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漸提出的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寧卿本來也知道自己的安慰就隻是個安慰,這會兒被寧漸叫破,頓時有點泄氣。
就算是可以被稱之為半身的本命法寶,那說到底其實也是個外物。如果用它來進行靈氣轉換,隻要感覺敏銳的,都能發現裏麵的不對之處。
天地靈氣被修士的靈根吸收過濾,在人體內進行轉化,最後才會形成各種屬性的真氣。而用本命法寶二次轉換,就多了一道過程,還不是在體內的,那差別可就大了去了,想要不被人看出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寧卿雖然很清楚這一點,可還是有點不甘心,忍不住磨了磨牙道:“那便用驚堂木做幌子,讓真氣法術仍舊是金水土的。”
這個可行性倒是比上一個高,但是這樣能轉換真氣屬性的法寶,說起來,在修真界其實也是挺少見的。雖然按道理來說,鍾冷聞作為一個大家少爺能有這樣的玩意兒,好像也不是特別出奇,可還有句話叫做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無論什麽時候,物以稀為貴都不是一句空話。放在講究財侶法地的修真界,哪怕修士們一時用不到這種東西,可它的價值放在那裏,值得別人心動,就值得別人出手。
或許寧卿這個辦法能夠掩蓋他身上的秘密,然而同樣的,這麽做也會給他帶來更多的麻煩和危險。而麻煩和危險,對於身上秘密特別多的寧卿來說,就意味著暴露的可能性增加。
寧卿自己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隻是歎了一口氣,不用寧漸再反對,就放棄了使用驚堂木掩蓋的想法。
寧漸看著寧卿不開心的樣子,這與其在這種問題上糾纏,不如趕緊再重新選擇一個身份比較方便。
然而寧卿自己是非常滿意鍾冷聞這個身份的,他不想就這樣放棄,於是東拉西扯地和寧漸說起了法術修煉的問題。
反正他們趕路又不著急,寧漸也就沒有強求寧卿馬上做出決定,在一些小事上麵,寧漸還是非常願意順從自家主子的,當下就順著寧卿的話題說了起來。
寧漸沒有靈根,也不太使用法術,但是修道這種事情到了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從寧漸的角度給寧卿講解自己的經驗,完全是高屋建瓴,隨著他越講越深入,給寧卿帶來的啟發也是突破式的。
寧卿至今不知道自己受到法則影響以後算不算是特殊體質,但他在一次次的思考之中,很清楚地認識到言出法隨並不僅僅是個實現願望嘴炮技能。
一直以來,或許是他的眼界太小,他從來沒有站在《秘典》的角度上,繼續把自己身上的特殊之處和言出法隨的厲害之處往深裏想。如今被寧漸這麽一點撥,他倒是猛然驚覺,言出法隨這種技能似乎和神道有幾分相似。
神道這個玩意兒最出名的又有哪些呢?“創世七日”“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信我者得永生”。這些聽起來別有意味的故事,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著一個真理——我所說我所信便是正義。
拋開其他的不談,寧卿覺得這一點還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值得深挖。
得到了啟發的他直接將大功臣丟過了橋,啪得一聲甩上了租住的洞府的門,把寧漸關在外間,自己待在裏間開始參悟起來。
除了香火信徒這一方麵,寧卿其實並不比修煉神道的修士差。君不見整個修真界的審美都和他格格不入,他竟然能在所有人都否認的情況下,堅信自己是天下第一帥。
就這種自信程度和堅持程度,說真的,一般神道修士可能還比不上寧卿呢!畢竟絕大多數神道修士心裏起碼還是講究一個邏輯的,而寧卿完全不管邏輯是什麽,隻相信自己認為正確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有這種可怕到極點的覺悟,寧卿可以說是修真界當中,最適合修煉神道的一部分人之一。要不是他一開始就被葉浩淵帶進了禦虛宗,說不定現在中洲修真界最為小眾的神道,也能出一個萬年不遇的天才了。
可惜神道的傳人不知道寧卿這樣的天賦,要不然早就和葉浩淵幹上一架,把寧卿拐騙到神道去修香火信徒了。
當然,從信息大爆炸時代走來的寧卿,對《聖經》這部經典雖然沒有多少了解,可一些故事卻是聽過的,對於神道的理解,多多少少也比其他完全沒接觸過的人強上一些。
