著沒事的時候就跟人說,這幾天每天出門的時候,總能碰到一位白胡子老頭對我說:“你將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宏信自言,於所居遇一白須翁,謂之曰:“爾當為土地主。”如是者再,心竊異之)。
在牙軍嘰嘰喳喳了好長時間也沒個結果,最後有個牙兵喊了一句:“哪個願意主持軍事(孰願主吾軍者)?”羅弘信應聲迴答:“神明讓我來主持(神命我矣)。”
眾人一下子把目光聚集在這黑臉人身上,人們交頭接耳,這不是那個神奇的老頭說他會當“地主”的誰誰誰嗎?人決定不了的事聽鬼神的,羅弘信就走上了魏博節度使的位子。
中國人自古有個陋習,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作迷信。公開場合選領導,怎麽都得先激情飛揚地喊幾嗓子,要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當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時候,慷慨激昂地動員:“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人跟著高唿:“敬受命。”我們試想一下,陳勝、吳廣若不提前往魚肚子裏塞布條,若不先學那幾聲狐狸叫,“敬受命”這句話戍卒們喊得不見得那麽幹脆。國情如此,中國人自古就信這些。
樂從訓被羅弘信打敗,向朱溫求援。朱溫原本跟羅弘信往日無寃,近日無仇,羅弘信一養馬的,也不至於開罪了朱溫。朱溫還是來了,因為牙兵惹惱了他。朱溫之前派人帶著財物到魏博買糧食,趕上牙軍收拾樂彥貞,結果朱溫的人比較冤,稀裏糊塗地被幹掉了。朱溫正好師出有名。
羅弘信馬上給朱溫送上禮物講和,恰巧在當月李罕之與河東軍隊圍攻張全義,張全義前來求救。朱溫命令大軍解救張全義,使得張全義全心歸附。
羅弘信最後也是站在朱溫這邊的鐵杆盟友,不過這過程相對麻煩一點。魏博這地方很重要,本身也有相當的實力,雖被別人覬覦,但不會給一口氣隨便吃掉,大家就互相維持著原有的關係。
話說到大順元年(890),朝廷在張浚、孔緯等宰相的主導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張浚率領好幾路節度使的兵馬討伐李克用,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朱溫。朱溫在整個過程中,忽悠別人動手,自己躲在後麵保存實力。朱溫先派少量軍隊加入聯軍,然後宣揚要從汴州發兵太原。長途跋涉,還要渡過黃河,再打到太原,哪有那麽簡單。不如先把近處的地方都收拾了,取得地盤和人口才是最大的實惠。
朱溫告訴羅弘信,自己要奉命征討李克用,得從魏博經過;另外我幹的是公事,你要提供糧草。任誰都不會乖乖聽朱溫的,而不聽從派遣,這也正是朱溫等著的結果,正愁沒理由收拾你。(假道於魏,以攻河東,且責其軍須,亦所以怒魏為兵端也。)
聯軍的結局我們知道,張浚大敗而歸。在總結原因和教訓時,朱溫把責任推到羅弘信頭上,指出羅弘信不提供支援,沒有全局意識導致失利,這得好好教育教育他。
