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終於同意,我不去醫院住院,就在自己的家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今天我和善美躺在床上(自從我病倒後,我們恢複了睡床),又談到了女作家張愛玲。我的病情不斷惡化,痛苦不堪,善美哭著勸我少說幾句。我說,不說話我會抑鬱而死,死得更快,善美含淚點點頭,於是我接著說,多年前,我讀了餘秋雨的《張愛玲之死》,我不認為那是一篇好文章,尤其餘先生引述一位女詩人臨終前自寫的訃告不是好文章,餘先生“想把這篇訃告當作節日禮物送給幾位朋友”在我看來更屬荒唐。為了講清楚一個雅士嗤之以鼻的道理,我把訃告背給善美聽:
我有一間小木屋,仿佛是童話裏的一朵鮮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樹上,撐著一把小傘,為我遮擋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裏追憶、思考,假如人間的善惡愛憎無法分明,我寧願漂浮在永恆冷寂的太空。
我笑著揪揪善美的耳朵,問:聽明白了吧,你看,不愧為詩人的手筆,詩一般的語言和意象,美則美矣,可我偏說這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你把自己一年四季關在小木屋裏做什麽?開門七件事,你自然不去理會,莫非又在琢磨“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到哪裏去”諸如此類永恆的迷?天呀,那小木屋原是一座深深的迷宮,進去了走得出是你的本事,走不出不免左衝右突,碰得頭破血流。誤入迷宮,大陸死了一個顧城,台灣死了一個三毛,好像北大還有一位名叫海子的翩翩少年,餘先生撰文悼念的張愛玲不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嗎?
張愛玲生於一九二零年,書香門第,三歲學詩,七歲能文,二十幾歲紅遍大上海,按說名利雙收,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可惜她沒有這個命,一輩子苦苦掙紮,最後孤獨死去。張的不幸與父母失和有關,我們就不去說了,單說她自幼不合於群,做的那個“天才夢”。我不是說人不能孤獨,做做天才夢,我的意思是像張愛玲那種以此逃避現實的人使不得。張愛玲倒還不算誤入迷宮,但眼睜睜看著她踏上一條不歸之路實在令人痛心。“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你看,這不是著了魔又是什麽!張愛玲養在深閨,就這樣恍恍惚惚長大成人,終於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發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嚐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是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
據胡蘭成在他的迴憶錄《今生今世》中透露,一九四三年底,胡蘭成慕名從南京跑到上海求見張愛玲,誰知張愛玲思凡心切,次日便應允了同胡郎見麵。見麵前,胡蘭成喜得抓耳撓腮:張愛玲一支筆千嬌百媚,想必人如其文。及至張愛玲現身,胡蘭成簡直不相信自己的一雙眼睛。她“坐在那裏,又幼稚可憐相,待說她是個女學生,又連女學生的成熟亦沒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貧寒,心裏想戰時文化人原來苦,但她又不能使我當她是個作家。”
張愛玲拿起筆自負,放下筆自卑,自卑連同自負害得她加倍孤僻,以至不近人情。抗戰期間,張愛玲在香港求學,為大勢所迫當過醫院看護。一個受傷的大兵躺在床上痛得嗷嗷叫,值班的她不理不睬。“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有良心的看護。我恨這個人,因為他在那裏受磨難。”
張愛玲為人這般冷漠,連她的朋友都寒心。晚年,她寄居美國,朋友見她冷冷清清,分明出於一番好意,前來探視,她索性一口迴絕:“你們隻當我住在老鼠洞!”
張愛玲的母親曾經對她說:“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也難為她獨力撐著,活到了古稀之年。她沒有像美國作家塞林格那樣有一天忽覺生不如死而開槍自殺是她的造化。不,或許對她而言,確實生不如死,早死早超生嘛!