現在他不準備修神道,可是既然打算通過借鑒神道來偽裝自己,寧卿就要好好迴憶迴憶上一世知道的東西了。
然後他就又覺得,這似乎和佛修的道也有那麽一點相似。
有趣,很有趣。
寧卿彎了彎唇角,第一次發現“心誠則靈”是這麽有意思的一個詞,不由含著幾分戲謔的心思閉上了眼睛,漸漸沉浸入自己的參悟之中。
相似的東西永遠隻是相似,不會相同。就像這世間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言出法隨看起來再怎麽和神道相似,那其實也是不同的東西。
寧卿可以說是很快就在一次次的試驗中發現了二者的不同,也正是因為了解到這種不同,以最快的速度將言出法隨新方向的可能性找了出來。
永遠堅信“不要慫就是幹”,寧卿在找到方向的第一時間,壓根就沒有想到“從長計議”之類的可能,直接將鍾冷聞學的法術翻了出來,挑了兩個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鑽研了一番。
鍾冷聞這個人的性格的確是非常惡劣,他所學習的法術自然也是以整蠱居多。或許沒有攻擊力什麽的,在戰鬥的時候是個蛋疼的問題,可如果僅僅放在寧卿的研究上來看,又偏偏是一件好事了。
說起來,寧卿的性格也挺惡劣的,就算他不是鍾冷聞那個類型的熊孩子,對於這種事情也算得上是無師自通。而且要不是寧卿對鍾冷聞熊孩子的性格也沒什麽好感,他倆還能玩一出英雄所見略同呢!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寧卿理解起鍾冷聞學習的法術的本質,那自然是事半功倍。那麽一長串的法術,寧卿從頭到尾細細地分析了一遍,其實都沒花多少時間。
雖然寧卿的確是害怕在這上麵浪費時間過多,就擠占了後麵具體試驗的空間,可等到真正把法術看完之後,他才發現時間短得出乎意料。
不過這到底是好事,寧卿稍微愣了一下也就沒再糾結,立刻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功法試驗上了。
也不知道該說寧卿的運氣是好還是不好,僅僅試了了三遍,金水土三靈根的他,就真的靠著《秘典》的功法使出了一個火屬性的法術。
手忙腳亂地撲滅了被自己點著的衣服,寧卿呆呆地看著同樣黑了一片的洞府門,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或許這隻是一個意外,或許是他產生的幻覺?試驗明明是成功了,可寧卿反而不敢置信起來。說真的,這個猜測他也就隻是那麽一想而已,然後覺得可能會成,胡亂試驗了一番……
怎麽會就真的成了呢?
懷抱著無法說出口的忐忑,寧卿再次試驗了兩個木係法術、一個火係法術。這次有了前麵的經驗,就顯得更加順利,連個磕絆不打一次就成功了。
黑著臉燒掉了洞府裏被催生出來的氣味難聞的草,寧卿看了看洞府的門,確定寧漸闖不進來,才抿著唇陷入深思。
寧漸自從恢複了記憶之後,就讓寧卿覺得他越來越老媽子了,特別容易擔心自己,完全不敢讓他知道自己心中的疑慮。
他擔心著說出來會影響到寧漸,可是不說出來憋在心裏,卻把他自己也憋得夠嗆。
憋著什麽?自然是關於《秘典》的疑問。
以前他就從《秘典》中得知,這部功法旨在闡明對法則的運用,讓傳承者通過對法則的理解和修行,來達到證道長生的目的。
那個時候他就覺得《秘典》的高度特別高,在感歎《秘典》不愧是上古聖功法的同時,也對宗門放任這種威力的功法被人修行感到不解。
或許當時他還可以用修真界大亂來解釋宗門的反常,但今日他真正感受到《秘典》超乎尋常的可怕,便忽然意識到他以前實在是想得太簡單了。
絕對不可能是修真界亂起來這麽簡單。寧卿第一次如此直白地感受到這一點,臉色也隨著他在思維中越陷越深而變得一片慘白,冷汗一點點打濕了背上的衣服。
《秘典》很可怕,非常可怕。可這樣可怕的功法,宗門竟然能夠毫不在意有人修煉了他,這難道是正常的嗎?
不正常。
而更加不正常、更加讓人心慌的是,宗門在不在意之餘,還積極為他做好了方方麵麵的掩飾,甚至為了保護他的安全、促進他的成長而費盡了心思。
僅僅從這一方麵來看,就直接能排除禦虛宗對《秘典》了解不夠深的可能。毫無疑問,他們很清楚,如果寧卿的情況泄露出去,對她會造成怎樣致命的打擊。
所以他們才會不計代價地為他隱藏秘密,也會在一定時候放手讓他出門曆練,為的是提升他的實力,讓他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保能力。
那麽到底是什麽樣的大難才會讓注重集體利益的宗門這麽做?難不成世界要毀滅了嗎?