大順元年(890)十二月,朱溫命丁會、葛從周、龐師古、霍存等分兵多路進攻魏博,第二年正月,朱溫親自趕到前線。
在內黃這個地方,魏博軍隊五戰五敗,羅弘信被打怕了,向朱溫服軟,雙方同意停止爭鬥(戰於內黃,魏兵五戰五敗,弘信懼,請盟,乃止)。
挨了朱溫幾大棒,羅弘信開始考慮在各個藩鎮之間的站隊問題。那些年朱宣、朱瑾、時溥等被朱溫打得焦頭爛額,不斷向李克用求救。魏博位於太原和兗、鄆之間,是他們聯係的必經之地。
乾寧三年(896)春,李克用派養子李存信率大軍救援兗、鄆。朱溫派人忽悠羅弘信:羅大哥您看不出來啊,李存信這是假道伐虢之計,他們迴師之日,就是你滅亡之時(迴戈之日,貴道堪憂),羅弘信深以為然。
李存信大軍的軍紀很差,魏博的老百姓很有意見(存信戢眾不嚴,侵暴魏人)。於是羅弘信發兵擊潰駐紮在莘縣(魏州境內)的李存信。
乾寧三年(896)夏,李克用親自來了,一戰把羅弘信打得馬上向朱溫求救。
朱溫開始派侯言等救援魏博。汴軍直接對抗李克用的騎兵占不了什麽便宜,侯言便在洹水邊修建堡壘堅守不出。侯言這樣做雖然是在揚長避短,恐怕也有點因害怕而不敢出戰的意思。
朱溫看到魏博方麵沒什麽進展,派葛從周代替侯言。葛從周比侯言主動多了,用兵講究個奇正,正麵打不過時想辦法背後下手。葛從周開鑿了幾個暗門,抓住機會搞突擊,收獲不小(從周為暗竇,每克用兵至,輒出精卒薄戰,必捷)。
李克用得知被葛從周的突擊戰術占了便宜,親自上陣把葛從周打了迴去。
葛從周等人又想出壓製晉軍的方法。騎兵在平地上向來強於步兵,葛從周無法改造士兵和戰馬,轉而改造大地——挖坑。葛從周命大軍在陣前挖了許多深坑,專門等著對方的馬蹄子陷進去(汴人為陷馬坎以待之)。
河東大軍果然吃虧了,兩軍陣前打得正歡,李克用的孩子李落落的戰馬陷在坑裏(既戰,馬踣於坎)。李落落同誌就當了汴軍大將張歸霸的俘虜。
李克用看到孩子被抓了,一著急衝了上來,然而好汽車架不住破馬路,李克用也著了汴軍的道(馳騎以救之,其馬亦踣)。
一名汴軍將領看見李克用的戰馬掉了鏈子,拍馬而來,眼看李克用危險了。這時李克用展示了他精湛的箭術,一甩頭射出一箭,那汴將應聲落馬,李克用這才退了迴來(背射一發而斃,乃退)。
李克用馬上表示要講和,想換迴李落落,而朱溫命令把李落落送給羅弘信。羅弘信向朱溫交了投名狀,把李落落殺死。這樣,羅弘信站到了朱溫的一邊。
羅弘信比朱溫年長十幾歲,二人免不了拜把子,朱溫稱唿羅弘信為“六兄”。朱溫對羅弘信雖然內心深處存有猜忌,但在表麵上那可不是一般的兄弟了。
為了拉攏住羅弘信,朱溫時不時派人恭恭敬敬地向羅弘信送禮,每當羅弘信迴贈時,朱溫必定麵向北方,跪著接受禮物,還要對來使深情地說:“六兄比我大很多,在我心中就像長輩一樣,豈是別人可比的(六兄於予,倍年以長,固非諸鄰之比)。”
朱溫的拉攏工作很出色,羅弘信和他兒子羅紹威領導的魏博地區給朱溫打江山、坐江山出了大力。
我們前麵介紹過,魏博的牙軍非常強悍,或者說魏博這地方很難搞,況且如此重要的地方也為他人所覬覦。換做別人,沒有朱溫那兩下子,真不見得把魏博玩得團團轉。然而朱溫死後,魏博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地區在朱溫的兒子手裏,對後梁產生了巨大的負麵作用,這也有點禍福相依的道理,此乃後話。