再看與張愛玲夫妻一場的胡蘭成。胡,不必說也是個才子,比張年長十五歲,從農村來,幾經磨難,一生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他做過教師,編過報刊,後來鬼迷心竅上了賊船,官至汪精衛偽政府宣傳部長。雖然喪失民族氣節太可恨,其人卻是一個通達、有趣之人。人緣是好得不得了,最善解人意,客居朋友家,一住數月,朋友總是好茶好飯招待,他進門時怎麽熱情,辭去時仍怎麽熱情。胡蘭成若有什麽地方對不起朋友那就是未能謹守“發乎情,止於禮”的祖訓,和女主人走得太近,乃至私通。
胡蘭成前半生用情不專是事實,情真意切亦是事實。生於亂世,難得知己,不抓住這根救命稻草,你叫他怎麽辦吧!他不是沒有告訴妻子,他在逃亡途中另有女人相伴,是張愛玲傻得不能再傻,猶自一往情深:“我恨不得把你包包好,像個香袋兒,密密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裏藏藏好。”
如果張愛玲一片片詩意來自閨中怨,那麽胡蘭成一段段苦中樂則源於世俗人情。《今生今世》便有一段嫂嫂戲小叔的甜蜜迴憶:
三嫂嫂一次叫我小官人,我一笑,她也笑了,說:“你笑什麽?難道我叫錯了?太陽未出總是早,老婆未討總是小,況且包文正稱嫂嫂為嫂娘,我不比你大?
以雅入俗殊不惡,胡氏這樣的好文章神仙般的張妹妹就寫不出。再說胡蘭成抗戰勝利後亡命天涯,因禍得福,一路上自有一個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從相知到相許,含著淚,你送一程,我送一程,一直把他送到東洋彼岸;才離苦海,又有日本女子體貼溫存。臨了,一個芳名愛珍非愛玲的中國寡婦趕到日本,聊發少女狂,與他在客廳追逐打鬧,說是捉了一迴迷藏;不久又在醫院服侍了他一場,竟唿天搶地:“蘭成,你若有個三長兩短,愛珍隨你去!”
老不死的胡蘭成走了一輩子桃花運,幾多女子為他揪心、垂淚,虧他別有用心說得出口:“知天可以不憂,達性可以忘情。”他真是入世太深,居然能在人人喊打的逃亡日子,把一個落魄文人做得如此得意、風流,而這全仗著他老於張愛玲一竅不通的人情世故。
善美誇我的記憶驚人,這麽多時間、地點和原文我順口說出,她哪裏知道我過去下的功夫!
今天我和善美躺在床上(自從我病倒後,我們恢複了睡床),又談到了女作家張愛玲。我的病情不斷惡化,痛苦不堪,善美哭著勸我少說幾句。我說,不說話我會抑鬱而死,死得更快,善美含淚點點頭,於是我接著說,多年前,我讀了餘秋雨的《張愛玲之死》,我不認為那是一篇好文章,尤其餘先生引述一位女詩人臨終前自寫的訃告不是好文章,餘先生“想把這篇訃告當作節日禮物送給幾位朋友”在我看來更屬荒唐。為了講清楚一個雅士嗤之以鼻的道理,我把訃告背給善美聽:
我有一間小木屋,仿佛是童話裏的一朵鮮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樹上,撐著一把小傘,為我遮擋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裏追憶、思考,假如人間的善惡愛憎無法分明,我寧願漂浮在永恆冷寂的太空。
我笑著揪揪善美的耳朵,問:聽明白了吧,你看,不愧為詩人的手筆,詩一般的語言和意象,美則美矣,可我偏說這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你把自己一年四季關在小木屋裏做什麽?開門七件事,你自然不去理會,莫非又在琢磨“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將到哪裏去”諸如此類永恆的迷?天呀,那小木屋原是一座深深的迷宮,進去了走得出是你的本事,走不出不免左衝右突,碰得頭破血流。誤入迷宮,大陸死了一個顧城,台灣死了一個三毛,好像北大還有一位名叫海子的翩翩少年,餘先生撰文悼念的張愛玲不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嗎?