這個玩笑,未免也太不好笑了。
就算是可以被稱之為半身的本命法寶,那說到底其實也是個外物。如果用它來進行靈氣轉換,隻要感覺敏銳的,都能發現裏麵的不對之處。
天地靈氣被修士的靈根吸收過濾,在人體內進行轉化,最後才會形成各種屬性的真氣。而用本命法寶二次轉換,就多了一道過程,還不是在體內的,那差別可就大了去了,想要不被人看出來,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寧卿雖然很清楚這一點,可還是有點不甘心,忍不住磨了磨牙道:“那便用驚堂木做幌子,讓真氣法術仍舊是金水土的。”
這個可行性倒是比上一個高,但是這樣能轉換真氣屬性的法寶,說起來,在修真界其實也是挺少見的。雖然按道理來說,鍾冷聞作為一個大家少爺能有這樣的玩意兒,好像也不是特別出奇,可還有句話叫做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無論什麽時候,物以稀為貴都不是一句空話。放在講究財侶法地的修真界,哪怕修士們一時用不到這種東西,可它的價值放在那裏,值得別人心動,就值得別人出手。
或許寧卿這個辦法能夠掩蓋他身上的秘密,然而同樣的,這麽做也會給他帶來更多的麻煩和危險。而麻煩和危險,對於身上秘密特別多的寧卿來說,就意味著暴露的可能性增加。
寧卿自己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隻是歎了一口氣,不用寧漸再反對,就放棄了使用驚堂木掩蓋的想法。
寧漸看著寧卿不開心的樣子,這與其在這種問題上糾纏,不如趕緊再重新選擇一個身份比較方便。
然而寧卿自己是非常滿意鍾冷聞這個身份的,他不想就這樣放棄,於是東拉西扯地和寧漸說起了法術修煉的問題。
反正他們趕路又不著急,寧漸也就沒有強求寧卿馬上做出決定,在一些小事上麵,寧漸還是非常願意順從自家主子的,當下就順著寧卿的話題說了起來。
寧漸沒有靈根,也不太使用法術,但是修道這種事情到了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從寧漸的角度給寧卿講解自己的經驗,完全是高屋建瓴,隨著他越講越深入,給寧卿帶來的啟發也是突破式的。
寧卿至今不知道自己受到法則影響以後算不算是特殊體質,但他在一次次的思考之中,很清楚地認識到言出法隨並不僅僅是個實現願望嘴炮技能。
一直以來,或許是他的眼界太小,他從來沒有站在《秘典》的角度上,繼續把自己身上的特殊之處和言出法隨的厲害之處往深裏想。如今被寧漸這麽一點撥,他倒是猛然驚覺,言出法隨這種技能似乎和神道有幾分相似。
神道這個玩意兒最出名的又有哪些呢?“創世七日”“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信我者得永生”。這些聽起來別有意味的故事,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著一個真理——我所說我所信便是正義。
拋開其他的不談,寧卿覺得這一點還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值得深挖。
得到了啟發的他直接將大功臣丟過了橋,啪得一聲甩上了租住的洞府的門,把寧漸關在外間,自己待在裏間開始參悟起來。
除了香火信徒這一方麵,寧卿其實並不比修煉神道的修士差。君不見整個修真界的審美都和他格格不入,他竟然能在所有人都否認的情況下,堅信自己是天下第一帥。
就這種自信程度和堅持程度,說真的,一般神道修士可能還比不上寧卿呢!畢竟絕大多數神道修士心裏起碼還是講究一個邏輯的,而寧卿完全不管邏輯是什麽,隻相信自己認為正確的。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有這種可怕到極點的覺悟,寧卿可以說是修真界當中,最適合修煉神道的一部分人之一。要不是他一開始就被葉浩淵帶進了禦虛宗,說不定現在中洲修真界最為小眾的神道,也能出一個萬年不遇的天才了。
可惜神道的傳人不知道寧卿這樣的天賦,要不然早就和葉浩淵幹上一架,把寧卿拐騙到神道去修香火信徒了。
當然,從信息大爆炸時代走來的寧卿,對《聖經》這部經典雖然沒有多少了解,可一些故事卻是聽過的,對於神道的理解,多多少少也比其他完全沒接觸過的人強上一些。
現在他不準備修神道,可是既然打算通過借鑒神道來偽裝自己,寧卿就要好好迴憶迴憶上一世知道的東西了。
然後他就又覺得,這似乎和佛修的道也有那麽一點相似。