總之魏博對朱溫的作用是大大的,對朱溫日後向東及向北的用兵及擴張意義重大(專意東方;往來燕、趙之間,卒有河北)。
拿眼前的影響來說,原本眼巴巴指望得到援助的朱宣、朱瑾等人,看到魏博關了李克用往東南走的大門,死頂了沒多久,於乾寧四年(897)初陸續被朱溫掃平了。
經過這些年的經營,朱溫通過各種手段,既消滅了不少對手,又團結了很多盟友,整個中原地區是唯我獨尊。而李克用在這段時間裏也沒閑著,戰績同樣相當輝煌,接下來我們再介紹李克用的發展狀況。
有一句話叫“好這一口”,是說人們喜歡如何如何,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喜歡跟下級打成一片,喜歡到大臣家裏喝酒。一次齊桓公到管仲家裏赴宴,喝到傍晚,齊桓公想點上燈火繼續喝,管仲勸道:“臣卜其晝,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大白天沒什麽事,晚上你在我家裏喝醉了,誰知道會發生什麽事,趕緊走吧。還有一天齊桓公到大臣陳完家裏喝酒,天一黑陳完也推辭道:“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人們稱讚道:“酒以成禮,不繼以淫。”是啊,酒以成禮,不能連續地喝導致喝高了。人一旦喝迷糊了,也許接踵而來的是酒能亂性。
再說朱溫,身為君主,在那個大臣家裏住了好多天,雖然宮闈細節不為人知,但是人們還是可以憑借一些現象充分開展聯想的。因此書上說:“豈有天子幸人臣之家,留止數日——奸亂萌矣。”
這個大臣的兒子,眼見辛苦招待朱溫換來多頂綠帽子,又氣憤又羞恥,忍無可忍,就想把朱溫剁了。這個大臣連忙勸他兒子不要衝動,仔細解釋:“當年我被李罕之引來的晉軍圍困在河陽長達一年之久,最後到了啃木頭活命的地步,看得到日出不敢奢望能看到日落,幸虧朱溫救援,咱家才有今天的日子,這個恩情不能忘記(吾頃在河陽,遭李罕之之難,引太原軍圍閉經年,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頃刻,得他救援,以至今日,此恩不可負也)。”這才把人勸住。
這位大臣,當年與朱溫都曾跟著黃巢混過,那時比朱溫還風光,投降朝廷之後,被唐昭宗賜名為張全義。待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張全義請朱溫又給起了個新名叫張宗奭,後梁滅亡,他投降後唐,又重新叫迴張全義,三姓家奴啊。
朱溫晚年猜忌大臣,張全義也在打擊之列。得益於張全義家的女人們與朱溫建立的良好關係,關鍵時刻張全義的妻子儲氏挺身而出,跑去找朱溫質問:“張全義本來是個農夫,三十多年來為了陛下開創基業,在洛陽開荒種地供應糧食,召集流民訓練軍隊,如今他年老體衰,沒幾天活頭了,陛下這樣懷疑,還有天理嗎?”(遽入見,厲聲曰:“宗奭種田叟耳,三十餘年,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資陛下創業。今年齒衰朽,指景待盡,而大家疑之,何也?”)
