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王深夜歸來,進城直入帝宮。
隨行車隊中一輛簾子壓得嚴嚴的馬車在由羽衛查檢後,進了宮。
嘚嘚的馬蹄聲在靜夜想起,擾了不知多少人家安眠,偏苦於夜半不得外出探問,睜眼苦候天明。
隻是這一日太後要往大業寺禮佛,皇帝要親送太後出宮,早免了今日的大朝會。
宮門口,皇帝對隨行侍奉的諸皇子囑咐一番,太後儀駕就在乾清宮總管張寧率領的數百禁軍護衛下往大業寺而去。
大業寺前,幾家王府女眷早已在此恭候。
待太後儀駕被迎入寺門,太後道過諸人辛苦,張寧上前向大業寺主持戒言等一眾僧侶傳過皇帝口諭,從袖中取出一卷黃綢,肅聲道:“太子水泱、英郡王水汜、南安王世子霍青,接旨!”
張寧雖是宮侍,然其自幼便跟從水郅,耳濡目染之下,說不得六藝俱全,拳腳內功倒是不俗,不過是鮮少人知罷了。今日事非同一般,為免去些麻煩,張寧便暗藏幾分勁力在聲音中用以震懾。
眾人見了黃綢便已心驚,再聞被宣召者何人,心緒更是翻騰不已,幾乎無人察覺到張寧顯出的本事。
太後坐在垂紗軟轎中,微擰了眉頭:皇帝若有事要水泱和水汜去做,出宮之前即可留人,為何要將人折騰這一遭?且,水汜封郡王的旨意是何時降下的?
眾人思量間,水泱、水汜和霍青已越眾而出,跪伏於地,齊聲道:“臣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邊情有變,詔令太子水泱駐兵部,英郡王水汜駐工部,南安王世子霍青協同,欽此!”
“臣接旨!”霍青昨日宿於大業寺,不知城中事,水汜和水泱居於宮中,影影綽綽曉得昨夜有人入宮,本以為是會試要情,不想竟是軍情,隻不知是哪一處出了變故!
諸人聽過宣召亦有片刻驚惶,因霍青被宣召,倒是更多的猜測著是不是西疆生變。
南安太妃被南安王妃和霍妍扶起的時候,麵色還好,身子卻微微發顫:她悔啊,她曉得霍思在西疆不肯歸家的緣故,不外乎是因為兒女婚事上他們意見相左,後宅爭鬥讓人不堪忍耐。
菩薩在上,若我兒安全歸來,我必再不強求孫兒婚事,日日齋戒侍奉菩薩!南安太妃攥著霍妍的手,心下立誓。
太後細細打量過同她辭別的三個少年,口上勉勵著三人要盡心辦差,目送三人在張寧等人護衛下疾馳而去,又安撫南安太妃一迴,率宮眷入了佛堂上香。
將一番祈福儀禮作罷,太後方入房間休憩。
待侍奉的宮婢皆退下,太後陰沉了神色:水汜將被封郡王之事她是早就曉得了,原是說好待為水汜選定了妃子一並下旨,現下定了人的封號,想來是水郅恐有人仗了身份作亂,意在讓水汜更有底氣,放開手腳做事;至於為何於聖旨中明言邊情,怕是行的障眼法,皇帝召了南安王世子霍青去,卻未必是因為與現坐鎮西疆的南安王相關,那霍青可是十歲就去了北疆,迴京不過才一二年,北疆布防種種想是了然於心;而到底是北線對阿利國的邊情,還是對絳彩國的戰事——怕還是對阿利國之戰!
太後長歎一聲:那“邊情”二字,是說給她的,就是特特讓她知曉,此事與何家相關!她與皇帝是親母子,這血親的默契倒是被用在這處,皇帝當真以為她這做娘的會為了早不知隔了多少層的親族小輩兒損了他的江山?!
太後徑自傷心,旁處宮眷亦是不得安,有心將消息遞出,奈何禪寺外圍著混有羽衛的禁軍,哪裏敢貿然動作?
