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說服田豐,我心情大好,笑道:“得元皓相助,實乃青州百姓之福也。”
田豐道:“如此我先送家小迴鄉安置,盡快趕去東萊。”
“民變之禍,將殃及周圍諸州,鄉裏安寧否?不若將家小接至東萊,可免元皓後顧之憂。”古代賢人皆重孝道,妥善安置其家小,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
田豐聞言,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豐即安排下人迴鄉,將親近家人一並接至東萊,我等隨文曲同時起行。”
意外得田豐、簡雍相助,讓我信心倍增。我自信甚有治政之能,但是此世非現代,有田豐如此人才相助,政務必會輕鬆得多。簡雍雖然尚不知名,在曆史上卻是著名說客,未來奔走諸郡之間,行縱橫之策,亦是一位上佳人選。
我雖然熟悉三國典故,也不可能背下三國名人的籍貫和簡曆,張頜雖是曹操的五子虎將之一,我也僅知其為河間人。此時張頜籍籍無名,關羽、張飛費了許多氣力,方打探出張合的下落。
我讓關羽、張飛保護田豐一行先行,與閔柔轉而北上尋找張合。張合為莫縣張家莊人,家族為當地大族,年少時家境富裕,後來父母雙亡,家財被叔伯吞沒,家道中落。張頜早年習文,師從卑湛,後來不得已輟學歸鄉。機緣巧合,一位江湖高人見張合姿質甚佳,收為徒弟,張合習武時間雖短,但心思聰慧,凡事先揣摩其理,舉一反三,盡得其師真傳。其師在張家莊居留三年,已無所傳之藝,歎道:“得徒如此,實為吾之幸也,然吾之能實不能為其師。”然後告辭而去。
張頜藝成之後,叔伯懼其報複,欲將吞沒家產歸還,張頜請其家族近人到家中,道:“吾為張氏一族,當為張氏爭光。叔伯兄弟,皆吾親近之人,血緣之親如同手足。財物皆身外之物,吾無意留鄉,欲出外投軍,往昔財產糾葛,就此一筆勾銷。”
其叔伯聞言甚是愧疚,見張頜不收地契房契,各自取些銀兩,名為贈其盤纏,實則略補愧疚之心。自此叔伯對其甚好,張頜暫時收其投軍之心,聚得鄉裏十數名好武之人,每日裏揮槍弄棍,名聲漸揚。
我與閔柔急急趕路,一路行來,道路變窄,路人漸漸稀少,午後到達張頜家鄉。將近村口,忽聽村邊場院一陣喝采聲,循聲往視,見場院內聚著十五六名精壯漢子,正在觀看場中兩人相鬥。
我與閔柔下馬靜觀場中兩人比試,一人身材壯實,年約二十四五歲,高鼻短須。另外一位年輕人身材瘦長,年方二十餘歲,長相清秀,英氣勃勃,卻猜不出是何人。
短須人用槍,年輕人用劍,兩人招式精妙,你來我往,看似兇險,實則兩人都未盡全力,看來不似尋仇廝殺,而是較量技藝。兩人出招漸快,招式更顯精妙,隻聽一聲暴響,兩人著實硬碰了一招,一觸既分,彼此停下手來。
“元直技藝高超,果然名不虛傳,自下受益非淺。”短須人抱拳道。
“過獎,能得如此對手,實是人間快事。”年輕人道。
短須人見場中來了外人,上前問道:“剛才專心較鬥,實不知兩位光臨,失禮之處,請勿見笑。”
我見此人武藝高超,語言卻甚是文雅,又上前主動問話,料知此人必是張頜,微笑道:“兩位技藝高超,讓我等大開眼界。閣下是張頜吧。”
“不錯,在下正是張頜。”張頜說完,仔細打量我一番。
“在下白揚,這是我義妹閔柔,是玄女觀門人。”我按照江湖規矩,向張頜自我介紹。
“這位是徐庶徐元直,是江湖中大大有名之人。”張頜甚知禮儀,介紹剛才的那位年輕人。
“穎川徐元直?”我仔細打量這位年輕人,徐庶是《三國演義》記載的名人,在江湖中又是知名人物,想不到如此年輕。
“庶見過兩位。”徐庶此時絕對不像江湖人,如同文人般彬彬有禮,讓人不敢想象他身具武功。
“不知白公子尋在下何事?”我大名遠揚在外的是白文曲,白揚卻甚少有人知道,古人重視“字”可見一斑。
“此間似非議事之所。”我笑道。
“失禮了。”張頜說完,讓場中人且散去,與徐庶引領我們到居處。
張頜居處甚是寬闊,雖有些破舊,但依稀可見大戶痕跡。客堂清潔得很,張頜讓我們坐在客席,他與徐庶坐在下首相陪。
“久聞兩位大名,今日本欲請壯士出仕,不想又逢元直這般大才。”徐庶、張頜都是聰明人,不須拐彎抹角,我直截了當說出我的來意。
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徐庶在少年時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惡如仇、扶危濟困的武林俠士,矢誌要做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俠。為了實現這一宏願,自幼拜師學藝,苦練武功,結交同道俠友,探討切磋各個流派藝技。待學有所成之後,便遊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的俠行善舉。徐庶很快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少年俠士。
徐庶與尋常俠客不同,他文武兼修,習得治國用兵的本領,欲造福於天下蒼生。徐庶前些時日遊曆到此,聞聽河間張頜武藝高強,前來欲一比高下。一番交手不分勝負,彼此欽佩對方,惺惺相惜,與張頜結為好友。幾次欲要返鄉,被張頜強留下至今,每日較量武技,談論兵法。
張頜本有投軍之意,聞言甚喜,道:“不知出仕何處?”