朱溫馬上陪笑臉道:“我沒有惡意,你不要多想。”
下麵我們先說說“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遭李罕之之難,引太原軍圍閉經年,死在頃刻”等說的究竟是些什麽事情,以致於在磨刀霍霍、奪妻之恨等情況下,還能發揮作用。
上文說到光啟元年(885),秦宗權的大將孫儒攻占東都洛陽,個把月的時間裏,“燒宮室、官寺、民居,大掠席卷而去,城中寂無雞犬”,反正洛陽比被八國聯軍劫了的北京城還慘。
孫儒走後,李罕之與張全義占了洛陽地區,李罕之在李克用攤上上源驛那檔子事之後,接待過李克用,於是他們走李克用的關係,張全義成為河南尹,占據洛陽,李罕之成為河陽節度使,河陽即今天的河南孟州,洛陽、河陽分據黃河南北兩岸。
李罕之、張全義兩人長久以來親密合作,結夥成為一方諸侯。兩人為加強聯係,在肩膀上刺字結盟,表示共同進退,就像張耳、陳餘結義那樣(患難交契,刻臂為盟,永同休戚,如張耳、陳餘之義也)。
張耳和陳餘是秦末的名人,二人還是平頭百姓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後來二人發達了,“據國爭權,卒相滅亡”。按司馬遷的鑒定,大體上他們是“相慕用之誠,相背用之戾”,關係好時兩肋插刀,一旦翻臉立馬成仇。造成這樣局麵的原因,司馬遷下筆寫道:“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欲壑難填,人心難測啊。
李罕之與張全義結義後,若二人都比較消停,逢年過節串個門送點禮倒是無妨的。但是偏偏李罕之這人待不住,若非給他扣頂帽子,欲壑難填還是比較符合的,具體表現為他成天幹搶劫搶奪的事(罕之性貪暴,日以寇鈔為事)。
帶兵在外不比在軍營中睡大覺,還涉及到一係列的軍事保障問題,偏偏李罕之連總後勤部、總政治部等這樣重要的機關單位都建立不起來(撫民禦眾無方略)。李罕之看到兄弟張全義那裏井井有條、要啥有啥,在很長時間裏一直要求張全義資助自己的打家劫舍之事業(輸粟於罕之,以給其軍)。
我們從張全義老婆儲氏敢對朱溫說“資陛下創業”,可以想象得到張全義資助李罕之一點物資是沒什麽困難的。
我們從儲氏的話語“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可以看出張全義的能力還是相當強的。
張全義剛到洛陽時,放眼觀瞧,市容市貌殘破不堪,找來找去隻有百來戶的人口。
這時張全義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首先在農業生產上,他披荊斬棘,每當農忙時節,親自拉著美酒美食,到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慰問,感謝他們對糧食豐收做出的貢獻,並鼓勵他們再接再勵(全義披荊棘,勸耕殖,躬載酒食,勞民畎畝之間)。
同時在社會管理上,張全義簡化辦事手續,杜絕官吏瞞上欺下(政寬事簡,吏不敢欺)。針對當時已經被打亂的社會秩序,張全義提出一套讓人民群眾聽得明白,並且在古代特定時期極具操作性的法律規範——“殺人者死,餘但加杖”。
這就像當年漢高祖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相似,都是在極端情況下治理社會的方法。否則本來社會就混亂,出了個人命案,判決的時候還要考慮這考慮那,法律條文本身很繁瑣,目的就不是為了讓普通老百姓看明白,訴訟的訟師或判決的官吏從專業角度一解釋,大眾理解得不到位,感覺明著被忽悠了,容易引起爭議。這時若按約法三章,殺人的斃掉,其他的打一頓板子,雖不見得完全正確和公平,但是對“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等爭議是不是會減少一些。