王淑妃臥在窗邊榻上,揉著帕子迴想她上一迴見著張寧領羽衛辦差是什麽時候。
算上這一迴,她統共見過三迴羽衛辦事。
第一次見著羽衛,是皇後薨逝那一年鬼門關開時。傳閑話入鳳儀宮的宮侍被捉拿拷問的證詞被查實,皇帝震怒,拘夏黃二罪妃入掖庭,夏家老封君入宮尋太後求情,黃家則是由兒郎敲了登聞鼓喊冤,當時消息傳來,皇上正抱著太子在麟樞宮後殿。聞得消息,低頭尚溫柔笑著逗嬰孩的皇帝抬起頭來,眉梢眼角全是嗜殺的暴虐,當著她和水汜的麵就召了羽衛,令人攜了證詞證據去捉人下獄夷三族。
第二迴,是十一年前逆賊水臸與黃家殘黨犯上作亂時。銀甲簪羽兵士護送了不過一歲的太子到麟樞宮,待她牽過蹣跚跨過大殿門檻的太子,銀甲羽衛沉默一禮,退至宮前階下。在殿門被侍從合嚴之前,她瞧見戟上的寒光,聽見晃似悠長琴聲的弦響。那一晚她沒聽見震天殺生,隻聞得一二短促哀聲穿透雪夜,卻嗅到了血腥,她一手摟著睡得香甜的水汜一手輕拍著闔眼假寐的水泱在中殿坐了一宿。之後有一日皇帝來麟樞宮,在看她煮茶時,忽道說願不會再有動用羽衛之時,她明白皇帝的意思,早在那一夜翌日清晨,聞聽宮侍通報,她牽了兩個孩子行至殿門口去迎接皇帝時,在水汜規規矩矩的喚著“皇父”,而她另一側的稚童含笑喚了一聲“父皇”搖搖擺擺的迎向身著玄色手執長劍的皇帝那一刻,她就明白,她的兒子爭不過水泱。
這一迴,羽衛出,不知前朝又將有何等震蕩。王淑妃輕歎一聲,她其實不必憂心,荊南王家從來獨善其身,而她和她的兒子亦不曾有過失當之舉,再者,且看除了被罰禁閉學女則的張昭儀和李才人,宮眷皆在此處,皇帝確是誰人都不信,卻也是在保全眾女,沒有給予虛妄的聖寵,便也無人會生出張狂的膽量,自然也不會惹下大禍。
隻是不知這一迴羽衛是會剿了誰家的羽,抑或,除了哪一處的毒瘤!
霍妍瞧著南安太妃和南安王妃皆愁眉不展,而堂上一眾庶兄弟,除了霍書安,都在言說他們的父王英武,定然無事,心下嫌棄,想著霍青離開時遞給她的安撫眼神,定了定心,扶著南安太妃的手臂輕輕搖了一搖,朗聲道:“祖母,皇上旨意中隻說邊情有變,又怎知不是喜事?畢竟我大齊將士自與那狼子野心的絳彩國交戰以來,已連下數城,捷報頻傳,大齊聲威四海皆知,前幾日三哥還說禮部大人上奏說一眾屬國遞折請來朝賀,許是那絳彩國中尚曉得些道理的人來投大齊,求為屬省也未可知。”
聽過霍妍之言,室內靜默一刻,南安太妃頗以為然,隻是不待其展顏,南安王府二公子霍書寧便搖頭歎道:“妹妹這推論倒也合情合理,隻是若當真如此,合該詔告天下同慶,怎的還需召了三弟去?”
