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和輯


    1.禍機之發,莫烈於猜忌,此古今之通病。敗國、亡家、喪身皆猜忌之所致。《詩》稱:“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求二端,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者也。


    2.凡兩軍相處,統將有一分齟齬,則營哨必有三分,兵夫必有六七分。故欲求和衷共濟,自統將先辦一副平恕之心始。人之好名,誰不如我?同打仗不可譏人之退縮,同行路不可疑人之騷擾,處處嚴於治己。而薄於責人,則唇舌自省矣。


    3.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餘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常常記此二字,則長履大任,福祚無量。


    4.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顧;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以上曾語)    5。軍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敗。唐代九節度之師,潰於相州。其時名將如郭子儀、李光弼,亦不能免。蓋謀議可資於眾人,而決斷須歸於一將。


    6.古來將帥不和,事權不一,以眾致敗者,不止九節度使相州一役。


    7.為大將之道,以肯救人、固大局為主,不宜炫耀己之長處,尤不宜指摘人之短處。


    8.兵無論多寡,總以能聽號令為上。不奉一將之令,兵多必敗;能奉一將之令,兵少必強。(以上胡語)   蔡按:古人相處,有憤爭公庭,而言歡私室;有交鬧於平昔,而救助於疆場。蓋不以公廢私,復不以私而害公也。人心之不同如其麵,萬難強之使同,驅之相合,則睚眥之怨,芥蒂之隙,自所難免。惟於公私之界分得清,認得明,使之劃然兩途,不相混擾,則善矣。發撚之役,中日之役,中法之役,列將因爭意氣而致敗績者,不一而足。故老相傳,言之鑿鑿。從前握兵符者,多起自行間,罔知大體,動以意氣行事,無怪其然。今後一有戰役,用兵必在數十萬以上,三十餘鎮之師。情誼夙不相孚,言語亦多隔閡,統馭調度之難蓋可想見。苟非共矢忠誠,無猜無貳,或難免不蹈既往之覆轍。欲求和衷共濟,則惟有恪遵先哲遺言,自統將先辦一副平恕之心始。功不獨居,過不推諉,乃可以言破敵。


    第十一章 兵機


    1.前此為赴鄂救援之行,不妨倉卒成軍。近日為東下討賊之計,必須簡練慎出。若不教之卒、窳敗之械則何地無之;而必遠求之湖南,等於遼東自詡涿(無水旁)。仍同灞上兒戲之軍。故此行不可不精選,不可不久練。


    2.兵者,陰事也。哀戚之意,如臨親喪;肅敬之心,如承大祭,故軍中不宜有歡悅之象。有歡悅之象者,無論或為和悅,或為驕盈,終歸於敗而已。田單之在即墨,將軍有必死之心,士卒無生還之氣,此其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黃金橫帶,有生之樂,無死之心,魯仲連策其必不勝。兵事之宜慘戚,不宜歡欣,亦明矣。


    3.此次由楚省招兵東下,必須選百鍊之卒。備精堅之械,舟師則船炮並富。陸路則將卒並憤,作三年不歸之想,為百戰艱難之行。豈可兒戲成軍,倉卒成行?人盡烏合,器多苦窳,船不滿二百,炮不滿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麵,縱能速達皖省,究竟於事何補?是以鄙見總須戰艦二百號,


    又補以民船七八百,載大小炮千餘位。水軍四千,陸軍六千,夾江而下,明年成行,始略成氣候。否則名為大興義旅,實等矮人觀場,不直方家一曬。


    4.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茵之拔偪陽,氣已竭而復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養銳氣,先備外援,以待內之自斃。此善用氣者也。


    5.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故古詩“花未全開月未圓”之句,君子以為知道。故餘治兵以來,每介疑勝疑敗之際,戰兢恐懼,上下驚懼者,其後常得大勝。當誌得意滿之候,各路雲集,狃於屢勝,將卒矜慢,其後常有意外之失。


    6.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所謂無兢惟人也。若不得其人,則羽毛未豐,亦似難以高飛。昔在宣宗皇帝,亦嚐切齒發憤,屢悔和議,而主戰守,卒以無良將帥,不獲大雪國恥。今欲罷和主戰,亦必得三數引重致遠、折衝禦侮之人以擬之。若僅區區楚材,目下知名之數人,則幹將莫邪,恐未必不終刓折。且聚數太少,亦不足以分布海隅。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弱四字。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人才之繼否言之。能戰雖失算亦勝,不能戰雖勝算亦敗。


    7.懸軍深入而無後繼,是用兵大忌。


    8.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士氣為主。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敗之道。(以上曾語)


    9.有不可戰之將,無不可戰之兵。有可勝不可敗之將,無必勝必不勝之兵。


    10.古人行師,先審己之強弱,不問敵之強弱。


    11.兵事決於臨機,而地勢審於平日,非尋常張皇幽渺可比。


    12.軍事有先一著而勝者,如險要之地,先發一軍據之,此必勝之道也。有最後一著而勝者,待敵有變,乃起而應之,此必勝之道也。至於探報路徑,則須先期妥實辦理。兵事之妙,古今以來,莫妙於拊其背、沖其腰、抄其尾,惟須審明地勢、敵情。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胡治兵語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蔡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蔡鍔並收藏曾胡治兵語錄最新章節