說迴到張全義用簡單的法律治理洛陽,周圍的人聽說後放心了,不犯罪就不會被刑罰找上身,這地方可以去,紛紛來到洛陽(刑寬事簡,遠近歸之如市)。
當然啦,立法的不一定沒私心,執法的不一定為老百姓服務。客觀上講,對於走投無路的老百姓,張全義那裏不失為一個相對好些去處,畢竟張全義發展農業生產,客觀上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不過張全義不是轄區老百姓的仆人,張全義把他們養肥了,其目的是日後的割肉——“斂民附賊,以固恩寵”。張全義依附過好多人,這裏的“賊”指的是朱溫,這兩句話與張全義老婆的那番說辭所闡述的事實差不多。
李罕之與朱溫都是強者,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張全義為了達到“以固恩寵”的目的,要啥給啥,全力巴結。
然而李罕之的要求真好比難以填平的溝壑,時間一久,張全義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兩人的關係沒有開始時那樣融洽了(全義不能給,二人因有隙)。
按理說拿人家手軟,吃人家嘴短,李罕之總要理解一下。不過人內心的想法真不好猜,李罕之不管這一套,還要上癮了。每當供應稍不如意的時候,李罕之就到洛陽把分管這塊的官吏抓到河陽臭揍一頓(小不如所欲,輒械河南注吏至河陽杖之)。洛陽的官員看到同僚受了欺負,找張全義理論,張全義把眾人的情緒壓下來,說:“全力供應(第與之)。”而且不僅提供服務,還要態度良好(竭力奉之,狀若畏之者)。李罕之對人說:“張全義就是一個農夫,怕他作甚(田舍翁何足憚)。”
李罕之以為張全義怕自己,但是人心隔肚皮,他不知道張全義想的是什麽。恰逢河中節度使王重盈對李罕之的騷擾忍無可忍,秘密聯絡張全義,張、王二人一拍即合。文德元年(888)二月,即唐僖宗駕崩、唐昭宗登基的上月,張全義趁李罕之的大軍主力出戰之機,一天夜裏偷襲河陽,李罕之孤身逃命(夜出師掩擊河陽,罕之無備,單步僅免)。
李罕之沒料到結義兄弟、口中常念叨的田舍翁會暗中偷襲,十分惱火,但是孤家寡人的自己又玩不了張全義,於是跑到河東投奔了李克用。
張全義一看李克用殺來了,也找人幫忙,放眼天下,隻有朱溫可與之對敵。
李克用派大將康君立帶領李存孝、李罕之等打到河陽,把張全義圍在城裏。圍困的時間很長,城中的糧食吃光了,其他物資消耗殆盡(城中食盡,備豫皆竭)。後來張全義迴憶這段經曆時說“啖木屑以度朝夕,死在頃刻”。
張全義向朱溫求援,為了表示誠意,把老婆孩子送過去當人質(遣其孥入質)。
朱溫派丁會、葛從周、牛存節等前往解河陽之圍。牛存節原先是河陽地區的將領,道路很熟悉,作為先鋒順利帶領大軍來到黃河南岸,丁會說:“李罕之既不知道我們長途奔襲而來,又不會想到我們有膽量敢去渡黃河。我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定能取得勝利。”(會等行至河陰,謀曰:“罕之料吾不敢渡九鼎,以吾兵少而來遠,且不虞吾之速至也。出其不意,掩其不備者,兵家之勝策也。”)李罕之果然大敗。
康君立、李存孝等一看汴軍從天而至,李罕之又吃了敗仗,也擔心自己被抄了後路,匆忙撤退。
河陽迴不去了,李罕之在李克用的推薦下,成為澤州刺史。澤州即今天的山西晉城,位於河陽以北,潞州(山西長治)以南。
李罕之留兒子李欣在李克用身邊,自己在澤州開始了“李摩雲”的一段生涯。李罕之沒能力治理澤州,重新幹起老本行,後來攻占了一處叫摩雲山的山寨,以此為根據地,時不時到原先的河陽地區轉一圈,搞搞破壞,周圍各地誰也拿他沒辦法,送給他“李摩雲”的稱號。