“三哥曾在邊境多年,對那絳彩國人的心性很了解一二,阿妍曾聽三哥評說那一族人,‘平生未見那等厚顏無恥之人。’這絳彩國有明理人來,誰知來者中未混了狂妄之徒?國之大事總要謹慎些,仔細甄別一番,召了大哥去極是自然。”霍妍一番話娓娓道來,卻是讓出言質疑的霍書寧也隻得點頭認可。
南安太妃放下些擔憂,始覺疲乏,想著今日下晌還要歸家,便叫諸人自去歇了。
南安王妃屏退侍從,攬著霍妍看了又看,笑道:“阿青倒是未有誆我,阿妍如今見識倒是比我還要強些。”
“母親不過是過於憂心父王,方未想到此節罷了。”霍妍將頭埋進南安王妃懷裏,輕聲道,“三哥說過他每日都會查看邊疆軍報,西疆自父王前往鎮守,素來無事,母親盡可放心。”
“好,我會放心。”南安王妃柔聲應著,想起她之前為霍青霍妍兄妹相看的閨閣兒郎,確實很不相配,倒是不肖霍青再來辯說,就自迴絕了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宴請帖子。
今日在此候著太後一同祈福的王府女眷除了南安王府一家,旁的皆是水姓皇族親眷,除了因謀逆被廢為庶人的先皇四子水臸和被先皇封在西南的先皇六子康王,曾被先皇圈禁、後被水郅追封為誠王的水致的嫡長子——如今承襲了誠郡王之爵的水渃妻女亦被太後宣召伴駕。
此時這母女二人正在德妃處,德妃因得了水郅吩咐,平日裏便對誠郡王妃多有照拂,誠郡王妃之女比大公主年齡相仿,相處得倒似親姐妹一般親近。隻是近日這母女二人眉間有抑鬱糾結,頗有些心不在焉,德妃曉得她二人所慮,卻也無詞可勸解。
德妃正苦苦思索勸解之詞,就聽侍從來報說李修媛攜二公主並幾家王妃小姐求見。
歎口氣,德妃邊令人請了諸人進來,邊問侍從太後可是起身了沒,待曉得太後尚在歇息,隻得強打了精神笑迎諸女入座。
與德妃鄰院而居的王淑妃聽過來請她的侍從道盡緣由,亦是隻一聲歎息,起身略整衣妝便往德妃處去。
前朝以宗室女外嫁定邊已成慣例,今朝雖未有先例,諫此為計者卻屢見不鮮,水家女兒現今多在閨中待字,聞聽邊境有變,一眾女眷不免惶惶,待霍妍一番話傳至諸人耳中,這才稍解了諸人幾分憂愁。
隨行車隊中一輛簾子壓得嚴嚴的馬車在由羽衛查檢後,進了宮。
嘚嘚的馬蹄聲在靜夜想起,擾了不知多少人家安眠,偏苦於夜半不得外出探問,睜眼苦候天明。
隻是這一日太後要往大業寺禮佛,皇帝要親送太後出宮,早免了今日的大朝會。
宮門口,皇帝對隨行侍奉的諸皇子囑咐一番,太後儀駕就在乾清宮總管張寧率領的數百禁軍護衛下往大業寺而去。
大業寺前,幾家王府女眷早已在此恭候。
待太後儀駕被迎入寺門,太後道過諸人辛苦,張寧上前向大業寺主持戒言等一眾僧侶傳過皇帝口諭,從袖中取出一卷黃綢,肅聲道:“太子水泱、英郡王水汜、南安王世子霍青,接旨!”
張寧雖是宮侍,然其自幼便跟從水郅,耳濡目染之下,說不得六藝俱全,拳腳內功倒是不俗,不過是鮮少人知罷了。今日事非同一般,為免去些麻煩,張寧便暗藏幾分勁力在聲音中用以震懾。
眾人見了黃綢便已心驚,再聞被宣召者何人,心緒更是翻騰不已,幾乎無人察覺到張寧顯出的本事。
太後坐在垂紗軟轎中,微擰了眉頭:皇帝若有事要水泱和水汜去做,出宮之前即可留人,為何要將人折騰這一遭?且,水汜封郡王的旨意是何時降下的?
眾人思量間,水泱、水汜和霍青已越眾而出,跪伏於地,齊聲道:“臣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邊情有變,詔令太子水泱駐兵部,英郡王水汜駐工部,南安王世子霍青協同,欽此!”
“臣接旨!”霍青昨日宿於大業寺,不知城中事,水汜和水泱居於宮中,影影綽綽曉得昨夜有人入宮,本以為是會試要情,不想竟是軍情,隻不知是哪一處出了變故!