“東萊。”我答道。
“莫非是白文曲大人?”徐庶反應極快,盯著我問道。
“不錯,東萊郡守白揚。”我笑著說道。
徐庶、張頜對視一眼,麵露驚容,張合施禮道:“不識大人,失禮之處,大人勿怪。”
“我尚未赴任,兩位勿要多禮。聞聽壯士大才高義,欲請汝助我一臂之力,壯士意下如何?”我長話短說道。
“主公天下聞名,頜願隨左右。”張頜行下大禮道。
徐庶有王佐之才,今日相識,自然不容錯過,但見徐庶沉吟不語,我猜不透其為何意,問道:“久聞元直大名,欲請汝相助,不知意下如何?”
徐庶遲疑一下,道:“目前朝廷腐敗,宦官當權,庶雖年少,然不想與其同流合汙。”
看來徐庶已聞聽我與封胥結交之事,若讓其誠心歸附,恐怕又費些周折。我長笑一聲,道:“元直年少,心性卻需磨練。我等讀書習武,不想報效國家乎?若憑一己之力,如何能改變朝中現狀?朝廷腐敗非一朝一夕之事,究其根源實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之所以不求京官,而求一郡守,一則想安身保命,不想留在京城是非之地,二則治理一郡,安寧一方,為大漢一方子民盡力,方不虧我胸中所學。”
徐庶道:“未知大人何以讓一方安寧?”
我笑道:“除貪官,減賦稅,興水利,重農桑,此為老生常談,又有何難?”
徐庶道:“自古官官相護,整頓一郡官吏,大人不怕得輩其背後勢力嗎?若減賦稅,朝廷分派任務何以完成?興水利,便須勞役,大人如何征丁?”
看來徐庶之才絕對不在我之下,幾個疑問道出,正中我理政顧慮,幸虧近日思慮諸事解決方案,已有心得。道:“肅清吏治,不惟殺一字。根本在於換上一批有才能又清廉之人,貪官中背景深厚之人,設法調任外郡亦可。若其犯下十惡不赦之罪,隻須將此案移交朝廷,便可達到目的,又何必沾上血腥?我近日奔走各地,請出賢才,是想達到讓賢才治理郡事的目的。若是去一批貪官,又來一批貪官,又有何意義。”
徐庶沉吟片刻,道:“大人高見,庶受益非淺。”
我接著說道:“為官一任,當盡量交結外援,而能盡施胸中之才,否則有奸臣掣肘,自保尚不足,何以理政?此我結交朝中權貴之深意,世人又有幾人能明白?”
徐庶望了我一眼,沒有搭話,眼神已不似剛才那般犀利,看來已經有些心動。我接著又說道:“減賦稅,隻要尋找好名目,又讓朝中權貴說些好話,又有何難?再則,發展商業可以產生稅利,代替百姓賦稅,不過此非一朝一夕之功。興水利必須用丁,若是征丁,則增民怨,但若用錢雇丁,有民怨否?理政之事,除了政令暢通,判案公正,還要有斂財妙著。斂大戶之財,為百姓解憂,元直無意為此否?”
徐庶聽到這裏,已是頗為心服,當下行下大禮道:“庶叩見主公,此生誓死追隨主公。”
與徐庶、張頜一席話,說服兩人歸附,心花怒放。張頜父母已亡,家業清貧,托叔伯照顧宅院,收拾行李與我同行。徐庶遊曆四方,亦想隨我同往,我猛然觸起一事,道:“元直為人至孝,如今出仕,不欲搬請家堂同去東萊安頓?”