張全義很感激朱溫的搭救,於是死心塌地跟了朱溫,並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朱溫作戰的後勤保障起了巨大的作用。(全義德全忠出己,由是盡心附之,全忠每出戰,全義主給其糧仗無乏。)
因此很多年後張全義的老婆還對朱溫說:“三十餘年,洛城四麵,開荒劚棘,招聚軍賦,資陛下創業。”
文德元年(888)三月,昭宗接班前後這段時期,亂事紮堆發生。如張全義偷襲李罕之,導致朱溫與李克用在洛陽地區大打出手。當年二月,在魏博地區,即魏州(河北大名)、博州(山東聊城),在今天黃河以北,山東、河南、河北交界一帶,也擦出了戰鬥的火花。與李罕之、張全義間的結義兄弟之爭不同,魏博節度使樂彥貞、樂從訓父子出亂子了。
魏博這個地區很特殊,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的西南是汴州,西北是太原,東南是兗、鄆,北方是燕、趙,扼據黃河,是個很容易接受戰爭洗禮的地方。除此之外,魏博還有比較獨特的政治軍事生態需要先介紹一下,這要說到魏博的一直軍隊——牙軍。
魏博的牙軍曆史悠久,到這會兒一百多年了,牙兵基本全是軍n代,成分特別穩定,因為在當兵的同時組織上還在牙軍內部給介紹對象(年代浸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父子世相婚姻),反正牙軍就是一個堅強的軍事團體。節度使對牙軍,不僅要人人發高薪,而且還要事事遷就不能管得太嚴(厚給稟,姑息不能製)。
大家別小看魏博牙軍,它的能量可不小——“變易主帥,有同兒戲”。魏博地區的實質領導者就是牙軍,以至於當時流傳有這樣的順口溜:“長安天子,魏府牙軍。”。樂彥貞和他前幾任節度使都是由牙軍所立。
“父子相襲,親黨膠固”的一支軍隊,能推出什麽好領導。樂彥貞“驕泰不法”,是一個比較自大蠻橫、沒什麽法度、很不靠譜的人。樂彥貞曾頭腦一熱,突然征發轄區的老百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沿著河堤,修了一道總長約八十裏的城牆(一旦征六州之眾,板築羅城,約河門舊堤,周八十裏,月餘而畢)。
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尤兇險”,比老爹有過之而無不及。前宰相王鐸,於中和四年(884)年底路過魏州,被樂從訓盯上了。王鐸這位老人家官做的很大,生活奢侈,排場很大,丫環眾多,衣著華麗(侍妾成列,服禦鮮華)。樂從訓一看很眼饞(竊所慕之)。
樂從訓的手下人給他出了個歪點子,把王鐸黑掉,看什麽好就搶過來。於是樂從訓率人埋伏在一個叫高雞泊的地方,把王鐸及其相關人員都殺了,財產、侍妾都搶了。王鐸不是小人物,在魏博橫死,樂彥貞向朝廷報告:這是強盜幹的。這事整的,連魏博當地的人員都感覺樂從訓太過分了。
樂從訓引出亂子是因為培植自己的勢力,他聚集了五百多人的親軍,稱之為“子將”(從訓聚亡命五百餘人為親兵,謂之子將)。這一舉動引起了牙軍的高度關注(牙兵疑之,籍籍不安)。牙軍連樂彥貞都能“有同兒戲”般收拾了,何況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很害怕,化裝出逃(聞而忌之,易服遁出)。樂彥貞順勢任命樂從訓為相州(河南安陽)刺史,讓裝載兵器和錢幣的車輛絡繹不絕地趕往相州(輦兵械泉布,跡接於道)。如此一來,牙軍的意見更大了(軍中益貳)。