張愛玲生於一九二零年,書香門第,三歲學詩,七歲能文,二十幾歲紅遍大上海,按說名利雙收,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可惜她沒有這個命,一輩子苦苦掙紮,最後孤獨死去。張的不幸與父母失和有關,我們就不去說了,單說她自幼不合於群,做的那個“天才夢”。我不是說人不能孤獨,做做天才夢,我的意思是像張愛玲那種以此逃避現實的人使不得。張愛玲倒還不算誤入迷宮,但眼睜睜看著她踏上一條不歸之路實在令人痛心。“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你看,這不是著了魔又是什麽!張愛玲養在深閨,就這樣恍恍惚惚長大成人,終於發現“我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我才學會補襪子。我怕上理發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許多人嚐試過教我織絨線,可是沒有一個成功。在一間房裏住了兩年,問我電鈴在哪兒我還是茫然。我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
據胡蘭成在他的迴憶錄《今生今世》中透露,一九四三年底,胡蘭成慕名從南京跑到上海求見張愛玲,誰知張愛玲思凡心切,次日便應允了同胡郎見麵。見麵前,胡蘭成喜得抓耳撓腮:張愛玲一支筆千嬌百媚,想必人如其文。及至張愛玲現身,胡蘭成簡直不相信自己的一雙眼睛。她“坐在那裏,又幼稚可憐相,待說她是個女學生,又連女學生的成熟亦沒有。我甚至怕她生活貧寒,心裏想戰時文化人原來苦,但她又不能使我當她是個作家。”
張愛玲拿起筆自負,放下筆自卑,自卑連同自負害得她加倍孤僻,以至不近人情。抗戰期間,張愛玲在香港求學,為大勢所迫當過醫院看護。一個受傷的大兵躺在床上痛得嗷嗷叫,值班的她不理不睬。“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有良心的看護。我恨這個人,因為他在那裏受磨難。”
張愛玲為人這般冷漠,連她的朋友都寒心。晚年,她寄居美國,朋友見她冷冷清清,分明出於一番好意,前來探視,她索性一口迴絕:“你們隻當我住在老鼠洞!”
張愛玲的母親曾經對她說:“我寧願看你死,不願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也難為她獨力撐著,活到了古稀之年。她沒有像美國作家塞林格那樣有一天忽覺生不如死而開槍自殺是她的造化。不,或許對她而言,確實生不如死,早死早超生嘛!
再看與張愛玲夫妻一場的胡蘭成。胡,不必說也是個才子,比張年長十五歲,從農村來,幾經磨難,一生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他做過教師,編過報刊,後來鬼迷心竅上了賊船,官至汪精衛偽政府宣傳部長。雖然喪失民族氣節太可恨,其人卻是一個通達、有趣之人。人緣是好得不得了,最善解人意,客居朋友家,一住數月,朋友總是好茶好飯招待,他進門時怎麽熱情,辭去時仍怎麽熱情。胡蘭成若有什麽地方對不起朋友那就是未能謹守“發乎情,止於禮”的祖訓,和女主人走得太近,乃至私通。
胡蘭成前半生用情不專是事實,情真意切亦是事實。生於亂世,難得知己,不抓住這根救命稻草,你叫他怎麽辦吧!他不是沒有告訴妻子,他在逃亡途中另有女人相伴,是張愛玲傻得不能再傻,猶自一往情深:“我恨不得把你包包好,像個香袋兒,密密針線縫縫好,放在衣箱裏藏藏好。”
如果張愛玲一片片詩意來自閨中怨,那麽胡蘭成一段段苦中樂則源於世俗人情。《今生今世》便有一段嫂嫂戲小叔的甜蜜迴憶:
三嫂嫂一次叫我小官人,我一笑,她也笑了,說:“你笑什麽?難道我叫錯了?太陽未出總是早,老婆未討總是小,況且包文正稱嫂嫂為嫂娘,我不比你大?
以雅入俗殊不惡,胡氏這樣的好文章神仙般的張妹妹就寫不出。再說胡蘭成抗戰勝利後亡命天涯,因禍得福,一路上自有一個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從相知到相許,含著淚,你送一程,我送一程,一直把他送到東洋彼岸;才離苦海,又有日本女子體貼溫存。臨了,一個芳名愛珍非愛玲的中國寡婦趕到日本,聊發少女狂,與他在客廳追逐打鬧,說是捉了一迴迷藏;不久又在醫院服侍了他一場,竟唿天搶地:“蘭成,你若有個三長兩短,愛珍隨你去!”
老不死的胡蘭成走了一輩子桃花運,幾多女子為他揪心、垂淚,虧他別有用心說得出口:“知天可以不憂,達性可以忘情。”他真是入世太深,居然能在人人喊打的逃亡日子,把一個落魄文人做得如此得意、風流,而這全仗著他老於張愛玲一竅不通的人情世故。
善美誇我的記憶驚人,這麽多時間、地點和原文我順口說出,她哪裏知道我過去下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