徐庶道:“多謝主公思慮周祥,如此我先赴鄉取老母,盡快趕去東萊。”
田豐道:“如此我先送家小迴鄉安置,盡快趕去東萊。”
“民變之禍,將殃及周圍諸州,鄉裏安寧否?不若將家小接至東萊,可免元皓後顧之憂。”古代賢人皆重孝道,妥善安置其家小,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條件。
田豐聞言,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豐即安排下人迴鄉,將親近家人一並接至東萊,我等隨文曲同時起行。”
意外得田豐、簡雍相助,讓我信心倍增。我自信甚有治政之能,但是此世非現代,有田豐如此人才相助,政務必會輕鬆得多。簡雍雖然尚不知名,在曆史上卻是著名說客,未來奔走諸郡之間,行縱橫之策,亦是一位上佳人選。
我雖然熟悉三國典故,也不可能背下三國名人的籍貫和簡曆,張頜雖是曹操的五子虎將之一,我也僅知其為河間人。此時張頜籍籍無名,關羽、張飛費了許多氣力,方打探出張合的下落。
我讓關羽、張飛保護田豐一行先行,與閔柔轉而北上尋找張合。張合為莫縣張家莊人,家族為當地大族,年少時家境富裕,後來父母雙亡,家財被叔伯吞沒,家道中落。張頜早年習文,師從卑湛,後來不得已輟學歸鄉。機緣巧合,一位江湖高人見張合姿質甚佳,收為徒弟,張合習武時間雖短,但心思聰慧,凡事先揣摩其理,舉一反三,盡得其師真傳。其師在張家莊居留三年,已無所傳之藝,歎道:“得徒如此,實為吾之幸也,然吾之能實不能為其師。”然後告辭而去。
張頜藝成之後,叔伯懼其報複,欲將吞沒家產歸還,張頜請其家族近人到家中,道:“吾為張氏一族,當為張氏爭光。叔伯兄弟,皆吾親近之人,血緣之親如同手足。財物皆身外之物,吾無意留鄉,欲出外投軍,往昔財產糾葛,就此一筆勾銷。”
其叔伯聞言甚是愧疚,見張頜不收地契房契,各自取些銀兩,名為贈其盤纏,實則略補愧疚之心。自此叔伯對其甚好,張頜暫時收其投軍之心,聚得鄉裏十數名好武之人,每日裏揮槍弄棍,名聲漸揚。
我與閔柔急急趕路,一路行來,道路變窄,路人漸漸稀少,午後到達張頜家鄉。將近村口,忽聽村邊場院一陣喝采聲,循聲往視,見場院內聚著十五六名精壯漢子,正在觀看場中兩人相鬥。
我與閔柔下馬靜觀場中兩人比試,一人身材壯實,年約二十四五歲,高鼻短須。另外一位年輕人身材瘦長,年方二十餘歲,長相清秀,英氣勃勃,卻猜不出是何人。
短須人用槍,年輕人用劍,兩人招式精妙,你來我往,看似兇險,實則兩人都未盡全力,看來不似尋仇廝殺,而是較量技藝。兩人出招漸快,招式更顯精妙,隻聽一聲暴響,兩人著實硬碰了一招,一觸既分,彼此停下手來。
“元直技藝高超,果然名不虛傳,自下受益非淺。”短須人抱拳道。
“過獎,能得如此對手,實是人間快事。”年輕人道。
短須人見場中來了外人,上前問道:“剛才專心較鬥,實不知兩位光臨,失禮之處,請勿見笑。”
我見此人武藝高超,語言卻甚是文雅,又上前主動問話,料知此人必是張頜,微笑道:“兩位技藝高超,讓我等大開眼界。閣下是張頜吧。”
“不錯,在下正是張頜。”張頜說完,仔細打量我一番。
“在下白揚,這是我義妹閔柔,是玄女觀門人。”我按照江湖規矩,向張頜自我介紹。
“這位是徐庶徐元直,是江湖中大大有名之人。”張頜甚知禮儀,介紹剛才的那位年輕人。
“穎川徐元直?”我仔細打量這位年輕人,徐庶是《三國演義》記載的名人,在江湖中又是知名人物,想不到如此年輕。
“庶見過兩位。”徐庶此時絕對不像江湖人,如同文人般彬彬有禮,讓人不敢想象他身具武功。
“不知白公子尋在下何事?”我大名遠揚在外的是白文曲,白揚卻甚少有人知道,古人重視“字”可見一斑。
“此間似非議事之所。”我笑道。
“失禮了。”張頜說完,讓場中人且散去,與徐庶引領我們到居處。
張頜居處甚是寬闊,雖有些破舊,但依稀可見大戶痕跡。客堂清潔得很,張頜讓我們坐在客席,他與徐庶坐在下首相陪。
“久聞兩位大名,今日本欲請壯士出仕,不想又逢元直這般大才。”徐庶、張頜都是聰明人,不須拐彎抹角,我直截了當說出我的來意。
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徐庶在少年時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惡如仇、扶危濟困的武林俠士,矢誌要做一名頂天立地的大俠。為了實現這一宏願,自幼拜師學藝,苦練武功,結交同道俠友,探討切磋各個流派藝技。待學有所成之後,便遊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濟困的俠行善舉。徐庶很快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少年俠士。
徐庶與尋常俠客不同,他文武兼修,習得治國用兵的本領,欲造福於天下蒼生。徐庶前些時日遊曆到此,聞聽河間張頜武藝高強,前來欲一比高下。一番交手不分勝負,彼此欽佩對方,惺惺相惜,與張頜結為好友。幾次欲要返鄉,被張頜強留下至今,每日較量武技,談論兵法。
張頜本有投軍之意,聞言甚喜,道:“不知出仕何處?”