這時牙軍展示其“變易主帥,有同兒戲”的特點,於文德元年(888)二月把樂彥貞關了起來,推舉大將趙文建代理魏博節度使。
樂從訓一看老爹被下崗了,帶兵前來討說法,趙文建不敢出戰,牙軍又把趙文建幹掉。
牙軍對“變易主帥”很在行,但是大敵當前,需要個領頭的,靠牙兵按人頭民主決策、集中領導恐怕不行,此刻羅弘信抓住時機出場了。
羅弘信同誌長得“狀貌奇怪,麵色青黑”,擔任弼馬溫的工作。羅弘信的相貌唬一唬平常人差不多,想鎮住牙軍還要加把火,羅弘信的做了高明的前期準備工作。
羅弘信閑著沒事的時候就跟人說,這幾天每天出門的時候,總能碰到一位白胡子老頭對我說:“你將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宏信自言,於所居遇一白須翁,謂之曰:“爾當為土地主。”如是者再,心竊異之)。
在牙軍嘰嘰喳喳了好長時間也沒個結果,最後有個牙兵喊了一句:“哪個願意主持軍事(孰願主吾軍者)?”羅弘信應聲迴答:“神明讓我來主持(神命我矣)。”
眾人一下子把目光聚集在這黑臉人身上,人們交頭接耳,這不是那個神奇的老頭說他會當“地主”的誰誰誰嗎?人決定不了的事聽鬼神的,羅弘信就走上了魏博節度使的位子。
中國人自古有個陋習,用現在的話來說叫作迷信。公開場合選領導,怎麽都得先激情飛揚地喊幾嗓子,要說得比唱得還好聽。當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時候,慷慨激昂地動員:“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人跟著高唿:“敬受命。”我們試想一下,陳勝、吳廣若不提前往魚肚子裏塞布條,若不先學那幾聲狐狸叫,“敬受命”這句話戍卒們喊得不見得那麽幹脆。國情如此,中國人自古就信這些。
樂從訓被羅弘信打敗,向朱溫求援。朱溫原本跟羅弘信往日無寃,近日無仇,羅弘信一養馬的,也不至於開罪了朱溫。朱溫還是來了,因為牙兵惹惱了他。朱溫之前派人帶著財物到魏博買糧食,趕上牙軍收拾樂彥貞,結果朱溫的人比較冤,稀裏糊塗地被幹掉了。朱溫正好師出有名。
羅弘信馬上給朱溫送上禮物講和,恰巧在當月李罕之與河東軍隊圍攻張全義,張全義前來求救。朱溫命令大軍解救張全義,使得張全義全心歸附。
羅弘信最後也是站在朱溫這邊的鐵杆盟友,不過這過程相對麻煩一點。魏博這地方很重要,本身也有相當的實力,雖被別人覬覦,但不會給一口氣隨便吃掉,大家就互相維持著原有的關係。
話說到大順元年(890),朝廷在張浚、孔緯等宰相的主導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張浚率領好幾路節度使的兵馬討伐李克用,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朱溫。朱溫在整個過程中,忽悠別人動手,自己躲在後麵保存實力。朱溫先派少量軍隊加入聯軍,然後宣揚要從汴州發兵太原。長途跋涉,還要渡過黃河,再打到太原,哪有那麽簡單。不如先把近處的地方都收拾了,取得地盤和人口才是最大的實惠。
朱溫告訴羅弘信,自己要奉命征討李克用,得從魏博經過;另外我幹的是公事,你要提供糧草。任誰都不會乖乖聽朱溫的,而不聽從派遣,這也正是朱溫等著的結果,正愁沒理由收拾你。(假道於魏,以攻河東,且責其軍須,亦所以怒魏為兵端也。)
聯軍的結局我們知道,張浚大敗而歸。在總結原因和教訓時,朱溫把責任推到羅弘信頭上,指出羅弘信不提供支援,沒有全局意識導致失利,這得好好教育教育他。
大順元年(890)十二月,朱溫命丁會、葛從周、龐師古、霍存等分兵多路進攻魏博,第二年正月,朱溫親自趕到前線。
在內黃這個地方,魏博軍隊五戰五敗,羅弘信被打怕了,向朱溫服軟,雙方同意停止爭鬥(戰於內黃,魏兵五戰五敗,弘信懼,請盟,乃止)。