有趣,很有趣。
寧卿彎了彎唇角,第一次發現“心誠則靈”是這麽有意思的一個詞,不由含著幾分戲謔的心思閉上了眼睛,漸漸沉浸入自己的參悟之中。
相似的東西永遠隻是相似,不會相同。就像這世間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言出法隨看起來再怎麽和神道相似,那其實也是不同的東西。
寧卿可以說是很快就在一次次的試驗中發現了二者的不同,也正是因為了解到這種不同,以最快的速度將言出法隨新方向的可能性找了出來。
永遠堅信“不要慫就是幹”,寧卿在找到方向的第一時間,壓根就沒有想到“從長計議”之類的可能,直接將鍾冷聞學的法術翻了出來,挑了兩個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鑽研了一番。
鍾冷聞這個人的性格的確是非常惡劣,他所學習的法術自然也是以整蠱居多。或許沒有攻擊力什麽的,在戰鬥的時候是個蛋疼的問題,可如果僅僅放在寧卿的研究上來看,又偏偏是一件好事了。
說起來,寧卿的性格也挺惡劣的,就算他不是鍾冷聞那個類型的熊孩子,對於這種事情也算得上是無師自通。而且要不是寧卿對鍾冷聞熊孩子的性格也沒什麽好感,他倆還能玩一出英雄所見略同呢!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寧卿理解起鍾冷聞學習的法術的本質,那自然是事半功倍。那麽一長串的法術,寧卿從頭到尾細細地分析了一遍,其實都沒花多少時間。
雖然寧卿的確是害怕在這上麵浪費時間過多,就擠占了後麵具體試驗的空間,可等到真正把法術看完之後,他才發現時間短得出乎意料。
不過這到底是好事,寧卿稍微愣了一下也就沒再糾結,立刻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功法試驗上了。
也不知道該說寧卿的運氣是好還是不好,僅僅試了了三遍,金水土三靈根的他,就真的靠著《秘典》的功法使出了一個火屬性的法術。
手忙腳亂地撲滅了被自己點著的衣服,寧卿呆呆地看著同樣黑了一片的洞府門,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或許這隻是一個意外,或許是他產生的幻覺?試驗明明是成功了,可寧卿反而不敢置信起來。說真的,這個猜測他也就隻是那麽一想而已,然後覺得可能會成,胡亂試驗了一番……
怎麽會就真的成了呢?
懷抱著無法說出口的忐忑,寧卿再次試驗了兩個木係法術、一個火係法術。這次有了前麵的經驗,就顯得更加順利,連個磕絆不打一次就成功了。
黑著臉燒掉了洞府裏被催生出來的氣味難聞的草,寧卿看了看洞府的門,確定寧漸闖不進來,才抿著唇陷入深思。
寧漸自從恢複了記憶之後,就讓寧卿覺得他越來越老媽子了,特別容易擔心自己,完全不敢讓他知道自己心中的疑慮。
他擔心著說出來會影響到寧漸,可是不說出來憋在心裏,卻把他自己也憋得夠嗆。
憋著什麽?自然是關於《秘典》的疑問。
以前他就從《秘典》中得知,這部功法旨在闡明對法則的運用,讓傳承者通過對法則的理解和修行,來達到證道長生的目的。
那個時候他就覺得《秘典》的高度特別高,在感歎《秘典》不愧是上古聖功法的同時,也對宗門放任這種威力的功法被人修行感到不解。
或許當時他還可以用修真界大亂來解釋宗門的反常,但今日他真正感受到《秘典》超乎尋常的可怕,便忽然意識到他以前實在是想得太簡單了。
絕對不可能是修真界亂起來這麽簡單。寧卿第一次如此直白地感受到這一點,臉色也隨著他在思維中越陷越深而變得一片慘白,冷汗一點點打濕了背上的衣服。
《秘典》很可怕,非常可怕。可這樣可怕的功法,宗門竟然能夠毫不在意有人修煉了他,這難道是正常的嗎?
不正常。
而更加不正常、更加讓人心慌的是,宗門在不在意之餘,還積極為他做好了方方麵麵的掩飾,甚至為了保護他的安全、促進他的成長而費盡了心思。
僅僅從這一方麵來看,就直接能排除禦虛宗對《秘典》了解不夠深的可能。毫無疑問,他們很清楚,如果寧卿的情況泄露出去,對她會造成怎樣致命的打擊。
所以他們才會不計代價地為他隱藏秘密,也會在一定時候放手讓他出門曆練,為的是提升他的實力,讓他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保能力。
那麽到底是什麽樣的大難才會讓注重集體利益的宗門這麽做?難不成世界要毀滅了嗎?
這個玩笑,未免也太不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