諸人聽過宣召亦有片刻驚惶,因霍青被宣召,倒是更多的猜測著是不是西疆生變。
南安太妃被南安王妃和霍妍扶起的時候,麵色還好,身子卻微微發顫:她悔啊,她曉得霍思在西疆不肯歸家的緣故,不外乎是因為兒女婚事上他們意見相左,後宅爭鬥讓人不堪忍耐。
菩薩在上,若我兒安全歸來,我必再不強求孫兒婚事,日日齋戒侍奉菩薩!南安太妃攥著霍妍的手,心下立誓。
太後細細打量過同她辭別的三個少年,口上勉勵著三人要盡心辦差,目送三人在張寧等人護衛下疾馳而去,又安撫南安太妃一迴,率宮眷入了佛堂上香。
將一番祈福儀禮作罷,太後方入房間休憩。
待侍奉的宮婢皆退下,太後陰沉了神色:水汜將被封郡王之事她是早就曉得了,原是說好待為水汜選定了妃子一並下旨,現下定了人的封號,想來是水郅恐有人仗了身份作亂,意在讓水汜更有底氣,放開手腳做事;至於為何於聖旨中明言邊情,怕是行的障眼法,皇帝召了南安王世子霍青去,卻未必是因為與現坐鎮西疆的南安王相關,那霍青可是十歲就去了北疆,迴京不過才一二年,北疆布防種種想是了然於心;而到底是北線對阿利國的邊情,還是對絳彩國的戰事——怕還是對阿利國之戰!
太後長歎一聲:那“邊情”二字,是說給她的,就是特特讓她知曉,此事與何家相關!她與皇帝是親母子,這血親的默契倒是被用在這處,皇帝當真以為她這做娘的會為了早不知隔了多少層的親族小輩兒損了他的江山?!
太後徑自傷心,旁處宮眷亦是不得安,有心將消息遞出,奈何禪寺外圍著混有羽衛的禁軍,哪裏敢貿然動作?
王淑妃臥在窗邊榻上,揉著帕子迴想她上一迴見著張寧領羽衛辦差是什麽時候。
算上這一迴,她統共見過三迴羽衛辦事。
第一次見著羽衛,是皇後薨逝那一年鬼門關開時。傳閑話入鳳儀宮的宮侍被捉拿拷問的證詞被查實,皇帝震怒,拘夏黃二罪妃入掖庭,夏家老封君入宮尋太後求情,黃家則是由兒郎敲了登聞鼓喊冤,當時消息傳來,皇上正抱著太子在麟樞宮後殿。聞得消息,低頭尚溫柔笑著逗嬰孩的皇帝抬起頭來,眉梢眼角全是嗜殺的暴虐,當著她和水汜的麵就召了羽衛,令人攜了證詞證據去捉人下獄夷三族。
第二迴,是十一年前逆賊水臸與黃家殘黨犯上作亂時。銀甲簪羽兵士護送了不過一歲的太子到麟樞宮,待她牽過蹣跚跨過大殿門檻的太子,銀甲羽衛沉默一禮,退至宮前階下。在殿門被侍從合嚴之前,她瞧見戟上的寒光,聽見晃似悠長琴聲的弦響。那一晚她沒聽見震天殺生,隻聞得一二短促哀聲穿透雪夜,卻嗅到了血腥,她一手摟著睡得香甜的水汜一手輕拍著闔眼假寐的水泱在中殿坐了一宿。之後有一日皇帝來麟樞宮,在看她煮茶時,忽道說願不會再有動用羽衛之時,她明白皇帝的意思,早在那一夜翌日清晨,聞聽宮侍通報,她牽了兩個孩子行至殿門口去迎接皇帝時,在水汜規規矩矩的喚著“皇父”,而她另一側的稚童含笑喚了一聲“父皇”搖搖擺擺的迎向身著玄色手執長劍的皇帝那一刻,她就明白,她的兒子爭不過水泱。
這一迴,羽衛出,不知前朝又將有何等震蕩。王淑妃輕歎一聲,她其實不必憂心,荊南王家從來獨善其身,而她和她的兒子亦不曾有過失當之舉,再者,且看除了被罰禁閉學女則的張昭儀和李才人,宮眷皆在此處,皇帝確是誰人都不信,卻也是在保全眾女,沒有給予虛妄的聖寵,便也無人會生出張狂的膽量,自然也不會惹下大禍。
隻是不知這一迴羽衛是會剿了誰家的羽,抑或,除了哪一處的毒瘤!