“東萊。”我答道。
“莫非是白文曲大人?”徐庶反應極快,盯著我問道。
“不錯,東萊郡守白揚。”我笑著說道。
徐庶、張頜對視一眼,麵露驚容,張合施禮道:“不識大人,失禮之處,大人勿怪。”
“我尚未赴任,兩位勿要多禮。聞聽壯士大才高義,欲請汝助我一臂之力,壯士意下如何?”我長話短說道。
“主公天下聞名,頜願隨左右。”張頜行下大禮道。
徐庶有王佐之才,今日相識,自然不容錯過,但見徐庶沉吟不語,我猜不透其為何意,問道:“久聞元直大名,欲請汝相助,不知意下如何?”
徐庶遲疑一下,道:“目前朝廷腐敗,宦官當權,庶雖年少,然不想與其同流合汙。”
看來徐庶已聞聽我與封胥結交之事,若讓其誠心歸附,恐怕又費些周折。我長笑一聲,道:“元直年少,心性卻需磨練。我等讀書習武,不想報效國家乎?若憑一己之力,如何能改變朝中現狀?朝廷腐敗非一朝一夕之事,究其根源實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之所以不求京官,而求一郡守,一則想安身保命,不想留在京城是非之地,二則治理一郡,安寧一方,為大漢一方子民盡力,方不虧我胸中所學。”
徐庶道:“未知大人何以讓一方安寧?”
我笑道:“除貪官,減賦稅,興水利,重農桑,此為老生常談,又有何難?”
徐庶道:“自古官官相護,整頓一郡官吏,大人不怕得輩其背後勢力嗎?若減賦稅,朝廷分派任務何以完成?興水利,便須勞役,大人如何征丁?”
看來徐庶之才絕對不在我之下,幾個疑問道出,正中我理政顧慮,幸虧近日思慮諸事解決方案,已有心得。道:“肅清吏治,不惟殺一字。根本在於換上一批有才能又清廉之人,貪官中背景深厚之人,設法調任外郡亦可。若其犯下十惡不赦之罪,隻須將此案移交朝廷,便可達到目的,又何必沾上血腥?我近日奔走各地,請出賢才,是想達到讓賢才治理郡事的目的。若是去一批貪官,又來一批貪官,又有何意義。”
徐庶沉吟片刻,道:“大人高見,庶受益非淺。”
我接著說道:“為官一任,當盡量交結外援,而能盡施胸中之才,否則有奸臣掣肘,自保尚不足,何以理政?此我結交朝中權貴之深意,世人又有幾人能明白?”
徐庶望了我一眼,沒有搭話,眼神已不似剛才那般犀利,看來已經有些心動。我接著又說道:“減賦稅,隻要尋找好名目,又讓朝中權貴說些好話,又有何難?再則,發展商業可以產生稅利,代替百姓賦稅,不過此非一朝一夕之功。興水利必須用丁,若是征丁,則增民怨,但若用錢雇丁,有民怨否?理政之事,除了政令暢通,判案公正,還要有斂財妙著。斂大戶之財,為百姓解憂,元直無意為此否?”
徐庶聽到這裏,已是頗為心服,當下行下大禮道:“庶叩見主公,此生誓死追隨主公。”
與徐庶、張頜一席話,說服兩人歸附,心花怒放。張頜父母已亡,家業清貧,托叔伯照顧宅院,收拾行李與我同行。徐庶遊曆四方,亦想隨我同往,我猛然觸起一事,道:“元直為人至孝,如今出仕,不欲搬請家堂同去東萊安頓?”
徐庶道:“多謝主公思慮周祥,如此我先赴鄉取老母,盡快趕去東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