挨了朱溫幾大棒,羅弘信開始考慮在各個藩鎮之間的站隊問題。那些年朱宣、朱瑾、時溥等被朱溫打得焦頭爛額,不斷向李克用求救。魏博位於太原和兗、鄆之間,是他們聯係的必經之地。
乾寧三年(896)春,李克用派養子李存信率大軍救援兗、鄆。朱溫派人忽悠羅弘信:羅大哥您看不出來啊,李存信這是假道伐虢之計,他們迴師之日,就是你滅亡之時(迴戈之日,貴道堪憂),羅弘信深以為然。
李存信大軍的軍紀很差,魏博的老百姓很有意見(存信戢眾不嚴,侵暴魏人)。於是羅弘信發兵擊潰駐紮在莘縣(魏州境內)的李存信。
乾寧三年(896)夏,李克用親自來了,一戰把羅弘信打得馬上向朱溫求救。
朱溫開始派侯言等救援魏博。汴軍直接對抗李克用的騎兵占不了什麽便宜,侯言便在洹水邊修建堡壘堅守不出。侯言這樣做雖然是在揚長避短,恐怕也有點因害怕而不敢出戰的意思。
朱溫看到魏博方麵沒什麽進展,派葛從周代替侯言。葛從周比侯言主動多了,用兵講究個奇正,正麵打不過時想辦法背後下手。葛從周開鑿了幾個暗門,抓住機會搞突擊,收獲不小(從周為暗竇,每克用兵至,輒出精卒薄戰,必捷)。
李克用得知被葛從周的突擊戰術占了便宜,親自上陣把葛從周打了迴去。
葛從周等人又想出壓製晉軍的方法。騎兵在平地上向來強於步兵,葛從周無法改造士兵和戰馬,轉而改造大地——挖坑。葛從周命大軍在陣前挖了許多深坑,專門等著對方的馬蹄子陷進去(汴人為陷馬坎以待之)。
河東大軍果然吃虧了,兩軍陣前打得正歡,李克用的孩子李落落的戰馬陷在坑裏(既戰,馬踣於坎)。李落落同誌就當了汴軍大將張歸霸的俘虜。
李克用看到孩子被抓了,一著急衝了上來,然而好汽車架不住破馬路,李克用也著了汴軍的道(馳騎以救之,其馬亦踣)。
一名汴軍將領看見李克用的戰馬掉了鏈子,拍馬而來,眼看李克用危險了。這時李克用展示了他精湛的箭術,一甩頭射出一箭,那汴將應聲落馬,李克用這才退了迴來(背射一發而斃,乃退)。
李克用馬上表示要講和,想換迴李落落,而朱溫命令把李落落送給羅弘信。羅弘信向朱溫交了投名狀,把李落落殺死。這樣,羅弘信站到了朱溫的一邊。
羅弘信比朱溫年長十幾歲,二人免不了拜把子,朱溫稱唿羅弘信為“六兄”。朱溫對羅弘信雖然內心深處存有猜忌,但在表麵上那可不是一般的兄弟了。
為了拉攏住羅弘信,朱溫時不時派人恭恭敬敬地向羅弘信送禮,每當羅弘信迴贈時,朱溫必定麵向北方,跪著接受禮物,還要對來使深情地說:“六兄比我大很多,在我心中就像長輩一樣,豈是別人可比的(六兄於予,倍年以長,固非諸鄰之比)。”
朱溫的拉攏工作很出色,羅弘信和他兒子羅紹威領導的魏博地區給朱溫打江山、坐江山出了大力。
我們前麵介紹過,魏博的牙軍非常強悍,或者說魏博這地方很難搞,況且如此重要的地方也為他人所覬覦。換做別人,沒有朱溫那兩下子,真不見得把魏博玩得團團轉。然而朱溫死後,魏博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地區在朱溫的兒子手裏,對後梁產生了巨大的負麵作用,這也有點禍福相依的道理,此乃後話。
總之魏博對朱溫的作用是大大的,對朱溫日後向東及向北的用兵及擴張意義重大(專意東方;往來燕、趙之間,卒有河北)。
拿眼前的影響來說,原本眼巴巴指望得到援助的朱宣、朱瑾等人,看到魏博關了李克用往東南走的大門,死頂了沒多久,於乾寧四年(897)初陸續被朱溫掃平了。
經過這些年的經營,朱溫通過各種手段,既消滅了不少對手,又團結了很多盟友,整個中原地區是唯我獨尊。而李克用在這段時間裏也沒閑著,戰績同樣相當輝煌,接下來我們再介紹李克用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