霍妍瞧著南安太妃和南安王妃皆愁眉不展,而堂上一眾庶兄弟,除了霍書安,都在言說他們的父王英武,定然無事,心下嫌棄,想著霍青離開時遞給她的安撫眼神,定了定心,扶著南安太妃的手臂輕輕搖了一搖,朗聲道:“祖母,皇上旨意中隻說邊情有變,又怎知不是喜事?畢竟我大齊將士自與那狼子野心的絳彩國交戰以來,已連下數城,捷報頻傳,大齊聲威四海皆知,前幾日三哥還說禮部大人上奏說一眾屬國遞折請來朝賀,許是那絳彩國中尚曉得些道理的人來投大齊,求為屬省也未可知。”
聽過霍妍之言,室內靜默一刻,南安太妃頗以為然,隻是不待其展顏,南安王府二公子霍書寧便搖頭歎道:“妹妹這推論倒也合情合理,隻是若當真如此,合該詔告天下同慶,怎的還需召了三弟去?”
“三哥曾在邊境多年,對那絳彩國人的心性很了解一二,阿妍曾聽三哥評說那一族人,‘平生未見那等厚顏無恥之人。’這絳彩國有明理人來,誰知來者中未混了狂妄之徒?國之大事總要謹慎些,仔細甄別一番,召了大哥去極是自然。”霍妍一番話娓娓道來,卻是讓出言質疑的霍書寧也隻得點頭認可。
南安太妃放下些擔憂,始覺疲乏,想著今日下晌還要歸家,便叫諸人自去歇了。
南安王妃屏退侍從,攬著霍妍看了又看,笑道:“阿青倒是未有誆我,阿妍如今見識倒是比我還要強些。”
“母親不過是過於憂心父王,方未想到此節罷了。”霍妍將頭埋進南安王妃懷裏,輕聲道,“三哥說過他每日都會查看邊疆軍報,西疆自父王前往鎮守,素來無事,母親盡可放心。”
“好,我會放心。”南安王妃柔聲應著,想起她之前為霍青霍妍兄妹相看的閨閣兒郎,確實很不相配,倒是不肖霍青再來辯說,就自迴絕了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宴請帖子。
今日在此候著太後一同祈福的王府女眷除了南安王府一家,旁的皆是水姓皇族親眷,除了因謀逆被廢為庶人的先皇四子水臸和被先皇封在西南的先皇六子康王,曾被先皇圈禁、後被水郅追封為誠王的水致的嫡長子——如今承襲了誠郡王之爵的水渃妻女亦被太後宣召伴駕。
此時這母女二人正在德妃處,德妃因得了水郅吩咐,平日裏便對誠郡王妃多有照拂,誠郡王妃之女比大公主年齡相仿,相處得倒似親姐妹一般親近。隻是近日這母女二人眉間有抑鬱糾結,頗有些心不在焉,德妃曉得她二人所慮,卻也無詞可勸解。
德妃正苦苦思索勸解之詞,就聽侍從來報說李修媛攜二公主並幾家王妃小姐求見。
歎口氣,德妃邊令人請了諸人進來,邊問侍從太後可是起身了沒,待曉得太後尚在歇息,隻得強打了精神笑迎諸女入座。
與德妃鄰院而居的王淑妃聽過來請她的侍從道盡緣由,亦是隻一聲歎息,起身略整衣妝便往德妃處去。
前朝以宗室女外嫁定邊已成慣例,今朝雖未有先例,諫此為計者卻屢見不鮮,水家女兒現今多在閨中待字,聞聽邊境有變,一眾女眷不免惶惶,待霍妍一番話傳至諸人耳中,這才稍解了諸人幾分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